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产是什么
『壹』 什么是地质遗迹景观
先说什么是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多样,地质遗迹丰富多彩,是世界上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云南的石林、安徽的黄山、广东的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都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国地质遗迹有哪些类型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国的地质遗迹分区
根据我国各种地质遗迹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区域特点,可将全国分为以下规划区:(1)东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区;(2)华北、辽河平原、晋冀山地及辽东山东半岛区;(3)陕甘黄土高原区;(4)华东、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岛(台湾、海南岛)区;(5)四川盆地、丘陵及云贵高原区;(6)内蒙古东部、中部干旱草原区;(7)内蒙古西部、宁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区;(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区。
我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区
据1997年统计,地质遗迹保护区为86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3处,市级9处,县级32处。
据22个省(市、区)最新统计,已建地质遗迹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9处,市、县级23处;规划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325处,其中国家级67处,省级162处,市县级96处。
我国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
据1992年统计,在606处自然保护区中,有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104处,包括国家级27处,省级71处,县级6处。
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926处,其中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处左右。
然后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品提高,旅游业的兴旺,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的地质遗迹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也开始展开了。
在国家公布的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许多风景名胜区以名山、名湖、河流峡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滨海岛等为主体命名,和地质遗迹密切相关。在全国512处各类风景名胜区中,其中含地质遗迹的名胜区可达半数以上。
我国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地质遗迹
至1998年,我国已建森林公园920余处,其中国家级295处。其类型可分山岳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岛型、海滨型、溶洞型、温泉型、草原型及园林型,前9种类型森林公园的地貌主体皆与地质遗迹密切相关,或含有一种或多种地质遗迹。
此外,在我国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5处为古猿和古人类遗迹,属于地质遗迹的一种类型。
『贰』 世界上地质类世界自然遗产有什么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必须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以及至少满足以下十项基准之一:
(i)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
(ii)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iv)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
(v)代表某一个或数个文化的人类传统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范-特别是因为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而处于消灭危机的场合。
(vi)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基准应最好与其他基准共同使用)。
(vii)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与美学重要性的自然现象或地区。
(viii)代表生命进化的纪录、重要且持续的地质发展过程、具有意义的地形学或地文学特色等的地球历史主要发展阶段的显著例子。
(ix)在陆上、淡水、沿海及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的演化与发展上,代表持续进行中的生态学及生物学过程的显著例子。
(x)拥有最重要及显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态栖息地,包含从保育或科学的角度来看,符合普世价值的濒临绝种动物种。
以上1~6是判断文化遗产的基准,7~10是判断自然遗产的基准。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 截止2014年6月25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中国共计拥有47项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3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遗产总数名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意大利的50项。其中我国与“地质类”相关的自然遗产有:
1.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 ,2003.7)——遴选依据:自然遗产(vii)(viii)(ix)(x)
2.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6.29;广西环江与桂林,重庆南川、贵州施秉,2012.6.22)——遴选依据:自然遗产(vii)(viii)
3.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2 010.8)——遴选依据:自然遗产(vii)(viii)
4.澄江化石遗址 (云南,2012.7.6)——遴选标准:自然遗产(viii)
『叁』 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多样,地质遗迹丰富多彩,是世界上地质遗迹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云南的石林、安徽的黄山、广东的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都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特大型矿,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一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遗迹等。
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929处,其中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处左右。至1998年,我国已建森林公园920余处,其中国家级295处。其类型可分山岳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岛型、海滨型、溶洞型、温泉型、草原型及园林型,前9种森林公园的地貌主体皆与地质遗迹密切相关,或含有一种或多种地质遗迹。
『肆』 地质遗迹的学科分类
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产为基础,也是以保护地学遗产向公众展示地质遗迹的科学意义为目的而建立的,特别是地质遗迹的划分和鉴别,要取得国际同行的共识,其分类要建立在共知的学科系统的基础上,其研究要有共同的语言和方法,以便形成明确的对比方案,利于合作和交流,提出一种系统的科学分类方案。其分类的科学依据和学科归属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地质科学的学科分类因科学的进步,学科的交叉,新领域的扩展,新技术的引入而不断有所变化,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不能太细,选按学科划分把地质遗迹归出大类,再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其自身的分类原则作进一步划分(表5-7)。
研究地质遗迹的目的是保护和展示地质遗产为地学旅游提供资源。地质科学分类中,有些学科有关的地质现象是不可视的称隐性地质遗迹,如地球化学学科有关的微量元素界线,当然有时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地质遗迹吻合,共同显示一种地质遗迹。但当其单独存在时,就难以用肉眼见到了,这些地质现象虽也是地质遗迹,这里分类就不再考虑了。
地质遗迹往往是多学科共同相关的,反映的地质事件也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分类中一个遗迹的归类就只能归入其最重要、最有显示度的学科中了。
同一地区,可能有多个地质遗迹共生、伴生,对区域(或地质公园)命名时也只能考虑其最有科学意义的一两种地质遗迹了。强调既要促进新知识的发现,以期能创造出新的机遇和解决老问题的途径,对又有的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作出反应,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也要抓住科学的机遇。
遗产地质学以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为指导紧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以解决实际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为目标。以地质公园为平台,是应当发展的新学科。
20世纪中期以来,新全球观逐渐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地球科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分割的描述性的固体地球科学正向强调行星地球各圈层的内在联系的系统地球科学发展,能够充分揭示地球历史和现状地质生态环境演化,定位人—生物圈—地圈的和谐发展的地球系统科学正在形成。遗产地质学正是这一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以地质遗产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地球科学为理论指导,对其形成的地质历史过程和条件,对其分类和特征,对其评价、鉴别和分级,对其保护和养育的方法和技术等进行研究。地质遗产分类是遗产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
表5-7 显性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
续表
续表
它以地质公园为平台,以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生态环境养育、地质科学普及、发展旅游经济、支撑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地球科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
2005年在《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一书中首次提出显性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并在国际同行中引起较大反响。笔者在参加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标准和指南修改稿的讨论时,将这一分类方案作为建议提出,并在修改稿中得到了采纳。
经过本项目的工作,尤其是根据我国地质公园的现状和应用情况,对最初的分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提出适合我国的显性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表5-7)。
『伍』 啥是地质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专可列为自然遗产: ①从美属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望采纳
『陆』 什么是地质遗迹
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柒』 世界自然遗产指是什么
世界自然遗产是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回质和生物结构答或该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境区。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自然遗产: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③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捌』 自然遗产与地质景观区别
自然遗产的覆盖面更广,自然遗产包括了多个方面:代表地球演化历史回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答;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栖息地。
因此地质景观一定属于自然遗产中,而自然遗产除了地质景观外还包括了其它内容。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出名是因为大熊猫在此生存,而不是地质上多么有特色。
『玖』 什么是地质遗迹
您好!
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多样,地质遗迹丰富多彩,是世界上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云南的石林、安徽的黄山、广东的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都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国地质遗迹有哪些类型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国的地质遗迹分区
根据我国各种地质遗迹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区域特点,可将全国分为以下规划区:(1)东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区;(2)华北、辽河平原、晋冀山地及辽东山东半岛区;(3)陕甘黄土高原区;(4)华东、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岛(台湾、海南岛)区;(5)四川盆地、丘陵及云贵高原区;(6)内蒙古东部、中部干旱草原区;(7)内蒙古西部、宁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区;(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区。
我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区
据1997年统计,地质遗迹保护区为86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3处,市级9处,县级32处。
据22个省(市、区)最新统计,已建地质遗迹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9处,市、县级23处;规划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325处,其中国家级67处,省级162处,市县级96处。
我国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
据1992年统计,在606处自然保护区中,有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104处,包括国家级27处,省级71处,县级6处。
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926处,其中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处左右。
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的地质遗迹
在国家公布的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许多风景名胜区以名山、名湖、河流峡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滨海岛等为主体命名,和地质遗迹密切相关。在全国512处各类风景名胜区中,其中含地质遗迹的名胜区可达半数以上。
我国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地质遗迹
至1998年,我国已建森林公园920余处,其中国家级295处。其类型可分山岳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岛型、海滨型、溶洞型、温泉型、草原型及园林型,前9种类型森林公园的地貌主体皆与地质遗迹密切相关,或含有一种或多种地质遗迹。
此外,在我国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5处为古猿和古人类遗迹,属于地质遗迹的一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