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工作的特征是什么

地质工作的特征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13 22:59:18

① 地质工作野外生存的特点

1)野外环境气候条件的复杂性、恶劣性和危险性。野外地质作业一般分布在人迹较少回、环境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答的林区、沙漠、高原等工作环境下,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2)野外作业时间长。野外地质作业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常要求地质人员在野外工作、生存较长的时间,这对野外地质工作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性。

3)野外工作高强度的体能和技巧性。野外地质活动中,需要较好的体能,每个野外地质工作者都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体能。应对意外伤害、攀岩和定向运动等均需要高度的技巧性。

4)野外工作严密的集体性。要保证野外地质作业顺利、安全地完成,需要团队协作和互相帮助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

5)野外工作的高度流动性。野外地质作业是一项流动性作业,野外住所不固定、搬迁频繁,多为临时性聚居与集结。

② (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特点和性质

从地质调查机构提供的产品来看,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以下特点和性质。

1.提供公益性产品

(1)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公益性产品的消费是无竞争性的。就是说,任何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地质图可供某些群体自由使用,可以随时在一定地方得到,而且可以复制,因此没有理由认为任何人会在使用地质图方面受到限制。这就是地质图消费的无竞争性。

无竞争性消费论据的第二个方面是,它能够通过运用专利权和版权依法排除其他人全盘使用某些信息。这些排他性规则对于私营部门是必要的,可以适当鼓励他们生产部分地质图信息,否则这些信息就要由公共部门提供。由于个人能够不付费(“免费搭车”)得到地质图信息,私营生产者就不能收回生产成本,他就不会乐于提供该产品。

就区域地质信息来说,要实现排他方案难度很大,因为潜在用户很多,而且分散。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通常,信息越一般化,其潜在受益者的数量越大,实行排他方案的可能性就越小。只有政府才能在生产这种信息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2)供应的连带性

区域地质图信息生产和发行的单位成本几乎等于零,而信息收集的单位成本几乎是单位总成本的100%。区域地质图具备这一特征,因为这种地质图的绝大部分生产成本是“先期”付出的,而实际印刷和发行成本相对很少。这种现象称作“供应的连带性”,由于印刷成本相对低,所以为另外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成本也低。例如,对美国弗吉尼亚州卢当县1:10万比例尺地质图来说,信息收集和综合的预期单位成本约为116万美元,而单位生产和发行成本约8.44美元。因此,一旦产品生产出来,要排除消费者是徒劳无功的。

(3)“免费搭车人”问题

由于公益产品具备消费的无竞争性和供应的连带性,所以在多数情况下,私人供应诸如区域地质图这类产品不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种市场上的失败是完全由于“免费搭车人”问题造成的。所谓“免费搭车人”就是一些力图不花钱就享用产品的个人或团体,不可能把他们从这种活动中排除出去。

理论上可以证明(见附件一),私人(自愿)生产不可能达到最优生产水平。由于这种类型的个人行为,经济学研究者认为,政府干预才能保证公益产品得到切实供应。因此,公益性地质工作必须由国家财政投资。鉴于地质信息产品对管理决策会产生重大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废物处置场地的选择),一旦根据这些信息作出错误决策,其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挽回的。因此,要求一切地质信息产品公正、不带偏见。要做到这一点,公益性地质工作必须由公立的专业机构来承担。

2.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需求的特殊性

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而财政资金来源于社会。同时,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是为了满足政府和公众的需求。因此,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投资主体和需求主体都是国家和公众,这与多数商品的特点不同。正是由于需求与供给主体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其需求取决于自身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国家财政的支付能力。政府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权力机构和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而不完全取于社会公众的需求。

3.供给约束导致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不足

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由国家财政投入,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投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经费就有限。同时,由于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具有无偿使用的特点,社会公众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却是巨大的,与需求相比,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经费也就显得不足。公共财政支出优先满足国家履行政府的职能,优先满足社会保障,以保持社会稳定。公益性地质工作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在国家财力一定的条件下,难以充分保证公益性地质工作所需的经费。

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按规定进行且执行预算制,但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的预算难以完全符合实际需求,出现结构性的经费不足。与地质工作者追求的“预算最大化”相比,地质调查工作经费更显不足。

由此看来,公益性地质工作是为政府和全社会提供地学信息产品的,需要一个专业机构来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必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为全社会提供基础地质数据为己任,以调查为基础,以服务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益性地质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

③ 地质工作的专业特点

由于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地球,服务对象是全社会,加之地质工作涉及的专业学科较多,因此,地质工作的不同专业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及相关的地质科学研究。基础地质调查是其他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基础。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区域性地质工作在于对工作区的地质条件的了解、分析和对策; 区域物化遥等方法性的工作侧重在技术方法的参数的规范和采集; 矿产勘查的重点是探矿工程的使用、设置的合理性和资源量估算的可靠性; 科学研究的重点是研究思路的提出和设计; 数据库建设和软件开发的重点是需求分析: 地质工作中软科学的重点是基础信息的收集、思路的确定和对宏观决策的影响。

一、基础地质调查

地质填图是所有地质工作的最基础和最普遍、最普通的工作方法。在选定的地区范围内,以地质填图为基本手段,进行综合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又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找矿和综合研究,阐明区域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国家建设、科学研究和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

基础地质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地球地壳 ( 岩石圈) 的现状,追溯地球历史,探索地球深部,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由于科技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这项工作是一项经常性、持久性、最基础的地质工作,是一切地质工作的 “根”,为其他专业地质工作提供支撑。多年来地质工作的实践表明,没有基础地质调查的其他专业的地质工作根基是不牢靠的。

基础地质调查的特点是以区域性工作为主 ( 面积性) ,跨专业、多方法集成,其总体上是表现出不同地质单元的地质含义。

目前,基础地质调查包含区域地质、区域矿产 ( 重砂、矿点检查、异常评价) 、区域地球化学 ( 原生晕、次生晕、放射性) 、区域地球物理 ( 磁法、重力、电法、地震) 、区域水文地质、区域环境地质 ( 地质灾害) 等调查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范围,一般按经纬度进行分幅,或按工作任务要求划分。在工作方法上是不同精度的扫描性调查 ( 路线、测线) ; 主要工作手段是不同专业的地质填图。根据不同的工作目的和要求,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可分为小比例尺 ( 1∶100 万、1∶50 万) 、中比例尺 ( 1∶ 25 万或 1∶ 20 万、1∶ 10 万) 和大比例尺 ( 1∶5 万、1∶1 万、1∶ 5000 等) 区域地质调查。同一地区一般先进行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然后进行较大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按实际需要在选定地区内直接进行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是调查与科学研究直接结合的工作,它不是机械地 “跑路线”,是用人的思维和认识在与地球 “对话”。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一是无时无刻地观测、研究和收集各种信息; 二是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 整理) ,其付出的劳动和工作量往往是隐性的。基础地质调查中,实际野外调查和数据采集所花费的时间和整理研究的时间,其经验值大约为 1∶1 ~3。

基础地质调查的成果是地质工作成果表达形式的代表,其信息的特点最为明显,它直接的成果就是地质调查报告和一系列的数据、图件。

二、矿产资源勘查

矿产资源勘查就是寻找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查明矿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开采利用条件,开展技术经济评价和应用前景论证,提供国家规划和矿山建设所需要的全部地质勘查资料。也就是找矿和评价,大可到一个成矿区带、小可到一个具体的矿床或矿体。

矿产资源勘查的特点不同于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扫描性的工作,它以点上工作为主,以点的集合来评价区域。进行矿产勘查工作要采用地质填图、物化探、遥感地质等方法,还要应用钻探坑探等技术手段,进行钻探、取样、化验,储量计算、技术经济评价等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矿产资源勘查可以按照不同的工作阶段划分为区域矿产调查与评价 ( 成矿预测、远景调查、潜力评估) 、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 包括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 。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中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是以区域矿产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预查、普查为主; 以成矿带、矿化集中区部署,以面为主,面中求点,以点带面,达到点上突破。以此实现对区域矿产资源远景潜力的评价。

矿产资源勘查的工作需要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探矿工程等综合的手段,采用不同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的工作,不断深化和调整对矿产资源的了解程度和判断,将隐藏地下的、地表的矿产资源大致描绘出其产出的状态。

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主攻矿种不同的勘查项目 ( 金属与非金属、煤、油气) ,地质、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在实际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有较大的差异。

区域矿产调查评价以面积性工作为主,成矿预测、潜力评估以室内资料研究分析为主,但必须有相应的野外调查。预查工作,是初步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资源远景,进行较多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一般不施工钻探和重型山地工程 ( 坑道) ; 地表工程 ( 槽探、剥土) 也有限,但是必须有一定量的样品分析。普查工作,是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做出初步评价,按现行规范,只做可行性概略研究,要有稀疏工程控制,探矿工程中大量的是地表工程 ( 槽探、井探) ,辅以少量的钻探工作量。详查、勘探工作都是有系统工程控制,需要做可行性研究,为矿床开发利用规划和矿山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实物工作量中大量的是钻探工程,辅以槽探、井探和坑道。

矿产勘查程度不同的具体成果就是矿产资源的资源量和储量,用文字和图表表达和展示。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的矿产勘查项目有不同的成果要求,不能跨阶段要求成果,同时不是所有的矿产勘查项目都会得到理想的成果,这就是矿产勘查的风险性,也就是地质工作的挑战性。

三、水工环地质勘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查在调查内容、对象和服务目的上是有差别的,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水文地质勘查以寻找地下水为主要对象,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 ( 组) 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分布规律,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可分为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和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查。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是为了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为工农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查是为解决生产上某项与地下水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进行调查,如供水水文地质调查、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及土壤改良水文地质调查等。

环境地质勘查主要是调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问题,目的是为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环境服务。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是以一定比例尺的环境地质填图为主要方式,对构成区内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为区域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环境依据,查明工作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评价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为区域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

工程地质勘查是为工程建设、城镇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评估工程地质条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可行性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为深入开展各类工程建设的需要,进行更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勘察和专门工程地质提供基础性地质依据。主要工作内容是调查工作区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各类岩石、土体的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和时代,调查新构造运动、地震等区域稳定性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各种外动力地质现象。

水工环地质勘查的特点是区域性与点上相结合的工作,是动态的工作。地下水工作以地下水流域或经济区 ( 行政区) 部署,与基础地质条件关系密切。在工作方法上既有不同精度的扫描性调查 ( 路线、测线) ,有比例尺概念,也有点上的调查,还有动态监测。实物工作量主要体现在路线、测线的长度,工程施工量。

四、其他地质工作

其他地质工作主要有:

一是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方法研究,有着较多的探索性和不可定性,既有一般地质工作的特点,又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点;

二是地质信息工作,主要包括地质数据库建设 ( 回溯性、适时性) 、软件开发、软件应用、数据加工,其特点是应用计算机,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

④ 地质工作的基本特点

在论述地质工作的基本特点之前应该先论述地质工作的性质,考虑到张炳熹院士在 《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对地质工作的性质已做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在此不再重复。有关地质工作的特点,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和说明。温家宝总理2002 年的一席讲话,用最简练的语言对地质工作特点作了全面的概括。他指出 “地质工作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深化过程,它的特点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调查与研究一体化,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一体化,宏观思维与微观认识一体化,多学科综合,多工种集成”。

一、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工作

地质工作的主要舞台在野外,直接对象是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它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也不同于一般所讲的商品生产。它必须依靠系统的野外实地调查,获得对地球 ( 壳) 的属性所要求的正确的描述和记录,提出相对正确的推理、认识和结论。离开野外基础资料的获取,有关地质问题是很难获得解决的,各种研究及理论的产出无一不是以野外调查为基础的。所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模式的形成和建立,都有赖于野外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能否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学中的运用日益普遍。20 世纪 50 年代有些国家为解决地质问题利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不少学者认为地质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计算机来处理和综合数据,模拟作用过程,以及积累和传播信息。其他新技术和新装备,如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直升机等可以算做是地质工作的 “硬件”,但作为 “软件”的地质概念、模式、理论、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野外实践地质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数据仍然是基础,没有野外调查的地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讲,它不是真正的地质工作。

当今,高新技术在地质工作中虽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对地质工作者来说,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的主体和基础。如今虽然有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航空航天技术、遥感技术、资源卫星等利器可用,但铁锤、罗盘、放大镜等依然是第一手资料离不开的传统工具。脱离野外实地调查、勘测,就谈不上什么叫地质工作,这是地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二、地质工作的成果是信息产品

地质工作是一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一个反复和认识的过程。它不直接生产实物商品,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获取地球 ( 地质矿产) 信息,经过研究加工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就是文字报告和图 ( 表) ,它是认识自然和反映自然并有重大 ( 或重要) 使用价值的地质矿产信息产品,但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一个地区的地质工作报告及其图 ( 表) 就是客观地反映当时的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及地质特征等,可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今后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由于对地质工作成果的特点认识有误,所以在对地质工作的价值认识上、成果管理上就以一般的实物产品来衡量。如在成果绩效评估上只重视直接的经济效益,往往忽略了其信息的社会价值; 在成果管理上往往重视了量化的、显性的成果,忽略了成果的隐性价值。

各种地质矿产信息是国家制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学信息和地学依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地质工作信息成果的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

三、地质工作是多学科交叉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

对地质工作者来讲,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需要付出相当多的体力劳动,但是,在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和采集标本样品或观察中,并非单纯的体力劳动,同时还在思维,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而室内工作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地质工作从总体上讲,既有野外和室内相结合,又有学科、多工种交叉与协作,才能做好地质工作。

学科交叉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但地质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范围的广泛,交叉程度的深入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地质工作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几个大的学科,这些学科在地质工作中广泛应用和发展后,就形成了数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专门的学科。同时,地质工作也涉及地理学、气象气候、天文、水利、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造就专门学科的地质工作科学家,但是从地质工作过程本身来讲,必然是多种学科的配合与协作,其成果也必然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是要有复合知识及其野外工作实践经验。

目前,地质工作已由恩格斯称为 “整理材料的科学”时代发展到严密科学体系的时代,研究对象已深入到人们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更深层次。因此,想靠表面现象的简单堆积和归纳就希图对地质现象有更深入的解释,或找到更多更大的隐伏矿床,或处理新的地质难题,都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从研究地质现象到发现矿床或建立新概念,必然有反复认识的过程,如异常的筛选、矿床类型的确定、远景区和找矿靶区的预测、矿床成矿模式和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等。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调查与研究,有目的地取得必要的资料和数据,逐步破解关键问题,才能逐步对地质现象的认识趋于真实并做出更接近客观的解释,才能逐步缩小靶区,最后发现矿床。因此,猜测性的假说,科学的抽象和预测,创造性的思维,新的思路已成为地质工作,特别是普查找矿中发现矿床的必然。这就要求地质队伍应该是一个知识、技术密集的队伍,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则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地质工作的实践经验。地质部部长孙大光讲过,地质学是一种带有经验性的科学,与一般的学科不同,在地质学的老前辈中,有许多人是在 40岁左右才著书立说的,甚至五六十岁以后还不断地作出贡献。这反映了地质工作是经验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的特点,也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应如何去培养地质人才问题。

四、地质工作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质工作是一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作,同时又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从微观尺度讲,地质工作无法与生产和销售直接挂钩,这是许多人认为地质工作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原因。然而,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尺度来看,地质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明显的。人类绝大多数能源来自地球,在当前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核能、水电都来自地球。地质工作在这方面直接的明显经济效益是可以用具体的数字去计算的。同样,我国在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均面临严峻的挑战,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是地质工作的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

地质工作所关注的另一个基本问题———地质灾害 (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问题,是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其给社会带来的破坏与损失是巨大的。可以肯定的是,地质工作在预测预报和减轻地质灾害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减少或降低这种经济损失是地质工作的目标之一。地质工作既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又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地质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地质工作的间接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是无法用直接经济效益的尺度去估算的。

由于地质工作是调查性质的,探索性质的,所以对地质工作的效益既有可以直接评价的部分,也有无法估量的社会影响价值; 既有眼前可以直接看到和计算的经济效益,也有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才能显现的效益; 既有立即产生的效益,也有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或将在历史上较长时间都会产生影响的效益。这就是地质工作体现了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效益的滞后性与效益的长效性并存的特点。

五、地质工作规律是分层次多内容的组合

所谓 “地质工作规律”是指各类地质工作必须符合其学科、经济特点,遵循其需求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主要体现在对于地质工作程序、工作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标准、合理的分析解释、科学的结论判断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组合协调各类工作,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进行综合研究,达到其具体设定的工作目标并符合实际的、学科特点的、经济特点的具体内容。

地质工作是一项融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为一体的业务活动,其部署和实施应遵循科学规律。从地质工作发展的宏观层面而言,应遵循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规律; 从地质工作的部署与实施层面而言,应遵循地质工作的学科规律; 从地质工作的社会经济服务层面而言,应遵循地质工作的产业规律。地质调查、勘查、研究、教育、管理都有其内在的地质工作规律可循。从世界和我国的地质工作历史实践中,总结、提炼、吸取各种地质工作规律,提倡在地质工作的各个类别、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尊重规律性,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对提高我国地质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优质的地质工作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工作规律从总体上来讲,应该是有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各类相关工作的规律性和相互协调的规律性的组合,每项工作和各相关工作规律性的和谐或失调、破坏,都将相应地影响地质工作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地质工作客观规律性的认识程度,在地质工作实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质工作有着与其他学科工作相同或相近的普遍性的规律。例如,需求规律。推动地质工作发展的主要需求动力,是经济社会既有经济发展的需求,如矿产资源的需求,又有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地质工作方方面面的需求,还有社会管理者、政府决策层的直接需求。

类比推理规律。由于地球本身或地壳物质整体上分布不均衡、不均一性,地质工作认识上的循序渐进,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由粗及精、由表及里、由浅及深,需要不断积累信息,研究分析、类比推理及其综合提升等,因此,类比推理及长期积累的规律性表现尤为突出。

多学科交叉规律。地质找矿或矿产勘查开发、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扩大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工作都需要多学科交叉渗透或多学科协作攻关; 同样,地质工作的规划部署、组织管理和地质成果存在的多样性以及如何适应国家整体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也需要多学科交叉、配合或综合协调,方能不断推动地质工作发展。

这些普遍性规律,并非地质工作所专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工作中都有相同的特点。但由于地质工作的对象———地球的不均衡性及其地质作用发生过程早已完成,难于再现的特性更为突出,这对在地质工作中循序渐进的作法和对多解性的成果进行综合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

六、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的国情特点

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同样也遵循了地质工作的许多普遍性规律,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与其他国家对地质工作涵义的认知有所不同,使其具有明显的国家特点和中国特色。

( 1) 非常规高强度地发展地质工作。由于新中国是由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阶段,没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地质工作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经济实力不强,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急迫,国家采取非常规方法发展地质工作。主要措施是: 集中使用人才、优先勘探已知矿床、加大投入地质教育; 聘请苏联专家,套用苏联规范标准,实行地质工作计划管理; 发动群众找矿和报矿。

( 2) 地质工作由多部门全面推进。由于对矿产资源勘查的强烈需求,以及后来各工业部门发展的分工需要,我国地质工作很快就由中央统一计划的地质工作划分为多个部门管理的地质工作,形成了地质工作综合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共同快速发展的态势。改革前的所谓 “百万大军”的现实,以至于目前为止仍然存在的所谓 “地勘行业”和 “部门地质”,成为地质工作改革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 3) 地质工作的各专业、各阶段发展不协调。基础性地质工作薄弱,前期性的矿产普查工作落后,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与地质调查工作相互脱节,成为一个阶段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 4) 地质工作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策变化的影响而忽起忽落,发展不平稳。受政治体制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催化,对地质工作高指标、急要求、搞会战,主观需要不顾客观可能,过分强调了勘探工程的作用和数量的考核,违背地质工作科学认识和科学程序, “长官意志”往往决定了一个阶段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有许多的行政命令和主观意志,是因为不了解地质工作的客观规律,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结果是对地质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 5) 计划经济体制对地质工作发展的影响。计划经济发展时期的地质工作,由于部门林立,各自部署和发展地质工作,导致地质队伍发展过快,规模过大,工作重复,管理分散; 各部门的地质勘查工作以及地质调查与地质科研、地质教育之间配合不够协调,地质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面较窄,地质工作的运行机制有时背离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整体效益较差。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对地质工作发展影响的是深刻的,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艰难的探索和不断调整,至今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⑤ 地质特征是什么

就是某一区域的地质特点,大到盆地小到某一区块,一般包括:
区域概况:回构造演化史、沉积发育史答、地表地貌等
地质特征:
1.构造特征:包括断层、圈闭等
2.地层,包括岩性、物性、储层分布等
3.含油气特征
4.油藏特征:包括油气层分布、温度、压力系统等
5. 资源量

⑥ 地质特征是什么

就是这一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地层、构造演化特征等

⑦ 近年来地质勘探工作的特点

2004~2008年期间,是俄罗斯地质勘探工作经历多年的挫折和低迷之后迅速恢复发展的时期。2005年是转折之年,这一年俄罗斯政府批准了《2009~2020年以矿物原料供需平衡为基础的俄罗斯地下资源研究与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长期国家规划》。

这一期间地质勘探工作的预算拨款基本上逐年增加,来自国家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地勘总投资为6290亿卢布,其中国家投资额(俄罗斯联邦资金和俄罗斯联邦主体资金)约为870亿卢布,与地下资源用户的投资额之比为1:7。具体来说,6290亿卢布总投资中,俄罗斯联邦预算741亿卢布,占12%,区域预算(俄罗斯联邦主体)126亿卢布,占2%,预算外资金(地下资源用户)5423亿卢布,占86%。

就2008年来说,2227亿卢布总投资中,俄罗斯联邦预算220亿卢布,占10%,区域预算36亿卢布,占2%,预算外资金1971亿卢布,占88%。俄罗斯联邦预算与预算外资金之比为1:9,而《长期规划》 中规定的这个比值是1:8。

2005年和2006年国家预算拨款额增长相当快,分别为65%和30%。2007年这一指标仅增长2%,2008年是近5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比前一年减少10%(按可比价)。2009年国家给地质勘探工作的拨款减少20%以上。

地下资源用户每年花在地质勘探上的费用在2005~2006年达到顶峰,之后增幅缓慢减小,2007年增长12%,2008年增长10%,而2009年私人投资5年来首次明显下降(10%~40%)。

显然,这两年国家和私人地质勘探投资的减少都与世界金融危机有关,在俄罗斯,这场危机估计还得持续二、三年。

从投资结构来看,以2008年为例,地质勘探工作联邦预算总费用为219.752亿卢布,其中油气地质勘探工作101.206亿卢布,占46%; 固体矿产地质勘探工作70.209亿卢布,占32%; 普通地质和专项地质工作、地下资源状况监测、信息保障40.918亿卢布,占19%; 地下水地质勘探工作4.797亿卢布,占2%; 其他工作2.621亿卢布,占1%。

2008年,油气地质勘探工作国家预算费用的大约50%(51亿卢布)用于在建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的资源保障,就是在管线两侧200千米宽的地带内准备发放许可证地段。2008年,俄罗斯油气地质勘探投资总额为1760亿卢布,低于 《长期规划》规定的1870亿卢布。

2008年,俄罗斯联邦预算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探工作的费用比例如图2-32所示。加上区域预算24亿卢布,地下资源用户的费用318亿卢布,俄罗斯2008年固体矿产地质勘探总费用为412亿卢布。

图2-32 2008年俄罗斯联邦预算费用按固体矿产类型的分配(%)(引自А.А.Ледовский,2009)

2008年,普通地质和专项地质的费用结构如下:总费用40.918亿卢布,其中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工作和地质测量工作17.926亿卢布,占44%; 建立基准地质-地球物理剖面网、参数井和超深井网9.415卢布,占23%; 国家地质信息保障4.963亿卢布,占12%; 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3.772亿卢布,占9%; 专项工作1.69亿卢布,占4%; 地震预测1.305亿卢布,占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生态地质测量1.305亿卢布,占3%; 专题和方法试验工作0.659亿卢布,占2%。

2004~2008年,无论是油气和固体矿产的普查勘探工作,还是普通地质和专项地质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和成果。油气新增储量基本上逐年增长,从2005年起扭转了新增储量赶不上开采量的局面。在俄罗斯开采的大约100种固体矿产中,2008年有15种矿产新增储量达到扩大再生产水平(新增储量与开采量之比即补偿率大于100%):铂族金属、金、银、镍、锰矿石、煤、水泥原料、玻璃砂、萤石等; 3种矿产补偿率为50%~100%:硫、铜、白云石; 9种矿产补偿率小于50%:碳酸盐原料、砂金、饰面石材、金刚石、铬矿石、铅、锌、铀、铁矿石; 37种矿产储量无任何增长。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地质勘探工作俄罗斯联邦预算开支从2008年的220亿卢布减少到189亿卢布,按可比价计算,此数仅相当于2008年的79%,与前5年相比,还不如2005年拨款水平。计划用于油气地质勘探的国家预算资金为89亿卢布,比2008年减少19%(按可比价)。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探工作的国家预算资金为56.971亿卢布,比2008年减少26%。国家预算拨款的减少肯定伴随有地下资源用户投资的明显减少,这将直接影响储量和今后产量的增长。

总体来看,俄罗斯近年来的地质勘探工作有如下特点。

1.在 《长期规划》 的框架下,地质勘探工作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成效较好

苏联解体以来的15年间,俄罗斯地质部门基本上没有进行地质勘探。随着2005年 《长期规划》 的批准,事态出现转机。2004~2008年期间,经费逐年增加,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益和成果比较显著。从2008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地质勘探工作再次陷入低迷状态。

俄罗斯地质勘探工作所需资金以前来自俄罗斯联邦预算、俄罗斯联邦主体预算和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提成资金,经过若干年改革,从2002年开始,完全取消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提成,目前由国家预算(俄罗斯联邦预算、俄罗斯联邦主体预算或称区域预算)和地下资源用户资金(或称预算外资金)组成,二者之比值目前为1:9(2008年)或1:7(2004~2008年期间)。地下资源用户资金目前占地质勘探总投资85%以上,而国家预算资金中俄罗斯联邦主体所占比例很小。以2008年为例,地下资源用户资金占88%,俄罗斯联邦预算资金10%,俄罗斯联邦主体预算2%。

2.油气、贵金属和金刚石、铀是找矿重点

油气近年来一直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中之重,其费用占俄罗斯联邦预算地质勘探工作费用的近一半(2008年占46%)。这方面的俄罗斯联邦预算费用2004年为33.039亿卢布,2005年为44.734亿卢布,2006年为68.427亿卢布,2007年为92.677亿卢布,2008年为101.206亿卢布,2009年计划降为89亿卢布。

固体矿产中以贵金属、金刚石和铀为重点。2008年固体矿产地质勘探工作俄罗斯联邦预算费用的结构如图2-32所示。2009年这方面计划投资减为56.971亿卢布,其中贵金属和金刚石占46.8%,铀占14.4%,有色金属占13.8%,黑色金属占12.1%,非金属占4.8%,煤占4.4%,稀有金属占3.8%。

3.地勘工作重点东移

前面从矿物原料基地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长远规划的角度阐述了俄罗斯地质勘探工作重点战略东移的决策。这种战略东移在地勘工作拨款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就固体矿产来说,2008年,70%以上的俄罗斯联邦预算用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固体矿产普查和普查评价工作。2009年,所研究的矿种和重点地区基本未变,但要加强下列地区和矿种的工作:楚科奇的铜,阿尔泰和高加索的多金属,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的锰。还要开展如下地勘工作:马加丹州的铁、锡、银和多金属,伊尔库茨克州的铝和水泥原料,图瓦共和国的金和铬矿石。

2008年,用于油气地质勘探的俄罗斯联邦预算资金,54%用于西伯利亚联邦区,8%用于远东联邦区,重点是在建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沿线的油气工作(占俄罗斯联邦预算费用一半以上)。2009年,计划的俄罗斯联邦预算方面,油气地质勘探工作仍以东部为重点(图2-33)。

4.大陆架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受到高度重视

俄罗斯大陆架的面积据称达到620万平方千米,其中420万平方千米位于专属经济区。由于大陆架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意义,大陆架成了重要的争夺对象,尤其北冰洋的大陆架争夺更甚。为了在大陆架问题上取得更多的发言权,近年来,俄罗斯加强了大陆架的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如前所述,到2007年1月1日共完成了125.5万千米地震剖面,打了223口深钻井。调查证明,北冰洋和远东的大陆架是俄罗斯油气开采工业的重要后备基地。其中北冰洋大陆架的油气资源量占俄罗斯大陆架油气资源量的近80%,其次是鄂霍次克海和里海(图2-34)。

图2-33 俄罗斯2009年油气地勘工作联邦预算拨款按地区的分配(引自А.А.Ледовский,2009)

图2-34 俄罗斯大陆架油气资源分布(%)(引自В.Д.Каминский и др.,2009)

大陆架油气地质勘探工作已经成为俄罗斯油气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其费用占俄罗斯联邦预算油气地勘工作费用的10%以上。2008年,大陆架俄罗斯联邦油气工作投资11.5亿卢布,占俄罗斯联邦油气工作总投资(101.21亿卢布)的11%。

俄罗斯大陆架的固体矿产等资源主要有锡石、金、琥珀和古猛犸象骨骼。目前在俄罗斯大陆架范围内划分出了19个砂矿带,每个带都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图2-35)。在大陆架范围内有14个含锡区,其中有6个已查明有锡矿床。在利亚霍夫超大型锡矿区有2个矿结,含有6个大型和中型锡矿床,锡的总储量达15.08万吨,预测资源量P1级和P2级分别为1.74万吨和0.98万吨。在恰翁-基别罗夫锡矿区有几个小型矿床,锡总储量2.34万吨,P1级和P2级资源量分别为1.21万吨和0.3万吨。其余3个锡矿区(乔库尔达赫-斯维亚托诺斯克、瓦利卡赖和普里科雷马-劳丘安)锡储量2.2万吨,资源量4万吨(P1和P2级)。在北冰洋和远东的大陆架查明有23个含金区,其中最大的是瓦利卡赖区,其储量和预测资源量占了大陆架砂金总量的95%。

在俄罗斯大陆架还有2个含琥珀区,其中位于波罗的海大陆架的桑比区在储量、资源量和开采量上是世界最大的琥珀区。在古近纪滨海相沉积层中有16个矿床,它们占了世界琥珀总储量的80%,不久前的年开采量曾达500~600吨(占世界开采量90%)。该区琥珀总的储量和预测资源量估计为29万吨。

图2-35 俄罗斯大陆架砂矿带分布图(引自В.Д.Камнскийи др.,2009)

⑧ 地质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简单的说,所有为找矿开的课程,都包括在地质特征的范畴内。包括,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成矿机制,古生物,等都包括在地质特征范围。

⑨ 什么叫地质特征

就是某一区域的地质特点,大到盆地小到某一区块,一般包括:
区域概况内:构造演化容史、沉积发育史、地表地貌等
地质特征:
1.构造特征:包括断层、圈闭等
2.地层,包括岩性、物性、储层分布等
3.含油气特征
4.油藏特征:包括油气层分布、温度、压力系统等
5. 资源量

⑩  城市与城市地质工作特点

城市是现代人都熟悉的词,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各国共同遵循的定义。一般把城市理解为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聚集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城市就其产生而言,是从事工商活动并具有防御功能的居民点,时间大体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传说我国夏代就已“筑城以为君,造廊以守民”。一般依人口的多少可分为特大型(人口>100万)、大型(人口50万~100万)和中小型(人口<50万)等不同规模。同时,城市也是由复杂的物质要素组成的实物系统,其中尤以各类建筑工程最为重要,可以说建筑工程是城市的骨骼。城市的建筑工程依其功能和规模进行分类:如交通工程、住宅、能源、给水和排水、通信、工厂、绿化工程等,城市建筑工程也是一复杂的系统。由于修建工程都需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是城市最普遍的地质工作,故有人将城市地质仅指工程地质。

城市依其性质、特征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如中心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除服务于城市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工作外,往往有体现城市性质的专门地质工作。我国工业城市中有200多座以矿业开发为主建设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石油城玉门市、大庆市、东营市、克拉玛依市,钢都鞍山市、本溪市、攀枝花市、嘉峪关市,煤都抚顺市、阜新市、大同市、淮南市、淮北市,铜都白银市、镍都金昌市、盐都自贡市、瓷都景德镇市等。地质工作是这些城市立市的前提,也是其发展的保证,如白银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都有政府为地质工作树立的纪念碑。另一方面,城市的自然地质环境多不同,为了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地质问题,各城市多有其地质工作的重点,如北方缺水城市都将城市地下水资源勘察评价和开发保护作为地质工作重点,又如地质灾害多发城市则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宝鸡市、兰州市等都曾颁布有滑坡防治条例;天津市、上海市等都设有专门控制地面沉降的管理机构等。受城市的社会特征(规模、类型、发展阶段等)和城市地质环境特性的双重因素制约,城市地质工作具有学科的综合性、地域的独特性、工作的动态性、方法的多样性和社会性等一系列特点,进行城市地质工作必须重视城市地质工作特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