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石炭系填什么颜色
A.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答案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50000;
一、地形分析
该区最高点为南西方向图区边缘,高程1200米左右。次高点望洋岗顶部及其山岗东北方向至图区边缘,高程900米左右。最低点位于正西边缘高程400米左右。区内相对高差800米左右。
区内发育北东—南西向山脉一条,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高程递降。山脉自峰顶分别向北西和南东方向下降形成山坡,北西坡陡,南东坡缓。望洋岗的南西侧与北东侧个各发育一个鞍部,沿鞍部顺坡均发育有冲沟。区内无人烟,无道路,交通不便。
二、地层出露及岩性情况
该区出露的地层为5个时代6个小层。分别为,石炭系(C)页岩、泥灰岩和灰岩;二叠系(P)砂岩和灰岩;三叠系(T)石灰岩;白垩系(K)砂砾岩和页岩;下第三系(E)砾岩和砂岩;上第三系(N)粉砂岩和页岩;
三、地层接触关系
根据地形等高线与白垩系(K)——第三系(E N)地层的交切关系判定,此为一套倾斜岩层。而三叠系(T)——石炭系(C)地层,与上覆白垩系(K)——第三系(E N)地层相交截,明显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且在三叠系(T)于白垩系(K)地层之间缺失侏罗系(J)地层,因此,形成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构造形态与形成时代
据分析可知,上覆盖层(N---K)为倾斜地层,产状N70°∠15°。下伏地层(T---C)为一向斜构造。向斜位于望洋岗北西侧,自南西边缘——北东方向延伸于北边缘中部掩没于上覆盖层之下,延伸长度6500米左右,枢纽水平,据二叠系(P)地层在两翼露头宽度可知,北西翼缓,南东翼陡,核部地层为三叠系(T),翼部由二叠系(P)—石炭系(C)地层组成。褶皱形成于三叠系(T)之后——白垩系(K)之前。
区内自北西——南东方向发育断层一条,延伸长度9750米左右,产状N40°∠35°,错断了区内除上第三系之外的全部地层,其性质为横向逆断层,其北东盘为上升盘。从其下伏地层测算,铅直地层断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层断距400米左右,地层断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断层形成于下第三系(E)之后——上第三系(N)之前。
五、地质演化史分析
海西运动中期石炭系,此区为滨海平原逐渐海进形成浅海古地理环境,沉积形成了一套自页岩——泥灰岩——灰岩的海进序列岩石;海西运动后期石炭系,此区发生小幅地壳震荡,地壳先升后降,自浅海灰岩——滨海砂页岩海退序列岩石沉积。
印支运动使该区地壳下沉,海水大面积侵入,形成了一套广泛的浅海石灰岩沉积岩层。
印支运动后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从而缺失了侏罗系全套地层,并且受来自南东—
B. 求助: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怎么用啊
图案颜色就是抄要填入图案线条的袭颜色,填充颜色就是该区域内的颜色.颜色在此系统中分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印刷行业常用的CMYK,就是分色输出法,每种颜色由四个数字组成;另外一种方法是显管蓝绿红方法,也是每种颜色由三个数字组成.填入图案是按指定图案连续填写的,所以图案高度和宽度,是指将填入图案单个的高宽度,由此高宽度连续填写.我不是高手,但我做过,希望能给你点帮助
C. 阅读实例 西天山伊宁地块石炭系岩石地层单位厘定
伊宁地块石炭系在地层区划上属于中天山地层分区伊宁地层小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图-3),但长期以来划分较粗,尤其是岩石地层单位研究程度低。近年来,李永军等通过新源县托库孜库马拉克4幅联测、巩留县特克斯达坂4幅联测、尼勒克县胡吉尔台3幅联测3个项目共11幅1∶5万地质填图,基本厘清了该地块的石炭系岩石地层单位(表1-2)。
图1-3 西天山伊宁地层小区地质构造略图
(据李永军等,2010)
伊宁地层小区的石炭系岩石地层单位由新疆第一区测地质测量大队(以下简称新疆区测队)剡鸿炳等(1978)在本区进行1∶20万区调时创名和建立。层型剖面位于伊宁地块西端特克斯之西的大哈拉军山一带,由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组、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3个组构成。
表1-2 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带石炭系岩石地层单位特征对比表
(1)东端阿吾拉勒一带的石炭系
阿吾拉勒一带的石炭系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无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划分也较粗;1971年新疆区测队将其对比为下石炭统,暂称雅满苏组(注:雅满苏位于新疆哈密南东110 km,距离阿吾拉勒约1300 km,分属两个地层区);1975年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将区内石炭系全部划归下石炭统阿吾拉勒组。此后在地层清理和区域地质编图、区域地质总结等文献中,与西端进行了粗略对比,统归为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1∶5万区域地质填图证实,阿吾拉勒一带的大哈拉军山组自上而下可进一步解体,并与本地层小区的层型剖面有较好的可比性,故细划为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组、大哈拉军山组(表1-2)。
阿吾拉勒山一带石炭系自下而上由两个角度不整合面(图1-4)限定和分割(由于断裂发育,造成部分地层的重复和缺失,局地也见组内以及大哈拉军山组与阿克沙克组间的断裂关系),岩石组合特征显著有别,露头尺度极易识别和区别,大区延伸由稳定的3套地层构成。
阿吾拉勒一带的地层名称的重新厘定,是在充分对比本小区层型剖面基础上,运用岩石地层特征总体上大区可比性而确立的,所以采用了同一地层小区的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名称。
(2)西端伊什基里一带的石炭系
西端伊什基里克山南坡广布的一大套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因长期无化石发现,又缺乏对岩石组合的详细对比研究,过去将这套地层划归阿克沙克组。
1∶5万区域地质填图时有4个重要发现。一是这套地层以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仅呈极少的夹层状,并见有较多的灰岩砾石(区内的阿克沙克组中是从未见及),其岩石组合与区内的阿克沙克组明显有别;二是这套地层总体为极宽缓的单斜或向斜(图1-5),变形弱,与阿克沙克组中普遍见到的各种强烈褶皱、复杂褶曲形成显著差异;三是证实其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图1-6)覆于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之上(此前可能误以为不整合覆于大哈拉军山组之上,因为伊什基里克组和大哈拉军山组总体都以火山岩为主),并且在该套地层之上还新发现一套呈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的海陆交互相磨拉石组合;四是在该套碎屑岩中获得了大量晚石炭世的化石。
图1-4 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带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图
a,b—大哈拉军山组与阿克沙克组不整合;c,d—阿克沙克组与伊什基里克组不整合
图1-5 铁列克萨依北上石炭统的宽缓褶皱
(据李永军等,2009)
上述重要发现可以肯定,该套地层不应划归阿克沙克组。但是,在整个伊宁地层中,角度不整合覆于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之上的晚石炭世地层还是首次发现,因而有许多专家建议尽快命名为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
进一步研究证实,阿克沙克组化石以Gangamophyllum-Palaeosmilia-Neoclisiphyllum 组合为代表。总体而言,下部层位以中等大小的珊瑚及丛状复体珊瑚为主,上部则以大长身贝类为主,珊瑚与苔藓类有极好的共生性,而菊石和腹足多见于本组中下部。珊瑚化石一般二级隔壁和横板较发育,具横板内墙,鳞板发育,另见有异珊瑚。腕足以长身贝类和细线贝类居多,个体发育中等至巨大,壳饰发育且粗糙,但属种分异度低,长身贝类多以脆弱的壳刺固着在海底,显示其古生态环境为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富氧、盐分正常、低能水流较为宁静的浅海域。总览这一化石组合,各门类都显示出亲特提斯型古生物地理区系之特色,属于较典型的特提斯型(南方型)亚热带-热带区系动物群。而新发现的晚石炭世化石以Xinjiangopecten tamugangensis-Obliquipecten xinjianggensis-Noeggerathiops组合为代表。其中的植物Noeggerathiopsis、Angaridium等化石,在我国仅出现在北方生物大区准噶尔-兴安生物区系,有较浓的地方性色彩。珊瑚均以单体为主,中柱粗大且横板和鳞板难以区分。腕足则多为穿孔贝类,个体较小,壳饰不发育,壳体外形常为双凸形。应属较典型的北方型温带气候动植物群(李永军等,2012)。
图1-6 伊什基里克山伊什基里克组与东图津河组角度不整合
(据李永军等,2009)
1∶5万区域地质填图并没有采纳新命名岩石地层单位的建议,而是通过更大区域的地层对比研究发现,该套地层与伊宁地层小区之北的博罗霍洛地层小区的晚石炭世东图津河组不仅岩石组合极为相似,且含化石近于相同(并且呈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的海陆交互相磨拉石组合与博罗霍洛地层小区东图津河组之上的科古琴山组可对比)。所以通过区域对比称其为东图津河组(将其上的海陆交互相磨拉石组合称为科古琴山组)。
这里再对为何不新命名岩石地层单位而借用博罗霍洛地层小区的东图津河组名做一讨论。
岩石地层单位名称最主要的是考虑岩石特征的可比性,其次还要尽可能考虑一个地层名称在区域地层对比中的作用和价值。伊什基里一带的晚石炭世地层,不仅岩性上与博罗霍洛地层小区的东图津河组基本相同,且化石组合也基本相同,这表明西天山进入晚石炭世时,伊什基里一带已经和博罗霍洛小区的东图津河一带成为同一个沉积盆地,所以新命名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将不能表达这一重要信息,失去一个地层单位用于大区对比的价值。也就是说,东图津河组在伊宁地层小区的确认,证实了伊宁地层小区与博罗霍洛地层小区在晚石炭世进入相同大地构造演化环境;它们是北天山洋消亡,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最终缝合成为统一大陆的见证;其生物区系特征揭示了伊宁地块早石炭世亲南(塔里木板块)、晚石炭世亲北(准噶尔板块)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化历程。一个岩石地层单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在建立、命名、清理和修订时,要综合分析,做到合理、实用、客观、准确,使其不仅是一个区域填图单位,同时还能在沉积盆地分析、古生物地理区系研究、大地构造环境与演化等方面体现更多的对比研究价值。
D. 石炭系——石炭纪地层
嵩山地区和整个华北地区一样,自从中奥陶世地层沉积以后,就整体抬升为陆,以后的1亿多年时间,一直是陆地,缺少沉积物,故缺失了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以及石炭系下统。
石炭纪是全世界最早的成煤时期,所以备受地质学界的重视,研究最早,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嵩山和华北地层区一样,石炭纪沉积类型属于地台型海陆交替相铝质岩-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建造。
对于豫西、豫北石炭系的研究,最早的是19世纪德国人李希霍芬和后来的常新富(1915),到1949年前,多人对地层做过多种划分,但缺乏系统的剖面研究。1949年以后的十来年间,从煤、铝勘探的需要出发,以灰岩、砂岩等特殊岩层为标志层,对煤层进行了系统的对比,但古生物依据相对较少。1962年河南地研所等单位对全省地层展开调查,石炭系的划分逐步转向以生物地层划分为主。1982年后,河南地研所研究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区调队在编绘河南省1∶50万地质图的过程中,重新研究了石炭系代表剖面,取得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资料,石炭系的研究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表8-3)。
表8-3河南省华北地层区石炭、二叠系划分沿革表
石炭系在嵩山地区分布在北坡参驾店、涉村一线,东坡玉台、告城以东有零星出露,南坡西起伊川老君堂,向东在登封唐窑、新新煤矿、西白里坪、徐庄一线有连续分布。
嵩山地区缺少下石炭统,中统仅有本溪组,上统包含太原组和山西组。山西组在许多资料中划归二叠系,本文暂按《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划分方案叙述。现按二统三组分别介绍如下。
本溪组(C2b)本溪组乃1926年赵亚曾、李四光创名于辽宁省本溪市以西牛毛岭,当时叫“本溪系”。1951年由楚旭春引入豫西。本溪组在嵩山北坡不整合于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之上(图8-21),南坡不整合于上寒武统崮山组之上。本组厚度不大,但因受基底风化壳地形的控制,厚度变化极悬殊。嵩山地区由于第四系覆盖,大部分地方出露不全,实测剖面较少,仅举巩义市张沟剖面为例,该剖面是1964年前由河南区调(测)队测制的。本组由滨海、潟湖相铁铝岩、泥岩、滨岸相碎屑岩组成。是本区铝土矿、铁矿的主要含矿层位。本溪组化石不很丰富。张沟剖面未采到化石。但周边的登封大冶、费庄、巩义火石岭等地曾采到一些植物化石:博茨须鳞木、斯氏鳞木、猫眼鳞木、希尔霍芬贝叶等。上述植物化石在豫西、豫北本溪组都可见到。本区和邻区本溪组的岩相和含矿性完全可以互相对比。本溪组时代为中石炭世晚期。
图8-21登封漏风地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上寒武统崮山组假整合接触素描图(据河南区调队,1964修改)
巩义市张沟中世炭统本溪组剖面(图8-22):
上覆地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灰绿色灰岩
整合
2.灰、灰白、深灰色铝土岩(铝土矿)3.8m
1.杂色铝土页岩夹鸡窝状赤铁矿4.5m
假整合
下伏地层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
图8-22巩义张沟村本溪组剖面图(据河南区测队,1964)
太原组(C3t)原名“太原系”,李希霍芬1882年创名于太原市西山。创名后在华北区被广泛应用,但顶底板界线常因人而异,有的太原组包含了本溪组,有的不包含本溪组,大部分人将其划为上石炭统,但《河南省岩石地层》(1997)将其划归下二叠统。本组与上覆地层山西组和下伏地层本溪组均为整合接触。太原组在嵩山附近多被第四系覆盖,仅登封申家
(据河南区调队,1989)
(据河南区调队,1989)
(引自《地质词典》,1979)
图8-26皱纹珊瑚隔壁构造(引自《地质词典》,1979)
石炭纪的另一种重要化石是珊瑚。珊瑚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为腔肠动物门的一纲。单体或群体,群集珊瑚常成珊瑚礁。其中的皱纹珊瑚、异珊瑚及床板珊瑚等类化石甚多,是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图8-26)。
登封徐庄申家
(河南区调队,1989)
图8-28巩义张沟—五顶坡山西组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64)
上覆地层上石炭统山西组(C3s)浅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整合
太原组(C3t)厚79.3m
6.灰白色薄层泥岩42.4m
5.深褐灰色含铁质硅质岩薄层2.3m
4.灰岩,含少量燧石团块,含
3.灰褐色含钙质、硅质粘土岩,含腕足类化石太原府网格长身贝3.1m
2.深灰色灰岩,含燧石团块,含
整合
下伏地层本溪组(C2b)铝土矿、铝土页岩。
图8-29科达(引自《地质词典》,1979)
(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山西组(C3s)原名“山西系”,由维里士于1909年创名于山西省中部。山西组自创名以来,被广泛应用,但划分颇不一致。分歧之一是顶底板各家划分有出入,目前底板确定渐趋一致,多在太原组灰岩之上,顶板主要意见有两种,一种是划在大占砂岩之下,一种是划在砂锅窑砂岩之底。分歧之二是山西组之归属,一种划归二叠系,一种划归石炭系。本书山西组仍放在石炭系,顶界划在大占砂岩之底。山西组在嵩山周边多为第四系覆盖,出露不好,徐庄申家
巩义张沟—五顶坡上石炭统山西组剖面(图8-28):
上覆地层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棕褐色厚层砂岩
整合
8.黄绿色细—中粒薄层砂岩,顶部为炭质页岩及煤层11m
7.暗绿色厚层状砂质页岩,顶部为薄层黑色页岩12m
6.铁红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黄绿色砂质页岩7m
5.上部黄绿色页岩夹煤层,下部为薄层中—细粒砂岩6m
4.上部暗绿色砂质页岩,中部灰黑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下部为蓝灰色薄层细砂岩12m
3.黄褐色、蓝灰色薄层细砂岩6m
2.灰绿色页岩夹灰黄色砂质页岩及灰白色砂岩3m
1.黄褐色页岩夹灰黄色砂质页岩及砂岩10m
整合
下伏地层上石炭统太原组燧石灰岩及燧石层
E. coreldraw x6里画地质图填充颜色,填充一块区域怎么一整张图都填充上了,怎么解决
首先你要选中你的那块区域啊,按着alt可以在大面积中选中小面积,还可以将大面积放到最后层!!
F. 地质图上怎样看出地质界线
边界线两边的岩性不一样,具体表现在 颜色不一样,岩性符号不一样。比如界线两边 一边是C(石炭系) 一边是D(泥盆系)
G. 在地质图中石炭系中上统C2+3对应的是什么颜色
二战期间德军伞兵装备的毛瑟98K步枪。 中国从清代光绪年间就开始仿制毛瑟步枪,版其中以汉权阳兵工厂最为有名。毛瑟枪的引进和大量仿制也确立了7.92mm成为中国当时事实上的标准口径。1912年(民国元年),广东、四川曾仿制6.8mm毛瑟枪,定名为“元年式”,但未能被广泛采用,于是又将口径改为7.92mm。民国24年(1935年),巩县兵工厂从德国购买到了7.92mmM1924式毛瑟步枪的图纸及样枪,随即开始制造此枪,同年10月正式出品,定名为“中正式”,后来正名改称“二四式”。“中正式”被规定为制式步枪而大量生产和使用。在抗日战争中的实践中证实,毛瑟步枪7.62mm尖头弹的杀伤力大于日军的三八式(明治38年式)步枪,而且尺寸较短,便于携带。毛瑟步枪使中国军队在单兵武器上优于日军。但在欧洲战场上,毛瑟步枪虽为制式武器,却已经充分暴露出射速低的不足,逐步被突击步枪和冲锋枪取代。在抗战胜利后,美国向国民党军队大量提供M1式步枪和卡宾枪,“中正式”反成了解放军最常用的武器。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的基本武器还是包括“中正式”在内的各色毛瑟枪,同装备精良的美军进行英勇作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H. mapgis中怎么填充颜色,是区域地质图。
可能是系统库不一样。拷贝原文件的【slib】文件夹到mapgis67的安装目录下,方便替换。或者直接在mapgis67【设置】下更改。希望你能成功。50万数字地质图生成的工程文件后到mapgis67中打开,充填的颜色全部变了,是怎么回事?
I. 地质图符号,,
表示地层单位的话:C代表的是石炭系,下标1-2代表的是“下-中石炭统”
表示年代单位的话:C 代表石炭纪,下标1-2代表“早-中石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