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质对文物有好处
『壹』 石质文物保护手段
由于石质文物具有岩石属性,在某些方面石质文物的保护也可以为实物地质资料的保护和防护提供经验。
石质文物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文物,包括石雕、岩画、石窟等。它们的特点是:组成材料都为无机矿物质,大多数处在室外环境,长期受各种自然因素作用,损坏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风化问题。因此,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是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经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石质文物的保护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成功解决了许多石质文物的保护问题。
(一)石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
1.石质文物的清洗技术
(1)清除一般性污迹
石质文物的一般性污迹包括灰尘、烟垢、生活垃圾污染等,清除这类污物,可以采用水洗的方法。在水洗不掉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化学溶剂进行清洗。有些情况下,还必须应用机械清除法和热清除法,使用机械清除法和热清除法时应注意不能对文物造成伤害。
(2)脱盐
石质文物长期受化学污染物的作用,表层含有许多盐分,如氯化物等,尤其是处于海边和工业区的文物更易形成盐污染层。这些盐分会对石质文物产生严重侵蚀,对文物造成危害。若能将石质文物表面的有害盐分除去,对石质文物的保护将十分有利。脱去石质文物表面的盐分,可以采用水洗法、纸浆法和机械法。受污染程度较轻的石质文物,表面易溶于水的有害盐分可以用蒸馏水洗去。受污染程度较重的石质文物,由于盐分已深入石质文物内部,可以在石质文物的表面敷一层纸浆,在纸浆上喷洒蒸馏水使其保持湿润,通过石质内部的毛细管,将内部有害盐分缓慢溶出。石质文物表面不溶于水的盐壳层必须用机械方法去除。
(3)苔藓等低等生物的清除
若石质文物的表面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则容易生长苔藓等低等生物。这些生物的根系使石刻表面剥落,其生长过程中释放的酸性物质,会对石质文物造成腐蚀。这些生物一旦死亡,就会产生碳化,使石质文物表面发黑。这些作用的结果,使石质文物表面文字消失,降低了文物的价值。
使用下列组成配方可以杀灭石质文物表面的苔藓:
1)碳酸氢钠50mg、碳酸氢铵30mg;
2)羧甲基纤维素60mg、乙二胺四乙酸25mg;
3)杀菌剂3mL、水1000mL。
2.粘接加固及裂隙充填
对石质文物的破坏因素主要有3种,即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其中物理因素是由于温度的变化,产生热胀冷缩,导致石质内部与表层应力分布不均匀,使石质文物产生裂隙。冬天,石质文物裂隙内残留的水分结冰后,体积膨胀,产生应力,使文物损坏(通常称为冰劈作用)。绝大多数石质文物都存在着开裂现象。有的由于裂隙较大、较深,造成石刻崩塌。
石质文物的粘接加固,目前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环氧树脂。环氧树脂粘接力大(抗拉强度可达200kg/cm2以上)、抗老化性能强,一般情况下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使用寿命可超过50年。裂隙充填材料常用环氧-糠醛丙酮配方,掺入石子、水泥或石粉等填料。若配以锚杆或锚索,则可以加固数百吨重以上的物体,如大块岩石或摩崖石刻等。
3.防风化
由于化学、生物和物理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石质文物开裂、崩塌,特别是表面的腐蚀造成纹饰和文字的消失,使石质文物失去研究价值,这就是石质文物的风化。在风化造成的危害中,化学风化造成的后果尤其严重。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处于工业区的室外石质文物,在近30年的风化情况超过了过去数百乃至上千年,这主要是因为酸雨、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污染造成的。酸雨、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石质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盐类,使石质表面腐蚀。另外,在有大量观众参观的地方,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大量CO2也会使石质文物风化,因此,在这些地方,要设法加快空气流通,降低CO2含量。石质文物的防风化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现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对石质文物表面进行封护。此种防风化高分子涂料必须抗老化性能强、不会使石质文物表面产生明显光泽,同时还应有较好的透气性,不会阻止石质文物的呼吸以排出水分。现已研究成功的材料有PS防风化涂料、有机硅防风化涂料、有机硅和丙烯酸改性防风化涂料、有机氟树脂类涂料等。
4.修复
许多石质文物因年代久远产生裂隙,有的开裂后崩塌,以致残缺。解决这类问题,必须采用一定的修复技术,按文物保护的原则进行合理修复。一般采取的措施是粘接、压力灌浆粘接和补缺。粘接、压力灌浆粘接所采用的材料主要是环氧树脂或环氧糠酮树脂。石质文物的补缺,需有根有据,若根据不足,则不能进行补缺。补缺选用的石料,色泽应尽可能与待修文物一致,补缺完成后可稍加以作色,将外观的色泽统一。
(二)石质文物分析检测技术
1.成分分析
石质文物的风化层可以用原子吸收或离子发射光谱进行成分分析,所得数据用于风化原因的判断,为防风化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2.晶相分析
石质由矿物组成,不同的矿物晶相结构不同。进行晶相分析,有助于判断石质文物的抗风化能力,也可为维修选材提供依据,同时,晶相分析的结果可用于对石质可能出现的风化进行预防处理。
3.力学状态分析
根据断裂力学和岩石力学理论,建立力学计算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对石质文物进行力学分析,可以判断从外观看不到的裂隙走向,通过计算找到受力明显的部位,这些部位易开裂崩塌,通过对这些部位进行加固,可防止石质文物开裂崩塌。
4.超声波无损探伤
现代无损探伤技术发展很快,在石质文物无损探伤应用方面,现在应用比较多的是超声波无损探伤,特别是对有着比较规则形状的石质文物,如石碑、方柱和砖石等,应用效果比较理想。超声波无损探伤能够探测石质内部裂隙的走向和发展程度,以及用于灌浆效果的判断。
5.电法勘探检测裂隙
电法勘探包括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和电磁感应法。其中电阻率法经常用于岩石表层裂隙的检测,它是以不同岩石结构之间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地电极在地下建立电场,以电测仪器观测因不同地质体存在时地表电场的变化,从而推断裂隙走向及其深度。该法已成功应用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岩石裂隙的调查。
其他还有电子显微镜分析法、X衍射分析法和差热分析法等。
从上述国内外与实物地质资料有一定关联的保护方法和防护措施可以看到,实物地质资料的保护工作是有先例可循的,但是现成的方法能否直接采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对比。
『贰』 了解重要的文物古迹,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文物古迹是具抄有历史价值、科学袭价值、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国际上文物主要指百年以上并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品。
中文名
文物古迹
包 括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
法律制度
文物古迹
特 点
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叁』 文物古迹有什么作用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他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文物是祖先留专给我们属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肆』 文物保护有哪些好处
保护文物,保来护历史的见证。历自史价值
保护文物,保存艺术的源流。艺术价值
保护文物,保护技术的演进。科学价值
由此三种价值还衍生出文物的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等。
所以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无文化不社会。
『伍』 文物究竟有什么用
文物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或遗留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回、答科学价值的遗迹、遗物。也就是说,文物是一种特殊的实物,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民所创造的文化载体,是物化的文化。文物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如何走向未来。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它是不可再生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具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实物遗存,损失一件就少一件,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丹阳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美称。文物保护工作不但是政府一件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应是全体市民的义务和责任。
『陆』 人类在地质体上的作用遗迹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已经历了大约300万年的历史。在这300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是他们的足迹从未离开过地球,他们的辉煌都被他们脚下的土地所见证。在现在的地表上,我们能够所见的有古人类遗址、石窟、岩画、摩崖题刻、古采矿古冶炼古烧瓷遗址以及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等。
一、古人类遗址
古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学科。它包括化石猿和现代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等。它以古人类化石及古人类所制造的工具和留下的生活遗迹等为主要的研究依据。一般把更新世晚期的新人化石划为古人类范畴,全新世以来,也就是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属于人类范畴。
人类的进化大致经过的阶段: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人。我国的古人类遗址主要有元谋人遗址、蓝田人遗址、河姆渡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
古人类遗址景观——中国周口店北京人遗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42千米。“北京人”洞穴的堆积层厚达40多米,大致形成于距今70万年到23万年前。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周口店第一地点”。
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一遗址是1921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的,周口店最早发现的地点是第六地点,是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1918年发现的。1921年安特生、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了周口店第一地点,同年发现了周口店第二地点。1927年步达生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这一年周口店遗址正式开始发掘。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参加了发掘工作,并发现了周口店第三和第四地点,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也是新地点的发现者,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五、七、八地点,找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周口店遗址自1927年发掘以来,共发现27个具有科研价值的化石地点,出土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代表40个古人类体)、数万件石器和多处灰烬层以及近百种动物化石,是世界上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和最具学术价值的遗址之一。它的发现,为人类进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具有极强的科学研究价值。周口店猿人遗址仍蕴藏着丰富的科学资源和可供继续开发的巨大潜力。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石窟、岩画及摩崖题刻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时期中,人类与岩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艺术、历史等虚在的感受表达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岩石等上面。
(一)石窟——中国莫高窟(Mogao Caves)
石窟是古时一种临崖开凿的侧洞,内有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石窟为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1987年,莫高窟(Mogao Caves)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岩画——瑞典塔努姆的岩画(Rock Carvingsin Tanum)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塔努姆岩画位于瑞典哥德堡以北,它丰富多彩的图形(描绘人类和动物、武器、船只和其他物品),表现了它独一无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与年代的统一(Knut Helskog,1999)。塔努姆岩画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当时的岩画所在地的居民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这些彩色岩画所描绘的内容包括人类和动物、武器、船只以及其他物品,而且其中的图形丰富多彩,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生活的一些场景。同时这些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岩画为现代的人类研究提供了当时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的罕见证据。该遗址补充了已存在于挪威阿尔塔的世界遗产岩画遗址。这些岩画描述了一个以狩猎为主的社会,其丰富突出的作品反映了青铜器时代欧洲人的生活和信仰。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塔努姆岩画的所在国,瑞典有责任为将来保存好这些岩画。由于环境污染,许多岩画都已经风化褪色,其程度已经非常严重。保存的重要一步便是趁现在还来得及,尽力抓紧时间记录下这些建筑板材的色彩、纹理等特点。
1994年,塔努姆的岩画(Rock Carvingsin Tanum)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古采矿冶炼古烧陶遗址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成矿作用。它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矿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并具有一定形状、产状和大小的矿石堆积体,是开采的对象。矿石是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矿产地质旅游景观是具有旅游价值的矿产地。包括两大类:①典型矿床,作为工业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地质旅游景观,如中国江西钨矿、内蒙古白云鄂博铁及稀土元素矿、甘肃金川铜镍矿,日本石见银山遗迹,以及非洲的及南非金矿和金刚石矿;②采矿遗迹,如澳大利亚的疏劳山采金遗迹和金矿博物馆;波兰卡老盐矿的“盐晶宫—盐矿博物馆”;中国湖北大冶铜录山铜矿的古矿冶遗址博物馆。
(一)日本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
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它包括银矿山遗迹和矿山小镇、石见银山街道、港口和港边小镇。石见银山保留了16世纪至20世纪的银矿开采和冶炼遗址。遗址内有龙源寺间步(矿山的坑道称为“间步”)。龙源寺间步于1715年开发,同永久、大久保、新切、新横相间步并称为地方官署直营的“五座山”。龙源寺间步是可以进去参观的,里面用凿子雕凿的痕迹一如当年。另外,古文献石见银山卷轴用电照板展示出来,使人们能够了解到当时坑道内的情形。位于矿山中心的仙山周边遗留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间步遗迹。石见银山最大的坑道“大久保间步”对外开放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石见银山从1526年开始了400多年的开采历史,从日本战国时代后期到江户时代前期都是日最大的银矿山。17世纪,这里的银产量占世界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石见银山的开发时期与日本经济史上的商业发展时期重叠,因此,这里冶炼加工的白银当时不仅作为货币在日本国内流通,而且还支持着日本与葡萄牙、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中国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虑到这个遗址在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德国弗尔克林根铁工厂(Volklingen Ironworks)
弗尔克林根铁工厂位于德国萨克州弗尔克林根市,是19世纪和20世纪西欧和北美修建并装备的唯一一座综合的铁工厂。虽然它最近已停产,但仍保持完好。
弗尔克林根铁工厂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科学技术史和工业文明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上一个大型铸铁生产厂的罕见的完整画面,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全套高炉设备可以如此完整、准确地将过去铸铁的生产过程展现出来。
弗尔克林根铁工厂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应首先归功于19世纪重工业的迅猛发展,这使得先前的小城镇一跃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而这个城镇的历史和命运也从此与工业时代休戚相关、密不可分。1986年,弗尔克林根铁工厂高炉设备全线停止运营,自此,弗尔克林根人就把它当做他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直精心地保护着这个立下汗马功劳的铁厂。
弗尔克林根周围地区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上半期,当时有许多玻璃工厂相继建立,煤矿的开采业也日渐繁荣。1860年之后,日益发达的交通网使得该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铁路、运河等便利的交通条件直接促成了1873年弗尔克林根铁工厂的建立。随着弗尔克林根铁工厂的蓬勃发展,弗尔克林根地区的人们受益匪浅,手工业、制造业和贸易也因为迁移过来的工人和雇主迅速兴起。人口的增多和基础产业的变化使弗尔克林根中心地区由古老的农庄变成了交通枢纽和钢铁工业区。此外这里还有无数文化类活动在此举行,每年有超过20万人次来此参观。
1994年,弗尔克林根铁工厂(Volklingen Ironworks)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古烧陶遗址——中国景德镇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是用粘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景德镇有中国“瓷都”之称。景德镇窑从明代开始成为瓷业中心,各种釉色和彩绘瓷器不断有着新的创造和发展。景德镇以其独有的瓷文化而享誉海内外。景德镇也以瓷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西郊古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西郊的瓷都大道西侧,与后建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组成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是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西郊古窑遗址现已成为景德镇市的重点旅游区。再如湖田古窑遗址,湖田窑是中国宋、元两代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器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朝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的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遗址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旅游点。
四、重点古代水利工程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在历史上,前人曾做过无数的尝试,而有些成功举措,至今熠熠生辉。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有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古罗马的人工渠道和中国的都江堰。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
水利工程遗迹——中国都江堰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创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环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唯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且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时它还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
都江堰与青城山联合申请世界遗产,2000年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柒』 保护文物的好处至少10条
文物是中复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制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
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保护文物是社会发展必然的一个选择。虽然文物在自然的法则下无法逃脱最终毁灭的命运,但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是很唯心的一门技术,我们希望这些文物可以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长到足够让我们的后代也看到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怎样的伟大创举,就像现代人到处留言到处做纪念到处建立地标性的建筑一样。
『捌』 什么是文物,它的价值何在
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意义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其间有联系,又有区别。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文物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文物价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会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而变化。有时同样的文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其价值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不是改变或降低了它的固有价值,而是增添了新的价值。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具有时代的特点。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各种类别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总的来说,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远古历史,它成了人们了解、认识这一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不只是表现在对具体文物的研究、说明个别方面的个别问题上,更重要的是把微观研究的成果,综合起来,在宏观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通过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上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状况,可以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演变规律,运用人们不断认识的客观规律自觉地、能动地协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界环境系统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文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是文物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玖』 把文物发掘出来,除了可以研究以外,还有什么好处
文物保护的目的复是保存能证实历制史真实存在的证据,四大文明古国被大家所熟知,但为何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才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这四个国家出土了能够证明其文明诞生很早的实物证据。再说中国,虽然坊间相信夏朝的存在,这也是《史记·夏本纪》中所言明的,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史记》目录。但是,至今都没有发现切实的夏朝存在过的遗迹。因此,夏朝的真实性在学术界一直是有疑问的,也因此其他国家历史学家并不承认中国夏朝的存在。所以,大家应该知道了历史遗迹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在于能够证明一个国家的历史存在。
『拾』 请问类似地质变动(地震等)、水库等会对文物、墓葬、古建筑等造成损伤吗为何不挖掘、搬迁呢
这分为两方面。一是不可预知的地质灾害,二是改变地质地貌的大型基建工程。两者毫无疑问都对文物有影响,所有人都赞成要充分估计各类灾害对文物古迹可能造成的危害,但是从优先级别来说显然是必然性比“可能性”更紧迫,而且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完,远远没有余力顾及那些可能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文物。文物也分两类,一是可移动文物,国有的主要保存在博物馆、文管所、文物库房等,这一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迁移,文物本体不受任何影响。一类是不可移动文物(“文物古迹”),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由国家公布应予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这一类文物原则上必须原址保护,只有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使迁移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才可以对地面文物原状迁移、易地保护,或对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具体的法律依据,如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 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本条规定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第二十九条 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第三十一条 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具体的文物保护实例: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四川、甘肃、陕西等省2处世界文化遗产、14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千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大量的文物保护点受到不同程度损毁,152处博物馆、文管所、文物库房等遭到破坏,包括420件珍贵文物在内的4100多件馆藏文物受损。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有294个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截至2012年底已基本完成。又如,三峡建设中需要保护的处在淹没区的文物古迹更是不计其数。1996年《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中,涉及三峡库区1282处文物点,计划安排文物保护措施的1175处,规划安排各类文物保护项目1467项,文物保护工程经费概算19.4亿元。国务院三峡建委会最终审批通过的保护项目有1087个,其中地下发掘项目723个(重庆段506个,湖北段217个。在整个库区2500万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储藏量中,规划发掘面积为190万平方米,仅占总量的8%,其余92%的文物不得不放弃)。地面文物保护项目364个(重庆246个,湖北118个。其中原地保护的有62项,搬迁保护的有133项,还有169项仅仅是提取了资料。还有更多的文物点没有纳入保护规划(文物点的数量以及保护级别是随着学科发展不断得到深入认识的,在做三峡文物保护规划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只发布了三批,而现在已公布到第六批,如按后来的标准实际上还应该有数量更多、价值更高的文物)。从1997年正式启动到2002年底,国家累计安排三峡文物保护资金仅3亿多元,不仅数目极不合理,且并非专门拨款,而是从400亿移民费里出。国际惯例,文物保护占基建工程总投资的3%-5%,全国人大通过建设三峡水库时,工程总预算已经到了1200亿,照此推算应是40到50亿。即使在经费极为紧迫的情况下,三峡工程也造就了世界考古学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按正常的工作进程至少也需要50年或更长时间,但是三峡工程03年蓄水,09年建成,时间不等人。来自全国各地70余家文物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文物工作者到三峡库区进行文物发掘和保护,直接参与工作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累计7000余人,涉及文物、考古、建筑、地质、测绘、水文、水工、航运交通等诸多行业和学科,从事文物发掘和保护工程的民工超过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