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东农工程地质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东农工程地质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13 05:16:46

『壹』 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

①区域变质岩类,由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
②热接触变质岩类,由热接触变质作版用所形成,如斑点板岩权等。
③接触交代变质岩类,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各种。
④动力变质岩类,由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压碎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等。
⑤气液变质岩类,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如云英岩、次生石英岩、蛇纹岩等。
⑥冲击变质岩类。由冲击变质作用所形成

『贰』 变质作用的变质类型

变质作用的分类各家不完全一样,有的侧重于地质特点,有的侧重于物理化学条件,有的侧重于矿物组合和变形作用所产生的结构构造特点。合理的分类应是一个综合分类,既要考虑变质作用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又要以反映热流变化的变质相和变质相系为基础。
根据变质岩系产出的地质位置、规模和变质相系,同时考虑大多数人的税惯分法,可把变质作用分为局部性的和区域性的两大类别。局部性的包括下列类型。 一般是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由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侵入体周围几米至几公里的范围内,常形成接触变质晕圈。一般形成于地壳浅部的低压、高温条件下,压力为107~3×108帕。近接触带温度较高,从接触带向外温度逐渐降低。接触变质作用又可分为2个亚类:
①热接触变质作用:指岩石主要受岩浆侵入时高温热流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定向应力和静压力的作用一般较小,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只起催化剂作用,围岩受变质作用后主要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原有组分重新改组为新的矿物组合并产生角岩结构,而化学成分无显著改变。
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围岩除受到热流的影响外,还受到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和挥发分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代置换,原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发生明显改变,形成各种夕卡岩和其他蚀变岩石,有时还伴生有一定规模的铁、铜、钨等矿产以及钼、钛、氟、氯、硼、磷、硫等元素的富集。 指与断裂构造有关的变质作用的总称。它们以应力为主,有的伴有大小不等的热流,可分为3个亚类:
①碎裂变质作用:当岩层和岩石遭受断层错动时发生压碎或磨碎的一种变质作用,也有人称为动力变质作用(狭义的)、断错变质作用或机械变质作用。一般常发生于低温条件下,重结晶作用不明显,常呈带状分布,往往与浅部的脆性断裂有关。
②韧性剪切带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带指由韧性剪切作用造成的强烈变形的线状地带,可以有很大的宽度和长度。它与脆性断裂不同,剪切带内的变形是连续的,不发育明显的断层面,但又有相对位移。剪切带变形及相关的变质作用具有相同的边界条件,都限于剪切带内部。一般叠加在区域变质作用产物上的剪切变形往往伴有退化变质作用,其变质程度从低温绿片岩相至高温角闪岩相。与区域变质同期的韧性剪切带变质作用较为复杂,在少数情况下,递进剪切变形也可以伴有进化变质作用。导致剪切带变质作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流体的注入,另一是由剪切应变引起的等温面变形和热松弛作用。
③逆掩断层变质作用:逆掩断层导致的变质作用与剪切带变质作用有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其下盘和一部分上盘岩石,上盘即逆掩的岩石发生快速退化变质作用,而下盘被逆掩的岩石产生快速的增压变质作用,随后又发生热调整使地热梯度缓慢升高,整个岩系相应地发生缓慢的进化变质作用,最后岩系底部发生部分熔融并导致晚期侵入体的生成。 区域性的变质作用,一般规模巨大,主要呈面型分布,出露面积从几百到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它可分为下列3个主要类型。
高温变质作用
主要见于太古宙地盾或克拉通,常发生在地壳演化的早期,它不同于元古宙以来活动带的变质作用。以单相变质的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为主,呈面型分布,变质温度,麻粒岩相一般为700~900℃,角闪岩相一般为550~700℃,压力一般为(5~10)×108帕。重熔混合岩比较发育,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分布广泛。紫苏花岗岩仅见于麻粒岩相区。构造上表现为穹窿和短轴背斜。中国的华北陆台有广泛出露。
热流变质作用
即一般所称的区域动热变质作用,也有人称为造山变质作用。这是在区域性温度、压力和应力增高的情况下,固体岩石受到改造的一种变质作用,它往往形成宽度不等的递增变质带。此种变质作用在地理上以及成因上常与大的造山带有关,如欧洲苏格兰—挪威的加里东造山带,北美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中国的祁连山造山带等。变质作用的形成温度可达700℃,有的高达850℃,压力为(2~10)×108帕,岩石变质后具明显的叶理或片理。常伴有中酸性岩浆活动或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
埋藏变质作用
又称埋深变质作用,也有人称静力变质作用、负荷变质作用或地热变质作用。埋深变质作用与岩浆侵入作用和造山应力作用都无明显关系,它是地槽沉积物及火山沉积物随着埋藏深度的变化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岩石一般缺乏片理。形成温度较低,最高可能为400~450℃,压力较高。埋深变质作用一方面解释了含有沸石类矿物的变质岩,另一方面解释了含硬柱石、蓝闪石的变质岩,这两类变质岩是在相近的低温条件下形成,但是它们在压力上有较大差别。经常伴生榴辉岩(C型)、蛇纹岩或蛇绿岩。未见有混合岩,同构造期花岗岩很不发育。关于埋深变质作用的成因有造陆运动下沉说、洋槽沿俯冲带下沉说和大断裂造成的下沉说等。 指大洋中脊附近的变质作用,在大洋中脊下部的热流具有较高的速率,并随深度而快速增加,使原有的基性岩(玄武岩、辉长岩等)变质。以后由于洋底扩张,不断产生侧向移动,使这些变质岩移至正常的大洋盆中。变质的基性岩,一般不具片理,基本保留原有结构,其变质相主要是沸石相和绿片岩相。根据对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底样品研究,变质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常随深度而变化,其顺序为黝帘石→葡萄石+阳起石→绿片岩相,葡萄石-绿纤石相组合缺失,说明大洋中脊玄武岩变质时比许多大陆上蛇绿岩的地热梯度高。区域变质作用按压力类型分为低、中、高三个类型和两个过渡类型,具有一定的温度—压力梯度,并与一定的地质环境有密切关系。80年代中,中国岩石学家董申保等把中国的区域变质作用分为主要类型、基础类型和辅助类型。主要类型有:
①埋深变质作用:包括浊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型(浅到中等深度型)和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型(高压相系型)两个基础类型
②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包括低绿片岩相(千枚岩)型和绿片岩相(有时可出现蓝闪绿片岩相)型两个基础类型
③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包括中压相系和低压相系型两个基础类型
④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包括麻粒岩相型和角闪岩相型两个基础类型。辅助类型包括盖层变质作用和断陷变质作用。

『叁』 地质学中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老哥网络讲的很详细我只是搬运工。
重结晶作用

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同种矿物的化学组分的溶解、迁移和再次沉淀结晶,使粒度不断加大,而不形成新的矿物相的作用。例如,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

变质结晶作用

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形成新矿物相的同时,原有矿物发生部分分解或全部消失。这种过程一般是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又称为变质反应。在矿物相的变化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岩石中的各种组分发生重新组合。在变质结晶作用中形成新矿物相的主要途径有脱挥发分反应、固体-固体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变质岩中新矿物相的出现首先受变质反应过程中物理化学平衡原理的控制,其次受化学动力学有关原理的控制。

变质分异作用

指成分均匀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不均匀的变质岩的作用。例如,在角闪质岩石中形成以角闪石为主的暗色条带和以长英质为主的浅色条带。

交代作用

指有一定数量的组分被带进和带出,使岩石的总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的成岩成矿作用。岩石中原有矿物的分解消失和新矿物的形成基本同时,它是一种逐渐置换的过程。

变形和碎裂作用

在浅部低温低压条件下,多数岩石具有较大的脆性,当所受应力超过一定弹性限度时,就会碎裂。在深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弹性限度时,则出现塑性变形。

『肆』 学习任务掌握变质作用的类型

变质作用类型划分的目的,是把自然界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变质岩石组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成因上阐述它们的相互联系及矿产形成、分布的规律。过去曾有过很多分类,有的侧重于形成时的地质环境,有的强调形成时的物化因素,有的则侧重于矿物组合及变形作用特点,也有的考虑到变质岩石的分布规模和引起变质作用的方式等。直到目前尚无统一划分方案。

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应以地壳演化过程中地质环境或地质作用为基础,进一步再考虑变质作用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分类应力求简单适用。

根据变质作用产生的地质背景,热流和应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变质作用分为如下类型。

一、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发生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规模不太大的一种变质作用。根据变质作用因素的不同,可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接触热变质作用:岩浆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上升到地壳较浅的部位后,围岩由于受高温的影响,组分将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但原岩的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例如纯石灰岩经热变质后,发生重结晶形成粒度较粗的大理岩;泥灰岩受热变质后,发生重结晶及重组合,形成透辉石大理岩、钙铝榴石透辉石大理岩、透闪石大理岩等。在整个变质过程中主要的控制因素是温度,其温度范围如图3-1-3所示。

图3-1-3 变质作用的温压范围图解

(据Ehlers& Blatt,1980,改编;转引自游振东等,1991)

(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围岩除受岩浆体的高温影响外,挥发分在岩体与围岩间的交代作用,致使接触带附近岩体和围岩的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例如石灰岩受中酸性侵入体的影响,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在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均比较特殊的一类岩石——矽卡岩。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时,围岩常因距离侵入体的远近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距侵入体近的围岩变质程度高,远离侵入体的围岩,变质程度低。因此,在侵入体周围常按顺序出现变质程度不同的岩石,这种现象称为接触变质圈或接触变质晕。

接触变质圈的范围和形态,常常和侵入体的温度、成分、形态、大小及侵入时的深度及围岩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是:侵入体愈大、侵入时深度愈深、温度愈高、挥发组分越多、围岩的化学性质越活泼,则形成的变质圈就越宽,反之则较窄。此外,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的产状,对变质圈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接触面较平缓或较复杂时,所形成的变质圈就宽,反之,接触面较陡或较平直时,变质圈就窄(图3-1-4,图3-1-5)。

图3-1-4 变质圈的宽度与侵入体接触面产状关系示意图

(转引自徐永柏,1985)

图3-1-5 变质圈的宽度与层理关系示意图

(转引自徐永柏,1985)

二、气液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由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或溶液,与固体岩石发生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又称为交代蚀变作用或围岩蚀变。

关于气水溶液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但基本有以下几种,即来源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析出的气水溶液;来源于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时,岩石分泌出的热液及由变质原岩脱水形成的热液等。

三、动力变质作用

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下,使原岩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以至重结晶的变质作用,称为动力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多发生在强烈的褶皱带、断裂带附近,一般呈狭长带状分布。

四、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在大面积范围内,由于区域性的地壳运动引起岩石发生变质的作用。这种变质作用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具有区域性。

区域变质作用的发生往往和地壳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且在时间或空间上经常和该地区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相伴生。因此,区域变质作用的因素比较复杂,是由温度、压力、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综合作用。它使原岩发生重结晶、变质结晶、变质分异及变形作用,有时还伴随有注入及交代等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常呈大面积或呈带状分布,长数百或数千千米,宽数十或数百千米。由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等被强烈变形或片理化的岩石所组成。例如西欧的加里东造山带,中部欧洲的阿尔卑斯造山带,我国的燕辽、晋北、山东、闽浙及滇西等地的变质活动带。也有一部分,在大范围内遭受重结晶作用而没有明显的变形及通常没有片理化的岩石,例如新西兰地区的沸石相变质岩石。有人称为埋藏变质作用,它也可能是区域变质的最低温部分。因此本书将它列入区域变质作用类型。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广泛出现于太古宙结晶基底及其他时代的变质造山活动带上,因此,有人称其为造山变质作用。

由于区域变质作用持续时间长、温度和压力变化大,因此在许多区域变质岩发育的地区,常常出现变质程度不同的岩石,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这种现象称为区域变质带。同一变质带的岩石,其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基本相同,变质程度也基本相同。不同变质带的岩石,其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基本不同,变质程度也不同。根据变质因素的强弱不同,一般将区域变质带划分为浅变带、中变带、深变带,相应的变质等级为低级变质、中级变质和高级变质。现将各变质带相应的物理化学条件、特征变质矿物、岩石的构造特征等列于表3-1-1。

表3-1-1 变质作用等级及常见的特征矿物表

从表3-1-1可以看出,岩石的变质程度取决于变质因素的强度,并通过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反映出来。因此,在区域变质岩发育地区进行野外工作时,就可根据这些特征来划分变质带。目前主要是以某些特征变质矿物,在岩石中初次出现为依据来划分变质带:如绿泥石带(代表浅变质带)、黑云母带(为中变质带)、矽线石带(则代表深变质带)等。

Ehlers & Blatt(1980)按照压力类型将区域变质作用划分为:①高压型,地温梯度10℃/km左右;②高压过渡型,地温梯度10~20℃/km;③中压型,地温梯度20℃/km左右;④低压过渡型,地温梯度20~30℃/km;⑤低压型,地温梯度>30℃/km。变质作用之压力型是与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的。不同压力型会出现不同的压力指示矿物。其温压范围参见图3-1-3。

五、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是一种介于变质作用与典型岩浆作用之间的地质作用。其最大的特征是,在这种作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广泛的流体物质。流体物质的主要成分为长英质,它们与原岩中活动性弱的组分相互作用和混合,结果形成一种新岩石——混合岩。形成混合岩的整个过程叫混合岩化作用。

根据混合岩化作用发生的地质条件及分布范围,一般可分两种类型:

(1)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后期,由于地壳内部热流的继续上升,产生了深部热液或重熔(溶)的熔浆,它们对已变质的岩石进行广泛的注入和交代,从而形成一种规模较大的混合岩化作用。因此,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经常和正常的区域变质岩相伴生,且常出现在区域变质较深的地区,往往是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2)边缘混合岩化作用:是发生在各个时代侵入体边缘,分布范围比较局限的一种混合岩化作用。它是由原岩受深部岩浆(包括再生岩浆及熔浆)和伴生的碱质流体的渗透,注入和交代而成,其成因和区域变质作用没有直接联系。

六、其他类型的变质作用

除以上几种主要类型之外,尚有几种其他类型的变质作用。

(1)冲击变质作用:这是指陨石冲击岩石而产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冲击变质作用可使岩石产生一些特殊矿物,如柯石英、金刚石等,同时产生一些特殊的碎裂和变形构造,还可产生一些由熔融而形成的玻璃质。冲击变质作用的主要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定向压力很大、温度很高。

(2)洋底变质作用:洋底变质作用是指在大洋中脊下面,由于地热梯度较高而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根据海洋地质的研究结果,认为大洋中脊下较高的地热梯度与热流值引起原有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变质岩,一般不具片理,基本保留原岩组构。

(3)叠加变质(多期变质)作用:指早期形成的变质岩石,在以后的地质时期中,又遭受到另一次变质作用的改造作用,即岩石遭受到两次以上的变质作用。若在较低级变质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叠加了高级变质作用则称为递增变质作用。退化变质作用是指较高级的变质岩石被较低级的变质作用所改造,它具体表现在高温的矿物组合被低温的矿物组合所代替。叠加变质作用可属于一个变质事件中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

『伍』 何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有哪些主要类型

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内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容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分类各家不完全一样,有的侧重于地质特点,有的侧重于物理化学条件,有的侧重于矿物组合和变形作用所产生的结构构造特点。合理的分类应是一个综合分类,既要考虑变质作用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又要以反映热流变化的变质相和变质相系为基础。
根据变质岩系产出的地质位置、规模和变质相系,同时考虑大多数人的税惯分法,可把变质作用分为局部性的和区域性的两大类别。

『陆』 变质作用类型有哪些

根据地质环境和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温度、负荷压力、流体压力、应力、流体成分、氧逸度),可划分下列变质作用类型。
(一)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contact metamorphism)也称热接触变质作用或接触热变质作用(contact-thermal metamorphism)。接触变质作用是发育在与侵入岩体相接触围岩中的一种局部变质作用,由侵入岩体的热能使围岩发生变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但变质前后岩石的化学成分基本没有变化。接触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典型的接触变质岩石是角岩。
(二)区域变质作用
在区域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的变质作用,统称为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主要特征是,出露面积从几百到几千平方千米,常呈面型或宽带状分布。产生区域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多种多样,其变质作用的因素十分复杂,所以区域变质作用是由地质环境所导致的各种变质因素综合作用的一种变质作用。种类繁多的区域变质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变质岩石。按产生区域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可以划分为下列几种。
1.大陆结晶基底的变质作用
主要发育在大陆结晶基底的变质作用(continental crystalline basement metamorphism),由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变质岩呈面型分布。主要变质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压力(静压力和应力)和流体。大多数结晶基底主要由中、高级区域变质岩组成。
2.造山变质作用
主要发育在造山带的变质作用(orogenic metamorphism),其变质岩成宽带状分布。造山带的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较宽的p/T比范围,可分为高p/T(高压)型、中p/T(中压)型和低p/T(低压)型的区域变质作用。高p/T(高压)型主要发育在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而中、低p/T(中、低压)型多分布于岛弧、大陆拉张带、大陆碰撞带。
3.洋底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ocean-floor metamorphism)是在大洋中脊附近的一定深度范围内,由于海底扩张,深部热流上升,加热了洋壳岩石和其中的海水,通过热对流的循环,致使洋中脊附近的洋壳岩石(主要是辉长岩、玄武岩和超镁铁质岩石)产生变质作用。温度和流体中活动组分的化学势是洋底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变质过程中,原岩的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洋底变质岩的变质程度较低,主要由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钠长石(方解石)等矿物组成的变质辉长岩、变质玄武岩等,它们是具有块状构造的绿色浅变质岩石。
4.埋深变质作用
埋深变质作用(burial metamorphism)是指一套巨厚的岩层在剧烈凹陷的沉积-火山盆地的底部,因地壳下沉被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由于受上覆岩石的负荷压力和地热增温的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此类变质作用与造山运动和岩浆活动没有明显的联系,致使埋深变质岩石缺乏片理。由于变质温度很低,重结晶作用和变晶作用不彻底,变质岩石由浊沸石、葡萄石、绿纤石等很低温矿物和原岩残留的矿物组成,原岩的组构保存较好。埋深变质作用与成岩作用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致使埋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与沉积岩不易区分。
(三)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dynamic metamorphism)是发育在构造断裂带中,由构造应力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局部变质作用,也称断层变质作用(dislocation metamorphism)。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应力。断裂带中的岩石通过碎裂、变形和重结晶作用,使原岩的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动力变质岩,其中各种变形组构十分发育,有时岩石中的矿物也有变化。典型的动力变质岩石是糜棱岩、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
(四)冲击变质作用
冲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是陨石高速冲击星球表面,在强大的冲击波作用下压力突然增高、温度骤增,引起陨石坑周围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冲击变质作用的特点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定向压力很大,温度很高。在冲击变质岩中出现超高压矿物(柯石英、斯石英),瞬时高速冲击所产生的高温使岩石熔融形成玻璃质,在陨石坑中也常有陨击角砾岩产出。冲击变质作用并非是地球内动力的变质作用。
(五)气液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pneumatolytic hydrothermal metamorphism)是由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和热液,与固体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使原来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主要变质因素是组分的化学势和温度。气液变质岩的物质成分在变质前后常有明显的差异,这是与其他变质作用最主要差别。气液变质岩石多发育在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内外接触带、断裂带及其附近、热液矿体的周围和火山活动区。云英岩、矽卡岩、绢英岩、青磐岩等是气液变质岩的典型岩石。
(六)混合岩化作用
在中高级变质岩区的一些变质岩石中,经深熔作用形成主要组分为富长英质、长石质的熔体(新成体)和未被熔融的岩石(古成体)相互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的地质作用,称为混合岩化作用(migmatization),亦称“超变质作用”(ultrametamorphism)。混合岩化作用是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一种过渡的地质作用,各种类型的混合岩是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
在上述变质作用类型中,也可按发生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及变质作用涉及的范围大小,而分为局部变质作用(local metamorphism)和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冲击变质作用和气液变质作用都属于局部变质作用,它们的分布范围小(一般均小于100平方千米),变质作用的因素相对单一,且大多分布在岩浆侵入体、火山活动区、构造断层带、陨石坑和热液矿床等的周围地区。
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涉及的范围很大(可达数千平方千米),它是由多种变质作用因素综合作用的一种复杂的变质作用,其中混合岩化作用常与大规模的区域变质作用相伴生。区域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较复杂,可发生在大陆地壳、大洋地壳,甚至也可发生在岩石圈的地幔中。

『柒』 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接触变质作用

一般是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由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侵入体周围几米至几公里的范围内,常形成接触变质晕圈。一般形成于地壳浅部的低压、高温条件下,压力为107~3×108帕。

2、高热变质作用

指与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接触的围岩或捕虏体中发生的小规模高温变质作用。其特点是温度很高,压力较低和作用时间较短。围岩和捕虏体被烘烤退色、脱水,甚至局部熔化,出现少量玻璃质。有时生成默硅镁钙石、斜硅钙石和硅钙石等稀少矿物。

3、动力变质作用

指与断裂构造有关的变质作用的总称。它们以应力为主,有的伴有大小不等的热流。

4、冲击变质作用

指陨石冲击月球或地球表面岩石产生特殊高温和高压所引起的一种瞬间变质作用。

5、气液变质作用

指具有一定化学活动性的气体和热液与固体岩石进行交代反应,使岩石的矿物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变质作用。

(7)东农工程地质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扩展阅读:

变质因素

温度往往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主导因素。它可以提供变质作用所需要的能量,使岩石中矿物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促使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结晶作用得以进行;

同时温度增高还可使矿物的溶解度加大,使更多的矿物成分进入岩石空隙中的流体内,增强了流体的渗透性、扩散性及化学活动性,促进了变质作用的过程。变质作用的温度范围可由150~200℃直到700~900℃。

导致岩石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有:

1、岩浆的侵入作用使其围岩温度升高;

2、当地壳浅部的岩石进入更深部时,由于地热增温使原岩的温度升高;

3、由深部热流上升所带来的热量使岩石的温度升高;

4、岩石遭受机械挤压或破裂错动时由机械能转化的热量使岩石的温度升高,这种热量一般较小或较局限。

『捌』 地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啊

1、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是由地球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如弯曲、错断等)的机械运动。

2、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热辐射引起,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一般按下面的程序进行: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固结成岩。

3、人为地质作用:例如,采矿特别是露天开采穆动大量岩体会引起地表变形、崩塌和滑坡;人类在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时因岩土层疏干排水会造成地面沉降等。

(8)东农工程地质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扩展阅读

地质作用可能产生的灾害: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质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