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地质量与性状
Ⅰ 性状是什么意思
答:分组性状(groupingcharacteristic)是用来排除特异性测试中不需要进行大量种植已知品种而采用的某内个性状容。可以是质量性状、数量性状或假质量性状。根据这些性状在不同地点记载的表达状态能够有效区分已知品种。一般应当是带星号性状或包括在技术问卷中的性状。
Ⅱ 耕地土壤质量演变
江西省农科院土肥所于1997年对南昌县60个采集原土壤普查点位的耕层土样142个,进行农化性状分析(表5-29)。结果表明,土壤pH值略有下降,土壤有机质增加43.8%,全氮含量增加19%,碱解氮含量增加15.4%,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增加311.4%,速效钾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28.3%。
表5-29 南昌县水稻土耕层养分变化状况
注:()内数据为相对增减百分率(±%)。
1.土壤pH
江西省农田生态环境监测网在南昌、湖口稻田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稻田土壤酸碱度整体偏酸性,2005年pH值5.28,比2004年的5.75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表5-30),土壤酸化问题在鄱阳湖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
表5-30 南昌生态站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结果
以江西省地质调查院的调查数据与鄱阳湖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进行比较,进一步证实鄱阳湖地区土壤逐渐酸化 ( 表 5-31) 。pH4. 5 ~5. 5 的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比例由第二次土壤普查的 51. 8% 增长到 68. 61% ,净增 17. 13 个百分点。土壤酸化与该区酸雨强度加大和氮素肥料施用较多有关。
表5-31 鄱阳湖地区土壤 pH 变化
2. 土壤有机质
根据江西省地质调查院的调查数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见表5- 32。第二次土壤普查之后,鄱阳湖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略有下降。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40g/kg 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下降明显,20. 1 ~ 30g/kg 的面积所占比列有所下降,6. 1 ~10g/kg 的面积比例增加; 也就说明,除部分高产土壤有机质由于施肥水平较高而土壤有机质有所积累外,中量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所占面积下降,而中量以下含量的面积增加较多。
表5-32 鄱阳湖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的升降情况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除望天田、菜地和桑园之外,其他利用方式的有机质水平均以下降态势为主,尽管它们下降的程度以轻度为主,但是由于这些土地方式是当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农业生产的对象,其负面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另外也可以看到,包括各种主要林地类型、荒草地和滩涂在内的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轻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质水平表现出以增加为主的态势,它们增长的程度亦以轻度为主。
3. 土壤氮素
土壤氮素是作物的三大营养之一。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鄱阳湖地区土壤全氮含量1. 0g / kg 以上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 67. 89% ; 江西省地质调查院的调查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土壤全氮含量 1. 0g/kg 以上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93. 60% ( 表 5-33) ,表明第二次土壤普查后的土壤全氮积累明显。
表5-33 鄱阳湖地区土壤全氮的变化
根据江西省农科院土肥所的研究结果,南昌县水田土壤,1997 年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全氮含量增加 19% ,碱解氮含量增加 15. 4% 。江西省农田生态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表明,湖口县土壤有效氮含量较高,2005 年 106. 22mg/kg,比 2004 年有所下降。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中,余江县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的面积大于下降的面积的土地利用方式有灌溉田、望天田、菜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滩涂和桑园,它们表现为增加的面积分别占各自总面积的 66. 5% ,90. 3% ,58. 0% ,69. 9% ,60. 0% ,82. 2% ,60. 3% ,100% 和 100% ; 土壤全氮含量降低的面积大于增加的面积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旱地、果园、茶园、苗圃、荒草地和裸土地,在这些土地利用方式中,它们全氮含量表现为降低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 69. 0% ,66. 7% ,85. 3% ,92. 4% ,66. 9% 和 52. 4% 。
4. 土壤磷素
土壤磷素常用全磷和有效磷表示。土壤含磷量受土壤母质、成土过程和耕作施肥影响。土壤全磷是养分潜力的相对指标,是土壤有效磷的基础,但土壤全磷绝大部分是无效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鄱阳湖地区耕地土壤全磷含量中等 ( > 0. 04% ) 以上水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33. 46% ; 江西省地质调查院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鄱阳湖地区土壤全磷含量在 0. 04% 以上的占总面积的 99. 5% ( 表 5-34) ,表明土壤全磷含量丰富。
表5-34 鄱阳湖地区土壤全磷变化
土壤有效磷是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土壤全磷与有效磷间的相关性,不同的土壤类型表现不一。鄱阳湖地区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江西省农科院土肥所在南昌县的调查结果表明,水田土壤速效磷含量从1981~1997年增加311.4%。
5.土壤钾素
钾是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土壤中的钾绝大多数在0.5%~3.0%之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鄱阳湖地区耕地土壤全钾丰富(含量>2.0%)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5.16%,中量(含量1.0%~2.0%)的占47.52%;江西省地质调查院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鄱阳湖地区土壤全钾含量增加,全钾含量>1.3%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5.6%,其中>2.3%的占37.69%(表5-35)。
表5-35 鄱阳湖地区土壤全钾变化
但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有些不一致。耕作土壤由于耕作与施肥等措施的影响,土壤钾素的消长变化较大。耕作熟化程度高、施肥水平较高且均衡的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加。
江西省农科院在南昌县的调查结果表明,水田土壤速效钾含量从1981~1997年增加28.3%;而南京土壤研究所在余江县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K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仅有23.2%的土壤交换性K出现正增长,另外的76.2%的土壤都表现为负增长。其中,强度、中度和轻度正增长的比例分别占0.4%,0.5%和22.4%,轻度、中度和强度负增长的比例分别达到57.3%,18.9%和0.5%。显然,该地区土壤交换性K的下降问题,不论从范围来看还是强度而言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只有菜地、果园、有林地和滩涂中土壤的交换性K正增长比例大于负增长比例。这些土地利用方式下交换性K出现正增长的面积分别达到94.0%,57.4%,51.8%和50.5%;而其他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换性K的变化均表现出负增长面积大于正增长面积。其中,灌溉水田、望天田、旱地、果园、茶园、桑园、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荒草地和裸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交换性K出现下降的面积分别达97.9%,98.9%,65.1%,56.3%,99.9%,98.5%,90.3%,95.0%,95.6%,88.7%和84.4%。在这些以负增长为主的利用类型中,从程度来看主要以轻度为主。但是,灌溉水田、望天田、荒草地和裸土地中度降低的比例分别占它们总面积的39.9%,32.2%,30.06%和20.7%,而茶园出现强度下降的比例为其总面积的26.1%。
Ⅲ 质量性状的介绍
答:品质性状(来)是基于自化学组分作用下所表达的性状,如含糖量、脂肪含量等,如果满足了性状选择的要求也可以采用,但应确定适当的化学检测方法以保证测试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如芥酸含量,通常是培育低芥酸油菜品种,但也有专门培育工业用高芥酸品种,这时芥酸含量就可作为一个测试性状。
Ⅳ 性状的质量性状
答:质量性状(qualitativecharacteristics)是指以不连续状态表达的性状。如植株性别:雌雄异株雌性回(1)、雌答雄异株雄性(2)、雌雄同株异花(3)、雌雄同株同花(4)。这些表达状态自身含义明确,毋须进一步解释。质量性状表达形式能用单一状态来描述,一般情况下,质量性状不受环境影响。
Ⅳ 什么是假质量性状
假质量性状(pseudo-qualitative chcteristics)是指性状表达状态的范围至少部分是连续的,但其变化范围可以是多维内的。如形容状:卵形(1)、椭圆形(2)、圆形(3)、倒卵形(4),在一定的程度时是可以明确描述的,但相互又有一个渐进变化的关系。因此,仅仅定义线性范围的两端是不恰当的。为恰当地描述性状的范围,假质量性状需要确定每一个表达状态,这又和质量性状相类似。
Ⅵ 如何进行土地质量评价
将GIS技术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对土地质量评价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以信息技术和模型为支撑、以数据库为平台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对怀化市内的各类土地资源,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质量等级本研究中利用GIS及统计软件,在数据库中完成数据的储存与调用,并提交数字化土地质量评价图 土地质量评价过程中综合利用了MAPGIS软件、建设数据库采用的VisualFoxPro和统计用的DPS软件评价方法中使用专家选择法选择评价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计算评价分值 数据库是利用GIS软件进行土地质量评价的中枢,本研究所有数据的流动都以Visual FoxPro为核心展开,实现了数据流的畅通,对于在大区域下的数据的存储、整合与调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最后,本文以怀化市为例,应用建立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进行分析与操作,对全市范围内土地进行了质量评价,共提交五个等级的土地质量评价结果图实证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与怀化市实际土地利用较为相符,并且挖掘出了土地开发潜力,对进行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整治、保护措施的拟定等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将前沿的GIS技术与土地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了多种国内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统计模型和数据库的整合,探讨了数字化的土地质量评价技术,为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标题:土地质量GIS技术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方法权重计算
Ⅶ 如何认识和评价土地质量
(一)土地质量评价工作迫在眉睫
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州、武汉、成都地区开展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对Cd、Hg、As、Cu、Pb、Cr、Zn、Ni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分级的一级、二级、三级和超三级分别定义为清洁、轻微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生态地球化学污染区域之大已超乎想像,土壤环境质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同时,土壤酸化程度也在增强,从而可能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上述三地区的调查还发现,部分粮食和蔬菜中存在着重金属超标的情况,已引起政府和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2002年国土资源部又在浙江进行了省级试点,并以省部合作调查的方式正式启动了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规划要点,调查规划总面积266.31×104km2,截至2005年底,共在全国19个省(区、市)开展了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部署面积105×104km2,分布在我国主要农产区和人口密集区。这项调查工作,采用了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将获得全部调查区1个样/4km2、每件样品54个指标(包括52个元素、pH和OrgC值)的大量调查数据。已完成调查面积约60×104km2,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土地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区带分布在人口密集区。
(二)如何建立科学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上述关于土地质量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重要性的分析,同时说明了人类关注土地质量问题的原因。人类之所以关心土地质量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关心自身的生存环境、关心自身的健康与繁衍!政府和科学家们对广州、武汉、成都三地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是调查报告中关于土地污染程度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比例超标的数据令人对这项调查工作刮目相看,对自己生存的环境质量产生忧虑!在全国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初期,又发现了以长江流域沿江高Cd异常带为代表的区域性重金属高值区(带)。一个潜意识里的推测在困扰着人们——这些分布在农业主产区和人口密集区的重金属高值区(带)会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者从中得到启示:①土地质量评价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工作;②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必须关注土地的产出效应,换句话说,土地质量评价的依据应该是土地对人类生存环境是否构成威胁以及威胁的程度。那么,已经发现和即将可能被发现的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区(带),是否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就成为土地质量评价的关键。
土地中存在的高含量放射性元素直接作用于人体,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书暂且不论,只论土地中重金属元素对人类的影响。土地中重金属元素危害人类生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其上生产的农产品进入人类食物链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构成威胁。实际上,从化学的角度看,土地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按照不同含量比例组成的,土地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只有当其浓度超过了作物需要或可忍受程度,表现出受毒害的症状或其上产出的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时,才会对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危害。那么,土地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达到多少就会对农产品质量构成威胁?如何利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数据科学评价调查地区土地对粮食质量安全的保障程度?
另外,Cd等元素在农作物可食部位含量的超标问题,与滥用杀虫剂造成土地污染问题不同,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高含量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并为制定土地质量保护对策提供依据?
这些就是作者所关注的,也是作者试图通过土地生态安全之地学探索,提出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初衷。
Ⅷ 土地的理化性质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
①气候调查
a.气温。气温是表示一个区域热量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决定农作物布局的最主要条件之一,一般要调查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积温等。
b.降水。通常调查降水量,有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各月或旬平均降水量、降水季节、降水强度等指标。
②地形地貌调查
a.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从大的方面来讲,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他们在土地质量性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有时为了较细地考察土地质量性状,从地形特征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b.海拔。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如温度、降水、土地利用的变化,海拔往往是一个地区农林牧用地分区的控制因素。
c.坡度。坡度大小对土地质量性状影响很大,它与土壤厚度、质地、土壤水分及肥力都直接相关,制约着土壤中水分、养分、盐分的运动规律。
d.坡向。影响土地的利用,阳坡光照与温度较阴坡好,阴坡水分较阳坡好。
③水资源条件调查
a.地表水。调查河流、湖泊水位、流量及季节性变化。分析其与地下水相互补给状况。
b.地下水。调查地下水位、水质,以评价其对生活饮用、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工业供水的适宜程度,还应调查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c.水利设施。调查水库的数量、容量、引水、提水和排水工程的规模、灌排系统的完善程度和渗漏状况以及灌排能力。
d.水旱渍害状况调查。这些调查资料可以在水利部和农业部这些相关行政部门查找。
④土壤调查
土壤质量性状是土地质量性状的主要构成部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其调查的内容有: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侵蚀、土壤的障碍因素等。
⑤植被调查
a.自然植被的调查,主要是了解调查区内植被群落的概貌,找出能反映该区特点的优势群落。
b.人工植被调查,主要是指农作物、防护林及人工草场等,了解其品种、密度、生长状况等。
c.特种土宜植物调查,有些植物要生长在特定的地区,在特定的地区是“特产”,生长状况良好,要注意调查其立地条件、与土地相关的特性,发展地区“特产”优势。
Ⅸ 什么是性状
答:分组性状(groupingcharacteristic)是用来排除特异性测试中不需要进行大量种植已知品种而采版用的某权个性状。可以是质量性状、数量性状或假质量性状。根据这些性状在不同地点记载的表达状态能够有效区分已知品种。一般应当是带星号性状或包括在技术问卷中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