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什么茶
㈠ 山西临汾地质能种茶叶吗
山西临汾地质可以种植茶叶,但要根据茶叶生长所需的环境来调节才能达到回茶叶的最大效益。答
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8.4—2512.6小时,年平均气温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无霜期127—280天。

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
㈡ 浙江省名茶立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以农业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单因素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多图空间叠置分析,以单因素评价结果中最低适宜程度为实际取值,经多因素综合分析平衡后,得到浙江省名茶立地地质环境适宜性最终结果。
以农业地质环境、地貌、土壤、气候及茶叶生产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浙江省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在浙江省名茶立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并考虑浙江省自然地域分布规律,可将全省划分为:浙西传统优质名茶区、浙东珠茶类名茶区、金衢新建名茶区和浙南山地名茶区4个名茶发展的适宜区。全省适种名茶的土地资源总面积达5.75万hm2(已考虑到因水土保持不宜进行开垦的面积)。
(一)浙西传统优质名茶区
范围包括原浙西茶区,并扩至诸暨。本区年均气温15.5~16.0℃,>10℃积温4 800~5 100℃,极端最低温多为-10℃,少数地方可达-13.3~-17.4℃,年降雨量1 400~1 800mm,年均相对湿度80%左右。成土母质以沉积岩为主,元古宙至中生代地层都有分布。
本区茶总产量占全省近40%,品种资源丰富,茶品质优良,现有西湖龙井、顾诸紫笋、安吉白茶、天目青顶、莫干黄芽、径山茶、建德苞茶、富阳岩顶、淳安大方、鸠坑毛尖、千岛玉叶等10多种传统名茶及新近开发的名茶品种,且已具规模生产。应巩固原产茶优势,大力提高产量,扩大种植面积,省界西北部的高海拔沉积岩与泥盆纪石英砂岩等地层发育区,均有进一步开发的前景,但应注意防冻、防水土流失及培育良好土层。
(二)浙东珠茶类名茶区
包括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三门、奉化诸地。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占75%,大部丘陵为300m左右。年平均气温17~19℃,>10℃积温为4 800~5 300℃,极端最低气温为-10℃,年降雨量1 400~1 600mm,年均相对湿度80%左右。本区成土母质中生代火山碎屑岩分布较多,但产茶最多也最具特色的是玄武岩,茶叶产量高但品质一般,区内也有少量产优质茶的花岗岩与变质岩系。
本区茶叶总产量占全省约30%。发展方向是选择优良成土母质种茶,对玄武岩成土母质的茶园不宜扩大种植面积,巩固原珠茶基地,并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名优绿茶,努力改进制造工艺以提高茶叶加工质量。
(三)金衢新建名茶区
东起东阳、浦江,西至常山、江山,包括整个金衢盆地区,以海拔200~500m的低丘红壤为主,其中夹有一定面积的火山碎屑岩。年均气温17.1~17.4℃,>10℃积温5 500℃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9.6℃,年雨量1 300~1 800mm,夏秋常有严重干旱,相对湿度77%左右。
茶总产量占全省约24%,因夏旱及土质原因致茶叶自然品质不高,应改善生态条件,推广已有名茶“银露”的经验,除造林外,兴修水利与选种良种也很必要,“绿牡丹”等名茶可适当发展。
(四)浙南山地名茶区
位处原浙南茶区的西南和东南两隅,其中西南茶区在全省地势最高。海拔高于1 200~1 500m的山峰连绵不断。年均气温17~19℃,>10℃积温5 300~5 700℃,极端最低气温-4.5~-9.7℃,年降雨量1 400~1 700mm,高山上可达1 600~2 800mm,年均相对湿度80%或更高。以片岩及片麻岩为主的变质岩系是本区的特色成土母质,分布在龙泉与遂昌2县境内,由变质岩形成的土壤有利于茶叶高产,并因多硅与多钾利于茶品质的提高,还兼具高山茶的优势,是名茶基地建设的重点对象。现茶产量约占全省的6%~7%,发展潜力很大。位于原浙南茶区的东南沿海茶区,地势在高中相对低缓,本区北面包括原浙东茶区以高丘陵为主的临海一带,气候状况与西南高山区相似,只是雨量稍低,并因能接受海风,气候湿润温和,这些都有利于名茶生产。特点是有成带分布的花岗岩成土母质出露,具有产优质茶的基础和条件,是发展名茶的优良环境。现茶产量不足全省的5%,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从浙江省名茶农业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来看,全省名茶生产发展的潜力空间很大,适宜种植名茶的面积达到5.75万hm2,如果以浙江省2003年茶叶种植面积142 815hm2为基数,则名茶可发展面积为现植茶总面积的40.26%。但近年来,浙江茶叶总产量为近14万t,其中名优茶理想估计最多占全省总产量的1/4。因此,根据浙江省名茶农业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调整茶叶种植面积,对于发展浙江省名茶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㈢ 茶叶的品种有哪些
茶叶的品种有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
1、绿茶
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清绿茶。

5、黄茶
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茶叶选购注意事项:
1、嫩度
在鉴定茶叶品质优劣时,人们常说,干看外形,湿看叶底,这指的就是茶叶的嫩度。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一个基本因素。通常嫩度较好的茶叶,与该茶类对外表形状的要求相符合。另另外,我们也能通过看茶叶有没有锋苗来鉴定其嫩度。
2、条索
条索指的是各种茶所具有的特定的外表形状规格,比如炒青茶为条形、龙井茶为扁形、珠茶为圆形、红碎茶为颗粒形等。
通常情况下,在鉴别茶叶的品质时,长条形茶要看其是松是紧、是圆是扁、是弯是直、是壮是瘦、是轻是重;扁扁形茶要看其平整光滑的程度;圆形茶要看其颗粒是松是紧、是空是实、是轻是重,以及是否匀正。
3、整碎
整碎指的是茶叶外表形状的残缺破碎程度,整齐匀称的茶叶品质好,残缺破碎的品质差。茶叶整碎较为标准的评定方法是:把茶叶置于盘内(通常为木质盘),令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之下,按照形状的大小、质量的轻重,茶叶的粗细及整碎程度形成一定的层次。
㈣ 茶叶有哪些品种
白茶的主要品种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
白毫银针采自大白茶树的肥回芽,因其色白如银答,外形似针而得名,是白茶中最名贵的品种。其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
白茶-白牡丹
白牡丹是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二叶,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也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
寿眉采自菜茶品种的短小芽片和大白茶片,制成的白茶叶片大而疏松,也叫贡眉。
㈤ 名茶立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
早在年,I.McHary在其著作Design With Nature(1969)中所建立的以区域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适宜性等级分析为核心的生态规划框架,一直是其后的研究者们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至今仍在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改变要以其改变的用地类型及其功能是否适宜为前提。
Grinnell于1917年首先提出生态位(niche)这一概念,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种的多样性及种群进化等研究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并在现代生态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Grinnell(1917)最初将生态位定义为“生物在林息所占据的空间单元”;1957年,Hutchinson用数学中集合论的术语给出了生态位的定义,指出如果每个可度量的环境特征因子都作为n维空间的一个坐标系,那么生态位可定义为该n维空间的一定区域,在其内部生物个体的适合度是正的,即生态位是位于 n 维资源空间中的超体积;Muguire(1967)引入判别分析方法研究生态位,此后该方法被广泛应用,Green等认为,判别函数分析的H-生态位(Hutchinson-Niche)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统计模型,王刚等将生态位定义为从环境状态集合A= {X/Xi=(x1,x2,…,xn)} 到种Y的密度集合的一个映射f(x1,x2,…,xn),近年来,许多动物生态学家和理论生态学家则将生态位与资源利用谱等同。
仔细分析上述对生态位的不同理解,生态位的内在涵义包括2个方面:其一是有机体和所处生境条件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二是生物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关系。由此可见,生态位表示一个种对其所处环境有关的生态因子的利用或适应能力。根据上述生态位的定义,具体应用于茶叶适生模型研究时,我们不妨假设某一区域中茶叶适生模型y及与其相关的n个立地生态因子,则以向量X=(x1,x2,…,xn)表示立地生态的某一特征状态;X为En上的一个立地单位,记为A,茶叶适生生态位适宜度也形成一个集合,记为B,这便是一种映射关系,以f表征这种关系,则有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立地地质背景研究
定义集合A到B上的映射f为茶叶适生环境y的生态位,由此茶叶适生生态位是表征立地生态因子特征的向量集到表征茶叶适生生态位需求属性特征的映射关系,当f为连续映射时,f便为一多元函数,换言之,茶叶适生生态位是该特定生物对立地生态因子属性的特定需求的反映。
为了便于说明和直观理解生态位模型,这里引入生态位宽度、体积、重叠等概念,并以一维、二维生态因子的情形为例绘图解释(图3-7)。
设植物适生只涉及一维生态因子,则植物适生生态位可用一元函数来表示,如图3-7a所示,以x轴为生态因子轴,以y轴为植物适生生态位适宜度,则y1、y2表示2种不同植物适生模型,其生态位可分别用y1=f1(x)和y2=f2(x)来表示,则(a1、b1)(a2、b2)的长度分别为土地利用类型y1和y2的生态位宽度,横、竖线阴影面积则为其相应的生态位体积,交叉线阴影面积为两类植物类型的生态位重叠。当考虑二维生态因子时,植物生态位可用二元函数来表示,如图3-7b所示,则植物类型y1和y2的生态位模型分别以y1=f1(x1,x2)和y2=f2(x2,x2)来表示,植物类型的生态位宽度则为一向量,其相应分量分别为 {(a11,b11)}、{(a12,b12)} 和 {(a21,b21)}、{(a22,b22)}的长度,曲面f1(x1,x2)与平面x1ox2所围成的体积即为植物利用类型y1的生态位体积,曲面y1=f1(x1,x2)、y2=f2(x2,x2)与平面x1ox2共同围成的体积则为生态位重叠值。类似的可以推广到m种植物类型和n维生态因子的情形,对于每一植物用类型,其yi=fi(x)越大,则植物用类型适宜性要求越高,而yi=fi(x)与生态因子维相交所截获的面积越大,则表示该植物用类型yi的适宜性范围越广。
图3-7 一维(a)和二维(b)生态因子生态适宜位测度示意图
浙江省茶叶适生生态位模型构筑、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过程如图3-8所示。大致分为如下几个过程:
图3-8 浙江省名茶立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技术过程
1)收集与茶叶立地农业地质背景有关的图件资料(如地形、地貌、地质、水系、土壤)和属性数据(如土壤质地、有机质、pH值等);
2)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MapInfo)按作业要求将图形数字化,并建立相关的属性数据库;
3)采用多图叠置分析的方法生成和提取评价单元及评价单元生态因子指标值的获取;
4)各生态因子指标体系及其标准的拟定;
5)茶叶适生生态位模型构建和具体生态位适宜性等级的评定。
㈥ 名茶产地的地质背景特征
浙江名茶种类繁多,但大部分名茶产地均有特定的地质背景,名茶产地的立地地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茶叶的品质。据全省40种名茶产地立地地质环境的研究结果,茶叶生长的立地地质环境对茶叶的品质及产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图3-3反映了浙江省31种名茶的立地地质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名茶产地的地质环境具有如下特征。
1)对地表与沉积物起控制作用的新构造运动,在浙江表现为浙西南山区强烈上升,向浙东北上升幅度渐减,至杭州湾一带转为下沉,上升区常具有山高谷深的特殊地形,古老地层出露也较多,浙江绝大部分名茶均分布在强烈上升的相对“高山”区(浙江省习惯将海拔500~600m以上即称“高山”,但地理学上是将1 000m以上才称为“中山”,不足1 000m的均称“低山”)和沿海的低山丘陵区,浙中盆地地区只有零星分布,且少数名茶产地也是在相对较高的山区和大水体边沿,如千岛湖旁千岛玉叶、诸暨陈蔡水库旁的石笕茶等。高山出名茶的有利条件是,多地形雨,温差大;多变质岩等古老母岩,岩层化学成分多钾少钙;地形坡度陡,相对地更接近优质茶所需的自然环境。
图3-3 浙江名茶产地地质环境图
1—长兴顾诸紫笋;2—莫干黄芽;3—天目青顶;4—径山香茗;5—西湖龙井;6—淳安大芳;7—富阳岩顶;8—泉岗辉白;9—平水珠茶;10—日铸雪芽;11—瀑布仙茗;12—普陀佛茶;13—鸠坑毛尖;14—千岛玉叶;15—建德苞茶;16—开化龙顶;17—金华峰岩;18—东阳东白;19—诸暨石笕茶;20—华顶云雾;21—江山绿牡丹;22—三井毛峰;23—春来早;24—遂昌银猴;25—松阳东白;26—玉峰;27—仙都峰;28—凤阳春;29—碧玉春;30—金奖惠明;31—大祭雪花;32—雁荡毛峰;33—温州黄汤;34—香茹寮白毫
2)名茶也并不一定生长在“高山”,相反山顶部无论高低,因风大与土层薄而不利茶树生长,则不易产名茶。从海拔高程来看,过高则进入山地黄壤区,因其过冷、过湿和茶树易致病而不利于名茶生长,如常见的赤星病会使茶味变苦;过低则因气温偏高,同时常见粘质红土或紫砂土也不利于名茶生长;浙江名茶适宜的海拔高度一般为400~700m,浙南区则以500~800m为好。
3)新构造运动沉降区的海边、平原或丘陵的边缘、大湖泊以及大水库的边缘,也常为优质茶产地。从局部地形看,则以群山环抱的山岙或有一定纵深的谷地为好,因为这些地方云雾多,茶树所喜的散射光与漫射光多,具有与高山相似的温润环境,利于名茶生长。
4)浙江对名茶茶叶品质有重要影响的成土母质以石英砂岩、花岗岩、片麻岩及酸性凝灰岩等为主,其中浙西北区内名茶的成土母质以泥盆纪石英砂岩为最好,其次为前震旦纪的片麻岩。浙东南区内名茶的成土母质几乎全为花岗岩;浙中区的名茶成土母质大部为变质岩系,也有少量的花岗岩与凝灰岩。名茶生长除与地质环境有关外,还与母岩上发育的土壤理化性质有关。
㈦ 浙江衢州地质条件适合种植茶叶吗
浙江衢州地质条件适合种植茶叶的,物种分布范围且茶叶是衢州地区传统出口农产品。
衢州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属江南古陆南侧,华夏古陆北缘,即跨越两个一级构造单元。
衢州市地处金衢盆地西段,地貌类型按典型性区分,以衢江为中轴,向南北对称展布,海拔高度逐渐提升,向南、北两侧依次为河谷平原缓坡岗地、低中丘陵、山地,地势总体呈南北高、西矮、中平、东低。
南部为仙霞岭山脉,是钱塘江水系和瓯江水系的分水岭,最高峰大龙岗海拔1500.3m,属浙南山地组成部分。
西部有江西入境的怀玉山脉,是长江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主峰湖山顶海拔895.5m。
北部为千里岗山脉,是衢江和新安江的分水岭,最高峰白石尖海拔1453.7m;西北及北部边缘为白际山脉南段与千里岗山脉之部分,多低山、丘陵;中部常山港、江山港、衢江贯穿期间,江河两侧沿河有众多大小盆地、河谷平原,地势平缓。
境内最高峰大龙岗,海拔1500.3m,最低处为龙游县的下童村,海拔33m;丘陵山地占82.9%,平原占12.9%,水域占4.2%。
南北山区降水多于中部平原,西部降水多于东部。
气候变化:
衢州市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300mm之间,沿江河谷平原在1700mm以下,向两侧丘陵山地递增,递增率为40~80mm/100m,其中以3~6月增率最大。
无霜期251~261天。
茶叶生长环境:
茶树种植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貌、气候、土壤类型等。地形以丘陵为主,排水条件要好。
降水充沛,年温差小、日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光照条件好,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类型的茶树生长,尤其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较多,夏秋雨多雾大(云南茶区),日照较少利于茶树越冬和养分积累,利于夏秋茶的品质。
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山地红壤或山地黄壤、棕色森林土,这些土壤发育程度较深,结构良好,适合茶树生长。
区域茶叶产量:
2012年茶叶产量6847吨。
2013茶叶产量6231吨。
所以综合看来该区域不但可以栽培茶叶,茶叶也是该区域的主要农产品。
㈧ 十大名茶是啥
楼上的答案不对阿……那个台湾冻顶显然的不是,茉莉花、白牡丹也不是阿
中国是茶叶大国,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茶的品种特别多。现在全国能够叫的出名的茶叶就有一千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果要给它们排了一下座次,不同的人会排出不同的名单来,以下我们仅罗列一种说法:
1、杭州龙井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 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 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
2、苏州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 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恩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 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 ,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 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7、白毫银针
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 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时未经揉捻,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冲泡时间应稍延长。 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在港澳地区,零售商店常将少许白茶拼配进其他茶类,以提高其档次,进而获取商业价值。
8、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9、安溪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饮用。 普洱茶的吕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在其他的“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中,一般常见到的有产于安徽屯溪等地的“屯绿”、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产于云南的“滇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