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时期最近的大冰期气候有哪些

地质时期最近的大冰期气候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13 01:26:21

1.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有哪些说法

地质时期的气候情况,我们只能根据间接的标志去研究。如根据某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还可以用放射性碳-14量来推断地质时期气候状况等。在某一地区中如发现冰碛石、冰擦痕、漂石等,这就是寒冷时期冰川活动的证明;黑龙江地区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红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经有过炎热的气候;如果在现代沙漠地区发现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线的遗迹,就表示该地是由湿润气候转变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说明地质时代气候状况的良好根据,如果有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这里曾是草原气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现过森林气候;在格陵兰曾发现温带气候的树叶遗物,证明这里曾有过温暖的时期;乌克兰曾发现古代棕榈的遗迹,证明那里曾出现过热带气候。

通过上述方法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3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3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亿~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为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距今2亿~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3个气候带。

三叠—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叠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黏土和耐火黏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3/10~2/10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3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①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②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88°左右;③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5.5℃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1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

2. 在地质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过哪些变迁

地质时期的气候情况,只能根据间接的标志去研究。如根据某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还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来推断地质时期气候状况等等。在某一地区中如发现冰碛石、冰擦痕、漂石等,这就是寒冷时期冰川活动的证明;黑龙江地区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红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经有过炎热的气候;如果在现代沙漠地区发现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线的遗迹,就表示该地是由湿润气候转变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说明地质时代气候状况的良好根据,如果有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这里曾是草原气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现过森林气候;在格陵兰曾发现温带气候的树叶遗物,证明这里曾有过温暖的时期;苏联的乌克兰曾发现古代棕榈的遗迹,证明那里曾出现过热带气候。

通过上述方法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迭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5.5℃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3. 为什么地质时期三次大冰期,温暖期还是长

地质时期三次大冰期,温暖期长的原因如下:

一、震旦纪大冰期

在距今6—7亿年间,也就是地质史上的元古代的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气候。在加拿大、美国和我国江南地区的古地层中都有那个时期的冰碛层遗迹,这就是地球史上的第一次大冰期,称之为“震旦纪大冰期”。

冰川影响所及,几乎是寸草不生,自然界呈现一派空寂冷漠的景象。但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却发现了大量只有在气候温暖干燥的环境下才能形成的石膏层。这表明,在世界规模的震旦纪大冰川时期,也存在小范围的温暖地区,在持久的寒冷时期也有相对短暂的温暖时期。

在这次大冰期之后,一个新的地质时期——古生代开始了。古生代前期是海生藻类时代,中期是陆生孢子植物(如蕨类)时代,后期则出现了地球史上最早的原始森林。

在距今大约5亿多年前,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时3亿年以上的范围广阔的大间冰期,即寒武纪——石炭纪间冰期。间冰期就是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在这个大间冰期内,地球气候显著变暖,冰川向极地和高山退缩,而石炭纪则是这次大间冰期的极盛阶段。

二、石炭——二迭纪大冰期

在距今二亿至三亿年,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冰期。这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迭纪中期,大约延续了一亿年。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发现,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

在这次大冰期的后期——二迭纪,我国南部地区非但不冷,反而相当炎热潮湿。比如已发现的大量二迭纪珊瑚礁就是明证。此外,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欧洲南部等地区,同样是炎热而潮湿的气候,在这些地区还发现了二迭纪煤层。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过后,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最后形成了地球前半生中最为炎热的地质时代——中生代。这个时代从距今二亿三千万到七千万年为止,经历了大约一亿六千万年的历史。

在这个时代,即使在地球南、北极地区的气候也是相当温暖湿润,呈现着森林密布的亚热带景象,地质学家称之为中生代“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在这次大间冰期的早期,大陆性气候显著,干燥带迅速扩大。北美、欧洲和我国的红土沉积范围广阔,说明当时气候炎热、氧化剧烈。

三、第四纪大冰期

从距今七千多万年前开始,地球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生代。新生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地质历史阶段。

新生代中期是地球气候由温暖走向寒冷的过渡阶段,温带地区开始草原化和荒漠化。在新生代第三纪后期,气温急剧下降,到距今三百万年的第四纪,终于出现了一直持续至今的大冰川期——第四纪大冰期,也是地球史上已知的第三次大冰期。

在两个亚冰川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变得温暖而干燥,北极气温比现代高出10℃以上,低纬度地区气温也比现代气温高5—6℃.热带和温带气候带向北扩展,动植物群也随之向高纬度迁移。极地附近的冰盖逐渐融化并消失,引起了海平面上升。

第四纪的地球气候有着极为显著的冷暖变化和干湿变化。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距第四纪大冰期开始的时间长度,还没有达到地球气候史上大冰期的时间长度。

前两次大冰期都有几千万年的时间长度,而第四纪大冰期只有200多万年的时间长度。因此,现在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一个阶段。与整个地球气候史比较,现代气候仍然处于比较寒冷的时期。

4. 地质时期气候的气候史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规模冰雪覆盖的扩展和退缩相互交替,有时大陆上覆盖着很大面积的冰原和冰川,气候寒冷,这时期称为冰期(又可称大冰期);冰原或冰川以较大幅度向低纬度地区推进时,也称为冰期。介于两个冰期之间的比较温暖的时期,冰川消融退缩,称为间冰期。这种寒暖波动的时间尺度大约为106~108年。前寒武纪以来,90%以上的时间,两半球的极地无冰。但全球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期,比较公认的有:前寒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和第四纪大冰期(距今200~300万年至1~2万年)。在前寒武纪,还可能有另外的大冰期,但因资料不足,尚无法判断。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那时的年平均气温在两极附近为8~10°C,赤道为25~30°C。第三纪气候 第三纪(距今0.67亿年至200~300万年)的主要气候特征是:中纬度地区气温缓慢降低(见图),大约在14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温急剧下降,在南极首先出现了冰盖,在250万年前,冰岛出现过山岳冰川,紧接着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也形成冰盖。
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开始直到现在。第四纪气候以极地冰川和中高纬度地区的山岳冰川的覆盖为主要特征,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它们的冰盖范围,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左右。但是在各大陆上的冰期中,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到北纬48°,而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冰盖的规模较小,只达到北纬60°。中国无大型冰盖,但西部山地,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贡嘎山、玉龙山、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却发育了山岳冰川。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划分的冰期数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地第四纪大冰期被划分成多瑙、贡兹、民德、里斯、武木五个冰期;在中国西南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划分出希夏邦马、聂聂雄拉、珠穆朗玛三个冰期;在中国东部地区,李四光曾划分出鄱阳、大姑、庐山、大理四个冰期。但中国各地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尚无定论,有人认为中国东部在第四纪根本没有冰川活动。第四纪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温度振幅,海上约为6°C,这是从北大西洋热带海域分析海底岩心所得到的。除北极区海域稍高外,其他大洋区均略低于此数。间冰期的北大西洋热带海域较现代高1°C。大陆上的温度波动较大,在冰盖的边缘地区如欧洲,约为12°C,但高山雪线处则为4~6°C。
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①雨带分布的变化。冰期时,冰盖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见锋、急流)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②雪线的升降。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武木冰期,海平面比现代低约100米。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多。④生物群落的迁移。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里发现过北极狐、北极鹿;在南高加索,从冰期的地层里发现过猛犸象化石,这些都属于极地动物。而在间冰期,北冰洋沿岸有虎、麝香牛等喜温动物群活动。
冰后期气候 冰后期距今一万多年,全球气温逐渐上升,冰川覆盖的面积相应缩小,海平面随之上升,地球气候又进入较为温暖的时期(见历史气候)。

5. 大冰期与气候变化是怎样的

地球形成为行星大约在55±5亿年前,从那时候开始直到46亿年前,地球上充满原始大气,并且逐渐逃逸。从46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到地质年代,逐渐产生次生大气,大约在30亿前,地球上出现生命,开始改造地球大气,到寒武纪,大气才被生物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是,对古生代以前的古气候,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到了古生代,古气候状况才逐渐清楚起来。

我们大体上知道,在地质时期反复经过几次大冰期,其中从古生代以来,就有3次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古炭一二迭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间冰期。

每两次冰期之间,大约是2~3亿年。为什么有这样长的周期呢?一种意见认为,可能与造山运动有关系。地质上的大造山运动,往往使地面起伏程度加大,全球变冷。因为山脉越高,引起大气的热机效率就越高,上升运动增强,云雨增多,反射率增大,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地表变冷。

3次大冰期与地质时代3次强烈的造山运动相对应。震旦纪大冰期产生在元古代末地壳运动以后,石炭纪至二迭纪大冰期与海西运动相对应,第四纪大冰期与喜马拉雅运动对应。这不是偶然的,现在喜马拉雅山还在升高,造山运动并未停止,所以第四纪大冰期还远未结束。现在喜马拉雅运动还不到7000万年,第四纪大冰期还只有200多万年。所以这次大冰期还会延续下去,至少还要持续1~2万年。

另一种意见认为,地质历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是由于地球的黄道倾斜的大波动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黄道倾斜的范围是在0°~54°之间,黄道倾斜大的时期代表着冰川流行的时期,在三次大冰期期间,黄道倾斜曾有过10°~23.5°的变化。

那么,造山运动为什么也有2~3亿年的周期呢?地球黄道倾斜为什么也有2~3亿年的波动呢?澳大利亚人威廉斯认为,这种气候变迁与地球在银河系的位置有关系。因为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也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这样转一圈的时间约2.5亿年,太阳系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6. 地质史上的冰期是怎么回事

此次的全球冰期事件是地质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分别被称为冰期和间冰期。此次冰期比以前的冰期持续时间要短,现在的气候也比历史上很多时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纪大冰期并未结束。

7. 冰期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冰期气候 指地质时期出现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寒冷气候。在全球地质历史中出现过多次大冰专期属气候,震旦纪以前大冰期出现的时间和证据目前还不清楚,最近的三次大冰期为:震旦纪大冰期(距今6亿年以前),在亚、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有冰碛层;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3亿年),在非洲(赤道以南)、澳洲、南美和印度都发现了冰川遗迹;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大陆冰川扩展最盛时世界大陆20~30%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现代仅为其10%)。两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大冰期中又可分出若干次时间尺度10万年以上的亚冰期与亚间冰期。亚冰期的气温较现代低8~12℃,亚冰期中还可分出几次长达1万年左右的副冰期与副间冰期。冰期气候的共同特征是气候寒冷,雪线下降,冰流下注,大陆冰川扩展,气候带向低纬推移。

8. 大冰期与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

关于地球远古时代的气候,随着时代的久远,我们的认识有些模糊不清。地球形成为行星大约在55亿年前,从那时候开始直到46亿年前,地球上充满原始大气,并且逐渐逃逸。从46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到地质年代,逐渐产生次生大气。大约在3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开始改造地球大气,到寒武纪,大气才被生物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是,对古代以前的古气候,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到了古生代,古气候状况才逐渐清楚起来。

我们大体上知道,在地质时期反复经过几次大冰期,其中从古生代以来,就有3次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间冰期。

每2次冰期之间,大约是2亿~3亿年。为什么有这样长的周期呢?一种意见认为,可能与造山运动有关系。地质上的大造山运动,往往使地面起伏程度加大,全球变冷。因为山脉越高,引起大气的热机效率就越高,上升运动增强,云雨增多,反射率增大,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地表变冷。

3次大冰期与地质时代三次强烈的造山运动相对应。震旦纪大冰期产生在元古代末地壳运动以后,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与海西运动相对应,第四纪大冰期与喜马拉雅运动对应。这不是偶然的。现在,喜马拉雅山还在升高,造山运动并未停止,所以第四纪大冰期还远未结束。现在,喜马拉雅运动还不到7000万年,第四纪大冰期还只200多万年。所以,这次大冰期还会延续下去,至少还要持续1万~2万年。

另一种意见认为,地质历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是由于地球的黄道倾斜的大波动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黄道倾斜的范围是在0°~54°之间,黄道倾斜大的时期代表着冰川流行的时期,在3次大冰期期间,黄道倾斜曾有过10°~23.5°的变化。

那么,造山运动为什么也有2亿~3亿年的周期呢?地球黄道倾斜为什么也有2亿~3亿年的波动呢?澳大利亚人威廉斯认为,这种气候变迁与地球在银河系的位置有关系。因为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也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这样转一圈的时间约2.5亿年,太阳系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9. 地质时期的气候情况

根据间接的标志去研究。如根据某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还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来推断地质时期气候状况等等。在某一地区中如发现冰碛石、冰擦痕、漂石等,这就是寒冷时期冰川活动的证明;黑龙江地区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红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经有过炎热的气候;如果在现代沙漠地区发现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线的遗迹,就表示该地是由湿润气候转变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说明地质时代气候状况的良好根据,如果有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这里曾是草原气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现过森林气候;在格陵兰曾发现温带气候的树叶遗物,证明这里曾有过温暖的时期;苏联的乌克兰曾发现古代棕榈的遗迹,证明那里曾出现过热带气候。
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较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三叠—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叠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5.5℃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