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含水层有哪些
⑴ 含水层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1、抄 凡透水性能好空隙大袭的岩石以及卵石、粗沙、疏松的沉积物、富有裂隙的岩石,岩溶发育的岩石均可为含水层。
2、 在地质学上含水层常指土壤通气层以下的饱和层,其介质孔隙完全充满水分。含水层种类有许多种,其中如含水层上下为不透水地层直接覆盖,地下水充满两层不透水层简称为受拘限含水层。
3、 若地下水面之上无不透水层,则水面即为地下水位,称为非拘限含水层
⑵ .构成含水层的条件常能出现在什么样的地层和地质构造中
【含水层】地下水面以下饱水的透水层。
构成含水层的条件是:土层或岩层有贮存重力水的空隙;有下伏隔水层。
砂、砾石、碳酸盐类岩石是主要的含水层。所以一般来说有这几种岩石的地层容易出现含水层。
【含水构造】可分为基岩含水构造和松散沉积含水构造两大类。基岩含水构造有:向斜盆地含水构造;单斜层状含水构造;断裂含水构造;剩隙无压含水构造。松散沉积含水构造有:山前洪积含水构造;河谷冲积含水构造;湖相沉积含水构造等。
⑶ 含水层和含水岩组
水文地质研究者在研究短尺度的第四系和第三系沉积体系水文地质问题时最基础、最基本的问题是划分沉积体系的含水层和隔水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通常将粗颗粒的砂质岩类界定为含水层,而细颗粒的泥质岩类界定为隔水层,但在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粘土岩和泥岩也是含水的,这就动摇了泥质岩类隔水层这个传统提法。
由沈照理主编,武汉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和南京大学共同编著于1985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地质学》,第一篇第一章题名就是“含水层和含水岩组”。在该章第一节“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之前就点明了含水层是指贮存有地下水(主要是重力水)并在天然条件或人为条件下,能流出水来的岩石,由于含水岩石大多是呈层状的,所以叫含水层。对一些复杂的含水层的组合称为含水岩组、含水岩系、含水综合体等。但有些含水的岩石并不是层状的,而呈带状,甚至脉状、块状等复杂的形状,有的研究者认为应分别称为含水带、含水体等。这段表述回避了隔水层这个术语,但在该章第二节“构成含水层的条件”中提到在无裂隙的粘土或泥岩中,其孔隙中可以含有大量的结合水,在常压下不能自由流出,所以一般视为隔水层而不能构成含水层,但含水层与隔水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并介绍了区分透水层与隔水层公认的数量指标是,岩石的渗透系数k小于0.001m/d的岩石均为隔水层,大于或等于这个数值的为透水层。这里又引入了透水层术语,并以渗透系数的大小来区分透水层与隔水层。坚硬岩石具有发育孔、缝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定位含水层,而无裂缝的沉积岩和火成岩等定为隔水层。
用渗透系数指标来区分沉积物或坚硬岩石的透水能力是合理的,因为地壳内没有不含水的岩石,只是含水量多寡或水的存在形式不同而已。
⑷ 煤矿地质k3、k4含水层指的是什么
含水层的编号,各个地方不同。(跟煤层编号是一个道理的的。)
⑸ 常见的地质层有哪些系统类型
关于地下水按含水层介质类型的分类,目前存在着如下两种分类方案。 第一种分类方案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主的一些国家,承袭了原苏联水文地质学者的地下水分类的基本观点,即以含水介质的空隙类型作为划分地下水类型的基本依据。该种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岩石的基本类型和岩石中的空隙类型之间有着完全的对应关系;而一定类型的空隙(包括粒间孔隙、裂隙和溶蚀孔洞)则赋存一定类型的地下水。按照这一观点,可把地下水划分为孔隙地下水(松散未胶结岩石)、裂隙水(非可溶性坚硬岩石)和岩溶水(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三种。由于这种分类能直接反应出岩石类型、贮水空隙类型和地下水类型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这个分类便成为寻找、勘探、评价与开发地下水资源的理论基础;也被广泛用于水文地质教科书及各种地下水勘查规程和水文地质科研、生产中。 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分类的第二种方案,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即直接以岩石的类型作为划分地下水类型的依据。例如笔者从美国Davis和Dewiest所著“水文地质学”(1966年)、加拿大、R.A.Freeze和J.A.Cherry出版的“地下水”(1979年)、以色列J.贝尔所著“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1979年)、日本山本藏毅所著“地下水水文学”(1992年)等专著中均可见到。书中虽然没有专门的地下水分类的章节,但这些学者均按照岩浆岩和变质岩、火山熔岩、沉积岩(或进一步分为砂质岩石和碳酸盐岩)、冲积层、永冻层等岩石类型来描述其中的地下水特征,或者按岩石类型来命名含水层(如火成岩变质岩含水层,碳酸盐岩含水层和碎屑岩含水层等等)。这种分类方案的优点是比较直观,且易于掌握。但是岩石类型繁多,这种地下水分类就未免五花八门,缺少科学的系统性。同时,这种分类也不能反应出地下水贮、导水性质等重要特征。 比较以上两种地下水按介质条件的分类方案,显然按岩石空隙类型的分类更具科学性。但是,近年来,随着地下水勘探和开发工作的深入,发现这种单一按含水介质孔隙类型的地下水分类方案仍然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岩石类型、空隙类型和地下水类型之间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例如裂隙空隙并非非可溶性的坚硬岩石所独有,松散岩石中的黄土和某些粘土也存在大量的裂隙空隙;尺寸较大的孔洞空隙也并非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所独有,某些含有可溶质成分的碎屑岩石(如胶结物或角砾为可溶性的角砾岩),甚至于火山熔岩中也存在各种孔洞及管道空间。 (2)在三大基本岩石类型(松散岩石、非可溶性坚硬岩石、可溶性岩石)之间存在一些过渡类型的岩石;它们常具有两种类型的贮水空隙系统(即双重孔隙介质)。如我国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地层中的许多半胶结(半坚硬)的碎屑岩,既有粒间孔隙又有成岩和构造裂隙的存在。亦即,既含有孔隙地下水又赋存有裂隙地下水。前已提出的某些含可溶质成分的碎屑岩,也可能同时具有成岩、构造裂隙和溶蚀裂隙、孔洞以至管道空间,即既含裂隙水又赋存岩溶水。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亦是如此,既是孔隙含水、也是裂隙(垂直裂隙)含水的双重孔隙介质。在目前以含水层介质类型为基础的地下水分类中,并未明确这部分过度类型岩石、双重性质空隙类型地下水的位置。 (3)近年来在地下水勘探、开发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贮水空隙类型。如具有十分重大含水意义的基性熔岩中的大尺寸熔岩隧道、坚井和孔室空间,以及某些玄武岩中的大孔洞层(可能为埋藏的火山灰碴),这些空隙和地下水类型在目前通用的地下水介质分类中也没有位置。以上问题说明,简单的按照岩石类型和空隙特征来划分地下水类型,既不完全符合地下水赋存形式的客观实际状况;也不能概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地下水类型。因此,对目前广泛使用的这个地下水分类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对三大类地下水的概念,特别是裂隙水的概念也需重新进行定义。
⑹ 水文地质中,含水层和隔水层有什么区别
含水层的含有层内可流动水的煤、岩层,有水的补给来源.这类岩层一般胶结松散、孔隙度大、裂隙发育.主要是砂岩、砾岩、石灰岩、拉伸性断层等.根据含水量大小分为强含水层、弱含水层.
隔水层是不导水的煤岩层.这类岩层一般胶结致密,孔隙度小、裂隙不发育.主要是煤(层理方向是导水层,垂直层理方向是隔水层)、泥岩、泥质胶结的页岩等.
和隔水层相对应的是导水层.
⑺ 什么样的含水层和土层地质条件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
非岩石类的都没问题
⑻ 哪些岩层属于含水层哪些岩层属于隔水层
自然界的岩石和土壤大多为多孔介质,它们本身的空隙性有很大差异,有些能含水,有些不含水,有的虽然含水但很难透水。饱和带中的岩层,根据其给出水的能力,可划分为含水层与隔水层。
含水层是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体。这类含水的岩体大都呈层状,所以称为含水层,如砂层、砾石层等。含水层不但储存水,而且水在其中可以运移。非固结沉积物是最主要的含水层,特别是砂和砾石层,这种含水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条件适宜时,在其中打井可获得丰富的水量。碳酸盐类岩石也是主要的含水层,但碳酸盐岩的空隙性和透水性变化很大,取决于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
隔水层是指那些既不能给出又不能透过水的岩层,或者它给出或透过的水量都极少。通常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致密岩石,其中没有或很少有空隙,很少含水也不能透水,如某些致密的结晶岩石(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等)。另一种是颗粒细小,孔隙度很大,但孔隙直径小,岩层中含水,但存在的水绝大多数是结合水,在常压下不能排出,也不能透水。
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如粘土层,在一般条件下,由于孔隙细小,饱含结合水,不能透水与给水,起隔水层作用。但在较大的水头压力作用下,部分结合水发生运动,从而转化为含水层。从广义上讲,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含水的岩层。
构成含水层,必须具备储水空间、储水构造和良好的补给来源3个条件。
岩层要能含水,首先是岩层必须有储水空间,即应有孔隙、裂隙和溶隙等空隙。这是储存地下水的前提条件。
有了储水空间,只是有了能含水的条件,但能否储存水,成为含水层,还必须具备保存住地下水的地质构造。
其次,具备保存住地下水的地质构造。即下部要有隔水层托住重力水,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某种隔水边界,使之不致完全流失,水能在岩层空隙中保存住,从而形成含水层。也就是说,透水岩层与隔水岩层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含水层。在上述两个条件满足后,还要有足够的水源,使储水空间能不断地获得补给,方能成为含水层。
第三、要有足够的水源,使储水空间能不断地获得补给,方能成为含水层
⑼ 在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如何判断新的含水层
含水层透水性能好空隙大一般都是砂岩居多,但还有其他岩层,如岩溶内的石灰岩,白云岩。
⑽ 含水层形成的三个必备条件是什么
凡透水性能好空隙大的岩石以及卵石、粗沙、疏松的沉积物、富有裂隙的岩石,岩溶发内育的岩石均可为含容水层。在地质学上含水层常指土壤通气层以下的饱和层,其介质孔隙完全充满水分。含水层种类有许多种,其中如含水层上下为不透水地层直接覆盖,地下水充满两层不透水层简称为受拘限含水层。若地下水面之上无不透水层,则水面即为地下水位,称为非拘限含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