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理大题地质作用角度是什么

地理大题地质作用角度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14 11:51:58

Ⅰ 地理地质作用问题。

有句话内力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使地产趋于平坦,地壳的运动最初是始终离不开版内力故排除AD,看该图权似乎在E处发生过断层运动,而应该和BCF一样是沉积岩,只是发生地壳运动后经变质作用形成了变质岩,综上判断答案应该是B。better作答。

Ⅱ 求高中地理各类体型答题角度

计算时差类,需要弄清楚地球自转公转规律,两地间距离,比较复杂文字类都有固定套路专,同一类别的题(属比如都是工业地域条件的题),一道题中的劣势,可能是另一道题的优势,见多了题就好了天文是最难学的,变化比人文什么的要复杂,都要多做题,见多了,很多东西就在心里了选择题也一样,多做多思考,自己把握规律,什么东西都在心里,自然就形成体系了,没有捷径

Ⅲ 高一地理:①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该地貌的成因是②图中有什么地质构造,说一下大致位置。谢谢!

  1. 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

  2. 向斜和断层。向斜在2的位置,断层在1的位置

Ⅳ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的一道题,有答案和解析。但是我不太理解,求解释~谢谢!!

(1)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形成于当石灰岩层受到岩浆侵入时,在岩浆周围的石灰岩围岩受到岩浆的高温影响,发生变质作用,矿物重结晶,岩石性质改变而形成的。因此,这里可以理解为是因为岩浆入侵形成。

(2)挤压形成褶皱,向上隆起为背斜,中间为最老的地层,向两边逐渐分布年轻地层。按题意,应该是石灰岩在最中间位置。挤压不容易形成(裂缝)大面积的岩浆入侵。上图可以理解为地堑式构造。挤压过后,地质应力释放,由挤压变为拉伸,中间出现裂缝,地下深处岩浆沿着裂缝上涌,导致周围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在拉伸过程中,地层海拔低的位置被水覆盖,所以周围位置比较低的地方慢慢开始接受页岩沉积。
(3)石灰岩是很早以前形成的。然后是花岗岩,然后挨着花岗岩的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而周围位置比较低的地方被水覆盖,接受页岩沉积。

你可以想象西湖(假象),西湖在几百万年前可能是一片大海,沉积了很厚的石灰岩,随着大陆抬升,西湖的位置抬升为陆地,西湖也变为淡水湖,然后突然一天由于地层挤压,西湖中间慢慢升起一座小岛,小岛全是石灰岩,然后地质应力由挤压变为拉伸,小岛中间位置出现了一道很大的裂缝,地下深处的岩浆,沿着裂缝涌上来,导致周围的石灰岩变为大理岩。小岛周围其实一直都是被水覆盖了的,所以周围慢慢就沉积了页岩。

为了便于理解,举了一个比较通俗简单的例子哈

Ⅳ 从地理学和地质学的角度体会地形的概念

地理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其中包括地质学,气象学等,研究范围广专泛,人文自然都有,农业地理属,水文,风向,气候,地形等等很多很多。
而地质学则研究地质方面的问题,地形地貌啦,岩石啦,和石油钻探有那么一点关系。
说白了地质学是研究地壳及地壳以下的东西,而地理学研究所有你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所有东西。
中国研究地理学最好的大学嘛~个人认为南京大学肯定的,南大地理系我去过,那里的学术氛围,很向往啊~而且其本上南大有一批建国以来很有权威性的学者,师资力量绝对没问题的。

Ⅵ 地理大题原因成因类应考虑的角度 最好全一点 比如 沼泽成因 盐渍地成因 类似的

1.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缓斜平原;山前冲积扇;土地质量高 ;积低平原;主体 滨海平原
中低产田集中区 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
2)、问题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鱼塘―台田模式) 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2)水资源短缺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 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 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2、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上海为例) 产生的原因: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且下渗减少 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 ③地质结构不结实 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实行雨季回灌
3、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夏季。5―10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静风;③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
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4、咸潮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自然原因:(气候) 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防治措施: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④节约用水
5、酸雨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 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措施
根本途径:①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径: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③开发新能源
6、沼泽的保护 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开发利用的负面效应――气候变迁(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一些珍禽的栖息地。经济效益:有利于三江平原小麦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有利于保护黑土的肥力 政治效益:有利于粮食安全
7、台风
受台风影响的风向①气旋辐合 ②反气旋散时间 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 台风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台风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及时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营造沿海防护林, 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8、寒潮(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如果一天24小时或一次过程,气温下降8-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寒潮的利:①冻杀害虫;②大雪缓解春旱(瑞雪兆丰年) ③寒潮大风可利用进行发电,(是地球上热量交换的一种庞大“机器”)
9、逆城市化问题: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0、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11.城市化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生物圈(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土壤)大气圈 水圈 ) 大气污染水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
12、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有利:①岛国,多优良港口;②工业基础好;气候温和③科技发达④美国的扶持 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Ⅶ 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方向

太阳的高度角 知道经纬度算出时间,各地气候形成的原因。; 种植作物的地理条件
等高线 等气压线涉及的很多、
建议买一本地图册,对高考很有用哦

Ⅷ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⑴ 从地质、地形的角度简要分析


(1)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山脊地形;顶部有断层发育;底部有采石区,破坏了坡面专地形的稳定性属(6分)。
(2)阻塞河道;摧毁村庄;冲毁道路(4分)。

Ⅸ 高中地理中从地质作用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

分内力和外抄力,内力就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通常都是一个很长周期内的沧海变桑田(比如青藏高原冻土里发现有贝壳,可推断其原先是海洋,受板块挤压变成的高山);另一种是外力因素,比如风蚀(蘑菇石),海蚀(海蚀柱),河流冲击(牛角湖),河流堆积(冲积扇平原)等

Ⅹ 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艾尔湖成因

时令湖
位于澳大利亚中部的艾尔湖,是个很有趣的湖泊。它像幽灵一样,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踪迹难觅。1832年,一支勘探队来到这里考察,发现一个小盆地,上面覆盖着一层盐。到了1860年,又一支勘探队来到这里,却在这里发现了一个碧波荡漾的咸水湖,第二年,这支勘探队再次来到这里,准备测量这个湖的面积,可是湖却不见了,水波荡漾的地方又成了一个小地。 原来,这个湖不是常年湖,而是一个时令湖。时令湖,水源主要是河水和雨水,如果当年雨量少,水分大量蒸发,湖水就会干涸,因而它时隐时现。每隔三年左右,它就要“失踪”一次。那么,湖水哪里去了呢?它在和人们“捉迷藏”吗?
原因是艾尔湖的水源主要是雨水,而湖区及附近地区属干旱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由于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湖水大量蒸发,所以常常会干涸。当暴雨来临时,降雨量较大时,湖盆中又蓄满了水,湖的面积可达8200平方千米,成为淡水湖;而降雨量较小时,湖水被大量蒸发,湖就干涸见底了,该湖就成了干涸的盐壳。因此使得该湖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所以它在地理学辞典中的面积是“0——8200平方千米”,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
为了改变澳大利亚中部的干燥气候,科学家正在努力缚住这个“幽灵”。他们提出要开凿一条运河把附近的海湾和艾尔湖联系起来。这样,海水就会自动流向艾尔湖(艾尔湖低于海平面12米),它就不会再干涸了。

地质结构
从湖的西侧可以明显看出看出这座盐渍化的洼地是大约3万年前地面断层下陷的产物,断层块隔断了原来的出海口。现在湖水蒸发很快,湖的表面结著薄薄的一层盐壳。正常情况下艾尔湖是干涸的,平均一个世纪内只有2次注满了水。但在小雨之后,局部地区有少量入水也屡见不鲜。湖中满水后,约经过2年又完全干涸。 艾尔湖处在地势特低、间歇性年降雨量不足125公釐(5吋)的地区,本来有片广大的内流水系流注,但年蒸发量太高,大部分河流中途就干掉,只有迪亚曼蒂纳(Diamantina)河及其他河流大雨之后洪水可以注入其中。
湖中薄盐壳的南部加厚可达46公分(18吋)。盐壳极平坦的表面被利用作为打破世界纪录的越野竞赛的场地,1964年甘贝尔(DonaldCampbell)驾驶“蓝鸟二号”车达到每小时644公里(400哩)以上的纪录。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