翠华山有哪些地质现象
① 翠华山地址公园都有哪些石头
我只记得有剑石,在夏之春前面那块
② 世界罕见的山崩地貌:"翠华山"是怎么样的
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2001年3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11个国版家地质公园之一. http://www.cuihuashan.com/Chinese/index.asp 这是翠华山权的网址
③ 西安翠华山是地震形成的吗
是的,翠华山是国家地质公园,所有的山石都是地震后的产物,向翠华山的天池也是地震后的堰塞湖
④ 秦岭北麓的地质奇观,为何是老西安人最爱的旅游地
我对翠华山地质奇观感受最深的地方在“风洞”和“冰洞”两个奇洞。虽然叫“洞”,但实际上也是因为山崩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堆叠而成的。
风洞的洞口在两块高数十米、相互对峙的砾石间,两块砾石下边相距有两米多,顶端几近相接形成一线天,这一线天有几十米长,走过之后便进入洞中,有的地方需弯腰低头、有的地方仅容一人且需侧身而过,有的地方干燥、有的地方湿滑,在较大点的地方还设有可供游客休息的石凳、石桌或水泥做的桌凳。在洞中行走一定要专心,一要防湿滑,再是要防碰着砾石的棱角。
从走入风洞开始,炎热的暑气就完全感受不到了,是不是还有凉风吹过。走着走着发现几块砾石上结有冰块,原来此时已经走到了“冰洞”——这两个洞尾部是相通。
好玩的时候,外面是盛夏,洞内却异常凉爽。小渔和小伙伴们在洞里走走停停拍照,因为呆的时间长了,竟然感觉到有些寒冷。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翠华山的冰洞夏季温差可达到25℃以上,太自然真的太神奇啦。
在秦岭北麓,为何自由翠华山形成了如此规模的山崩奇观呢?实际上和整座山所处的位置有关。翠华山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位于秦岭北麓,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整个山体与秦岭山脉一起由一条东西向的深大断裂与北边平坦的关中平原相隔。这条深大断裂(也称“秦岭断裂”)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直到今天,造山运动仍然没有停止——秦岭山脉在缓慢地抬升,关中平原在缓慢地下沉。
而位于断裂带上的翠华山就如同“坐在”了一条蠢蠢欲动的巨龙的背上,亿万年以来,地壳运动的巨大能量使得翠华山经历着一次次的摇动和震撼,形成了总体量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体量位列世界第3位,堪称“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⑤ 翠华山的地质
陕西翠华山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国内外罕见,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翠华山地层为晚加里东---早华力西期的中粗粒花岗岩,少量为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岩。该区域断裂很多,受其影响大。
⑥ 翠华山在什么地方
翠华山是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原名太乙山,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所以得此名。
⑦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理位置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山崩地质遗迹。翠华山距西安约23公里,是终南山的支峰,山上名胜古迹很多,风景如画,因汉武帝曾在此祭太乙神,又称太乙山。翠华山属秦岭山脉,由中元古界(距今10亿年前)变质杂岩组成,秦岭北麓大断层从山北侧通过。该断层目前仍在活动,其北侧相对下降形成吴中平原,南侧抬升形成高耸立的秦岭,一万年以来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强烈的断裂活动,加上构成翠华山山体的岩石质坚性脆,又地处地震带且多瀑雨,从而引起山体崩落。《国语》卷1《周语》篇就记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引起山崩的情况:“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这里的山崩地质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质景观如:山崩悬崖景观、山崩石海景观、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观、山崩堰塞湖景观、山崩瀑流景观及山崩形成的各种造型奇石景观等 。
其山崩地貌类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为国内罕见,堪称“山崩地质博物馆”。其不但在研究秦岭和关中平原形成历史、在研究山崩地质作用类型上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由于园区内环境幽、奇、险、奥,从而有重要的旅游价值、科普功能和地质遗迹保护价值。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拥有山崩湖光、奇石异洞,气势蓬勃的天崩地裂壮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优质的服务。当您在观赏山崩奇观同时,更多的会感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特色和地质遗迹与自然文化的相融,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翠华山门票16人以上团队优惠价50元(原价70元)
⑧ 翠华山有哪些奇特之处
2.1 奇石(崩积体与巨砾)
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有一块巨砾的长、
翠华山山崩奇观
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当地有人将房子直接建在巨砾上,稳如磐石,这些山崩砾石沿沟谷堆积,形成大面积的砾石斜坡。一坡巨石前挤后拥,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从高处俯视,砾石奇形怪状,或立或卧,或直或斜,千姿百态,嶙峋峥嵘,甚为壮观。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水湫池旁,就有一砾石被锯齿状节理分为两块,犬牙交错的破裂面甚为典型。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
2.2 奇洞--冰洞与风洞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
2.3 奇景-残峰断崖
翠华峰与甘湫峰是山崩破坏最严重的两座小峰。翠华峰海拔1414米,周围耸立着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残峰。这些残峰规模不大,尖角突出,直指苍穹,构成一幅奇特的花岗岩峰岭地貌景观。在翠华峰旁有一孤立残峰,四壁如削,傲然耸立,气势不凡。翠华峰侧的断崖峭壁高约200米,十分险峻,这里是山崩源地之一,大量崩塌积物就堆积在断崖下面。甘湫峰海拔2145米,这里也是山崩源之一。在这里,一条1500多米,宽260-900米,高400多米的山体,近南北方向就地崩塌,形成巨大的崩积体。翠华山的悬崖峭壁几乎随处可见。鹰崖瀑布正是在60余米高的断崖面上人工引水而形成的珠帘式瀑布。
2.4 奇湖-堰塞湖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及其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湫池”、“翠华湖”、“太乙池”等。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积0.2平方公里,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透,现已成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带山崩堆积物规模更大,山崩堆积体厚达500多米。据初步测算,整个翠华山山崩堆积物总体积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分布范围约5.2平方公里;目前初步开发范围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围。
2.5 山崩天然博物馆
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⑨ 翠华山的介绍
翠华山原名太乙山,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3部分组成。传说有太乙真回人在此答修炼过,由此得名。翠华山旅游景区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处秦岭北麓,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1993年被评为“省级名胜风景区”;1997年被评为“西安旅游十大景”;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1 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平安景区”;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平安示范景区”2 2012年荣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⑩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特征
横贯于中国大陆中央的秦岭等造山带对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生态、乃至文化分野,无疑起了重要作用。秦岭造山带岩浆活动和隆升成山作用的时空分布、强度、活动方式、隆升速率、演化趋势及其对环境、气候、灾害、生态的控制影响,对全球变化或区域性环境的影响,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将为全球化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与依据。
翠华山地处秦岭北麓,北侧距秦岭北麓大断层直线距离仅4km,断裂南盘为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构造带,简称北秦岭,断裂北侧为第四纪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断面倾角50~70° ,倾向北,走向近东西,为南升北降的高角度正断层。在太乙峪口断层地貌清楚,可见清晰的断层三角面,河西的洪积扇顶部具有走向近东西长约400m的断层陡坎,北侧断落,实测地形垂直断距7m,推测断层在最近5000年来有过活动。
翠华山地质地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岭地质发展演化的历史,并具有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岩相学等多尺度、多层次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科学意义。
造山带地质特征
秦岭造山带是经历长期多次不同造山作用而形成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在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其形成与演化可以概括主要经历了3个不同构造演化阶段:
(1) 晚太古代~古元古代造山带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成演化(3.01.6Ga)。早期寒武纪结晶基底(Ar—Pt1)的形成包含了现今秦岭造山带中分散残存和包容的各不同成因与来源的非均一拼合结晶岩块(地块),这些结晶岩块(地块)的构造单位、形成体制及原始归属部位、形成与演化等尚不十分清楚。张国伟等(2000)认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演化应是中国早期地壳的形成演化问题,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应从中新元古代开始。
(2)新古代至中三叠世,以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本特征的板块构造演化
(0.8~0.2Ga)。秦岭是在早前寒武纪先期构造演化基础上,从新元古晚期到中生代早期作为原古东特提斯洋域的北翼分支逐渐发展,先后于震旦纪和泥盆纪分别开始演化出两个有限洋盆,即古秦岭商丹洋盆和勉略洋盆,因而划出三个板块:华北、扬子板块及其之间的秦岭微盆,它们分别沿商丹和勉略两主缝合带俯冲碰撞造山,于晚海西-印支期最后拼合封闭,形成统一板块大陆。总体概括,秦岭主造山期板块构造的一级单元即是三个板块:华北、扬子和秦岭板块和两个缝合带:商丹和勉略带。
秦岭造山带主造山期是通过扬子、秦岭、华北三板块和两个洋盆于新元古代至中三叠世依次向北自东而西斜向俯冲碰撞而形成的,主造山期板块体制的物质建造结构与后主造山期的上叠盖层组合等形成秦岭现今地壳的三大构造层的结构基本格架。它们分别构成秦岭造山带长期形成发展的各主要一级构造演化阶段的组成、结构、主导标志性构造界面与时间序列记录,成为秦岭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的最主要依据之一。其中新元古代~中三叠世是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主造山作用时期,秦岭带内各主要板块、地块间的关系和秦岭的基本物质组成及其构造骨架是由它所奠定。
(3) 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主要包括:①主造山期后的伸展塌陷构造(T3—J1);②燕山中晚期的陆内造山的逆冲推覆和花岗岩浆活动(J—K1);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期的挤压与伸展构造共存的急剧隆升成山演化(K2—R)。
秦岭造山带在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下发生的板块间或板内(陆内)多个块体间、多期次、多层次相互俯冲、碰撞、拼贴、叠覆的复杂过程和发散型的广泛构造变形,具有多样性、区域性和复杂性。秦岭在其长期地质演化历史中,经历不同构造发展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化和多期不同构造体制下的挤压收缩与伸展扩张和剪切走滑旋转构造的反复交替复合深化过程,造成其现今复杂综合的构造格局、组合与基本形态。
张国伟等(2000)将秦岭造山带上部地壳构造几何学模型与运动学特征概括为:总体呈现为近东西向狭长展布的不对称扇状反向多层次逆冲推覆叠置构造,并叠加广泛的剪切走滑与扩张伸展构造与东西向趋于三块裂解的复合型构造几何学模型,简称为东西向不对称扇状反向多层次推覆构造叠置为主的复合型造山带构造模式。
北秦岭组成特征
秦岭造山带现今基本构造单元划分为:Ⅰ华北地块(原华北板块)南部:Ⅰ1秦岭造山带后陆逆冲断裂褶皱带,或称华北地块南缘带,Ⅰ2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构造带;Ⅱ扬子地块(原扬子板块)北缘:Ⅱ1秦岭造山带前陆逆冲断裂褶皱带,Ⅱ2巴山—大别山南缘巨型推覆前锋逆冲带;Ⅲ秦岭地块(原秦岭微板块):Ⅲ1南秦岭北部晚古生代裂陷带,或称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Ⅲ2南秦岭南部晚古生代隆升带,或称南秦岭巴山弧形逆冲推覆系;SF1商丹断裂系(原商丹板块主缝合带);SF2勉略断裂系(原勉略板块主缝合带)等。
北秦岭东西延伸千余公里狭长一带,南北最宽约150Km,一般仅80Km,是秦岭造山带中从组成到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带,现今地表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岩块以不同级别规模和性质、类型的断裂为骨架,总体构成指向南的高角度逆冲叠瓦推覆堆置拼合构造,是在原秦岭板块构造的华北板块南缘沟、弧、盆活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发生华北与扬子、秦岭板块的先后俯冲碰撞拼合,又叠加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构造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拼合结合带和多期叠加的复合构造带。北秦岭逆冲推覆构造系主要由秦岭杂岩推覆构造、二郎坪推覆构造和宽坪推覆构造组成。翠华山地质公园就位于北秦岭宽坪推覆构造带上。
宽坪群分布于北秦岭北半部,呈宽窄变化很长的狭长一带断续延伸,东西向千余公里,从陕甘交界的天水—宝鸡—河南的桐柏毛集,向东则成断裂构造混杂岩块混入北淮阳带中。
宽坪群自上而下有三套变质岩石组合构成。下部主要为绿帘纳长阳起片岩、斜长角闪岩、石榴斜长角闪岩等。中部为云母石英片,二云石英片岩、石榴二云斜长片麻岩等。上部为石英大理岩、黑云大理岩和角闪大理岩等。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其中碎屑岩研究证明其物质来自南侧秦岭杂岩和北侧太华杂岩而具双源性。
宽坪群变形强烈。多期构造叠加置换,新生面理发育,可恢复其有四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以顺层片理及片内无根褶皱及侧层韧性剪切固态流变为主要特点,判别主要为晋宁期产物;第二期为大中型平卧褶皱及倒转重褶及韧性剪切作用。区域对比与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证明该期构造是古生代海西期弧—陆碰撞产物(C2-3),以上两期也被称为宽坪先期逆冲推覆构造;第三期为中新生代晚期—印支晚期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表现为小宽坪和北宽坪等先期逆冲断层构造,重新成为新的脆性推覆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在南侧云架山群(相当二郎坪群,Pt3—P2)和T3—J1之上;第四期在印支期构造基础上,发生伸展抬升,沿断裂形成了J—K沉积盆地,但又于燕山中晚期再次发生多级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使宽坪岩群、栾川岩群等先期构造岩片又逆冲叠覆于J-K岩层之上,无疑是新生代构造用所致。
从北秦岭整体分析,其厚皮叠瓦逆冲推覆构造系具有以下特点:
(1) 它是在先期多次逆冲推覆构造基础上复合叠加,以晚期中新生代为主体的复合型逆冲推覆结构。
(2) 北秦岭推覆构造系剖面组合显示,上部以主干推覆断层和三大推覆构造岩片呈高角度北倾南倒指向南的依次逆冲叠瓦堆置为其基本构造格局,总体构成北秦岭现今中上地壳向南的叠瓦状堆置结构。
翠华山地区
翠华山地质公园大部分是处在宽坪群变质岩系中,出露的宽坪群变质岩有黑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角闪片岩等,构成围岩的主体,其中贯入大量古生代与中生代多期花岗岩,并引起混合岩化,形成混合交代型岩体。混合交代型与交代、熔融程度有关,当交代彻底、熔融程度高时,岩石类型较为简单,反之复杂。翠华山岩体属交代熔融程度低的岩体,受多期多次岩浆,岩石类型较为复杂。
翠华山混合岩的类型从注入式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肠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片麻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清楚地展示了混合演化作用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在翠华山原山门东侧,围岩与岩脉形成侵入接触,界限明显,中间为花岗质岩脉,两侧为中元古界宽坪的黑云母片岩。
在白水泥厂前公路旁,围岩与岩浆形成底辟构造,岩浆上涌是原岩地层被拱起,形成宽缓的背斜构造。
混合片麻岩,岩石中的暗色矿物定向排列,具有清楚的片麻状构造,岩性均一,已不能区分基体与脉体,成分与花岗岩相似。混合岩化作用的最后阶段是花岗岩化作用,基本与脉体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形成一种不同于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岩性均一,块状节理发育,有时可见到原变质岩的残留体。
翠华山的混合岩在古构造—热基础上,又经历中新生代晚期推覆构造,又由于秦岭的晚近急剧隆升,遭受强烈侵蚀,终使公园属地形成现今地质内外动力作用下,山峰岩层发育近似垂直的不同类型的构造剖面、断层、片理、节理等,构成后来山体易于发生高空崩塌的地质基础。
翠华山岩石节理以剪切节理为主,节理面产状基本稳定,延伸较远,节理面平直光滑,矿物质充填较少,并以共轭X型节理系产出,将翠华山岩体切成菱形及棋盘格式形状。根据野外实地观察,翠华山岩体发育六组节理构造,其中以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两组节理最为发育,而该两组节理又以高倾角(65~80°)倾向分别以向北及向东为特征。
翠华山断裂面是具有明显位移的断层构造面,叠加于节理构造之上,使岩体进一步破碎。断裂构造属于非透入性构造,在水湫池景区内仅发现三条,产状与秦岭山前断裂相似,走向近东西,倾向向北,倾角为65~70°。断层性质以脆性正断层为主,断面发育擦痕及阶步构造遗迹,断面光滑如镜,发育硅质动力结晶擦痕。
变质层理面构造是破坏翠华山岩体整体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该地区的背景地层为宽坪群中—深变质地层。在岩浆侵入就位过程中发生混合岩化作用,捕虏围岩包体,形成混合岩化片麻理不连续结构面,在该结构面上发育云母片状矿物,使得岩石更易剥离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