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柳江盆地有哪些地质作用

柳江盆地有哪些地质作用

发布时间: 2021-02-13 06:21:31

1. 柳江盆地的旅游资源

柳江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丰富,完整且系统地保存了华北地区从元古至今20亿年地壳演化、地理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史,被誉为“华北地区地质演化的教科书”。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地学教学野外实习基地。公园距秦皇岛市区12公里,以柳江盆地为中心,由地质遗迹景观区、地质地貌景观区和人文历史景观区组成,占地186平方公里。公园里的长城、祖山、燕塞湖等都是极具观赏价值的风景区。
地质公园以古生物化石、地层遗迹、岩溶地貌和花岗岩地质地貌为特色。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 位于秦皇岛市区以北的柳江盆地,其南缘距秦 皇岛市12km,有240km2,包含了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内容丰富,为国内罕见。其内三套地层及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均为自然露头,地层完整,界限清楚,岩类齐全,化石丰富,沉积构造发育,被公认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构造类型多种多样。不同规模的褶皱、不同级别的断裂以及揉皱、牵引、裂隙、岩脉充填等宏观、微观构造发育,形迹清晰。多种类型的构造形迹对研究区域地壳运动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金属、非金属矿化、矿点;岩溶作用形成的象鼻山、溶洞、天井、石芽、溶沟等;流水作用形成的离堆山、跌水、河流阶地等其他地质遗迹。国家地质公园内荟萃了众多的内生、外生矿床,但大多因规模小而不宜开采,却适于科普教学,其成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第四系洞穴堆积,可以使人们了解史前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演化,是重要的科研、科普基地。距今25~16亿年间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北戴河、山海关著名旅游区的地质背景;距今5.4~2.5亿年间古海洋中沉积物石灰岩形成了象鼻山、溶洞等华北罕见的岩溶地貌;距今2.5亿年~6500万年间的中生代花岗岩山体高大雄伟,陡峭险峻,形成了山地旅游景观;现代海洋地质作用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沿海沙丘和泻湖,形成了各种海蚀、海积地貌景观。

2. 柳江盆地的自然环境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以北的燕山脚下,六平方公里的盆地内荟萃了数亿年的各种地质现象,各地质时代、各种沉积环境的地层出露齐全、层次完整,地层单位界线清楚,化石丰富,是中国华北地区地质构造的缩影;地球上三大岩类在此出露齐全,岩石种类繁多,内外动力地质地貌景观千姿百态,区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溶洞,含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且邻近海岸,受海陆交互作用,形成了微缩景观式的地形地貌,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秦皇岛柳江盆地就逐渐成为中国有关地学院校和地学科研单位的实习基地和研究基地,因此,柳江盆地又被称为“地质教育第二课堂”。 区内三大类岩类出露齐全,各时代沉积地层发育完好,地层单位界线清晰,化石丰富多样。盆地内太古代——新生代地层“五代同堂”,有24 个组级地层单位,2个组级地层单位的建组剖面,以及集中反映区域性地质构造运动的“六大不整合面”,还有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竹叶灰岩、藻灰岩,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均为本区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年均174天,年平均降雨量 744.7毫米。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其中70%集中于七、八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3. 柳江盆地的地质特点

柳江盆地的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
(一)喷出岩:
该区的喷出岩分布广,厚度大,超过850米。喷出活动主要可分两期:较早一期在侏罗世,岩性为安山岩,分布于向斜的核部;较晚一期在晚侏罗世,岩性为酸性喷出岩,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东南边缘。
(二)侵入岩:
1.燕山花岗岩:呈岩基产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个西部边缘和东南外援。西部岩基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体”。直接与向斜两翼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一粗粒碱性花岗岩。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东南岩基中心相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皆为这两大岩基的边缘相。这两大岩基侵入于侏罗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同位素年令测定为一亿年。形成时代相当于晚白垩世。
2.东翼浅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长一二长斑岩岩体及张崖子西南山正长斑岩——闪长珍岩岩体等。这些小岩体产状为岩株。形成时代的侏罗纪——白垩纪。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辉缘岩、闪长珍岩、煌板岩。花岗斑岩等的侵入岩脉。岩床为数众多,均受构造裂隙控制。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北西——南东走向及南北走向。 (一)柳江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因此出露的地层宽度东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
1.柳江向斜东翼区: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东翼小岩株。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
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几条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断层,自西向东上推,延伸很远。
由于受到强烈的挤压,岩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加上断层发育。因此,该区少有开采价值的沉积矿床。
3.柳江向斜核部为燕山期,喷发的中性安山岩所占据。往往构成山地,如老君顶,海拔493.7米,形成了地形例置现象。
(二)断裂构造:本区断层较发育,类型较多,主要为正断层与逆断层,分布于向斜各处。主要断层有:
1.鸡冠山——汤河地堑:
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倾,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
2.伍庄——傍水崖断裂带:
该断裂带发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伍庄,东至傍水崖。有平行的数条断层出现,形成迭瓦式构造。断层面多向西倾斜。少数向东倾斜。倾角70o——80o。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挤压构造透镜镜体,构造角砾岩和片理化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等现象也较明显。
3.苏庄——伍庄——山羊寨逆断层
该断层发育在柳江向斜的西翼,走向NE20度,大致平行于向斜轴,是一条走向断层,沿走向延伸近10公里。断层东侧为下盘,其亮甲山组豹皮灰岩,,断层两侧为上盘,其张夏组后层状灰岩。断带宽1米左右,中间有细晶闪长岩脉侵入。断带中有构造角砾,岩发育和片理化现象,旁侧牵引,褶皱也较明显。
4.牌坊砬子逆断层:
该断层观察点位于伍庄东北500米牌坊 子之废弃旧矿坑处,断层北北东向延伸,长达3公里。断层发育于二迭系地层中,断层东侧为上盘,西侧为下盘。上盘为下二迭统,顶部B层耐火粘土和上二迭统含砾粗砂岩,具有明显的牵引褶皱。下盘为 下二迭统粉砂质页岩。沿断层面观察,见有构造透镜体及片理化现象。上盘岩层两组节理发育。
5.石门寨126.6高地北采坑正断层:
该断层出露在柳江向斜的东翼,位于石门寨东南126.6高地北废采坑处。断层走向NE15度,断层在平面上呈锯齿状延伸,在剖面上向东倾,倾角61o。整个断裂宽带15米,其中有正长斑岩岩脉侵入。宽约3.5米。断裂带中有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等,以东岩为主。后期被二氧化硅所胶结形成硅化带。实出地表面呈锯齿状近南北向延伸。断层延伸有1.5公里。断层东侧为亮甲山组的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薄层竹叶状灰岩,西侧为寒武系张夏组的厚层 状灰岩。
6.石门寨126.6高地南采坑逆断层。
断层发育在亮甲山组灰岩中,断裂面在剖面上呈舒缓波状。断层面在剖面上见有大片擦痕、阶步,断层面附近有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发育。断层的上盘(北西盘)产生次一级的牵引褶皱。该断层延伸不远,断距不大。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发生海进。在长期风化侵蚀的古老变质岩系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在这段时期内曾有过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在清白口纪和下寒武世之,中奥陶世和中石碳世之间都曾发生过沉积间断。上述时期柳江盆地古地理环境随有过海、陆地明显变迁。但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平稳的升降运动。所以该时期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自中生代初期起,经历的构造变动性质与古生代不同。这个时期的构造变动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断裂。二迭纪末,本区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雏形。导致侏罗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这次构造变动之后,本区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导致二迭系地层愈向北受侵蚀愈强,甚至局部无有蚀余。侏罗系直接超覆于石炭系或奥陶系之上。
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沉积后,又有一次构造变动。使下侏罗统下部岩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沉积中心。所以下侏罗统上部岩层明显地区域性起超覆于下部岩层之上。在西翼则超出下部岩层的沉积范围。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由此推知,此时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对称形态。两翼很陡,东翼开阔平。中侏罗世,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构造变动。伴有多次连续和猛烈的火山喷发。所以在向斜的核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在下侏罗统之上。局部超覆于二迭系,奥陶系之上。
白垩纪燕山晚期的温泉堡花岗岩基侵入形成的挤压力。使不对称的柳江向斜形态更进一步加剧。并引起了西翼自西向东逆的一系列南北断层和西翼地层产状的局部。新生代特别第四纪以来。本区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因此,山区河谷有阶梯地形成。全新世以来,由于冰后期海侵。在现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海积和海蚀地形形态。

4. 实习区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概况

秦皇岛石门寨地质教学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以北28km处,地处燕山山脉东端,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图1-1)。

图1-1 石门寨地区交通位置图

实习区交通方便,大秦、京哈铁路在秦皇岛设有国家三级站,与市区有公路、地方铁路相通。秦皇岛市是我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素有“不冻港”、“玻璃城”、“夏都”的美誉。此外,全国几十所地质院校师生每年暑期集中在这里进行基础教学实习。广大师生活跃在长城脚下、渤海之滨,给这里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从实习区乘车经市区可到北戴河海滨、山海关和昌黎县黄金海岸等旅游胜地。

实习区坐落于柳江盆地。柳江盆地的得名地点———柳江村位于石门寨西南4km处。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地貌形态为一南北向延伸、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区。

盆地北、东、西三面由新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体和燕山期花岗岩体构成,盆地内部为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的低洼丘陵和平原。从地质构造角度看,盆地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称为“柳江向斜”(图1-2)。

图1-2 柳江向斜与地貌关系图(据柳成志等,2006)

大石河是纵贯盆地的主要水系,向东南方向在山海关以南流入渤海。盆地内最高点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高山陡倾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一般为160~300m。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几乎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

由于古近纪—新近纪以来气候湿热,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形成喀斯特地貌,在本区形成了石芽、象鼻山、落水洞、溶洞等地貌景观。

内力地质作用也对本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由于新构造运动,本区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多层溶洞等地貌景观。

根据区内地形特点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研究,实习区自西向东可划分为三级夷平面,第一级夷平面分布于老君顶到大洼山,海拔450m左右,表现为海拔近似的山顶,但保存面积比较小;第二级夷平面,分布于旁水崖、南峪、夏家峪以西,海拔300m左右,表现为高度近似的丘陵;第三级夷平面,广泛发育在本区东部和南部,海拔180m左右,表现为海拔近似的低丘。

实习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杏较多。工业以采掘业为主,有煤、耐火黏土、建筑石材以及水泥原料等。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总储量2×108~3×108t。区内最大的工矿企业为柳江煤矿,其次是秦皇岛市电业局北山发电厂。地方水泥厂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发展的需要,在盆地内星罗棋布,但目前大多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枯竭,纷纷破产或重组。

柳江盆地于1999年5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12月20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河北省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由柳江盆地地质景观区、祖山—燕塞湖—角山—长寿山地质地貌景观区和长城人文历史景观区三部分组成。2005年7月,柳江盆地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图

国家地质局档案库裏面有。

6. 柳江盆地岩浆活动。大伙能给一个详细点的描述么

柳江盆地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部,其核心区距秦皇岛市市区约15公里。2005年被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荟萃了新太古代至新生代中国华北地区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及生物进化等地质现象的精华,包含了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其内三套地层及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均为自然露头,地层完整,界限清楚,岩类齐全,化石丰富,沉积构造发育,被公认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功能区划
保护区总面积139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76公顷,缓冲区面积516公顷,实验区面积40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等地质遗迹。
范围在东经119°30'—119°40',北纬40°02'—40°14'之间,共由4个相对独立的分区组成:(1)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区,总面积857公顷。东起张岩子村西坡脚,沿280°轴向至东部落村北500米处,南北宽500—900米;再向西,沿近东西走向至石岭村南500米处,长3750米,南北宽750—2000米;随后轴向转为150°,延至砂锅店村东800米处,长约2000米,宽770米。(2)亮甲山—欢喜岭—瓦家山区,总面积217公顷。东起亮甲山东坡陡崖处,经欢喜岭村东至瓦家山村西山梁上,呈“S”形带状分布,宽250—850米。(3)黑山窑—大洼山区,总面积155公顷。东起自黑山窑后村西边,沿295°轴向至大洼山西山坡,长约2500米,宽600—800米。(4)鸡冠山区,总面积166公顷。东起自八岭沟村北西350米处坡脚,向北西向跨越汤河河谷至大平台西侧陡崖。
自然环境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以北的燕山脚下,六平方公里的盆地内荟萃了数亿年的各种地质现象,各地质时代、各种沉积环境的地层出露齐全、层次完整,地层单位界线清楚,化石丰富,是中国华北地区地质构造的缩影;地球上三大岩类在此出露齐全,岩石种类繁多,内外动力地质地貌景观千姿百态,区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溶洞,含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且邻近海岸,受海陆交互作用,形成了微缩景观式的地形地貌,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秦皇岛柳江盆地就逐渐成为中国有关地学院校和地学科研单位的实习基地和研究基地,因此,柳江盆地又被称为“地质教育第二课堂”。 区内三大类岩类出露齐全,各时代沉积地层发育完好,地层单位界线清晰,化石丰富多样。盆地内太古代——新生代地层“五代同堂”,有24 个组级地层单位,2个组级地层单位的建组剖面,以及集中反映区域性地质构造运动的“六大不整合面”,还有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竹叶灰岩、藻灰岩,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均为本区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年均174天,年平均降雨量 744.7毫米。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其中70%集中于七、八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地质特点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的山海关小区。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本区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
二、岩浆岩
柳江盆地的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
(一)喷出岩:
该区的喷出岩分布广,厚度大,超过850米。喷出活动主要可分两期:较早一期在侏罗世,岩性为安山岩,分布于向斜的核部;较晚一期在晚侏罗世,岩性为酸性喷出岩,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东南边缘。
(二)侵入岩:
1.燕山花岗岩:呈岩基产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个西部边缘和东南外援。西部岩基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体”。直接与向斜两翼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一粗粒碱性花岗岩。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东南岩基中心相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皆为这两大岩基的边缘相。这两大岩基侵入于侏罗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同位素年令测定为一亿年。形成时代相当于晚白垩世。
2.东翼浅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长一二长斑岩岩体及张崖子西南山正长斑岩——闪长珍岩岩体等。这些小岩体产状为岩株。形成时代的侏罗纪——白垩纪。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辉缘岩、闪长珍岩、煌板岩。花岗斑岩等的侵入岩脉。岩床为数众多,均受构造裂隙控制。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北西——南东走向及南北走向。
三、构造
(一)柳江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因此出露的地层宽度东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
1.柳江向斜东翼区: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东翼小岩株。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
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几条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断层,自西向东上推,延伸很远。
由于受到强烈的挤压,岩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加上断层发育。因此,该区少有开采价值的沉积矿床。
3.柳江向斜核部为燕山期,喷发的中性安山岩所占据。往往构成山地,如老君顶,海拔493.7米,形成了地形例置现象。
(二)断裂构造:本区断层较发育,类型较多,主要为正断层与逆断层,分布于向斜各处。主要断层有:
1.鸡冠山——汤河地堑:
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倾,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
2.伍庄——傍水崖断裂带:
该断裂带发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伍庄,东至傍水崖。有平行的数条断层出现,形成迭瓦式构造。断层面多向西倾斜。少数向东倾斜。倾角70o——80o。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挤压构造透镜镜体,构造角砾岩和片理化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等现象也较明显。
3.苏庄——伍庄——山羊寨逆断层
该断层发育在柳江向斜的西翼,走向NE20度,大致平行于向斜轴,是一条走向断层,沿走向延伸近10公里。断层东侧为下盘,其亮甲山组豹皮灰岩,,断层两侧为上盘,其张夏组后层状灰岩。断带宽1米左右,中间有细晶闪长岩脉侵入。断带中有构造角砾,岩发育和片理化现象,旁侧牵引,褶皱也较明显。
4.牌坊砬子逆断层:
该断层观察点位于伍庄东北500米牌坊 子之废弃旧矿坑处,断层北北东向延伸,长达3公里。断层发育于二迭系地层中,断层东侧为上盘,西侧为下盘。上盘为下二迭统,顶部B层耐火粘土和上二迭统含砾粗砂岩,具有明显的牵引褶皱。下盘为 下二迭统粉砂质页岩。沿断层面观察,见有构造透镜体及片理化现象。上盘岩层两组节理发育。
5.石门寨126.6高地北采坑正断层:
该断层出露在柳江向斜的东翼,位于石门寨东南126.6高地北废采坑处。断层走向NE15度,断层在平面上呈锯齿状延伸,在剖面上向东倾,倾角61o。整个断裂宽带15米,其中有正长斑岩岩脉侵入。宽约3.5米。断裂带中有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等,以东岩为主。后期被二氧化硅所胶结形成硅化带。实出地表面呈锯齿状近南北向延伸。断层延伸有1.5公里。断层东侧为亮甲山组的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薄层竹叶状灰岩,西侧为寒武系张夏组的厚层 状灰岩。
6.石门寨126.6高地南采坑逆断层。
断层发育在亮甲山组灰岩中,断裂面在剖面上呈舒缓波状。断层面在剖面上见有大片擦痕、阶步,断层面附近有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发育。断层的上盘(北西盘)产生次一级的牵引褶皱。该断层延伸不远,断距不大。
四、构造发育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发生海进。在长期风化侵蚀的古老变质岩系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在这段时期内曾有过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在清白口纪和下寒武世之,中奥陶世和中石碳世之间都曾发生过沉积间断。上述时期柳江盆地古地理环境随有过海、陆地明显变迁。但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平稳的升降运动。所以该时期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自中生代初期起,经历的构造变动性质与古生代不同。这个时期的构造变动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断裂。二迭纪末,本区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雏形。导致侏罗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这次构造变动之后,本区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导致二迭系地层愈向北受侵蚀愈强,甚至局部无有蚀余。侏罗系直接超覆于石炭系或奥陶系之上。
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沉积后,又有一次构造变动。使下侏罗统下部岩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沉积中心。所以下侏罗统上部岩层明显地区域性起超覆于下部岩层之上。在西翼则超出下部岩层的沉积范围。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由此推知,此时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对称形态。两翼很陡,东翼开阔平。中侏罗世,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构造变动。伴有多次连续和猛烈的火山喷发。所以在向斜的核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在下侏罗统之上。局部超覆于二迭系,奥陶系之上。
白垩纪燕山晚期的温泉堡花岗岩基侵入形成的挤压力。使不对称的柳江向斜形态更进一步加剧。并引起了西翼自西向东逆的一系列南北断层和西翼地层产状的局部。新生代特别第四纪以来。本区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因此,山区河谷有阶梯地形成。全新世以来,由于冰后期海侵。在现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海积和海蚀地形形态。

7. 实习区人文和自然地理概况有哪些

据带队实习的老师介绍,野外实习根据不同的地质现象,不同的地点,在实习区域内共分为10 条实习路线。

1—地质观察点;2—公路;3—铁路1)赤土山—鸽子窝基岩海岸海蚀地貌观察路线2)老虎石海洋地质作用观察路线3)燕山大学—山东堡风化作用及河流、沙质海岸地质作用观察路线4)石门寨西地层观察路线5)上庄坨—沙锅店岩浆作用及河流、地下水地质作用观察路线6)马蹄岭—驻操营地质构造观察路线7)鸡冠山地质构造观察路线8)燕塞湖—山海关岩浆作用及旅游观察路线9)祖山风景区地质作用及旅游观察路线10)金山嘴海洋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及构造运动观察路线这10条路线的景观基本反映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现象,也划定了实习站的区域范围。这个区域范围包括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山海关区、抚宁县东北部。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是著名的旅游区,交通十分便利。抚宁县东北部区域(包括石门寨镇、杜庄乡和驻操营乡)位于秦皇岛市北,距市区20~30千米,往来有公路和铁路。抚宁县东北部实习区实际上是一个盆地,称为柳江盆地,它是燕山山脉东段一个南北向延伸的丘陵盆地,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东西向宽约10千米,南北向长约20千米,整个盆地面积约200平方千米。盆地东、西、北三面为中低山,其中部主要是起伏的丘陵,海拔493米的老君顶位于盆地北部,是盆地内的最高峰。发源于燕山山脉东段的大石河全长70千米。由西北至西南流经柳江盆地,经山海关南侧老龙头处注入渤海,大石河流域面积为560平方千米。1974年在大石河流经的盆地南缘大陈庄(大陈庄位于河流下游,为河流出山口)建成了蓄水量为7000×104立方米的大石河水库“燕塞湖”。它是秦皇岛市主要的淡水水源地之一,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北戴河区实习区北倚燕山山脉东段,南濒渤海。北戴河区属由侵蚀残丘组成的丘陵地形,海拔152米的联峰山是北戴河区的最高峰。戴河由北而南沿山脚蜿蜒注入渤海。北戴河区因位于戴河以北,故名北戴河。联峰山植被繁茂,各种松柏四季常青。山中奇岩怪洞甚多,亭台别墅、文物古迹掩映其中,如诗如画。北戴河区东南部是漫长悠缓的海岸线,沙软潮平,质细坡缓,水质良好,盐度适中,沿海岸开辟的30多个海水浴场,分布在从鸽子窝往东北至山海关老龙头这段优质的沙质海岸之间。位于东部的鸽子窝是看海上日出、观海潮涨落的最佳首选地。

山海关实习区位于秦皇岛市东北,距市区约15千米,东南临渤海,南部老龙头为大石河入海口。该区主要是由侵蚀残丘、冲积扇和海积阶地构成的地形。山海关区在古代是军事上的险关要塞。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有先人在此地劳动生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修建长城关隘,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关城建筑粗犷雄伟,布局独特,气势非凡,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

以戴河为界,河南为南戴河。南戴河海滨位于抚宁县东南19.5千米处,与北戴河海滨隔河相望,一桥相连。海滨东起戴河口,西至洋河口,海岸线长为1.5千米,面积为2.5平方千米,海滩宽阔和缓,沙软潮平,最高潮位1.66米、最低潮位0.66米、湖差1米左右。海底沙细柔软,无礁石碎块;海水清澈透明无污染,是海浴、沙浴、日光浴的理想场所。

8. 柳江盆地的管理状况

本区是中国最抄早开展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地区之一,其研究历史达一百多年,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通过在本区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计其数的地质前辈由此迈入神圣的地堂殿堂,而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本区素来享有地学研究“天然实验室”和地质学家成长“摇篮”的美誉,每年都有数十所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在此进行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
河北省人民政府1999年批准建立“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隶属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00年成立了保护区管理处,主要从事地质遗迹保护与研究,面积139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76公顷,占保护区面积34.12%。人员编制15人,目前人员总数6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2人;巡护人员5人。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由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管理。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保护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基本完成,从而使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这份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弥足珍贵的自然遗产依法得到了有效保护。

9. 柳江盆地的介绍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部,其核心区回距秦皇岛市市区约15公里。2005年被答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荟萃了新太古代至新生代中国华北地区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及生物进化等地质现象的精华,包含了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其内三套地层及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均为自然露头,地层完整,界限清楚,岩类齐全,化石丰富,沉积构造发育,被公认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10.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其核心距秦皇岛市区15km。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中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山海关隆起的南缘,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组成向斜构造。其中元古界及古生界环绕盆地边缘分布,构成向斜的两翼,中生界侏罗系分布于盆地中部,构成向斜的核部。
盆地基底为新太古界晚期混合花岗岩,其上为新元古界滨浅海相砂岩、泥灰岩,二者之间以吕梁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新元古界以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与下古生界接触。
柳江盆地呈南北向簸箕状,东、北、西高,南低,区内海拔高度为60—400m,最高点为盆地北端的老君顶,海拔493.7m。东部为石湖山、后石湖山,北部为梯子岭,西部为响山,盆地中部为低山丘陵。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系较为发育,大石河流域和汤河流域,由北向南流经本区,并各自注入渤海。两河分水岭位于秋子峪一带,地表与地下分水岭一致。大石河是流经保护区最大的河流,有许多支流汇合而成,构成树枝状水系,展布于柳江盆地地区;汤河流域位于盆地西部,区内河长10km,于南部鸡冠山口流出保护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