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勘探程度达到什么了
Ⅰ 三大湾矿区地质概况
2001年四川地质勘查与开发局所属的攀西地质大队在承担攀枝花炉房箐—麂子厂铂族矿产资源富集区调查评价项目时,于木鼠栏坡、云鹿、硫磺厂等地多金属矿点发现其中含有铂族元素,认为这些矿点均系古、中元古界变质岩系中铜铂矿化新类型。但由于铂族元素的矿化规律未查明加上测试技术方面等原因,勘查工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王登红等人2003年通过对这些矿区的调查和系统分析测试,发现PGE并不局限在富含硫化物的样品中,在贫硫化物的黑色页岩(大部分已经变质成碳质板岩,局部地区已成为石墨矿点并由地方开采)中同样存在PGE并可达到1g/t以上的富集程度。从而又一次引发了对此类矿床进行调查研究的兴趣。目前,云鹿等矿区已经由四川三洲矿业公司登记探矿权,进一步进行调查与勘探。
三大湾(云鹿)铜铂矿点位于攀枝花市大田乡南约5.5km处,108国道通过矿区,交通方便。在1966年完成的1 :20万永仁幅区调报告中,三大湾矿点只是一个石墨矿化点,报告中指出“三大湾为多个小矿囊连续沿一断层分布,长约110m,厚度平均1.8m,伴生有黄铜矿、黄铁矿等,固定C含量为25%”。在其旁边是一个铜矿点,即宝兴山铜矿点;在其北偏东约2km 处是银厂箐铅锌矿点。原报告对石墨矿化点和铅锌矿点进行了初查,对铜矿点进行了踏勘,认为银厂箐和宝兴山可进一步工作,而对三大湾石墨矿化点的结论是“品位低,不具工业价值”。对于铂族元素矿化,没有文字记录;但矿区外围伴生的铂矿点和铂矿化点并不少见,如北部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西部的麂子厂含铂铜镍硫化物矿点,东部的迤沙拉和“
三大湾矿区的含矿岩层为古元古界河口群下段碳质板岩,其中见较多的基性-超基性岩脉侵入(图3-2)。铜铂矿化带自石墨厂经云鹿与木鼠栏坡铜铂矿化带连接。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长500m,厚6~15m,平均10.5m。攀西地质大队2002年调查控制的矿石平均品位为:(Pt+Pd)0.88g/t,Cu 1.32%。木鼠栏坡铜铂矿点位于云鹿的北侧,实际上已经与云鹿矿点连成一体,其中的铂矿体同样赋存于古元古界河口群下段的浅变质岩系中,但较常见云英片岩、石英钠长岩(原岩可能是海相火山碎屑岩),地层中也有基性-超基性岩脉贯入。经攀西地质队的调查,云鹿矿区(包含木鼠栏坡)含PGE铜矿体长1000m,厚度平均4.5m.产状为150°~155°∠72°~78°;矿石品位(Pt+Pd)0.88~1.61g/t(平均1.25g/t);初步预测3342资源量(Pt+Pd)大于10吨。
Ⅱ 矿山地质详查测量控制需要什么等级
固体矿产详查报告编写提纲
提纲, 固体, 矿产, 编写
1、绪论
1.1 工作目的任务
列出任务书或委任书的文号,并说明任务要求。
1.2 位置、交通
说明矿区地理位置、地理坐标、行政辖区、工作范围、面积、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及主要城镇的名称和距离(附位置交通图)。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
简要说明矿区地形、地貌、水系、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基岩裸露情况、气候条件、人口、居民点等自然地理以及工业、农业、矿产开发等经济地理概况。
1.4 以往工作评述
说明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质量、成果、结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次工作情况
简要说明本次工作的起止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列表)、总额、取得的主要成果。
2、矿区地质
2.1 区域地质背景
简要说明矿区(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基本特征、区域矿产分布的一般规律。
2.2 矿区地层
详细说明矿区(床)地层层序、厚度、时代、岩性、岩石物性、岩相等特征及其与矿产分布的关系。
2.3 矿区构造
说明矿区(床)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复杂程度;列表说明控制矿床、矿体(层)形成,破坏矿体完整和影响井田(矿区)的较大褶曲、断层的性质、产状、形态、落差、褶幅、复合关系及分布范围。
2.4 矿区岩浆活动
说明矿区(床)岩浆活动情况,岩浆岩的种类、时代、分布情况;岩体的形态、产状及其与矿床生成、破坏的关系。
2.5 矿区变质岩
说明矿区(床)各种变质岩类、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的特征及其与矿体(层)富集分布的关系。
2.6 矿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说明矿区(床)岩(矿)石物性特征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3、矿床特征
3.1 矿体(层)
说明矿床分布范围,矿体(层)数量、总厚度,列表说明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系数。
3.2 矿体(层)围岩及夹石
说明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体(层)内部夹石、古隆起、砂矿基底、冲刷和陷落柱等的数量、规模、形态、岩性、矿物成份、化学成份特征及其对矿体(层)连续性和矿石质量的影响。
3.3 矿石质量
说明各矿体(层)各类矿石的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共生关系和生成顺序;列表说明矿石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级份和有害组份含量,简要说明其变化规律。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叙述。
3.4 矿石类型和品级
说明矿体(层)的淋失带、风化带、氧化带、混合(过渡)带、次生富集带、燃烧带和原生带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3.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3.5.1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
简要说明各类矿石采样种类、方法及样品代表性、以及加工、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
3.5.2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试验结果,说明矿石中有用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对邻近有同类矿床的生产矿山,可进行类比评价,说明类比结果。
3.6 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
简要说明矿床探矿因素、成因类型、工业类型、矿体(层)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评价矿床的发展远景。
3.7 其他有益矿产的综合评价
简要说明矿区(床)范围内其他共生有益矿产综合评价的结果,提出综合勘探和综合利用的意见。
4、矿区(床)开采技术条件
4.1 矿区水文地质
4.1.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简要说明矿区(床)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区域含、隔水层的分布及其特征。
4.1.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说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埋藏条件。
说明矿区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导水性、含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说明矿区(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水质和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其与地表水(含老窿积水)和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说明矿区(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确定矿区(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指出矿区(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并说明矿坑涌水量预测结果。
4.2 矿区(床)供水条件
简要说明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
4.3 矿区工程地质
4.3.1
说明工程地质岩组特征,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和软岩、软弱夹层的岩性、物质组份、水理性能、结构构造、蚀变、风化程度及其分布变化规律和力学强度(列表)。
4.3.2
断裂构造工程地质特征
说明断层、节理、裂隙及软弱结构面的特征、发育程度及其组合关系、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等。
4.3.3
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综合评述矿体顶、底板和采矿工作系统范围内岩、矿石稳固性、露采边坡稳定性、砂矿顶板和底板基岩可挖性,指出影响开采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可能出现的危险地段。
4.4 环境地质及生产安全条件
4.4.1
环境地质
简要说明矿区及其周围的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活动状况,预测其对矿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4.4.2
生产安全条件
a.说明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地下热水、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成份、含量、强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人身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
b.说明恒温带深度和地温梯度,预测地温正常区和异常区分布范围。
c.说明可燃矿产的自燃情况和可燃性(测试结果列表)及其对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详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5.1 详查工作布置的合理性
论述矿产勘探类型、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和手段、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5.2 地形和工程测量及其质量
扼要说明测量坐标系统、控制等级、地形和工程测量方法、范围、面积及质量。
5.3 地质填图质量
说明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或第四纪地质地貌图的比例尺、填制方法及其质量。
5.4 探矿工程质量
说明钻探、坑探等探矿工程各项质量情况(列表说明)及其对地质效果的影响。
5.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及其质量
说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内容、方法和质量及其对矿区(床)评价的影响。
5.6 物探和化探工作及其质量
说明物探(包括测井)化探的方法、比例尺(点距)、参数测定、异常的圈定解释和主要成果质量。
5.7 采样、测试工作及其质量
5.7.1
采样工作
说明各类样品的采集、加工方法及其质量。
5.7.2
岩矿鉴定工作
说明岩矿、煤岩、重砂鉴定的质量。
5.7.3
化验、分析工作
说明各种样品分析项目、化验测试方法、内外检数量(列表)及其质量评述。
5.7.4
其他测试工作
说明影响生产安全的有害元素、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自燃、地温等测定方法及其质量。
说明物理性能样品种类、测定方法和质量。
6、资源/储量计算
6.1 资源/储量计算的范围及工业指标
说明矿床资源/储量计算的边界、垂深(标高)、工业指标及其确定依据。
6.2 计算方法
说明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计算参数及其确定依据,说明圈定矿体(层)及确定矿石类型的原则。
6.3 资源/储量类别和块段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的条件。
6.4 资源/储量计算结果
列表说明各类别资源/储量计算结果及其所占比例。
6.5 其他伴生组份和共生矿产的资源/储量
计算方法及结果(列表)
7、矿床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7.1 矿床开发的基本条件
说明国家或地方对该矿产的需求程度、矿床资源/储量规模、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开采技术条件以及交通、电力、供水等条件,指出矿床开发的可能性。
7.2 技术经济评价
说明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选用及其依据,从未来矿山经济(微观)角度初步评述矿体(区)开发的经济可行性(已做国民经济宏观效益分析的,应叙述其结果),提出是否进行勘探的意见。
8、结论
8.1 详查工作程度及主要成果
8.2 详查工作主要经验和问题
8.3 对今后勘探工作建议
附图
一、一般应附图件
1、区域地质图(附剖面图,必要时附地层综合柱状图或区域主要矿产分布图)
2、矿区(床)地形地质图(含地层剖面和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工程分布图)
3、勘探线剖面图(或含储量计算剖面图)
4、含矿岩系柱状对比图及矿体(层)对比图
5、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图(或含储量计算图)
6、储量计算图(水平或垂直纵投影图)
7、坑道平面图或矿体水平切面图(中段平面图)
8、物探、化探成果图(包括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
9、区域水文地质图(含水文地质剖面和柱状图)
10、矿区水文地质图(含柱状图)及水文地质剖面图
11、钻孔抽水综合成果图
12、矿区实际材料图
13、矿区测量网(点)展开图
14、矿区(床)采样分布图
15、钻孔柱状图或钻孔柱状表
二、必要时应附的图件
1、矿区(床)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2、矿区(床)基岩地质图
3、矿区(床)构造图
4、矿区(床)纵剖面图
5、岩石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6、矿体(层)纵投影图(或含储量计算图)
7、矿体(层)水平投影图(或含储量计算图)
8、矿体(层)厚度或品位等值线图
9、其他有益矿产储量计算有关图件
10、物探参数定量解释图和变化规律图或柱状曲线对比图
11、矿区工程地质图(含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
12、矿区岩溶发育程度图
13、矿区地表水质等值线图
1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15、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曲线对比图
16、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图
17、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的曲线图
18矿坑涌水量计算图(附剖面图)
19、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或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20、老窿分布图及生产矿井平面图
21、槽、坑道、井地质素描图和物探成果图
22、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或典型钻孔工程地质编录柱状图)
附表
1、探矿工程(钻、坑、井、槽)质量一览表(不含矿体(层)综合成果时,应另编矿体(层)综合成果表)。
2、矿石、岩石物性性能及其他有关测定的结果表。
3、储量计算表。
包括:工程、剖面、块段的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块段及矿体(层)储量计算综合表、矿区(床)储量计算总表;其他有益矿产储量计算有关表格。
4、其他应附的表格。
图册
含照片图版等。附件
1、主管部门下达的储量计算工业指标。2、矿石选、冶、加工试验
Ⅲ 油页岩矿地质勘查程度及开发利用
(一)油页岩矿地质勘查程度
五图煤矿自2004年下半年起,在充分搜集地质资料与矿井实际开采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矿区深部煤层及油页岩勘探。委托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公司进行地质钻孔勘查,在勘查区范围内开展煤炭深部勘探工作,了解和摸清五图煤田D煤组及油页岩组情况。2005年9月,五图煤矿申领了《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证号为3700000511020,勘查面积为4.65km2,有效期为3年,依法取得五图煤田探矿权。2006年3月,五图煤矿与山东正元地质勘查有限公司签订《地质勘查委托合同》。同年4月,山东正元公司在充分研究前人勘查成果及开采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山东省五图煤田五图煤矿深部详查设计》。2006年4月,开始野外钻探施工,共完成钻探工程量2257.59m/4个孔,煤心样43件,夹矸样16件,瓦斯样2件,油页岩样67件,炭质页岩样1件。钻探施工共进行地球物理测井2257.59m/4个孔。利用原121队提交的《五图煤田地质勘探最终(详查)地质报告》中勘查钻孔16个,钻孔总计工程量8377.27m。2006年9月,山东正元公司根据勘探编制了《山东省五图煤田五图煤矿深部详查报告》。该报告于2006年12月28日由山东省矿产资源评审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并由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进行了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由于陆相沉积地层的对比有问题,对油页岩及下煤组的对比未明确解决,仅以普查程度批准了油页岩组储量。含油率多在7%~8%之间,最高达16.25%,全水分在1.6%~8.5%之间;灰分较高,发热量在6.70~8.37MJ/kg之间,固定碳多在15%以下,氢在2%以下,氧化铝在15%以下,磷的含量在0.2%左右,硫的含量为1%~3%。通过钻探几个孔(2号、3号、4号)的情况来看,油页岩层数在2m以上的达十几层之多,最大厚度达23m。山东煤炭地质局(泰安)和大连理工大学煤化工研究设计所分别对其进行了抽样化验。山东煤田地质局化验结果:油页岩含油率在4.29%~16.25%之间,平均8.6%,最大含油率达到16.25%,水分9.82%~2.02%,灰分67.72%~34.45%,挥发分36.97%~19.98%,发热量10.23~4.92MJ/kg,固定碳10.61%~1.24%;元素化验指标不全,仅对碳、氢、氮、氧进行了化验。大连理工大学煤化工研究设计所化验结果:油页岩含油率在11.76%~4.93%之间,水分6.42%~0.94%,灰分76.13%~50.36%,挥发分39.04%~19.98%,发热量12.28~5.04MJ/kg,固定碳13.79%~1.33%;元素化验指标平均硅55.49%、钙2.98%、铝12.5%、镁1.57%,是制造水泥的良好材料。由石油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专家指导,吉林桦甸北台子油页岩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对山东昌乐五图煤矿褐煤含油率品位化验结果为10.92%。
由此看来五图煤田油页岩的赋存层数之多,厚度之大,为国内所少见,综合利用煤与油页岩,前景十分广阔,开发利用价值巨大。
(二)开发利用
昌乐五图煤田油页岩开发利用其综合优势明显,主要有原料、产品价格、市场和区域四个方面的优势。
1.原料优势
五图煤田的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具有一大、四高、三低的特点。一大即储量大;四高即含油率高、热值高、挥发分高、附加值高;三低即含硫量低、含氮量低、污染低。另外,五图煤矿的页岩油,因其与目前开采的燃煤为伴生,完全可以利用现有采煤生产系统开采,开采成本较低。
2.产品价格优势
在油页岩的产品价格方面,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而国内燃油市场又需求旺盛,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作为燃料油的页岩油价格也会持续走高,并且经化验,五图煤矿的油页岩品质较好,项目风险空间较大,风险性低。
3.市场优势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主要能源的石油消费量大幅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的增长速度却较慢,随着需求的增加,这种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作为石油补充能源的页岩油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4.区域优势
五图煤矿处于胶东半岛经济活跃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发达,民风淳朴,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油页岩的综合利用将更加广泛,可以提高油页岩开采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Ⅳ 申请采矿许可证前提交的勘探报告中载明的储量是已探明储量,还是保有储量。此“储量”应达到何等勘探程度
一般来抄说,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是一致的,当矿区范围内曾经有过开采活动或者其他原因的储量损失时,保有储量比探明储量少。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你必须有资源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储量备案证明,勘探报告的程度必须达到过去说的“精查”程度,现在分类叫做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级,勘探也就是过去说的精查。这都是硬性规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多,收集齐全还得费点功夫。
Ⅳ 地质勘探对于矿山来说作用是什么
【简介】是指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这类储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很低,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在矿山设计及生产部门,为区别于生产矿山的三级矿量(又称生产矿量),一般都将矿山建设和生产以前,由地质勘探部门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统称地质储量。对于在矿山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新矿体的储量,有时也称地质储量。欧美各国的储量分级中,有时也将可能储量称作地质储量。前苏联的地质勘探工作中,有时把C2级储量也称地质储量,但有时又把根据地质勘探工作查明的矿床的总储量称地质储量。
Ⅵ 以往矿山地质勘探工作
1)中南地质局410队于1953~年进行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0万地质测量615km2、1∶1万地质测量12.345km2、1∶2000地质测量7.027km2、槽探6.2948万m3、钻探131个孔共3.1222万m、井探1.0272万m、恢复坑道372m等。提交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坡积矿地质报告”和“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报告”。
2)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队于1957~1964年进行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2000地质测量0.6km2;钻探48孔13457.9m,槽探4439m3,井探1065.65m等,提交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报告”。
1953年由中南地质局410队及1957年经广东地质局海南地质队进行的地质勘探,原国家储委分别于1956年和1958年以第48号和177号决议书批准为可供设计报告,1957年至1963年该队在矿区东部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并提交了报告。全矿区累计探明表内地质储量29170.1万t(B+C+D级),其中表内原生矿(B+C+D级)储量26870.8万t,表内坡积矿储量(B+C+D级)2299.3万t。2003年底保有储量13575.1万t(A+B+C+D级),其中A+B+C级储量10016.2万t,露采范围内保有储量4490.1万t。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矿区北一东段铁矿体勘探程度较低,深部铁矿体的情况基本没有进行工作;②因任务变更的原因,钴铜分析资料不系统,拣块样占的比重大,资料可靠性差,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低;③矿区地层时代未能查明,研究程度不足;④对矿区成矿机理、矿床成因及类型和控矿因素研究不足。
3)广东冶金地质934队于1968~1975年进行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万地质测量计29km2;1∶2000计3.84km2;钻探148个孔计45477.76m,坑探5741m,槽探23601km3,井探296m等。提交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报告”。原冶金工业部储委于1984年1月26日以[84]冶储字第19号文批准北一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5686583t,金属量:钴11120.12t,铜59894.53t,镍3260.17t,银63.707t;硫469238.68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东段E8~E17线铁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不足;②东段E17~E31线间深部找矿认识不足,控制不够,对找矿远景研究程度较低。
4)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5~1976年进行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区段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63个孔、进尺6379m等。提交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段补充地质勘探储量计算说明书”。广东省冶金局以粤冶地字[1979]168号文批准南矿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1336052万t,金属量:钴1387.97t,铜13805.14t,镍318.68t,银6.333t;硫35292.52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南矿-枫树下地段石灰顶向斜的控矿机制研究不够,工作程度低,其北翼和深部(核部)是否有找矿远景未作交代。
5)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6~1980年参加了海南富铁矿普查找矿会战,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53个孔、进尺28373.40m;槽探31368km3等。1980年12月完成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铁矿床远景评价报告”的编制草稿。由于历史原因,该报告没有评审出版。2006年6月经海南省地质勘查局组织复制并提交了该“远景评价报告”,同年8月11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了专家评审,并以琼土环资储备字[2006]17号核定报告提交的E4a~E27线间净增D级(相当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铁矿石总量10068.6327万t(TFe平均品位42.86%)。
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钻孔分布稀而不均,偏斜过大,部分矿块矿量仅达到E(3341)级;②部分钻孔矿心采取率偏低(采取率<75%,约占28%),未能揭穿矿体;③未进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研究;④未进行可选性试验和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
Ⅶ 全国油页岩勘查工作程度
(一)全国油页岩勘查总体工作程度
我国油页岩勘探程度较低,已有油页岩勘查工作主要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展的,之后长期处于停顿状态。20世纪50、60年代是我国油页岩勘查的高潮期,地质、煤炭、石油、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门都进行过油页岩勘查工作,取得了较丰富的基础资料和勘探成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国际油价不断飙升,油页岩资源及勘查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局部地区有了重大进展。例如,2005~2007年吉林省地质调查院新发现了吉林前郭-农安、扶余-长春岭两处特大型油页岩矿床,并做了详查和评价,控制油页岩资源储量763.81×108t,取得了重大进展。
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局部性地开展了油页岩勘查或调查工作,做了油页岩资源量预测;绝大部分省(自治区)还开展了油页岩详查、勘探工作并计算了油页岩探明储量。截至2008年底,全国查明油页岩资源储量1099.68×108t,资源查明率为14.9%;探明储量仅85.07×108t,资源探明率仅1.2%。从勘查阶段来看,在查明油页岩资源储量中,勘探占16%,详查占73%,普查占6%,预查占5%;从地质认识程度来看,在查明油页岩资源储量中,探明储量占7.7%,控制资源储量占82.0%,推断资源量占10.3%。全国查明油页岩资源储量以详查阶段的控制资源储量为主,而可供开发利用的勘探阶段探明储量不多(表4-7)。
表4-7 全国油页岩资源勘查工作程度
图4-4 21个含矿区勘探阶段油页岩控制资源储量分布
(2)详查阶段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组成。达到详查阶段的16个油页岩含矿区查明资源储量802.78×108t。其中,探明资源储量1.59×108t,控制资源储量798.16×108t,推断资源3.02×108t。
在探明资源储量中,内蒙古6287×104t,占39%;吉林有5290×104t,占33%;甘肃有2964×104t,占19%;河南有1016×104t,占6%;河北有341×104t,占2%;海南省41×104t。详查阶段探明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内蒙古、吉林、甘肃三省(自治区),其探明资源占91%。
在控制资源储量中,吉林767.23×108t,占96%;河南14.32×108t,占2%;甘肃8.54×108t,占1%;新疆2.67×108t、内蒙古2.05×108t、山东1.68×108t、河北0.87×108t、海南0.81×108t。详查阶段控制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吉林和河南两省,占98%。
(3)普查阶段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组成。达到普查阶段的29个油页岩含矿区查明资源储量66.62×108t。其中,探明资源储量0.04×108t,控制资源储量22.02×108t,推断资源量44.56×108t。
在探明资源储量中,辽宁328×104t,占84%;陕西48×104t,占12%;黑龙江15×104t,占4%。
在控制资源储量中(图4-5),内蒙古100770×104t,占45%;辽宁70096×104t,占31%;陕西14859×104t,占6%;新疆19222×104t,占8%;山东8525×104t,占4%;青海7922×104t,占3%;河南5460×104t,占2%;河北2962×104t,占1%;广西226×104t;黑龙江183×104t。普查阶段控制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新疆、陕西等四省(自治区),占90%。
图4-5 29个含矿区普查阶段油页岩控制资源储量分布
Ⅷ 煤矿地质勘查程度及开发利用
(一)以往地质勘查工作
1956年,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第一普查队在本区进行普查,填绘了1∶5万地质图,施工钻孔11个,提交了《昌临区概查报告》。
1957年8月,山东省工业厅勘探队对五图煤田进行了勘探,施工钻孔10个,提交了《五图煤田地质勘探报告》,但该项工作时间短,工程量少,难以对煤田进行全面评价,报告未审批。
1960年5月山东省煤炭管理局勘探局121队提交了《五图煤田地质勘探最终地质报告(详查)》,由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技术委员会于1961年5月复审,1962年7月下达复审意见书。复审意见书结论为:“该地区的勘探工作就中煤组而言,其煤的用途、构造的控制、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以及储量的探明程度基本上可以满足小井报告的要求,同意批准中煤组储量。油页岩的勘探工作,由于对层数、厚度、品位等基本要素缺乏了解,仅按 ‘组’估算,远景储量尚达不到最终勘探的要求,应根据国家需要的缓急进行补充勘探。”《五图煤田地质勘探最终地质报告(详查)》提交中煤组储量(B+C1+C2)778.5万t,油页岩储量(C2级)富矿(焦油产率≥5%)29017.5万t,贫矿(焦油产率4%~5%)13265.3万t,合计42282.8万t。复审批准中煤组储量(B+C1+C2)700.5万t。
1958~1962年,山东省地质局、北京地质学院在该区进行了1∶20万地质测量工作。
1962年,山东省地质局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工作。
2004年12月,昌乐县五图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山东省昌乐县五图煤矿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山东省评审中心批准。检测报告深入研究了前人资料,指出五图矿区深部煤层具有较大经济价值,可进行详查。
2006年12月,山东正元公司依据原山东省煤炭管理局地质勘探局121队1960年提交的《五图煤田地质勘探最终地质报告(详查)》、五图煤矿开采资料及2006年的钻探成果,编制了《山东省五图煤田五图煤矿深部详查报告》。提交褐煤二号资源量(332+333)2704.7万t。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742.8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961.9万t,伴生油页岩资源量: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7212.9万t。
(二)开发利用
褐煤主要由1985年投产的五图煤矿开采,另外曾有三处集体煤矿开采老矿区残留资源。五图煤矿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2013年产煤9.21万t,实现工业总产值1256万元。
朱刘煤矿于1976年投产开采,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t/a。所产煤主要用作能源、炼焦和化工原料。2013年停产,在办理关闭手续。
Ⅸ 矿区地质概述
(一)地层
矿区及附近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阿吾拉勒组第四亚组(C1a4)。大面积分布于矿区范围内,其与下伏的第三亚组(C1a3)呈整合接触。
第四亚组(C1a4)下部为一套正常沉积岩;上部为安山(玢)岩及碎屑岩。其与下伏的第三亚组(C1a3)呈整合接触(据区域资料)。
因矿区范围较小,所见多为第四亚组的上部,因褶皱(复向斜)的发育,局部出露下部的岩性(层),主要岩性为紫红—灰紫色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砂岩、灰白色—灰黑色微晶粉晶生物碎屑灰岩、砂质灰岩夹沉凝灰岩及岩屑凝灰质砂岩。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砂岩夹灰岩为铁矿成矿的主要层位。
根据各岩性层产出的不同位置、叠置、组合特征,将矿区内所见岩性做了初步划分,将紫红色晶屑(岩屑)凝灰岩岩石组合划为该亚组的下岩性段 ,将中-细粒凝灰岩、沉凝灰岩夹角砾凝灰岩、灰岩组合划为该亚组的上岩性段 。
下岩性段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为巨厚层,其内见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的中-细粒凝灰岩层,应为褶皱运动后期剥蚀作用的产物,上岩性段 主要分布于矿层(体)(矿化带)及其南部,北部附近亦有少量分布,二者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地层(岩性层)总体表现为南南西、南西西倾,倾角58°~84°,局部为北东倾和北北东倾,倾角62°~78°。因普遍遭受后期构造的破坏而裂隙发育,沿裂隙多发育碳酸盐细脉网,并发育有镜铁矿细脉或镜铁矿薄膜(沿裂隙面分布,呈鳞片状产出)。
总体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紫红色、灰紫色晶屑(岩屑)凝灰岩、灰绿、浅灰绿色中-细粒凝灰岩(局部可见细砾、角砾)。
(二)构造
矿区内总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局部岩石地层可见的小的褶曲和变形;断裂构造较发育,但规模一般不大。
F1:为推测断层,位于矿区西北部,沿沟谷发育,走向北东,断层特征、性质不明显,鉴于该断层通过的岩石地层单元中灰岩发生明显的褶曲、扭动,推测其具左行走滑性质,滑距近100m。断裂形成时间晚于主成矿期。
F2:位于矿层(体)北侧约100m处,断裂带宽近10m,走向近东西,横贯普查区,总体向北倾,倾角近直立。带内岩石较为破碎,未见矿化蚀变,其与成矿及其改造无直接关系。
F3:位于2-2′勘探线以东附近,与矿层(体)小角度斜交,交角约为24°,规模不大,为逆断层,断层面产状为35°∠75°,断层带宽10~15cm,内可见断层泥和细角砾、碎粒。断层在浅部对矿层(体)的产状及其工程地质条件有较大影响。
F4:矿层(体)附近,断裂带宽30~50m,其范围已将矿层(体)包括在内,产状为110° ∠60°~80°,具韧性剪切性质,韧性剪切的特征在矿层(体)南侧的部分地段表现得较为清晰,可见明显的眼球状构造,岩石破碎呈碎粒(可见碎粒局部呈线性分布)状、粉末状。断层对矿层(体)从地表至中深部均有较大影响,主要作用表现为:(1)变质改造作用;(2)破坏矿石原有的完整性和矿层(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导致矿床充水的主因;(3)其活动是引起矿床内镜铁矿、黄铜矿、碳酸盐局部发育的主因;(4)是引起矿床内岩、矿石发生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的主因。
F5:位于矿区0-0′勘探线附近,与矿层(体)大角度斜交,交角约为65°。规模不大,具走滑性质,但滑距甚小,基本未影响矿层(体)在走向上的完整性,断层面擦痕明显,产状为250°~255°∠75°。断层对矿层(体)在走向上的连续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很小。
F7:位于矿区8-8′勘探线以东一带,与矿层(体)小角度斜交,交角约为15°,断层规模较大,可能为右行走滑正断层,断层带宽约30m,断层面产状为355°∠81°,两盘相对移动距离很小,对矿层体在产状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影响不大。
F6:位于8线附近,近南北向产出,可能为逆断层,西倾,倾角约70°。其对矿层(体)在走向及倾向上的连续性和矿石完整性、矿层(体)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程度尚不明了。
F8:位于矿层(体)最东部南侧约12m处,断裂带宽5~10m,走向近东西,总体南倾,倾角65°~74°。带内岩石破碎,未见矿化蚀变,其与成矿及其改造无直接关系。
从各断层的发育特征和相互关系来看,断层均发育于成矿期后,其先后顺序依其编号顺序,其判断依据为F1、F2、F8与其他断层无直接联系,但二者可见规模均较大,应属区域性断裂的高级别次级断裂,F4、F5、F6均穿过F3断层,F7断层穿过F3、F6,F4、F5、F6之间的时空关系不密切,判断其发育时间大体相当。
在断裂和区域性褶皱构造的共同作用下,矿区局部岩石地层可见的小的褶曲和变形,如在TC201中,近矿部分(含矿层)岩石表现为小的背形特征,在矿区东部部分地段岩层局部表现为高角度的北北东倾向。在矿区北部,晶屑岩屑凝灰岩中局部出露小的呈透镜体状产出的灰绿色中-细粒凝灰岩(偶含砾),应为区域性褶皱在矿区内直接体现。但从总体的岩石地层的空间分布来看,矿区总体表现为高角度单斜构造。
(三)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大规模侵入岩(如脉岩等),仅在近矿断裂破碎带内沿裂隙见呈网脉状、被膜状分布的碳酸盐岩,局部于地表偶见石英细脉。
喷发岩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主要为安山质火山(碎屑)岩(晶屑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地表岩石一般均呈浅紫色、紫灰色,近断层部位及含矿层位附近,岩石均呈浅色系,以浅灰色、浅灰绿色为主,局部为灰绿色,绿泥石化较为发育,矿物成分主要为晶屑、岩屑、火山尘、火山灰。火山尘、火山灰多已脱玻化蚀变隐晶质长英质和绿泥石集合体,主要矿物成分磁铁矿、黄铁矿等含量均较低,为1%~5%。
此外,在深部(ZK203孔内)见疑似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角砾,角砾呈棱角状,呈肉红色,具一定程度的钾化,相对较为富集的黄铜矿化赋存于角砾中。
(四)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处于一个金、银、砷、铜、钴、钨、钼综合异常区内,各单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异常区近东西向展布,总面积约3.0km2,异常形态为不规则状,为甲1类异常,属矿致异常。
单元素金异常呈不规则椭圆状,面积约1.3km2,异常下限为1.2×10-9,异常面积1.3km2,极大值33.9×10-9,平均值33.9×10-9,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为28.3,规模为43.93,NAP值为36.61。银异常呈近似椭圆状,面积为0.41km2,异常下限为0.15×10-6,极大值为0.321×10-6,平均值为0.321×10-6,具二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2.14,规模0.13,NAP值为0.87。砷异常面积0.21km2,异常下限为20×10-6,极大值为37.2×10-6,平均值为37.2×10-6,异常衬度1.86,规模7.94,NAP值为0.397。铜异常呈北西向展布,不规则状,面积约2.27km2,异常下限为40×10-6,极大值为2291.58×10-6,平均值为442.02×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11.05,规模1002.9,NAP值为25.07。钴异常呈不规则状,面积约1.7km2,异常下限为18×10-6,极大值为347.08×10-6,平均值为128.77×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7.15,规模215.8,NAP值为12.0。钨异常面积1.4km2,异常下限为2.5×10-6,极大值为31.03×10-6,平均值为12.39×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4.96,规模17.08,NAP值为6.83。钼异常面积1.14km2,异常下限为1.5×10-6,极大值为23.55×10-6,平均值为23.55×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15.7,规模26.9,NAP值17.9。
(五)地球物理特征
1.物性特征
对工作区内各种岩、矿石进行磁性参数统计表明(表3-1),区内磁异常都是区内磁异常都是感磁引起的异常,能引起较强磁异常的因素为磁铁矿,其余为火山岩、褐铁矿化凝灰岩、灰岩、中-细粒凝灰岩等中-弱磁性岩石,一般都是背景场,这些中-弱磁性岩石,最大约能引起1000~3000nT的局部高磁异常,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高背景场形式出现,由此说明,区内大部分高磁异常都是由磁铁矿所引起。通过矿点岩(矿)石物性参数统计结果的分析,对资料解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表3-1 松湖铁矿岩、矿石磁性参数统计表
2.磁性分布特征
由△T化极平面等值线图可以看到,磁异常在本区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特征的场:中部△T表现为起伏、跳跃、强弱不一的正磁异常带,近东西向展布,其与地层及矿层(体)走向基本一致,在该正磁异常带西部伴生有明显的负磁异常,其他大部分区域为背景场,表现为平缓的正磁场区,夹小面积的平缓的负磁场区,基本是地层岩性的正常反映。本次工作区共圈定4个高磁异常。
负磁异常一般伴生在正磁异常的旁边,表现为异常梯度大而且变化快,通常出现在矿层(体)的边部,说明正、负磁异常是感磁异常。
3.局部磁异常特征及解释推断
矿区是铁矿分布区,研究的对象为高磁异常。因此,局部异常划分主要以△T化极平面等值线图中△T曲线特征进行;按照这一原则,在本次工作区以1500 nT为异常下限共圈定高磁异常4个,以下是对工作区一些典型磁异常特征的分析认识。
(1)SH1-01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矿区590测线(位于3-3′勘探线以东约20m),为一椭圆型异常,东西向展布,长约50m,宽20m,极大值大于5000nT,位于矿层(体)露头南20m处,为矿致异常,南、北、东伴生有明显的负磁异常,说明矿层(体)是有限延伸的板状体,长度不大,经对590测线反演计算矿层(体)南倾78°,分别向上延拓50m、100m后,异常仍有所显示,但已不明显(图3-1),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但延深不大,经钻孔ZK301验证,磁测成果推断基本正确,矿层(体)南倾,向西变薄,有尖灭的趋势。
图3-1 590测线向上延拓曲线图
(2)SH1-02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矿区中部,在SH1-01号异常的东延方向,为一近椭圆型异常,东西向展布,横跨600、610、620、630、640、650六条测线(大体分别相当于Ⅰ - Ⅰ′、0-0′、Ⅱ-Ⅱ′、Ⅳ-Ⅳ′、Ⅵ-Ⅵ′、Ⅷ-Ⅷ′六条勘探线向东平移约40m的位置上),长约500m,最宽60m,极大值大于8000nT,异常西端北部伴生有明显的负磁异常,说明磁异常体是无限延伸的板状体,为矿致异常。工区△T化极数据经向上延拓100m后,异常依然存在(图3-2),与SH1—01、03号变成一个异常,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由此可以推断地表矿层(体)在深部是一个矿层(体)。经对610线(0号勘探线)向上延拓100m、200m,异常仍然存在(图3-3),说明矿层(体)延伸在400m左右。
根据磁异常特征及2006年槽探、钻探成果,用二度半重、磁异常人机联作实时反演拟合软件拟合出矿层(体)的形态特征(图3-4),可以看到曲线拟合程度较好,矿层(体)宽度约70m,近直立,Ⅱ-2号矿层(体)与钻孔中3-1-7层矿层(体)对应较好,产状变缓。
经2007年在Ⅰ号勘探线(600线)、0号勘探线(610线)、Ⅱ号勘探线(610线)、Ⅳ号勘探线(630线)、Ⅵ号勘探线(640线)布设钻孔验证,证明2006年磁异常解释推断基本正确、可靠,矿层(体)南倾,倾角较大近直立,延深大于400m,但深部矿层(体)形态、产状与推断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图3-2 松湖铁矿区磁异常上延100m平面等值线图
图3-3 610(0号勘探线)测线向上延拓曲线图
图3-4 610(0号勘探线)测线二度半人机联作实时反演拟合矿层(体)形态图
(3)SH1-03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工作区中部,在SH1-02号异常的东延方向,从测线650到660线(位于Ⅷ-Ⅷ′勘探线东约40m),为一近哑铃型异常,东西向展布,长约180m,最宽45m,极大值大于3000nT,说明磁异常体是有限延伸的板状体,该异常为矿致异常。该异常经向上延拓后与SH1-02号磁异常为一个异常,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推测地表矿层(体)在深部连接为一个矿层(体)。
经对650线磁异常分别向上延拓100m、200m,异常仍然存在(图3-5),说明矿层(体)延伸较大,磁异常特征显示矿层(体)向北倾斜,用二度半重、磁异常人机联作实时反演拟合软件拟合出矿层(体)的形态特征(图3-6),可以看到曲线总体拟合程度较好,矿层(体)向北倾,倾角在85°左右,矿层(体)宽约50m,异常北部没有拟合上的次级异常,初步分析可能是一个隐伏的盲矿层(体)。
(4)SH1-05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工作区东部,位于680-700测线间,北东东向延伸(推测为地形因素的影响,经反演,异常在深部亦向南倾,倾角近80°),长约300m,最宽处约40m,极大值大于3000nT。说明磁异常体是有限延伸的板状体,该异常为矿致异常。该异常经向上延拓后与SH1-01、SH1-02、SH1-03号磁异常连接为一个异常,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推测地表矿层(体)在深部连接为一个矿层(体)。
经在650线(Ⅷ号勘探线)附近2006年施工钻孔ZK6501和2007年施工钻孔ZK801验证,上部矿层(体)南倾,倾角较大,近直立,与磁异常解释推断基本相符,下部矿层(体)没有验证到,分析原因可能是下部矿层(体)向北倾,或者由于断层的影响矿层(体)错动ZK6501没能验证到矿层(体)。
根据上述分析解释,工作区内的4个磁异常呈线形展布,都是矿致异常,SH1-01、SH1-02、SH1-03号磁异常经钻探施工,在450m范围内已见到多层厚度不等的磁铁矿层(体),地表显示矿层(体)不连续,而在深部是一个矿层(体),与磁异常的推断解释较为相符(图3-6),SH1-01号异常消失,说明该矿层(体)在580线(Ⅲ号勘探线西80m处)处已尖灭,向东延伸到700线(Ⅷ号勘探线500m处),长共计1200m左右。
图3-5 650测线(位于8线以东约50m)向上延拓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