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吕梁是什么地质
1. 请问江苏省淮安市是什么地质
江苏地层分区研究及概要
正因为地层的形成,受控于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古环境等因素,因此,地层工作研究的基础与大地构造研究密切相关。
江苏地跨多个大地构造部位,地层展现出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并存在若干系列的特色。
一)江苏地层分区研究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地质构造上界于华北、苏鲁、华南三大区,构造极其复杂,地层发育较为齐全,是我国地学研究较早的重要地区之一。
早在1924年,刘季辰、赵汝钧等先辈,便首先提出江苏地层存在南、北系二分看法,南系以宁镇山脉地区为代表,北系以连云港—徐州地区为代表。但二系之界线如何划分,并无具体意见。
1959年,黄汲清等,以地层区划六原则,将江苏分华北和华南二大区,以淮阴—响水口一线为界。
1984年,江苏省地矿局,将海洲群沉积的北界,作为南(扬子)区和北(华北)区的分界,其位置相当于海州—泗阳一线。
1989年,江苏省区调大队采纳任纪舜(1980年)意见,将江苏境内地层分为三大部份:
1华北区(简称北区),
2秦岭褶皱系(东延部份)(简称中区),
3扬子区(简称南区)。
二)江苏地层分区概要
对江苏地层分区,各家多有争论。在综合大量前人资料,尤其是近年的科研成果如:江苏大地构造编图(1987),江苏岩石地层(1997),1/5万区调片区总结(1999)等资料,江苏地层区宜作如下三分(详见分区图):
1华北地层大区(简称华北区);
2苏鲁造山带之连云港地层区(简称连云港区);
3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简称扬子区)。
各地层区概要:
1华北区
江苏西北部,郯(城)—庐(江)断裂带以西地区,含盖我省丰县、徐州、睢宁一带。地处华北地层大区南缘。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其中以丰(县)—沛(县)东西向断裂分南、北二部分,北为鲁西地层分区,南为徐(州)—淮(南)地层分区。该区以后者为主。
2连云港区
江苏东北部,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东,淮阴——响水口一线(2007)以北的赣榆、连云港、泗阳地区。地处鲁东地层区南部(属秦岭造山带东延部分)。呈三角形展布。
3扬子区。
该区位于以淮阴——响水口一线以南的江苏广大地域。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之下扬子地层分区。
三 江苏地层区地层发育概要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该区地层较为发育,主要出露徐州—邳县一带。
该区以新太古代中、深区域变质杂岩(泰山岩群)组成基底。新元古代一套厚达5000米以上的未经变质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不整合于变质杂岩之上。早古生代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新元古代等地层之上,厚约1500米。晚古生代则由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系和陆相红色碎屑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等老地层之上,厚在800—1600米之间。中生代晚侏罗世—白垩纪的陆盆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地层,不整合于各老地层之上,厚度大小不一,大者可达3000米。新生代地层发育不全,分布零星。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42个单位,包括7个群、27个组、8个段。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
二) 连云港区
该区地层发育不全。主要展布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之区域变质岩系(东海岩群),中元古代含磷碳酸盐岩—砂泥质变质地层(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海相中、酸性火山岩、硬砂岩变质地层(云台岩群),构成本区主体。
此外,零星残留有震旦纪海相碎屑岩(石桥岩组)。该区未见古生代地层。而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零星。其中,白垩纪有少量青山群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大盛群的马郎沟组、田家楼组、寺前村组、孟疃组,王氏群的林家庄组、辛格庄组等陆相碎屑岩层。
锦屏岩群与云台岩群之间为平行不整合,锦屏岩群与东海岩群之间为角度不整合,白垩纪地层不整合于太古代、元古代地层之上,其中,大盛群整合于青山组之上,王氏群不整合于大盛群之上。
连云港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27个单位,包括6个群、20组、相当段级1个,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16个。
三) 扬子区(江苏部分)
该区地层发育完整,保存较好。
由古—中元古代之浅变质岩系(张八岭岩群、埤城岩群)组成基底。
新元古生代之南华纪至中生代三叠纪,由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相间组成盖层,构成宁镇、茅山、宜兴等山脉,厚达万米以上,不整合于中元古代地层之上。其内部,各层间多为整合、或少数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生代中三叠世至中侏罗世由内陆河、湖相碎屑岩组成,厚度变化较大(0—5000米),平行不整合—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
中生代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则为陆相火山喷发重要阶段,由红色碎屑岩间大量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分布局限,厚度变化极大,厚者可达万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或不整合接触。
新生代之古近纪—新近纪,该区仍处陆相环境,形成杂色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堆积,以苏北盆地为发育,厚可达数千米。不整合于前第三纪地层之上。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61个单位,包括4个群、51个组、2个段、相当段级4个,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43个。
四 江苏各地层区地层主要发育特征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1 新太古代地层
泰山群是该区最老地层,区域上分柳杭组、山草峪组、雁翎关组、孟家屯组。但省内未见出露,仅在少数钻孔有揭露,无法细分,故统称泰山群,
2 元古代地层
该区古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因五台、吕梁运动作用,地壳上升,缺少沉积。晚期才逐步接受了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形成了兰陵组、新兴组及淮河群的城山组、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其中,兰陵组为潮下高能环境下形成的浅海石英砂岩建造,新兴组为潮下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城山组与兰陵组相似,贾园组则以砂岩为特征,赵圩组—张渠组,从多次灰岩—白云岩组合,反映了海水张渠组由深变浅、盐度由低增高,魏集组—望山组,由潮下低能环境—潮间—潮上环境的多次更叠,组成页岩—灰岩—白云岩多次旋回变化。
新元古代晚期,该区因受地壳上升影响,仅于震旦纪接受海侵沉积,形成金山寨组之页岩夹砂岩、灰岩组合,其与上、下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
3早古生代地层
该区缺少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筇竹寺期、沧浪铺早期的沉积,在沧浪铺早期以后,丰沛地区隆起,南侧才形成猴家山组、昌平组、馒头组之页岩、灰岩、砂岩等沉积,中、晚寒武世,区内接受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形成张夏组及炒米店组。
该区寒武纪地层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
该区奥陶纪仅发育早、中期沉积,形成贾汪组、马家沟组之含燧石结核灰岩、角砾状灰岩及白云岩等,与下伏地层构成区域性平行不整合。
由于华北上升,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及早石炭世均缺少沉积。
4晚古生代地层
该区晚石炭世及二叠纪,先后形成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建造和河湖相红色岩建造。自下而上构成:石炭纪本溪组砂页岩(以含铝土岩为特征)、太原组砂页岩(以铝土岩及煤为特征),二叠纪山西组、石盒子组砂页岩(以含煤为特征),以及内陆河湖相石千峰群红色砂泥岩组合。晚古生代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
5中生代地层
受印支—燕山云动影响,抬升为陆,缺少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沉积,晚侏罗世才形成陆相红色岩类磨拉石建造(三台组)、灰色复陆屑建造(莱阳群)、火山岩建造(青山群)、红色磨拉石建造(王氏群)。中生代地层不整合各老地层之上。
6新生代地层
古近纪仅于欢口、黄口等地见有小型盆地堆积了少量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官庄群),局部夹泥灰岩、膏岩层。
新近纪盆地比较开阔,河、湖作用增强,先后堆积了下草湾组、宿迁组细碎屑岩,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
二) 连云港区
1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
出露于赣榆、东海一带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是东海岩群,为本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由区域性中深变质表壳岩(沉积岩、火山岩)构成。区域上向北延入山东胶南地区,经江苏地调院研究(1999年),该杂岩中变质表壳岩可分:摩天岭岩组(片岩、变粒岩)、演马场岩组(以含透辉石白云质大璃岩为特征的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武强山岩组(石英岩、大理岩、变粒岩)。
2中—新元古代地层
本区展布的中—新元古代地层是区域性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可分:中元古代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云台岩群。锦屏岩群又分西山岩组、东山岩组;云台岩群又分韩山岩组、竹岛岩组、花果山岩组。锦屏岩群是重要含磷地层。锦屏岩群不整合于东海杂岩之上。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早期局部接受了类复理石建造的变质岩(原岩为砂、泥质岩,下部为砾岩)。
3中生代地层
区内未见三叠纪、侏罗纪沉积,对比山东区域资料,我省发育的白垩纪地层可分:青山群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大盛群的马郎沟组、田家楼组、寺前村组、孟疃组,王氏群的辛格庄组。分别见于欢墩埠、宿迁、马陵山、山左口、徐塘乡等地。均为陆相碎屑岩沉积。
4新生代地层
区内古—新近纪地层为陆相盆地沉积,大致可分:古新世阜宁组、始新世戴南组、始—渐新世三垛组之红色碎屑岩、上新世宿迁组(砂砾岩夹粘土岩)。
三) 扬子区(江苏部分)
1中元古代地层
出露于宁镇地区的埤城岩群,是区内最为古老的地层。其由海相泥质长石砂岩、钙质石英砂岩、泥质灰岩及基—中酸性火山岩,经区域变质而成的高绿片岩相系岩层。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另据盱眙、灌云扬集等地钻孔揭示的片岩、石英角斑岩等岩层(皖称张八岭岩群),均伏于震旦纪地层之下,同为中元古代无疑,称张八岭岩群。但埤城岩群下部有相当一段尚无年龄资料,不排除有古元古代地层存在。
2新元古代地层
新元古代晚期,区内展布有南华纪、震旦纪海相碎屑岩,夹冰积岩(滨海—浅海陆架沉积)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台地沉积),构成周岗组、苏家湾组和黄圩组、灯影组。末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停止沉积。
3古生代地层
寒武纪梅树村期缺少沉积,筇竹寺期本区才逐步接受海侵,接受硅、泥质岩,碳酸盐岩的碳酸盐台地沉积,构成形成寒武纪荷塘组、幕府山组、炮台山组、观音台组、奥陶纪的仑山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汤头组、汤山组等。晚奥陶世晚期至早志留世,区内接受了浅海相硅、泥质(高家边组)、浅滨海碎屑(坟头组)沉积,中志留世宁镇以北地面隆起,南侧沉积了滨海—三角洲相紫红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其厚度向东南增大,大者可达标1500米以上。此后,全区上升,直至中泥盆纪,停止沉积。
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岩关早期,接受海侵了滨海相杂色碎屑岩沉积(五通群),岩关晚期至大塘早期,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沉积(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茅山以东,则均为杂色碎屑岩堆积),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区内地处碳酸盐台地(从含白云质的局部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形成了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及栖霞组沉积。中二叠世早期,宁镇地区以含磷硅质沉积为特征(孤峰组),向东(苏州)、向北(滨海),硅质减少、泥钙质增多。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全区渐变为海陆交互相的泥坪—三角洲环境,沉积了含煤碎屑岩系(龙潭组)。晚二叠纪晚期,江阴—宜兴一带,地面抬升,西为海相碎屑(局部含煤)沉积(大隆组),东以钙质、白云质碳酸盐台地沉积(长兴组)。
4中生代地层
早、中三叠世,本区仍处碳酸盐台地,形成了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膏盐岩层(青龙组、周冲村组)。中三叠世晚期,地面逐步上升,成为湖相环境,沉积了红色碎屑岩(黄马青组),晚三叠世早期,区内仅局部有少量含煤碎屑岩层出现(范家塘组),晚三叠世晚期,全区上升为陆。
早、中侏罗世,全区为陆,星散分布河、湖相碎屑岩(局部有火山喷发和湖沼),形成象山群沉积,晚侏罗世,伴随陆相碎屑岩(苏南西部西横山组及苏南东部劳村组)堆积,出现了大量火山喷发,形成了较厚的中、基性火山岩(苏南西部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和中酸性火山岩(苏南东部黄尖组)。
早白垩世,区内陆相盆地逐步进入干旱炎热环境,继续接受大量杂色碎屑岩(葛村组)和火山喷发岩(上党组)堆积。晚期,先后堆积了大量粗碎屑岩(浦口组)和杂色细碎屑岩(赤山组)。
5新生代地层
在中生代陆相盆地干旱炎热环境基础上,广泛分布的湖盆,堆积了大量杂、红色细碎屑岩,组成了古近纪泰州组、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新近纪,江苏东部广泛分布湖盆相细碎屑岩(盐城组),江苏西部则由分布星散的粗、细碎屑岩相间出现(洞玄观组、雨花台组、方山组)。古近纪—新近纪,江苏西部分布了大量的多期、次基性火山岩。并伴有许多的超浅成次火山岩。
2. 吕梁的自然资源
吕梁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全市已发现各种成因类型的矿产40种,产地407处,其中大型矿产地40处,中型矿产地63处,小型矿产地30处,矿点及矿化点274处。吕梁市突出的资源是煤、铁矿、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白云岩、石棉、硅石和含钾岩石等,已探明一定储量,其他如硫铁矿、石膏、大理石、蛭石等非金属矿产,虽无探明储量,但多年来一直被群众采用利用。另外,煤层气、膨润土、紫砂陶土、石墨、花岗石等有一定的成矿远景。
煤
吕梁全市含煤面积11460平方公里,分布在河东煤田、霍西煤田、西山煤田、宁武煤田等四大煤田,占全市总面积的54.3%。历年提交过储量的勘查报告在吕梁或涉及吕梁的共有23个(不包括煤矿扩建报告),勘查区探明储量约404亿吨,占山西总储量的15、26%。保有储量399亿吨,焦煤保有储量159亿吨。
铁矿
吕梁市的铁矿分布广,蕴藏量大。已知的矿床13处,矿点及矿化点68处,已探明储量9.81亿吨,占山西省已知铁矿探明储量的28.1%。其中岚县袁家村矿区探明储量9亿吨,是山西省已知铁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矿山。还有探明储量分布在交城席麻岭和孝义市西河底。交口、离石、柳林、中阳、临县都有铁矿蕴藏,早被群众开采利用。
铝土矿
吕梁市铝土矿资源丰富,在山西省内占首位。储量大,质量好,大部分可露天开采,主要分布于兴县东部、中阳北部、孝义西部、交口东部,临县、离石、柳林也有分布。全市有38处,其中大型14处,中型14处,矿点10处,探明保有储量4.4亿吨,远景储量4.7亿吨。矿石成分:三氧化二铝60-80%,二氧化硅1-20%,铝硅比在5成以上。并且普遍含有益元素镓,含量为0.0047-0.0076%。
白云岩
主要分布于岚县、离石、柳林、中阳、交口等地。岚县袁家村矿区探明储量4936万吨。氧化镁含量一般为19-20%。
含钾岩石
含钾岩石矿区位于临县紫金山,求得储量4.72亿吨,是中国罕见的大型含钾罟矿。氧化钾含量最高15.2%,最低9%,平均12.95%。地质条件简单,适宜露天开采。但由于经济上还不具有效益,尽管矿床条件好,也只能作为潜在优势资源。 动物资源
根据资料记载和1988年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吕梁市野生动物分属4纲24目213种,资源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交城、交口、兴县、方山、岚县等地。.其中鸟类有14目16科160,兽类有6目16科36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褐马鸡、金雕、黑鹳、金钱豹四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苍鹰、大鸢、雀鹰、乌雕、草原雕、白尾鹞、猎隼、红脚隼、红隼、鸳鸯、原麝、獐、黄羊等20种。
其中褐马鸡属鸟纲雉科,是中国的国宝之一,山西省的特产,也是世界稀有珍禽。其分布仅见于山西省吕梁山系的芦芽山、关帝山以及河北省西部的小五台山地区。交城县庞泉沟一带是褐马鸡的集中分布区,区内有褐马鸡2000余只。
植物资源
根据1996年吕梁市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结果和掌握的资料记载,吕梁市野生植物资源分属129科945种,其中木本植物57科115属294种,草本植物72科651种。
吕梁是山西省天然野生沙棘的中心分布区,素有沙棘宝库之称。据普查统计:吕梁全市有不同盖度的天然沙棘面积84.73千公顷,约占山西全省沙棘面积的五分之一,占全国沙棘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盖度在90%以上的面积有6.47千公顷,盖度在60-90%的面积有25.07千公顷,盖度在40-60%的面积有26.3千公顷,盖度在40%以下的面积有26.87千公顷,分别占全市沙棘总面积的7.7%,29.6%,31.1%,31.6%。宝贵、丰富的潜在资源优势为开发利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吕梁市森林水平分布,主要树种顺序为:白皮松、油松、华北落叶松;从南到北,从低山到中山,暖温带的栎类杨桦阔叶杂木林到中部、北部高寒山区的侧柏,从栎类杨桦阔叶林逐步过渡到关帝山的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的针叶混交林。黄河东岸残垣沟壑区以红枣为主,黄河丘陵区以刺槐、榆为主,离石三川河、临县渊水河、兴县蔚汾河西岸及岚县小盆地人工栽植有北京杨、新疆杨、加拿大杨为主的杂交品种。吕梁山东麓的孝义、汾阳、交口等县(市)的黄土丘陵阶地以核桃为主。汾河以西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的平川区则是北京杨、毛白杨等杂交杨占绝对优势,间有旱柳、漳河柳的人工速生丰产林及农田林网。
吕梁市有林地总面积51.5万公顷,其中成林面积30.3万公顷,灌木林地18万公顷,四旁树4790万株,折合面积3.2公顷,森林覆盖率24.4%。林木蓄积量1823.7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1716.4万立方米。有疏林地3.2万公顷,未成林造林1万公顷,苗圃地0.1万公顷,宜林地16.3万公顷,25度以上陡坡地14.8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51.5万公顷中,用材林20.3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山西省直关帝山森林经营局、黑茶山森林经营局、吕梁山森林经营局所属各林场和吕梁地区所属交口峪岸坪、交城青沿、兴县恶虎滩等23个县林场,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北落叶松、山杨、辽东栎、白桦等,油松居首位,总蓄积634.9万立方米,面积9.6万公顷。
吕梁市有古、大、奇、珍稀树木412株,分布在13县市的175处,分26科30属40种,其中古、大、奇树199株,珍稀树213株。古、大、奇树分别为国槐83株、侧柏28株、小叶杨13株、油松12株、核桃8株、旱柳12株、白榆4株、揪树3株、枣树3株、垂柳2株、青杨2株、桑树2株、文冠果2株、白皮松1株、杏1株、柠条1株、银杏1株、柳叶鼠李1株、小叶朴1株、单被槭1株、臭椿1株、桃叶卫茅1株、樟树1株、君迂子1株、细裂槭3株,珍稀树种分别为单被槭2株、银杏3株、核桃揪8株、杜仲3株、樱桃1株、猕猴桃3株、刺五加2株、七叶树1株、樟子松70株、皱皮木瓜3株、板栗18株、翅果油树50株、玫瑰12株。
3. 什么是吕梁石(Lvliang Stone)
吕梁石因产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约25km的铜山县吕梁乡而得名。吕梁——汉文化的发祥地,“泅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号吕梁”(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泅水与黄河汇流于吕梁,浩浩荡荡的“梁洪”千百年的冲刷侵蚀与风化作用造就了吕梁石的千姿百态。该石主要成分为泥灰岩、灰岩,浑厚苍劲、气势磅礴,有山石的棱角和水石的圆润,刚柔并济,是较为独特的石种。
吕梁石石质温润,大到数米,小至寸许,以象形石和景观石为主。象形者为柱状构造组成的垒块形态,似人物、动物等;景观石多呈层状,构造形态往往成柱状隆起,造型万千。通体黄色为主,偶有黑、绿、红象形石等点缀其上,显得富丽尊贵;或者黑色的岩体上附着一层古色古香的黄土颜色,并渗透其纹理。带有红色、紫色的吕梁石稀少,再结合一定的形状则更是吕梁石中的珍品。
吕梁石多以颜色分类(图2.42,图2.43)。最著名的品种是青黄吕梁石,青黄色岩层与黄河泥土浸染的黄色岩层相互层叠,多至七八层,特别是漏透状洞穴有序穿插,形状极似石窟或古堡,蔚为可观。凡是青黑色岩石,都有竖形洞穴,不大规则地排列在一起,以漏透为美。黄赭吕梁石,外表呈黄褐色,偶有一处或几处比较深的紫红色,如果遇到雨天水滴石上,色彩显得绚丽异常。紫红色吕梁石,外表呈紫红色,形成夕阳红般的色彩,形状多为浑圆的山峦。青紫吕梁石,外表呈相间的青黑色和紫红色,构成青中泛紫、紫中含青的色彩,形状或是不规则,或呈圆浑的山峦。值得一提的还有避雨石,它拔地而起,上面的石体突然向一侧横向延伸,形成凌空之态,下能避雨,故名。
产于地表的吕梁石因遭受了严重风化,石质比较疏松,下挖1~2m至3~4m处,石质就比地表的好。在吕梁的白楼、圣窝、三黄、萧庄等村庄均有石农采石,其中尤以白楼、圣窝两村为多,近代采石历史已有十几年。为防止吕梁石的乱挖滥采,2007年10月徐州市颁布的《吕梁山风景区规划》方案对吕梁石的采挖作了限制。采石的旺季为每年11月底至来年清明的农闲季节。新开采的吕梁石需做简单处理,先要清除、掏净附着其石表面和洞穴中的泥沙,不少还需要反复刷洗,才能显出其庐山真面目。
4. 徐州市东郊是什么地质
徐州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版动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39]
从地壳结构权来看,徐州地壳厚度变化较小。莫氏面平均深36公里左右,康氏面平均深20公里,一般是西部较深。再看构造运动。徐州属于苏北平原的大面积沉降区。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在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表现出共震荡运动的特征。在断裂构造上,徐州地区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较广。徐州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故黄河断裂带。
5. 你听说过吕梁石吗
这个石头挺好看的,造型很有沧桑感
6. 徐州吕梁在那个省
吕梁市在山西省,徐州市在江苏省。
7. 吕梁石的介绍
吕梁石产于汉文化的发祥地——江苏省徐州市吕梁乡,石因地而得名。吕梁专石大都以象形石、景观属石和山型石的形象来展示自己,其体大的数米,小的寸许。其中的象形石或像人物或像动物,其造型古朴而又简练,神态逼真又传神,无不充满蓬勃之气。而景观石,则百态千姿,最为可观,它如船、如楼、如古堡,一般有一、二层,也有的高达七、八层者。
8. 吕梁山的地质地貌
吕梁山,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约400公里。
吕梁山脉的地质构造为吕梁背斜褶皱断块山地。向北伸为两支,近东北方向为管涔山和芦芽山,其东面为云中山,向东北至雁门关与恒山相接。中段为关帝山,主峰位于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阳山。南段为火焰山、龙门山,端点为黄河东岸的禹门口。吕梁山脉西坡有厚层的黄土堆积,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重点产沙区之一。山脉东翼为断层构造,山势陡峻,俯瞰汾河地堑中的忻州、太原、临汾盆地。山脉中高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对区域气候有明显的作用。
吕梁地区位于华北地区东南,地质发展史和地层基本特点类似华北其它地区。山体多形成于4亿6千万年前至10亿年的地壳运动,为海底火山期。2亿7千万年至3亿3千万年前,海水最后一次退下,地壳抬升,成为陆地湖泊环境。2亿2千万前进入中生代,本区地壳运动加剧,多次火山岩浆喷出。7千万年前本区地壳才趋于稳定。吕梁山区的山体,应当是寒武纪定型者居多,岩石种类繁多。
吕梁山前寒武系大面积出露。这里是吕梁运动命名地之所在。“吕梁运动”一名由李四光1939年提出的“吕梁革命”演变而来。李四光根据德日进在吕梁山北段静乐县西马坊一带看到寒武系紫色页岩之下的石英岩(霍山砂岩)不整合在变质岩层之上,当时认为该石英岩为震旦纪砂岩。因此,吕梁运动自创名以来一直被引用为震旦纪与前震旦纪(现称长城纪与前长城纪)间的地壳运动。在吕粱山区,中元古界长城系最底部层位汉高山群与古元古界野鸡山群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因此“吕梁运动”未废除而一直被沿用至今。现定义的吕梁期造山应涵盖沉积盆地拉开—沉积-俯冲-碰撞-岩浆造山等全过程。
9. 徐州吕梁在哪个省
属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