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矿床地质期刊怎么样认可度

矿床地质期刊怎么样认可度

发布时间: 2021-02-14 07:48:04

⑴ 地质类核心期刊有哪些

国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这三个是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的硬性杂志。
一般看出版单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这些学校出的相关报刊质量高些。
当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当高的份量。
给你一份2011年地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
石油勘探与开发 2.43
地理学报 2.31
矿床地质 2.097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86
地质学报 1.783
石油学报 1.701
中国沙漠 1.691
岩石学报 1.561
地球物理学报 1.56
地理研究 1.48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434
地球学报 1.374
中国科学D 1.354
第四纪研究 1.323
岩矿测试 1.319
地质力学学报 1.30
地理科学 1.281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252
干旱区地理 1.239
石油实验地质 1.18
自然资源学报 1.165
煤炭学报 1.119
古地理学报 1.086
沉积学报 1.077
天然气工业 1.006

⑵ 地质学,做矿床的sci哪个期刊好发

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影响因子在2左右,属于入门级的英文期刊。我认识的几回个人的第一篇英文文章都是发在这上面。
如果答是要发中文的,国内就岩石学报是SCI

⑶ 《地质与资源》是核心期刊吗急

查资料,这个杂志是2012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请注意此刊不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而很多地方和单位不认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附1,
《地质与资源》由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
主要栏目:基础地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工程·环境·生态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与应用、问题讨论、国外研究动态。
《地质与资源》由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
主要栏目:基础地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工程·环境·生态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与应用、问题讨论、国外研究动态。

地质学方面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有:
1.岩石学报2.地质学报3.地学前缘4.中国科学.地球科学5.地质科学 6.地质论评7.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9地球化学 10.地质通报 11.沉积学报 12.中国地质 13.天地构造与成矿学 14.高校地质学报 15.第四纪研究 16.地球学报 17.岩矿测试 18.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9.现代地质 20.岩石矿物学杂志 21.古地理学报 22.地层学杂志 23.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4.地质与勘探 25.地质科技情报 26.矿物岩石 2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8.新疆地质 29.地球与环境 30.矿物学报

回答这么久,如有一点帮助,请及时采纳。

⑷ 中国认可哪个机构的地质报告

如果矿床在国内,那么外国的地质机构是不可以的。矿业公司在国内上市,与矿床有关的涉及取得探矿权,指定勘查单位,矿床勘查,地质报告编制及评审、备案,探矿权评估等几个程序。简单说一下这几个程序,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一、探矿权的取得
一个矿床要做勘查,首先要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探矿权,否则就是非法的,也不会有地质勘查单位给你编写报告。
目前,跨省或大型矿床向国土资源部申请,中型矿床或跨地市的小型矿床向矿产地所在的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小型向所在地市国土资源局申请,砖瓦粘土及建筑石料向区县国土资源局申请。
现行政策下,探矿权的出让一般采取招拍挂方式取得。若申请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产地的探矿权,还要由矿业权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缴纳探矿权价款。

二、矿产勘查及地质报告的编制
取得探矿权时,必须指定勘查单位。所谓勘查单位,是指有相应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勘查资质分甲乙丙三个级别,大致来讲,甲级固体勘查资质可以做所有的地质勘查,乙级不能做大型矿床的勘查。也就是说,勘查单位在你取得探矿权时就已经确定了的。取得探矿权后,在你同意勘查设计方案并支付勘查费后,勘查单位根据相应矿种的勘查规范,采取地质测量、物化探、山地工程、钻探等手段对矿床进行勘查,勘查完毕,编制地质报告。

三、地质报告评审及探矿权评估
地质报告编制完成后,要交给储量评审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国家、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有下属的储量评审机构。评审通过后,要将评审结果提交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储量管理机构(部地勘司、省厅地勘处、市局储量科)进行备案。备案后,要向地质资料档案馆汇交地质报告。
上述程序完成后,需要联系矿业权评估机构进行探矿权评估,已确定探矿权的价值。即探矿权评估报告是上市的依据。

⑸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从表5-2可以看出,两个矿区矿床地质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1)控矿构造上,哈达门沟金矿床主要受乌拉山山前大断裂派生的次级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由此产出的矿脉总体走向表现出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特征,相比之下,金厂沟梁金矿床受区域性东西向、北西—北北西向、北东向构造与岩体侵位及冷凝所形成的放射状及环状裂隙等派生构造联合控制,由此产出的矿脉走向表现出北西西向、北西—北北西向,少量为北东向,西矿区表现为向南收敛,向北撒开的特点;(2)矿体形态也有差别,哈达门沟金矿床矿体呈脉状、似板状,基本沿片麻岩片麻理产出,单个矿体规模比较大,长度基本上在1000 m左右,最长达5800 m,厚度平均在1 m左右,最大厚度达12 m,矿体倾角在60°左右,相比之下,金厂沟梁金矿床单个矿体规模比较小,长度很少超过1000 m,长度在500 m左右,呈薄脉状、透镜状、分支复合现象很常见,矿脉厚度一般在0.5 m左右,矿体倾角一般大于70°,产状较陡;(3)矿化类型也各有特点。哈达门沟金矿床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钾长石脉型和石英脉型,其次为钾化蚀变岩型和含金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型,品位在(2.24 ~10.64)×10-6之间,平均在5×10-6左右;而金厂沟梁矿石类型主要为硫化物及富硫化物-石英脉型、富硫化物蚀变岩型,品位在(7.67~19.45)×10-6之间,为富矿石;(4)围岩蚀变也不大相同。哈达门沟金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以钾长石化为主。最为显著矿区的找矿标志,以 “红” 为特点,而金厂沟梁金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近矿蚀变可见高岭土化等,以 “白” 为特点,二者共同的蚀变特点,硅化均很强烈;(5)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方面,哈达门沟的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以出现磁铁矿、赤铁矿和镜铁矿为特点;相比之下,金厂沟梁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和白铁矿等;哈达门沟表现出贫硫化物特点,而金厂沟梁相对硫化物含量较高;脉石矿物哈达门沟以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为主,而金厂沟梁以石英、绢云母、高岭石为主;(6)成矿时代不同,哈达门沟主要成矿时代为386 Ma左右,为早泥盆世,后期又有多期岩浆-热液活动叠加。而金厂沟梁主要成矿时代为131 Ma左右,早白垩世,成矿时限短,成矿作用比较集中。

表5-2 哈达门沟与金厂沟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⑹ 矿床地球化学方面的国外SCI哪个容易发表

您好,PublishExpert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您可以搜索登陆官网<PublishExpert>了解更多。)

矿床类的主要杂志是《 Geology》,《Mineralium Deposita》《Ore geology review》。这些杂志会对矿床的基础情况介绍要求比较高,描述的要比较多。尤其是EG。这三个杂志中,EG,MD相对来说比较慢,周期在一年左右。OGR要相对快一些,Elsevier的期刊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个。另外矿床类的杂志还有《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和《Resource Geology》。要说最好发的,应该是Resource geology了。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不是矿床类的杂志,基本上地质相关的文章都发。《Chemical Geology》还有《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面偶尔也有一些矿床的文章,不过主要偏地球化学的解释。

最关键的还是内容,写评论就发《ore geology review》,如果是国际上比较空白的区域也可以发《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后者难度比前者小一些,另外,做矿床就看你的功夫怎么样,做了些什么东西,做矿物就发《canadian minerologist》《America minerologist》,矿床的一段特征就发《Economic Geology》,也可以考虑一下《mineralium deposita》,不过这个是比较难发的,做应用地球化学可考虑一下《Chemical Geology》,影响因子比较高,英语要求很不低。

SCI论文发表最关键的还是看您的研究的内容是否新颖或是有突破。
其次就是相关期刊的选择和您整篇论文的英文表述和格式如何。
所以说内容是核心。
而对国内科研人员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英文水平无法达到要求。
这就使很多科研人员的论文一次次的被退回来,要求对英语进行润色。
从而国内就产生了很多为学者提供论文评估、翻译、润色、发表等服务的机构和公司。

1、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是否新颖或是有突破。
2、自己的研究、论文表述是否充分,各项数据资料是否都准备好。
3、自己的英文水平是否达到母语水平或近母语水平。
以上是自己发表SCI论文的基础。

如果没有达到,那就需要寻找相关的论文服务机构(如:PublishExpert)来帮你实现目标了。
当然服务机构要开具发票,科研机构可以报销的。
以上都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仔细斟酌。

PS:如果需要相关SCI论文发表方面的服务和帮助,您可以搜索登录我们的官网(PublishExpert)了解一下。
希望可以帮到您~

⑺ 请问地质、矿床类的哪些省级期刊比较好发表文章啊

如果你的文章有新意,逻辑性强,不论哪个刊物都会帮你发表的,

⑻ 矿床地质

2.5.2.1 矿体特征

截至2010年, 春都矿区本部共探获10个矿体群, 圈出41个矿体。 其中9个为工业矿体, 32个为低品位矿体。 矿体在走向上主要分布于3#线-4#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180~3888m标高之间。 矿体总体走向北北西, 倾向北东, 倾角约45°。 矿体为似层状、透镜状, 在走向和倾向上具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特点 (图2.25), 尤其是低品位矿,一些规模较大的矿体 (主要为低品位矿) 夹石较为发育。 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 部分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以及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角岩中, 矿体主要特征见表2.4。

Ⅰ、Ⅶ、Ⅹ号矿群赋存于印支期闪长玢岩中, 品位低, 规模小。 Ⅵ号矿群的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 形成于4#线上, 圈出的3个矿体平行排列。 Ⅲ、Ⅷ、Ⅸ号矿群的矿体赋存于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角岩中。其中Ⅲ号矿群位于2#线的东接触带, Ⅷ号矿群位于1#线的西接触带, Ⅸ号矿群位于3#线的西接触带。从表5.1可见, Ⅳ-1号工业矿体是矿区的主矿体, 其资源量 (金属量) 占矿床总资源量的比例达34.28%。 此外, 单矿体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超过5%的还有Ⅱ-1、Ⅲ-2、Ⅳ-6、Ⅴ-1等4个矿体, 其中Ⅱ-1、Ⅴ-1为工业矿。上述5个矿体的资源量占矿区总资源量的72.49%, 是春都矿区规模较大的矿体。

(1) Ⅳ号矿群: Ⅳ-1号工业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钾长石化带中。 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3#-4#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570~3848m标高之间。揭露矿体的工程有2个平坑、10个钻孔。 矿体呈透镜状, 走向325°左右, 倾向55°左右, 倾角38°~44°。 矿体走向长400m, 倾向延深 (斜深) 150~317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1.50~84.47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31.59m, 厚度变化系数86.50%。 矿体最高品位10.25%, 最低品位0.22%, 平均品位0.63%,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处理。矿体在0#线一带最厚, 倾向延深最大,向南至2#线、向北至1#线厚度变小, 倾向延深变短, 再向南至4#线、向北至3#线尖灭。

(2) Ⅱ-1矿体: Ⅱ-1号工业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硅化带中。 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0#-3#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348~3497m标高之间。 揭露矿体的工程有2个钻孔, 为单剖面见矿。矿体呈透镜状, 走向320°左右, 倾向50°左右, 倾角34°。 矿体走向长200m, 倾向斜深282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1.50~49.50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25.50m。 矿体最高品位1.23%, 最低品位0.26%, 平均品位0.63%, 无特高品位。 矿体在1#线由ZK0101、ZK0102揭露, 沿走向及倾向均尖灭。

(3) Ⅴ-1矿体: Ⅴ-1号工业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硅化带中。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0#-3#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668~3888m标高之间。 揭露矿体的工程有2个探槽、3个钻孔, 为单剖面见矿。 矿体呈板状, 走向330°左右, 倾向60°左右, 倾角43°。矿体走向长200m, 倾向斜深362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4.25~22.20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11.98m, 厚度变化系数46.24%。 矿体最高品位9.14%, 最低品位0.29%, 平均品位0.74%,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处理。 矿体在1#线由探槽和钻孔揭露, 沿走向及倾向均尖灭。

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

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

图2.25 春都矿区勘探线剖面图(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简化, 2010)|a—3号勘探线剖面;b—1号勘探线剖面;c—0号勘探线剖面;d—2号勘探线剖面;e—4号勘探线剖面;(各勘探线位置见图2.1)

表2.4 春都矿区矿体主要特征一览表

续表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2010, 略改)

(4) Ⅳ-6矿体: Ⅳ-6号低品位矿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钾长石化带中。 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3#-4#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587~3868m标高之间。揭露矿体的工程有1个平坑、9个钻孔。矿体呈透镜状, 走向325°左右, 倾向55°左右, 倾角36°~45°。矿体走向长400m, 倾向斜深258~370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4.00~46.50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28.19m。 矿体最高品位0.43%, 最低品位0.20%, 平均品位0.23%。 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均尖灭, 分支、复合特征明显。

(5) 其他矿体: 除上述4个规模较大的矿体外, 春都矿区其他37个矿体规模较小,赋矿岩性有闪长玢岩、角岩、石英脉, 大多为单工程见矿, 矿体形态以透镜状为主。

2.5.2.2 矿石物质组成

矿区主要赋矿岩性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角岩。 矿石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 有少量的斑铜矿、磁铁矿、方铅矿; 脉石矿物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绢云母、黑云母、方解石、绿泥石、绿帘石为主。矿化类型根据矿石构造可划分为细脉状、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呈脉状分布在石英、方解石中或呈浸染状分布在蚀变岩石中, 黄铜矿常沿黄铁矿的裂隙分布, 故黄铜矿多形成晚于黄铁矿; 春都铜矿矿石的氧化率在1.20%~12.96%之间, 矿石自然类型应属硫化矿、混合矿, 以硫化矿为主。

2.5.2.2.1 矿石矿物特征

黄铜矿 (CuFeS2): 为矿区硫化物矿石中主要含铜矿物。 铜黄色, 呈浸染状 (图版Ⅳ-1) 及细脉状 (图版Ⅳ-2) 嵌布于岩石中, 与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矿物相伴产出, 与磁铁矿、黄铁矿、镜铁矿、赤铁矿、方铅矿共生。

斑铜矿 (Cu5FeS4): 在矿石中含量较少, 呈蓝-黄红色, 大部分与黄铜矿连生, 交代黄铜矿, 分布于黄铜矿边缘 (图版Ⅳ-3)。

黄铁矿 (FeS2): 为矿区主要金属硫化物之一, 是矿石中的主要铁矿物。其呈浸染状及细脉状嵌布于岩石中, 与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相伴而出, 与磁铁矿、黄铁矿、镜铁矿、赤铁矿、方铅矿共生, 常包嵌于黄铜矿中 (图版Ⅳ-4)。

方铅矿 (PbS)、闪锌矿 (ZnS): 主要产于石英脉中。 浅灰色, 自形-半自形粒状,与黄铁矿、黄铜矿共生。

磁铁矿 (Fe3O4): 黑色, 他形粒状, 矿石中呈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 与黄铜矿、赤铁矿常共生, 为矿石中的主要铁矿物之一。

赤铁矿、镜铁矿 (Fe2O3): 赤铁矿为浅褐红, 他形粒状, 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 常与黄铜矿共生。镜铁矿为褐黑色, 自形-半自形粒状, 鳞片状结构, 呈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 常与黄铜矿、赤铁矿、黄铁矿共生。

2.5.2.2.2 脉石矿物特征

石英: 呈半自形-他形, 具多个形成期次, 常交代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并包裹金属硫化物。 有的包嵌有定向分布的绢云母, 少数残留有斜长石及黑云母之假象残迹, 常有磁铁矿、黄铜矿呈脉状、团块状浸染于石英之间, 或充填、包裹石英呈残余的粒团。

长石: 为主要的脉石矿物, 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 斜长石呈半自形-他形, 粒状,主要以斑晶形式存在, 少量粒度小者存在于基质中, 形成时间一般较早, 绢云母化明显,晶体浑浊。钾长石同时出现在斑晶、基质中, 半自形-他形, 粒状, 和石英等共生。

绢云母: 次要的脉石矿物之一。 为蚀变交代形成的矿物。部分绢云母为斜长石经蚀变形成, 部分为黑云母交代或钠长石交代钾长石时形成。

方解石或白云石: 前者呈他形粒状或细脉状交代岩石, 后者呈菱面体状自形-半自形晶; 均呈脉团状产出, 有的充填于矿石的裂隙, 或呈次生方解石胶结碎粉状黄铁矿碎块。多与石英、石膏、黄铜矿、赤铁矿共生。

绿泥石或绿帘石: 两者呈他形粒状或细脉状交代岩石, 在矿石中多与石英、石膏、黄铜矿、赤铁矿共生, 在岩石中多以交代角闪石、斜长石形式存在或呈脉状充填于岩石的裂隙中, 与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赤铁矿组成青磐岩化带。

2.5.2.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主要具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充填交代结构、反应边结构。

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 黄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 或黄铜矿、磁铁矿等呈他形粒状, 嵌布于含矿岩石中。

包含结构: 黄铜矿常包裹黄铁矿 (图版Ⅳ-4)、石英、白云石等脉石矿物, 晚期黄铁矿包裹其他金属矿物。

充填交代结构: 黄铁矿、黄铜矿沿石英、白云石、方解石脉或裂隙充填交代 (图版Ⅳ-3)。

反应边结构: 斑铜矿常沿黄铜矿边缘交代, 形成斑铜矿反应边 (图版Ⅳ-3)。

矿石主要具浸染状构造、团块状构造、细脉状构造, 少量呈脉状构造。

浸染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呈稀疏-稠密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 (图版Ⅳ-1)。

团块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产于浸染状矿石中, 局部集中呈团块、斑块状。

细脉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呈细脉状充填于岩石裂隙或矿物解理中 (图版Ⅳ-2)。

脉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呈脉状充填于岩石裂隙或中, 仅偶见角岩化带中。

鲕状-皮壳状构造: 这类构造主要由孔雀石 (Cu2CO3(OH)2)、褐铁矿 (Fe2O3·nH2O) 及粘土的混合物组成, 呈具同心圆的鲕状和豆状, 分布于氧化带中。

2.5.2.4 热液蚀变及分带特征

2.5.2.4.1 岩体热液蚀变类型

矿区内主要蚀变类型有: 钾化、硅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以及粘土化(图版Ⅴ)。

(1) 钾化: 钾化是矿区内典型的高温蚀变类型, 处于含矿岩体的中心部位。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的正长石呈团斑状、云雾状交代斜长石斑晶和基质 (图版Ⅴ-1)。 钾长石交代斜长石斑晶时, 呈现云雾状。钾长石交代斜长石基质时, 呈团斑状, 基质中钾长石含量增高, 结晶粒度变大, 自形程度变高, 表面比较干净。钾化岩石中常伴有较强的浸染状及细脉状硫化物矿化。

(2) 硅化: 硅化在本矿区是最普遍存在的蚀变类型, 特别是构造裂隙发育地带蚀变更为强烈, 常与钾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并存。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石英 (有时含碳酸盐) 呈团斑状、脉状交代斑晶和基质。 石英-方解石脉或硫化物发育的石英-方解石脉呈网状分布, 方向不一, 相互穿插。早、中期的石英脉颜色深, 成分较复杂, 石英脉内充填有黄铜矿、黄铁矿等矿物。绝大部分暗色石英脉中的黄铜矿含量很高。 晚期的石英脉为白色, 成分简单, 矿化弱。

(3) 黑云母化: 黑云母化是钾化的另一种形式, 在矿区局部有分布。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的细小鳞片状的黑云母沿裂隙充填交代基质或者呈不规则团斑状交代基质 (图版Ⅴ-2)。矿化呈浸染状分布其中。此外, 玢岩中的角闪石斑晶在热液作用下, 会变得不稳定而被黑云母交代。 黑云母交代角闪石不彻底时, 黑云母和角闪石共存; 交代彻底时,则仅保留角闪石的假象。 黑云母化岩石中铜矿化相对较弱。

(4) 绢云母化: 绢云母化是矿区内最常见的蚀变类型, 绢云母多和次生石英组成绢英岩产出。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的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集合体交代基质和斑晶 (图版Ⅴ-3)。绢云母交代斜长石斑晶不彻底时, 仍可见斜长石的环带结构或斜长石的聚片双晶和卡钠复合双晶残留; 绢云母完全交代斜长石斑晶时, 整个斜长石斑晶被鳞片状绢云母集合体取代, 只保留斜长石假象; 绢云母也可呈团斑状交代基质斜长石。 绢云母化岩石中, 可见少量浸染状铜矿化。

(5) 青磐岩化: 青磐岩化位于矿区的外围, 特征是绿泥石、绿帘石呈团斑状交代斑晶和基质 (图版Ⅴ-4)。 角闪石斑晶被绿泥石或绿帘石、碳酸盐取代, 同时析出磁铁矿,少部分还保留外形, 仍可见一组或两组完全解理。斜长石斑晶钠黝帘石化现象明显。该类蚀变岩中内无明显的铜矿化现象。

(6) 粘土化: 区内的粘土化主要为高岭石化 (泥化), 高岭石是玢岩中粘土化的主要蚀变矿物。 高岭石一般交代玢岩中的斜长石和钾长石, 蚀变很弱时, 斜长石和钾长石能分别保留其钠长石聚片双晶和卡氏双晶, 蚀变强烈时, 岩石明显褪色。

2.5.2.4.2 岩体蚀变分带特征

矿区内围岩蚀变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分带性。根据围岩蚀变组合特征、连续发育程度, 从花岗闪长斑岩中心向外, 大致可将区内蚀变划分为6个带 (图2.26~图2.28)。

(1) 硅化钾化带 (KSi): 硅化钾化带位于矿化中心部位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及其与闪长玢岩体的接触带中, 总体呈陡立的 “针尖” 状, 略往北东倾斜, 并与矿体倾向相近,是矿区最重要的含矿蚀变带之一, 在矿区内仅见零星露头, 主体尚未出露或揭露。本蚀变带蚀变类型以钾化和硅化为主, 主要蚀变矿物有正长石和石英。带内的黄铁矿、黄铜矿和少量斑铜矿呈网脉状产在石英脉中。该蚀变带的黄铜矿化强烈, 铜的品位较高, 最高可达1.64%。

(2) 绢英岩化带 (SeSi): 绢英岩化带围绕硅化钾化带分布, 位于硅化钾化带之外,主要发育于闪长玢岩体中, 尤其发育于构造裂隙或破碎带等热流体对流循环强烈的地带,其产状与硅化钾化带相近。带内蚀变类型以绢云母化、硅化为主, 钾交代作用微弱, 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等。该蚀变带也是主要含矿蚀变带之一, 带内矿化类型为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 表现为黄铁矿和黄铜矿呈细网脉状、脉状或浸染状分布。但本蚀变带内以发育较强的黄铁矿化为主, 黄铜矿化不均匀, 大部分矿 (化) 体中的铜品位低于0.5%,平均品位约为0.14%。

图2.26 不同钻孔铜品位与蚀变带关系图

(3) 硅化黑云母化带 (SiBi): 硅化黑云母化带分布有限, 主要分布在绢英岩化带中, 规模较小, 可独立存在。 主要蚀变类型包括硅化、黑云母化。 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石英。硅化黑云母化带中的黄铜矿呈网脉状分布在石英脉中, 或黄铜矿呈浸染状分布在硅化黑云母化闪长玢岩中。 带内矿化比较强烈, 铜品位比较高, 平均品位约为0.50%。

(4) 硅化带 (Si): 硅化带主要分布在绢英岩化带中, 可独立存在, 主要分布在破碎带附近或裂隙发育的岩体中。带内的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 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 常见石英脉沿破碎带或裂隙充填, 并大量交代岩体中的斑晶和基质。在裂隙发育的硅化带中, 矿化现象比较强烈, 其中暗色的石英脉中黄铜矿含量较高。

图2.27 A-B剖面热液蚀变分布图

(5) 青磐岩化带 (ChEp): 该蚀变带分布于绢英岩化带的外围, 处于岩体的外缘。主要蚀变类型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 主要蚀变矿物有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石英等。蚀变带内仅局部有微弱的黄铜矿化现象, 含矿岩体铜的平均品位为0.07%, 其他部位均无明显的黄铜矿化现象。

(6) 绢云母化及泥化带 (SeKa): 绢云母化及泥化带位于岩体的最外缘, 主要蚀变类型为绢云母化、高岭石化, 主要蚀变矿物为绢云母、高岭石、碳酸盐等。 带内矿化强度最弱, 除常见黄铁矿化和局部方铅矿化外, 少见铜矿化。

图2.28 0#勘探线剖面热液蚀变分布图

2.5.2.4.3 岩体围岩的蚀变及其特征

岩体的围岩发育宽广的蚀变晕 (是岩体的2~3倍), 主要是围岩 (图姆沟组 (T3t)碎屑岩) 的角岩化, 形成角岩 (Hs)。 角岩表现为角岩结构, 形成长英角岩、石英角岩等。蚀变类型有中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弱钾化。蚀变岩石中发育金属硫化物脉。

2.5.2.4.4 小结

(1) 矿区的矿化蚀变分带虽较明显, 以花岗闪长斑岩岩枝或岩脉为中心, 向外依次出现钾硅化带 (钾长石、黑云母及硅化带)→绢英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 具有与 “二长岩蚀变” 模式类似的蚀变特征, 但蚀变分带的规律性较差, 存在重复-偏对称现象, 显示蚀变类型及其分带受复式岩体控制的空间分布特征。

(2) 矿化强度与蚀变类型有显著关系。一般情况下, 在硅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及其过渡带矿化强度较好, 而在单一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及碳酸盐化带中, 铜矿化微弱。

(3) 矿区具备斑岩矿床常见蚀变组合, 从蚀变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看, 钾硅化带的分布与矿化带空间分布关系最为密切, 从春都铜矿床蚀变分带研究可得, 钾硅化蚀变带有向南东方向延伸的趋势, 应以该方向作为下步寻找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找矿靶区, 寻找隐伏盲矿体。

2.5.2.5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2.5.2.5.1 成矿期次

根据矿区矿床矿物组合、产出特征, 矿化成矿期次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期次:

(1) 岩浆晚期-岩浆期后成矿期: 是指富含钾质的岩浆气液的矿化作用, 无天水参与, 它由岩体内部向上、向外进行, 与钾化相伴形成黑云母-钾长石-金属矿化物组合。

(2) 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期: 是最主要的成矿时期, 各类主要矿化皆由这种成矿作用形成。 由早到晚、由内到外, 由高温到低温分为三个矿化阶段:

高温阶段: 在斑岩体内形成石英-黑云母-钾长石-金属硫化物组合。

中温阶段: 在斑岩体内形成石英-绢云母-金属硫化物组合。

低温阶段: 矿化微弱, 只有少量青磐岩-黄铜矿-黄铁矿组合的细脉产出, 未形成矿体。

(3) 表生期: 矿区0#线附近矿体埋深较浅, 矿体浅部表生作用强烈, 致使金属矿物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孔雀石 (Cu2CO3(OH)2)。氧化带深度小于40m, 氧化带中铜部分淋失, 矿体铜品位降低。

2.5.2.5.2 矿物生成顺序

根据矿石组构、矿脉之间的穿插关系及矿物的共生组合特征等综合研究, 矿区矿物生成顺序见表2.5。

表2.5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表

注: 主要形成阶段----; 少量形成阶段-----。

⑼ 关于地质学有哪些权威性的杂志

地质类核心期刊表 1. 地质论评 2. 地质学报 3. 地球科学 4. 地学前缘 5. 岩石学报版 6. 沉积学报 7. 地球化学 8. 矿床权地质 9. 地质科学 10. 第四纪研究 11. 地球学报 12. 矿物学报 13. 地质地球化学 14. 地质科技情报 15. 地质与勘探 16. 现代地质 17.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 地球科学进展 19. 中国区域地质(并入:中国地质) 20. 高校地质学报 21.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2. 地层学杂志 23. 古生物学报 24. 矿物岩石 25.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 岩石矿物学杂志 27.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8. 中国岩溶 《世界地质》季刊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