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从地质构造上看喜马拉雅山脉是什么山脉

从地质构造上看喜马拉雅山脉是什么山脉

发布时间: 2021-02-13 19:22:12

A. 为什么说喜马拉雅 山脉是从海洋里升起来的

地质考察证实复,早在20亿年前,现在的制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余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现在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B. 喜马拉雅山地质构造

珠穆朗玛峰单纯讲地质构造是褶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专
亚欧板块属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是一种地质作用,而不是地质构造,很多人容易理解错误,希望大家记住构造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挤压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带,地形被不断抬高,而形成的褶皱也不断在外力作用下被作用。经历上亿年的作用,最终形成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玛峰。

由于地质作用还在继续,但同时外力的侵蚀也还在继续,不过内力作用比较大,所以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长高。

C. 求解: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余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现在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D. 喜马拉雅山脉的演变过程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余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现在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喜马拉雅山脉是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山脉都是在过去6,500万年间由造成地壳巨大隆起的环球板块构造力形成的。 大约18,000万年以前,在侏罗纪,一条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南缘交界,古老的贡德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贡德瓦纳的碎块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000万年间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 在其次的3,000万年间,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冲的印-澳板块推动起来,它的较浅部分逐渐干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缘,边际山脉(今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分水岭并升高到足以成为气候屏障。 只是在过去的60万年间,在更新世(160万到1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脉才成为地球上的最高山脉。 大喜马拉雅山脉一旦成为气候屏障,北面的边际山脉便被剥夺了雨,变得就像西藏高原一样干燥。 整个山系的中枢是大喜马拉雅山脉,高出永久雪线之上。山脉在尼泊尔达到最大高度;世界上14座最高山峰中的9座在该山脉,每座的高度都超过了7,925米(26,000尺)。它们从西到东依次是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海拔8167米,世界第七高峰)、安纳布尔纳峰(Annapurna,海拔8091米,世界第十高峰)、马纳斯卢峰(Manaslu,海拔8163米,世界第八高峰)、卓奥友峰(Cho Oyu,藏语Qowowuya,海拔8201米,世界第六高峰)、希夏邦马峰(藏语Shisha Pangma,海拔8012米,世界第十四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洛子峰(Lhotse,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马卡鲁峰(Makalu,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和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8586米,世界第三高峰)。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洋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洋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E. 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

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5)从地质构造上看喜马拉雅山脉是什么山脉扩展阅读:

喜马拉雅山脉最典型的特征是扶摇直上的高度,一侧陡峭参差不齐的山峰,令人惊叹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蚀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测的河流峡谷,复杂的地质构造,表现出动植物和气候不同生态联系的系列海拔带写(或区)。

从南面看,喜马拉雅山脉就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出雪线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后者从而成为大多数喜马拉雅山脉河流的源头。

不过,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却在雪线之下。创造了这一山脉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跃,并有水流侵蚀和大规模的山崩。

F. 喜马拉雅由于地层的什么形成高山

喜马拉雅造山带(Himalaya orogenic belt)又称喜马拉雅褶皱带(Himalayan fold
belt),是指雅鲁藏布江以南至印度恒河平原北侧西瓦利克山之间的地带,它是世界上最高和最年轻的山系。

可分为两个构造单元,即北喜马拉雅和南喜马拉雅造山带。

南带

南带构造上属于印度地台的北部大陆边缘,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沿中国、尼泊尔两国的国境线分布,同位素年龄1250百万年;从寒武系到始新统是一套未变质的浅海相地台型沉积,层序完整且很少间断,上古生界含有冰水成因的含砾板岩和冷水生物群。

北带

北带藏南低分水岭及其以北地区,中生代属陆坡至洋盆地带,以沉积巨厚的浊积岩、火山—硅质岩为特色;而上古生界往往以外来岩块的形式产出于中生代混杂堆积中;该带从南向北,依次由混杂堆积、蛇绿岩和日喀则弧前盆地三个带组成,其中蛇绿岩带内存在有标志高压变质作用的蓝片岩,它与以北的冈底斯高温变质带组成一个双变质带,指示晚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向北的消减作用

甘塞尔分法

甘塞尔(Gansser,1964年)认为自雅鲁藏布缝合带向南可划分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高喜马拉雅(中带)、小喜马拉雅(南带)以及西瓦利克带(南缘前陆)等几个带;它们分别以藏南拆离系、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为界,依次向南掩覆,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逆冲—拆离推覆构造系统。日喀则前陆盆地内最新海相地层为始新世,这表明全区自渐新世起开始抬升。根据三趾马、高山栎等生物化石以及古喀斯特等遗迹分布高度对比,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程大约仅1000米;西瓦利克前陆盆地的磨拉石剖面详细记录了其后山体加速上升过程的历史。

形成机制编辑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表层为一向南逆掩的叠瓦推覆构造系统;而在深部,地震资料证实印度次大陆业已俯冲于其下。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强烈缩短、抬升和地壳增厚,显然起因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先后已提出双壳俯冲模型、挤压缩短模型和挤出构造模型等多种不同模型来解释其形成机制。

G. 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原因: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版板块仍在以每权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7)从地质构造上看喜马拉雅山脉是什么山脉扩展阅读

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

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H. 喜马拉雅山脉是不是地形区

一般不算,地形区指具体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I. 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理情况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喜马拉雅山脉是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山脉都是在过去6500万年间由造成地壳巨大隆起的环球板块构造力形成的。
大约18000万年以前,在侏罗纪,一条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南缘交界,古老的贡德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贡德瓦纳的碎块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000万年间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
在其次的3000万年间,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冲的印-澳板块推动起来,它的较浅部分逐渐干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缘,边际山脉(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分水岭并升高到足以成为气候屏障。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
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中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洋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洋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中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喜马拉雅山脉最典型的特征是扶摇直上的高度,一侧陡峭参差不齐的山峰,令人惊叹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蚀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测的河流峡谷,复杂的地质构造,表现出动植物和气候不同生态联系的系列海拔带(或区)。从南面看,喜马拉雅山脉就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出雪线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后者从而成为大多数喜马拉雅山脉河流的源头。不过,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却在雪线之下。创造了这一山脉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跃,并有水流侵蚀和大规模的山崩。
喜马拉雅山脉可以分为4条平行的纵向的不同宽度的山带,每条山带都具鲜明的地形特征和自己的地质史。它们从南至北被命名为外或亚喜马拉雅山脉;小或低喜马拉雅山脉;大或高喜马拉雅山脉;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千米,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中国和尼泊尔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截止1997年,全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仅14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在喜马拉雅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有世界上最雄伟壮丽、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和金字塔。有的冰塔表面有密集的浅圆形消融坑,晶莹闪耀,有的冰塔间有星罗棋布的冰湖,十分奇妙。有的冰塔内部有河道,在这些冰融水的长期作用下,又形成了冰桥和水晶宫殿般的冰洞、冰帘、冰钟乳石、冰柱和冰笋等,鬼斧神工,好似天然形成的冰雕群。
形成冰塔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多支冰流汇合后,冰川运动使冰层产生褶皱和纵横裂隙,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其次,在低纬度的高山区,极强的太阳辐射使裸露冰面的温度升高,冰面的消融强度远远大于中高纬度的冰川,冰塔间的融水侵蚀下切能力很强。这也是地球上其他高山冰川地区,如阿尔卑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都没有发育出如此壮观的冰塔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下非常关心的问题。经过中外科学家们的考察和研究,已经在树木年轮和冰芯记录中获得了有关喜马拉雅山地区现代冰川及古冰川的大量信息,比如古今冰川特点、变化趋势等等。珠峰北坡的绒布冰川,总长22.4千米,裸露冰长16.6千米,末端海拔5158米。冰塔末端从1966~1997年间后退270米,平均每年退缩8.7米,而1921~1966年间,平均每年退缩6米。如果按每年8.7米的速度继续后退,到2035年,还要退缩418米,到那时仍然有16千米长的裸露冰面和冰塔林,仍然是十分壮丽的冰川。

J. 喜马拉雅山属于什么地质构造,拜托啦

单纯讲地质构造是褶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
亚欧板块与专印度洋板属块碰撞挤压是一种地质作用,而不是地质构造,所以是错误的理解。

褶皱也分背斜和向斜,一般收到内力作用会形成褶皱,突起的就是向斜,一般为山,但容易受到外力作用侵蚀,所以有时也成谷。向斜一般为谷,有时因为挤压而变得坚固,受外力作用侵蚀小,反而成山。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挤压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带,地形被不断抬高,而形成的褶皱也不断在外力作用下被作用。经历上亿年的作用,最终形成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玛峰。

由于地质作用还在继续,但同时外力的侵蚀也还在继续,不过内力作用比较大,所以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长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