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能源有哪些

地质能源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12 05:28:40

⑴ 能源矿产主要有哪些

能源矿产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煤、铀钍以及地热等,属于可直接或通过转换而获得光、热以及动力能量的载能体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

现代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离不开能源矿产的开发和利用。本章述及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铀以及地热矿产均属一次能源。地热能又是一种新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成,属于化石燃料类。

煤炭主要是在地史发展过程中多在沼泽环境中生长的高等植物死亡后,在长期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随着含碳量不断增高而形成的固态可燃有机质。煤、石油、天然气不仅可用作燃料,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将更趋广阔。

铀是一种化学性质十分活跃的元素,易与其他元素化合成铀矿物。在地壳演变过程中,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以及表生作用下,铀聚集而成不同类型的铀矿床。铀作为核燃料,是实现能量高度密集的核裂变的主要物质。

地热是蕴藏于地球内部的自然资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热源是丰要热源,通过水载体在地下空间贮集,也通过某些裂隙通道流出地表形成温泉形式。地热己被用于农业、工业、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

(1)地质能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能源矿产是中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占93%和95%左右。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知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煤、铀、钍、地热等8种。

其中,煤炭资源有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资源有油区32个,探明地质储量有181.4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2.41亿吨,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气资源量约70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0.7060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21位;

铀矿资源较少,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十位之后;地热资源分布较广,在距地表2000米以上的浅范围内,约有相当于13711亿吨标准煤的能量;油页岩资源有64处,总保有储量315亿吨;石煤资源有93处,总保有储量42.56亿吨。

⑵ 能源都有什么能源分类(详细!)

能源是能够提供能量的资源。这里的能量通常指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能源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能量 (如太阳光热辐射能) 和间接来自太阳的能量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可燃矿物及薪材等生物质能、水能和风能等)。

2、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一种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地热能,如地下热水、地下蒸汽、干热岩体;另一种是地壳内铀、钍等核燃料所蕴藏的原子核能。

3、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2)地质能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能源转化

各种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转化,在一次能源中,风、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机械能(动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种风力机械(如风力机)和水力机械(如水轮机)转换为动力或电力。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一般是通过燃烧将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热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将热能通过各种类型的热力机械(如内燃机、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等)转换为动力,带动各类机械和交通运输工具工作;或是带动发电机送出电力,满足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发电和交通运输需要的能源占能量总消费量的很大比例。据预测,20世纪末仅发电一项的能源需要量将大于一次能源开发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转化为电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电气化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先进,生活水平越高。

⑶ 开发地内地质能源

自然资源、自然能源的开发利用昭示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从根本上讲,对自然能源的认识水平和利用程度就标志着文明社会的生产力总值、社会的富裕、人民的幸福。从农牧社会的砍樵割草到工业社会的挖煤抽油,从狩猎穴居到城市化现代信息社会,从疲于奔波到飞机升空、卫星上天,全都靠能源在推动发展,所以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就是资源能源,能源短缺将是制约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地质学家要把传统的地质矿产资源扩展到地质矿产、地质能源并重的高度来带动地质学的应用。甚至有必要把地内地质能源开发,并列为地球科学应用的四大阵地,即探寻矿产、开发地内能源、监护生态环境和对付地源灾害。前十几年我们提矿产、环境、灾害三大任务,今后要将开发地内地质能源(能源矿产、煤炭、油气、放射性矿产除外)作为地球科学新的重点发展的应用方向。

其实地球各圈层的自然能源是丰富的,类型也很多,海洋能、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已经起步,所以把地内地质能概括为固体地球为主的热核族能源,包括地热能、地气能、地电磁能等。地球是保有热核活力的壮年期星体,地内存在成千上万个天然核反应堆,亿万年来一直此起彼伏地进行着热核反应,爆炸飙升,推动着地内各圈层的岩浆活动和矿产聚合,引发地震火山,可称为地内热核圆涌构造运动能源。其潜力和可利用前景之大令人吃惊。

太阳每年辐射给地球的总能量为178×1015W/a。地球内部赋存的总能量并不少于这个超巨的数量。

全球地震、火山等地质释放总能量为1021J/a。1900~1980年全球共发生≥6M地震7938次。其中≥8M地震99次;≥7M地震1484次;≥6M的地震7938次。

全球每年上万次的地震、火山等地质运动释放总能量仅占地内核能235U的14亿分之一,238U的90亿分之一,280Th亿分之一当量,而地内实际产生的热核总能量远超过这个数量的100倍以上。

这些热核能量除地震、火山和圆涌耗能外,主要表现为地热能,地球内部蕴藏着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地壳最外层10km范围内,就拥有1254×1024J热量。相当于全球年产煤炭总发热量的2000倍。全球总能耗4.395×1020J/a的1000多倍。如果开发利用其中的1%就可供全世界用10年。要把地内热能全开发利用起来,则相当于全球煤炭总储量的1.7亿倍。有人估计,地热能要比水力能大100倍。可供利用的地热能即使按1%计算,仅地下3km内可开发的热能,就相当于2.9万亿t煤炭的总能量。地热能可长年持续供应,不像煤和石油等矿产一次性能源。

地热只是地内热核能的一部分,而且分布强度低,高值通道分散。地内核能还带动着地内气液的溢涌、喷射、强气旋能,除了形成气、液矿产外同时也是输能载体。

另外地内强热核强爆驱动下还会产生地球向外辐射的电磁能和粒子流能量,其中仅雷电一项能量就很大,地球每年平均发生雷电1000万次/年~4.4亿次/年,产生电量17.5×1012kW·h/a。

地内地质能是一种以热核为主体的多类型能流,其发生、传输、释放的形式可能有多种组合。地内能的开发可能要结合灾害监测防御,兴利祛害。地内能的开发前景无疑是可期望的,但科学技术途径尚处于预想阶段,有待千百代人的探索,肯定会创出新的能源工程方案。大体可做如下设想规划:

(1)加强地热的全面开发,同时为开发地内热核类能源探索利用途径。

(2)给地震、火山、强气旋、地内强爆等灾害釜底抽薪,火中取栗,凿通地内高强热核能通道和“减压分送站”网络。

(3)地内高温矿产自然萃取、自然冶金工艺管道的建设和能源汲取。

(4)火山铸造工艺与新材料地内引导培育。

(5)深部水资源汲聚、利用和取能工程。

(6)地内液体、气体矿产与能源同步、同通道开发。

上述科学设想是深源高强热核爆动力学和地球圆涌构造理论的衍生成果。提请地球科学界广大同仁,瞄准新方向,开辟地内地质能源开发新领域。尽管工程技术道路尚十分渺茫、模糊、遥远,只要认准地球超大能源库,联合能源工程界的先锋志士,百代前仆后继,千载探索不息,肯定会创出开发巨大能源的途径,既然地球内部存在无比丰厚的地质能源,何愁人类不繁荣昌盛。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智慧、百折不挠的勇气去攻克能源科学的难关,不必捧着金钵去乞讨,更不必为能源危机愁眉苦脸,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宽广,前程辉煌。人云上天容易入地难,我说地内宝库更堪羡,只要网络精英齐动员,构建地内能源、资源纵深开发的超级地球开发工程体系,没有打不开的地内能源库、挖不出来的地下宝藏。

⑷ 能源资源分类有哪些

中国能源之水源分布 按其形态、特性或转换和利用的层次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介分类专:固体燃料、液体属燃料、气体燃料、水能、核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 按形成,可分为从自然界直接取得且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一次能源或初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经过自然的或人工的加工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二次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气、热水氢能等。 按能否再生,可分为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须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无法在短期内再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等。 按对环境影响程度,可分为清洁型能源,如风能;污染型能源,如煤炭。 按利用情况,可分为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常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裂变能等;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 、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大部分是天然和可再生的,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

⑸ 能源都有哪些

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源按来源分为3类:

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⑹ 能源的种类有哪些

自然界中的能源虽然有很多种类,但根据它们的初始来源,当前也只概括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与太阳有关的能源。太阳能除可直接利用它的光和热外,它还是地球上多种能源的主要源泉。目前,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这部分能量为人类和动物界的生存提供了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从数量上看,太阳能非常巨大。理论计算表明,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多万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年就有相当于170万亿吨煤的热量,现在全世界一年消耗的能量还不及它的万分之一。但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只有千分之一二被植物吸收,并转变成化学能贮存起来,其余绝大部分都转换成热,散发到宇宙空间去了。

第二类是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地球是一个大热库,从地面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也不断增高。从地下喷出地面的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按目前钻井技术可钻到地下10公里的深度,估计地热能资源总量相当于世界年能源消费量的400多万倍。

第三类是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这是某些物质在发生原子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原子核反应主要有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目前在世界各地运行的440多座核电站就是使用铀原子核裂变时放出的热量。使用氘、氚、锂等轻核聚变时放出能量的核电站正在研究之中。世界上已探明的铀储量约490万吨,钍储量约275万吨。这些裂变燃料足够人类使用到迎接聚变能的到来。聚变燃料主要是氘和锂,海水中氘的含量为0.03克/升,据估计地球上的海水量约为138亿亿米3,所以世界上氘的储量约40万亿吨;地球上的锂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2000多亿吨,用它来制造氚,足够人类过渡到氘、氘聚变的年代。这些聚变燃料所释放的能量比全世界现有能源总量放出的能量大千万倍。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的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变的氘和氚,能供人类使用上千亿年。因此,只要解决核聚变技术,人类就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变能,这正是当前核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

第四类是与地球一月球一太阳相互联系有关的能源。地球、月亮、太阳之间有规律的运动,造成相对位置周期性的变化,它们之间产生的引力使海水涨落而形成潮汐能。与上述三类能源相比,潮汐能的数量很小,全世界的潮汐能折合成煤约为每年30亿吨,而实际可用的只是浅海区那一部分,每年约为6000万吨煤。

以上四大类能源都是自然界中现成存在的、未经加工或转换的能源。

⑺ 能源有哪些几种分类方法

分一次和二次或者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⑻ 能源中属于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有哪些

21世纪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的环境约束会越来越强,能源需求结构也会向以清洁高效能源为主的方向转变。到21世纪中期,世界新能源会有突破性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化,并且逐渐取代化石能源,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21世纪,我国将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经济发展将达到目前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因此,在21世纪,中国能源政策的重点要由以促进能源供应的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生产质量和能源生产效率,严格限制原煤直接进入终端消费,通过加大煤电转化和煤炭液化加工,提高火力发电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变我国由于一次能源中煤炭比重过大和能源生产技术落后而导致的能源效率低下和污染严重等问题。能源投资的重点转向现有生产装备的技术改造,能源生产政策以能源生产的技术进步为核心。近年来,由燃煤引起的城市污染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在农村地区,相当大部分的生活能源来源于柴草,对森林和植被的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新的焦点。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美、日等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和先进技术水平,占据环保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以保护环境为武器,维护其经济霸权,遏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亚太地区,也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区域化,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必然会利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据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透露,2000年我国年产天然气将达到300亿立方米,2010年达到1000亿~1100亿立方米,加上国外引进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由2%上升到8%。预计今后15~20年内,我国可形成4个年产量100亿~200亿立方米以上,2个年产量在5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因此,发展天然气已具备资源保证,在各种燃料中,天然气是一种高热量,低污染,不需要加工转换的优质能源。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天然气。当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容量不足可能是影响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天然气要从生产地经过长距离运输到达消费中心,因此与其可替代的能源相比,天然气价格偏高,因而天然气消费需求较慢,制约了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但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天然气则是一种清洁低廉的燃料,因此,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要借助政府的支持。在过剩经济条件下,政府把政策的作用点放在能源消费一方面不是能源供给一方,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改变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单一发展水电的做法,要通过水电资源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从而调动社会各方发展水电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电建设出现了新局面,中央、地方合资、跨省区合资、利用外资办水电,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建设中引进竞争机制,加快了建设进度。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葛洲坝、龙羊峡等10余座百万千瓦级和乌江渡、鲁布革、东江等一批几十万千瓦级的大型电站,水电发电量翻了一番。进入90年代,我国的水电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二滩、天生桥高坝、小浪底、李家峡、广蓄、天荒坪等大型水电工程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之中。1991年水电投产容量为184万千瓦,1992年投产280万千瓦,1993年投产391万千瓦,1994年投产高达447万千瓦,但1995年以后,开工规模不足,导致以后几年投产容量下降,水电比重的下降,主要在于水电建设大多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当地经济不发达,地方集资能力弱,筹措资金困难,致使一批在建设的水电项目进度推迟。另一方面,由于水电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往往涉及移民等复杂问题,而国家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影响建设水电的积极性。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大新能源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争取在发展新能源的世界竞赛中占据领先地位。新能源是相对于现有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常规能源而言。新能源的概念一般是指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新能源常常又是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海洋能和氢能。新能源的特点是清洁,可再生。近年来,出于对化石能源枯竭的防范、解决本国化石能源资源不足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考虑,许多国家重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国虽然化石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能源极低,而且化石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