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间距怎么测量
❶ 建筑工程中,地勘定点以及间距和钻孔深度如何确定
一、每一单体的一级高层建筑,勘探点数量不应少于6个,二级高层建筑不应少于4个;专
二、当属建筑物平面为矩形时宜按双排布设,为不规则形时,宜按突出部位角点和中心点布设;
三、在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型变异较大处,宜布置适量勘探点;
四、勘探点间距一般为15~25M,一级高层建筑可取较小值,二级高层建筑可取较大值,为准确查明暗沟、塘、浜等异常带,勘探点间距还可适当加密;
五、在岩溶发育地区,勘探点应适当加密,必要时可按每个柱基下布置勘探点;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区,勘探点间距可取本条四款中的较小值;
六、为降水设计需要,必要时应布置查明地下水流速、流向和进行水文地质参数测试的专门勘探点;
七、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宜为全部勘探点总数的1/2以上。
❷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
5.2.1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方法
5.2.1.1 类比法:根据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回的探采对比资料总结的勘答查工程间距,按照矿床勘查类型采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合理的勘查网度值。
5.2.1.2 地质统计学法:对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用地质统计学中区域化变量的特征,确定最佳勘查工程间距值。
5.2.1.3 勘查工程验证法:对于大型矿床(参见附录I),可选择代表性地段采用不同勘查手段的加密工程验证,确定最佳工程间距。
5.2.2 勘查工程间距
5.2.2.1 各勘查类型基本控制工程间距参考表参见附录D。探明的矿产资源勘查工程间距应加密控制。勘查工程的布置应尽量考虑各相关勘查阶段探矿工程的衔接和利用。
5.2.2.2 根据矿床沿走向和倾向变化及矿体出露情况,可以变换或调整走向与倾向工程间距。
❸ 地质勘察队要测量a到b两地之间的距离。
设BC=x km
(10+x)/(7.5+2.5)+x/(7.5-2.5)=4
解得
x=10
❹ 桩基工程勘探点的间距和深度如何确定
你好!
你是做什么的啊,你们没有土地勘察报告么,你们现在做勘探做什么啊
,是下面的土质与报告不一样么,如果是不一样的话你就在原来打桩的地方做勘探点,经验之谈
打字不易,采纳哦!
❺ 地质勘查勘测两点布置间距多少
按照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关于详细勘察的规定建筑工程勘察方法。没有专门的地下室地质勘探取点距离规定。
❻ 怎样进行地质勘探测量
作为从事地质工程的技术人员,除了应掌握地质勘探工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熟悉勘探工程中的测量工作,尤其是现在测量电子仪器的广泛使用,测量仪器操作越来越简单,应具 有参与或组织实施测量业务的能力,合理使用测量资料。
地质勘探测量通常包括地质填图、勘探工程、地质剖面等测量工作。
第一节 概述
地质勘探是为了详细查明地下资源,并确定矿物位置、形状及储量。地质勘探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精查三个阶段。普查阶段是根据在地表上所发现的矿点(矿体露头)以及配合地表揭露工程和少量的勘探工程等手段所进行的地质观察。初步查明矿产的品种、矿体的规模、形状和产状,确定矿石的品位和储量。详查阶段亦称勘探阶段,是在普查基础上对矿区进行更详细的勘查,目的是查明矿区的地质构造、矿体产状、矿石品位、物质成份及储量等获得更可靠的地质资料。精查是在普查和详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矿产品的埋藏情况,确定矿体的品位、储量、开采价值、开采方法等,为下一步开矿作好准备。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是为地质勘探提供可可靠的测绘资料,配合地质勘探作业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1.为勘探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地质构造提供勘探区域的控制测量和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 2.根据地质工程的设计,在实地给出工程施工的位置和方向(又称定位和定线); 3.竣工后测出工程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4.提供编制地质报告和储量计算的有关图纸资料。
为了进行上述测量工作,应首先在勘探区建立测量控制网,控制网的等级应以《地质勘察测量规程》为依据,并结合勘探区的地形条件和勘探网的密度和精度要求,还应同时满足矿区所需比例尺地形图测量的需要,其它测量工作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情况下作为地质勘探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可根据勘探面积、勘探网密度和地形条件,布设四等或5″级导线网,若有GPS接收机,也可布设相应等级的GPS控制网,在此基础上再以交会、导线等方法进行加密。高程控制网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或GPS测高。
当勘探区已建立地形测量控制,如果精度能满足勘探工程测量的需要时,应利用其作为一切勘探工程测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不必重新布网。如其密度不够,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密。
勘探区的地形测量是为地质勘探工程服务的,测图比例尺的大小是随地质勘探对矿石储量计算的精度要求不同而变化的。储量计算的越精确,测图比例尺就越大,随着勘探工程的进展,勘探工程所需的地形图比例尺也逐渐变大。一般应满足大比例尺(1:500~1:5000)测图的需要。
第二节 地质填图测量
在矿区勘探工程中,首先要进行地质填图,通过地质填图来详细查清地面地质情况,划分岩层,确定矿体分布,以便正确了解矿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规律,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作为储量计算的地表依据。
一、地质填图的比例尺
地质填图是用地形图作为底图,将矿体的分布范围及品位变化情况、围岩的岩性及地层
的划分、矿区的地质构造类型以及水文地质情况等填绘到地形图上,即成为一张地质地形图。在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要填绘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在普查阶段,要填绘1:10万或1:20万的区域地形图,详查阶段,要填绘1:1万、1:2 .5万或1:5万的地质地形图。在精查阶段,填图比例尺依据矿床的具体情况而定,若矿床的生成条件简单,产状较有规律,规模较大,品位变化较小,则采用的比例尺就小,反之较大。一般规模大、赋存条件简单的矿床如煤、铁等沉积矿床,通常用1:1万至1:5万比例尺的地质地形图;对于规模较小、赋存条件较复杂的矿床如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的内生矿床,通常用1:2000和1:1000的地质地形图;对于某些稀有金属矿床,还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如1:500。一般地形图的比例尺应与地质填图的比例尺相同,
二、地质填图的方法
地质填图测量包括地质点测量和地质界线测量两个步骤,其中地质点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工作。
地质点是指勘探矿区地表上反映地质构造的点,如露头点、构造点,岩体和矿体界线点、水文点等。它们是地质人员进行地质调查的地质观察点,是填绘地形图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地质点测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点的位置是地质人员在实地观察确定的,确定后用红油漆或插一小红旗作为标记,并编号。
测定地质点前应准备好作为底图的地形图,控制点资料,并对控制点进行检查。要充分利用测区已有的控制点,如果控制点不足,可采用导线测量等方法加密。地质点测量作业方法、程序及要求与地形测图的碎部点测量完全相同,地质点测量一般由地质人员与测量人员共同完成。地质人员在选择地质点,描述地质内容和绘绘制地质蓝草图时,兼职立尺员,测量人员按照地形图中测碎部点的方法,测定地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最后制成地质地形图。
矿体及岩层界线的圈定:在测定地质点的基础上,根据矿体和岩层的产状与实际地形的关系,将同类地质界线点连接起来,并在其变换处适当加密点,地质界线的圈定一般由地质人员现场进行,也可野外记录,室内圈定。图12-1是地形图作为底图绘出的部分地质图,图中虚线表示的是根据地质点和地质界线的观测资料圈定的地质界线,例如虚线1~2表示侏罗系(J)和三叠系(T)地层的分界线(P为二叠系、C为石炭系、D为泥盆系、S为志留系)
三、地质填图中的注意事项
1、 地质人员在进行地质点观察时,应携带地形图,并绘制草图
3
2、 地质填图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控制点,包括图根点,控制点经检查符合要求的情况下,
可以直接使用。当控制点丢失或破坏时,必须重新建立图根控制。
3、 地质点测量根据具体的条件可采用:平板仪极坐标法,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法,有
条件可采用全站仪进行数字化成图方法测设或用RTK直接测量地质点的坐标。
第三节 勘探工程测量
一、勘探线、勘探网的测设
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各种勘探工程如槽、井、钻孔和坑道等一般都是沿着一定直线方向布设的,这些直线叫勘探线。勘探线又彼此交叉构成一定形状的格网,称为勘探网
(一)勘探线、勘探网的布设形式
勘探工程的布设,一般是平行于矿体走向或者垂直于矿体的走向。人们把平行于矿体走向的勘探线称为横向勘探线。垂直于矿体走向的勘探线称为纵向勘探线。纵横勘探线相互交叉构成勘探网。勘探网的形状和密度由矿体的种类及产状确定。一般有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线型。
勘探网内勘探线的间距是根据矿床类型、勘探阶段要求探明的储量等级而定,一般在20米至1000米之间。为了控制勘探线和勘探网的测设精度,也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首先在矿区中布设一基线,然后再布设其它勘探线。如图12-3所示,M、N为基线。勘探网上点的编号以分数形式表示,分母代表线号,分子代表点号,以通过基线P的零点为界,西边的勘探线用奇数表示,东边的用偶数表示;以基线为界,以北的点用偶数号表示,以南的用奇数表示。
0
2
表示基线与东第一条勘探线的交点。 (二)勘探线、勘探网的测设 1、基线的测设
在已建立测量控制网的情况下,根据地质勘探工程的设计坐标和已知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反算测设数据,直接将地质勘探工程测设到实地上。在尚未建立控制网的勘探区,若没有全站仪,应首先布置勘探基线作为布设勘探网的控制。由地质人员和测量人员实地确定基线的方向和位置,基线一般由三点组成,
❼ 如何确定勘探工程间距和矿床勘探类型
勘探工程间距和矿床勘探类型是按矿床所属勘探类型确定的。而矿床勘探类型则是总结以往各类矿产勘探经验,按矿床地质复杂程度和勘探难易程度划分的。
合理的工程间距是勘探工程数量多少和所探求储量精度的决定因素。中国现行的矿产储量分级划分出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外储量)两类,并按工程对矿体和地质构造的勘探控制程度、矿石质量等的研究程度,将储量分为A、B、C、D四级,A级由矿山生产部门求得作为开采依据,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级储量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对于探求某一级别储量所采用的勘探工程间距是按矿床所属勘探类型确定的。而矿床勘探类型则是总结以往各类矿产勘探经验,按矿床地质复杂程度和勘探难易程度划分的。划分矿床勘探类型的依据是矿体规模的大小、形态结构的复杂性、厚度稳定性和主要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以及地质构造的破坏或影响的复杂程度等。根据上述因素将每类矿产分为若干勘探类型,对每种类型求取某种级别储量时的工程间距做了具体规定,供矿床勘探时参照使用。这项规定也是矿产储量委员会验收勘探地质报告时衡量对矿体(床)勘探控制程度的要求和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对十多种矿种进行了开采结果与勘探成果的对比,总结了过去勘探工作的经验教训,修订和编制了相应的矿种地质勘探规范,作为目前划分勘探类型和确定合理工程间距的参照依据。
❽ 勘查工程间距
5.2.1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方法
5.2.1.1 类比法:根据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的探采对比资料总结的勘查工程间距,采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合理的勘查网度值。
5.2.1.2 地质统计学法:对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用地质统计学中区域化变量的特征,确定最佳勘查网度值。
5.2.1.3 勘查工程验证法:对于大型矿床,可选择代表性地段采用不同勘查手段的加密工程验证,确定最佳网度值。
5.2.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5.2.2.1 勘查工程的布置应尽可能考虑后续勘查工作的使用。在详查和勘探阶段可采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布置钻孔或采用探采结合井,以减少工程量,提高勘查工作效益。各勘查类型基本工程间距参考表参见附录C。
5.2.2.2 固体矿床地表工程间距按同类型工程间距加密一倍。
5.2.2.3 固体矿床根据矿体分布情况,沿矿体变化大的方向应采用较密的工程间距。
5.2.2.4 固体矿床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同一矿床的不同地段或同一矿体的不同部位的工程间距可以有所不同。对大而稳定或小而复杂的矿床,工程还可以适当放稀或加密。
5.2.2.5 对规模小的固体矿床,在勘探阶段勘探线不得少于3条,每条勘探线的工程不得少于2个。
5.2.2.6 表面卤水矿床一般采用垂直于湖长轴方向布置观测线,对主要河流的入湖处适当加密。在同年内按丰水期、枯水期分别测量。
5.2.2.7 对固、液共存的盐湖矿床,钻探工程的布置应尽量和固体矿床协调一致。
5.2.2.8 单独的盐湖卤水矿床勘探线的布置可与地下水径流方向和埋藏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平行或近于平行。在盐湖边部、周边水或地表水体附近可加密布孔;矿区中部或较稳定的地段适当放稀。
5.2.2.9 深藏卤水矿床一般为边探边采。对第Ⅰ勘探类型可采用1 km~2.5 km的工程间距求探明的矿产资源,2 km~5 km的工程间距求控制的矿产资源。对第Ⅱ、Ⅲ勘查类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边探边采的工程间距。
❾ 高层建筑勘探点的数量,间距和深度如何确定
单幢高层建筑的勘探点数量,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不应少于个,乙级不应少于4个。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少于2个。
根据高层建筑勘察等级,勘探点间距应控制在15—35m范围内,并符合下列规定:
1甲级宜取较小值,乙级可取较大值。
2在暗沟、塘、浜、湖泊沉积地带和冲沟地区;在岩性差异显著或基岩面起伏很大的基岩地区;在断裂破碎带、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勘探点间距宜取小值并可适当加密。
高层建筑详细勘察阶段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
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对于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在不具备变形深度计算条件时,可按式(4.1.4-1)计算确定:
dc=d十αcβb(4.1.4-1)
式中dc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m);
d--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埋置深度(m);
αc——与土的压缩性有关的经验系数,根据基础下的地基主要土层按表4.1.4取值;
β—与高层建筑层数或基底压力有关的经验系数,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可取1.1,对乙级可取1.0;
b--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宽度,对圆形基础或环形基础,按最大直径考虑,对不规则形状的基础,按面积等代成方形、矩形或圆形面积的宽度或直径考虑<m)。
3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适当大于主要受力层的深度,对于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可按式(4.1.4-2)计算确定:
dg=d十αgβb(4.1.4-2)
式中dg--一般性勘探孔的探度(m);
dg——与土的压缩性有关的经验系数,根据基础下的地基主要土层按表4.1.4取值。
(有不详细之处你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这个标准。
JGJ72—2004;J366—2004)
❿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原则
5.2.1 工程间距的确定,通常采用与同类矿床类比的办法。特征相近的可用同一个工程间距。也可据版已完工的勘查成权果,运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论证工程分布的合理性。
5.2.2 预查阶段,投入极少量的工程,大致了解矿体情况。
5.2.3 普查阶段是根据预查阶段提出的矿产潜力较大地区投入有限的工程。普查阶段工程间距无明确要求,勘查工程部署应考虑后续勘查工作的利用。
5.2.4 详查阶段是对普查大致查明的矿体,布置系统取样工程加以控制,工程间距根据勘查类型确定,采用的工程间距是详查的基本网度,是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
5.2.5 勘探阶段是对详查的系统取样工程间距进行加密。工程间距是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
5.2.6 参考工程间距表:
石灰岩、白云岩矿勘查工程参考间距见附录B表B.2。
粘土质原料、硅质原料矿勘查工程参考间距见附录B表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