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事件有什么意思

地质事件有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2-15 05:01:21

A. 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那么以后来看现在 也是地质年代吗

地质抄年代是百万年为单位计量的,人类发展不足1万年,地质年代中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由于人类制造的痕迹(建筑、垃圾等)太多,在地层中能留下一定痕迹,数百万年或亿年后可以将人类界定为特殊的地质年代。 可以做为特殊的标志层。

B. 区域地质发展史与重大地质事件

纵观辽东区域地质发展过程,有如下几期重大地质事件(表3-3):

表3-3 辽东地区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

1)2.8 Ga时期,鞍山运动。太古宙鞍山群发生较高级的(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这也是本区古老层状岩系划归太古宙地层的基本依据。

2)2.5 Ga,重大地质事件以大量的钾质花岗岩的侵入为标志,也是元古宙与太古宙的分界。但由于本区缺失2.8~2.5 Ga的地层,证据尚不充分。这种情况与乌克兰地盾中缺失2.8~2.5 Ga的堆积物有些类似(张秋生,1988)。

3)2.1 Ga,以富硼钠质火山岩的喷发和钠质火山岩为基底的硅铝壳发生局部活化再侵位(浅色花岗岩)为特征;同时稍晚表现为裂谷的收缩,形成了北缘碳酸盐潮坪和一些陆缘蒸发盆地,沉积了巨厚的富镁质碳酸盐岩。

古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处于拉张阶段(李江海等,1998),辽东地区则发生大陆-陆间型裂谷运动(陈荣度等,1984,1994)。在裂谷早期拉张裂陷阶段,中央凹陷区在富硼、富钠质中偏酸性岩浆喷发的间歇期形成了火山-沉积型硼矿,它们与富镁碳酸盐矿物一起富集于含硼岩系的下部。同时,在北缘斜坡区发育有与酸性凝灰物质有关的层状硫铁矿(铜矿)床(张秋生,1988;邴贵先等,1990;Yang Z.S.et al.,1988;Wang A.J.,et al.,1998);中央凹陷区堆积的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中有层状铅锌矿形成,矿体与凝灰岩共生(张秋生,1988;蒋少涌等,1991;郭进京,1993;金顿镐等,1993)。在裂谷发育晚期堆积的潮坪-蒸发相镁质碳酸盐岩建造(大石桥组三段)中含有巨厚的菱镁矿(陈荣度等,1994;冯本智等,1995)。

4)1.9 Ga时期,发生吕梁运动。这次重大事件不仅使早元古代堆积物遭受了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及变形作用的改造,而且变形作用还具有塑流变形-塑性变形-脆性变形,这一造山期变形构造演化系列的特点。

吕梁运动对上述沉积的火山岩-碳酸盐岩建造和矿物进行改造,形成了菱镁矿、滑石矿、硼矿、水镁石矿、蛇纹石、透辉石和透闪石等矿床(张秋生,1988;孙明希等,1990;陈从喜等,1998);层状铅锌矿在区域变质变形中被改造成似层状、角砾状矿体(孟庆润等,1995;商翎,1987;申永治,1995;秦松贤等,1994,1995)。

5)1.8~1.7 Ga时期,辽东地区裂谷闭合。主要特征是伴随北部地区辉长岩的侵入,西南地区磨拉石建造的堆积和环斑花岗岩的侵入为标志,表明辽东裂谷的结束和辽东古陆的最后形成。

6)中元古代—古生代,本区在原东西向构造基础上活化,形成中元古代凹陷。

7)中生代,本区上升遭受剥蚀;同时开始了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发育NNE—NE向断裂和中酸性火山沉积物。在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中,辽东地区还产有重要的金矿床,如五龙金矿、隈子金矿、分水金矿、白云金矿等(戴立军等,1990;倪培,1991;王有维,1993;王文清等,1993;赵彦明等,1993;刘永胜,1996)。非金属矿成矿作用表现为近花岗岩处富镁质碳酸盐岩建造蚀变成水镁石。

8)新生代,继承中生代构造格局,构造线方向为NNE—NE向。地幔热柱活动,形成大面积溢流玄武岩。

C. 重大地质事件序列

地质事件是地史演化过程中,不同于正常地质历史发展的突发性,或灾变性,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记录。地质事件序列是在正确识别地质事件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同位素测年方法标定主要或特征地质事件的时代而建立的。至今所收集到的阿尔金地块中前寒武纪地质体的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区从古元古代至古生代早期表现出3个明显峰期年龄段(图6-36):

1)1600~1800Ma,这些年龄数据主要来自中元古代海相地层中的基性火山岩夹层,代表了火山活动的时代。

2)800~1000Ma,数据主要来自于阿尔金榴辉岩带中的花岗质片麻岩和富铝片麻岩内。这些花岗质片麻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同碰撞花岗岩相似,是新元古代大规模碰撞造山运动的反映,同时也是阿尔金山岩群中富铝片麻岩的早期变质年龄,也可能是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事件在本区的具体表现。

图6-36 阿尔金山地区同位素测年统计频率图

3)400~530Ma,这个时期的年龄数据最多,是阿尔金北缘蛇绿混杂岩带、阿尔金南缘基性—超基性岩带中的主要基性岩残片和高压变质泥质岩的形成年龄,代表了阿尔金构造杂岩带内各类岩石的主期变质年龄。高压变质泥质岩的白云母39Ar-40Ar坪年龄为(453.4±8.7)Ma和榴辉岩中变质锆石U-Pb年龄为(503.9±5.3)Ma(刘良,1999),是本区早古生代碰撞事件的标志。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基性岩、超基性岩残片的成因和形成环境复杂,阿尔金南北两个混杂岩带是不同时期不同性质岩石的构造拼合结果。柴水沟辉长岩的斜锆石U-Pb法年龄为(402±21)Ma,代表了碰撞后裂解事件。

D. 关键地质事件

“地质事件是地史演化过程中,不同于正常历史发展的突发性,或灾变性,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记录”,而地质事件群则是“成因上有联系、空间上相匹配、时间上有先后的一组地质事件,它比一个单独事件更能深刻地反映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和特点”(陆松年等,2002)。在一组事件群中,通常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地质事件能够折射这一组事件群的本质和特点,它们被称为“关键地质事件(key event)”。当前全球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工作呈现两大重要趋势,一是前寒武纪地质学与全球构造研究的结合,二是与地球系统科学的结合。前者表现为前寒武纪超大陆和超大陆旋回的研究,继罗迪尼亚超大陆以后,目前又开展了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研究;而后者则体现在国际前寒武纪地质年表的重新修订。无论是全球构造的研究,或者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关键地质事件”的界定、性质、特点及时代均成为当代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工作中的基础和重点。200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出的前寒武纪年表参考方案中,关键地质事件成为划分“宙”和“代”的最重要标志,其中包括指示大气圈氧富集的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大铁矿中第一层含赤铁矿层和红层的出现;指示地壳稳定化程度的巨型放射状岩墙群;超大陆破裂过程中形成的大火成岩省以及动物生命的首次爆发等。

中央造山带内保留7次重大地质事件群的地质记录,它们分别是新太古代大陆增生事件、古元古代早期裂解事件群(2500~2300Ma)、2000~1900Ma的变质和深熔作用、约1800Ma的裂解事件群、1000~900Ma与造山作用有关的事件群、820~740Ma指示大陆裂解的事件群及早古生代与造山作用有关的事件群等。在这7 次事件群中,高压—超高压及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淡色脉体(leucosome)指示的深熔作用、岛弧火山岩及蛇绿岩残片等被作为指示造山作用关键事件的地质记录,而基性岩墙群、A型花岗岩、双峰式火山岩等则被视为指示大陆裂解关键性地质事件的标志。

E. 地质灾害指的是什么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在我国,专主要地质灾害包属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火山爆发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外,其他大多数地质现象都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5~1/4。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防范和治理措施,是减少损失的主要途径。

F. 天气预报中的地质灾害是什么意思啊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6)地质事件有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地质灾害的分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G.  重大地质事件及其演化

(1)本区最老的表壳岩是沂水岩群,其原岩的形成时代为3000Ma,原岩由泥砂质+杂砂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少量BIF组成,构成一个火山-沉积盆地。由于盆地四周被断层所切割,其范围和规模尚不清楚;原岩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总体上相当于岛弧环境。

(2)在2900~2800Ma,区域上发生强烈俯冲,盆地下陷,降至30~35km深度,同时伴生紧密的同斜褶皱,地壳增厚。由于热流的影响,发生第一次区域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使原有岩系形成各种麻粒岩和麻粒岩相片麻岩。

(3)随之发生区域性拉张,在2700~2500Ma期间,深部的基性岩石(源岩来自亏损地幔)经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岩浆(有的与围岩混染)在地壳深部多次沿沂水岩群的层间裂隙或断裂上侵,由老到新先后有马山岩体(蔡峪岩体)、雪山岩体的侵入。随着深部热流的增高,岩浆不断部分熔融和分异,它们的侵位先后形成了英灵山岩体、林家官庄岩体以及大山岩体。马山岩体最早侵入,时间在2700Ma左右。大山岩体侵入最晚,时间在2500~2400Ma间,相当于新太古代末到古元古代之初,这时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宣告结束。

(4)在2550~2500Ma,岩浆岩在深部遭受区域性的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在马山岩体和雪山岩体的集中区,岩体遭受麻粒岩相变质,而在边缘部分,如大山岩体主要经受角闪岩相区域变质。这两种变质作用是同时且渐变的,说明当时中心部位热流高,而边缘部分热流较低。在部分早期岩体与围岩接触部分,形成规模较小的边缘混合岩化。

(5)随后地体整体抬升,形成片麻岩-花岗岩穹隆,使周边的变质表壳岩受到强烈挤压;由于两侧挤压应力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对称的同斜褶皱。总体向南倾斜,形成若干倾没的背向斜。大部分地段由于长期剥蚀,顶部剥落,同斜褶皱已被破坏,只能见到较陡倾的似单斜地层。

(6)大规模的区域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在2400Ma左右已基本结束,而岩浆活动结束的时间略晚于区域变质时间。在此期间,多次形成NE向和近NE向的韧性剪切带,局部表现为糜棱岩化带。

(7)据激光39Ar-40Ar法对角闪石和黑云母(退变)的详细测定,指示在2300Ma,1860Ma和1632Ma(详见第八章),汞丹山地体曾发生抬升,使变质表壳岩和深成岩遭受不同期次的退变质作用。较晚生成的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包围在辉石晶体边部,其外缘又出现棕色黑云母的包围,即是不同期次抬升退变的证据。元古宙最晚一次的抬升为1600Ma,中生代以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对其现在的分布与地貌特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在中元古代和燕山期曾有多次小规模的各种岩脉的侵入,主要沿表壳岩和岩体的片理和裂隙侵入,说明汞丹山地块在中元古代之前已完全固结和稳定。

综上所述,汞丹山地块重大地质事件的演化可总结成表10-1。

表10-1沂水地区汞丹山地块重大地质事件演化简表

H. 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

1、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2、地面沉降: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3、泥石流: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4、岩土膨胀:由于其在土体中杂乱分布的裂隙及反复胀缩变形造成强度衰减的特性,所以常常给人类的工程建筑带来严重破坏,造成许多地质灾害。

5、水土流失: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8)地质事件有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2、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3、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I. 地质环境事件

2001~2013年,重要经济区共发生地质环境事件857起。其中,滑坡364起,占地质环境事件数量的42.5%;水土污染272起,占31.7%;泥石流102起,占11.9%;崩塌、地面塌陷和地裂缝119起,占13.9%(图7–13)。由此可见,滑坡和水土污染是重要经济区最常见的地质环境事件。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共造成重要经济区1919人死亡失踪,约占全国死亡失踪人数的25.4%。

由于所处地质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各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事件发生数量和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按数量统计,成渝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事件最多,接近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事件总数的一半;其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原经济区(图7–14)。按事件类型统计,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成渝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占地质环境事件数量的比例在70%以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水土污染为主,水土污染占地质环境事件数量的比例在50%以上。按单位国土面积发生的地质环境事件数量统计,除江苏沿海地区、长吉图经济区和河北沿海地区以外,其他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事件分布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重要经济区由于人口密集、国土开发强度大,人为活动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高于其他区域(图7–15)。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事件分布密度最高,其次依次是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京津地区、长株潭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说明这些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压力较大,地质环境保护需求更加迫切。

图7-13 2001~2013年重要经济区各类地质环境事件发生情况

图7-14 2001~2013年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事件数量对比

图7-15 2001~2013年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事件分布密度

J. 地质发展历史的重大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 世界的地质发展历史主要有三段,分别是:

一(远古~1450)

远古时代人类通过石器的采集和制作,逐步了解了岩石、矿物的某些性质。在经受地震、火山、洪水的灾害并与之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大自然中的地质现象和过程。这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和地质现象的认识是直观的,解释是猜测的、思辨的,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最初,古代人类利用岩矿的物理性质,如硬度、解理等制造石器。中国的蓝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较大的石英质矿物和岩石制成。旧石器晚期,出现于山顶洞文化时的钻孔石质饰物,表明人类对岩石、矿物的相对硬度有了一定认识。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利用天然宝石类矿物,如玛瑙,叶蜡石等作饰品。陶器的烧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龙山期的黑陶,说明几千年前人类对粘土的性质又有了一定认识。商、周是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那时所用的铜矿石主要是自然铜和孔雀石。中国古代用铁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战国时期,中国步入铁器时代。

二地质学的奠基时期

(1450~1750)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使近代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是自然科学脱离神学走上独立的开端。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要重新认识自然,重新研究地球,并给予地球历史以理性的解释。这一切都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科学地质学的建立,必须冲破神学的束缚。地球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物质世界自然发展的结果。法国的R.笛卡尔(1644)曾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子组成,正是原始粒子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生成。1749年,法国的<ag.-l.l.c.de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1779年布丰用冷却灼热铁球所需时间来推算地球的年龄,这个年龄的比圣经上所提的大10倍。布丰还明确地将上帝创世的7日改为地球史上的7个“纪”,全面地描述了地球自然发展历史。其后,德国的I.康德和法国的P.S.H.de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生成的。


三地质学的形成时期

(1750~1840)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国大革命以启蒙运动为先导,把矛头指向封建主义。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在欧洲科学考察和旅行探险盛行。地学研究从对地球的思辨性研究转变为以野外观察分析为主,地壳成为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具有近代意义的geology(地质学)一词是由瑞士学者J.A.德吕克于1793年提出的。他认为,首要的是把地质学从博物学中分出来,地质学要把地球所呈现的现象与其原因结合起来研究。

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在中国首开先河的是16世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他详细考察了中国西南广大岩溶地区的100多个岩溶洞穴,并对钟乳石、石笋等成因做了较为科学的解释。欧洲的地学野外考察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这是地质研究方法的一大进步。野外的研究使人们注意到广大地区地形与构造的关系,真正开始解释区域地质的历史。这一时期,著名的地质旅行家有法国的J.-.盖塔尔和N.德马雷、英国的R.J.米切尔、瑞士的H.B.de索叙尔、德国的J.G.莱曼和P.S.帕拉斯等。盖塔尔对火山地质、矿物分布以及化石、地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绘制的法国岩矿图是世界第一幅表示矿产资源、岩石组成的地图,因而被誉为“地质调查之父”。米切尔对地表岩层带状分布的原因作了合理的说明,指出是原始水平岩层褶皱后,顶部遭受剥蚀夷平的结果。德马雷对法国、意大利火山地质作了长期考察,发表了许多有关火山地质的专著,并得出<a玄武岩是<a火成岩的结论。索叙尔是系统考察阿尔卑斯山脉的第一位地质学家。他对岩层的构造、岩石成因和化石做了多方面的观察,发表了《阿尔卑斯旅行》(1779~1796),为后来阿尔卑斯构造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帕拉斯曾率队到俄国东部地区进行为期6年的考察探险,又对俄国南部、乌拉尔以及中亚阿尔泰山地区进行了考察。他在《山脉构造的讨论》(1777)一书中,将山脉构造划分为山脉的原生带、山脉的钙质带和山脉的堆积带3部分,并指出从山脉的中央到外侧,岩层年代逐渐变新,倾角愈来愈缓。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