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地质作用会产生擦痕

什么地质作用会产生擦痕

发布时间: 2021-02-12 12:59:03

1. 石灰岩经过什么地质作用变成大理岩

争议石灰岩
一种沉积碳酸岩。主要成分为方解石,有时含少量白云石,常混入石英、长石、云母和粘土矿物等。呈灰色或灰白色,性脆,硬度较小,用铁器易划出擦痕遇稀盐酸剧烈起泡。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按结构构造还可进一步细分,如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团块状灰岩等。石灰岩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它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也是制化肥和电石的原料,还被用于冶炼钢铁、制糖、陶瓷、玻璃、印刷等工业。
大理岩
marble
一种变质岩。又称大理石。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
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此外含
有硅灰石、滑石、透闪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方镁石
等。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有时为条带状)构造。因原岩
不同,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大理岩,如纯钙镁碳酸盐岩变质后
可形成方解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硅质灰岩变质后可形
成石英大理岩、硅灰石大理岩;碳质灰岩变质后可形成石墨
大理岩等。还可根据结构构造、颜色进一步划分,如白色大
理岩、灰色大理岩、粉红色大理岩、细粒大理岩、粗粒大理
岩、条带状大理岩等。
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其中

质地均匀、细粒、白色者,又称汉白玉。一般认为,大理岩
可形成于不同的温压条件下,如透闪石大理岩形成于低
-中
温条件下,透辉石大理岩、镁橄榄石大理岩则形成于中高温
变质条件下。大理岩分布广泛,如中国的云南、山东、北京
房山等地均产大理岩。许多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和
非金属矿产,在成因上都与大理岩有关。其本身也是优良的
建筑材料和美术工艺品原料。大理岩硬度不大,易于开采加
工,板材磨光后非常美观,可作室内装饰材料;开采和加工
中的废料,可制成工艺品或经轧碎作生产水磨石、水刷石等
的优质集料。少数高度致密均质的可供艺术雕刻和装饰用

2. 河流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防治

河流地质作用对河岸工程建设着重体现在冲洪积层的岩性分布上,河流下蚀从而形成内阶地,很多城镇都建容在阶地上。这是从地质学的观点上去看待问题,即地质历史时期的河流地质作用,造就了河流附近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你指的是现今河流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河水对凹岸和凸岸影响的差异性,凹岸被冲涮潜蚀容易造成岸坡滑坡失稳;凸岸往往接受沉积而相对稳定,若河流呈直线展布,两岸都会存在不同程度浸蚀;2)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淘沙作业,造成河岸应力回弹,引起岸坡失稳;3)河水位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涨落,同样会造成类似第2)点一样的后果,当然关键还要看岸坡的岩土类型及其结构特征。你问的问题不是很具体,我也是猜测你是在岸边进行相关工程建设。若是在河流中架设桥桩,那又是另一个专业问题。

3. 冰川地质作用的特点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地球厅,展示了一块带有擦痕的石头,这块坚硬的石头上布满了钉子形状的擦痕.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在石头上留下这样的痕迹呢?原来是冰川的作用.我们看到的这些擦痕就是冰川擦痕.

4. 镜子用抹布擦完后总会有一道道擦痕,如何避免

这些擦痕是因为布子不干净造成的。在擦拭之前应当将布子清洗干净,擦拭完毕后再用干布子擦拭一遍即可。

5. 流动作用

流动作用是指大量积聚的泥、粉砂、砂、岩石块等与水混杂在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谷地)流动的过程。最典型的流动作用是岩石块、泥土和水的混合流动,称为泥石流。滑坡是以块体的形式运动,而泥石流则是以重力流(沉积物流)的形式运动。

泥石流的特点是: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常发生在降雨或融雪季节。一旦泥石流爆发,顷刻间,水夹杂着大量的泥石形成的山洪泥流,凶猛地沿山坡及沟谷倾泻直下,其中经常滚动着几十吨重的巨大石块。泥石流的“头”部可掀起十余米高的石浪,冲击崖坡、铲刮谷底,摧毁前面的一切障碍。数以亿计的土石方拥至山口平缓地区,冲毁道路、掩埋田园村庄,常给人民生命财产、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很大危害(图11-6)。

图11-6 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1970年5月,秘鲁乌阿斯卡雷山区由于地震,触发巨大的冰崩雪崩,随即诱发了泥石流,使一座城市顷刻掩埋于乱石之下,两万居民来不及走避,造成极其严重灾害。1921年,苏联哈萨克斯坦天山北坡爆发泥石流,约3.0×106m3的沙泥石块冲进阿拉木图城,伤亡和损失极为严重。我国也是泥石流多发地区。

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要有大量固体物质供给。在爆发泥石流的沟谷附近,常因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发生断裂和褶皱)使岩石破裂;或因冰川活动,风化和剥蚀作用等,使岩石破碎,形成大量松散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崩塌、滑坡等方式与水流混合,形成泥石流。

2)要有较陡峻的沟谷地形。一条典型的泥石流,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以分出三个区段,像一条头大腰细尾巴散开的金鱼(图11-7)。

图11-7 泥石流域示意图

(据成都地质学院普通地质学教研室,1978)

Ⅰ—形成区;Ⅱ—流通区;Ⅲ—推积区;Ⅳ—湖泊点划线为分区界线;锯齿线示峡谷

上游叫形成区,一般为多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圈椅形凹地。凹地内沟谷呈鸡爪状分布,深切分割着次一级山峰,地形陡峻,坡度在30°~60°以上。山体岩石破碎,聚集了大量风化岩屑,常形成巨厚的堆积物。

中游叫流通区,多为一个狭窄的沟谷,沟床一般为陡坎或瀑布,断面呈V字形。

下游叫堆积区,一般位于沟口平缓开阔地带,因动能步骤减,形成泥石流堆积。其堆积物大小混杂无分选无层理,常具擦痕和撞击痕,往往形成扇形、垄岗状等乱石堆。

3)短时间内有足够的水量供给。降雨或融雪使松散堆积物充分湿润饱和达到流塑状态,形成强大的水动力条件。是重力-水作用的典型。在山区,连续降雨之后,又遇暴雨时,最易爆发泥石流。而在高山冰川发育和积雪地区,泥石流的爆发常与突然增温、暴雨天气或雪崩有关。某些地区泥石流可以频繁发生,甚至一年内可发生多次。

泥石流的调查研究方法与滑坡调查相似。泥石流的防治一般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类。生物措施是通过种植乔、灌木、草丛等植物,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其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如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一般在沟谷上游以治水为主,中游以制土为主,而下游则以排导为主,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重力地质作用在海底也有极其广泛的分布。主要表现为海底滑坡、滑塌以及沉积物流。其规模往往比陆地上的大得多。浊流是水下重力地质作用最常见的形式(关于浊流的地质作用请参看第八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资料表明,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10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千米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仅2006年除北京、上海和宁夏外,全国28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102804起。其中,滑坡88523起、崩塌13160起、泥石流417起、地面塌陷398起、地裂缝271处、地面沉降35处,95.2%是自然因素引起、4.8%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共造成663人死亡,111人失踪,45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3.16亿元。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说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已经严重地危害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减少人为破坏,加强地质灾害预报、预防工作,尽量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本章要点

1.地壳表层斜坡上的各种风化产物、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本身的重力作用,在各种外因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过程称为重力地质作用。产生重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块体内部的重力与外部的触发力(主要是水)。

2.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划分为: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许多地表地质灾害均是由重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在高山地区最易发生,在河岸、海崖等局部地形陡峻地区也常常发生崩落。滑坡是滑动作用最典型的产物,当滑坡体与滑动面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滑坡体重力的下滑分力时,滑坡就发生了。泥石流是最典型的流动作用产物,是以重力流(沉积物流)的形式运动,特点是: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常发生在降雨或融雪季节。

复习思考题

1.水在重力地质作用中起着何种作用?

2.滑坡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有何识别标志?

3.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与洪流有何差别?

6. 冰川地质作用可以塑造哪些地形地貌

常见的冰蚀地貌有冰斗、刃脊、角峰、冰蚀谷、串珠湖、悬谷、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羊背石等等。

7. 祖山风景区地质作用及旅游观察路线

路线:基地─祖山风景区东门─车厂─秋子峪─基地

任务:

1)观察早白垩世响山花岗岩岩基及花岗岩地貌。

2)观察接触变质作用及岩体与地层接触带附近的构造现象。

3)观察基岩区河流地质作用和新生代沉积物特征。

4)观察寒武纪地层的岩性与原生构造。

5)观察秋子峪背斜构造,并进行构造运动分析。

6)祖山自然风景区及明代长城旅游观光。

预习内容:

1)表层地质作用。

2)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

3)构造运动。

No.26

位置:祖山风景区东门内微波塔(苇子峪林场)西约200m路北侧(图4-21)。

意义:花岗岩及其次生构造、地貌观察点。

观察内容:

1)响山岩体早期侵入岩。

2)侵入岩的构造特征。

3)侵入岩的地貌特征。

教学内容:

1)祖山自然风景区地质上属于早白垩世响山花岗岩岩基的一部分。该岩基出露面积约217km2,平面上以不规则的椭圆状(长轴北北东向延伸达25km,出露宽度达15km)产出,出露位置为两组断裂的交会部位。在构造运动的持续作用下,响山岩体不断扩张,形成了两期岩浆侵入(参见第二章,二、岩浆岩)。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为不规则的锯齿状,岩体内部无定向组构,在接触带附近常见围岩捕虏体。本观察点位于岩体的东部边缘,岩性为早期侵

图4-21 祖山风景区地质作用及旅游观察路线交通位置图

入的中粗粒碱长花岗岩。

2)中粗粒碱长花岗岩(图版Ⅲ-7):浅肉红色,中粗粒不等粒结构,局部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定向性不明显,局部发育晶洞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石英约20%~25%,他形粒状,大小1~8mm;钾长石>65%,肉红色,半自形-自形,大小2~10mm,多数为3~6mm,大者形成“斑晶”;斜长石5%~10%,灰白色,自形-半自形,大小4~9mm。次要矿物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两者含量<5%。岩石K-Ar同位素年龄为101.4Ma(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1995)。

3)岩石原生构造是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构造。响山岩基的原生构造主要是晶洞构造和原生节理构造。在侵入岩中近于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的原生孔洞称为晶洞。晶洞大小不等,直径由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晚期或后期的岩浆(或热液)渗入晶洞,在晶洞壁上常发育晶形完好的石英、长石晶体。花岗岩晶洞内的矿物多为石英晶体,生长好的称为水晶,一般垂直于晶洞壁生长。响山花岗岩晶洞构造比较发育(图版Ⅲ-8)表明该岩体是在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响山岩基早期侵入体中原生节理较发育,在同一露头可见3组互相垂直的原生节理。原生节理的产状受岩浆侵位时的构造应力场的控制。

4)花岗岩地貌:响山岩体中发育很多不同方向的近直立裂隙,包括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在表层地质作用下,特别是风化和地面流水的剥蚀,响山岩体内形成了深谷奇峰、地势陡峻的地貌特征。在露头上亦可见到两组(产状345°∠64°、5°∠80°~89°)或三组次生节理切割岩石的现象。

5)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描述花岗岩的岩石特征,观测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讨论响山花岗岩体的地貌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岩性鉴定与描述。

2)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的区别及产状测量。

时间:40分钟。

思考题:

1)试述响山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

2)与华山、黄山等地质地貌特征进行对比,说明响山岩体地貌的形成条件。

No.27

位置:祖山风景区东门两侧。

意义:河流地质作用及冲积物观察点。

观察内容:

1)了解祖山自然风光,接受爱国主义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山区河流的地质作用特征。

3)响山岩体晚期中细粒花岗岩。

4)节理观测。

教学内容:

1)祖山风景区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稀有植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位于秦皇岛市区西北约25km的青龙县响山─老岭一带,面积约118km2,最高峰响山海拔1421m。在渤海以北、燕山以东诸山峰均由响山发端绵延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名之。祖山有五大景区,上百个自然景观,其中,自然地质博物馆——十里廊谷、原始遗留的稀有植物——天女木兰、遇风奏乐的山峰——响山、变幻无常的六棵松——幻松、原始森林、草甸、瀑布及明代石长城等景观更为引人入胜。祖山风景区不仅是北方少有的山岳型森林公园,也是进行地质、生物、环境等研究的良好的天然实验室。

天女木兰,又称天女花、天兰、山牡丹等,属木兰科木兰属,阔叶亚乔木,在国家稀有濒危植物名录中被列为第二级,是世界知名的珍贵树种。天女木兰花期在6~7月间,花瓣乳白色,花蕊红中带黄,极为冷艳,树叶油绿肥厚,枝干光滑无纹,整体呈现出一种丽质秀美的仙女形象。天女木兰对环境的选择比较苛刻,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地区才能开花生存,一旦环境遭到破坏,便生长不良,以至枯萎、消亡。目前,在我国仅有少数地区发现该树种,而祖山现有1500株,并且成片生长,更是罕见。每年6月下旬,成片盛开的天女木兰,长长的花梗随风飘荡,芳香扑鼻,宛若天女散花,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在风景区大门两侧的陡峻山坡上,苇子峪长城呈北东-南西向蜿蜒起伏。它在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由明代开国元勋徐达主持修建,公元1567年(明隆庆元年)又由民族英雄戚继光主持重修,为石长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2)风景区东门南侧石河支流发源于响山,由于河流的下蚀作用,上游河谷呈“V”字形;冲积物成分相对简单,主要为中粗粒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石英正长岩等,分选差,棱角状-次圆状,局部可见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发育河漫滩、浅滩,局部可分辨出Ⅰ、Ⅱ级河流侵蚀阶地或见到凹岸侵蚀、凸岸沉积的现象。

3)在风景区东门外两侧陡壁上,可见响山岩体边缘的中细粒碱长花岗岩。岩石呈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含量约25%,他形粒状,大小0.5~2mm;钾长石含量>65%,半自形,大小一般为0.5~2mm,个别为2~4mm者构成“斑晶”。次要矿物含量5%~10%,以黑云母为主,含少量斜长石。该花岗岩的侵入时间略晚于前一个观察点的中粗粒碱长花岗岩,前者呈脉动侵入于后者之中,在南侧长城脚下东约150m的陡壁上可见两者的接触关系。

4)岩石中可见4组节理,产状分别为320°∠74°、12°∠76°、265°∠85°、115°∠85°,主要为次生构造,节理切割岩石,使花岗岩形成陡壁。这些节理表明岩体形成之后,遭受了后期构造运动的破坏。

重点与难点:

1)花岗岩的分类、命名及观察描述花岗岩的方法。

2)中粗粒和中细粒碱长花岗岩接触关系的判断与分析。

3)节理的观测及节理性质的判别与分析。

时间:80分钟。

思考题:

1)如何从野外的宏观特征判别沉积岩与侵入岩?

2)以祖山风景区为例,讨论自然保护区对地质、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意义。

No.28

位置:祖山风景区东门东约1.5km大老峪村南东侧陡壁。

意义:接触变质作用观察点。

观察内容:

1)沉积岩与岩浆岩的宏观特征及判别。

2)接触变质作用及接触变质带特征。

3)褶皱构造。

教学内容:

1)响山岩体东部边缘相的围岩为中-晚寒武世沉积岩,离开岩体由西向东分布中寒武统徐庄组、张夏组和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为一套碳酸盐岩、泥质岩夹石英砂岩的岩石组合,含生物碎屑灰岩。本观察点主要为中寒武世地层,宏观上,岩石成层性好,层理构造发育,颜色以灰色、浅褐灰色、暗灰色为主,主要岩性为含云母粉砂质页岩、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长石石英粗砂岩、含藻泥质条带灰岩。地层呈中薄层状分布在岩体之上,并发育褶皱构造,表明岩体侵入或后期的构造活动使地层发生了塑性变形。

2)岩体边部的岩石为细粒碱长花岗岩和正长斑岩,宏观上,以浅褐色、灰褐色为主,块状构造,两者之间见不到截然的界线,为过渡关系,越靠近围岩岩石颗粒越细,由细粒花岗结构变为斑状结构至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即岩体边缘有很明显的细粒边或冷凝边。这是岩浆侵入到地层中,岩浆体的边部受到淬火而形成的,表明响山岩体与中寒武统的侵入接触关系。

正长斑岩呈浅黄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为正长石和角闪石,前者为肉红色,含量5%~10%,自形,大小1~4mm;后者为黑绿色,含量<5%,半自形,大小1~3mm。基质为隐晶质。局部发育假流动构造。岩体中可见围岩的捕虏体。

由于岩浆烘烤,围岩发生了接触变质作用,形成接触变质岩,使原来硬度低的灰岩、泥岩等变得坚硬。远离岩体变质程度变浅,直至恢复到正常沉积岩。在不同时代的围岩中,发育宽1~10cm的接触变质带,其界线不规则(图版Ⅳ-1),岩性主要为大理岩、硅化岩、角岩,局部发育矽卡岩和黄铁矿化。

3)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分析接触变质作用及接触变质岩的特征,分析冷凝边和烘烤边的成因,讨论冷凝边、烘烤边对于确定侵入岩与沉积岩接触关系的作用。测量接触面产状和地层产状,作侵入接触关系剖面素描图。

重点与难点:

1)正长斑岩的观察与描述。

2)侵入接触关系、接触变质带的识别与分析。

时间:60分钟。

思考题:怎样识别冷凝边与烘烤边?它们在研究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方面有什么意义?

No.29

位置:车厂村西南民居旁的公路边。

意义:松散堆积物观察点。

观察内容:

1)松散堆积物及其形成环境分析。

2)根据堆积物特征,分析物源区。

教学内容:

1)在正长斑岩和寒武系中薄层灰岩、泥灰岩中,发育宽约20m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它主要由细粒花岗岩、中粗粒花岗岩、正长斑岩的砾石和砂土、泥土构成,灰岩、泥灰岩、泥岩的砾石含量少,结构松散,分选性差。在垂向上,沉积物具有分带性:①下部为砾石层,砾石的粒径大,为5~45cm,以5~15cm为主,磨圆度较好,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含量>60%,略呈叠瓦状排列,其余为细砾和砂土;②中部主要为褐黄色沙泥层,呈长透镜体状,砾石很少,厚约40~60cm;③上部为磨圆度差的砾石层,砾石的成分下面以花岗岩、正长斑岩为主,上面以沉积岩为主,粒径较小,大约为3~30cm,磨圆度不好,为棱角状-次棱角状,含量>65%,其余为松散的砂土。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该点第四系堆积物的形成环境及物源区。该点内容较少,且在公路边进行观察分析,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另外,请同学们注意交通安全。

重点与难点:

1)不同营力和介质的搬运、沉积特征。

2)砾石的岩性识别及可能的物源区分析。

时间:40分钟。

思考题:

1)河流、洪流、片流形成的沉积物的特征有何异同点?

2)如何根据沉积物特征判别物源区?

No.30

位置:秋子峪村北约700m公路西侧采石场。

意义:褶皱及其伴生构造观察点。

观察内容:

1)褶皱构造。

2)断裂构造。

3)沉积岩原生构造及岩溶现象。

教学内容:

1)该观察点位于柳江向斜西侧,出露地层为中寒武统徐庄组和张夏组,岩性主要为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灰岩、泥岩及生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为中厚层状-块状,灰色,鲕状结构,鲕粒大小1~2mm,圆状,含量>80%,亮晶胶结为主,风化面上球状鲕粒很明显地凸出于岩石表面。生物碎屑灰岩呈灰色,生物碎屑结构、晶粒结构,中薄层状,所含化石大多为古生物碎片(图版Ⅳ-2),完整的较少,主要为双壳类。

2)地层中发育褶皱构造,为一个直立背斜。该背斜呈北北东向展布,枢纽走向5°~10°,向北东倾伏,倾伏角约10°;出露高度6~8m,宽度约30m;核部地层为徐庄组灰岩夹泥灰岩,翼部为张夏组灰岩、鲕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西翼地层产状为300°~302°∠22°~39°,东翼为65°~82°∠30°~33°;发育正扇形节理和次级褶皱(图4-22;图版Ⅳ-3)。近背斜轴部的节理往往可成为良好的导矿和储矿构造。区域上该褶皱属于上平山倾伏背斜的北东段,西翼地层被响山岩体破坏、吞蚀而不完整,由此说明该背斜形成于响山岩体之前。

图4-22 秋子峪背斜横剖面素描图

3)地层的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发育,主要有瘤状构造、水平层理、缝合线构造、羽裂纹等,观察、分析这些构造的形成原因。

4)垂直背斜的展布方向,发育一些断裂构造,有的张开宽度>30cm,被风化形成的红土及灰岩角砾所充填。它们是在褶皱形成过程中与挤压应力平行的方向上形成的横张节理。

此处还可见到断层擦痕(有的产状为115°∠30°和350°∠39°)与岩溶现象。

5)测量地层产状,作背斜构造横剖面图,对褶皱进行分类。

重点与难点:

1)褶皱构造的识别及褶皱的测量与描述。

2)与背斜构造伴生的小构造的观察与识别。

时间:60分钟。

思考题:

1)试述背斜构造的成因。

2)如何识别褶皱类型?怎样描述褶皱特征?

3)褶皱构造对于地质找矿有何意义?

8. 在地质中“擦痕”如何定义!

断层两盘位移滑动或层间滑动留下的构造形迹,利用它形成的陡坎,可以判定两盘滑动的方向,是研究两盘滑动方向的有效证据之一。

9. 路线四 韶关市曲江(马坝)地质观察路线

具体路线为:韶关市—马坝狮子岩—学院。时间为1天。

4.4.1马坝狮子岩地质路线实习内容

了解马坝古人遗址发掘和石峡文化发掘的意义;观察、了解马坝古人,石峡文化发掘的层位;观察狮子岩岩溶特征,认识地下水地质作用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多层溶洞形成的原因;观察断层及断层面上擦痕、阶步;寻找、辨认古生物化石(珊瑚、

科、海百合等)。

4.4.2马坝狮子岩简介

狮子岩位于曲江(马坝)县城西南1.5km 处,距韶关市区18km。它由两座秀丽玲珑的石灰岩孤峰组成,一高一底,似金鼎玉壶,由北遥望为卧狮酣睡,由南看则似雄狮起舞,故名狮子岩(图4.13)。狮子岩中洞穴纵横,迂回曲折,洞套洞,穴套穴,遍布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图4.14)。

图4.13 马坝狮子岩景观

(溶洞内为马坝古人遗骸发现地)

图4.14 多层溶洞示意图

(据夏邦栋,1995)

1—阶地沉积物;2—河漫滩沉积物;3—河流水位;4—溶洞

1958年,“马坝人”化石在此出土后,狮子岩开始扬名海内外。1977年,“石峡文化”的命名,更使狮子岩身价再增。1984年,将狮子岩建设成为一个山、水、洞、石兼收并蓄,考古与旅游、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的广东省著名的大型考古旅游胜地——“狮子岩风景区”。

第四纪进入人类时代,在我国先后发现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马坝人是继北京人之后的原始人类(约10万年前)。

在发现马坝人头骨等遗骸的同时,有大熊猫、剑齿象等20多种动物化石发现,判断其时代为距今10多万年,属更新世初期,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

在狮子岩旁的冲积层中,于1964年发现石峡文化遗址,面积约30000m2,1975年开始发掘面积3000余平方米,发现房子、灰坑、灶坑、陶窑遗址,清理墓葬132座,出土文物3000多种,其年代距今约4000~5000年。石峡文化遗址分上、中、下三层,上文化层年代相当于西周末至春秋,属封建社会初期;中文化层年代在夏商之间,属奴隶社会;下文化层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构成狮子岩的地层,是位于第三阶地表面上的残余上石炭统的壶天群石灰岩,其岩溶地貌发育,可划分五层溶洞,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在第二层溶洞的洞穴堆积物中找到了马坝古人头骨化石和大量的动物群化石。第三阶地冲积层组成的阶地面下部可见基岩,冲积层由砾石、砂和砂质黏土组成,据动物群化石判断,第三阶地及狮子岩洞穴堆积物时代为中更新世(Q2)。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