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林源是什么地质地貌
1. 张家界地质形成原因是什么
形成原因是地壳复的新构造抬升与外力制的侵蚀、剥蚀。
2. 武陵源旅游区一带的地貌是什么地质结
景区北部大来片石灰岩喀斯自特地貌,经亿万年河流变迁降位侵蚀溶解,形成了无数的溶洞、落水洞、天窗、群泉。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率达67%。
生长有野生动物400多种、木本植物850多种,有一级保护动物豹、云豹、黄腹角雉3种,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猕猴、穿山甲等2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等5种,二级保护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朴等16种 。
(2)湖南武林源是什么地质地貌扩展阅读
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
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3. 湘潭市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指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
一、地理位置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地区,地跨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1′—28°05′。东西横宽108公里,南北纵长81公里,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市域既居长、株、潭“金三角”的一角,又处岳、衡、邵连成的“大三角”腹地二、地势地貌 湘潭市总的地貌轮廓是北、西、南地势高,中部、东部地势低平,但地势起伏较为和缓,反差强度不大,近80%的面积在海拔150米以下。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面俱备。在全部土地总面积中,山地607.76平方公里,占12.12%;丘陵965.41平方公里,占19.25%;岗地1607.39平方公里,占32.05%;平原1406.81平方公里,占28.05%;水面427.59平方公里,占8.53%。 三、气候特征 湘潭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秋干旱,冬春易受寒潮和大风侵袭。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640-1700小时。热量资源富足,平均气温16.7-17.4℃。降水量较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量为1200-1500毫米。 四、生物资源 湘潭市现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林为主,树种类型多样,用材林有杉木、马尾松、樟木、稠木、楠木、百乐等16种;经济林有油茶、油桐、棕、乌桕、桑、茶叶、桃、李、梅等15种;引进树有湿地松、国外松、火炬松、水杉、池杉、意大利杨、黑荆等。农作物资源丰富,可供栽培的粮食、油料、纤维及其他经济作物上千种。湘潭县的“寸三莲” 以优质高产驰名中外,市郊的寸辣椒、矮脚白菜、项蓬长冬瓜等久负盛名。湘潭市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不少是产业动物,有的已被开发利用。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达到40多种,畜禽中的沙子岭猪、壹天石羊为优良的地方品种。 五、土地资源 湘潭位于衡山山脉的小丘陵地带,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具有耕地、水面和丘陵地较多较好的优势。现实有耕地12.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3%,全市人均占有耕地447平方米。土地质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红壤、菜园土分布较广,有利于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和大农业的开发。 六、水资源 湘潭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全市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7.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1.45亿立方米,地下水6.3亿立方米。湘江和涟水、涓水都流经湘潭。 七、矿产资源 湘潭境内已发现和查明的矿产有36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6种。储量较大的石灰石、矽沙、白云石、石膏、滑石、方解石、磷矿石、海泡石等。此外,有锰、铁、石英沙、钾长石、重晶石等其他金属矿。上述矿藏中以石灰石、矽沙、锰、石膏、白云石等开发利用较好。http://ke..com/view/21265.htm
4. 武陵源属不属于喀斯特地貌
属于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貌
1.包括地表的石芽、溶沟、石林、漏斗专、落水洞、溶蚀洼地属、坡立谷、盲谷、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2.包括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
5. 湖南典型的地质构造景观有
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有相当一部分地质遗迹颇具观赏和重要地学研究与科普价值。笔者参与了由新宁县国土资源局委托省物勘院承担完成的新宁崀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工作对分布于该地质公园108k㎡ 规划区原已发现和这次新发现的共计152个地质遗迹点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定位、定名和照相。笔者通过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崀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其发育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观最为著名,同时也分布和发育一些较为典型的地质构造形迹,有重要意义的水体资源以及较为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分布的地质遗迹主要可分为:丹霞地貌景观类、岩溶地质地貌景观类、构造地质遗迹类、水体资源类、地质灾害遗迹类5大类 。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特征
丹霞地貌景观是崀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按照其垂向上的起伏和凸凹形态及微地貌特征,区内丹霞地貌可分为正地貌、负地貌和微地貌3类。
正地貌类丹霞崖壁
一般呈条状直截式的悬崖峭壁,坡度大于 60°,高度大于50m,多沿大型节理裂隙面发育而成,崖壁可因岩性差异呈层状组合,壁上多见顺层凹凸和竖向流水蚀 痕及孔洞。此类崖壁地貌发育较普遍,主要分布于单面山陡坡,各台寨块状山体边侧与河谷两岸。最典型的如分布于紫霞峒景区的“红华赤壁”,崖壁近南北走向,长 700余米,平均高100余米,峭壁临空,气势磅薄,景象万千;每当红日中空,丽阳高照,绝壁红光熠熠,蔚为雄伟壮观,是罕见的丹霞崖壁地貌景观。
正地貌类丹霞孤峰
由峰林地貌演变而来,底部大面积裸露的丹霞岩层之上石峰凸起,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崖,峰顶主呈锥状。如“金字塔”、“海狮迎宾”、“香炉峰”、“丹霞盖帽”等。最典型的当属“金字塔”石峰,它是受两组共轭节理(菱形节理)控制,经流水侵蚀、球形风化等作用发育而成,两条棱线斜伸相交成适度张开的顶角,峰顶呈圆锥状,独显奇姿。
正地貌类丹霞峰丛
系由丹霞方山演变而来,当侵蚀作用深入到方山内部时,山体遭受强烈的破坏,形成高低参差、形态各异的连体同座峰丛地貌,如“丹霞峰丛”、“十八罗汉”、“塔状峰林”、“犀牛峰”、“紫霞峰”、“鲸鱼闹海”等。其中尤以“鲸鱼闹海”为极为典型的丹霞峰丛地貌景观,立八角寨顶面西俯瞰,只见无数丹霞石峰,于云海之中似成群巨鲸击波嬉戏,姿态各异,形奇状美,被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
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最近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山水名胜。这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置身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艺术山水长廊。
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属国内外罕见,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连绵万顷,层峦叠嶂。每当雨过天晴或阴雨连绵天气,山谷中生出的云雾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云海时浓时淡,石峰若隐若现,景象变幻万千。
武陵源水绕山转,据称仅张家界就有“秀水八百”,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峡谷对峙,山水倒映溪间,别具风味。
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黄龙洞”。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武陵源最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本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本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
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内外地质重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石英含量为75%~95%,岩层厚520余米。具间层状层组结构,即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这一层组结构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岩层裸露于向斜轮廓产状平缓(5°~8°,局部最大达20°),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基于上述因素,加之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倾斜,流水侵蚀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及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山体则按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峰林,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等特点。
构造溶蚀地貌: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30.6平方千米,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
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
河谷侵蚀堆积地貌:本类型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态系统
武陵源位于西部高原亚区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边缘,东北接湖北,西部直达神农架等地,西南联于黔东梵净山。各地生物相互渗透,物种丰富,特别是这里地形复杂,坡陡沟深,加上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给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较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众多子遗植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据考证,干百年来武陵源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证明武陵源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武陵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众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态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万八千松”之誉。
古树是自然遗产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树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点。神堂湾、黑枞脑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张家界村一株银杏古树高达44米,胸径为1.59米,被称为自然遗产中的活化石。生长于腰子寨的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这些植物种质资源,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它们的生存环境、林相结构及其保护、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课题。
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武陵源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位于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东区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交界线边缘。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经过长期的侵蚀风化,石英砂岩构成巨大的奇峰异石,坡陡沟深,加之森林茂密,给动物生活、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经初步调查,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源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当地人叫做“娃娃鱼”的大鳃,则遍见于溪流、泉、潭中。研究动物生态在武陵源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对于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层中砂纹和跳鱼潭边岩画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不仅可供参观,而且是研究古环境和海陆变迁的证据。分布在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龟背花纹,故称“龟纹石”,是雕塑各种工艺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气候景观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候万千。云雾是武陵源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五种形态。雨后初霁,先是膘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6. 湖南省地形地貌
地形 湖南地形为东西南三面环山,中北部低落,呈蹄形。位于石门县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为省内最高点,中部大都为丘陵,多宽广的盆地和谷地,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海拨大都在50米以下
水文 洞庭湖水系的水文特征
(一)湘江流域的水文特征
湘江全长856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省内流 域面积 85, 383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 89. 2%,为洞庭湖 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
1.水位变化。
湘江及其支流水位的变化与流域的降水年内分配极为密 切。每年3月雨季开始,河水上涨,4月后进入汛期,降水陆 续增多,水位不断上涨,4—7月为最高水位的季节。
2.径流量。
湘江流域面积居“四水”之首,但年径流量次于流水。
湘江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其特征是汛期长而流量变化大,枯水期短而较平稳。3月下 旬,流量开始增加,4月急剧上涨进入汛期,5、6月份流量最 大,达到全年的最高峰。4—7月最大四个月连续平均径流量 约占全年径流量的 60%以上, 7月后径流量开始下降,但 8。 9月有时因台风干扰或暴雨影响,有时涨水,仍属汛期,汛期 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 70%以上。 10月后汛期结束,进入平 水期;12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径流量最小,而且变化不 大,1月约占全年径流量的3%。
3.含沙量。
湘江流域,岩层较为复杂,各河段和各级支流的自然地理 条件不尽相同,人为因素影响也不一样,使流域含沙量具有时 106空变化的特点。各支流上游流经的山地,虽然比降较大,但多 属坚硬岩层,植被也较好,冲淤不严重,含沙量较小;中下游 及其一些支流,流经第四纪红土和疏松堆积物,以及部分花冈 岩分布的区域,风化壳较厚,土质疏松,每当暴雨,易被冲 刷,造成水土流失,尤其植被缺乏的一些小流域,冲刷更为严 重,含沙量沿程逐渐增加。
(二)资江流域的水文特征
资江干流长713公里,天然落差280米,流域面积为28, 142平方公里,省内面积26,738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 95%。
1.水位变化。
资江流经山区,比降较大,流域内多暴雨,下游山丘地带 又为降水的高值区,每当雨季山洪暴发,河水陡涨陡落,为一 山区性河流。一般4月进入汛期,水位不断高涨,4—6月降 水集中,5—6月水位最高,8月高水位开始下降,变化较为平 稳,但有时出现暴雨,也形成较大洪峰;至9月汛期结束,进 入平水期,11月后水位低落,12月至次年1月水位最低,为 枯水季节。资江流经山丘之间,水位变幅较大,一般在10一 20米之间。
2.径流量。
资江流域多山地和丘陵,加快了雨水的集流过程,径流量 较为丰富,以控制站桃江为例,年径流总量为227亿立方米, 径流模数为85.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径流深860.3毫米。径 流在地区分布上不均匀,形成以雪峰山为主体的多个高值中 心,径流深度以邵阳盆地最低。
3、含沙量。
资江流域河流含沙量不大,大多在0.20公斤/立方米以 下。上游山丘盆地,岩层较为软弱,土壤疏松,为主要农耕地 区,每当雨季,暴雨冲刷较为强烈,河水的含沙量较高;中游 多为山区,植被较好,河水含沙量不大;下游由于所夹带的泥 沙大部分在拓溪水库淤积,故河水的含沙量大为减少,桃江站 多年平均含沙量仅0.143公斤/立方米。这说明资江含沙有从 上游向下游减少。
(三)沅江流域的水文特征
沅江全长1033公里,省内568公里,天然落差180米, 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省内51,066平方公里,占流域 面积的 57. 3%。
1.水位变化。
沅江流贯于雪峰山与武陵山地之间,河床比降大,水位涨 108落明显。
2.径流量。
沅江流域,降水充沛,支流较多,径流丰富。
3.含沙量。
沅江河流含沙量具有地区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的特点。上 游在贵州省境,流经硬岩地区,据贵州省测定,河流含沙量在 0.20公斤/立方米以下。中游为软硬岩层交错地区,丘陵、盆 地错落其间,比降较大,冲刷较强,加之人类活动影响,土壤 侵蚀较严重,支流含沙量在0.229公斤/立方米以上;
2.径流量。
澧水流域降水丰沛,上游山多坡陡,降水易于汇集,径流 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模数可达 10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产流 量为全省第一,控制站三江口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8亿 立方米,年径流深997毫米。 澧水上游降水丰沛,为全省高值区之一。
3.含沙量。
澧水流域为湖南多雨和暴雨的地区之一,暴雨的次数多。 强度大。流域内岩层组合多样,上游山高坡陡,侵蚀剥蚀剧 烈,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最大最小输沙量 相差IO倍多。
六、荆江四口河道的水文特征
松滋、藕池、太平、调弦(1958年堵闭)径流汇入洞庭 湖以后,经过湖泊的调节作用,水位涨落减缓,尤其是在高水 位时,湖面广阔,容量加大,涨落更为缓慢。水位的年变化由 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形成一个圆肥大洪峰,大洪峰之上,亦常 出现小洪峰,但起伏不大。根据洪水主要来源的情况分析,四 口洪峰不高,但量大而时长,与长江干流宜昌以下相似。
荆江最高洪水位每年多出现于7—9月间,最低水位多出 现在2—3月间。。
长江干流通过四口分流进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 1180亿立方米。
七、洞庭湖水位变化
洞庭湖的水位主要受流域降水及江、河水情变化的制约, 集中表现在来水的组成的和江、湖水流顶托的双重影响上。但 是,长期以来江河来沙淤积和河床的边界特征,也对湖泊水位 的变化带来一定的影响。
1.水位的季节变化。
洞庭湖水域广阔,为一吞吐型的大湖,具有一定的调蓄洪 水作用,因而水位变化一般较为平缓。4月开始,四水流域进 入雨季,河水不断上涨,3——6月或4——7月降水集中,最大雨 量出现在5月或6月,汛期连续出现几次较大的洪水过程,形 成单一或复式洪峰,峰形陡瘦,洪水进入湖区后,河面展宽, 且多湖水顶托影响,峰形较为肥胖,水位上涨没有河流剧烈; 6—8月为长江流域多雨季节,降雨同时集中。
2.水位升降程度和多年变化。
由于湖区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降低,湖区各部分的最高水位 有所差别,西洞庭湖约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东洞 庭湖在33—34米之间,出口城陵机一般在33米以上。
八、调庭湖水系径流量
1.径流量。
洞庭湖的径流主要来自湘、资、阮澄四水,以及松滋。 藕池、太平调弦四口分泄入湖的长江来水。此外,还有直接注 入湖区的汨罗江和新墙河。。
2.径流量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
四水入湖流量以4—8月最多,占全年四水入湖总量的 67. 9%, 9月至次年 3月,只占 32%,各月入湖流量中以 5月 为最大,6月次之,12月最小。四口入湖水量6—10月占四口 入湖总量的 90%,其中以 7月为最大
地质 我国华南是花岗岩地壳分部最广泛的地区,是世界上具有特色的一个地质单元,湖南的湘北、湘南多属燕山时期或晚期花岗岩,是稀土元素矿物的富集地方,其中湘北的洞庭湖周围,多产冲积型独居石砂矿,主要赋存于河流第四系冲积层中,如岳阳的相思山、大云山一带风化了的花岗岩,经湿热多雨水冲刷而下,沿整个流域有80公里河床可淘洗独居石砂矿,当地人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综合起来,湖南稀土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稀土资源分布广;(2)独居石储量大;(3)轻重稀土种类齐全;(4)综合利用价值高。 (主题词: 稀土资源-赋存状态-湖南,稀土资源-特点-湖南,矿床成因论)
7. 武陵源属不属于喀斯特地貌
属于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貌
1.包括地表的石芽、溶沟版、石林、漏斗、权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2.包括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
8. 湖南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在全国总地势、地貌轮廓中,属自西向东呈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和东南山丘转折线南端。东面有山脉与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脉、连云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和诸广山脉等。山脉自北东西南走向,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
山体大体为东西向,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西面有北东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脉,跨地广阔,山势雄伟,成为湖南省东西自然景观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米,南段海拔1000米~1500米。石门境内的壶瓶山为湖南省境最高峰,海拔2099米。
湖南省的地貌轮廓是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开,沃野千里,形成了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地形。湖南省地貌类型多样,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
(8)湖南武林源是什么地质地貌扩展阅读:
湖南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故简称湘。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
2、地质
湖南省可划分为六个地貌区:湘西北山原山地区、湘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湘中丘陵区、湘北平原区。地貌按成因可分为:以流水地貌为主,占湖南省总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占25.97%;湖成地貌最小,仅占2.88%,水面积占6.39%。
3、水文
湖南省河网密布,流长5千米以上的河流5341条,总长度9万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在5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河11117条。省内除少数属珠江水系和赣江水系外,主要为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及其支流,顺着地势由南向北汇入洞庭湖、长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
4、气候
湖南为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气候年内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湖南
9. 湖南地区属于那种地形
地形、地势:
湖南地形为东西南三面环山,中北部低落,呈蹄形。位于石门县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为省内最高点,中部大都为丘陵,多宽广的盆地和谷地,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海拨大都在50米以下。
湖南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湘西有海拔在1000—1500米 之间山势雄伟的武陵山、雪峰山盘踞,是湖南省东西交通的屏障。雪峰山从城步苗族自治县至益阳县境是资水和沅水的分水岭,是湖南省东、西自然条件的分界线。湘南有南岭山脉,峰顶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向东西方向延伸,是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山间盆地较多,谷地为交通要道。湘东有幕阜、连云、九岭 、武功、万洋、诸广等山,海拔一般为500—1000米,均为东北—西南走向。湘中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广布。这些盆地多为河谷沟通,并有河流冲积平地。湘北为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全省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逐渐向中部及东北部倾斜,形成向东北开口不对称的马蹄形。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湘东最高点是炎陵县的斗笠顶,峰顶海拔2052米。东南部有桂东县的八面山,峰顶海拔2042米。湘南有道县的韭菜岭,峰顶海拔2009米。西南部有城步县的二宝鼎,峰顶海拔2024米。西北部有石门县的壶瓶山,峰顶海拔2099米,是省内最高点。全省地势的最低点,是临湘县的黄盖湖西岸,海拔只有24米,与省内最高点相差2000米左右。
地貌:
按成因可分为:以流水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占25.97%;湖成地貌最小,仅占2.88%,水面积占6.39%。按组成物质(不含水域)分沉积岩(包括砂质岩、碳酸盐岩、红岩、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貌为主,占全总总面积的57.75%;变质岩类地貌次之,占24.99%;岩浆岩类地貌 ,仅占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积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占22.58%;500—800米地貌占18.43%;800米以上地貌占11.72%。按形态分,山地(含山原)占全省总面积51.22%,丘陵占15.40%,岗地占13.87%,平原占13.11%,水面占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合占总面积的66.62%。全省可划分为六个地貌区:湘西北山原山地区、湘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湘中丘陵区、湘北平原区。
地质:
分属两个大地构造单元。以罗翁绥宁大断裂向北东经安化,宁乡至长寿永安大断裂一线为界,其北西为杨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东南为南华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发育,晚元古代以后的地层出露齐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构造运动在湖南均表现明显。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受到三个地质成矿构造单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皱区,二是雪峰的隆起区,三是湘中、湘东南褶皱区,构成了湘中、湘南两个大的成矿带。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之称,矿藏丰富,矿种齐全,质量优良。到1988年末,在全国已发现的140多种矿种中,湖南找到134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3种,成为全国矿种较多的省份之一。锑、钨、铋、雄黄、海泡石、重晶石、独居石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锰、钒、铼、芒硝、砷、高岭土居全国第二位。由于在地质构造上岩浆活动较弱,湖南是一个弱震,少震区。
10. 武陵源风景区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武陵源风景区地貌属于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这种地貌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岩石为石内英砂岩,质纯,以石容英为主,厚层状,坚硬稳定,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二是岩层产状平缓,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地貌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三是岩层发育两组以上垂直节理,节理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峰林地貌提供了构造条件。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背景下,流水侵蚀切割、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及生物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首先从岩层节理开始,使裂隙逐渐加宽,天长日久演化形成峰林地貌,其特点是高峻、顶平、壁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