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层顶与层底怎么区分

地质层顶与层底怎么区分

发布时间: 2021-02-12 06:37:51

Ⅰ 什么叫层顶标高,什么叫层底标高

从下一层的地面算起到上一层地面的标高叫层顶标高,从下一层的地面算起到天花板的标高叫层底标高。

Ⅱ 建筑图纸上,怎么看一个物体的层顶标高,层底标高,不会看呀

地面到顶板(天花板?)是楼层净高。
一般可以用层高(每层高度)减回去15cm得到。
在立答面图,剖面图,都有楼层标高,上下相减得到层高。或者上下楼层的平面图,也有标高,上下相减,得到层高。或者售楼处都可以问到层高。
有了层高以后,扣去楼板厚度和装修层厚度,就是净高涪订帝寡郜干佃吮顶经。
楼板有厚有薄,厚的12cm,正常10cm。毛胚房楼板和天花装修层厚度,一般5cm。

Ⅲ 岩层与地层的区别是

岩层与地层的区别如下:

形成不同

1、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2、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一套岩层,包含时间概念。

特征不同

1、岩层:由一个层或若干个层组成。是沉积圈的基本地层单位和岩性单位。其上下界面称为层面,上为顶面或上层面,下为底面或下层面。顶面和底面间的垂直距离称为真厚度。与水平面相垂直的厚度称为铅直厚度。真厚度=铅直厚度×cosα(α为岩层倾角)。

2、地层:地层是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是一层或一组具有某种统一的特征和属性的并和上下层有着明显区别的岩层。

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沉积物,地层之间可以由明显层面或沉积间断面分开,也可以由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不十分明显的特征界限分开。

(3)地质层顶与层底怎么区分扩展阅读:

地层的划分对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划分;如果把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层位和时代的比较。根据一个地区的地层划分,只可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史发展情况;根据几个地区的地层对比,则可了解更广范围内的地史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性,认识广大地区的地层区域特征,掌握地层空间分异的规律。

Ⅳ 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在野外观察研究地质构造,确定岩层的层序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否则就会对观察研究地质构造带来困难,甚至会把构造性质搞错。因为岩层形成以后,经过构造变动,有些保持着正常层序,即岩层的顶面向上,底面向下,顺着岩层倾向,岩层由老到新分布; 若岩层经受强烈的或多次构造变动,使其直立,甚至倒转,即岩层底面反而向上,顶面反而向下,顺岩层倾向观察,岩层由新到老出现,层序颠倒。因此,单凭岩层产状,有时还不能正确认识构造形态。

一、鉴别沉积岩层顶、底面的标志

图 5 -1 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常见构造类型

1. 斜层理

斜层理是在一个单层中出现的细层与层面斜交的层纹构造,其特点是顶部与层面呈角度相交关系,其底部则呈收敛变缓而与层面相切,根据这种特征,可以鉴别岩层的顶、底面 ( 图 5 -1) 。

2. 波痕

对称型的浪成波痕是由尖棱的波峰和圆弧的波谷所组成。这种波痕,无论是原波痕,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顶面,波谷的圆弧则凸向底面。波痕常见于砂岩、粉砂岩及泥灰岩中。

3. 粒序层理

粒序层理又叫递变层理。其特征是岩层中从底到顶,颗粒由粗逐渐变细形成正粒层理。根据粒序层理的这种下粗上细渐变的特征,可以帮助确定岩层的顶、底面。但要注意,在粗粒碎屑岩中,逆粒序层理应用时要审慎。这种具粒级层特征的岩层,在形成浅变质岩后,常可能保留粒级层的特征。因此,在变质岩中可利用变余粒序层理确定浅变质岩层序。

4. 冲刷面

岩层沉积后,出露水面或在水下,经水流冲刷破碎,造成凹凸不平的冲刷面,接着在不平整的冲刷面上再堆积时,往往在冲刷作用造成的沟、槽、浅坑中常填充有下伏岩层的碎块或砾石,往上逐渐变细。这种具有侵蚀和充填先后关系的特征,可作为确定岩层新老层序的标志。

5. 泥裂

泥裂是一些细粒沉积物还未固结时,曾露出水面,经暴晒而干枯,发生收缩和裂开形成的与层面垂直的裂缝。在层面上,裂缝构成多边形网状、放射状或不规则的分叉状,并被后来的沉积物充填和掩埋,成岩后被保留下来。泥裂在剖面上呈上宽下窄的楔形裂缝,而其充填的岩石底面成为脊状印模。无论楔形裂缝或脊状印模的尖端均指向岩层的底面,即指向老的岩层,据此可以鉴别岩层的顶、底面。

6. 雨痕和冰雹印模

雨痕和冰雹印模是稀疏的雨滴或冰雹落在湿润而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上,冲打出圆形或椭圆形凹坑的一种原生构造。它们为上覆沉积物所填充掩埋而保存下来,因而在上覆岩层的底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瘤状突起的印模,凹坑总是分布在岩层的顶面,而瘤状印模则出现在岩层的底面。或者说,凹坑和瘤状印模的圆弧外形均突向岩层底面,据此可以鉴别岩层的顶、底面。

除上述的层面原生构造外,还有由于生物的活动造成的印痕 ( 如虫迹、脚印) ,或流水携带某些 “工具”( 如砂砾、贝壳) 对沉积物层面的冲击、刻划所形成槽模、沟模、跳模……印痕和上覆岩层的印模,也具和雨痕、雹痕相类似的特征,均可用来确定岩层的顶、底面,从而判别岩层层序。

7. 古生物化石生长状态和保存状况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动、植物化石,不仅可以根据其种属的鉴定,确定地质时代,而且有些化石还可以从它们在岩层中的埋藏保存状况和生长状态鉴定岩层的顶、底面。

叠层石常呈柱状、分枝状、锥状及瘤状向上穹起的叠积纹层构造。这种内部穹状纹层的凸向均指向岩层顶面。一些平凸形或凹凸形的腕足类和斧足类介壳,在它们被沉积物掩埋时,大多数介壳呈凸面向上这种最稳定的埋藏状态。因此,大多数介壳凸瓣的凸面所指的方向,即为岩层的顶面所在。古树根系的形迹,也可作为鉴定岩层顶、底面的标志。

二、鉴别火山熔岩层顶、底面的标志

1. 气孔和杏仁构造

有些熔岩流顶部气孔多而大,有的很密集呈不规则云朵状,底部气孔少而小,常具椭圆形或被压扁拉长。如果熔岩喷溢覆盖在含水岩石上,会使熔岩底部的气孔大于顶部气孔,但底部气孔 “层”要比顶部薄得多。如气孔 ( 或填充为杏仁体) 成管状,则管状分叉常指向底面。半填充杏仁体不仅可指示熔岩层面位置,而且可以从填充物平面和未填充空余部分方位指示出层面的顶、底关系。

它是水下喷发的基性熔岩的特征构造。一般为椭球形及长柱状,或呈顶面上凸、底面较平的圆面包形。根据枕状构造的顶面上凸、底面较平这一特征,可以判别熔岩层的顶、底面。

2. “红顶”和 “绿底”

熔岩喷出地表后,与空气直接接触的顶面,因强烈氧化而形成红色氧化壳,称为“红顶”。而熔岩的底部覆盖地面,往往不直接接触空气,处于还原状态,故常成绿色,常称为 “绿底”。有时底部也略受氧化而呈黄色,这与顶部成红色仍然有些差异。

3. 烘烤边和冷凝边

炽热的熔浆溢出地表后,对下伏岩石顶部发生烘烤,使之形成薄的烘烤边 ( 常成退色带) ,而熔岩的底面因与地面冷的岩石接触,冷却较快,形成薄层的玻璃质或隐晶质的冷凝边。熔岩顶与空气或水接触,因大量气体迅速外逸,造成熔岩顶面粗糙的熔渣状玻璃壳。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帮助判别熔岩层的顶、底面。

Ⅳ 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确定岩层的顶、底面和新、老层序是野外观察研究地质构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岩层形成并经受构造变动,虽然有的还保持其正常层序,即岩层的顶面在上,底面在下,沿着岩层倾向,按由老到新的层序排列;但也有些岩层在强烈的构造变动后,产状变为直立甚至发生倒转,出现岩层底面在上,顶面反而在下,岩层沿着倾斜方向,出现由新到老的层序倒置的现象。确定岩层的地质时代和层序,主要是依据化石。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尤其在缺乏化石的“哑地层”中,也可以根据岩层的原生构造或某些次生构造,判别岩层的顶、底面,进而确定相对新老层序。关于利用次生构造(如层间小褶皱、劈理等)确定岩层顶、底面问题,将在后面有关章节中论述。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比较可靠的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

1.斜层理

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层面或层系界面斜交的细层组成。斜层理可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方向。其判别特征是:每组细层与层系上界面或岩层顶面成截交关系,而与层系下界面或岩层底面呈收敛变缓而相切的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据此就可以确定岩层顶、底面(图2-5)。

图2-5 根据斜层理确定岩层顶、底面

(据M.P.Billings,1947)

2.粒序层理

粒序层理又叫递变层理。其特点是:在一个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如底部是砾石或粗砂质,向上可递变为细砂、粉砂,以至泥质。递变层理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在相邻两粒序层之间,下层顶面常受过冲刷,因而两层在粒度上或成分上不是递变而是突变。根据粒序层理这种下粗上细粒度递变的特征,可以确定岩层的顶、底面(图2-6)。粒序层理除发育于砂岩等碎屑岩中外,在以凝灰质为主的火山碎屑岩中也可见到,也同样可作为鉴别岩层顶、底面的特征。这种具粒序层理特征的岩层变成浅变质岩石时,还可能保留粒序层理的特征。但是,当变质程度较深时,由于成分、粒度不同,对变质作用的反应也不同,如原来细致的泥质物质经重结晶,可能形成比由砂质变质的石英质粒度还要粗大的新矿物,因而会出现与原岩粒序层理相反的现象。此外,在某些粗碎屑岩中,也有反粒序层理的现象。因此,在利用粒序层理判断岩层顶、底面时要注意区别这些反常现象。

图2-6 根据粒级层理确定岩层顶、底面

(据M.P.Billings,1947)

3.波痕

波痕的成因和类型很多,能指示岩层顶、底面的主要是对称型的浪成波痕。浪成波痕由尖棱状波峰和圆弧形波谷组成(图2-7)。这种波痕无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弧则是凹向底面(图2-8)。波痕常见于砂岩、粉砂岩、泥灰岩和石灰岩中。

图2-7 对称型的浪成波痕及其印模示意图

(据R.R.Shrock,1948)

图2-8 利用波痕确定岩层顶、底面

(据M.P.Billings,1947)

Ⅰ—正常岩层;Ⅱ—倒转岩层a—波痕原型,波峰指向左上方;b—波痕印模,波峰指向左上方;c—波痕印模,波峰指向右下方;d—波痕印模,波峰指向右下方

4.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失水干枯时,因收缩而形成与层面大致垂直的裂缝。泥裂常见于粘土岩和粉砂岩中,也见于碳酸盐岩中。泥裂使层面构成网状、放射状或不规则的分叉状的裂缝,在剖面上一般呈“V”字形,有时切穿层面也可呈“U”字形。这些裂缝为上覆沉积物填充时,其填充层的底面成为脊形印模(图2-9)。无论是楔形裂缝或脊形印模的尖端均指向岩层的底面,即指向较老岩层。

图2-9 泥裂示意图

(据R.R.Shrock,1948)

5.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

雨痕和冰雹痕是雨点或冰雹落在湿润而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上,冲打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略高于沉积物表面的凹坑。冰雹痕较雨痕大而深,形状不太规则,也较粗糙,凹坑边缘也较高。两种凹坑形成后又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掩埋,成岩之后,遂在岩层的顶面上留下凹坑,而在上覆岩层的底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瘤状突起的印模。因此,凹坑总是分布在岩层的顶层(图2-10),印模则出现在岩层的底面,或者说,凹坑和瘤状印模的圆弧外形总是凹或凸向岩层的底面。

图2-10 四川广元三叠系飞仙关组紫红色砂质页岩中之雨痕

(据李尚宽绘)

雨痕凹坑所在表面为上层面

此外,还有许多不同成因、形态各异的印痕和印模,如由生物活动形成的虫迹、脚印;流水的流痕,或者流水携带某些“工具”(如石块、贝壳、树枝等)对沉积物表面的冲击或刻划所造成的各种印痕;它在上覆岩层底面都会形成各种对应的印模,如槽模、沟模等。这些印痕和印模是凹形印痕分布在岩层的顶面上,凸起的印模则出现在岩层底面上。据此可以判别岩层顶、底面,从而确定岩层的层序。

6.冲刷痕迹

固结或半固结的沉积层,在露出水面或在水下时,因流水的冲刷,在沉积层的层面上造成沟、槽和浅坑等凹凸不平的冲刷痕迹。此后,在其上覆沉积层的底面上也可形成相应的印膜,岩层面上的这些沟、槽和浅坑,及其上覆沉积岩层底面上的印膜,同样可以作为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标志(图2-11)。

图2-11 根据冲刷面特征确定岩层相对层序

(据M.R.Billings,1947)

a、b、c等处冲刷面形态及砾石碎块岩性等特征指示,岩层西边(W)老,东边(E)新,岩层又向西倾斜,所以这套岩层具倒转层序

7.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动物、植物化石,除了根据其种属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外,还可以根据某些化石在岩层内的埋藏保存状况和生长状态鉴定岩层的顶、底面。例如珊瑚(特别是群体珊瑚)等底栖生物,常可能就以当初生长状态被掩埋起来。因此,它们的基部总是指向岩层的底面。又如由某些藻类形成的叠层石,其类型不同,形态各异,有柱状、分支状、锥状和瘤状,但均具有向上穹起的叠积纹层构造。这些穹状纹层的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面(图2-12)。

图2-12 叠层石形态素描图

(据R.R.Shrock,1948,选绘)

一些腕足类或斧足类介壳,在被沉积物掩埋时,大多数介壳保持着凸面向上最稳定的埋藏状态,所以,大多数介壳的较凸的一瓣的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面(图2-13)。

图2-13 介壳埋藏状态示意剖面图

(据R.R.Shrock,1948)

古代羊齿类、苏铁类和其他种类植物的根系,当被掩埋时,保持其生长状态,因此,古植物根系的生长迹象,也可作为判断岩层顶、底面的标志(图2-14)。

图2-14 植物根系生长状态示意剖面图

(据R.R.Shrock,1948)

Ⅵ 地形地貌底层地质区别

地形指的是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貌不完全一样,地形偏向于局部,地貌则一定是整体特征。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在我国,“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当时属于哲学概念。1853年(清咸丰三年)出版的《地理全书》中的“地质”一词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具有科学意义的概念。

Ⅶ 地理中如何判断地质层的硬度

硬度(莫氏硬度)的判断一般是用待测物质在标准物质表面划痕来测定的,比如一种岩层可以再硬度为9的刚玉上划痕而在10的金刚石不可以划,那该岩层硬度在9-10之间。

Ⅷ 判别沉积岩岩层顶、底面和层序的原生构造

绝大多数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状态都呈现水平或近于水平状态,层层重叠,新的在上,老的在下。由于受到后来的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层产生倾斜、直立甚至发生倒转;构造变动往往还会出现节理、劈理等面状构造,容易把它们误认为是岩层层面或层理面。因此,在研究沉积岩层的地质构造时,必须判明沉积岩层的顶、底面和层序,才能正确地分析地质构造。确定岩层层序主要是根据古生物化石。在缺乏化石的沉积岩区,可根据岩层的原生构造来确定沉积岩层的顶、底面和层序。主要依据有:

(1)对称波痕及其印模 能用于确定层序的主要是对称波痕。对称波痕的形态特点是具有尖棱的波峰和圆弧形的波谷。保存岩层中的对称波痕或其外模均可用来确定岩层的层序。正常的层序中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弧总是指向底面(图2-2,图2-3)。

图2-2 对称型的浪成波痕及其印模示意图(据R.R.Shrock,1948)

图2-3 利用波痕确定岩层顶、底面(据M.P.Billings,1947)

Ⅰ—正常岩层;Ⅱ—倒转岩层

(2)雨痕、雹痕及其印模 雨痕和雹痕是稀疏的雨滴或冰雹落在湿润的尚未完全固结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上冲打成的圆坑或椭圆形凹坑,再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掩埋而保存下来的痕迹。在上覆层的底面形成圆形、椭圆形的瘤状突起的印模,在下伏岩层的顶面形成凹坑,据此可以鉴别岩层的顶、底面。雹痕的凹坑比雨痕大而深。

(3)泥裂及其印模 泥裂是细粒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在未固结之前露出地面,经日晒失水干涸而形成上宽下窄垂直层面的楔形裂缝,再被上覆的沉积物充填,形成泥裂及其印模。据泥裂的形态,楔形尖端总是指向岩层的底面(图2-4)。

图2-4 泥裂及其印模立体示意图(据R.R.Shrock,1948)

图2-5 根据冲刷面特征确定岩层相对层序(据M.P.Billings,1947)

(4)底面印模 它是指泥质岩与其上覆的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或灰岩之间发育的不平整的界面。它是由于在上覆的岩层沉积之前,泥质沉积物受到水流侵蚀或水流携带物的拖曳、弹跳或滚动所产生的凸凹不平的面,并常被砂质所充填。成岩后,使上覆岩层的底面形成不平整的印模保存下来。通常可在泥质岩剥落后的砂岩等的原始底面上观察到。它是确定岩层底面的良好标志(图2-5)。

(5)斜层理 是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斜层理与顶面主层理斜交,其细层纹间距较宽,底部收敛变缓与底部主层理相切(图2-6)。

图2-6 根据斜层理确定岩层顶、底面(据M.P.Billings,1947)

A—岩层是正常层序,顶面在左边;B—岩层直立,顶面在右边;C—岩层倒转,顶面在右边

(6)粒级层理 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在一些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中,每次由流水带来的泥、沙物质都是粗的先沉积,细的后沉积,这样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如底部是砾石或粗砂,向上可递变为细砂以至泥质。递变层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在相邻的两个粒级层之间,下层顶面常受冲刷,故两层在粒度或成分上不是递变而是突变的。根据粒级层下粗上细粒度递变的特征,可以确定岩层的顶、底面。粒级层理除在砂岩等碎屑岩中可看到外,也可以在以凝灰质为主的火山碎屑岩层中见到。

(7)古生物生长和埋藏状态 动、植物遗体及其生长状态被沉积物埋藏而保存下来。如珊瑚(特别是群体珊瑚)等底栖生物,若它们在原来的生长位置被掩埋,则其根部总是指向岩层的底面。再如由藻类生物形成的叠层石,其内部的穹状纹层和向上生长的分枝总是指向岩层的顶面(图2-7)。介壳类化石的位态亦可作为判定层序的参考依据。介壳类生物死后,其外壳脱落若其凸侧朝下,则处于不稳定状态,当凸侧朝上时则可相对稳定(图2-8)。如在含有大量介壳化石的岩层中,介壳大部分是凸侧朝上的,则岩层层序为正常,反之,则为倒转层序。

图2-7 叠层石形态素描图(据R.R.Shrock,1948)

A—柱状叠层石;B—分枝状叠层石;C—大型纹层状叠层石;D—同心纹层状叠层石

图2-8 介壳埋藏状态示意剖面图(据R.R.Shrock,1948)

Ⅸ 层底深度是指该层的顶部到底部的深度还是从第一层顶部到该层底部的深度

在工程勘察中,层底深度一般是指该层的底部到地面的深度。
该层的层厚度等于该层的层底深度减去该层上一层的层底深度。

Ⅹ 首层底标高和基础层顶标高有什么区别

  1. 首先,没有‘基础层抄’这个名词术语,也没有‘基础层顶标高’的明确概念;

  2. 基础顶面标高是结构面的标高,一般不会标注在建施图上;

  3. 首层标高是首层地面完成面的标高,就是±0.000,没有‘首层底标高’的说法;

  4. 首层标高是建施图完成面的标高,基础顶面(或筏板面)标高是结构面的标高,这两个标高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随设计图纸而不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