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学家是怎么判断出断裂带的

地质学家是怎么判断出断裂带的

发布时间: 2021-02-12 01:00:44

Ⅰ 什么是青峰断裂带请懂地质学的高人给个好懂信服的解释,谢谢!

十堰市房县青峰镇位于亚洲大断层的中部,因而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把这一大版断层命名为“青权峰断裂带”。湖北竹山官渡的武陵峡,为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峡谷,是8亿年前地球第一次造山运动留下的最古老的断裂带,按照李四光的青峰断裂带命名,两地相距很近并且应该在同一地质大断层。

Ⅱ 什么是断裂带断裂带是怎么形成的,地貌有什么特征

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由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版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权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过渡为断层带以外的完整岩石。
断层带的宽度以及带内岩石的破碎程度,决定于断层的规模、活动历史、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从几米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压性活压扭性断层带比单纯剪切性质的断层带宽。在一些大型的断层带中,由于被后期不同方向的断层切错,和夹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块,只是断层带的结构趋于复杂化,从而在近代的断层活动中容易形成运动的阻抗,是应力易于积累和发生地震的场所。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Ⅲ 听说在汶川地震发生前,曾有一位地质学家测出会发生地震,但大家不相信被打消了,事实是不是这

花了我2个小时写请看完 有点长的 后面的属于科普

事实是地质学家一直认为近年会有一场大地震,因为汶川地处龙门山断裂带,5级左右地震几乎每年都有,所以当地人习以为常。每隔20年会有大地震,为此这里早就付出过惨痛的教训,汶川地震前我就去过那里,车开在九黄线上(就是那时说的生命线),随处可见的堰塞湖现在成为风景,我还骑着牦牛拍过照,有时低头可以看见湖面上有几个房顶还露出个尖,可以想象在过去这个曾是村庄,现在连同那里的人物都在湖底或山里。山崖上用网网住怕石头落下,只是当时通讯落后,还有领导们的报喜不报忧思想,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那里的惨况。这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06年去的时候那里在修铁路(那一带里至今没有铁路),估计08也被毁了吧,我看此后也不会再修了。
那里比较穷以前房屋以土木为主,倒塌了,多半压不死人,致命的是堰塞湖,泥石流山崩,合为一山,近二十年发展比较快,房子也越来越多,市中心也象沿海省份一样到处楼房,在那里感觉象江浙一带的小城镇
其实专家也挺冤的,即使你知道又如何,你又不能准确到保证几点几分哪里会震,当地领导发展的正红火你让他撤,还是大面积的,这不是引起恐慌吗,破环安定团结吗?搞科学的一定弄不过搞政治的。
给你看下历年来那一带地震,其中以1933、55、73.75.76(发现地震组群反应由于73年的地震大家对地震危害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后面75、76年的大地震伤亡较少)、08年最为严重,
看这数据,我想你我都可以是专家了
2001 .05.24 2736 10054 5.8级 盐源
2001.02.23 2921 10104 6.0级 雅江
1999.11.30 3126 10420 5.0级 绵竹汉旺
1999.09.14 3136 10405 5.0级 绵竹、安县
1997.08.13 2930 10529 5.2级 重庆荣昌
1996.12.21 3036 09925 5.5级 白玉
1996.02.28 2902 10438 5.4级 宜宾永兴
1994.12.30 29.0 103.6 5.7级 沐川
1992.11.30 3312 09800 5.1级 石渠
1991.02.18 3135 10223 5.0级 小金两河
1990.04.09 2955 09921 5.2级 巴塘、理塘
1989.11.20 2955 10653 5.4级 江北统景
1989.09.22 3133 10223 6.6级 小金梭罗
1989.04.16 2956 09915 6.7级 巴塘小坝冲
1989.03.01 3130 10226 5.0级 小金黑虎碉
1988.06.02 30.6 101.5 5.0级 道孚乾宁
1988.04.15 2618 10245 5.2级 会东
1985.08.12 2723 10121 5.2级 盐源梅雨
1986.08.07 2724 10122 5.6级 理塘日乃
1982.06.16 3150 09951 6.0级 甘孜扎科
1982.05.22 2716 10106 5.1级 盐源、宁蒗
1981.01.24 3100 10110 6.9级 道孚沟普
1980.02.02 2753 10112 5.8级 木里草坪子
1976.11.07 2729 10106 6.7级 盐源、宁蒗
1976.08.16 3242 10406 7.2级 松潘、平武
由于地震前曾做了中期和短期预报,撤离等积极的预防措施,所以人员伤亡较少,死亡38人,牲畜损失2800多头,耕地毁坏75000多亩,房屋倒塌5000余间,损坏桥梁30多处、涵洞200多座、小水电站几处(容量2600多kW)。
1975.01.15 2926 10148 6.2级 康定九龙
1973.02.06 31.5 100.4 7.9级 炉霍地震
灾区共有房屋5600幢,全倒4600幢,严重破坏880幢,有裂缝未倒塌的仅90幢 地震使川藏公路遭到破坏,其中有17处较为严重,粗略估计,公路塌方有钓一50处,坍塌宽度一般为几米至几十米。公路路面裂缝较为普遍,计有30一40处之多,
1955.09.23 26.6 101.8 6. 75级 会理鱼鲊
这次地震共造成600多人死亡,1900多人受伤,倒塌、破坏各类房屋25000余间
1
955.04.14 30.0 101.8 7.5级 康定折多塘
地震死亡近百人,伤数百人。震中的藏式木结构土石房屋倒塌90%左右,其中全部倒平的约占50%。
1954.10.24 29.4 104.8 5.0级 自贡地震
1935.12.18 28.7 103.2 6.0级 马边地震

1933.08.25 32.0 103.7 7.5级 叠溪地震
汶川旁边,我老是分不清是汶川和叠溪的位置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1933年10月9日19时,地震湖崩溃,洪水,形成大小海子十一个,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死亡6800多人,仅灌县境内捞获的尸体就有4000多具。叠溪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水灾,共使2万多人死亡,据说还不止(现在就在我骑牦牛拍照后面的湖下)当地人称叠溪海子(海子是当地人对湖的叫法)

再早一点的:有记载的古代大地震
唐宪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公元814年4月6日),发生在四川西昌一带;
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公元1216年3月24日),发生在四川马湖一带;
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536年3月29日),发生在四川西昌北;
喇嘛寺及各房屋猝遭倒塌,压毙汉、番男、妇大小人口甚多。……共压毙汉、番大男妇并大喇嘛一千八百一十六名口,小男女、小喇嘛一千三十八名口
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725年8月1日),发生在四川康定一带;
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公元 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再次发生大地震,不过,震中南移;(官舍民庐俱倒塌,被火延烧无一存者,至八月之后,始获宁居)
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公元1786年6月10日),发生在四川泸定一带;
清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公元 1816年12月8日),发生在四川炉霍一带;
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公元1850年9月12日)。发生在四川西昌、普格间,被砸死的有20652人;
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公元1870年4月11日),发生在四川巴塘一带;
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公元1893年8月29日),发生在四川道孚乾宁一带;
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日(1904年8月30日),发生在四川道孚一带;

Ⅳ 地质断裂带是怎样发现的是一口一口地打钻探井吗

地表的断裂会表现出很多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辨别断裂。隐伏在地下的断裂带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方法查明,如地震和大地电磁等方法!

Ⅳ 怎样在野外识别断层的存在

断层:断层与节理同属断裂构造,而断层往往是节理的进一步发育所致。 或者说,当节理发生位移,两壁有所错动时,即称为断层。
断层是野外常见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
地质旅行时遇到断层,应如何研究呢?首先要确定断层的几何要素,其内容包 括下列各点:
①断层面。所谓断层面,就是两部分岩块沿着滑动方向所产生的破裂 面。断层面的空间位置也像地层的层面一样,是由其走向和倾向而确定的。但断层 面并非一个平整的面,往往是一个曲面,特别是向地下沿伸的那一部分,产状可以 有较大的变化。此外,断层面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有好几个平行地排列着,构 成所谓断层带,又由于断层带上两壁岩层的位移错动,使岩石发生破碎,因此又称 为断层破碎带。其宽度达几米、甚至几十米。一般情况下,断层的规模愈大,断层 带的宽度也愈大。
②断盘。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称为断盘。由于断层面两壁发生相对移动, 所以断盘就有上升盘和下降盘之分。在野外识别时,按其位于断层面之上者称上盘 ;位于断层面之下者称下盘。当断层面垂直时,就无上盘或下盘之分。
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相交之线,称断层线。
④位移。这是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移动的泛称。在野外观察断层时,位移的方 向是必须当场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遇到开矿时,一旦遇到矿脉(或矿层)中断, 往往是断层位移所致,需要立即追查。追查的办法是运用两侧岩层的层序关系来判 断或抚摸断层面上的擦痕等来确定。

在地质旅行时,如何注意断层?怎样研究断层?观察什么内容?此类问题必须 熟练掌握,现分述如下:先讨论断层的标志及两盘相对位移问题。
①构造(线)不连续。各种地质体,诸如地层、矿层、矿脉、侵入体与围岩的 接触界线等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分布方向。一旦断层发生,它们就会突然中断、错开, 即造成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这是判断断层现象的直接标志。
②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这是很重要的断层证据。虽然褶皱构造也有地层的重复 现象,但它是对称性的重复;而断层的地层重复却是单向性的。至于地层的缺失, 凡沉积间断或不整合构造也可造成,但这两类地层缺失都是区域性的,而断层造成 的地层缺失则是局部性的。关键的问题,旅行者应对区域内的地层系统及其分布情 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可以在旅行准备时查阅地层表、剖面、地层柱状图之类)。
利用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不仅是判断断层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判断断层两盘相对 动向的重要方法,借此还可以确定断层的性质——正断层,还是逆断层?基本上有六种情况,如图所示。
③断层面(带)上的构造特征。这是识别断层的直观证据,即在眼前“方寸” 之地内所能见到的若干构造现象,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断层擦痕:就是断层两侧 岩块相互滑动和磨擦时留下的痕迹,由一系列彼此平行而且较为均匀的细密线条组 成,或为一系列相间排列的擦脊与擦槽构成。在坚脆岩石的断层擦痕的表面,往往 平滑明亮,发光如镜。并常覆以炭质、硅质、铁质或碳酸盐质的薄膜。有时,也在 断层的擦面上见到不规则的阶梯状断口,其上覆以纤维状的矿物(如方解石之类) 晶体。
断层擦痕对于决定两盘位移方向颇有用处,如用手抚摸时,感到光滑的方向乃 是对盘活动位移的方向。或自粗而细,自深而浅的方向乃示对盘活动位移的方向。 或者利用阶梯状断口,阶梯形陡坡之倾向指示对盘相对滑动的动向。
构造岩:当断层两壁相对移动之时,岩石发生破碎,在强大的压力下,矿物出 现定向排列,并有重结晶作用。也就是说,由于动力作用而发生变质,形成一系列 新的岩石,即称为构造岩。
构造岩的种类很多,如构造角砾石(角砾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碎裂岩 (破碎的程度比前者更高,主要是原岩中的矿物颗粒的破碎,常见于逆断层或平移 断层的断裂带中)。糜棱岩(破碎极细,用显微镜观察)。更进一步的破碎即片理 化岩(具有片状构造的构造岩)。
此外,还有牵引构造:是断层带中的一种伴生构造,它是由于断层两壁发生位 移时使地层造成弧形的弯曲现象,可以指示断层的位移方向,如图所示。
与断层带有关的,还有一种断层的伴生构造,主要是断层旁侧的节理及拖曳褶 皱。这些节理常与断层斜交,其锐角所指的方向指示本盘滑动的动向。
其他标志,主要是指地貌或水文上的一些特征,不过,此种地质现象只能说明 有断层存在,不易说明其两盘的运动方向,诸如三角面山,河流的突然改向,山脊 的突然中断,众多的温泉或泉水的定向分布,小型的火成岩体的入侵及其伴生的变 质作用、矿化现象及矿脉的定向分布等等均示断层的存在,特别是从较大的地貌现 象所反映的断层特征,有时在航空照片甚至卫星照片上都能看到。
认识断层的证据、判断断层的存在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将断层进行分类,这也 是野外观察断层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般最常用的断层分类法,是根据两盘岩块相对移动的性质而定,分为三种: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如果断层面的倾角小于30°,则又称为逆 掩断层。若规模很大的逆断层(推移数千米以至数十千米者),又称为推覆体。这 是“地槽区”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如阿尔卑斯地区是世界上最闻名的推覆体所在 地。
不过,野外所见到的断层,往往并非单个出现,而是以组合的形态出现居多, 比如有下列各类最为普通。
①阶梯断层。此类组合由一系列正断层构成,多见于地壳块断运动上升地块的 边缘,地貌上的表现,是山脊与山谷的相间排列(图4.24)。
②地堑与地垒。两条大致平行的断层,其间有一共同的下降盘,称为地堑;其 中如有一共同的上升盘,则为地垒。一般形成地堑与地垒的断层多为正断层,也有 逆断层,或为正、逆断层的结合。许多由新生代地层组成的盆地,多被地堑构造所 控制,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地堑盆地。当然,也有视野所能及的小型 地堑与地垒构造。后者在地质旅行路线上亦有机会相遇。
③叠瓦状构造。由若干条平行排列的逆断层构成,其上盘在剖面上构成一个接 一个的叠瓦状(或称覆瓦状)构造,我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有此种构造存在。
除三者比较常见外,在某些特殊场合还能见到以下几种类型:环型断层及放射 状断层,多见于火山活动区的火山锥附近或穹隆构造的周围,也见于侵入体的周围。 近年来,不少地质学家认为天体撞击地球以后的陨击坑周围亦有此种断裂构造,有 人认为太湖四周也能见到,故太湖也可能属天体撞击形成的。
旋扭断层,多见于较大的断裂之旁,是一种规模小的弧形断层,好似主断层派 生出来。
还有一种在地质旅行时不易见到而在研究板块构造时大范围内认识的转换断层, 特别在研究海底地质构造时十分重要,此处不再详述了。
关于断层的野外观察,还有一类特大的断层,属于地壳上的深断裂带,也应注意。就目前所知的这些著名的深断裂带,如西太平洋海沟构成的“深断裂带”,北 起千岛群岛,向南经日本、琉球、我国的台湾至菲律宾,长达7000千米以上。又如 东非大裂谷,南自莫桑比克向北经坦桑尼亚至乌干达以北,长达6000千米。我国东 部郯城(山东)至庐江(安徽)的大断裂,呈东北方向延伸,长达2400千米。还有 一条,自浙江丽水至广东海丰的大断裂,长度亦可达500 千米以上。

这样巨大而延伸遥远的深而大的断裂,能否在短距离的地质旅行中也能有所认 识呢?可以。
因为如此巨大的断裂,并非一时发育起来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形成的。 因此,在巨大断裂的两侧的沉积岩层的特征就明显地反映出差异性。它们的沉积建造,几乎从元古代到古生代这样长的地质历程中都不相同,其他如火成岩活动、成矿作用等也都反映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当我们在地质旅行穿越剖面时,特别要 注意在近距离内,有如上述断层的两侧沉积建造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地质旅行时,除了认识和判断断层的存在、类型、性质等外,还要进一步查清断层发生(或形成)的时间。其方法是根据地层的年代。总的来说,凡被断层切 断的地层,这些断层的发生年代应在被切断的最新地层之后,在未被切割的最老地 层之前。例如某断层切穿三叠纪地层,而未断及侏罗纪地层,则此断层形成的时间 应在三叠纪末较妥。

断层年代的确定,对于研究区域地质发展史、成矿作用的时期等都十分重要。 而年代问题的确定,主要是在野外解决。

Ⅵ 地震波怎么判断断裂带

地震波传播是大致还是以断裂带为轴向四周辐射传播的.其中纵波对建筑危害最大,因为纵波使建筑物上下颠动严重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地震刚开始会有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时间出现的是横波,这时候是逃生最好的时机.

Ⅶ 地质断裂带是什么意思

活断层分布地来段往往是两种截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其一侧为断陷区。而另一侧为隆起区。由于在近期地质时期内断块的长期活动,高耸区和低洼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变化及沉积物厚度的显著差别是活动性断裂存在的重要标志。

Ⅷ 如何判断断层的存在以及形成年代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3 )断层:断层与节理同属断裂构造,而断层往往是节理的进一步发育所致。 或者说,当节理发生位移,两壁有所错动时,即称为断层。 断层是野外常见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 地质旅行时遇到断层,应如何研究呢?首先要确定断层的几何要素,其内容包 括下列各点: ①断层面。所谓断层面,就是两部分岩块沿着滑动方向所产生的破裂 面。断层面的空间位置也像地层的层面一样,是由其走向和倾向而确定的。但断层 面并非一个平整的面,往往是一个曲面,特别是向地下沿伸的那一部分,产状可以 有较大的变化。此外,断层面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有好几个平行地排列着,构 成所谓断层带,又由于断层带上两壁岩层的位移错动,使岩石发生破碎,因此又称 为断层破碎带。其宽度达几米、甚至几十米。一般情况下,断层的规模愈大,断层 带的宽度也愈大。 ②断盘。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称为断盘。由于断层面两壁发生相对移动, 所以断盘就有上升盘和下降盘之分。在野外识别时,按其位于断层面之上者称上盘 ;位于断层面之下者称下盘。当断层面垂直时,就无上盘或下盘之分。 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相交之线,称断层线。 ④位移。这是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移动的泛称。在野外观察断层时,位移的方 向是必须当场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遇到开矿时,一旦遇到矿脉(或矿层)中断, 往往是断层位移所致,需要立即追查。追查的办法是运用两侧岩层的层序关系来判 断或抚摸断层面上的擦痕等来确定。 在地质旅行时,如何注意断层?怎样研究断层?观察什么内容?此类问题必须 熟练掌握,现分述如下:先讨论断层的标志及两盘相对位移问题。 ①构造(线)不连续。各种地质体,诸如地层、矿层、矿脉、侵入体与围岩的 接触界线等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分布方向。一旦断层发生,它们就会突然中断、错开, 即造成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这是判断断层现象的直接标志。 ②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这是很重要的断层证据。虽然褶皱构造也有地层的重复 现象,但它是对称性的重复;而断层的地层重复却是单向性的。至于地层的缺失, 凡沉积间断或不整合构造也可造成,但这两类地层缺失都是区域性的,而断层造成 的地层缺失则是局部性的。关键的问题,旅行者应对区域内的地层系统及其分布情 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可以在旅行准备时查阅地层表、剖面、地层柱状图之类)。 利用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不仅是判断断层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判断断层两盘相对 动向的重要方法,借此还可以确定断层的性质——正断层,还是逆断层?基本上有六种情况,如图所示。 ③断层面(带)上的构造特征。这是识别断层的直观证据,即在眼前“方寸” 之地内所能见到的若干构造现象,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断层擦痕:就是断层两侧 岩块相互滑动和磨擦时留下的痕迹,由一系列彼此平行而且较为均匀的细密线条组 成,或为一系列相间排列的擦脊与擦槽构成。在坚脆岩石的断层擦痕的表面,往往 平滑明亮,发光如镜。并常覆以炭质、硅质、铁质或碳酸盐质的薄膜。有时,也在 断层的擦面上见到不规则的阶梯状断口,其上覆以纤维状的矿物(如方解石之类) 晶体。 断层擦痕对于决定两盘位移方向颇有用处,如用手抚摸时,感到光滑的方向乃 是对盘活动位移的方向。或自粗而细,自深而浅的方向乃示对盘活动位移的方向。 或者利用阶梯状断口,阶梯形陡坡之倾向指示对盘相对滑动的动向。 构造岩:当断层两壁相对移动之时,岩石发生破碎,在强大的压力下,矿物出 现定向排列,并有重结晶作用。也就是说,由于动力作用而发生变质,形成一系列 新的岩石,即称为构造岩。 构造岩的种类很多,如构造角砾石(角砾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碎裂岩 (破碎的程度比前者更高,主要是原岩中的矿物颗粒的破碎,常见于逆断层或平移 断层的断裂带中)。糜棱岩(破碎极细,用显微镜观察)。更进一步的破碎即片理 化岩(具有片状构造的构造岩)。 此外,还有牵引构造:是断层带中的一种伴生构造,它是由于断层两壁发生位 移时使地层造成弧形的弯曲现象,可以指示断层的位移方向,如图所示。 与断层带有关的,还有一种断层的伴生构造,主要是断层旁侧的节理及拖曳褶 皱。这些节理常与断层斜交,其锐角所指的方向指示本盘滑动的动向。 其他标志,主要是指地貌或水文上的一些特征,不过,此种地质现象只能说明 有断层存在,不易说明其两盘的运动方向,诸如三角面山,河流的突然改向,山脊 的突然中断,众多的温泉或泉水的定向分布,小型的火成岩体的入侵及其伴生的变 质作用、矿化现象及矿脉的定向分布等等均示断层的存在,特别是从较大的地貌现 象所反映的断层特征,有时在航空照片甚至卫星照片上都能看到。 认识断层的证据、判断断层的存在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将断层进行分类,这也 是野外观察断层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般最常用的断层分类法,是根据两盘岩块相对移动的性质而定,分为三种: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如果断层面的倾角小于30°,则又称为逆 掩断层。若规模很大的逆断层(推移数千米以至数十千米者),又称为推覆体。这是“地槽区”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如阿尔卑斯地区是世界上最闻名的推覆体所在 地。 不过,野外所见到的断层,往往并非单个出现,而是以组合的形态出现居多, 比如有下列各类最为普通。 ①阶梯断层。此类组合由一系列正断层构成,多见于地壳块断运动上升地块的 边缘,地貌上的表现,是山脊与山谷的相间排列(图4.24)。 ②地堑与地垒。两条大致平行的断层,其间有一共同的下降盘,称为地堑;其 中如有一共同的上升盘,则为地垒。一般形成地堑与地垒的断层多为正断层,也有 逆断层,或为正、逆断层的结合。许多由新生代地层组成的盆地,多被地堑构造所 控制,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地堑盆地。当然,也有视野所能及的小型 地堑与地垒构造。后者在地质旅行路线上亦有机会相遇。 ③叠瓦状构造。由若干条平行排列的逆断层构成,其上盘在剖面上构成一个接 一个的叠瓦状(或称覆瓦状)构造,我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有此种构造存在。 除三者比较常见外,在某些特殊场合还能见到以下几种类型:环型断层及放射 状断层,多见于火山活动区的火山锥附近或穹隆构造的周围,也见于侵入体的周围。 近年来,不少地质学家认为天体撞击地球以后的陨击坑周围亦有此种断裂构造,有 人认为太湖四周也能见到,故太湖也可能属天体撞击形成的。 旋扭断层,多见于较大的断裂之旁,是一种规模小的弧形断层,好似主断层派 生出来。 还有一种在地质旅行时不易见到而在研究板块构造时大范围内认识的转换断层, 特别在研究海底地质构造时十分重要,此处不再详述了。 关于断层的野外观察,还有一类特大的断层,属于地壳上的深断裂带,也应注意。就目前所知的这些著名的深断裂带,如西太平洋海沟构成的“深断裂带”,北 起千岛群岛,向南经日本、琉球、我国的台湾至菲律宾,长达7000千米以上。又如 东非大裂谷,南自莫桑比克向北经坦桑尼亚至乌干达以北,长达6000千米。我国东 部郯城(山东)至庐江(安徽)的大断裂,呈东北方向延伸,长达2400千米。还有 一条,自浙江丽水至广东海丰的大断裂,长度亦可达500 千米以上。 这样巨大而延伸遥远的深而大的断裂,能否在短距离的地质旅行中也能有所认 识呢?可以。 因为如此巨大的断裂,并非一时发育起来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形成的。 因此,在巨大断裂的两侧的沉积岩层的特征就明显地反映出差异性。它们的沉积建造,几乎从元古代到古生代这样长的地质历程中都不相同,其他如火成岩活动、成矿作用等也都反映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当我们在地质旅行穿越剖面时,特别要 注意在近距离内,有如上述断层的两侧沉积建造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地质旅行时,除了认识和判断断层的存在、类型、性质等外,还要进一步查清断层发生(或形成)的时间。其方法是根据地层的年代。总的来说,凡被断层切 断的地层,这些断层的发生年代应在被切断的最新地层之后,在未被切割的最老地 层之前。例如某断层切穿三叠纪地层,而未断及侏罗纪地层,则此断层形成的时间 应在三叠纪末较妥。 断层年代的确定,对于研究区域地质发展史、成矿作用的时期等都十分重要。 而年代问题的确定,主要是在野外解决。 参考资料: http://www.doyouhike.net/article/599,4.html

Ⅸ  断裂带的研究历史

一、以往工作概述

断裂变质带一词是莫柱荪教授在1962年提出来的,它是广东省一条北东向主干深大断裂带,同时又是一条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带。历年来,不少地质队及教学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该带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的地质认识和成果,从而使该带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1.1962年莫柱荪等的认识及成果

吴川-四会断裂变质带一词被提出,至今沿用此名。它位于云开隆起的东缘,包括吴川—禄步以东,八甲—四会以西的广大地区,向西南没入南海,向北可能穿越清远、英德,直达南雄地堑。它由大小断层排列组成,该断裂的方向为NE—NNE,从而构成一个狭长的断裂变质带。该断裂变质带也是广东省一条重要成矿带,钨、锡、铜、铅、锌、砷和黄铁矿等的远景都很好。

2.1979年丘元禧等的广东省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

吴川-四会褶断带位于广东省吴川—四会—线。向北东延至粤北的西牛附近;向南西在吴川县附近隐伏于新生代地层之下,继续往南越过琼州海峡,进入临高县境内,截至昌江县、东方县一带。可追索长700km,是广东省新华夏系主要构造带之一。

组成褶断带的主要构造成分包括区域性大断裂、动力变质带、岩浆岩带以及各式褶皱、构造盆地等。总体呈北东20°~30°方向延伸。北东端宽约10km,南西宽达50km,在空间上略似一喇叭状。

有人认为:该断裂是一条深大断裂带,可能和郯庐断裂带相连。

断裂带的生成可追溯到晚古生代早期,经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各幕,遭受了强烈的改造,至今活动仍未止息,它是一条长期的、反复活动的褶断构造带。带内较老的构造组分(为华夏系)大都被后来新华夏系构造所强烈改造、归并,原有的迹象难以辨认,故以早晚新华夏系重接复合称之。应当指出的是,在重接复合褶断带的内部,局部尚可将两期构造形迹区分开来。

3.1981年《吴川-四会断裂带地质特征及成矿关系》学术讨论会上意见

会上主要对断裂带范围的划分提出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城垌断裂和陂面-石菉断裂分别位于阳春盆地的东西两侧,两者断裂性质及含矿性均很相似,所以应把两者划为一组断裂,而不属于吴川-四会断裂带;另一种认为:该带是一条深大断裂带,可能和郯庐断裂带相连,在划分展示范围上宜大不宜小,故应把陂面一石菉断裂和城垌断裂划入该范围之中。

4.1982年陈挺光等《广东省吴川-四会断裂带地质特征及成矿关系》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对断裂带的范围、分布、形态、延伸等方面作了较细的研究,认为断裂带往南西延伸至南海之滨,向北延至清远。整体呈40°方向,组成一个北东撒开、南西收敛的带状断裂系,多次弯曲,形态好像一个倒喇叭。据广东省物探队杨熹云资料,广东省西部区域重磁场平面图表明,在吴川、四会、曲江一带,有一条断续出现、时隐时现的梯级带;两侧重力场差异明显,把整个地区重力场分为东高西低两部分;在重力场分界线附近,集中了一系列呈北东展布的局部航磁异带,它们的总体位置与重力场分界线基本一致。另外利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实测重力资料,计算了通过此断裂的地壳厚度剖面,北部一条,北起怀集、广宁、通过四会至佛山,经计算地壳厚度在四会西北侧最深可达34.9km,在佛山附近最薄只有31.3km,两者相差3.6km;南部一条,在断裂通过部位的西侧最深可达34.6km,在南东侧最薄为32.1km,相差2.5km。认为断裂带往北经韶关与郯庐断裂相会合。根据断裂带两侧重磁异常特征,沿断裂带有基性岩脉出露,认为该断裂带是一条壳内深断裂。从构造形迹及断裂带组合等关系研究,认为它是广东省著名几条北东向断裂带之一,是粤西华夏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裂带由十多条区域性主干大断裂、夹持于其间的动力变质带以及与之配套的北西向断裂和派生的旋卷构造所组成。

提出了断裂带与黄铁矿、钨、锡、铁、铜、铅、金、银等矿床密切相关,指出石菉弧、天堂弧、肇庆弧分别控制三个斑岩型矿床。

关于构造活动的时间,报告明确提出断裂带生成始于奥陶纪,在加里东、印支期相继活动,在燕山运动各幕,经历了强烈的改造,直至现代活动仍未止息,是一条长期的、反复活动的褶断构造带。

5.1982年广东省区域地质志

该断裂带是广东省内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在广东省境内长超过800km,总体呈20°~40。方向延伸,影响宽15~20km。断裂带自吴川向北经阳春、广宁插入英德西牛一带,与仁化-英德断裂会合,在韶关附近分二支,一支沿南雄盆地与江西大余-兴国-南城深断裂相接,为任纪舜称吴川-肖山断裂带的部分;另一支往北插入江西逐川,沿赣江北延与郯城-庐江断裂带相连。西南段也明显分为两支,其中一支进入吴川后,潜伏于雷琼断陷之下,在海康乌石港附近插入北部湾;另一支沿阳江织簧断裂下海而进入大竹洲岛。该断裂在粤西区是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在粤北区乳源和翁源是四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断裂带向西南开口呈喇叭形,它是一条多旋回活动的构造、岩浆、变质带。

该断裂带在地球物理上是不同重力、磁场和莫霍面的分界面,反映东侧为上地幔局部隆起区,莫霍面埋深26km;西侧为上地幔凹陷区,莫霍面埋深28km。在航空磁测上,它是一条北东向展布的局部磁场异常带,其位置与重力梯级带相当。因此,该断裂带局部地段巳深切到上地幔,其与幔源分异型、同熔型岩浆演化系列相对应。

综合看来,断裂带的活动、形成的早期可能与郁南运动有关,在奥陶纪已具雏形;印支运动崛起,产生了韧性剪切、动热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岩浆侵位活动;燕山运动活动强烈,岩浆侵入频繁,早期以长江系列(相当同熔型)岩浆为主,与铁、铜、铅、锌等矿床有成因上联系;晚期主要以南岭系列岩浆为特色,与钨、锡、铀等矿床有关。直至挽近期仍有活动。

6.1984年覃慕陶等《粤西地区金成矿条件及远景预测研究》

报告认为:断裂带南起吴川,北到四会威整(为中、南段)长340km,总体走向为30°~40°,倾向北或南东,倾角40°~70°,断裂带主要由16条断裂和3条动力变质带组成,单条断裂长数公里到百余公里。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延伸,具左行雁列特征,平行主断裂的次级断裂发育,并见有低序次的旋扭构造,是一条宽阔的区域性韧脆性深大断裂带。活动时间始于奥陶纪,现今还在活动。岩浆活动于印支期和燕山期有很多花岗岩沿断裂带侵入,沿带并有超镁铁质岩分布。地球物理(△T)特征表明,断裂带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性磁场分界线,局部磁异常沿带分布;重力场特征为断续分布的梯级带,东部重力高、西部重力低,呈成对出现的局部异常带。据“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重力资料计算所得,两侧地壳厚度相差2.5~3.6km。地质上位于两个不同地体拼接带,断裂带两侧莫霍面东浅西深,切穿地壳,属超壳深大断裂。

二、研究取得的进展及新成果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了以往各家对断裂带的认识及成果,通过本次课题的野外调查及室内研究工作,对认为符合客观实际的予以肯定,对认识不足部分,尽可能补充完善,因此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及成果。

1.分布规模

吴川-四会断裂带是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华夏方向构造系的一条深大断裂带,它的划分范围及延伸,一直是各家争议的热点,本研究基本同意陈挺光等(1982)的观点,并作如下补充说明:

(1)断裂带两端延伸,以往许多专家只将断裂带局限于吴川、四会之间,我们认为,如此超壳深大不可能在长仅300余公里即行尖灭,只因北延部位被佛岗东西向构造岩浆带所截,使其构造形迹不显而已。我们赞同广东省区域地质志的看法,向北与仁化-英德断裂会合(本书称之为北段)。至于达韶关以后再向北延伸问题,作者对该区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场资料的综合分析和一定的野外实地调查表明,其主干断裂经仁化、长江、塘洞一带见有宏伟的早晚新华夏系复合构造带,糜棱岩带的宽度达百余米(详见后文)。其与陈挺光等(1982)、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988)的观点一致,江西地矿局杨明桂等也赞同这一观点,即向北经遂江与赣江断裂相接,再北延伸与郯庐断裂承接。至于是否有一支经南雄盆地向北东延伸的问题,我们认为,就目前资料尚感不足,以下几个问题难以解决:①断裂带急剧偏东,即呈北东东走向;②主要断裂带大多切穿燕山期花岗岩和白垩-第三系红层;③主要断裂性质多属扭性,少数为张性。从以上3点来看,其表现恰好反映了新华夏系配套的泰山式构造特征,其间还显示有华夏式成分。至于是否存在华夏系构造,目前尚难分辨出来。断裂带南延问题,我们认为:断裂带向南延至吴川、吴阳附近隐伏于新生代地层之下,再往南延至南海之滨,并被雷琼东西断裂所截。

(2)断裂带的规模。断裂带由南往北自吴川海滨至粤赣边界全长550km,主干断裂分布宽度10~30km,影响宽度50~60km,最宽达70km。

2.产状形态

各断裂呈北东向左行雁排列,总体走向为30°~40°,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40°~70°。平面上舒缓波状,平行主断裂的次级断裂发育,是一条宽阔的深大断裂带。上述观点基本与覃慕陶等(1994)早期认识相符。至于整个带的形态,我们认为陈挺光等(1982)描述为倒喇叭较为合适,呈北宽南窄走向北东的倒喇叭状形态。

3.断裂组合

在陈挺光等(1982)认识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即断裂带由22条区域性主干大断裂带、夹持于其间的4条动力变质(剪切)带以及与之配套的北西向断裂和派生的旋卷构造所组成,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组构复杂的断裂带。

4.断裂性质

它是一条继承性的复合断裂带,是一条以压扭性为主的超壳深大断裂。

5.物理场特征

根据“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广东省物探队杨熹云等(1981)的资料,该断裂带是一条重力梯级带,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磁场分界线。

6.岩浆活动

我们认为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988)的论述较为完善,它是一个多旋回活动的构造、岩浆变质岩带。除大量的中酸性岩浆沿断裂带侵入外,覃慕陶、袁正新等还提出沿带有超镁铁质岩分布。

7.成矿关系

在综合前人对成矿认识的基本上,综合新近一些资料及研究成果,提出如下认识。

(1)断裂带与黄铁矿、钨、锡、钼、铁、铜、锌、金、银、砷、铀等矿床密切相关。

(2)断裂带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控矿形式:①受断裂带或其低序次构造控制的矿床,如产于震旦系中受后期旋卷构造控制的黄铁矿床(大降坪),产于晚古生代盆地中的同生沉积或层控式黄铁矿床(西牛、红岩),产于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的铀矿床(南雄盆地113铀矿床)等;②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属动力成岩成矿作用形成的糜棱岩型金矿床;③燕山期各类花岗岩浆活动伴随形成的各种内生金属矿床。

(3)燕山期不同成因花岗岩控制不同的成矿系列,其中南岭系列(系列Ⅰ)花岗岩控制着钨、锡、铅、锌、银、砷、铀等矿床;长江系列(系列Ⅱ)花岗岩控制着铁、铜、铅、锌、银、金、硫、钼等矿床。

(4)受断裂带控制的斑岩矿床是本区一大特色:各类斑岩主要产于燕山期,中酸性斑岩产出相对较早,以伴随产出的铜钼多金属矿床著称,晚期主要以酸性斑岩较多,以伴随产出的锡钼矿床为主;斑岩矿床明显受控于低序次的旋卷构造;斑岩矿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由内向外依次为铜、钼-铜、硫、锌、铅、银-金的分带;构造发育完善者往往形成岩体内部、接触带、围岩“三位一体”的斑岩矿床。

三、各家主要认识成果沿革表(表1-1)

表1-1吴川-四会断裂带主要认识成果沿革表

续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