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地质适合种什么
『壹』 岳阳地区适合种植吗
岳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肥沃适合于种植。
『贰』 湖南适合种什么品种的果树
以下都可以种植,白猕猴桃、无核石榴、无核梨、檇李、三红梨、香蜜果、健身果、台湾四季果,选择种植什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
『叁』 岳阳属于什么气候,适合种植热带水果吗 新手问题
岳阳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属于岳阳的日版照时间并没有热带这么权长,所以大部分热带水果不能在岳阳种植,即使成活,品质也不会很好。所以岳阳没有专门种植热带水果的。
只是大部分亚热带水果如西瓜、柑桔、葡萄、柚子、甘蔗、莲雾、杨桃、油桃、樱桃、草莓、木瓜、圣女果、李子,桃子,草莓等。
『肆』 湖南岳阳地区适合栽种哪种常见果树
岳阳地区吗
是丘陵地区啊 从地理上说
栽种哪种常见果树 吗 这个说不定的了啊
看在岳阳的哪个地区了啊
恩说详细点啊 下次说下我家乡 栽种哪种常见果树了
『伍』 湖南岳阳适合种植什么茶叶
湖南岳阳适合种植黄、绿、黑、红品类茶叶,该区域茶类品种丰富。
种类:
黄、绿、黑、红品类茶品如君山银针,北港毛尖。
面积产值:
全市茶园面积26.5万亩,其中良种茶园 10.5 万亩。
全市茶叶产量近3万吨,年出口茶叶2600余吨,综合产值近 35亿元。
宜茶山地丘岗近80万亩。
岳阳气候:
岳阳市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中,气候带上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质,属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征:其主要特征: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季节性强。
热量丰富,严寒期短、无霜期长,春温多变,盛夏酷热;雨水充沛,雨季明显,降水集中.
年平均降水量为1289.8~1556.2mm,呈春夏多、秋冬少,东部多、西部少的格局,春夏雨量占全年的70%~73%,降雨年际分布不均,最多达2336.5mm,降雨少的年份只有750.9mm。
年平均气温在16.5~17.2℃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为39.3~40.8℃,极端最低气温为-11.4~-18.1℃。城区年平均气温偏高,为17.0℃。
年日照时数为1590.2~1722.3小时,呈北部比南部多、西部比东部多的格局。
年无霜期256~285天。
市境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偏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0~2.7m/s。
生长季中光热水充足,农业气候条件较好。
注:
资料来源岳阳市人民政府网。
http://www.yueyang.gov.cn/szfbgswj/content_399232.html
『陆』 湖南岳阳地方适合种什么水果及植物
胡柚,桔子,梨子,
『柒』 岳阳适合种植什么
岳阳属于亚热带湿来润源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属于岳阳的日照时间并没有热带这么长,所以大部分热带水果不能在岳阳种植,即使成活,品质也不会很好。所以岳阳没有专门种植热带水果的。
只是大部分亚热带水果如西瓜、柑桔、葡萄、柚子、甘蔗、莲雾、杨桃、油桃、樱桃、草莓、木瓜、圣女果、李子,桃子,草莓等。
『捌』 岳阳地区山林适合种植哪类经济作物
湖南省岳阳在结构调整中发展经济作物 2009年岳阳经作生产围绕“三品两化”(即品种、品改、品牌,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展开,全市经济作物除油菜外播面419.2万亩, 比2008年增加52.5万亩。 其中,主要作物: ①蔬菜复种面积130万亩,增加30万亩,其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汨罗市引种的韩国白玉春萝卜,亩产4000斤左右,4月上旬开始收获,产销两旺,平均0.6元/公斤以上,实现亩平收入1000元左右。②西甜瓜23万亩,增加8万亩,其中,大棚礼品西、甜瓜从5月下旬开始上市,每公斤高达4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益。③中药材新扩7.5万亩,达到20.5万亩(含湘莲);④棉花52.5万亩,比去年增9.6万亩,目前长势较好;⑤油菜109.44万亩,总产93446吨,比去年减少14537吨,减13.46%;⑥水果57.5万亩,新扩1.1万亩;⑦茶园22.76万亩,新扩1.1万亩,其中良种茶园4.4万亩,春茶总产3086.7吨,产值4791.8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2.8%和28.2%。 2009年岳阳汨罗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3.76万亩,比上年增长1.2%,其中:优质稻面积11.1万亩,增加4.04万亩;玉米11.43 万亩,增加0.05万亩。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8.38万亩,减少10.9%,棉花0.53万亩,减少49.5%,蔬菜和果瓜面积19.69万亩,增长 14.3%。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优水产快速增加。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59.3%。 比2008年高2.5个百分点。
参考网站: http://www.yysqw.gov.cn/Html/9/0/6/2/3/72352070864572.html 汨罗市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生产调查报告 汨罗市是一个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也是湖南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市)之一,为了加快粮、棉、油生产,我们会同农业部门深入乡镇,就粮、棉、油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汨罗基本情况汨罗地处湖南省东北部、洞庭湖东南岸,南接长沙、望城,西连湘阴、沅江,北抵岳阳,东邻平江,位于东经112°51′—113°27′,北纬28°28′—29°27′,南北长66.75公里,东西宽62.5公里。全市总面积1561.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24.66平方公里,平原296平方公里,丘岗地662.39平方公里,山地278.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1.1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2.34万亩,旱土8.82万亩。全市共有29个乡镇、6个林、渔、茶场,总人口63.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72万人。2005年全市GDP5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2亿元,第二产业24.1亿元,第三产业1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9.8:44.3:25.9。人均GDP8564元。二、粮、棉、油发展现状从调查的情况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在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的比重逐步加大,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95929亩,其中粮食作物831043亩,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5%。2004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68350亩,其中粮食作物865433亩,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200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21600亩,其中粮食作物959700亩,占78.6%。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34.9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8.2万吨,年均增长4.6%。粮食产量的增加得益于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从2004年起,连续3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都非常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农业税的减免和粮食直补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市场上粮食价格受国家最低价保护,对粮食的生产也形成了有力的拉动作用。在国家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和市场粮食销售价格上扬的双重影响下,预计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仍会稳中有增。虽然今年4月初的气温骤降对早稻秧苗有一定影响,但市乡两级政府组织得力,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对早稻的移栽没有形成太大影响。但是,油料作物种植相对平稳,棉花种植逐年减少。油料种植面积2003年8.08万亩,2004年为8.05万亩,2005年为7.83万亩;油料产量2003年为7714吨,2004年为7873吨,2005年达8088吨;油料作物生产相对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4788亩减少到2005年1950亩,年均减少36.2%,棉花产量由2003年的615吨减少到2005年的293吨,年均减少31%。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没有出台鼓励粮食生产这样的扶持政策,棉、油价格得不到保护,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油料、棉花种植的风险大、效益偏低。从品种结构看,粮、棉、油料作物的品种进一步得到了优化,一些低产、质劣的品种如淅福802、威优3号等逐渐被淘汰,2005年稻谷种植面积81.8万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22万亩,占稻谷种植面积的26.9%,汨罗市粮、棉、油生产情况2003—2005年比较面积:亩 产量:吨 项目年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 花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 2005年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生产情况表面积:亩 产量:吨 农作物名称播种面积产 量一、粮食作物9597003823431、稻谷818100319420 2、玉米75600405833、豆类2205034334、薯类4185018592二、油料783008088 1、花生660010232、油菜籽690006835 3、芝麻2700230三、棉花1950293 其主要优质品种有湘早籼13号、香两优68、金优207、湘晚籼13号。玉米种植面积7.56万亩,其中主要品种有临奥一号、优质品种比重达到95%,油菜种植面积6.9万亩,其中双低油菜面积3.5万亩,占50%。主要品种为湘杂油2号、全能628。棉花种植面积1950亩,主要品种为楚杂180,优质品种普及率达90%。三、汨罗发展粮、棉、油生产的优势汨罗属洞庭湖环湖岗平区,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市域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组合,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环湖岗地平原自然资源特色,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加之近年来全市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为农作物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汨罗境内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山区向丘陵,向洞庭湖平原倾斜递降,地面高程在24.3—777.5之间。平均海拨高度90米,地势平缓,平均地面坡度只有10.6度。地形多样,岗地、平原、水系相间,丘陵、山地、湖泊交错,以平原、湖泊与低岗地为主,土壤主要为第四纪元红色粘土和近代河湖冲积物,土壤发育完善,土层深厚,养份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大面积种植。市域属典型的大陆性湿润季气气候,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13.4℃,年降雨量1353.6毫米,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714.9小时,无霜期270天左右,气温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充足,雨量适度,适宜农作物生长。 境内河流密布,水系发达,全市共有水域325平方公里,大小河流(含溪流)115条,总长654.9公里。全市共有水利工程28695处,水利工程蓄、引、提总水量达3.93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38座,小(二)型水库251座,总库容1.88亿立方米,塘坝工程2.7万多处,大型引水工程1处,河坝引水工程586处,以电力提灌为主的提水工程541处,装机562台12456KW,电力排灌机埠46处73台,装机5983KW,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8.84万亩。
『玖』 湖南岳阳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教学指导:
农业是和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既然如此,在“农业”一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农业,了解农业。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 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讲述“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时,可采用下面一些步骤和方法:
1.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接着提问:(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4.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讲述“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区?
3. 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提问:(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讲述“畜牧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展示天山牧场、大型养鸡场、专业化养猪场等图片。提问:(1)这几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我国西部、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3.提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全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4. 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种的分布。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经验。通常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或课本知识),也包括自己亲身体验得出的经验(直接知识)。直接知识丰富多彩,利用它们来印证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时,可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人手;介绍商品粮基地时,可从城市居民消费的粮食来源说起。
课后活动:
1.调查附近一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状况,写出调查报告。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重点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参观附近一饲养场或牧场,了解畜牧业的生产情况,分析其成功的经验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讨论:你认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第二节 工业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 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3、 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 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教学指导:
在“工业”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要贯穿始终。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趣味盎然,不至于枯燥乏味。如在讲述工业“较高的增长速度”时,既要有详实的数据统计,又要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来印证。要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了解一些工业生产的流程,感受工业生产的氛围。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通过“农业”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农业给人们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但大家试想:如果只有农业,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的答案会有多样,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光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交通、商业等都必须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它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工业”。
方案②:在屏幕上依次展示一些工业产品的图片:书本、纸张、文具、锅、碗、菜刀。瓷砖、彩电、洗衣机、化肥、收割机、投影仪、计算机、玻璃、水泥板、汽车、军舰、战斗机……提问:同学们,上面展示的这些物品,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工农业生产、国家建设、国防安全关系十分密切,你们知道它们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吗?(学生回答:工——用;(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3.设问:由于工业生产如此重要,所以各个地区都想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业。那么,一个地区发展工业生产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启发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进行简单分析,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解释。)
5. 学生活动:简述你所了解的一种工业生产的流程过程(可安排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一工厂后进行)。结合实际,谈一谈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
讲述“我国工业的发展”时,可采用下述方法:
1.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11“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图。提问:(1)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2)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迅速,如彩电、化纤。)
2.让学生阅读教材P.11的正文。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到答案:(1)旧中国我国工业布局有什么特点?重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地区?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3.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工业产值突飞猛进,工业部门由少到多,并最终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在我国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的工业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基本需要,而且许多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工业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国各省区;工业发展由沿海指向内地;在一些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形成区域性工业基地。工业分布的这种变化,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了全国工业的发展,由沿海到内地,由城市到农村,使我国的工业布局日趋
合理。
承转:在工业各部门中,哪些部门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为密切?(能源、钢铁。机械。纺织等。)
讲述“能源工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问:(1)大家知道什么是能源吗?(2)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不需要能源呢?请举实例说明。(3)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如何?将来趋势怎样?为此应怎么办?(开发与节约并举。)(4)你知道哪些能源类型呢?
2.学生填图:在我国主要煤矿分布的填充图(课前准备好)上填写出我国主要的煤矿
和煤炭工业基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后思考:我国煤炭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开发则煤窑”的看法?
4.学生填图:在我国主要油田、天然气分布的填充图(课前准备好)上填写出我国主要的油田,了解它们的分布后思考:我国大陆上的油气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我国南方的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富吗?(不丰富。)那么,南方的能源开发应以什么能源为主呢?(水能。)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河流?为什么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水能?(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
讲述“钢铁工业分布”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主要产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业?(要点:为机械工业。建筑业等提供原材料。)
2.让学生读教材P.14“中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分布”图,逐一了解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名称及位置。分析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布较为广泛,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较为集中。)
3.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14活动题。引发思考:上海钢铁工业基地和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形成的条件相同吗?如若不同,它们的有利条件各是什么?(不同。鞍山的有利条件是附近有丰富的资源;而上海的有利条件是水陆交通便利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讲述“机械工业分布”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让学生阅读教材P.15~P.16的正文。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机械工业吗?你知道哪些产品是由机械工业制造的?机械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如何?从过去到现在,我国的机械工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学生读图:“中国机械工业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的机械工业中心,然后在填充图上填图巩固。
3.学生活动:教师展示一些著名机械产品的图案标志(如汽车),让学生回答它们的名称及产地。
讲述“纺织工业分布”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设问:(1)大家知道自己所穿的衣服是由什么原料通过再加工制成的吗?(棉、毛、麻、丝、化纤等。)据此,你能将纺织工业进行简单的分类吗?(2)人们在商场选购衣物时,总是对棉织产品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穿着舒适、物美价廉。)棉纺工业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地位如何?(最重要。)
2.读“中国纺织工业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纺织工业基地或纺织工业中心,熟悉它们的名称和位置。对照“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思考:(1)我国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与棉花产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接近棉花产地。)(2)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棉花体积膨胀,不便运输。)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 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 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 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指导:
高技术产业是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设施,条件相差甚远,他们对高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强求千篇一律。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在我们国家还是稀罕之物,连城市里也只有机关单位才有,乡村几乎不见其踪影。人们大多通过书信联系。现在,电话已进人我国寻常百姓家,城乡都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你们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高技术产业”。
方案②:用电脑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一种网络教学气氛。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人教室,轻点鼠标一下,我们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人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打开电子邮箱,就可以测览从异国他乡发来的电子邮件,信息沟通方便之极。你知道这一切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吗?对,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问:同学们,高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学生会答出多种,教师略作总结,使学生对主要高技术产业部门有个大致的了解。)
2.讨论:(1)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实例说明。(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3.布置学生从媒体上搜集有关材料,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举行一次小型讨论会或出一期墙报。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2)将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将有什么样的分布特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参考本节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学生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3.出示材料:2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我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潮,不仅大中城市规划建设一个个规模大小不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乡镇也圈起了一片片土地,作好了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前期工作。若干年过去了,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红红火火,一片繁荣景象,而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却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就这一现象,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二)通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三)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四)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五)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六)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教学建议
交通运输业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地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2)运用比较法,如在评价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时,引导学生从运量、运速、运价等几个方面,比较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时,还可列表进行比较。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列出运价、运速、运量,让学生比较分析后填表格。(3)充分运用图像进行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根据课本和地图册中的图像,指导学生读图,绘简易示意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从读图中获取知识。(4)边讲边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的活动题。
新课导人:
方案①:每年寒、暑假或节庆日,不少同学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J门,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实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业”。
方案②: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材料:在我国西部山区有自然条件十分相似、位置相邻的两个县:A县和B县,两县面积和人口不相上下,自然资源相差无几,与省城距离也差不多。过去,两县交通条件、经济条件都十分落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A县利用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修起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不仅本县各山寨之间四通八达,而且与省城和外县的联系也十分方便。而B县的交通状况基本维持原样。几年后,A县彻底告别了贫困,由温饱进人了小康社会。可B县却贫困依旧……
教师启发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则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两县后来经济水平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呢?B县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应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简单总结,引人新课。)
讲述“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简单介绍什么是交通运输业。课文中的概念比较专业和抽象,教师要联系实际作通俗易懂的说明。需指出交通运输包括客运和货运两部分。
2.分析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时,应从实例人手。
3.学生讨论:“要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教师小结:便利的交通运输能使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讲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时,可采用以下步骤:
方案①:让学生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当地交通状况的变化。进而分析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化,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可布置学生搜集当地不同时期的交通图,对比不同时期的交通状况,进而更直观地了解当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以点带面,可以说明全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方案②:让学生从本身所经历的事情人手。如学生在不同时期上学路线的改变。(如原来上学走远路,费时多,现在走新修的近路,大大节省时间。)进而分析当地交通条件的改变及给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师补充:(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线在不同时期长度的对比;不同时期各种运输工具数量的对比,说明它们增长相当迅速。(2)从地区分布上看,交通于线不断向内地和边疆延伸。(3)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运输业,尽管50多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家仍把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
讲述“公路运输”时,可采用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1)公路运输有哪些特点?(2)在什么情形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
2.讲述公路的发展和分布时,可指导学生读‘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 图,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2000年的公路通车里程是1952年的11倍;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图时,教师应说明图上的公路线只是干线,现在除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上的墨脱县,因地形起伏极大,尚未修通公路以外,全国各县、市都已通公路。在我国的公路干线中,西部的公路干线长度大,而且工程艰巨。要让学生熟悉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路线及起讫地点。关于高速公路,教学时着重指出高速公路是专行汽车的高等级公路,具有时速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拾』 岳阳山区适合种植什么品种果树
山区的话可以考虑种植祁东酥脆枣,这个枣树耐肥、耐涝、耐旱、而瘠薄,高抗性,山区一亩可以种植110株,当年种当年就可以挂果,一年结三批果。早过可以卖到20元以上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