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质量的综合方法有什么不同
1.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内梅罗污染指数(PN)与综合污染指数法有什么区别
(1)单因子指数法
Pi=Ci/Si
式中:Pi为污染指数;Ci为污染物实测值;Si为污染物评价版标准;i代表某种污染物。当Pi ≤权1时,表示土壤未受污染,Pi > 1时,表示土壤已受污染,且Pi值越大污染越严重。
(2) 内梅罗指数是一种兼顾极值或称突出最大值的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
综合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公式:
P综={[(Ci/Si)2max+(Ci/Si)2ave]/2}1/2
式中:P综为综合污染指数;(Ci/Si)max为土壤重金属元素中污染指数最大值;(Ci/Si)ave为土壤各污染指数的平均值。
内梅罗指数特别考虑了污染最严重的因子,内梅罗环境质量指数在加权过程中避免了权系数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是目前仍然应用较多的一种环境质量指数。
2. 如何认识和评价土地质量
(一)土地质量评价工作迫在眉睫
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州、武汉、成都地区开展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对Cd、Hg、As、Cu、Pb、Cr、Zn、Ni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分级的一级、二级、三级和超三级分别定义为清洁、轻微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生态地球化学污染区域之大已超乎想像,土壤环境质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同时,土壤酸化程度也在增强,从而可能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上述三地区的调查还发现,部分粮食和蔬菜中存在着重金属超标的情况,已引起政府和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2002年国土资源部又在浙江进行了省级试点,并以省部合作调查的方式正式启动了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规划要点,调查规划总面积266.31×104km2,截至2005年底,共在全国19个省(区、市)开展了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部署面积105×104km2,分布在我国主要农产区和人口密集区。这项调查工作,采用了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将获得全部调查区1个样/4km2、每件样品54个指标(包括52个元素、pH和OrgC值)的大量调查数据。已完成调查面积约60×104km2,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土地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区带分布在人口密集区。
(二)如何建立科学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上述关于土地质量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重要性的分析,同时说明了人类关注土地质量问题的原因。人类之所以关心土地质量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关心自身的生存环境、关心自身的健康与繁衍!政府和科学家们对广州、武汉、成都三地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是调查报告中关于土地污染程度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比例超标的数据令人对这项调查工作刮目相看,对自己生存的环境质量产生忧虑!在全国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初期,又发现了以长江流域沿江高Cd异常带为代表的区域性重金属高值区(带)。一个潜意识里的推测在困扰着人们——这些分布在农业主产区和人口密集区的重金属高值区(带)会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者从中得到启示:①土地质量评价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工作;②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必须关注土地的产出效应,换句话说,土地质量评价的依据应该是土地对人类生存环境是否构成威胁以及威胁的程度。那么,已经发现和即将可能被发现的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区(带),是否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就成为土地质量评价的关键。
土地中存在的高含量放射性元素直接作用于人体,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书暂且不论,只论土地中重金属元素对人类的影响。土地中重金属元素危害人类生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其上生产的农产品进入人类食物链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构成威胁。实际上,从化学的角度看,土地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按照不同含量比例组成的,土地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只有当其浓度超过了作物需要或可忍受程度,表现出受毒害的症状或其上产出的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时,才会对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危害。那么,土地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达到多少就会对农产品质量构成威胁?如何利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数据科学评价调查地区土地对粮食质量安全的保障程度?
另外,Cd等元素在农作物可食部位含量的超标问题,与滥用杀虫剂造成土地污染问题不同,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高含量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并为制定土地质量保护对策提供依据?
这些就是作者所关注的,也是作者试图通过土地生态安全之地学探索,提出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初衷。
3. 土壤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
对土壤质量评价已提出多种方法,例如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多变量指标方法等,但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首先要确定有效、可靠、敏感、可重复及可接受的指标,建立全面评价土壤质量的框架体系。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技术水平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法。美国国家土壤保持局(SCS)建立的土壤评价目标包括:确定当前技术水平可测定的参数;建立评价这些参数的标准;建立短期和长期土壤质量变化的体系;确定耕作管理措施组成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评价现有知识和数据以找出适合它们的适宜参数和方法。1992年土壤质量国际会议上,建立标准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对气候、景观、土壤化学和物理性质的综合评价。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提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Larson(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动力学方法,从数量和动力学特征上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质量可看作是它相对于标准(最优)状态的当前状态,土壤质量(Q)可由土壤性质qi的函数来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质qi,是根据土壤性质测定的难易程度、重视性高低及对土壤质量关键变量的反映程度来选择的最小数据集。例如,土壤生产力指数(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对根系生长的满足度计算的,用来估计土壤侵蚀对土壤生产力质量及其变化的影响。该法适用于描述土壤系统的动态性,特别适合于土壤可持续管理。 通过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来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这种方法首先是假设研究区有一种理想土壤,其各项评价指标均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以这种土壤的质量指数为标准,其它土壤的质量指数与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RSQI),从而定量地表示所评价土壤的质量与理想土壤质量之间的差距,这样,从一种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质量的升降程度,从而可以定量地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该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壤选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符合实际。
以上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各有优点,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评价区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评价的土壤类型、评价的目的等,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
4. 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一、评价目的
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反映现今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及其区域分布,为省市各级土地宏观管理和规划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服务;同时,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促进科学合理施肥及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因此,评价需综合考虑农业地质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地质背景、土壤地球化学、水地球化学、农产品安全适宜性及气候环境等等,通过多要素资料整合、信息挖掘与提取,揭示影响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及指标因子。
二、评价体系建立
农业、环境、生态领域的综合评价方法模型很多,过去常用的方法包括图层叠置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综合指数法、专家系统法、神经网络法等等。随着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出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并制定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DD2008—06),它是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依据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等地球化学指标因素,以及其对土地基本生产功能影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级别评定;评估指标以反映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要素如土壤肥力指标、土壤环境健康指标为主,以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等为辅,综合考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因素,实现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评估。
鉴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综合评价理论依据和方法技术经验的逐渐成熟,基于本次研究成果资料特点,以土壤综合质量(环境质量和肥力质量)、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评价和区域农产品安全性评价成果为基础,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开展土地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第一步,按评估技术要求对土壤中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和pH、有机质等影响土地质量的内部指标进行筛选,构成土地综合环境质量的内部因素。以每4km2作为评估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参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隶属度函数模型对指标进行隶属度函数值计算,采用加法模型计算综合得分(即综合指数),根据综合指数值制作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色块图”,实现对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的划分。
第二步,浅层地下水和农作物质量是间接反映土地质量的外部指标,通过农用灌溉、生活饮用等途径进入土壤的浅层地下水可引起土地质量的变化,而农作物安全性指标可间接反映土地质量。利用浅层地下水和农产品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分别依据水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食用安全分级标准及相应的评价方法,评价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构建土地综合环境质量的外部因素,实现对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级”的划分。
第三步,采用数学表示方法将评估单元等级色块上叠加代表外部因素的浅层地下水和农作物质量,形成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图,并对各等级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及分布范围和管护建议进行全面评价。
(一)土壤肥力评价
土壤养分元素按含量高低可划分为3类:①必需大量元素:N,P,K,S,Ca,Mg,有机质。②必需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③有益元素:Si,Co,Ni,Na。
根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DD2008—06)土壤肥力指标筛选原则,对以上指标进行筛选。单指标评价结果适宜区和丰富区占总评估区面积80%~90%的指标不参与评价,多元统计元素间相关系数较差的参与评价,以及利用半方差函数值,选择相关距离(α)相对小的,C0/(C0+C)相对大的指标参与评价。最终确定参与综合肥力评价的指标为:必需大量元素N,P,K,Ca,有机质,必需微量元素Mo,B,Mn,Zn,有益元素Co,Si。
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yaahp4.01软件)对参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表4-41),运用隶属度函数模型对指标进行隶属度函数值(fi)计算。
表4-41 综合肥力指标权重赋值(Ci)结果表
依据前述指标筛选、权重阈值结果和隶属度函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加法模型,对各评价指标的实测值进行权重和隶属度计算,获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
P=∑fi×Ci(i=1,2,3,4……,n) (4-5)
式中:P为肥力综合指数;f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土壤肥力综合指数P进行综合肥力划分,划分3 等,P≥0.7 时为一等,定义为营养和有益元素丰富区(高肥力区);0.3<P<0.7为二等,定义为营养和有益元素适量区(中等肥力区);P≤0.3 为三等,定义为某些营养和有益元素缺乏区(低肥力区)。
(二)土壤环境健康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健康指标主要是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害的元素或指标。可分为:①pH;②环境指标:Cu,Zn,Cd,Hg,Pb,As,Cr,Ni;③健康指标:F,I,Se;④有机污染物指标:有机氯农药类等。
根据本次研究测试指标范围,土壤环境健康指标将从前3项当中进行筛选。健康指标对于作物生长具有双阈值,因此,健康指标选择土壤中Se,I和F含量异常(过高或过低)程度较大的元素;根据前面章节中重金属指标环境分区结果表明区内土壤基本均可视为清洁土壤,且Cu和Zn在研究区90%的土壤属一类土,故Cu,Zn归并在肥力指标进行讨论。指标筛选结果和指标权重赋值见表4-42。
表4-42 土壤环境健康质量指标权重赋值结果表
(三)评估指标隶属函数模型的建立
隶属函数是用于表征模糊集合的数学工具,主要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根据评价工作的实用性和简洁性原则,本研究以线性模型为基础,采用峰值型、戒上型、戒下型模型(图4-43)。
图4-43 各种隶属函数模型及隶属值计算公式
图4-43中U为评估指标的上限值;L为评估指标的下限值;O1和O2为评估指标的最优值,x为评估指标的测定值。
各类地球化学评估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模型的原则为:
1)土壤pH、质地和土壤健康指标采用峰值型隶属度函数模型。
2)土壤N,P,K,B,Mo,Mn等有益元素采用戒上型隶属度函数模型,评估区土壤中N,P 含量高,且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地区,土壤P 和N可采用峰值型隶属度函数模型。
3)土壤As,Cd,Hg,Pb等有害元素采用戒下型隶属度函数模型。
利用SPSS软件统计各地球化学指标,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平均值±3倍离差剔除异常数据,直至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对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数据,按照20%(L),40%(O1),60%(O2),80%(U)的累积频率值将各评估指标进行分级,各隶属函数的界限值,隶属函数界限值与分级标准对应关系见表4-43。
表4-43 分级与隶属函数界限值对应表
(四)综合评价
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土地环境质量综合分区按“等”和“级”划分。分等是在土壤环境健康质量与肥力质量综合划分的结果。采用表4-44 所示的分等叠加方案,对评价图斑进行土地环境质量分等,共分为5 等,即优质、优良、良好、中等和差等,并用色块表示,优质为深绿色、优良为绿色、良好为黄色、中等为粉色、差等为红色。在土地环境质量分等的基础上,叠加水环境(灌溉水)质量和植物(本区重点采样植物为小麦)生态效应指数,建立土地环境质量综合分等定级体系,即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表4-44 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分等叠加方案表
每个评估单元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综合等级用3位数字表示。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分等按优、良、中、较差、差5等,分别以数字1,2,3,4,5表示,放在评估指标代码的第一位。将灌溉水(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放在评估指标代码的第二位,不超标,以数字1表示,有一项超标以数字2表示。植物(小麦)生态效应评价指数放在第三位,“不超标”用数字“1”表示,“超标”则用数字“2”表示。这样就可将区内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分为5等20级(表4-45)。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分等定级,可以直观地反映土地内部和外部环境质量状况及产生的生态效应。评估结果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后,能够方便地进行查询,对于土地规划利用、土地生态管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表4-45 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综合等级定级方案及代码(5等20级)表
续表
三、评价结果
(一)土壤肥力分区
综合土壤必需大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有益元素和重金属元素评价结果,编制了农业土壤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分区图(图4-44):
图4-44 农业土壤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分区图
1.营养有益元素丰富区
总面积为8572.50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5.78%,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高密西部、潍坊北部及青岛、烟台局部地段,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和湖积物场所。该区地势较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宗农作物及花生、果品等,是鲁东主要产粮区;该区重金属含量低,是K,S,Mg,Mn,Na,Fe,B,Ca,Cl,Co,Cu等多种营养有益元素丰富区,其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适合现代农业生产,也是大力发展农、牧、渔业的有利地区。
2.营养有益元素适量区
总面积31 123.98km2,占研究区面积的57.30%,分布在胶莱盆地大部分区域及烟台、威海、日照局部地段,以盆地、丘陵和山区为特征。主要为第四纪地层分布区,部分中生代地层,少量新元古代、中生代花岗岩,是B,Ca,Cl,K,Mg,Na,S,Si等土壤营养有益元素适量区,重金属元素含量低,其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适合现代农业生产。在胶莱盆地或部分低丘陵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为主,山区和丘陵以林、苹果、梨、山楂、花生为主,宜林、宜农、宜牧。
3.营养有益元素缺乏区(培肥区)
总面积9847.65km2,占研究区面积 18.13%,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平度市东部、乳山—威海及沿海地带,以低矮丘陵或海相冲积平原为特征,主要出露花岗岩和海相第四纪地层。岩石裸露区或滨海平原区植被稀少,水土保持差,受人为污染较少,缺乏N,P,K,B,Mo,Ca,Mg,有机质等多种营养有益元素,土地贫瘠,一般需要对土壤进行培肥,适当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可发展某些经济作物和名优特农产品。
4.营养有益元素缺乏而部分重金属元素含量偏高区
总面积4449.12km2,占8.19%,包括烟台、日照局部、胶州湾北部、文登—成山角及临朐—沂水一带,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小面积分布在平原地带。这些地区主要是存在重金属元素污染(3类土壤),除烟台市一带以Cu,Cd,Ni等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为特点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是Ni的单元素污染区,另外,有机质,N,P,Mo,B等某些营养元素较缺乏。需加强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力度和农作物宜种性研究。根据作物的耐受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可限制性地发展农业。
5.部分重金属元素污染区(劣三类土壤)
总面积325.74km2,占0.60%,分布在日照、临朐、沂水和烟台局部地段及乳山市北部地区,主要表现为“点源”污染,这些地区 Ni、Cu、Cd、Hg 等重金属元素含量高,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劣3类土壤),是某些农作物限制区。可采取配肥等方法阻断或降低土壤重金属元素活化转移进入农作物中,如施用石灰,提高 pH;或施用有机肥增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或农业工程改土,如换土、排土、深耕翻土等方法,以降低重金属元素进入作物体,通过食物链而造成有害效应。同时还可筛选出适合土壤污染程度和理化性质的种植产品种类,采取低富集轮作的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也可种植花木树草等。
(二)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现状如表4-46和图4-45所示。可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111级和121级土地面积共1938.69km2,占3.65%,分布在莒—昌邑、莱西—即墨及临朐和烟台北部局部地段。因土壤酸化、灌溉水超标造成植物超标的112级土地面积为34.90km2,仅占0.07%,分布在烟台市区,加强管护也可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表4-46 鲁东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结果表
图4-45 土地生态管护建议图
可作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211级和221级土地分布面积最大,达31 255.72km2,占58.95%,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和各市局部地段;212级和222级土地面积为1620.75km2,占3.06%,主要分布在安丘西南和沂水,其次零星分布在日照、烟台等地,这部分土地加强管护也可作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
311级和321级土地,土地面积为8084.38km2,占15.24%,分布在昌邑北部、青岛西南、平度及牟平—乳山一带;312级和322级土地面积为162.85km2,占0.31%,分布在昌邑北部、乳山北部及烟台局部地段,这部分土地应加强管护。
411级和421级土地面积为5300.41km2,占10%,目前种植的农产品尚不超标;412级和422级土地面积为3136.82km2,占5.92%。4等土地土壤显酸性、土壤重金属及灌溉水局部超标,局部农产品重金属超标,主要分布在烟台中部、威海东部、临朐东部、临朐—沂水及日照局部地段。
511级和521级土地面积为1217.50km2,占2.30%,目前种植的农产品尚不超标;512级和522级土地面积为267.54km2,占研究区面积的0.50%,5等土地多位于各类矿区(金矿、石墨矿、铜铁矿)内、乡镇周边或紧邻乡镇地带,土壤显酸性且重金属超标,种植的农产品超标可能性极大;昌邑市北部5等土地土壤为强碱性,灌溉水超标,营养元素含量极低,不适合农作物种植。
5. 如何进行土地质量评价
将GIS技术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对土地质量评价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以信息技术和模型为支撑、以数据库为平台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对怀化市内的各类土地资源,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质量等级本研究中利用GIS及统计软件,在数据库中完成数据的储存与调用,并提交数字化土地质量评价图 土地质量评价过程中综合利用了MAPGIS软件、建设数据库采用的VisualFoxPro和统计用的DPS软件评价方法中使用专家选择法选择评价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计算评价分值 数据库是利用GIS软件进行土地质量评价的中枢,本研究所有数据的流动都以Visual FoxPro为核心展开,实现了数据流的畅通,对于在大区域下的数据的存储、整合与调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最后,本文以怀化市为例,应用建立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进行分析与操作,对全市范围内土地进行了质量评价,共提交五个等级的土地质量评价结果图实证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与怀化市实际土地利用较为相符,并且挖掘出了土地开发潜力,对进行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整治、保护措施的拟定等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将前沿的GIS技术与土地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了多种国内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统计模型和数据库的整合,探讨了数字化的土地质量评价技术,为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标题:土地质量GIS技术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方法权重计算
6. 几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所选择评价因子一般是重金属类毒物包括汞、镉、铅、铜、铬、镍、砷专等。属有机毒物有氰、酚、DDT、六六六、BaP、多氯联苯等。也可以根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因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上有采用生物法,即根据土壤中的生物反应评价土壤污染,比如用植物叶片、长势和产品来判断土壤污染状况。也有用毒理法来评价,即根据土壤、作物、及人体摄入量的关系来评价土壤污染。
7.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方法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方法分别是什么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以县为单位,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居民点及其以外的独立工矿企事业单位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界线,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8.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壤质量评价一般有单一污染物的单项评价和多种污染物的多项评价。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不同,因此也可按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为有机物污染评价、重金属污染评价、生物污染评价和放射性污染评价等。如要了解土壤质量的变化,还可以进行土壤物理评价、土壤生物评价、土壤化学评价等。在单项和多项评价的基础上可进行综合评价。为了解不同时期的土壤质量状况也可进行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提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MVIT)
Smith(1993)利用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来评价土壤质量。这种方法可以将无数量限制的单个土壤质量指标综合成一个总体的土壤质量指数,这一过程称为多变量指标转换(),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将测定值转换为土壤质量指数。各个指标的标准代表土壤质量的最优的范围或阈值。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把管理措施、经济和环境限制因子引入分析过程,其评价范围可从农场到地区水平,评价的空间尺度弹性大。
土壤质量动力学法
Larson(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动力学方法,从数量和动力学特征上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质量可看作是它相对于标准(最优)状态的当前状态,土壤质量(Q)可由土壤性质qi的函数来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质qi,是根据土壤性质测定的难易程度、重视性高低及对土壤质量关键变量的反映程度来选择的最小数据集。例如,土壤生产力指数(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对根系生长的满足度计算的,用来估计土壤侵蚀对土壤生产力质量及其变化的影响。该法适用于描述土壤系统的动态性,特别适合于土壤可持续管理。
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
Doran等(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综合评分法,将土壤质量评价细分为对6个特定的土壤质量元素的评价,这6个土壤质量元素分别为作物产量、抗侵蚀能力、地下水质量、地表水质量、大气质量和食物质量,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农田系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建立数学表达式,说明土壤功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最小数据集评价土壤质量。
土壤相对质量法
通过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来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这种方法首先是假设研究区有一种理想土壤,其各项评价指标均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以这种土壤的质量指数为标准,其它土壤的质量指数与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RSQI),从而定量地表示所评价土壤的质量与理想土壤质量之间的差距,这样,从一种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质量的升降程度,从而可以定量地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该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壤选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符合实际。
9. 土地评价根据评价目标的不同,可划分为什么
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内土地评价容或土地分等。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土地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审和鉴定。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不同,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综合评价。土地评价的对象是土地的质量,着重研究土地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衡量一定地区土地的各种组成要素和基本条件的特点,从土地质量、潜力及其适宜用途比较鉴别,确定最有利的用途。它是进行土地规划以及设计各种土地利用方案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很多国家对土地评价有各自的方法和指标系统。为了达到某种形式的标准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多次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于1976年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