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兆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怎么样
⑴ 浙江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属于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范畴,其任务是“通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高精度、高质量的地球化学数据,绘制各类地球化学图,查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为各方面的利用提供基础性资料”。
“浙江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是“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性调查子项目之一。调查由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组织专业队伍实施。自2002年5月至2005年10月,历时3年多的时间,先后完成了浙北平原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浙东沿海地区(包括温黄平原、温瑞平原)、浙中地区(包括金衢盆地)土壤、浅层地下水及沿海滩涂、近岸浅海沉积物约4.36万km2范围1:20万的地球化学调查(图版Ⅰ-1)。本次调查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测制土壤地质剖面408条、土壤地球化学剖面1 354km,采集各类样品66 554件。土壤地质调查和陆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采样由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完成(包括基础地质调查所、宁波地质调查所、湖州地质调查所、温州地质调查所、金华地质调查所、丽水地质调查所),深层采样由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完成,近岸浅海沉积物采样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完成。通过全国招标、确定分析测试单位(元素总量分析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心实验室承担、元素有效态分析由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实验室承担、有机污染物分析由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水分析由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实验测试中心承担),进行了土壤全量、有效态、有机污染物等70多个指标,浅层地下水24项指标,农产品20余项指标的分析测试,获取实测数据126万个,编制了450余幅地球化学图件。在我国著名的勘查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的亲自指导下,开展了土壤、滩涂、浅海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环境质量评价及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这是迄今为止,在浙江省主要经济自然区开展的最具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也是进行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研究的最佳时机。《浙江省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结合土壤地质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是“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该成果展示了浙江省土壤背景值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元素背景值的特点与规律,探讨了影响元素背景值的因素,提升了浙江省土壤地球化学的研究程度。
⑵ 年度重要科技奖
2009年我院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荣获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大陆科学钻探地球物理调查与信息技术应用”等6项成果荣获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奖技术二等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
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奖人员为侯增谦、王二七、莫宣学、潘桂棠、丁林、王安建、张中杰、李光明、罗照华、唐菊兴、秦克章、徐义刚、曲晓明、王宗起、杨竹森。该项成果是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中科院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最终集成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正在西藏厅宫矿区开展矿区地质填图
侯增谦研究员(右一)在青海沱沱河铅锌矿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
项目研究的重点矿床——驱龙铜矿(中国最大的斑岩铜矿床)
课题组成员在西藏驱龙铜矿区做岩芯编录
主要创新点为:①发现青藏高原的陆—陆碰撞过程具有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转换(40~26Ma)和后碰撞伸展 <25Ma)三段性演化规律。首次证实三段式碰撞过程应力场均发生张/压交替的旋回式演变,研究建立了大陆碰撞造山的动力学模型,对认识超大陆形成与演化有重大科学意义;提出大规模岩浆底侵作用是高原地壳垂向增生和地壳加厚的主导机制之一。②发现高原东缘主要发生旋转构造而非大规模地块逃逸,并提出高原东缘旋转构造形变机制;发现印度板块发生断离以及岩石圈挤出与软流圈上涌的岩石学证据;提出主碰撞带存在新生地壳与再循环地壳两类地壳;提出主碰撞带活动裂谷系和藏南拆离系的发育时限及形成机制,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作出贡献。③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以陆陆汇聚、构造转换、地壳伸展成矿系统为核心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系统阐明了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及大型矿床形成的动力背景、深部过程、发育机制和成矿机理,对区域成矿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④首次厘定出大陆碰撞带5个大陆成矿系统和10余种标志性的矿床类型,建立了以大陆型斑岩铜矿新理论为代表的5种典型矿床成矿新模型,揭示了大陆碰撞过程中成矿物质运移、积聚与沉淀机制,丰富和发展了矿床学理论。⑤初步查明了西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系统建立了主要矿床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了一套完整的GIS资源评价系统,首次定量评估了主碰撞带Cu、Pb、Zn、Ag等资源潜力,提交了一批战略新区和找矿靶区,并取得找矿突破,为区域勘查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部署依据。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成果
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成果,荣获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张兆吉、费宇红、赵宗壮、谢振华、王亚斌、苗晋祥、杨丽芝、张凤娥、杨齐青、崔亚莉、靳孟贵、许广明、雒国忠、刘立军、王强等。
该成果依靠原始水文地质方法,应用同位素水文学、计算机模拟和GIS技术,厘定了华北平原第四系地层系统,建立了水循环模式,进行了地下水资源及功能评价,预测了未来水资源形势。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建立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
专家评价认为,该成果属地下水调查评价领域的重大成果,是华北平原50年来水文地质工作经验的总结,为国家全面掌握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是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承前启后的优秀成果。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图
采集地下水同位素样品
与国外专家进行地下水循环研究交流
野外钻探
大陆科学钻探地球物理调查与信息技术应用
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长安大学,获奖人员为杨文采、苏德辰、程振炎、于常青、孙爱萍、朱光明、何丽娟、刘因、钱辉、李惠民。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子工程”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管理信息和网络系统子工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两个重要子工程。
主要创新成果包括:①自1997年以来,首次开展了大陆科学钻探选址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及孔区三维地震调查和数据精细处理、先导孔及主孔VSP调查、数字三分量地震剖面调查,优选出了最能实现大陆科学钻探科学目标的孔址。②选址地球物理调查取得了大量壳幔动力学作用的地球物理证据,如陆壳深俯冲、岩浆底侵、地幔减薄等。尤其是用24s的深反射地震记录发现了大别苏鲁地区地幔内存在5组罕见的水平反射体。③地球物理子工程成功地进行了多项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术的创新取得了结晶岩区开展三维和三分量反射地震和垂直地震剖面调查的丰硕成果。④利用大陆科学钻探取得的岩心岩性、构造编录和测井资料,建立了准确的波速模型,使合成的地震道与三维地震剖面之间达到完美拟合,准确地标定了主孔两侧三维地震发现的三大类反射体,建立了解释我国地壳地震反射的第一组标尺。⑤采用以深反射地质为先导,配合各种地球物理调查,在查清地壳上地幔组构的基础上,提出优选孔址,并为后续钻探证实。⑥建立了北京—东海之间地学部、工程部和东海钻探现场3个局域网,并采用VOIP技术在两地三点间建立了专线电话。数据始终能保持正常传输。⑦建立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中英文网站以及相关的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岩心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站并通过网络发布到互联网上。将所有岩心扫描图像实时发布到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网站并实现了分级共享,为国内外用户和公众提供了很好的共享服务,使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科钻一井每天的进尺、编录信息及井场新闻等信息。
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岩性构造比较
(a)地震波速分层及层速度,单位km/s;(b)反射体编号;(c)岩心岩性柱:绿色榴辉岩,紫色橄榄岩,粉色副片麻岩,红色正片麻岩;(d)中子密度测井曲线;(e)深度大致标尺,单位十米;(f)声速测井曲线;(g)岩心构造图;(h)三维地震连络线剖面段和声阻抗曲线
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预测剖面(a)及钻探完工后推测剖面(b)
西藏当雄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吴珍汉、孟宪刚、胡道功、江万、叶培盛、朱大岗、刘琦胜、杨欣德、邵兆刚、吴中海、赵希涛、王建平、冯向阳、纪占胜、柯东昂。
重要成果包括:①实测当雄幅1:25万地质图,测编当雄幅1:25万构造纲要图、第四纪地质图、矿产分布图、活动断层分布图,提交了优秀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大幅度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程度。②将旁多群解体为诺错组(C1-2n)、来姑组(C2P1l)和乌鲁龙组(P1w),在来姑组发现晚石炭世撒克马尔期腕足类化石群,新发现半球旁多贝一个新种;在麦隆岗组新发现一批牙形石,划分5个牙形石带,定义高舟牙形石属一个新种,显著提高了我国晚三叠世诺利阶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程度。③发现早侏罗世宁中二云母花岗岩带、早白垩世欧郎序列侵入岩、古近纪旁多序列侵入岩、渐新世白榴石斑岩及始新世石泡流纹岩;在念青唐古拉山发现面积达1500km2中新世巨型花岗岩,对岩浆锆石进行离子探针(SHRIMP)U-Pb同位素测年,精确测定岩浆侵位结晶时代为18.3~11.1Ma。④将念青唐古拉岩群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冷青拉片麻岩,在纳木错西岸发现早前寒武纪土那片麻岩和晚前寒武纪玛尔穷片麻岩,发现晚古生代鲁玛拉岩组角闪岩相变质岩,对认识拉萨地块结晶基底具有重要意义。⑤厘定纳木错与旁多2个逆冲推覆构造,测出纳木错逆冲推覆构造经历191~144Ma、109Ma、60~30Ma三期构造变形,查明旁多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古近纪中晚期,在当雄—羊八井地堑鉴别28条活动断层与多期古地震事件。⑥新建晚第四纪湖相沉积地层单位——纳木错群及干玛弄组(Qp3g)、扎弄淌组(QhΖ),发现高出纳木错湖面130~140m高位湖相沉积,证明藏北高原晚更新世发育面积超过10万km2古大湖,重新划分了第四纪冰期,揭示了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变迁过程。⑦综合划分内生金属成矿区带,新发现10处矿点,系统调查编录了地质遗迹与地质旅游资源。⑧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3篇、SC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2部,培养5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项目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学术影响。
念青唐古拉山脉晚更新世冰川U形谷
林周盆北三叠系灰岩自北向南逆冲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
当雄盆北历史地震遗迹
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脉
中国地球化学元素丰度图集编制与研究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史长义、迟清华、鄢明才、胡树起、张勤、刘崇民、顾铁新、卜维、鄢卫东。
突出成果包括:①根据全国约750个有代表性花岗岩类岩体的768件组合样品的实测分析数据,计算出了中国花岗岩类及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等花岗岩类岩石近七十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天山—兴安造山系、中朝准地台、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滇藏造山系、扬子准地台、华南—右江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等中国七大构造单元花岗岩类及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的近70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花岗岩类及不同时代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的近70种化学元素的丰度。首次编制了56种元素与氧化物的1:2500万中国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图和61种元素氧化物的1:2000万中国东部岩石地球化学图,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花岗岩类及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近七十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和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各构造单元花岗岩带的元素丰度与区域分布特征、各地质时代花岗岩类的丰度与演化特征。研究了中国东部岩石化学元素平均含量及其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分布特征。③公开发表论文8篇,出版专著2部,并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
青海野外采样
项目成果之一
中国花岗岩类样品分布图
该项成果全部使用实测资料,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不仅可以为中国的基础地质、矿产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而且对中国区域上地壳的化学组成及演化研究有重要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新疆北天山西段铜多金属矿找矿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3队、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要完成人有张作衡、王志良、左国朝、王龙生、刘敏、甘甫平、王见蓶、张长青。
新疆西天山最大的阿希金矿矿区照片
项目采用现代成矿学最新理论和采用最新的找矿技术方法,通过对新疆天山西段大地构造演化、岩浆活动与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提出区域成矿模型及找矿勘查模型,并开展了找矿预测。主要成果包括:依据构造单元时空叠覆理念,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精确定年,提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理顺了本区不同时期的地层系统,恢复了古构造沉积环境,划分了在构造演化进程中的成矿阶段及期次;通过大量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测年以及区域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前人大量资料,重新厘定了西天山造山带各阶段演化史;分别建立了铜金多金属矿床的矿床尺度典型矿床模型和区域成矿模型,在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厘定了喇嘛苏、达巴特和菁布拉克等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形成环境;通过西天山与东天山和巴尔喀什成矿带综合对比,提出了西天山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区铜金矿区地物化和蚀变异常遥感等找矿标志,建立了铜金找矿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靶区。
新疆北天山西段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
矿产资源与中国的工业化——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包括王安建、王高尚、陈其慎、韩淑琴、周凤英、韩梅、曹殿华、李瑞萍、耿诺、张建华。
本成果在揭示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诸多相关规律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安全、资源产业、资源环境和资源经济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及我国资源供需趋势和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提出了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对策。①通过揭示的工业化过程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的近线性关系、人均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关系等若干重要规律,创建了综合预测模型,系统预测了我国及全球未来20~30年资源供需形势,深入分析了全球资源供需格局以及我国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②系统论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理论,首次建立了我国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和供应安全预警体系,定量评估了资源安全状况。从国家发展模式的高度提出6项资源战略安全和7项市场安全政策要点。③深刻分析了全球铁矿石供需格局和中国工业化进程,前瞻性地指出2008年全球铁矿石供需格局将发生转折,有效地影响了钢铁产业政策和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揭示的需求峰值(拐点)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原材料产业发展趋势,明确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紧迫性。④把资源与环境密切结合,科学地分析了资源—经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了环境污染趋势,指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艰巨性。
项目组在老挝野外采集样品
不同价格下我国铁矿石供应格局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研究与制修订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包括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获奖人员包括王苏明、叶家瑜、王祖荫、周金生、张 勤、罗惠芬、田来生、熊及滉、王亚平、夏宁。
本项成果是针对DZ0130-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实施中逐步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参考相关ISO国际标准和测试实际需求,按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完成修订替代版本,新增加了“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1:250000)样品”、“同位素地质样品”和“土工试验”3个分标准,已在地矿行业700余个实验室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项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特点。在国内首次以测试过程为基础架构,控制对测试结果质量有影响的所有因素,规范和提升实验室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研究建立了4个数学模型应用于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其中岩石矿物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解决了岩矿分析中高含量段误差允许限偏松和低含量段误差允许限偏严的问题;贵金属和水分析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解决了套用岩矿分析允许限合理性差的问题;岩石矿物分析准确度相对误差允许限数学模型解决了套用岩石矿物精密度允许限的概念混淆问题。在地矿行业中首次将国际通用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于岩矿分析中不同人、不同方法、不同仪器设备分析数据的质量评估,用于样品加工的质量评估,并将标准物质的2倍不确定度作为水样分析准确度允许限。项目成果体现了分析技术的进步,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和科学性。
岩石矿物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验证点位图
图中横坐标是浓度对数坐标,纵坐标是允许限
岩石矿物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比较图
图中横坐标是浓度对数坐标,纵坐标是允许限,蓝色线是3点拟合数学模型,绿色线是2点拟合数学模型,红色线是新拟合数学模型
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封面
宣传贯彻与培训
⑶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2008年我院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活跃,全年执行外事项目总计为137项,447人次,其中派出项目94项,301人次,请进项目43项,146人次。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对外交流与合作数据统计表
重要外事活动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协议签署仪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巴黎总部举行:2008年2月11日,国土资源部领导王寿祥同志受徐绍史部长委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签署了在中国广西桂林建立由UNESCO冠名支持的“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协议。这是UNESCO在地球科学领域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际二类中心,也是对我国岩溶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师淑云、UNESCO负责科学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和负责对外事务助理总干事萨亚德、国土资源部巡视员李志坚、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时任所长单海平和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国土资源部领导王寿祥同志(中)受徐绍史部长委托与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签署在中国桂林建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协议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启动挂牌仪式暨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在广西桂林成功举行:2008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广西桂林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挂牌成立。该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设立的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博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挂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越南、瑞士、波兰的地质学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及桂林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挂牌仪式。
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和教科文组织同意,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由16人组成,分别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任第一届理事会主席。
此前于2008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心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宣布了中心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讨论通过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财务、行政和人员管理办法》、审议通过了由理事会主席与UNESCO共同提名的中心主任人选,中心秘书处向理事会详细展示了2009年工作计划。经讨论,会议确定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2009年11月在桂林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如下:
(1)理事会主席:
汪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2)理会成员:
汪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罗伯特·米索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部全球观测处负责人、国际地学计划(IGCP)秘书长
周兆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黄俊华 桂林市政府副市长
彭齐鸣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
钟自然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
张宏仁 原中国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国际地科联执行委员会成员、提名委员会主席
威赫穆·斯图克梅尔 德国地调局高级水文地质学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
克里斯·格若斯 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地理地质系教授、霍夫曼环境研究所所长
彼塔·米拉诺维克 知名岩溶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咨询专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常任委员
德瑞克·福特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地理地质系教授
袁道先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耀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集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教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名单:
姜玉池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左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桂林市市长李志刚与UNESCO助理总干事埃德伦为国际岩溶中心揭牌
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收获丰硕:2008年8月6~14日,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以李廷栋院士为团长、董树文副院长为副团长的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一行共82人赴挪威参会。在中国地质代表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我院代表团积极参与大会的学术活动,成为学术交流的主力。共提交论文摘要83篇,口头发言论文52篇,展讲论文31篇。在大会“每日专题”学术报告会的“地质灾害”专题会上,董树文副院长应邀作了题为“汶川地震灾情与中国地质科学家反应”的报告。共参加了36个专题研讨会,广泛交流地质科学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7位代表为6个专题研讨会召集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35名代表分别于会前、会后赴挪威、冰岛、芬兰、瑞典、俄罗斯参加了大会组织的10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我院科学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加深了对全球地学发展动态的了解,直面国际地学新局面,受益匪浅。频繁的交流,也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一些新的合作意向将陆续签署,新一轮国际地学合作将迎来又一高潮。
地质研究所代表赴俄罗斯参加会后地质考察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代表赴芬兰参加会后地质考察
地质力学研究所代表赴北极参加会后油气地质考察
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赵越在北极考察油气地质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展
近年来我院科学家组织实施了若干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包括中俄蒙哈韩五国“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编图项目、“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项目、中美德英合作“INDEPTH-IV深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中圭合作地球化学填图研究及数据库建立”,以及一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承担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中俄蒙哈韩五国编图项目:
(1)项目编图成果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成功展出:由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韩国五国共同承担的“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项目第一阶段编图成果在2008年8月挪威召开的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科学展览会上展出。中俄两国展台相对而置,中方展台展出了由中方负责印刷出版的《地质图》与《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俄方展台展出了由俄方负责印刷出版的《构造图》与《非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该图系成为中、俄两国展台的最大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诸多地质学家在图系前驻足浏览,纷纷要求订购,大会“每日通讯”还对该图系进行了相关报道。
(2)“亚洲中部及其邻区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研讨会”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召开:我院与俄罗斯全俄地质研究所(VSEGEI)以“五国编图项目”为依托,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联合组织召开了“亚洲中部及其邻区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研讨会”,共有30余位代表作学术报告。五国编图项目各国负责人在研讨会期间交换了图件。
“地质过程及灾害发生机理预测”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牵头,中国IGCP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2008年11月21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该项目六个课题进行了结题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各课题的执行情况报告,查阅了项目提交的成果资料,认为项目各课题按计划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和创新成果,实现了预期工作目标,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董树文副院长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向俄罗斯代表介绍中国展台展览内容
五国编图项目各国负责人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合影
赵越研究员在第33届地质大会ASl-2会场作学术报告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编图项目”进展:基本完成了国际亚洲地质图草图和数据库建设框架。其主要进展包括:(1)基本完成了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稿图和数据库建设框架;(2)进一步完善了国际亚洲地质图图例;(3)开发了Arc GIS平台下图面标注与图形属性内容逻辑关系转换程序,建立了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图例库(包括符号、色标、花纹等);(4)基本完成了中国地质图编制和数据库建设框架;各大国际编图组和境外各国也基本完成了编稿图。对各大国际编图组和境外各国提供的编稿图和数据,按1:500万国际亚洲编图图例和数据库建设细则进行了数据整理,对图面标注和数据库属性内容等按规范进行了统一编辑,并对编辑、整理后的各国际编图组和各国提供的图件进行了拼接。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展出期间,该图得到各国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的国际亚洲地质图
“青藏高原油气地震探测技术实验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承担。2008年项目组按计划完成了年度任务,利用先进的SN408千道地震仪器采集了合计约220km的地震反射剖面;横过羌塘地体布置了宽频带仪器30台。取得主要进展包括:(1)横过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实施了反射地震剖面探测(100km)。(2)引进先进理念并开发新技术(如多尺度震源动态协同观测、层析成像静校正、近地表叠前偏移等),提升了青藏高原复杂含油气地下构造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能力,掌握了具有创新价值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跨越性进步。(3)与美籍华人DAPENG ZHAO教授合作完成远震P波层析成像反演,在长度超过300km的剖面上,发现了印度板块地幔向北俯冲到羌塘地体之下的证据,这对评价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及其对青藏高原油气影响等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具有创新意义。(4)扩展了国际合作领域:促进与美国基金“大陆动力学”大科学计划天山项目(负责人J.H.Knapp)合作在青藏高原北缘实施主动源地震观测剖面120km,探究板内汇聚深部过程,发现了我国陆内推覆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证据。(5)发表4篇SCI,2篇核心及2篇中美双边国际会议报告。(6)汲取美方F.T.Wu、K.Simon、L.Brown、J.H.Knapp等教授提出的混合源动态观测技术、深井大药量激发和大偏移距观测方案。
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了国际交流,实现了我国地震探测及处理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了人才培养进度,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地位,带动了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项目由中国牵头,联合南美大陆的资源大国巴西和哥伦比亚、非洲大陆的资源大国埃及和南非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开展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合作研究:(1)技术培训与人员交流:先后为南美、非洲和亚洲等40余个国家举办了5次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培训的学员达260余人次。(2)技术标准的制定:制定了针对南美热带雨林地区和非洲与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技术规范(中英文版1.0)。该规范涵盖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从采样、样品加工、样品分析测试、直到数据管理和图件制作全过程。这是首次由中国牵头制订这一领域的国际技术标准。(3)合作填图示范研究:指导哥伦比亚开展了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指导哈萨克斯坦开展了1:100万比例尺的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4)发表SCI论文8篇,培养博士4人。在这一项目带动下,除了原五国愿意继续合作以外,又有蒙古、圭亚那、印度等国也要求加入该计划。这是中国向最终建立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中方查明了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采煤塌陷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状况,以及利用微生态技术进行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试验,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的互馈机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解决研究区能源基地开发引起的一些关键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议,并建立水—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应用示范点。
(2)德方在石油污染地下水及土壤治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果,并且在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学、污染物的多相反应与转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环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有机污染物测试分析方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
(3)根据双方协议,应德方的邀请,选派了以中方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为团长的6人项目组成员,赴德国重点研讨和考察:1)交换双方研究成果并商讨双方各自研究成果的合成事宜;2)学习德方有机物测试和污染机理研究的理论、方法;3)由德方讲授地下水和土壤有机污染物测试分析方法,以及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学、污染物的多相反应与转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环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技术;4)考察鲁尔地区煤炭地下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已经合作项目资助1人,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环境土壤化学实验室进行了为期1年的培养及访问研究。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代表团考察德国鲁尔地区矿山环境治理
“大型城市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综合修复技术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取得的主要成果有:项目在调查分析天津市大毕庄地区地质与土壤情况和污染历史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6种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土壤质量评价、成因分析和风险评估。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植物组织的内部结构的变化来评价重金属对农作物危害效应,通过小规模试验获得了蔬菜叶OCT指标与重金属Cd污染程度的关系。通过实验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通过矿物稳定性及其形态变化研究了土壤重金属的热(表生)稳定性。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和形态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在表生条件下重金属元素摆脱矿物中各种键的束缚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能力,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在表生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初步弄清了在研究区矿物组分、粒径、形态和吸附剂对重金属的活动性的影响。研究了利用炭石灰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新技术。详细了解了法国大型城市水土环境污染综合修复的理念与技术,引进了水土污染综合管理制度,引入了“利用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长期稳定性进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在城市垃圾处理管理与处理方面,强调了“废物利用”、“分拣增值”、“固定化”和综合环境效应。
“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检测与修复治理的技术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项目自实施以来,从大量的实验数据已初步判定:造成沈阳地区河流污染的主要无机元素是溴、砷、镉、铜、锰,有机污染物主要以六六六、苯系物和卤代烃为主;特殊地方病病因与当地饮用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和食用浅层地下水灌溉的农产品有关。项目组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日本国立综合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国际合作研究了沈阳细河工业开发区的水—土污染监测和修复治理等问题,采用的新技术包括磷酸盐岩化学固定法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全氟有机化合物分析测试技术、重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分析、黑麦草对污染农田的修复治理技术以及生物监测技术。2008年4月项目组对美国地质调查局进行了访问。2008年10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曹心德博士来华就土壤修复问题亲赴沈阳地区采集了土壤、植物、水等样品,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现场培训。目前项目组已有多名青年科技人员赴国外合作实验室进行培训,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消化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获得大量资料和数据。
国家地质测试中心研究生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签署一批双边(多边)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1)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签署具体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7年9月15~2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成功访问美国华盛顿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签订了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确定了双方在月岩样品年龄测定、陨石地球化学分析、行星遥感、南极天然地震观测、盐湖调查研究、人员交流培训六个方面的合作意向。为具体实施盐湖调查(火星试验场研究)的合作内容,2008年5月矿产资源所郑绵平院士与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美科学家在大柴旦考察盐湖
郑绵平院士和华盛顿大学王阿莲教授在小柴旦湖采集盐类样品
根据工作计划安排,中美双方分别组织研究小组于2008年9月24日~10月8日共同赴青海地区进行盐湖野外考察。主要对大柴旦湖地区、小柴旦湖地区和大浪滩、小梁山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盐类矿物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考察,采集了大量盐湖沉积、盐类矿物、卤水以及生物等样品,明确了近期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柴达木盐湖区的气候、地貌、地质及矿物学,与火星上的地质、地貌及矿物,特别是硫酸盐矿物进行类比研究。(2)对采集的柴达木盐湖的样品进行生物学研究,分离鉴定生物类型,研究其在极端环境下的代谢特征,研究在柴达木盐湖中的生命体系对火星生命体系的潜在意义,提供火星生命存在及演化研究的一种新的类似模型。(3)研究柴达木盆地盐湖沉积的年代学、矿物学,与火星上极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环境进行对比研究。
(2)与意大利米兰—比考克大学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7年11月张陟书记率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意大利米兰—比考克大学期间,带去了双方商定起草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文本。米兰—比考克大学正式签字后,于2008年8月将正式文本寄给我院签字。
(3)与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与我院地质研究所有长期的交流往来关系,尤其是在地质年代学研究方面。为加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2008年10月地质研究所与柯廷理工大学签署了科技合作备忘录。
(4)与德国弗莱堡理工大学专家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地质研究所王涛研究员等与德国弗莱堡大学有关专家签订了有关秦岭—大巴山造山带的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工作计划安排,中德科学家于2008年10月联合开展了野外地质工作。
(5)与德国标准计量机构、意大利国家计量院签署协议合作进行阿伏加德罗常数项目
此项研究由德国标准计量机构、意大利国家计量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合作实施。为了保证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参与方的磋商,拟定了有关合作协议。
加强外事管理并出台《中国地质科学院外事工作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院外事工作的管理,提高国际合作成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颁布的有关外事工作管理规定的精神,并结合我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外事工作管理办法》并编制完成《外事文件汇编》。该管理办法的出台完善了我院外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对规范和加强院外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学术报告会”在我院成功召开
由科学技术部接待的台湾“2008两岸自然灾害防治访问团”一行6人于2008年9月23日来我院访问,访问团由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教授陈正宏先生为团长。董树文副院长会见访问团,李廷栋、肖序常、陈毓川、许志琴院士,刘敦一、高锐研究员,地质研究所侯增谦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副所长等参加了会见。
董树文副院长主持了两岸地球科学家共同参加的“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学术报告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志琴院士作了“5·12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地质力学研究所张岳桥研究员作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与发震背景分析”、彭华研究员作了“地震前后的地应力波动现象”报告,台湾学者陈文山博士作了“台湾造山带前缘褶皱逆冲断层带的断层特性研究”、陈于高教授作了“从大地震的研究经验中找到新希望:以台湾集集大地震为例”学术报告。
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座谈会
我院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一览表(以汉语拼音为序)
⑷ 所有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省的和地质勘查、建筑和岩土测绘有关的单位和公司(集团)。谢谢!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和北京地院)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矿技术研究所:燕郊;测绘大队:燕郊;建筑规划设计院:职工医院:二级甲等;子弟学校:
中国冶勘总局二局(原华东局606队):福州: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
中国冶勘总局三局:太原:311队、312队、314队、316队、地勘院、岩土总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济南:2个专业公司,4个综合地质队、2个专业地质队、2个勘查院、1个测试中心和1所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正元资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质勘查院(乌鲁木齐,外派单位)、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中南局:武汉,分布在湖北、湖南、广西三省八市:603队:大冶;604队:孝昌; 605队:襄樊;606队:黄石;607队:宜都;608队:黄石;609队:黄石;水文队:黄陂。
中国冶勘总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质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质调查所);五队(酒泉);六队(汉中);乌鲁木齐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国内三大航空物探队伍之一。
中国冶勘总局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北京
中国冶勘总局昆明地质调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广州地质调查所:广州
四川省(西南)、辽宁省(东北)冶金地质勘查局和冶金华东地质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统(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总部原涿州,现迁北京丰台。
江苏煤炭地质局:常州,勘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物测队、机械研制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质局:杭州,浙江华厦工程勘察院,浙江华厦建筑基础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测绘院等。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新市镇,152地质队、201地质队、202地质队和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广西煤炭地质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质局:武汉,125队、182队、物探测量队、地质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质局:西宁,105勘探队、132勘探队、物测队、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郸,119勘探队、129勘探队、173勘探队、物测队、科教中心、地质勘查院、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机械研制中心,建筑工程公司,地质制图印刷中心。
水文地质局:邯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四个水文地质队和物探、基础工程、机电安装、物资供应、地能空调、污水治理等六个专业公司。
航测遥感局:西安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
煤炭资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干部学校(党校) :涿州
中煤地质报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内蒙古、东北(沈阳)、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新疆煤田地质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统(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
核地勘队伍组建于1955年,现有6个地区性地质局、52个地质大队以及研究院所、工厂、医院等90个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分布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为其业务支撑单位,以6个地区核地质研究所为主体,组建6个核工业地质调查分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6大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08大队、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作为专业勘查队伍。
6个地质局所在省的48个地勘单位,以省为单元,整体属地化,组建辽宁省(东北)、江西省(华东)、湖南省(中南)、广东省(华南、由韶关迁花都)、四川省(西南)、陕西省(西北)核工业地质局,其余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个单位属地化后(组建了河南省(信阳,原308大队)、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等4个核工业地质局),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勘查总局)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有色地调中心):成立于2001年,北京地质调查所、桂林地质调查所、新疆地质调查所、地质资料馆、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资环):成立于2003年,北京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遥感中心、北京测绘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测绘公司。
19个地质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市地质调查总院,含河北):原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下辖514队(承德)、517队(石家庄)、519队(保定)、地质四队(秦皇岛)、普查大队(燕郊)、核工业247队(宝坻,原属核工业东北地质局)等六个地质队和一所职工大学(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设有天津市地质勘查总院、地质研究所。
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
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黑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下辖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队(镇江)、研究所(南京)、测绘院(镇江)、矿产开发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绍兴)
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安,属陕西省正厅级事业单位,有12二级单位,分布于西安、临潼、咸阳、宝鸡、汉中、商洛等地)
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统(原化工部地质矿山局)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明达化工矿业总公司):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16家地质勘查院(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阿城)、江苏(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钾盐地质)、河南、山东、湖北(荆州)、湖南、广西、贵州(遵义南白)、云南、陕西)、1家地质研究院(化工地质调查总院(地质研究总院))、1家职工医院。辽宁省(锦州)、安徽省(马鞍山向山)、广东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彭州军乐)等4家已下放。
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建材地调中心):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公司,辖26个各省、市、区总队,现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八、中国人民武装**部队黄金指挥部
九、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原为成立于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后总部迁涿州,2004年更现名。
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高碑店,原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质矿产所属石油地质单位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质局改称石油局,2000年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
华北石油(地质)局:郑州
东北石油(地质)局:长春
华东石油(地质)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质)局:长沙。
西南石油(地质)局:成都,地质勘察总公司
西北石油(地质)局:乌鲁木齐
上海海洋石油(调查)局:
广州海洋石油(调查)局:2001年划归中国地址调查局。
十二、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中国盐业总公司:中盐勘察设计院(前身是轻工业部盐业勘探队):长沙
中国地学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一览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甘肃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湖北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黑龙江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陕西省科技厅 陕西
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
大气科学及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北京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地震局 北京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湖北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四川省科技厅四川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甘肃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上海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上海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江苏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贵州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北京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陕西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陕西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福建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贵州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北京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江苏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江苏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国家海洋局 浙江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上海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江苏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四川省科技厅 四川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教育部 北京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广东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气象局 北京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
仅供同行参考!!!
⑸ 区域水文与地热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马攸木地区受喜马拉雅与冈底斯地质构造运动的控制,形成了地形南北两侧高、中部低的地貌形态,属高原中、高山区,平均海拔4900m,矿区呈高原低山丘陵区地貌特征。水系有内陆湖泊型和外流型两类。内陆水系以玛旁雍错和公珠错为代表,外流水系则以杰玛央宗和马攸木藏布为表征。杰马央宗发源于北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杰玛央宗冰川;而马攸木藏布源于金美错流经阿果错湖,马攸木藏布与杰玛央宗汇合后形成当却藏布(马泉河)。该地区的地下水与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
(一)地形地貌与气象水文
在马攸木外围地区地形切割相对较深,一般高差在1000m左右,地貌上以高原低山剥蚀为主,河谷低洼处的平均宽度在5~15km不等,形成较为开阔的山间平原区,沟谷以沉积为主。而在马攸木矿区一带一般高差在500m左右,最高峰松托嘎海拔5647m,矿区最低点海拔4850m。在杰玛央宗和马攸木藏布的支流前缘,通常形成规模不大的洪积扇及洪积裙台地。
该地区属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气候区。据狮泉河气象台2001年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在2~3℃;年最高气温在7~8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为26.9℃;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7.2℃,一般在12月至次年的1~2月份;全年降水量为52.9mm,降雨集中在6~9月份,降雪集中在11月至次年的3月份;最大降雪厚度达30~50cm。马攸木地区蒸发量极大,年蒸发量为2326.6mm。年气压最高为616.2hPa,最低为592.1hPa,平均气压为604.6hPa。
(二)区域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马攸木地区不同含水岩组富水性差异较大,以沿河谷低洼地带的冲积、冲洪积、冰碛、冰水堆积富水性较强。而不同岩性段的变质岩即震旦-寒武系的泥质岩系的富水性极弱,为相对隔水层。奥陶系以碳酸盐岩类为主,虽然由于气候因素影响,岩溶发育程度不高,但因所处构造位置的关系,脆性岩层构造裂隙相对发育,加之溶蚀作用的存在,使奥陶系碳酸盐岩类地层在区域基岩中为富水性相对最强的地层。三叠系变质地层及侵入岩体虽然岩性差异较大,但岩石总体多为脆性,在构造裂隙存在的条件下,加之近地表风化裂隙发育,为地表径流的入渗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此类基岩地层富水性介于碳酸盐岩类地层和泥质变质岩之间。
1.基岩裂隙地下水
基岩裂隙地下水在区内分布广泛,从地下水的循环条件可分为深循环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不同埋藏深度的地下水体在物理性质及所含的水化学成分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且其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
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分布于区内的基岩出露区浅部,地表以下埋藏深度在100m以浅部位,储存空间以表层风化裂隙及小型构造裂隙为主,包括小型断裂构造延伸部位和褶皱构造轴部。风化裂隙水呈面状分布,埋藏深度小于100m;构造裂隙地下水呈带状分布。
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以接受大气补给及冰雪融水为主,其排泄方式有:向深部地下水排泄,向低洼地带第四系孔隙水排泄,以地下水天然露头下降泉的形式排泄等。
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多为潜水,不具承压性,其动态变化大,水位变幅也很大,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
由于循环深度不大,表明此类地下水由补给流体进入地下循环的时间也是相对有限的,因而在水体的水化学特征方面也基本保持着补给流体的一些特点,总体特征是矿化度相对较低,水温接近当地的年平均气温。
(2)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
马攸木及其外围地区发育多条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其切割深度深达2km,其间储存有丰富的地下水,该地下水含水层呈带状展布,主要受控于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的空间分布与规模。区内深大断裂多为压性,而其次级断裂多为张性,地下水的活动尤以次级张性断裂带为甚。
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以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为补给源;运移方向以垂向运动为主,并以上升泉的形式排泄,并且多具热异常。
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动态稳定,受季节变化影响小。
由于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参与深部循环并且接触深部岩浆囊的热传导部位,在高温背景条件下,水-岩化学交换作用强烈,其排泄地带有大量由热流体携带的深部物质的沉积层(泉华)。
根据深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储存运移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其埋藏深度大,水体进入地下循环的时间过程长,加之有相对高温的背景条件,水体与补给流体之间在物理性质及水化学特征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水-岩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地下水体中的物质组分含量无论是基本离子还是常规微量元素都大幅度增加,矿化度极高,并在水体的排泄地形成大规模的沉积物。
2.孔隙地下水
储存于第四系沉积物中的孔隙地下水,分布于研究区内的相对低洼地带及大型沟谷内,孔隙介质包括湖积物、冲积物与冲洪积物。
孔隙地下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接受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的补给,其排泄方式包括地下蒸发和向地表水体排泄,含水层厚度不均匀,一般在数十米至百余米之间,其水力坡度较浅层基岩裂隙地下水小。
由于补给来源和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孔隙地下水动态相对稳定,一般季节性水位变幅不大。
孔隙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水化学特征一般与补给流体即大气降水十分接近,多为低矿化的淡水。
二、地热地质
青藏高原是中生代以来印度洋扩张、冈瓦纳大陆分解北移、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多次碰撞拼接的产物。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使地壳出现了软弱带,深部岩浆升流至地壳近地表定位,地下水也有了通道与已定位而尚未冷却的岩浆接触而加温,形成青藏高原丰富而广泛的地热活动(图1-4)。
在马攸木地区,有不同温度的地下水出露,泉水呈东西向展布,在泉水中有冷泉、温泉、热泉和沸泉,以玛旁雍错以东扎曲藏布沸泉、香古玛弄沸泉以及玉龙弄巴温泉为代表,其水温高于80℃。
1.地热活动的演化发展
青藏高原在挽近期的“超碰撞”阶段,南北向构造应力的侧向挤压使地壳急剧缩短增厚。高原周围的构造单元(扬子地块、塔里木地块等)的下地壳可塑物质在巨大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充填、混合以满足高原地壳急剧抬升所需要的物质补偿。与地壳增厚上隆同步进行的下地壳和上地幔下弯,扰动了原先存于岩石圈和软流圈界面上的热平衡,诱发了软流圈的局部对流,并通过底熔销蚀和软流圈物质上涌而使岩石圈变薄,这种被动诱发的“相转换层”发生物质的分异作用,使密度轻的熔浆上侵于地壳浅部,形成现代浅层定位的岩浆囊和不同深度的局部熔融体。“亚东—格尔木岩石圈地学断面”项目的大地热流研究成果表明:该范围内各地体由于各自的壳幔热结构不同而形成了热流的分布及深部热状态的南北不均一性,同时也证实了在高原巨厚地壳的浅部,有现代岩浆的浅层侵位活动。
班公错-东巧-怒江构造带北部大地热流值低(40~47mW/m2),而南部的热流值高达60~364mW/m2,且变幅较大,表现出了南北的不均一性。北部的羌塘高原具有厚壳、幔深的冷地体特征;而南部的冈底斯地体和喜马拉雅地体存在“相转换层”,具有明显的热壳性质。深达地幔的断裂构造为深部热源的上升提供了通道,并在两侧形成了现代岩浆的浅成侵入体,并沿以张性为主的活动构造作超浅位上侵。这与现代地热活动在地表的热显示是相吻合的。
印支期西藏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班公错-东巧-怒江构造带以南的地区,形成了班公错-东巧-怒江缝合带,北部隆起了喀喇昆仑-唐古拉山脉。燕山期形成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部隆起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期形成了西瓦利克缝合带,北部隆起了喜马拉雅山脉,此期内雅鲁藏布缝合带及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的继承性活动也十分强烈。后两期构造活动的结果导致岩浆岩集中分布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以南。
从岩浆活动的时序规律看,总体表现为北老南新。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大规模岩浆岩入侵及火山作用在地热地质研究中意义重大,越新的岩浆岩,成为现代水热活动热源的可能性越大。
图1-4 地下水分布与循环示意图
2.地热显示
(1)地热显示类型
在马攸木地区以及周边发现的地热显示类型几乎囊括青藏高原所有地热显示类型,包括温泉、热泉、沸泉、沸喷泉、间歇喷泉、水热爆炸、冒气地面、冒气孔、热水塘、泉华沉积物等。
(2)地热显示分布规律
对马攸木岩金矿区及外围现存的地热活动形成的沉积物中石英矿物进行ESR测年结果表明,自新生代古近纪以来该区就处于连续不断的强烈活动状态(表1-2)。
表1-2 ESR测年结果
注:测试单位为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核技术研究所。
马攸木地区地热显示的空间分布从古地热活动遗迹以及现代水热活动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出露于肉切村群南北两侧的奥陶系下拉孜组和上三叠统修康群中,并有南北向构造通过,如M1沟中大面积铁硅质泉华区、香古玛弄地热显示区、玉龙弄巴地热显示区都出露于这些地段。在肉切村群中也有沿裂隙充填的地热流体沉积物。
三、水文地球化学
1.水化学
地热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微量元素组分的含量、水体中氢氧同位素的特征等众多要素,这些特征不仅能反映热水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背景条件,同时也是热流体流经地带的地球化学背景的写照。通过对背景条件的研究,同样可以获得矿产资源的找矿信息。
研究区内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与当地的浅层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差异较大,对比情况见表1-3。
从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看,水化学类型具有多样性,而且普遍矿化度较高,阳离子特征以Na+为主,主要阴离子中HCO-3含量明显较补给流体大气降水低,SO2-4及Cl-的含量则远高于补给流体———大气降水,体现了源于循环过程中水-岩交换作用的效果。
水-岩作用是地下水在循环过程中流体介质与围岩之间依据特定的背景条件而发生的物质交换作用。由于水-岩作用的存在,地热流体将大量的深部物质携带至地表,并形成固体沉积物———泉华,在研究区内几乎所有地热显示区都有大量泉华沉积物存在,而且泉华物质组分类型多样,包括硅华、钙华、铁质泉华、硫化物泉华,往往在一个地热显示区就存在多种泉华类型的组合,通常硅华和铁质泉华发生在地热活动的早期,反映的是高温地热背景,而后期则形成大量的钙华,反映热储基础温度开始下降。一些地热显示区的泉华沉积物规模巨大,在玛旁雍错南部的曲普地热显示区泉华出露面积近20000m2,厚度在10m左右,外围的搭格架地热显示区泉华出露面积近60000m2,厚度在10~20m之间。
表1-3 地热流体及地表水水化学对比
测试单位:西藏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
通过考查流体介质在循环过程中物质组分的增减可以判明其流经空间的背景条件,通过对背景条件的判定可寻找适合金属矿产的成矿富集的背景。
2.地热流体中的气体组分特征
地热流体中的气体组分含量百分比反映了热流体的背景条件及流体的来源,研究区内地热流体中气体组分分析结果见表1-4。
表1-4 地热流体中气体组分分析结果
分析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下流体实验室。
从地热流体中气体组分的含量特征来看,流体大都源自深部的高温环境,并有地壳深部(包括上地幔)的岩浆热液气体组分的痕迹,O2和N2含量普遍较低,除香古玛弄一地可能由于采样原因有空气混入外,其他各点均反映了深部、碱性、高温、还原环境。若香古玛弄采样无异常,则反映该点与其他样点不同的是酸性环境。
3.氢氧稳定同位素
根据西藏全区83个地热显示点水样氢氧同位素δ18O与δD的测试值,绘制了水样的δD-δ18O散点图(图1-5)。图中西藏大气降水线方程是根据1991年前取得的10个大气降水水样分析资料拟合形成的,其斜率与截距都较好地反映了高原地区的特点,而且本次采取的马攸木地区的大气降水样分析结果正好与该大气降水线方程吻合。
图1-5 西藏地热流体δD-δ18O散点图
区域地热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如表1-5所示。由表1-5测试值及统计值可见,研究区地热流体的氢同位素组成δD为-132.0‰~-77.6‰,平均值为-112.338‰,标准差为18.096‰;氧同位素组成δ18O为-16.8‰~-5.0‰,平均值为-13.71‰,标准差为3.804‰。湖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最高,δD为-77.6‰,δ18O为-5.0‰,明显偏离大气降水线,可能暗示湖水除大气降水来源外,还可能有深部来源;次为河水的氢氧同位素,δD为-98.9‰,δ18O为-12.0‰。热泉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最低,δD为-126.5‰~-132.0‰,δ18O为-15.8‰~-16.8‰;大气降水(雨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居中。
表1-5 区域地热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
测试单位: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专业实验测试中心。
马攸木外围地热流体的样品分析结果(表1-5)与全区地热流体氢氧同位素的特征基本类似(图1-6),地热流体的同位素特征值都分布于大气降水线的右下方,由于地壳中含氢矿物极少,水-岩作用过程中氢的同位素交换十分微弱,这表明地热流体在由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循环的过程中水-岩作用的结果使流体中的18O千分偏差值趋于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氧漂移”。
图1-6研究区内水点δD-δ18O散点图(数字为表1-5中样品序号)
为了定量地表征水-岩作用过程中氧漂移的程度,定义地热流体中氧稳定同位素千分偏差值δ18O与补给流体的千分偏差值之差叫做氧18漂移值,用I表示:
I=δ18O地热流体-δ18O大气降水
通常情况下地热流体与围岩发生交换作用时δD值改变很小,基本保持大气降水的特征,则上式可改写为:
I=δ18O地热流体-(δD地热流体-B)/A
式中:A和B分别代表适合地热流体所在地的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和载距。
根据覃昌龙等(1991)的研究,西藏高原的大气降水线方程为:
δD=7.66δ18O+7.91
根据地热流体氧漂移值计算公式,所得研究区内的地热流体漂移值见表1-6。
表1-6 研究区内地热流体氧漂移值
水-岩作用过程中氧漂移的发生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因素为温度和围岩岩性。通常情况下,较高的热储温度能促使岩石中的18O进入水体中,SiO2含量高的围岩18O相对丰富。根据Fentes的研究:
Si18O+H216O→Si16O+H218O(高温200℃)
可见在马攸木地区及其外围地热流体氧漂移值平均达2.51‰,普遍高于地热资源区划调查中(覃昌龙,1991)全区的地热流体氧漂移平均值1.61‰,而且全区最高漂移值4.03‰在公珠错西的温泉。
⑹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可燃冰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版陆边缘的隆起处、极权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
世界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已发现的主要分布区是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东部陆缘、非洲西部陆缘和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中国南海海槽;
在苏拉威西海和新西兰北部海域等,东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亚滨外和秘鲁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湾,南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北极的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陆内的黑海与里海等。
(6)湖兆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怎么样扩展阅读:
可燃冰的组成结构: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有极强的燃烧力,主要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
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水分子中氧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在高压下能吸引与之相近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构成笼状结构)。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强降低,甲烷气则会逸出,固体水合物便趋于崩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可燃冰
⑺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要围绕地球科学的发展,结合我国地球科学研究、资源环境调查、评价的需要,开展实验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推广应用,开展地质实验测试标准化研究,开展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技术研究,推动地质行业实验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截至到2008年底,共有在职职工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人,包括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41人,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12人,硕士学历研究人员25人,本科32人。现有3个职能处室、4个专业研究室、2个其他业务机构,有1个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公开出版学术期刊《岩矿测试》、3个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心。2008年度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获准国家一级标准物质2项(其中1项合作),参加起草2个标准方法,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共计44篇,其中SCI检索刊物论文8篇。
副主任吴淑琪研究员
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宋其敏高级政工师
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
主任、党委书记尹明研究员
2008年中心实现货币工作总量4132万元,固定资产达到3931万元。2008年,中心共承担(参加)各类科研、地调项目73项,项目经费总计177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课题)24项,经费509万元;地质调查项目12项,经费982万元;省部级项目7项,经费29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5项,经费245万元;其他项目5项,经费14万元。
中心集科学研究与对外测试服务于一体,主要开展实验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包括实验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升级改造);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地质实验测试标准化研究;地矿部门权威的分析测试、应用推广与培训。
中心是国家科技部所属的13个国家级行业分析测试中心之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命名的地质实验测试基地,通过了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并获得国土资源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资质。
200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科学仪器支撑装置
科学仪器支撑装置和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属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第六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包括:江林、邓赛文、詹秀春、尹明、刘明钟、关亚风、王建清、王安邦、牛刚、成红龙等。课题研制了9类装置12种产品,取得专利15项(发明3项、实用新型10项、发明申请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这些装置突出了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实用性,并且有较广泛的用户需求和较好的市场前景,通过这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目前我国此类装置的技术含量,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改善分析样品前处理工作的条件,大大提高目前我国分析科学仪器的应用水平和效率,这些装置分别是:①功率连续可调微波消解装置采用微波功率连续可调技术,具有防爆膜及多重安全保护机构。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样品消解过程中的智能、连续、低耗、低污染。输出功率:200~1200W 连续可调;最高温度:230°C;最大压力:5MPa。②通用型自动进样装置分为三维方式(带通用模块)和极坐标方式两类,通过计算机编程控制和精密机械结合对样品的进样进行准确、定量、自动采集和控制。③X荧光光谱分析熔样机采用电热和高频感应加热技术,设计结构框架、摇动机构和计算机参数条件控制程序。最大升温:1250℃。④固相微萃取器配合GC使用,有3种以上的不同类型的萃取头(PDMS、PA、碳涂层);使用寿命在50次以上。⑤1700℃陶瓷纤维马弗炉比普通装置节电60%以上,升温速度快约1倍。其关键技术是设计及承受1700℃的陶瓷纤维板炉芯设计。⑥变频致冷水循环器采用变频原理,制冷功率/系统发热功率低于定速式同类设备的1.5~2.0,可连续工作,温度波动半径约1℃。⑦微型固态吸附棒萃取器和热解吸装置微型搅拌棒耐温250℃以上;对农残有可逆吸附特性;对常用的有机氯(六六六类)、氮、磷和菊酯类农药富集倍数不小于104;使用寿命30次以上。⑧室内装修主要有害气体检测试剂盒大气甲醛最低检测浓度0.05mg/m3、氨最低检测浓度0.1mg/m3;自动气体采样装置可无动力精确取样10mL、20mL或50mL。⑨全自动磨样机磨样速度≤30s/深度0.5mm;磨样深度达2mm/次;磨样平面度0.01mm;样品夹持力:磨样时样品上面施加力应大于30kg;样品温度可达800℃。该项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科学仪器支撑装置
课题组成员在研发的设备前
地质调查多形态元素测试技术方法研究:属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包括:李冰、詹秀春、江林、王晓红、饶竹、汪双清、孙青、王烨、周康民、周剑雄、杜谷、徐金沙、方金东、李刚。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建立了HPLC-ICP-MS测定天然水、土壤样品中碘形态分析方法;建立了碱消解HPLC-ICP-MS测定生物样品中的甲基汞与乙基汞形态分析方法。
(2)完成了锆石、硅酸盐矿物和玻璃等进行了多元素微区原位的LA-ICP-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获得较佳的结果;建立了基体归一校正法;开展了锆石中U/Pb同位素定年方法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锆石U/Pb的LA-ICP-MS方法。
(3)采用了经改进的封闭熔矿溶解装置进行铂钯样品的分解,提高了样品分解效率,减少了试剂用量及环境污染;制定了模拟野外驻地现场铂钯快速分析方法。
(4)利用优化处理后的带消解、蒸馏和萃取的四种功能模块,建立了总磷、挥发酚、氰化物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在线分析方法,达到了对不同的样品进行快速、简便的分析目的。
(5)研制出地下水除氟滤料产品,其吸氟率达到1.1g/kg。解决了滤料吸氟饱和再生难题。研制出多功能除氟配套装置,制定了简单、合理的除氟工艺流程;进行了小、试及现场应用试验,除氟效果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6)根据我国地质实验室从事地质物料痕量元素分析工作的特点,提出了检出限的确定方式和计算模式。确定了允许误差的确定模式,提出了测试方法检出限与地球化学图色阶划分的关系。
(7)完成了超细加工技术与设备以及地质样品粒度检测技术与设备的调研。采用超细地质样品的XRF分析结果表明,精度好于200目原样压样法,与熔融法相当。超细样品用于高灵敏度的ICP-MS/AES样品量可降至2mg,减少了试剂消耗和样品处理时间。
(8)建立了电子探针测定U、Th、Pb和稀土的分析方法。建立了电子探针测定独居石年龄的分析方法和编程工作。制备与测试了二个磷酸盐稀土标样。完成了独居石电子探针应用实例。
典型矿物激光剥蚀坑的SEM照片
A—橄榄石;B—锆石;C—石榴子石
自动在线水分析处理装置:总磷预处理功能模块
(9)初步建立了三个地区不同类型的油气地质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的电子探针分析测试方法。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类型油气地质样品的能谱分析方法。
(10)将固相萃取、圆盘萃取、加速溶剂和微波萃取等先进的样品预处理技术用于不同的环境样品分析,提高了分析效率和准确性。提出了电子轰击和负化学电离源联合测定多氯联苯的新方法,使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明显提高。首次采用国产502树脂制备可重复使用的固相萃取小柱,在满足分析要求的前提下性价比较目前的商品小柱明显提高。
(11)建立了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技术测定烃源岩可溶有机质萃取和氯仿沥青质含量的方法,并形成了烃源岩样品可溶有机质萃取的ASE操作规范。建立了石油族组分分离制备(中压液相色谱)方法,并提出了中压液相色谱技术分离制备石油族组分的操作规范。
(12)完成了8个配套方法,建立了湖泊水体生态环境调查样品中30项化学组分的分析方法。
(13)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农业地质植物样品的制备方法;建立了适合于植物样品中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系列。
(14)研制了一个尿素有机碳同位素实验室工作标准,建立了EA-IRMS测量碳同位素测量方法和GBⅡ-IRMS测量水中氧同位素和氢同位素分析方法。
甲基汞和乙基汞混合标准HPLC-ICPMS色谱图
地质调查实验测试标准方法研究与标准物质研制:属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罗代洪、郑存江、董高翔、宋业文、顾铁新、程志中、冯静、姜莹、夏宁、甘露、孙德忠、屈文俊等。项目研制完成了13个金地球化学标准物质、5个高含量铜钼及银钒多金属系列标准物质、9个铁矿石标准物质、4个铬铁矿石标准物质、7个重晶石标准物质、12个稀有稀土精矿成分分析标准物质、1个地下水标准物质;还完成了4个硫化物多金属矿石标准物质、5个油页岩标准物质、3个珠江三角洲沉积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样品采集和样品制备工作。该项目研制的标准物质定值元素多、覆盖元素广,每个元素所采用的定值方法均系该元素最适用的方法,主要为依据基准物质的湿法分析(滴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离子质谱法、分光光度法)或绝对法(重量法),绝大多数均采用了两种以上不同原理的方法,从而保证了定值的溯源性,标准研制过程溯源链完整。所研制的标准物质均采自我国具有典型意义的多金属矿床,覆盖了不同矿源、补充扩展了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石标准物质系列和地下水、金、油页岩、三角洲沉积物等标准物质。开展了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中生物样品分析标准方法研究。
项目开发了地质实验测试标准研究技术合作与管理平台,制订了标准物质技术合作平台元数据标准和数据规范,设计了数据库,完成了数据处理和平台系统的功能模块开发的软件设计、编程、调试、应用等工作,并采集了标准物质原始数据。采用开发的标准研究技术合作与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信息管理平台
⑻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以生态地球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2009年该实验室共承担了19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4项地质调查的科研项目。
发表国际SCI文章19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4篇,非第一作者论文15篇。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9篇。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林群生(左一)与开放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2009年度重要科技发现及亮点
罗立强研究员在美国丹佛举行的2009丹佛X射线会议Denver X-ray Conference(第58届X射线分析应用大会)会议上作了题为“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xic Elements in Soil and Minerals based on X-ray Analytical Techniques”的特邀口头报告。研究项目“湖泊中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研”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排名第四)。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硅质海绵骨针矿化机制及仿生研究”利用德方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完成了有关海绵骨针样品的部分实验工作,证实了有机质确实存在于生物硅层中,发现海绵骨针在特定的光照射下可以产生蓝色荧光,这些发现对海绵骨针的生长机制与仿生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监测与修复治理的技术研究”利用含磷物质对被多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重金属的化学固定作用的研究,并通过分析Pb,Cu和Zn的存在形态来检验其固定效果。用水提取、植物吸附和模拟的人胃酸性环境中简单的生物可进入性提取实验来评价固定效果,用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电镜和化学形态分析程序阐明重金属固定化的可能机理。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学者曹心德博士(左一)与开放实验室合作
赴沈阳地区开展污染土壤修复实验
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美国纽约州卫生厅学者来我中心研讨
吴淑琪等3位研究员参加了在南非举行的的“地质分析2009国际会议”。罗立强研究员赴美国丹佛参加了第58届X射线分析应用大会。刘崴助理研究员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为期1个月的土壤修复实验。曹心德博士赴沈阳土壤修复野外现场开展实验。邀请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学者山下信义、谷保佐知,美国纽约州卫生厅KannanK博士来我中心作讲学及研讨。尼日利亚地质代表团来访。共派出2人进行合作研究,同时请进德国有关专家开展学术交流,1名德国博士生在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