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角美台商投资区属于什么区域地质构造

角美台商投资区属于什么区域地质构造

发布时间: 2021-02-12 15:14:59

1. 角美的简介

角美镇地处漳州东大门与厦门经济特区连接口。
全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2个镇办农场,常住人口近24万人,流动人口约7万人。经济总量占漳州市的十二分之一。是漳州市的经济中心。角美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风水宝地,东与厦门海沧区接壤,西有漳州龙文区(漳州人均GDP最高),北靠漳州长泰县(连续多年入围福建发展十佳县),南临福建第二大江九龙江,与龙海市,漳州开发区相望,古属漳州府龙溪县,目前有厦漳跨海大桥和龙江大桥在建,角美将和九龙江南岸紧密联系在一起。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也促进了角美经济的发展。
角美行政区划归属漳州台商投资区,旧称角尾,是漳州市重点侨乡,现有华人、华侨37996人,港澳同胞7000多人,分布在东南亚、大洋洲、美洲、欧洲等21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归侨、侨眷29040人,其中归侨452户、5465人;侨眷1938户、23575人;港澳眷属50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角美侨联作为归侨、侨眷之家,在发动海外侨胞做好捐赠公益事业的同时,积极鼓励海外侨胞投资建设家乡”,“以侨说侨、以侨引侨”。现任侨联名誉主席洪涛先生带头在角美投资兴办宏雅龙头山开发区、宏雅钢铁有限公司、宏雅酒店、宏雅漳州钢铁厂等,投资近亿元。现任侨联副主席林苍先生兴办了中艺箱包有限公司、华昌箱包有限公司,投资额5000多万元。现任侨联副主席江宽幅先生兴办金银盘服装鞋帽有限公司、金银盘房地产公司,投资额1000多万元。现任侨联名誉主席谢荣忠先生兴建了“美景大厦”。还有龙狮瓷器有限公司、龙佳石材有限公司、集友塑料有限公司等,都是角美侨联委员、归侨、侨眷独资兴办的。到目前为止,角美侨联参与外资引进实际进资额达3亿多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全镇合同引进三资企业162家,合同引进外资额10,8163亿美元,实际进资3.91亿美元,建成投产的三资企业56家。1998年三资企业创产值26亿元人民币,占全镇经济总量49%,成为角美经济发展的支柱。角美镇招商引资的成功和角美侨联的带头发动是分不开的。
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角美侨联积极鼓励归侨侨眷利用侨资兴办“双侨企业”,我们先后召开了“办得好的双侨农业负责人座谈会”和“办得差的双侨企业负责座谈会”、“海外有实力,国内有人才的重点侨属企业座谈会”,组织重点双侨企业负责人到晋江、安海等地参观,并组织参观本镇办得好的“双侨企业”。同时把国家赋予“双侨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印发到所有“双侨企业”手中。到目前为止,全镇“双侨企业”已达238家,投入资金近亿元,全年产值3亿多元,在角美的经济建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角美实现工业产值200.6亿元,比2003年增加129亿、增长1.4倍,工业总量分别约占漳州、龙海的1/6和近1/2;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4亿元,比2003年增加4.1亿元、增长5.5倍。2008年角美实现工业产值240亿元,实现企业总产值30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排名福建省乡镇第二。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海西城镇第三(温州柳市,温州龙港,漳州角美)福建第一。 角美迄今已有1000多家台企入驻,形成电子产业、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等制造业基地,例如:灿坤、统一、福欣不锈钢、泰山、同发、维他麦等企业。目前,角美经济年产值占龙海的一半,08年实现GDP125亿元,居福建省城镇首位。
角美外资引进工作的主要体会是;一是认真抓住机遇,重视对外宣传;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招商引资;三是搞好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四是提供优质服务,讲求办实效益;五是维护外商利益,解决外商困难;六是利用侨乡优势,带头引进外资。
在做好招商引资和办好“双侨企业”的同时,近五年来,在角美侨联的积极引导下,海外侨胞捐赠兴办公益事业96人次,捐资额1441.42万元,用于家乡的文化、教育、卫生、路桥建设、敬老院、幼儿园等福利事业,为角美的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角美紧抓海西建设重大机遇,围绕推进角美率先崛起的发展目标,攻坚克难,各项经济指标得到较好的完成。在刚刚出炉的“漳州市2008年度经济发展十强镇”评选中,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荣膺榜首。2009年,该工业综合开发区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2010年上半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6.72亿元,同比增长36.4%;税收收入6.46亿元,同比增长39.6%。
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活力角美。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着力体制机制的优化与创新,在工业园区运作机制上实行统一管理,在基础设施上实行统一建设,在招商引资上实行统一把关,在建设用地上实行统一控制,确保园区整体高效运作。金龙客车、长春化工覆铜板、凯景钢铁(三期)等20多个上亿元项目相继投产,目前又有福欣特殊钢、贝特利生物、绿麒食品等在建亿元项目27个,另有在谈项目42个,其中投资上10亿元项目9个,将为今后角美加快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后劲。
创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打造魅力角美。2009年,省政府下发《福建省台商投资区海关特殊监管和开发区拓展提升方案》,拟在漳州新设立台商投资区,而地点就选择在龙海市角美镇。投资区将着力发展以灿坤实业、金龙客车等为龙头的电子、汽车产业,以福欣特殊钢、凯景钢铁为龙头的金属材料产业,以东海食品、同发食品为龙头的轻型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工业和保税物流业;合理布局电子家电产业园、液晶面板产业园、特殊钢铁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现代物流、保税区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功能性专业园区,力争经过10年左右努力,形成一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集群和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区工业总产值到2015年可望突破1500亿元,2020年突破3000亿元,基本建成深度对接台湾产业的密集区和集中区,成为海西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2. 福建漳州市角美镇属于哪个县

角美镇,隶抄属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

3. 角美台商投资区的基础设施

区内主要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供电、给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完善。已建成版2座日供10.75万吨的自来水厂权、3座日处理能力总量达8.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无害化填埋场,以及2座22万伏、3座11万伏、1座3.5万伏输变电站;区内海岸线长3.5公里,可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目前在建2个3.5万吨级码头泊位,是厦门港海沧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东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区内拥有6所中学、35所小学、2座公园、4处高档次的温泉休闲健身馆,医院、星级酒店、购物商场、休闲娱乐场所等公共配套一应俱全,生活住宅小区品位较高,城镇功能完备,服务机构完整,服务体系完善。

4. 角美台商投资区的基本情况

辖43个村(居、场),常住人口22万人。2011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工业总产值35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7.13亿元。

5. 角美台商投资区的介绍

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位于漳州龙海市、厦门城市联盟的连接点,是规划中的漳州次中心城区,区域总面积163平方公里。

6. 区域地质构造调查与研究是什么

1.在地质调查所《汇报》、《专报》以及有关专论
(1)最早首推翁文灏1919年在《地质汇报》第一号发表了《绥远(内蒙)地质矿产报告》,文中对大青山煤田地质构造作了分析,是最早把该煤田区域构造划分为褶皱、断层和平层三类;在煤田南部还发现了逆掩断层,从术语概念做了精辟的阐述,显示了作者当时对构造地质的内涵的理解有一定深度,1928年发表《热河北票附近地质构造研究》(《地质汇报》11号)文中确定该区逆掩断层普遍存在,同时确定该地为中国横移断层的典型区域,最后还探讨了地壳运动发生的时期。
(2)1922年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翁文灏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出席了大会,并发表《地震对中国某些地质构造的影响》受到称赞,被选为大会副主席,这是中国地质学家首任国际地质大会的领导成员;丁文江向大会提交了《滇东的构造地质学》(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该文发表在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1922)。这是一篇地质构造的专论,是他从1911年英国学成归国途中专程绕道云南、贵州等地进行地质考察,并于1914—1915年再次专程赴云南(西南地区)进行地质考察的总结。文中列举出九个构造单位:龙爪山脉、扬子弧之红色高原、鲁南山脉、扬子变质杂岩、东川侵蚀平原、牛栏江褶皱山脉、宣威高原、罗平高原,并均论及其构造特点。(遗憾的是,一些学者的论著中竞误为翁文灏先生所著,早应纠正——笔者注。)1929年丁文江发表了《中国造山运动》,是中国早期探讨造山运动的专论。
(3)1926年翁文灏在东京召开的“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上发表《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Crustal movements in East china,Proceeding 3rd Pan,Pacific Science Congress,Tokyo),在总结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构造的演化,首先提出了中生代侏罗—白垩纪时期的大规模造山运动,并将其命为“燕山运动”;他在北京西山的九龙组和髫髻山组火山岩之间,及这一火山岩组与山东王氏组之间,分出两个造山幕。这一新的发现和认识,改变了地台稳定不变的传统观念,“燕山运动”成为东亚地区主要构造特征之一,开创了我国构造运动分期的原则。
(4)1928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首创性的提出《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引起全球性的构造规律》,初步建立以水平运动为基础的活动论构造类型,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相呼应,并启迪和发展地质力学新学科,奠定了思想基础。
(5)30年代中,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朱森、李毓尧、李捷在李四光所长领导下,进行了系统的宁镇山脉及其附近的区域地质调查,1935年撰成《宁镇山脉地质》专著,文中强调论述了各种规模的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和平推断层,在褶皱形成的论述中倾向于自南向北的观点,褶皱形式呈南北合翼,东西钩键;并建立了中国的构造运动幕,创意了一些造山运动及其名称术语,诸如:茅山运动、金子运动、南象运动、苏皖运动、东吴运动、黄山运动等。谭锡畴、李春昱完成了《四川西康地质志》,文中对研究区域的构造单元,做了明确的划分;文中涉及广阔的调查地区,特别是对大巴山及其附近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阐述。
随着地质矿产调查区域的不断扩大,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大量的区域地质矿产志及调查报告中,几乎都对调查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做出比较系统的论述。
(6)1916年后,地质调查所得14位地质研究所毕业的学员,充实了业务实力,开展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主编了自己的出版物,诸如《汇报》、《专报》、《集刊》等;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也主编了《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6年又主编出版了《地质论评》,大量地质矿产区域调查成果,以及专题性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基本上都发表在这些刊物上,显示出中国地质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2.1922—1949年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上包括少数《汇报》、《专报》发表的有关区域地质构造的重要论文
1923年赵亚曾在《会志》上发表了《南口地区的构造》;1923年杨钟健在《会志》上发表《南口附近山脉地形特征》;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葛利普发表《地槽的迁移》(《会志》3卷3-4期);1925年王竹泉在《会志》发表《山西地质构造轮廓》;1925年谢家荣、叶良辅在《地质汇报》上发表《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上之地质构造及地质历史》,文中就褶皱变化及其规律性,对下游地文史发育的影响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并对一些外国地质学家,诸如彭拜莱、李希霍芬、维理士等的调查做了深入的评述,纠正了他们一些不确切的论点和不实资料论述;1925年谭锡畴在《会志》上发表了《河南东南部中生代建造与秦岭褶皱形成时期的关系》,这是有关秦岭褶皱形成最早的论述;1928年翁文灏发表《热河北票附近地质构造研究》(《地质汇报》第11号)文中运用阿尔卑斯纳布构造理论来解释研究区域中生代构造特点有其独特观点;1930年孙建初、王曰伦发表《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汇报》15号);1930年瑞士地质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海姆(汉谟)发表《四川峨嵋山之地质构造》(《会志》第9卷,1期)及《西康贡噶高山之地质构造》(《会志》11卷,1932);1930年侯德封在《地质汇报》15号上发表《太行山东麓煤田地质构造研究》;1931年谭锡畴在《地质汇报》16号上发表《辽宁热河间及朝赤铁道沿线地质构造》;1931年黄汲清在《会志》10卷上发表名著《秦岭大向斜之迁移》;1932年朱森发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之一幕》(《会志》第11卷2);1932年李承三发表《四川西康交界之冰碛及新庙子间地质构造》;(《会志》11卷);1935年陈A、熊永先发表《北平西山之逆掩断层》(《会志》14卷4);1935年张文佑发表《坨里附近地质构造及火成岩》(《中央研究院院务汇报》16号);1936年谢家荣发表《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会志》16卷),这是继叶良辅等著《西山地质志》之后一篇专题构造的论文,是了解北京西山构造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文中着重论及到北京西山自西向北到东南有两半锥形背斜,其间尚有向斜层,并把燕山运动划分五幕九区,文中附有一张《西山地质构造图》,以兹查览;文中在探讨西山地质、西山山系问题时,对李希霍芬把北京附近山脉构造划分为两个带,做了有力的评述;1936年法国学者德日进(ch.Teilhard,1881—1955年)、杨杰发表《山东东部青岛、荣城段地质构造》(《地质汇报》29号);1937年赵金科发表《震旦纪大地槽及其联合古陆中的位置》(《会志》16卷4);1941年李四光发表《广西台地构造之轮廓》(《会志》21卷1);1942年岳希新发表《四川威远背斜中部构造现象之研究》(《会志》22卷3-4);1942年叶连俊、关士聪发表《陇南龙山运动之性质》(《会志》22卷3-4);1944年刘国昌发表《湘西之造山运动及其地理》(《会志》24卷3-4);1945年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美籍德国地质学家米士(P.Misch,1909-?年)发表《云南构造史》(《会志》25卷);1945年喻德渊发表《淮阳山脉中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会志》25卷);1947年刘国昌发表《贵州威宁、水城之地质构造》(《会志》27卷);1948年李树勋发表《祁连山区地层及造山运动之几个问题》(《会志》28卷);1949年曾繁初、何春荪发表《瓦山峨嵋区之地质构造》(《会志》29卷)。
3.1936—1949年在中国地质学会主编之《地质论评》上发表的区域构造重要论文
1936年中国地质学会创刊了《地质论评》,创刊号就刊登构造地质方面的论文10篇,改变了过去反映构造地质方面成果偏少的局面:
1936年章鸿钊发表《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的新认识》(《论评》1卷1期);同时他还在第2期上对李毓尧、朱森等的名著《宁镇山脉地质》一文,比较系统地评述了有关造山运动的论断,阐述了自己对文中所述的茅山运动,燕山运动、南象运动、金子运动、苏皖运动以及东吴运动等观点和分析;同在第2期上还评介了松泽勋的《热河地方之中生代地壳运动》和《热河地方承德附近之地质构造》两文;
1936年黄汲清发表《瑞士国华来县素女峰破金瓜峰一带之地质研究》(《论评》1卷6期),这是黄先生在瑞士留学时的一篇博士论文,文中第1章就论及四个倒转背斜层,研究区域的从南向东的褶皱作用,较早的提出了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构造体系的演变等;1937年陈国达发表《广东境内燕山运动的构造型相》(《论评》2卷1期);1937年田奇隽之《湖南之造山运动》(《论评》2卷1期高振西评);1938年叶良辅、喻德渊之《南京镇江间之火成岩地质史》(《论评》3卷2期,张兆瑾评);1938年高振西评肖伯著的《叠推状构造之成因及其与结核构造及隔板状结核构造生成之关系》(《论评》3卷1期);1938年陈国达、夏湘蓉《论安源煤系中一滕状褶皱》(《论评》3卷4期);1938年边兆祥评阮维周之《安微南部海西运动之末相》(《论评》3卷6期);1939年王鸿桢评里士著《复叠侵蚀面之认识及其涵义》(《论评》4卷1期);1939年王鸿桢评布勃诺夫《山脉之基底部分与基底》(《论评》4卷);1939年王鸿桢评《布勃诺夫著地壳之格架状构造》(《论评》4卷3期);1939年王鸿桢评《诺克著大规模地壳构造之成因》(《论评》4卷5期);1946年李悦言发表《秦岭东部新生代盆地之构造》(《论评》5卷4期);1941年李四光发表《地质物理学上的几个基本问题》(《论评》6卷6期);1942年郭文魁发表《滇北之早期海西运动》(《论评》7卷1-3期);1942年孙健初发表《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论评》7卷1-3期);1942年张文佑发表《广西“山字型”构造的雏形》(《论评》7卷6期);“山字型构造”1929年为李四光提出,为张文佑等所论证,这一构造以广西龙山—瑶山—大背山为主体,是最早期地质力学一篇重要论著;1942年张寿常、邓玉书发表《湖南“山字型”构造两翼反射弧与新华夏式构造之干涉现象》(《论评》7卷6期);(张寿常1940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著有《构造地质学》)(1954年)。
1944年王超翔发表《云南东北地质构造及其与云南弧之关系》(《论评》9卷1-2期);1944年曾鼎乾发表《西藏地质调查史》(《论评》9卷5-6期);1946年孟宪民发表《云南高原之几种构造现象》(《论评》11卷6期);1947年章鸿钊发表《太平洋区域之地壳运动与其特殊构造之成因解》(《论评》12卷1-2期);1947年王嘉荫发表《湘南山系构造概略》(《论评》12卷3-4期);1947年王朝评《毕令士著构造地质学》(《论评》12卷3-4期);1947年何春荪发表《过去五十年台湾地质之研究》(《论评》12卷5期);1948年吴磊伯发表《对于湘南山系构造的几点意见》(《论评》13卷);1948年李树勋发表《南山区——古老不整合——可能代表加里东运动》(《论评》13卷1-2期);1948年徐铁良发表《“秦岭弧”构造之我见》(《论评》13卷1-2期);1948年孙殿卿、徐煜坚发表《豫皖边境长山一带东西向构造带与南北构造线之反接触现象》(《论评》13卷1-2期);1948年吴磊伯、李铭德发表《浙江桐庐附近帚形构造与其他小型构造之关系》(《论评》3卷1-2期);1948年孙殿卿、谷德振发表《浙江桐庐分水间之构造系统及其干涉现象》(《论评》13卷1-2期);1948年张丽旭、何春荪发表《台湾台中县大安背斜之构造》(《论评》13卷,1-2期);1948年田奇隽发表《湖南雪峰地轴与古生代海侵之关系》(《论评》13卷3-4期);1948年陈培源发表《台湾北部海岸线形态与地质之关系》(《论评》13卷5-6期);1949年曾繁初、何春荪发表《瓦山峨嵋山区之地质构造》(《会志》29卷);1949李春昱发表《褶皱现象和动力来源的关系问题》(《论评》14卷4-6期);1949年梁文郁发表《祁连山西段之近代运动》(《论评》14卷4-6期)。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中的构造地质研究有哪些?
更值得提及的是,在大量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中,可以说无不论及构造地质问题,有的以独立篇章,这些调查报告,基本上集中发表在(《地质会志》和《地质论评》以外)中国地质调查所主编的《地质汇报》,《地质专报》中。
(1)最早在1919年《地质汇报》第1号上发表的丁文江、张景澄的《直隶山西间蔚县广灵阳原煤田报告》,叶良辅、刘季长之《直隶榆县柳江煤田报告》,刘季长、赵汝钧之《苏北皖北矿产地质报告》,叶良辅之《江浙间矿产地质报告》中都专设“构造”章节阐述研究它的构造概况与特征。
1920年叶良辅在《地质专报》第1号上发表《北京西山地质志》,最早全面论述包括西山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在内的北京附近地质概貌,并着重论述逆断层和大逆掩断的构造运动,以及在《安徽泾宣城煤田地质》(《汇报》3号,1921年)也有简要的构造特征的论述。
(2)王竹泉早期在各煤田调查中,集中发表的《报告》中,最早论及煤田地质构造问题。1920年在江西吉安一带煤田地质(《汇报》第2号)上论及到煤田的断层作用和分布,进而论到研究区域的山脉形成等构造格架,1921年在《山西大同左云怀仁右玉煤田地质》(《汇报》3号)中,论及煤田的背斜层与向斜层的位置及断层的影响;1924年发表《安徽怀远县西南部地质》(《汇报》6号),1924与赵亚曾、田奇瓗合作发表《直隶临城煤田》(《汇报》6号),他与毕庆昌合作发表过有关云南打锁坡煤田、宣威煤田、鸟格煤田,平彝后所煤田等,人都有构造地质的论述。
1928年王竹泉发表《直隶宣化涿鹿怀来三县间地质矿产》(《汇报》13号),文中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该区的断层错动激烈,褶皱极其复杂的构造状况。
1927年发表《河南武安涉县林县安阳一带地质矿产》文中,对研究区域的褶皱、断层、山系的构成各有分述;1928年发表《大青山煤田地质》一文中,除引述了翁文灏1915年调查研究的成果《绥远地质矿产》报告、《煤田之地质构造》中的内容外,还论及到南部的逆掩断层的存在及其影响;1928年发表的《奉天(沈阳)复县五湖嘴煤田地质》(《汇报》11号)一文中描述了大向斜层及三个背斜层,其中对褶皱、断层各有分述;1929年王竹泉、黄汲清发表《热河阜新县煤田》(《汇报》13号)一文中,已得出煤田先受褶皱作用,后受断层的影响,并对逆掩断层作了分析;在《辽宁本溪县田师傅沟煤田、西安县煤田及吉林省额穆县蛟河煤田地质》(《汇报》13号)一文中,分别阐述了各煤田的断层,诸如八盘岭断层、天堡断层;在《直隶井陉地质矿产报告》及《磁沟煤田地质》、《江西修水流域地质矿产报告》(1931年)、《热河朝阳、北票煤田》(《汇报》8号)、《黑龙江之汤原县鹤岗煤田》(《汇报》6号)、《奉天(沈阳)黑山县八道壕煤田》(1926年)等,文中都对地质构造做过阐述;(3)1924年谢家荣与田奇瓗合作发表《直隶磁州及河南六河沟煤田地质》,论及该区域构造地质特征;1925年谢家荣与赵亚曾合作发表《湖北宜昌兴山秭归巴东等县地质矿产》(《汇报》第7号)最早论及鄂西地质构造;1927年与刘季辰合作发表《湖北西南部地质矿产》(《汇报》第10号),文中对研究区的断层和褶皱等构造特点都做过论述;1926年发表《山东章丘煤田中之海成地质》,1932年发表《江苏铜山县贾旺煤田地质》(《汇报》4号);(4)1922年谭锡畴发表《山东淄川、博山煤田地质》(《汇报》),谭锡畴、王恒升合作发表《黑龙江嫩江流域之地质》(《汇报》13号),1930年,谭锡畴等发表《昌福路线地质矿产报告》(《汇报》14号),1931年李春昱发表《西康东部矿产志》(《汇报》17号),同年,发表《辽宁热河间及朝赤铁路沿线地质矿产》等,都在论述中独设构造专题一节;1933年谭锡畴与李春昱合作发表《四川峨嵋山地质》(《汇报》21号),1933年,谭锡畴发表《四川石油地质》(《汇报》22号),1935年发表《四川西康地质志》(《汇报》25号),都涉及构造地质内容;(5)赵亚曾于1927年发表《浙江西部地质》,文中在“构造”一节中,阐述了浙西地区断层繁多,褶皱复杂,并论及其地域一些形成与分布规律;1929年与李春昱等合作发表《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一文,阐述研究区两个向斜层和一个背斜层之分布,提出唐山向斜和青龙山背斜层的论断;1931年与黄汲清合作发表《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汇报》9号),在文中探讨四川彭县地质构造中,发现了飞来峰;(6)1928年王恒升等发表《北京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带火成岩》(《汇报》11号),1929年发表《吉林穆稜密山二县地质矿产纪要》(《汇报》13号),1930年发表《京粤铁路线(南京至福建南平段)地质矿产报告》(《汇报》14号),1931年与候德封合作发表《辽宁省葫芦岛附近锦西县一带地质》及《葫芦岛海港概况》(《汇报》16号),文中都有“构造”一节,分别论及断层及褶皱的形成等;(7)乐森1541311928年发表的《重庆贵阳间地质概要》(《汇报》11号),1929年发表《贵州西部地质矿产》,《贵州南部地质矿产》(《汇报》12号),也都论及构造地质背景和特征;(8)1921年朱庭祜发表《湖南丰阳煤田地质》(《汇报》3号),1924年与李捷合作发表《直隶井泾县地质矿产报告》(《汇报》6号),论及一般性的矿区构造。
其他还有计荣森、高平、路兆洽、王曰伦等的成果,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矿区构造地质调查与研究矿区、矿田构造地质调查与研究,多在上述区域地质矿产报告中加以论述,比较集中的是中国各煤田论述较多,专门论及矿床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方面,虽然为数不多,但反映出早期中国近代地质调查与研究方面,已有学者具备了远见卓识的见解。
(1)1904年留美从师葛利普(哥伦比亚大学)的王宠佑,1924年在《会志》第3卷上发表《构造与矿床的关系》一文,较早论及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多受构造作用的控制的论点,据资料介绍,他在担任美国纽约华昌公司研究部主任时,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构造与矿床的关系的论文;1926年发表《海洋深度和地槽对成矿的关系》(《会志》5卷1);(2)1936年谢家荣在《会志》上发表《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初之造山运动火成岩活跃及与矿产造成之关系》(15卷14期);(3)1936年张文佑、李捷发表《浙赣路沿线地质构造及煤地质》,1943年张文佑发表《赣南钨锡矿与构造关系的初步观察》以及《南岭钨锡的形成与构造体系的关系》等;(4)1947年侯德封在《会志》上发表《四川构造史及其与矿床之关系》(27卷);(5)1937年闫增才在《论评》上发表《油田与大褶皱带》,以介绍世界各国油田分布与地质构造,特别是与大褶皱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分别论及美、欧、亚三大洲典型油田的褶皱理论。可以说这是我国早期有关油田构造的第一篇论文;1947年秦乃在《论评》(12卷3-4)上专门评介了纽豪士之《地质构造与矿床之关系》。

7. 角美台商投资区的城区规划

漳州台商投资区于2008年底完成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目前专,城镇建成区属已达20平方公里。2010年完成了规划修编。做到规划编制、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政策体制“五统筹”;总体布局为“一心(即中心城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两带(即:沿角海路——324国道、铁路形成的产业发展带,沿九龙江生态绿带形成生活、居住、休闲为主的城区服务功能拓展带)、三组团(即:龙池拓展组团、东美组团和龙江组团)”。现已完成城市中心区4平方公里启动区的城市设计,今年开始启动建设。

8. 角美台商投资区的区位优势

漳州台商投抄资区地处九龙江袭出海口,与厦门市接壤,面对台湾距台北、台中、高雄约300公里;距厦门岛15公里,是厦门市环岛“半小时经济圈”和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交通便捷,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26公里,距厦门东渡和海沧国际货柜码头分别为19公里和13公里。国道324、319线,沈海、厦成高速公路,鹰厦铁路、厦深高铁横贯区内。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台商投资区发展定位明确:将致力于打造成为“与台湾深度对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漳州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和九龙江口环境优美的宜居新城。

9. 地质构造的区域单位是什么

构造单元是一个区域尺度的地域,是地质构造的基本单位,其中的地壳物质组成、构造版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权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表明它具有自己的地壳演化历史而有别于周缘地区。这样的一个地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地槽学说基于地壳活动和稳定性的差别,将地壳的一级构造单元划分为地槽(褶皱系)和地台;板块构造则将六大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事实上,上述的每一种一级单元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乃至更小的构造单元。

各个行业根据自己的行业需要,对各个区域的构造单元,都有自己的划分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也根据有关原则,对我国的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制定了标准(表4.1)。

表4.1构造单元划分对照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