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读井田地形地质图的步骤是什么
① 实习一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一、实习目的
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和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方法。
二、实习要求
掌握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以及水平岩层的编制原理并作地质剖面图。
三、实习内容
(一) 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
正式出版的地质图应该包含 4 部分的内容: 地质图(主图) 、比例尺、图例及地质剖面图(图1) 。有些正式出版的地质图和正式报告中也常附上综合地层柱状图。
1. 地质图(主图)
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的地质体 (如地层、岩体、地质构造单元、矿床等) 和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上 (地形图上) ,反映出该地区各地质体和地质的形态、产状、规模、时代及其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图件。除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的普通地质图外,还有按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测绘内容不同的专门地质图,如构造地质图、矿产图、矿区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第四纪地质图等。
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图例和责任表(包括编图单位或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等) 。
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一般采用图区内主要城镇、居民点或主要山岭、河流等命名。如果比例尺较大、图幅面积小,地名小不为众人所知或同名多时,则在地名上要写上所属的省 (区) 、市或县名,如 《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四川省江油县马角坝地质图》。图名一般位于图幅上端正中。
2. 比例尺
比例尺又称缩尺,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于图框外上方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图1 地质图格式
3. 图例
图例是一张地质图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其表示地质内容的图例。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代和性质。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可放在图框内足够安排图的空白处。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一般按地层、岩石和构造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写上 “图例”二字。
地层图例的安排是从上到下由新到老; 如放在图的下方,一般是由左向右从新到老排列。图例都画成大小适当的长方形格子排成整齐的行列,长方形格子长宽比为 3∶2 (一般长为 1. 2 cm,宽为 0. 8 cm) 。方格内的颜色和符号与地质图上同层位的颜色和符号相同,并在方格外适当位置注明地层时代和主要岩性。已确定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要按其时代排列在地质图例相应位置上。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已确定时代的岩体可按新老排列,时代未定的岩体按酸性到基性顺序排列。
构造符号的图例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排列顺序是: 地质界线、褶皱轴迹(只在构造图中才有) 、断层、节理以及层理、劈理、片理、流线、流面和线理产状要素,除断层线用红色线外,其余都用黑色线。地层界线、断层是实测的还是推断的,图例与图内一样,应有所区别。
凡图内表示出的地层、岩石、构造及其他地质符号应无遗漏地有图例,图内没有就不能列入图例。地形图的图例一般不标注在地质图上。
在小比例尺图上要画上经纬度以表明其地理位置。如果地质图是地形图国际地图分幅中的一幅,则应与该地形图一样用其图名和分幅图号。
4. 地质剖面图
正规地质图常附有一幅或几幅切过图区主要构造的剖面图。剖面图也有一定的规定格式。
剖面图如单独绘时,则要标明剖面图图名,通常是以剖面所在地区地名及所经过的主要地名 (如山峰、河流、城镇和居民点) 作为图名,如 《周口店 (指图幅所在地区) 官邸-大砾岩山地质剖面图》。如果是图切剖面,并附在地质图下面,则只以剖面标号表示,如 I-I'地质剖面图或 A-A'地质剖面图。
剖面在地质图上用一条细线标出两端注上剖面代号,如 I-I'、A-A'等。有时为了避免细线切割主图的地质内容,只在图上画出细线的两端。
剖面图的比例尺应与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致,如剖面图附在地质图的下方,可不再注明水平比例尺,但垂直比例尺应表示在剖面两端竖立的直线上,垂直比例尺下边可以选比本区最低点更低的某一标高 (可选至 0 以下) 水平线作基线,然后以基线为起点在竖直线上注明高程数。如剖面图垂直比例尺放大,则应注明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剖面图两端的同一高度上必须注明剖面方向 (用方位角表示) 。剖面所经过的山岭、河流、城镇等地名应标注在剖面上相应位置。为醒目美观,最好把方向、地名排在同一水平位置上。
剖面图的放置一般南端在右边,北端在左边,东右、西左,南西和北西在左边,北东和南东端在右边。
剖面图与地质图所用的地层符号、色谱应该一致。如剖面图与地质图在一幅图上,则地层图例可以省去。
剖面图内一般不要留有空白。地下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应该根据该处地层厚度、层序、构造特征适当推断绘出,但不宜推断过深,一般只推断离剖面线上最低点往下 1 cm。
5. 地层柱状图
正式的地质图或地质报告中常附有工作区的地层综合柱状图。地层柱状图可以附在地质图的左边,也可以绘成单独一幅图。比例尺可根据反映地层详细程度的要求和地层总厚度而定。图名书写于图的上方,一般标为 《× × 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综合地层柱状图是按工作区所有出露地层的新老叠置关系恢复成水平状态切出的一个具代表性的柱子。在柱子中表示出各地层单位或层位的厚度、时代及地层系统和接触关系等。一般只绘地层 (包括喷出岩) ,不绘侵入体。有时也将侵入体按其时代与围岩接触关系绘在柱状图里。用岩石花纹表示的地层岩性柱子的宽度,可根据所绘柱状图的长度而定,使之宽窄适度,美观大方,一般以 2~4 cm 为宜。
(二) 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读地质图首先要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 从比例尺可以了解图上线段的长度和面积大小,并可反映地质体大小及详略程度; 图幅编绘出版年月和资料来源,便于查明工作区研究史。
熟悉图例是读图的基础。首先要熟悉图幅所使用的各种地质符号,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及其时代、顺序,地层间有无间断,以及岩石类型、时代等。读图例时,最好与图幅地区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结合起来读,了解地层时代顺序和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整合与不整合) 。
在阅读地质内容之前应先分析一下图区的地形特征。在比例尺较大 (如大于 1∶5000)的地形地质图上,从等高线形态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点。在中小比例尺 (1∶10000~1∶50000) 地质图上,一般无等高线,可根据水系分布、山峰标高的分布变化,认识地形的特点。
一幅地质图反映了该地区各方面的地质情况。读图时一般要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和岩石类型、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分析地质构造方面主要是褶皱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组合和形成时代; 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空间组合、分布和形成时代及其先后顺序; 岩浆岩体产状和原生、次生构造以及变质岩区所表现的构造特征等。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有关各种构造形态的具体分析方法,将在下面实习中分别介绍和练习。
图2 水平岩层出露特征
图3 水平岩层地质图读图练习(等高线单位为 m)
(三) 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是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在沟谷处界线呈 “尖牙”状,其尖端指向上游; 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闭的曲线 (图2B) 。在岩层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度大者,露头宽度就宽 (图2A) ; 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 在陡崖处,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 “尖灭”的假象。
四、作业
在图3 中,图区西北部已经给出一些岩层露头,可以看出岩层为水平岩层,并且其出露界线与等高线平行。填出图区全部的地质界线,并画一条 A-B 的地质剖面图。计算每个不同岩层的厚度。
② 地质图的阅读步骤
先看图和比例尺,以了解地质图所表示的内容,图幅的位置,地点范围及回其精度;阅读图例,了解图中有哪答些地质年代的岩层及其新老关系;分析地形地貌,了解本区的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山川形势,地貌特征等;分析地层分布、产状及其大和地形的关系,分析不同地质年代的分布规律,岩性特征及新老接触关系,了解区域地层的基本特点;分析本地区地质构造形态。最后综合分析各种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及规律性。
③ 请叙述井田地形地质图主要有哪些内容
井田地形地质图的主要内容有:
(1)地形等高线、地面建筑物、河流内、公路、铁路、车站、容三角点、高压线、经纬线、指北针等;
(2)全部钻孔、探井、探槽、平硐、坑巷、小窑等;
(3)地层分界线、岩浆岩分布范围、地层产状、断层线、褶曲轴等;
(4)煤层、标志层及其它有益矿产露头线(或覆盖层下的分布界线);
(5)井田边界线、勘探线及其编号;
(6)井田内已有生产矿井(包括老窑)的界线及其采掘范围;
(7)滑坡范围及最高洪水位线等。
④ 用mapgis将1:5万的地质图矢量化成1:1万的底图的具体步骤。
1、将所有文件全部打开,使其处于编辑状态;
2、打开其他编辑项中的整图变换,回键盘输入参数答;
3、将点变换、线变换、面变换全部选中,位移参数全部为0,比例参数X,Y均为5,旋转角度为0;
4,确定即可将1比5万的图转换为1比1万的地形地质图了。
⑤ 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图幅代号、比例尺。了解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时间、制图人等。
2)看图例。了解图幅区内出露的地层、岩体,它们的岩性、时代、代号及色标。了解区内的构造、矿产,它们的性质、类型、符号及色标。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根据图中地形等高线,分析区内山脉的走向变化、地势分布(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水系发育情况等。有的地质图上没有地形等高线(多为小比例尺地质图,如图13-46),一般可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4)粗读地质内容。从整体上了解图区内一般地质情况:①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的部位,新地层分布的部位。结合地层柱状图了解区内地层时代、岩性、化石、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等。②岩浆岩的性质及分布,岩体与地层、构造、矿产的关系。③地层、岩体的变质程度,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及特征。④褶皱、断层的性质、类型及展布情况,断层与褶皱的关系等。⑤矿产种类及分布情况,与地层、岩体、构造的关系。
5)阅读剖面图。了解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从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变化,以及地层、岩体、构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状况和组合形态。结合地质图上平面特征,加深对区内地质特征的了解。
6)详细阅读。在掌握全区地质构造概况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地质构造进行详细分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要重点了解的某一块段或某方面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分析。
7)归纳总结。把区内所有的地质特征联系起来,分析总结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阐明矿产成因与分布规律。
本章要点
1.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属于内力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升降、岩石变形、变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乃至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2.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产生变形、变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和地堑、裂谷等,又称为造山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又称为造陆运动。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表现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兼而有之。
3.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但是经过漫长的地史时期,构造运动会使地球产生巨大的变化。构造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与周期性。
4.岩石的产状由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数值来确定。岩层的产状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罗盘测量,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两个数据,记为:倾向∠倾角。
5.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结果,是研究和恢复地球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地壳中普遍存在、最常见的地质现象。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褶皱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轴面、枢纽、转折端。褶皱的基本类型是背斜与向斜。背斜核部为老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破裂,称为断裂构造,是地壳中普遍发育的构造形式之一。通过节理的研究,了解区域性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有助于研究断层、褶皱的形成机制和力学性质。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6.按照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不同,节理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是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产成的,剪节理实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
7.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力学性质,断层划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由两条或多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可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汾渭河地堑以及国外著名的贝加尔湖地堑、莱茵河地堑、东非裂谷地堑等;逆冲推覆构造可形成飞来峰与构造窗;平移断层分为左旋与右旋两类。
8.断层的识别标志有:擦痕、阶步、断层角砾岩、断层泥、不连续的地质体(不同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触)、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节理、断层崖、负地形等。
9.断层形成时代主要是依据切割、充填、上覆地层等关系来判断。基本原则为:(1)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2)若断层切断岩体,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后;若断层被岩体、岩脉所填充,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前。
10.接触关系共有五种类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与侵入体之间有: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整合接触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相对较为稳定,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状态。假整合接触是地壳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底砾岩是判断假整合的重要标志。角度不整合接触表示该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侵入接触说明该地区发生过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引起岩浆侵入,形成了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沉积接触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先上升使其遭受风化剥蚀,后又下降接受沉积,该侵入体的年龄老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11.槽台说将陆壳划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以及两者邻接部位的过渡区。地槽区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形成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地台区是地壳上面积宽广、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沉积盖层。过渡区既具有地槽特征又含有地台的性质。
12.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曾经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围绕着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圈,造成物质循环。
14.在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板块构造理论正式被提出来。它以地球整个岩石圈板块的活动方式为依据,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构造运动模式,对一些全球构造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是当今最重要、最热门的地学理论。但是关于板块驱动机制的问题,至今未有满意的结论。
15.根据板块边界,将全球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边界有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它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16.一幅正式的地质图除地质图外,还应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幅接图表、编制单位责任表。如果是区域地质图还有图幅代号。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地层产状三要素?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具哪些特征?
3.岩层有哪几种接触关系?各反映何种地质意义?
4.绘制一幅理想的地质剖面图,将背斜、向斜、正断层、逆断层及各种接触关系表示出来,并标明注记。
5.何谓板块构造?其边界有哪几种?目前全球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6.地质图中应包括哪些内容?
7.阅读老师提供的地质图,按阅读步骤与方法,分析图中地层、岩体、构造等的分布及特征。提交一份文字说明(读图报告)。
⑥ 如何识读工程勘探地质图
孔的布置有编号,你看清楚。后面有每个孔的详图,包括孔的深度,孔顶标高,每个岩层的厚度以及岩层判别。那个小应变图,反应的波段表示每种岩层的波段,最后勘测图有个总的建议和判别,以及推荐的持力层等,按照他的总结也能大概知道土层情况!谢谢!
⑦ 识读零件图的一般步骤是看标题什么
编辑导读内容简介本书以国家颁布的最新标准为依据,以广大自学者和初级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识读机械图样的基础知识,正投影法基础及三视图,组合体视图及识图方法,零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和立体表面展开图等内容。本书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和自学的特点,内容简明实用,通俗易懂,可作为技工学校教材和技术工人岗位培训教材,亦可供一般读者自学。作者简介本书目录第一章 识读机械图样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机械图样第三节 制图基本知识第四节 几何作图第五节 平面图形的画法第二章 正投影法基础及三视图第一节 正投影法基础知识第二节 立体的三视图第三节 平面立体的三视图第四节 曲面立体的三视图第五节 立体表面的截交线与相贯线及其三视图第三章 组合体视图及识图方法第一节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第二节 组合体视图的识图方法及一般步骤第三节 轴测图简介第四章 零件的表达方法第一节 视图第二节 剖视图第三节 剖(断)面图第四节 零件的其他表达方法第五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螺纹及螺纹连接件第三节 键连接及销连接第四节 滚动轴承第五节 弹簧第六节 齿轮的规定画法第六章 零件图第一节 零件图的内容第二节 零件视图的选择原则第三节 零件结构的工艺性表达第四节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第五节 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第六节 识读零件图第七节 识读焊接件图样第七章 装配图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装配图的内容和表达方法第三节 装配图上的尺寸标注第四节 装配结构工艺性第五节 怎样识读装配图样第八章 立体表面展开图第一节 展开图与放样图第二节 平面立体的表面展开图第三节 可展曲面立体表面展开图第四节 不可展曲面近似展开简介
⑧ 地质图读图。这些地图信息该怎么读。这些信息和经度是什么关系
这个是地形图!
你要获得怎样的信息,
下面的坐标是公里网,要经过投影才能转换成经纬度。
详细的过程,一下子说不清!
⑨ 绘制地形地质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怎样看地形地质图
先问你是实测的还是放大的或者是描绘的,或者是有了地形图后再专绘制地质图的,属你对这些应该是一个外行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需要有地质知识的人才能够看得懂的。但是一般的地质图,只要是上了颜色的,颜色越浅的,地层越新,颜色越深的,地层越老。红色的是构造,对于外行的人,我只能是这么回答了。
⑩ 工程地质图的一般读图步骤有哪些
矿区地形地质图与矿区范围图、水文地质图、底板等高线图、地层水平切回面图、勘探线剖面答图、煤层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等,急倾斜煤层还必须有煤层垂直投影图,在生产中自己必须填绘的巷道素描图,特别是穿层的巷道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