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河流地质作用塑造出哪些地貌

河流地质作用塑造出哪些地貌

发布时间: 2021-02-12 13:53:27

Ⅰ 河流地质作用中哪些作用及哪些产物对于探讨地质历史的事件最有意义意义何在

这个还真没抄记住多少,大二学地质地貌学的时候基本睡觉睡掉了,汗。
一、河流的三大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二、侵蚀作用下,形成独特地地貌,比如卡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这些地貌对于研究岩层的发育
历史就有很大代表性作用,对研究完整的地球岩层就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丹霞地貌的研究
是全世界唯独中国拥有的独立学科。
三、搬运沉积作用下,容易形成化石,比如,煤炭,煤炭就是树木的化石,这对于研究历史上的
动植物发展及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如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护具有很
大的作用。
四。只记得这么一点点,汗!

Ⅱ 简述河流地质作用的主要地貌类型

河流有侵蚀、搬运、堆积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峡谷、河谷、牛轭湖、江心洲、河漫滩、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Ⅲ 河流地质作用形成哪些地貌

1、河流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地形(侵蚀河谷)
2、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专:在山区形成冲积扇;河流沿属岸形成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河流三角洲.
3、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不同的阶地.

Ⅳ 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凭流水的机械冲击力、化学溶解力以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谷的组成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河流的地质作用过程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者前后衔接,互相联系。河流地质作用以机械作用为主,伴有化学作用。河流在大陆上分布极广,是塑造大陆形态和建造大陆沉积物的重要营力。
河水运动 流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位能转变为动能。 流水动能(K)与流水的质量(M)和流速有关。流水的质量与流量呈正相关,可以流量度量。河流的流量受降雨量、蒸发量、渗透量和流域大小的影响。河流的两点间的高程差与其距离之比叫纵比降。纵比降和河谷横断面形态、河床的粗糙度是决定流速的主要因素。天然河床的组成物质随河段而异,有的是坚硬的岩石,有的是松散的沙、土层,而且河床底部的起伏、平面形态的曲直、河谷断面的宽窄也都是变化的。河水在具不同特征的河床上运动时,其水动力特征不同。天然河流中的水质点的运动一般是不规则的紊流,但在平坦河床上的缓慢水流,紧贴底部的薄层河水的水质点可以为规则的层流。河流中还有向下游推进的螺旋形水流,其在断面上的投影呈环形,称环流。环流在直河道和弯河道都可形成。此外,在崎岖不平的河床上,由于局部障碍还产生涡流。河流的流水动能和水动力特征及其变化,制约着河流地质作用的进程,是以破坏作用为主,抑或以建造作用为主。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水破坏组成河床的岩石、松散沉积物的作用。河水破坏河床有3种方式:水力冲击(蚀);磨蚀(流水挟带的沙、砾对河床的磨损);溶蚀(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据河水对河床的破坏方向,侵蚀作用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①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进行侵蚀,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蚀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区河流中占显著地位。在这里水流受基岩河谷挟持,断面狭窄,纵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涡流。由于组成河床的岩石的抗蚀能力存在差异,河床纵剖面崎岖不平,常呈台阶状。河水流经其上则形成瀑布、急流。从高处跌落的河水,以强大的冲击力和沙、砾旋钻,磨蚀陡坎下的河床,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台阶后退。一段如此不断地进行,台阶终于消失,河床被夷平。在河流的源头多有跌水,下蚀作用引起的掏蚀坍落,使河头向源头伸长,向分水岭上部发展,这种现象称溯源侵蚀作用。当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力强弱不同时,侵蚀力强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岭向弱者方面迁移,甚至被切穿。两条河流相连,侵蚀力强的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在连结点以上的上游。这种现象称河流袭夺
下蚀作用不是无限的,当河流在河口到达其汇入的静止水面时,流速丧失,下蚀作用也就终止。外流河以海平面为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称终极侵蚀基准面。此外,河流还以其流经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为其局部侵蚀基准面。在大陆稳定和侵蚀基准面长期不变时,下蚀作用将河床上的起伏、台阶夷平,河床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流水动能减小。当坡度减小到流水动能与河水搬运泥、沙所消耗的能达到平衡时,河床的纵剖面在理论上是一条下凹的圆滑曲线,称为河流平衡剖面。力图达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床的总的趋向。 ②侧蚀作用,河水破坏河床两侧的作用。它是在河弯处单向环流的作用下发生的。侧蚀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区河流中最为显著。天然河流总有弯曲,河水从直道进入弯道时,原来沿河流轴线运动的主流,因惯性离心力的影响偏向河弯的凹岸,造成横向水位差,从而单向环流发育起来。环流的表流冲击凹岸弯顶的下段,掏蚀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环流的底流带到河弯凸岸边堆积,形成边滩。随凹岸后退扩展,凸岸边滩增长,河弯顶不但后退而且缓慢下移,河床的弯曲度加大,变成 S形,进而演变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这种形状的河流称河曲或蛇曲。当两个河弯贴近,河水便冲开连接两弯的细颈部,弃弯走直。这一过程称为裁弯取直作用。遗留下的废河道,变成了新月形的牛轭湖。河弯在环流作用下,不断摆动,使河谷的谷坡不断破坏,河谷底部加宽,但河床的宽度基本不变。侧蚀作用使河床的长度增加,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积物中迂回流动。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可使除赤道区纬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区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离,从而加强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将碎屑物质、化学溶液运往下游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运物质大部分来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带入河中的机械碎屑或化学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蚀河床的产物。河流的搬运方式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溶运)。
河水搬运机械碎屑的能力、搬运量以及搬运方式,都与其流速、流量和河床的组成物有关。河流的机械搬运能力,指河水搬运碎屑中最大颗粒的能力。搬运碎屑的粒径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河流的机械搬运量,指河水搬运碎屑的总重量(按百万吨/年计)。搬运量与流速和流量,特别是流量有关,而且与进入河水中的碎屑量有关(河水的含沙量与来沙条件)。所以,山区急流流速大,可搬动巨石;但流量小,搬运的总量少。反之,平原区河流流速小,只能搬运沙和粘土;但流量大,搬运的总量大。
根据碎屑在搬运时的运动特征,机械搬运方式可分出:①推移,碎屑(一般是粗砂或卵石)沿河床滚动、滑动;②跃移,碎屑(通常是沙)贴近河床跳跃式移动;③悬移,碎屑(主要是粉沙和粘土)不接触河床,悬浮在水中移动。碎屑在水中被搬运的方式随流速和碎屑的粒径变化而转变。碎屑在搬运过程中相互撞击、磨损,所以随着移动距离的加大,碎屑的磨圆程度增加。
河流溶运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自可溶性矿物中分解出的离子或胶体。一般每升河水中溶有150~300毫克盐类,其中以钙、镁的碳酸盐含量最多。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搬运物质的沉降和堆积作用。河流只发生碎屑物质的机械沉积作用,几乎不发生溶解物质沉淀和胶体物质凝聚的化学沉积作用,这是由于河水中溶运物质远不饱和,也缺乏适合于化学沉积的稳定环境。
河流机械沉积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流速降低、流量减小,或水中碎屑量超过河水的挟带能力。河流的碎屑沉积物叫冲积物,由具不同粒径的碎屑组成。碎屑的磨圆度好,粒度分选性也好,具层理。河流的沉积作用可沿流程发生,但以流速骤减处最显著,如山口、河口。河流在山口处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减低,碎屑沉积成扇形,称冲积扇(干旱气候区的间歇性河流形成的扇形堆积,称洪积扇)。在弯曲河流的凸岸形成的边滩,随着河床的摆动可以扩大发展成洪水位才能淹没的河漫滩。河漫滩形成后,如果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床因而被蚀低,于是先期形成的河漫滩则高出河面位于谷坡上或谷底,呈台阶状,叫河流阶地。河流到达海面,流速消失,搬运来的碎屑物全部沉积在河口,平面上形成“△”形,叫三角洲。随着三角洲的增长,陆地向海洋扩展。

Ⅳ 河流的地质作用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特点

河流的地质作来用太多了源,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
侵蚀作用主要有下蚀、旁蚀、朔源侵蚀三种
搬运作用有悬运、溶运、推运等
沉积地形一般有心滩、河漫滩、三角洲等等。
此外还有河流的均夷化和去均夷化等等。
建议去参考任何一本普通地质学的书,都有具体介绍

Ⅵ 河流的地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侵蚀作用

河水破坏组成河床的岩石、松散沉积物的作用。河水破坏河床有3种方式:水力冲击(蚀);磨蚀(流水挟带的沙、砾对河床的磨损);溶蚀(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据河水对河床的破坏方向,侵蚀作用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2、搬运作用

河流将碎屑物质、化学溶液运往下游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运物质大部分来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带入河中的机械碎屑或化学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蚀河床的产物。河流的搬运方式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溶运)。

3、沉积作用

河流搬运物质的沉降和堆积作用。河流只发生碎屑物质的机械沉积作用,几乎不发生溶解物质沉淀和胶体物质凝聚的化学沉积作用,这是由于河水中溶运物质远不饱和,也缺乏适合于化学沉积的稳定环境。

(6)河流地质作用塑造出哪些地貌扩展阅读

河流机械沉积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流速降低、流量减小,或水中碎屑量超过河水的挟带能力。河流的碎屑沉积物叫冲积物,由具不同粒径的碎屑组成。碎屑的磨圆度好,粒度分选性也好,具层理。河流的沉积作用可沿流程发生,但以流速骤减处最显著,如山口、河口。

河流在山口处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减低,碎屑沉积成扇形,称冲积扇(干旱气候区的间歇性河流形成的扇形堆积,称洪积扇)。在弯曲河流的凸岸形成的边滩,随着河床的摆动可以扩大发展成洪水位才能淹没的河漫滩。

Ⅶ 河流的什么和什么作用形成不同的地貌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凭流水的机械冲击力、化学溶解力以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谷的组成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河流的地质作用过程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者前后衔接,互相联系.河流地质作用以机械作用为主,伴有化学作用.河流在大陆上分布极广,是塑造大陆形态和建造大陆沉积物的重要营力.
河水运动 流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位能转变为动能. 流水动能(K)与流水的质量(M)和流速有关.流水的质量与流量呈正相关,可以流量度量.河流的流量受降雨量、蒸发量、渗透量和流域大小的影响.河流的两点间的高程差与其距离之比叫纵比降.纵比降和河谷横断面形态、河床的粗糙度是决定流速的主要因素.天然河床的组成物质随河段而异,有的是坚硬的岩石,有的是松散的沙、土层,而且河床底部的起伏、平面形态的曲直、河谷断面的宽窄也都是变化的.河水在具不同特征的河床上运动时,其水动力特征不同.天然河流中的水质点的运动一般是不规则的紊流,但在平坦河床上的缓慢水流,紧贴底部的薄层河水的水质点可以为规则的层流.河流中还有向下游推进的螺旋形水流,其在断面上的投影呈环形,称环流.环流在直河道和弯河道都可形成.此外,在崎岖不平的河床上,由于局部障碍还产生涡流.河流的流水动能和水动力特征及其变化,制约着河流地质作用的进程,是以破坏作用为主,抑或以建造作用为主.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水破坏组成河床的岩石、松散沉积物的作用.河水破坏河床有3种方式:水力冲击(蚀);磨蚀(流水挟带的沙、砾对河床的磨损);溶蚀(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据河水对河床的破坏方向,侵蚀作用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①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进行侵蚀,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蚀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区河流中占显著地位.在这里水流受基岩河谷挟持,断面狭窄,纵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涡流.由于组成河床的岩石的抗蚀能力存在差异,河床纵剖面崎岖不平,常呈台阶状.河水流经其上则形成瀑布、急流.从高处跌落的河水,以强大的冲击力和沙、砾旋钻,磨蚀陡坎下的河床,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台阶后退.一段如此不断地进行,台阶终于消失,河床被夷平.在河流的源头多有跌水,下蚀作用引起的掏蚀坍落,使河头向源头伸长,向分水岭上部发展,这种现象称溯源侵蚀作用.当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力强弱不同时,侵蚀力强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岭向弱者方面迁移,甚至被切穿.两条河流相连,侵蚀力强的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在连结点以上的上游.这种现象称河流袭夺
下蚀作用不是无限的,当河流在河口到达其汇入的静止水面时,流速丧失,下蚀作用也就终止.外流河以海平面为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称终极侵蚀基准面.此外,河流还以其流经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为其局部侵蚀基准面.在大陆稳定和侵蚀基准面长期不变时,下蚀作用将河床上的起伏、台阶夷平,河床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流水动能减小.当坡度减小到流水动能与河水搬运泥、沙所消耗的能达到平衡时,河床的纵剖面在理论上是一条下凹的圆滑曲线,称为河流平衡剖面.力图达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床的总的趋向. ②侧蚀作用,河水破坏河床两侧的作用.它是在河弯处单向环流的作用下发生的.侧蚀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区河流中最为显著.天然河流总有弯曲,河水从直道进入弯道时,原来沿河流轴线运动的主流,因惯性离心力的影响偏向河弯的凹岸,造成横向水位差,从而单向环流发育起来.环流的表流冲击凹岸弯顶的下段,掏蚀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环流的底流带到河弯凸岸边堆积,形成边滩.随凹岸后退扩展,凸岸边滩增长,河弯顶不但后退而且缓慢下移,河床的弯曲度加大,变成 S形,进而演变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这种形状的河流称河曲或蛇曲.当两个河弯贴近,河水便冲开连接两弯的细颈部,弃弯走直.这一过程称为裁弯取直作用.遗留下的废河道,变成了新月形的牛轭湖.河弯在环流作用下,不断摆动,使河谷的谷坡不断破坏,河谷底部加宽,但河床的宽度基本不变.侧蚀作用使河床的长度增加,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积物中迂回流动.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可使除赤道区纬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区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离,从而加强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将碎屑物质、化学溶液运往下游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运物质大部分来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带入河中的机械碎屑或化学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蚀河床的产物.河流的搬运方式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溶运).
河水搬运机械碎屑的能力、搬运量以及搬运方式,都与其流速、流量和河床的组成物有关.河流的机械搬运能力,指河水搬运碎屑中最大颗粒的能力.搬运碎屑的粒径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河流的机械搬运量,指河水搬运碎屑的总重量(按百万吨/年计).搬运量与流速和流量,特别是流量有关,而且与进入河水中的碎屑量有关(河水的含沙量与来沙条件).所以,山区急流流速大,可搬动巨石;但流量小,搬运的总量少.反之,平原区河流流速小,只能搬运沙和粘土;但流量大,搬运的总量大.
根据碎屑在搬运时的运动特征,机械搬运方式可分出:①推移,碎屑(一般是粗砂或卵石)沿河床滚动、滑动;②跃移,碎屑(通常是沙)贴近河床跳跃式移动;③悬移,碎屑(主要是粉沙和粘土)不接触河床,悬浮在水中移动.碎屑在水中被搬运的方式随流速和碎屑的粒径变化而转变.碎屑在搬运过程中相互撞击、磨损,所以随着移动距离的加大,碎屑的磨圆程度增加.
河流溶运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自可溶性矿物中分解出的离子或胶体.一般每升河水中溶有150~300毫克盐类,其中以钙、镁的碳酸盐含量最多.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搬运物质的沉降和堆积作用.河流只发生碎屑物质的机械沉积作用,几乎不发生溶解物质沉淀和胶体物质凝聚的化学沉积作用,这是由于河水中溶运物质远不饱和,也缺乏适合于化学沉积的稳定环境.
河流机械沉积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流速降低、流量减小,或水中碎屑量超过河水的挟带能力.河流的碎屑沉积物叫冲积物,由具不同粒径的碎屑组成.碎屑的磨圆度好,粒度分选性也好,具层理.河流的沉积作用可沿流程发生,但以流速骤减处最显著,如山口、河口.河流在山口处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减低,碎屑沉积成扇形,称冲积扇(干旱气候区的间歇性河流形成的扇形堆积,称洪积扇).在弯曲河流的凸岸形成的边滩,随着河床的摆动可以扩大发展成洪水位才能淹没的河漫滩.河漫滩形成后,如果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床因而被蚀低,于是先期形成的河漫滩则高出河面位于谷坡上或谷底,呈台阶状,叫河流阶地.河流到达海面,流速消失,搬运来的碎屑物全部沉积在河口,平面上形成“△”形,叫三角洲.随着三角洲的增长,陆地向海洋扩展.

Ⅷ 河流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小论文

1、河流侵蚀作来用:形成河谷源地形(侵蚀河谷) 2、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在山区形成冲积扇;河流沿岸形成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河流三角洲。
3、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不同的阶地。

Ⅸ 分析河流在不同河段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水情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前者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地震、岩浆作用;后者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等。
地质作用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营运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将会造成建筑物的损毁。本章主要介绍与水利水电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作用,包括河流地质作用、岩溶、地震、风化作用等。
第一节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普遍分布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带,是改造地表的主要地质营力之一。由河流作用所形成的谷地称为河谷。河谷的形态要素包括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图4—1)。谷底中包括河床及河漫滩。河床是指平水期河水占据的谷底,也称为河槽。河漫滩是经常被洪水淹没的谷底部分。谷坡是河谷两侧因河流侵蚀而形成的岸坡。古老的谷坡上常发育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阶地是被抬升的古老的河谷谷底。谷坡与谷底的交界称为坡麓,谷坡与山坡交界的转折处称为谷缘,也称为谷肩。河谷从谷缘开始向下算起,计算河谷的深度与宽度都以谷缘为标准。
河流具有动能,其大小用下式表达:

度向下游方向逐渐加大,其形态也逐渐变化。
河流的动能对于不同河流,或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或同一河段在不同时期都会有所变化。在动能的作用下,河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三大地质作用。
一、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指河水及其所携带的碎屑物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两种。前者是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后者只在可溶岩类地区的河流才表现得比较明显。按照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分垂向侵蚀、侧向侵蚀和向源侵蚀三种。
(一)垂向侵蚀作用
河水及其挟带的砂砾,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撞击、冲刷、磨削和溶解河床岩石、降低河床、加深河谷的作用,称为河流的垂向侵蚀作用,简称下蚀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是越来越使河谷变深、谷坡变陡。
河流的下蚀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这一基面称为侵蚀基准面。人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因此,海平面高度是人海河流下蚀深度的下限,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内引伸的平面即为人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又称为永久性侵蚀基准面。不直接人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人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之为局部(暂时)侵蚀基准面。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侵蚀基准面只是一个相对或潜在的基准,它并不能完全控制河流的下蚀深度,事实上,不少河流的某些河段,其下蚀深度要比它低得多。长江在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处,江底深槽就比上海吴淞海平面低40多米。
由于河流下切的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河流源头向河间分水岭不断扩展伸长的现象,称为向源侵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的结果是使河流加长,扩大河流的流域面积,改造河间分水岭的地形和发生河流袭夺。
(二)侧向侵蚀作用
侧向侵蚀作用又称旁蚀或侧蚀,是指河水对河流两岸的冲刷破坏,使河床左右摆动,谷坡后退,不断拓宽河谷的过程。侧蚀作用的结果是加宽河床、谷底,使河谷形态复杂化,形成河曲、凸岸、古河床和牛轭湖。旁蚀作用主要发生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自然界的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河水也不是直线流动的,而是呈螺旋状的曲线流动的。河水开始进入弯道时,主流线则偏向弯道的凸岸。进入弯道后,主流线便明显地逐渐向凹岸转移,至河弯顶部,主流线则紧靠凹岸。在河弯处,水流因受离心力的作用,形成表流偏向凹岸、而底流则流向凸岸的离心横向环流(图4—2)。
这种横向环流使得凹岸不断遭受冲刷、侵蚀,凸岸则不断接受堆积,结果是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河谷越来越宽,曲率越来越大,河床在宽阔的谷底中犹如长蛇爬行般地迂回曲折、左右摆动。这种极度弯曲的河床称为河曲。河曲进一步发展,使同侧相邻的两个河弯的凹岸逐渐靠拢,当洪水切开两个相邻河弯的狭窄地段时,河水便从上游河弯直接流人下游相邻的河弯,形成河流的自然裁弯取直。中间被废弃的弯曲河道,逐渐淤塞断流,变为湖泊,叫做牛轭湖

Ⅹ 河流地质作用有哪些地质现象

首先,河流是由复片流,洪流逐制渐发展而成的。在河流动能的作用下,进行侵蚀,搬运和沉积三种地质作用。1.河流以自身动能并以其搬运固体物质破坏河床,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侵蚀作用的方式有溶蚀作用,水力作用,磨蚀作用。就不一一解释了。2流体具有两种流动形式,层流和紊流。河流一般以紊流为主,只有在流速非常缓慢,活水很浅,河床底平滑时可发生层流。流体由于具有紊流的性质,才能对碎屑物进行有效的搬运。搬运的方式有托运,悬运和溶运3种。3。河流搬运的一部分碎屑物质,会在河谷的适当部位沉积下来,这属于河流的沉积作用,沉积物的特征又牵扯到矿物岩石学的内容,很多很杂我也讲不清楚。就不赘述了,沉寂的主要类型有心滩,边滩与河漫滩,三角洲。河流还有一个地质作用就是去夷化作用。这实际就是河流的衰老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标志是河流下切能力逐渐衰减。然而影响河流下蚀的因素是可变的,因素一旦变化,河流获得新的能量,于是下蚀复苏。这种现象称为去夷化作用。在去夷化作用下河流将塑造成深切河曲与阶地。 其实里面各种现象或作用又可以细分很多的,整整20页的书啊。最近闲的蛋疼,又不想复习就来回答问题了,全手动,能力有限希望有帮助。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