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化怎么描述地质
① 地质勘察填石怎么描述填石的描述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可以再详细一点么?
儒雅帅气,倾醉天下。娇巧可人。如一位专 贵妃 般,风属情万种。
是要连起来的。
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眉清目秀,才高八斗 貌似潘安 ,号称一朵梨花压海棠,人送绰号玉面小飞龙 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求采纳
② 典型矿床地质找矿标志
针对凤凰山矿区可能存在的矿床类型,可以通过以下的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标志来进行预测分析。
1. 直接标志
( 1) 岩体标志
花岗闪长岩 ( 石英二长闪长岩) 、石英二长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等小岩株或岩枝是主要的含矿岩体,是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也是当然的直接找矿标志。这些岩体的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及各种蚀变现象,或岩体本身就是矿体,都是寻找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的有利标志。
( 2) 矽卡岩
岩体与不纯大理岩的接触带上普遍发育矽卡岩,这种矽卡岩常反映接触带的形态和产状,有时就是赋矿的围岩。根据矽卡岩的成分和类型可以判断成矿作用的发生和演化,判断该矽卡岩是否含矿。
( 3) 铁帽和孔雀石化
铁帽和孔雀石是硫化矿体的氧化露头,也是矿体的风化产物,所以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根据铁帽和孔雀石化的分布范围、形态和产状,可以大致判断原生矿体的特征。根据铁帽中的表生矿物的种类和组合,也能了解原生矿体的矿物和化学成分。
2. 间接标志
( 1) 热液蚀变
热液作用在形成矿体的同时,也必然要在矿体周围更大体积的围岩中形成各种热液蚀变,通过分析蚀变的空间分布模式可以预测隐伏矿体的空间展布位置。本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蚀变类型包括钾化、黄铁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作为上述蚀变矿物的氧化产物,褐铁矿化在地表较为常见,也是一种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
( 2) 成矿构造
走向北北西、北东、北北东和近东西向的扩容性断裂且与岩体接触带或矽卡岩带相套合并出现复杂的角砾岩时,是寻找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标志。多组断裂的交叉处、发育斑岩型矿床特征蚀变的网状裂隙和劈理化带等则是寻找斑岩型铜矿床的有利标志。作为矿体的远端标志,方铅矿石英碳酸盐细脉是一种常见的裂隙充填物,反映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矿体。
( 3) 角砾状构造
凤凰山矿区在矿体的周围普遍存在角砾状构造,特别是有些矿体本身就具有角砾状构造,也存在由先前形成的矿体破碎形成角砾被胶结而成的角砾状矿石。当然,角砾岩的类型比较多,应该区分与成矿作用有无关系。通常来讲,与矿体有关的角砾岩中具有明显的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标志。
( 4) 大理岩和角岩
大理岩和角岩的出现说明深部存在隐伏岩体。通常来说,由不纯的碳酸盐岩形成的角岩是一种带有变余条带状沉积构造的钙硅角岩,可含有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等矽卡岩矿物,但与矽卡岩有本质的区别。由于其成因受岩体和不纯碳酸盐岩两方面因素的控制,说明附近存在有利于矽卡岩矿床形成的条件,可作为辅助的找矿标志。
( 5) 地层揉皱现象
本区的地层揉皱现象发生于薄层状地层中,主要是受到岩体侵位的强烈挤压作用而引起的。垂直揉皱地层总体走向的方向可望找到岩体的接触带,因此也是一种辅助的找矿标志。
③ 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构造
1.褶皱构造
矿区南侧为达巴特穹窿,该穹窿为一复式褶皱,轴面倾向北西。背斜核部相对较平缓,在矿区范围内,由于受构造及岩体影响,该背斜一翼为近于直立的单斜地层,其倾向为25°~37°,倾角78°~88°。
2.断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区域上均属牙马特南山断裂派生出的次一级构造。断裂方向主要呈北西西、近东西和南北向3组。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为矿区范围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延伸比较长,空间上近似平行排列,并在平面上局部形成了较宽的断裂破碎带。其中F1是矿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下切深度较大,走向290°,倾向北东或南,倾角约80°左右,宽20~40m。矿区内的花岗斑岩体、流纹斑岩体和矿体的展布基本上受F1控制(图4-10)。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成岩成矿期后构造,但对矿床的破坏作用不大。
(二)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温泉群(Pt1wq)、中泥盆统汗吉尕组(D2h)、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D3t)、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C1a)和第四系。
1.古元古界温泉群(Pt1wq)
出露于矿区中南部,呈半椭圆状,面积1.5km2,构成达巴特穹窿的核部,岩性为二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结晶灰岩、绿泥石片岩。
二云母石英片岩:灰白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鳞片状白云母、黑云母和粒状石英。
石英岩:白色—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含量85%~90%,他形粒状;含少量云母和长石,片状云母在石英粒间呈定向排列。
图4-10 达巴特铜钼矿床0号勘探线剖面图
2.中泥盆系统汗吉尕组(D2h)
环绕温泉群分布,与温泉群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为底砾岩、中粗粒岩屑砂岩夹砾岩,局部有生物碎屑灰岩。厚220m。
底砾岩:灰黑色—灰绿色,砾状结构,砾石成分以黑色片麻岩为主,少量灰岩、石英岩,砾石呈浑圆状,成分复杂,粒度大小相差悬殊,在2~20cm之间,分选差。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为砂质。
中—粗粒岩屑砂岩:黄褐色—灰褐色,中—粗粒砂状结构,碎屑物以石英、岩屑为主,少量长石,浑圆状、次棱角状,粒度在0.5~1mm间,大小比较均一,分选好,胶结物为钙质、泥质。该层中往往夹有10~50cm厚的细砾岩。
生物碎屑灰岩:灰色—浅灰色,生物碎屑结构,块状构造,富含珊瑚化石,含量在40%~50%,生物碎屑之间为重结晶方解石。该层多呈透镜体状断续分布,厚度不大。
3.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D3t)
在矿区广泛出露,是矿区的主要地层,地表出露中、下两个亚组,即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下亚组(D3ta)和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中亚组(D3tb)。
(1)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下亚组(D3ta):为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岩,分布于矿区中部,厚约1500m,为主要赋矿地层,主要岩性为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岩石常见孔雀石化,局部富集处常与石英脉构成矿体。
晶屑凝灰岩:灰黑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碎屑物主要为晶屑(含量30%),含少量岩屑、玻屑,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石英,棱角状,粒度在0.1~0.5mm之间。胶结物为火山灰。岩石中石英细脉、石膏细脉较发育。
凝灰质砂岩:灰黑色—灰绿色,凝灰质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物成分复杂,火山碎屑物含量占25%,呈弧面棱角状、尖棱角状,多数呈次棱角状或次浑圆状,胶结物为砂质、泥质及火山灰。碎屑物间隙中见方解石、绿泥石和锆石。
(2)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中亚组(D3tb):为岩屑砂岩夹泥质粉砂岩与砂岩夹砾岩等互层。岩相为一套滨-浅海相的碎屑沉积岩建造,以岩屑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夹有页岩、细砾岩薄层。厚700~1200m,东段与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下亚组呈断层接触,西段不整合覆盖于中泥盆统汗吉尕组之上。上述岩层以中薄层状和互层状形式产出,单层厚度多在0.1~0.15m之间,并构成多个沉积韵律。
岩屑砂岩:呈灰色、灰褐色、灰黄色,中层状(单层厚度20~40cm),细-中粒砂状结构,砂屑结构。岩石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和胶结物组成。岩石碎屑以流纹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灰岩,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度0.5~1mm,含量40%。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方解石、黑云母、电气石等,次棱角状、棱角状,粒度0.2~0.3mm,分选一般,含量25%~30%。胶结物以钙质为主,少量铁质。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
泥质粉砂岩:灰—青灰色,一般呈薄层状(单层厚度5cm左右),变泥质结构,变粉砂结构,水平层理构造、块状构造。沿层理间有许多颜色深浅不同的条带产出,可能是微层间成分的不同或是由各种蚀变作用而成的。镜下观察,岩石成分由矿物碎屑和胶结物组成。矿物碎屑为石英、长石,粒度0.03~0.05mm,次棱角状,呈层状分布,不同的微层矿物碎屑的含量不同,含量变化在10%~30%之间。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已重结晶成鳞片状绿泥石,期间夹杂有少许褐铁矿。在区域应力作用下,泥质粉砂岩多有强烈的片理化现象,片理层厚0.3~2mm。
细砾岩:呈杂色,细砾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成分由细砾、矿物碎屑和胶结物组成。细砾石成分复杂,主要有流纹岩、灰岩,少量泥质岩、铁质岩砾石等,粒度一般2mm左右,分选较好,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含量为60%~65%。矿物碎屑为石英、长石和少量方解石,粒度为0.3~0.5mm,散布于砾石之间,含量为15%。胶结物以钙质为主,少量泥质。胶结类型为接触式胶结。
4.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C1a)
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C1a):出露于矿区东北部,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岩性为浅灰白色-浅灰色杂砂岩,未见底。
杂砂岩:浅灰白色—浅灰色,砂状结构,碎屑物为石英、长石和岩屑,三者含量基本均等,次棱角状、浑圆状,粒度在0.1~0.3mm间,分选一般,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以泥质为主。
5.第四系(Q4)
主要为洪积、冲积和坡积物,一般分布于沟谷洼地中。
(三)矿区岩浆活动
矿区内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形成的岩浆岩主要有次火山岩(其中花岗斑岩、流纹斑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的岩石矿物结构等特征见第二章第三节)、火山岩和脉岩。
1.火山岩
矿区火山岩主要为英安岩,出露于椭圆形火山机构东南侧(见图2-9)。本次研究对上述英安岩中的锆石进行SHRIMP测年,获得的U-Pb谐和年龄为315.9±5.9Ma。
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及少量钾长石、石英和角闪石等。斜长石:无色,自形—半自形柱状、板状,多被鳞片状绢云母-水白云母集合体或黝帘石集合体交代,偶见中长石环带结构,含量10%~12%;钾长石:自形—半自形板状、柱状,部分被蠕虫状石英交代呈文象结构,含量5%;石英:不规则锯齿状,2%;角闪石:熔蚀长柱状及不规则残余状,前者为暗灰色,已完全被绿帘石、黝帘石、钠长石集合体取代,见明显的富铁质暗化边柱状轮廓,后者为绿色,具多色性,见一组微细角闪石解理,多被叶绿泥石交代,2%~5%;黑云母:浅褐色,已完全被绢云母交代,含量为1%。
基质由石英、长石和绿泥石组成,具嵌晶结构,次生石英、绿泥石交代基质,局部形成文象结构。
岩石多发生了硅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水白云母)化等蚀变。
2.脉岩
矿区脉岩发育,为海西晚期花岗岩脉,大小共计数十条,散布于达巴特花岗斑岩外围,走向以北西向为主,与达巴特花岗斑岩平行或斜交,脉宽1~20m,长30m至数百米,以花岗斑岩为主,个别为霏细岩。多数脉岩含细粒立方体黄铁矿,个别脉岩与地层接触带见孔雀石化。
(四)矿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物理特征
新疆有色地勘局703队(2003)在矿区进行了10km的高精度磁法和大功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工作,显示矿区总体为高磁异常和低激电异常。
磁测结果表明,在矿区圈定了两个磁异常(C1和C2),均分布于岩体之外的围岩中,C1异常大致呈条带状分布,磁异常值△T为100~140nT,异常宽约50m;C2异常值△T比C1异常略高,磁异常值△T为130~180nT,异常面积较大,形态复杂。C1和C2两个高磁异常可能均为凝灰质岩石引起的。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表明,矿区激电异常ηs值一般较低,在1.0%~2.65%之间。以ηs值1.5%圈定的异常,与花岗斑岩杂岩体吻合较好,说明矿区激电异常可能是由花岗斑岩杂岩体引起的。在矿区25线附近,激电异常范围较大,呈条带状分布,宽度达60m,ηs最大值达2.18%,在该异常处地表见有I号矿体,深部经钻孔验证矿体向下延伸稳定且有逐渐变富趋势,这表明,局部的激电异常除了可能由花岗斑岩杂岩体引起外,还可能由铜钼矿体所引起。因此,利用激电方法在矿区及其外围寻找铜钼矿体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综合上述磁异常和激电异常测量结果,可以认为矿区采用高精度磁法结合大功率激电方法对圈定岩体具有一定效果,地表圈定的激电异常,对寻找隐伏岩体和矿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地球化学特征
(1)次生晕异常特征:根据新疆有色地勘局703队(1986)的1∶1万化探次生晕扫面工作,在矿区圈出面积约1.5km2的两个大致平行的次生晕异常带,显示3个Cu(As)异常浓集中心(Ⅰ,Ⅱ,Ⅲ)。
Ⅰ号Cu-As异常:分布于矿区花岗斑岩杂岩体南部与地层的接触带(断裂破碎带)附近,Cu异常长1800m,宽120~200m,具明显浓集中心,异常高值大于500×10-6,As异常两处,长分别为350m和500m,宽约100m,高值大于100×10-6,具浓集中心。地表出露有Ⅰ,Ⅲ,Ⅳ号矿体,是矿致异常。
Ⅱ号Cu异常:分布于矿区花岗斑岩体北西部的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凝灰质砂岩中,长750m,宽120~300m,具浓集中心,高值大于1000×10-6,异常向北西方向封闭,该异常值较高,地表出露有Ⅱ号矿体,是矿致异常。
Ⅲ号Cu异常:分布于矿区花岗斑岩体东部流纹斑岩中,高值大于500×10-6,具浓集中心,地表孔雀石化发育。该异常经新疆有色地勘局703队(2003)实施的ZK001钻孔验证,深部存在厚大铜钼矿体,因此该异常也是矿致异常。
(2)微量元素特征:据新疆有色地勘局703队(2003)进行的化探原生晕样分析结果,矿区中Cu,Mo,Ag,As,Sn,Bi,W具有较高的背景值,其中Cu,Mo,Ag在岩体和矿体中含量较高,Cu含量高于克拉克值3~18倍,Mo高于2~4倍,Ag高于14~25倍,此外Sn,Bi,W在岩体及矿体上也显示出较高的背景值。
④ 求助此段的翻译,地质学描述,高赏分
大吉山钨矿区位于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镇,距县城41km,大型黑钨矿床,累计探明储量(WO3)17.39万t(据《中国矿床发现史·江西卷》公布的储量,与表3.12.4略有不同),并伴生丰富的铋、钼、铍、铌、钽等矿产。矿山建设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
大吉山钨矿发现于1918年,之后民窿开采。地质调查工作最早始于1929年。1953~1955年由重工业部中南有色局长沙地质勘探公司二○五队进行大规模的详细勘探,1956年提交了《大吉山钨矿地质勘探报告书》。1969年,为寻找富钽矿在矿床深部发现69号花岗岩型钽铌钨铍矿体,1982年提交了《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矿区花岗岩型钽铌钨铍矿床地质勘探报告》。
矿区位于赣湘粤加里东隆起成矿带的九连山区。近东西向延展的隆褶带与北东向断裂复合部位,是该矿床成岩成矿的主要定位构造。区内地层为寒武系板岩、变质砂岩,是成矿岩体及石英脉型钨矿床的围岩;矿区东南侧断陷盆地中分布有泥盆系砂页岩。两条平行断裂分别出现于矿区的西北和东南两侧,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控制矿床分布范围,东南侧断裂延伸较远,为寒武系与泥盆系之分界。区内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同源多阶段成岩成矿演化系列。矿区北侧出露有大面积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矿区深部隐伏有中粒二云母花岗岩;上部过渡为细粒钠长石化白云母花岗岩岩盖,即为钨铍钽铌矿化岩体,又称69号岩体。矿区分布有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岩体浸染型钨铍钽铌矿床和稀土矿床,构成典型的多型共生钨矿床。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燕山早期花岗岩及其外接触带的寒武系浅变质岩系中,并以外接触带为主。含钨石英脉(矿脉),主要呈北西西向和北北东向,平行密集成群成组产出。单脉可见尖灭、再现、膨缩、分支、复合、弯曲等现象。矿区共有编号矿脉113条,其中有开采价值的矿脉103条,并分为南、中、北3组,均向北东倾斜,倾角70°~80°。各脉组由上往下渐次收敛,由西向东渐散开。脉组水平延长一般850~900m,最大达1150m,矿脉延深800~900m,最深可达1000m。平均厚度0.45m,最厚可达3m以上。矿脉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云英岩化、电气石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等。矿石矿物有黑钨矿、白钨矿、辉铋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石平均品位WO3 2.033%,伴生钼0.038%、锡0.02%、铋0.105%、铍0.021%。通常将大吉山钨矿划为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实际上根据该区具有多型矿床共生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成矿演化系列,可简略概括为(由早至晚):成岩阶段(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似伟晶岩)→自变质交代矿化阶段(白云母花岗岩浸染型钨铍钽铌矿床)→岩浆期后含矿热液充填阶段(黑钨矿石英脉矿床)。
⑤ 孔雀石化
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成分为Cu2(OH)2CO3,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⑥ 区域地质概况怎么描述
从大地构造、区域地层、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描述
⑦ 矿点地质特征
莫依勒特矿点位于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南西侧外接触带的角岩化变长石石英砂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夹结晶灰岩中。区内构造主要为北西向逆掩断层,北西向、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平移断层。矿(化)体主要分布在北西向断裂与北西西向及南北向断裂的交汇处,以及呈北西向展布的结晶灰岩附近。
地表表现出显著的孔雀石化,伴有星点状黄铁矿化。孔雀石化表现为孔雀石沿片理呈薄膜状分布,局部孔雀石含量较高。而黄铁矿化则表现为细小粒状黄铁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蚀变岩中,黄铁矿多为立方体,少量呈五角十二面体或聚形,含量一般为1%~3%,局部可达到5%~10%。
图3-15 莫依勒特矿区成矿元素异常图(平面)
图3-16 莫依勒特矿区成矿元素异常图(立体)
矿区围岩蚀变强烈,除了孔雀石化和黄铁矿化外,还有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其中硅化具有多阶段特点,早期阶段硅化表现为蚀变岩中硅质成分增加,特别是为长石等矿物被石英交代、胶结,原生石英发生重结晶,伴有黄铁矿化;而晚期阶段硅化则多以石英脉形式表现出来,石英脉多为不规状细脉,脉宽一般0.5~3cm,延长0.5~2m不等,在石英脉中可见到黄铁矿等硫化物;更晚期阶段硅化形成稍大的石英脉,脉宽可达3~5cm,个别达10cm以上,延长可达2~3m,脉中除含有黄铁矿外,尚有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少量铁白云石。这些含方解石的石英脉穿切早期石英脉,并沿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蚀变岩中的裂隙分布。铜-多金属矿化主要与前两阶段的硅化和黄铁矿化有关。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多为块状构造、细粒浸染状构造及细脉状构造。块状矿石在矿区少见,主要为一些硫化物,如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呈团块状产于破碎蚀变岩中;浸染状和细脉状矿石主要表现为细粒黄铁矿及部分中粗粒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于角岩化岩石中或沿角岩化岩石的裂隙分布。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有部分黄铜矿,少量黝铜矿等铜矿物。这些硫化物氧化后多为褐铁矿、孔雀石及铜蓝等。
矿石成分:矿石中Cu含量一般为0.15%~0.5%之间,最高达0.62%,表3-9为连续拣块样Cu含量。
表3-9 莫依勒特铜矿点的样品Cu含量
⑧ 矿产地质
该区已发现矿点和矿化点近30处,主要分布在中巴公路沿线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新藏公路的阿克赛钦地区。按矿床类型可分为斑岩矿床、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其他类型矿化线索相对较少。
5.3.1特提斯型斑岩铜矿
5.3.1.1云雾岭斑岩矿床
该铜矿由新疆地矿局地质研究所刘春涌等(1998)发现,并作了初步研究。现据其成果介绍如下。
云雾岭铜矿位于新疆且末县境内,海拔5400~5800m。矿区位于木孜塔格-鲸鱼湖缝合带南侧,燕山早期火山弧带上,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云雾岭组(T3y),为一套滨浅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侵入岩为燕山早期花岗岩(云雾岭岩体)和闪长岩,火山岩主要是喜马拉雅期中基性火山熔岩、集块岩等。
云雾岭岩体出露面积约80km2,由红色花岗岩和青灰色花岗斑岩组成,前者分布于岩体中南部,构成岩体主体,分异明显,中部为中粗粒结构,边缘为细粒结构。后者分布于岩体东北部,蚀变强烈,为铜矿母岩。
据野外初步考查,铜矿化带呈EW向展布,长约2km,宽200~300m。大至可圈出一个长2km、厚30~40m的近EW向窄长铜矿体。含矿岩石均为花岗斑岩,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其次有斑铜矿、辉铜矿、褐铁矿、孔雀石,偶见辉钼矿,多呈星散状、稀疏浸染状、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条带状赋存在矿物晶间和斜长石巨型斑晶的裂隙中。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其次有角闪石、绿泥石、绢云母、次闪石等。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5-6)表明,矿石铜含量0.59%~1.25%,平均1.02%。未蚀变岩石、蚀变岩和矿石三者之间呈渐变过渡,没有明显界线。
表5-6云雾岭斑岩铜矿成矿元素分析结果
(据刘春涌等,1998)
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绢云母化,其次有绿泥石化、次闪石化、黑云母化、辉钼矿化等,局部见电气石化。具有较明显的水平分带特征,从北向南或由岩体边部到中心,依次为电气石硅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绢云辉钼矿化带。钼矿化主要与绢云辉钼矿化带有关,靠近岩体内部,矿化强。铜矿化主要与黄铁绢英岩化带有关,靠近岩体边部,矿化较强。
5.3.1.2西若Cu-Mo异常
自新疆第二地质大队杨万志等(1993)获得的西昆仑1∶50万水系沉积物化扫面成果问世以后,西若Cu-Co异常普遍被认为是找斑岩矿床最好的致矿异常之一。
该化探综合异常的组合元素由Cu、Mo、Bi、W、Sn、Au、As等元素组成(图5-9),其中Cu异常面积600km2,异常下限40×10-6,浓集中心75.7×10-6,平均55.1×10-6。在西若和哈尼沙里地等处形成浓集中心;Mo异常面积1300km2,异常下限2×10-6,浓集中心含量达9.4×10-6;Au以2×10-9为下限分解为3个异常,浓集中心位于西部,强度为3.6×10-9。异常的地质背景: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变质岩和侏罗纪火山沉积岩;侵入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西段出现喜马拉雅期花岗岩体;地质体呈北西向延伸,断层走向主要呈北西向;矿化现象比较普遍,见到多处铁帽、多金属、含铜黄铁矿、黄铁矿和含铜石英脉。在小河沟中曾见到过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的斑岩铜矿转石。它是一个很有希望找到斑岩矿床的地段。
图5-9西若Cu-Mo化探异常图
Fig.5-9Geochemical anomaly of Cu-Mo in Xinuo
(据新疆第二地质大队资料,1993)
5.3.1.3哈尼沙里地铜矿化点
铜矿化点位于麻扎尔沙尔—哈尼沙里地一带,海拔高程4000~4900m,最高达5160m,面积约91km2。矿化范围呈北西向椭圆状展布,位于西若铜钼异常西段。
异常区内地层由元古宇的绿片岩系组成,主要岩性有黑云斜长角闪片岩和黑云阳起片岩组成。花岗闪长斑岩体侵入于片岩之中。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黑云斜长角闪片岩中Cu含量为68.5×10-6,最高为131×10-6;Au为1.49×10-9,最高为2.24×10-9;黑云阳起片岩中Cu含量为70.9×10-6,最高达176×10-6,Au为2.2×10-9,最高达9.02×10-9;花岗闪长斑岩中Cu含量83.3×10-6,最高达282.5×10-6;Au为2.06×10-9,最高达3.63×10-9;碎裂岩石中Cu为58.0×10-6,最高达123.0×10-6;Au为1.81×10-9,最高为3.22×10-9,从基岩样品的分析结果来看,整个异常区内地球化学元素的背景值偏高,尤其是花岗闪长斑岩中,Cu元素含量特高。因此在本区内要注意围绕花岗闪长斑岩体及接触带附近寻找与斑岩有关的铜矿。
5.3.2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及铜金矿
塔什库尔干一带已发现的块状硫化物金属矿点近10处,其控矿构造及容矿围岩差异较大,既有侏罗—白垩纪火山岩,又有前侏罗纪沉积岩和变质岩,其附近常有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侵入岩体出露。
5.3.2.1咎坎块状硫化物铜硫矿点
位于塔什库尔干县麻扎种羊场北约5km处。314国道从西侧通过,距国道约1500m,海拔高程约4000m。
矿体产在糜棱岩化岩石中,含矿岩石为火山角砾岩,呈似层状、扁豆状产出,产状为357°∠42°,走向近东西,长约500~1000m,宽50m。矿体露头较好,主要表现为褐铁矿化蚀变岩,呈深灰色铁帽产出。地表氧化带露头经采样分析结果为:Pb 0.61×10-2,Zn 0.12×10-2,Cu 0.03×10-2,Au 0.09×10-6;光谱分析Pb 7000×10-6,Zn 2500×10-6。
矿体表面风化淋滤较强,近矿围岩有烘烤现象。矿点南部的围岩具青磐岩化蚀变。
5.3.2.2恰克马克块状硫化物含铜黄铁矿点
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塔合曼乡东南约14km的代勒曼特沟口处,矿区向南有简易公路直通314国道,距离约11km。海拔高程3920m。
矿体产在元古宇麻粒岩中,岩石呈灰褐色,块状构造。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产状为112°∠49°,断续延长500m,宽约15~20m,矿体厚2~3m,矿石类型为致密块状含铜黄铁矿,黄铁矿晶形较完整,呈正方六面体。黄铜矿呈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品位硫25.01×10-2~41.39×10-2,含铜1.54×10-2,金0.24×10-6,锌0.2×10-2~1×10-2。矿石表面见有孔雀石化蚀变,局部岩石见有较强的褐铁矿化蚀变。矿体产出和延伸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
该矿近几年已被开采过,但仅限于局部地段,现已停采。
5.3.2.3阿然保泰铜金矿点
该矿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南约40km处,阿然保泰以南的坎克希巴尔沟头。海拔高程4920m。
该矿产于古生界灰黑色炭质粉砂岩中,由3条褐铁矿化蚀变岩体组成(图5-10)。
图5-10阿然保泰铜金矿点平面地质简图
Fig.5-10Sketch geological map of Aranbaotai copper-gold ore spot
1—粉砂岩;2—岩层产状;3—铜矿体;4—褐铁矿化;5—矿化体编号;6—高程点;7—化学样位置及编号;8—金、黄铁矿
Ⅰ号蚀变体长约3km,宽30~70m不等,产状55°∠69°。为含铜褐铁矿化蚀变岩,沿岩层层间滑动碎裂带发育。岩石中明显可见稀疏浸染状黄铁矿和星点状黄铜矿。经采样分析析蚀变体含Cu 0.05×10-2,Au 0.9×10-6,已构成矿化体。
Ⅱ号蚀变体长约2km,宽60~100m不等,产状55°∠69°,位于Ⅰ号蚀变体西南,与Ⅰ号蚀变体平行排列,两者相距500m。蚀变体为含金铜褐铁矿化,沿岩层层间滑动碎裂带发育。岩石呈褐黄色,明显可见稀疏浸染状黄铁矿,它形晶体,含少量黄铜矿颗粒。经采样分析,蚀变体含Cu 0.5×10-2,Au 0.9×10-6,已构成矿化体。
Ⅲ号蚀变体长约100m,沿走向追索断续延伸约1000m,宽0.5m,产状125°∠50°,位于I、Ⅱ号蚀变体之间,并与之形成交叉现象,生成晚于I、Ⅱ号蚀变体,属期后热液沿断层裂隙充填所致。矿石呈深褐色,黄铜矿呈细脉状,充填在蚀变岩石中。经拣块采样分析,矿石品位Cu 14.23×10-2,Au 2.55×10-6,伴生Pb 0.01×10-2,Zn 0.02×10-2,硫含量19.92×10-2。该矿已构成工业矿体。
5.3.3夕卡岩型金属矿
该区夕卡岩型金属矿点和矿化点有5处,现以欠孜拉夫铜金矿点为例作一说明。
欠孜拉夫铜金矿点:位于塔什库尔干县瓦恰乡南部,矿区东西长约500m,南北宽200m。平均海拔4000m。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下奥陶统冬瓜山群,主要岩性为一套海相粉砂岩、泥砂岩、灰质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岩体为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围岩蚀变主要为夕卡岩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黄铜矿化、硅化等。
本区夕卡岩化呈带状北东—南西向产出(图5-11),在夕卡岩化带中有一条强孔雀石化带,宽约2~3m。夕卡岩带长约350m,宽约5~6m,东部最宽处为30m。岩性主要为:含铜透辉石—符山石夕卡岩,片状方解石—阳起石岩,压碎碳酸盐化石榴石—阳起石岩,透辉石磁铁矿夕卡岩等一套钙质夕卡岩。
图5-11欠孜拉夫铜金矿点平面图
Fig.5-11Sketch map of Qianzilafu copper-gold ore spot
1—第四系;2—中—下奥陶统冬瓜山群;3—夕卡岩;4—碳酸盐化;5—绢云母化;6—硅化;7—绿泥石化;8—黄铜矿化;9—褐铁矿化;10—孔雀石化;11—地质界线;12—采样位置;13—探槽位置及编号;14—矿化体及编号
矿体在空间展布上严格受夕卡岩的控制,呈近东西向延伸,共圈出两个矿体。Ⅰ号矿体长约138m,宽约5m,Ⅱ号矿体长约60m,宽约50m。矿石类型为浸染状黄铜矿化夕卡岩,金品位1.13×10-6~6×10-6,铜品位1.47×10-2~2.64×10-2。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金、铜蓝、孔雀石;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符山石、阳起石等,伴生矿物有黄铁矿、磁铁矿等。
该铜金矿点成因类型为夕卡岩型,是岩浆后期含矿气水热液沿构造上升,充填和交代钙质、泥质、炭质粉砂岩而成。夕卡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推测该矿点形成时代应为晚侏罗世末。
5.3.4铁帽氧化带矿点
5.3.4.1俘虏沟铁帽氧化带矿点
矿点位于新藏公路大红柳滩附近的俘虏沟一带,地理坐标:东经79°09′~79°15′;北纬35°53′15″~35°54′15″,海拔4500~5000m。在新藏公路旁侧,交通方便。
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克勒青河群(T3kl)海相复理石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互层,受变质产生千枚岩化和片理化。岩浆岩为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在外接触带产生角岩化、硅化和褐铁矿化等变质产物。
本区附近有3个矿点,矿点范围一般长百余米,宽几米,含铁、锰、铅、银等金属元素,现以西矿点(和田矿产图编号088)为例。矿点由4个矿体组成,矿体规模形态如表5-7所述。
表5-7俘虏沟铁锰矿点(铁帽氧化带)规模形态一览表
矿石矿物由褐铁矿、硬锰矿和少量赤铁矿组成,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玉髓和碳酸盐矿物。矿石结构构造复杂,以非晶质他形粒状及土状结构为主,构造多为网状、浸染状、空洞状。矿石平均品位:TFe44.19%;Mn5.48;S和P2O5微量,普遍含Ag,最高可达20g/t。
因此该地表露头可能是硫化矿床氧化带,应该对原生矿化进行探索。
5.3.4.2温泉沟铁帽氧化带矿点
位于空喀山口温泉沟边防站东南200m处。地理坐标:东经78°56′30″;北纬34°24′38″。矿区出露乔戈里峰前震旦纪隆起东端的下二叠统空喀山口组
⑨ 孔雀海的干涸之谜
罗布泊曾经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但至1972年,却最终干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这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中国的科学家初步分析,罗布泊在180-250万年之间,曾经是一个很深的淡水湖。科学家发现的湖泊沈积物,是一段长达60米的以青灰色为主的淤泥。据了解,只有在湖水很深,湖底处于缺氧环境时,淤泥才会发青。科学家还在160米以下的地层深处,发现了一些螺壳,它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罗布泊还是一个淡水湖。据了解,科学家还发现罗布泊在80万年前曾发生一次强烈变干事件,但并没有完全干涸,之后,罗布泊在漫长的岁月中持续变干,最终于1972年成为荒漠。因此,根据这些已知的结果和湖泊沈积物的地层序列分布,科学家初步推断,罗布泊是在不同时期逐步变干的。
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则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
全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
大约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一万年之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约10000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这种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除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种隆起对中国西北部的气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西北内陆,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几乎都很少到达这里。 从近来的遥感资料判断,孔雀河上游曾发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这次滑坡整个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罗布泊的来水被断。
人类过度开发加速罗布泊消亡
人类活动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在晚近期可以说越来越大。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这里曾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
罗布泊的最终干涸,则与在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当年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后,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现断流。这一点从近年来的黄河断流就可以得到印证。罗布泊也由于没有来水补给,便开始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

⑩ 关于断层描述以及地质构造命名的问题 怎么命名其中地质构造,有什么要求。如何描述它们。 最好能详
Z与寒武平行不整合接触,寒武与奥陶属于整合接触,奥陶跟石炭属于平版行不整合接触,因为其中少权了志留与泥盆系,三叠跟朱罗属于平行不整合接触,因为缺少中晚二叠统,最后是第四系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上边,还有就是总体来看左边右边属于正断层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