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密度计怎么接线
⑴ 地质罗盘仪怎么看
水平刻度盘的刻度是采用这样的标示方式:从零度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10度一记,连专续刻至360度,o度和属180度分别为N和S,90度和270度分别为E和W,利用它可以直接测得地面两点间直线的磁方位角。
竖直刻度盘
专用来读倾角和坡角读数,以E或W位置为0度,以S或N为90度,每隔10度标记相应数字。
⑵ 地质测斜仪怎么用
看你用的是什么型号的测斜仪,如果是钻孔测斜仪,目前主要是陀螺测斜仪版,看一下说明书就可以啦权,特好操作,结果自动打印,如果是采用重锤原理的测斜仪,首先要根据孔深以及上下钻具时间,孔内停留时间设定仪器锁定时间,待仪器锁定后提出孔内,读出方位角及钻孔倾角就可以了。
⑶ 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图是各种地质体在地表出露界线的水平投影图。它借助于线段、文字符号及花纹图例表示测区地质体的性质、形态、空间几何关系和相对时序。它是地质图作者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认识的一种反映。把地质体表示在图上的过程叫地质填图或地质制图。
3.2.2.1 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图的基本类型
(1)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地质填图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重塑地质发展历史、研究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的重要基础。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把地层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地层单位,借以表示地层的相对顺序或相对年代关系等。现代地层学主张地层划分的多重性,认为岩层有多少种能够用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地层就有多少种划分方法,一种特征的改变并不一定与另一种特征的改变相一致。
就某一具体研究对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类地层划分,而是按实际可能或为某一应用目的而采用相应的划分系统。目前最常用的地层划分系统有三类:①根据岩层的岩石特征划分成群、组、段、层四级单位的岩石地层学;②根据岩层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组合内容将含化石部分的岩层划分成各种生物带的生物地层学;③根据推论或解释的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时)划分成宇、界、系、统、阶、时间带的年代地层学。只有年代地层单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时间含义,其他各类地层单位大都是穿时的,即与等时面呈斜交关系。年代地层单位是依据属性划分的,它属于认识范畴,是可变的。前两类的划分依据都是岩层客观存在的特征,它不依人的认识变化而改变。但化石内容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也具偶然性或机遇,而对于化石的详细研究又并非一般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层划分是地层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为第一性的客观地质实体,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来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组的划分及其界线的选择对填图质量有重要作用。应该正确地理解组的含义,掌握建组条件。地层规范中规定:“组的重要涵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统一性。组或由一种岩石所构成,或包括一种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复的夹层,或由两、三种岩石反复重叠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他单纯的组相区别。”海相地层的组常为一个相的简单岩性组合,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岩性比较复杂,常由相邻的几个相合并而成。组必须有一定的横向稳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条件下,组的分布范围不应小于三级地层分区的范围,厚度不应小于50M。但对具有特殊的构造岩相意义的岩层建组可不受此限制。组的界线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积旋回或侵蚀间断的界线,应具有明显的识别标志。化石并不是建组的必要条件,但显生宙地层都有自己的化石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带。若单有化石界线,而岩性无明显差别,则无建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单位,通常相当于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积旋回,岩性组合复杂,厚度很大。段是比组更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它可以是组内单一岩性、单一岩相的分离体,也可以是组内岩性组合差异的再划分,它不一定要求相当的横向稳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内容。
(2)地层对比是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与国内外标准剖面比较,确定地层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测区各相应层位的对比,以确定填图单位的地质界线、相邻图幅间界线的等时性,以及地层的发育规律。生物地层单位对比借助于标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组合进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种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态资料对同时异相地层进行对比。为此,在野外必须进行系统的化石采集与生态观察。岩石地层单位对此可利用岩性特征、标志层、沉积韵律、重矿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测井等资料。因此,在实测地层剖面工作中,需进行大量标本和样品采集工作。
(3)在现代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地质图,即组图和系图。组图以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为制图基本单位(如黄泥岗组、砚瓦山组等)。它是地表岩石组分及其几何关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质历史和构造环境演化的真实记录。它能促进遥感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研究的结合,适用于大比例尺(>1:10万)的地质填图。组图可作为岩性分布图使用,具有更广泛的服务领域。系图是以根据生物演化相对顺序建立的年代地层单位“系”为基础填制的。适用于小比例尺(如1:100万)地质调查,供大范围地质构造理论分析使用。
组图是实际地质体的客观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进行实测,其界线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遥感资料填图。而系图所表示的地质年代是根据古生物等多方面资料经室内分析鉴定推论而来的。由于受不同时期资料积累程度和个人认识差异的限制,地质年代界线经常有较大的变动。系图不适合野外直接填图,在无直观标志的地段寻找年代地层界线要花费很大力气甚至无法弄清。由此可见,组图应是地质调查的基本图件。在组图的基础上,可编制不同年代的系图。
3.2.2.2 观察线、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按照一定间距的路线和一定间隔的控制点进行连续定位的地质观察是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线、点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精度,也有助于对野外观察材料进行系统编录。
(1)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地质观察路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穿越路线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层或区域构造线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间距横穿整个测区。地质人员沿观测路线收集地质、矿产资料,标绘地质界线,采集必要的标本、样品。线间的地质界线用“V”字形法则和少量追索连接。这种路线的优点在于能迅速地掌握测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地层层序、相变及接触关系的空间变化。缺点是线间的地质细节会出现错漏。如使用航空像片,这种缺陷会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线是沿地层界线、地质体边界或构造走向布置,用于研究地质体的横向变化(如地层相变、接触关系、含矿层、断层等)。填图精度高,但效率较低。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中应结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中以穿越法为主,大比例尺填图中追索路线应明显增加。至于矿区1:1000~1:5000填图中则以追索圈定为主。
穿越路线布置应考虑:主要构造线方向,通行逾越条件,露头分布状况,基站的设计与野外工作组织等。追索路线主要布置在关键性专题研究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如平原河网区、高寒山区、森林覆盖区、沙漠等)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路线平均密度必须遵守规范要求,但测区不同部位的路线密度分布则应根据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矿化远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释程度等而疏密有别。
(2)地质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及定位方法
观察点按其性质可分地质界线点、构造点、矿产点、水文点、地貌点等。观察点的作用是准确控制地质体空间位置;使原始资料编录条理化、系统化,控制各种地质资料间的联系以及文、图资料与实地位置的对应吻合关系;便于原始资料的整理、查阅和检查工作质量。点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质界线和各种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布置在填图单位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岩相明显变化处,岩体接触带、相带,矿体或矿化,断层、褶皱枢纽,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的井泉、地貌等处。等距离机械布点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大范围单一地质体中的控制点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质现象、矿产线索疏漏的一种措施。
观察点定位应力求准确,图面误差不得超过1Mm。定点方法:①目测法:根据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后方交汇法:根据已知的三个地形、地物点用罗盘作后方交会。各点方位间的夹角不得小于45°。如三线交成一视差三角形,则取重心为点位,或在此基础上再参照地形细部特征标定;③用航空照片定点,转绘在地形图上。④GPS法:是利用遥感卫星定位测定仪,直接定量测定某点的经度、纬度或高斯坐标。在森林覆盖区、高山峡谷等特殊地理条件下,可适当采用罗盘定位、步测距离的极坐标定位,也可用空盒气压计测量相对高程进行间接校正,为保证精度应尽可能攀登临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点对已定点位进行修正。
(3)观察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
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是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规定,基岩区线距一般为400~800M,点距一般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释程度较高的地区,岩性单一的地层或出露较宽的地区,其线、点距均可适当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其线距可放宽至1000~1500M。1:5万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50M的线性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裂、褶皱构造。小于上述规模的直接、间接找矿标志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应适当放大或归并表示。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图上仍按基岩填绘。大片第四系覆盖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础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层界线、接触带、化石层、标志层和矿化标志等,其标定误差不得大于50M。
考虑到江山实习区的具体情况,本次实习区域内采用标准为:线距和点距分别为300M和100~150M,观测点的密度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点约为27个。
3.2.2.3 路线地质的观察程序及编录要求
路线地质观察一般程序是:①定点;②观察、描述该点周围的地质、矿产现象;③测量产状;④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⑤采集标本和样品。点上的工作结束后,沿路线前进方向进行连续的地质观察与描述,同时编制连续的信手剖面图。
地质观测点的描述内容如下:
(1)日期、天气情况。
(2)路线与任务。
(3)人员组成。
(4)点号:即观测点的编号,用调查区统一的编号注明,并写出该点所在图幅的名称。
(5)点位及高程:要写明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网及构造部位以及后方交汇方向。高程则根据气压计或实际交会点等来确定,在记录时应予以说明清楚,以便使人们了解其可靠性。GPS定点,则记录经纬度或高斯坐标和高程即可。
(6)点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主要是描述标志层及其变化、地层界线和接触关系还是观察褶皱或断裂构造等。
(7)露头情况:描述观测点附近的露头好坏,出露哪些地层,露头性质(天然露头还是人工采石场),露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风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等情况。
(8)地貌特征:描述观测点附近的地形形态特征。如山坡、山脊、陡崖或冲沟等,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
(9)内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顺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过来描述。首先应将界面上下两侧地层单位的接触关系和时代略加说明,然后在分别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征。
(10)沿途描述和路线小结:当一个观测点描述完以后,应该连续观测描述到下一个观测点;当一条路线观测完成之后要认真写出路线小结。这样可以及时使野外资料得到系统化,使原始记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质点的描述。
路线观察的编录格式和描述举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气晴
地点:江山藕塘底
路线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处—藕塘底村西池塘边
任务:路线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是确定O1n与O1y的界线
人员:刘绿水(记录),张青山(标本采集员),……
工作图:1:1万地形图(江山地区地形图)
No.001
点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处(也可以用GPS坐标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头情况: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边
点性:界线点(O1n与O1y)
内容描述:
点东:印渚埠组(O1y)黄绿色、紫红色页岩夹少量压溶型瘤状灰岩。瘤状灰岩呈紫红色,瘤状构造发育。岩石由瘤状体和基质两部分组成,瘤体呈椭球体、扁豆状及姜状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组成。瘤体长轴大致平行层面排列,占全岩的60%~70%,与基质界线清晰、平滑。基质由钙质、泥质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风化面因瘤体溶失或剥落而成蜂巢状外貌。瘤状灰岩呈薄-中厚层状,走向延伸不稳定,与泥岩呈相变关系。
产状:320°∠42°
点西:宁国组(O1n)深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灰岩。
产状:318°∠45°
O1n与下伏O1y呈整合接触关系。
……
(其他现象如构造、地貌、水文现象的简要叙述。)
No.001-No.002(点间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层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页岩夹黑色微薄层状燧石岩,水平层理发育,见零星黄铁矿结核。产丰富笔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硅质岩薄层。
产状:308°∠39°
……
(信手剖面图,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画在左侧方格纸上。)
No.002
点位:藕塘底村西池塘边
高程:158M
露头情况: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边
点性:构造点
内容描述:
本点为一断层观察点。断层走向320°,倾向南西,倾角近于直立。断层向两端延入邻近观察路线。断层东盘为O3c黄绿色页岩,产状168°∠57°。断层西盘为C1y灰褐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砾岩,产状182°∠72°。断层破碎带宽40~60cm,由泥岩、砂砾岩碎块组成,未经胶结。断层性质待进一步查明。
No.002-No.003
(连续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线到此结束。
路线小结
1.……
2.……
……
路线地质观察中,必须勤追索敲打、勤观察思考、勤记录勾画,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对点上及点间的任何地质现象,原则上均应全面观察、记录。做到术语准确、概念清楚,文字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空间位置明确。要勤于思索,注意分析地质现象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路线观察的预见性。对实际现象持客观态度,不能任意取舍乃至于夸张伪造。每条路线资料经室内整理后,当日写出路线小结,对重大地质问题的资料进行归纳,指出存在问题,作为相邻路线的工作参考。
路线地质观察记录方式除上述外,还有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表格卡片和录音笔在野外录音后,再经室内整理等多种方法。
3.2.2.4 产状要素的测定与地质界线勾绘
产状要素是确定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的重要资料。要注意产状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统性。判断岩层产状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别是基岩露头还是转石;是层面还是节理面或其他结构面。注意产状所处的构造位置,鉴别是否因次级构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层产状的局部变动。注意筛选有代表性产状,这对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格架十分重要。产状要素要进行系统测量,图面上应均衡分布,在构造关键部位(如褶皱的两翼、转折端、倾伏端,断层的两盘岩层、断层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侵入体接触面、原生流动构造等部位)必须有足够的产状注记。产状写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倾向,后者为倾角。产状要素测定主要依靠罗盘进行。由于罗盘是用磁针定位,为了能直接在罗盘上读出地理方位,需进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数值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实习区磁偏角为西偏2°58′,应拨动刻度盘,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线上即可。为了在图上投绘产状符号的方便,常用公里网格(高斯-克吕格坐标)的纵坐标作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对产状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校正。子午线收敛角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如坐标线偏子午线以东,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如坐标线在子午线西侧,则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实习区坐标线为西侧0°41′。
地质界线和岩层产状是地质图反映地质体空间展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必须在野外填绘。地质界线在基岩地区可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和接触关系直接确定。但在植被、土壤覆盖较大的地区,可参考残积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征、土壤的颜色和结构、植被类型及发育程度等自然标志,也可利用动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电线杆、沟渠等人工揭露。地质界线在大比例尺图上必须严格按照“V”字形法则勾绘,小比例尺图则依照地层产状,参照地形、地物勾绘。
3.2.2.5 地质素描图与摄影
素描与摄影是野外地质现象更直观、生动的记录形式。地质素描是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图与绘画中素描的结合。它包括:①用花纹图例作平面素描(图3.1a);②素描与地质花纹结合(图3.1b);③完全的素描(图3.1c)。在表示区域地质构造景观的素描图中,多采用立体地形的线描加地质符号表示(图3.2),或采用联合剖面素描(图3.3)。地质素描一定要主题突出,取舍适当,尊重实际,线条简练。
图3.1 不同类型的地质素描图
图3.2 景观地质素描
图3.3 联合剖面素描
地质摄影在地质体色调对比明显,地貌反差强烈时效果较好。多数情况下,需用素描图加以补充。拍摄时应在记录簿中注明编号、拍摄地点、拍摄方位及拍摄对象,并记录摄影技术参数。
3.2.2.6 标本、样品的采集
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需要采集的标本、样本类型繁多。包括:
(1)岩矿鉴定用标本,必须全面反映测区岩石的主要类型及组合特征。陈列标本规格为9cm×6cm×3cm,鉴定切片用标本6cm×4cm×3cm。岩石标本尽可能采未经风化的新鲜岩石。
(2)岩组分析样。
(3)古生物化石标本。在测制地层剖面时逐层采集,分层编录。对未见大化石的地层应采微古分析样(如牙形刺、介形虫、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谱和金属量测量样品,样重50g。用于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自然重砂样与人工重砂样,样重10~20kg。
(6)硅酸盐分析、碳酸盐分析样。
(7)矿石化学分析及矿石技术物理性能测定样。
(8)同位素年龄样、古地磁样,古地磁定向标本规格应大于10cm×10cm×10cm。
样品的采集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须符合样品的加工处理和实验分析的技术要求。要重视样品及其分析、鉴定成果的整理编录工作。
3.2.2.7 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内容
沉积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岩石,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对象。由于它带有明显的层状特性,所以沉积岩区以有规律的带状地质构造景观同岩浆岩区和变质岩区相异。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测制剖面以建立地层顺序,通过地质填图研究测区构造特征,借助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寻找含矿层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划分对比地层,建立地层层序;②沉积岩石学研究;③生物化石的采集;④沉积相与古地理调查;⑤构造(褶皱、断裂)及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⑥沉积矿产调查;⑦探索地质发展历史等。
⑷ 婆美氏比重计怎么读数
1、把波美比重计浸在液体里,液面对应的读数就是这种液体的比重内。
婆梅氏比重计使用方法、单位及读数的全部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婆梅氏比重计在盐类矿床的地质勘探工作中,以重表测定卤水的浓度。常用的比重计有两种:一种用来测量密度大于1的液体的密度,称“比重计”;另一种用来测量密度小于1的液体的密度,称“比轻计”。目前中学课本不再讲比重单位而是讲密度单位,但在测密度时仍使用比重计,所测数值无大差异。
⑸ 地质温度计的介绍
地质温度计是能够用来确定地质作用温度的地质产物。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地专质温度计主属要有矿物包裹体地质温度计、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同质多象温度计、泥质矿物温度计、矿物分解温度、固溶体分解温度、矿物中的放射性裂变径迹、镜质组反射率、生物标志化合物等。
⑹ 地质温度计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对地质历史中古地热场地温具有指示意义的地质标志均可视为地质温度计。目前,在沉积盆地古地热场研究中常用的地质温度计或温标(Geothermal Indicator)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有机地质温度计,如煤或干酪根的镜质组反射率、固体沥青反射率、镜煤或Ⅲ型干酪根电子顺磁共振参数自由基浓度、动物有机碎屑反射率、孢粉热变指数、可溶有机质分子结构参数甲基菲指数等。其中,前两种参数在煤、油气地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它参数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自生矿物特征及(或)组合,包括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粘土矿物种类及组合分析,沸石类矿物分析等,其中流体包裹体分析在沉积盆地古地热场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粘土矿物作为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古地温标志,其关于煤化作用古地热场研究的应用成果也经常见诸于文献报道。
3.碎屑矿物的核物理性质——裂变径迹分析,由于该法在研究古地温时常用的矿物为磷灰石,故也常称为磷灰石裂变径迹法。裂变径迹法得到的古地温温度较为准确,可以反映不同地质时期古地温变化的特点,并可据此得到关于盆地物质来源、沉积地层形成年代、沉积速率、地层抬升速率、剥蚀厚度等方面的信息,是近年来低—中温地质温度计研究的热点方向。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生油窗范围内的古地温温度,且测定步骤繁琐,在温度范围宽广的煤化作用研究中受到一定限制。
4.动物无机碎屑光学性质,如牙形石色变指数,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天然气源岩的评价,特别是缺乏镜质组的下古生界源岩,但在我国煤化作用的研究中极少采用。这种方法的精度受操作者经验、牙形石种类、碎片部位等因素的影响,故是一种半定量的温标。
(二)镜质组反射率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式
镜质组反射率是目前能源地质界所公认的最为有效的地质温度计。镜质组是一种以具有烷基侧链及官能团的稠环芳香结构为基本结构单元、并以桥键相交联的复杂有机缩合物。在热演化过程中,镜质组化学结构中侧链及官能团脱落、芳香环数目及碳网堆砌层数增多、基本结构单元增大、基本结构单元之间有序化程度增高,导致镜质组反射率规律性增大。因此,在镜质组的反射率、其化学结构以及热演化条件之间存在着层次不同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可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加以描述。换言之,根据镜质组反射率,有可能定量估算地质体中有机质在热演化历史中的受热条件,进而反演古地热场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镜质组反射率的增进可以被视为是有机质一级化学反应的结果,其反应效率(Z)与反应时间(t)成正比:
Z=k·t
式中反应系数(k)可由阿伦尼乌斯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给出:
k=A·exp(—E/RT)
由此,得出反应效率与受热温度、受热时间及化学结构之间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
Z=A·t·exp(—E/RT)
式中:A——频率因子,为一常数,表示单位时间内分子碰撞的次数;
E——反应活化能,是受热温度和物质化学结构的函数;
R——理想气体常数;
T——物质受热的绝对温度。
上述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表明:镜质组的受热时间与受热温度互成函数关系,受热时间的确定是利用镜质组反射率来反演受热温度的关键之一;若受热时间和受热温度一定,则反应效率(可用镜质组反射率衡量)取决于反应活化能,而活化能的大小极大地受到镜质体物质组成高度非均一性的影响,是镜质组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的函数,因此尽可能真实地确定这种函数关系乃是正确恢复古地热场特征的又一关键;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只要建立起具体的解析方程,即可通过已知地质变量求取未知地质变量。具体解析方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镜质组反射率这种地质有机温度计的实用程度。
基于上述原理,目前已建立起恢复古地热场特征及有机质受热历史的数十种镜质组反射率化学动力学模式,这些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即简单函数关系模式、受热时间-经验法模式、反应活化能-温度函数模式和平行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式(秦勇等,1995)。这种排列顺序,也反映出镜质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式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简单函数关系模式仅简单地描述有机质成熟度(例如镜质组反射率)与受热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受热条件、有机质类型和组成等因素未加考虑(例如热姆丘日尼柯夫,1948;列文斯坦,1969;阿莫索夫,1976;Epstein,1977;Price,1983),是模式发展的初期产物。
受热时间-经验法模式引入了受热时间的概念,在受热条件中考虑了温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根据模拟实验及实际资料统计结果,引入阿伦尼乌斯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建立起有机质成熟度、受热时间与受热温度之间的数学模式(解析方程)或图解模式(例如:Karweil,1955;Bostick,1971,1978;Teichmuller,1971;Connan,1974;Middleton,1982;Zhijun,1983;Pigott,1985;Antia,1986;Wood,1988;Barker,1989),使模式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趋于严密。然而,这类模式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明显不足:将反应活化能作为常量看待,由于反应活化能是受热温度的函数,故将其常量化无法真实地反映有机质的热演化状况;均采用地层年龄代表受热时间,忽略了对有效受热时间、有机质成熟作用不可逆性、构造历史及埋藏历史等复杂地质因素的考虑,有可能歪曲地层的受热历史,进而影响到对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准确性;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同时进行着多种化学反应(即平行反应),不同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是不一样的,此类模式中将所有平行反应均用一个活化能来表示,显然无法反映有机质化学组成的高度非均一性。
反应活化能-温度函数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引入了反应活化能,在以阿伦尼乌斯一级反应为理论基础的模式中,明确了反应活化能随有机质成熟度而变化这一事实(例如:Lopatin,1971;Waples,1980;Ritter,1984;Lerche等,1984;Armagnac等,1989),并在某些模式中定义了“有效受热时间”的重要概念(Hood等,1975;Bostick等,1978)。其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由Lopatin(1971)提出、后由Waples(1980)修订的“时间-温度指数(time-tempreture index,简记为TTI)”模式以及由Hood(1975)提出、后由Bostick(1978)补充完善的“有机成熟度水平(level of organic metamorphism,简记为LOM)”模式。这类模式明显优于简单的成熟度-温度模式和受热时间-经验法模式。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在特定温度下仅采用平均反应活化能,不足以代表在宽广温度范围和受热温度下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复杂的平行反应;模式中仍含有较高的经验性成分,采用不同的经验数值,对古地热场特征恢复的结果是有差异的。
在平行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式中考虑到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反应活化能这一事实,采用一系列化学动力学方程,描述出地质体中有机质的热演化(降解)是由一系列平行反应构成的反应过程。Tissot等(1984,1987)、Larter(1988)、Burnham等(1989)先后建立起相关的化学动力学模式,通过赋予不同平行反应以不同反应活化能的方式,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有机质类型和组成与受热条件之间的函数关系。然而,尽管这类模式在理论上较为完善,但计算过程过于繁琐,某些涉及到有机质化学结构的参数也难以选择,从而限制了模式的推广应用。鉴于此因,Sweeney(1990)进一步简化了先前模式,提出名为“EASY%Ro”的数值模拟方法,使平行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式朝实用性方面迈进了一步。
目前,EASY%Ro方法已引起国际能源地质界的关注,并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得以应用(Littke,1994)。可以说,平行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式在理论和方法上更为成熟,是今后模式开发和应用的主要方向。
(三)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
矿物包裹体按成因可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和假次生包裹体,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只有原生流体包裹体形成后与外界基本上没有发生物质交换,保留了成矿流体的成分和性质,故可反映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成矿溶液盐度和密度、成矿流体来源等。
包裹体测温有淬火法、爆裂法和均一法。淬火法多用于岩浆岩的研究。爆裂法由于受包裹体的形态、成分、主矿物的硬度、解理发育情况、粒度大小及测温过程仪器的影响,其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均一法是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所测均一温度经过压力校正得到包裹体的捕获温度,指示了矿物形成的下限温度。
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压力可以通过流体成分和其P-V-T-X特性加以确定,目前常用方法包括流体蒸气压法、均一温度——另一个独立地质温度计法、等溶线交互法、含子矿物包裹体估算法等(张文淮等,1993)。在本书中,作者采用等溶线交互法求取煤系脉体包裹体的形成压力,进而用其对均一温度进行校正以及对脉体形成时含煤地层的古埋藏深度进行反演。
除温度、压力测试外,流体包裹体分析还包括流体盐度分析、液相成分分析、气相成分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作者通过这些分析,为异常古地热场成因或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见第四章)。
(四)电子顺磁共振测温
干酪根是一种含烃基链和官能团的芳香稠环缩聚体系。在受热过程中,体系中的化学键按键能大小发生断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平行反应,干酪根发生热降解,在生成包括烃类在内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同时,残余干酪根的芳构化程度也得以逐步增强。
Tissot等(1975)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建立起数学模型来描述干酪根热降解的化学反应过程,并推导了以一级反应为基础的干酪根降解动力学模式。
山西南部煤化作用及其古地热系统:兼论煤化作用的控气地质机理
式中:Xi——在第i次反应中有机质的数量;
ki——在给定温度下是一常数,它随温度的变化可用阿伦尼乌斯公式来表示:
ki=Ai·exp(—Ei/RT)
通过上述模式,可以计算出给定地质条件下干酪根降解的数量或生烃潜力。
生烃潜力用有机质在某一阶段的转化率(r)加以表示,即在该阶段已转化为具有生烃潜力的干酪根的比例:
山西南部煤化作用及其古地热系统:兼论煤化作用的控气地质机理
式中:Xo—干酪根生成烃类的总量;
Xi——某类干酪根在某一阶段生成的烃量。
腐殖煤具有Ⅲ型干酪根的性质,其活化能随受热温度和煤级而发生变化。根据这些数据,采用某种热历史的数值模拟程序(如EASY%Ro法),可求取干酪根的反应程度(F)或降解率(r)。进而根据不同类型有机质顺磁磁化率(Xp)或自由基浓度(Ng)与降解率之间的关系,采用数值逼近方法,求出煤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与所经历过的最高古地温之间的相关关系。
⑺ 工程上测地质的仪器有哪些啊
地质罗盘是比较常用的,简单实用
其他的要看具体工程吧,比如说修隧道的时候地质超前探测可能用到地质雷达和超声仪器那些
下面是能用到的所有仪器,但是肯定在工程上接触不到这么多
[BOD/COD测试仪] [PH计] [PH计/酸度计] [X射线探伤仪] [氨氮测定仪] [包装检测仪器] [比重计] [玻璃温度计] [材料分析仪] [测高仪] [测厚仪] [测距仪] [测力传感器] [测量仪] [测温仪] [测振仪] [差压表] [差压传感器] [长度测量仪] [超声波测厚仪] [超声波测距仪] [超声波流量计] [超声波探伤仪] [超声波物位计] [冲击传感器] [传感器] [磁场强度传感器] [磁粉探伤仪] [粗糙度仪] [打样机] [导电表] [地质仪器] [电表] [电参数综合测量仪] [电导式物位计] [电导式物位仪表] [电导仪] [电度表] [电工仪表] [电化学工作站] [电火花检测仪] [电解质分析仪] [电缆故障定位仪] [电力分析记录仪] [电力计] [电力监控仪] [电力仪表] [电泳仪] [电子测量仪器] [电子光学仪器]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电子天平] [电子仪表] [电阻测试仪] [电阻应变仪] [定氮仪] [多参数测试仪] [多功能显微镜] [多路温控器] [二次离子质谱仪] [反射仪] [防爆压力表] [非接触式温度计] [分光光度计] [分光仪] [分析天平] [分析仪] [分析仪器] [粉碎设备] [风速计] [伏安仪] [浮力式液位计] [浮球液位计] [辐射高温计] [付里叶变换拉曼光谱仪] [功率表] [光学高温计] [光学显微镜] [光栅光谱仪] [氦质谱检漏仪] [核磁共振波谱仪] [烘箱表] [红外测温仪] [红外光谱仪] [红外碳硫分析仪] [化工仪表] [火焰光度计] [机械计数器] [激光干涉仪] [极谱仪] [计时器] [计数器] [甲醛测定仪] [建筑仪器] [金属元素分析仪] [近红外光谱仪] [流体转速仪器] [卤素分析仪] [密度计] [能谱仪] [捏谱仪] [浓缩仪] [频率计] [其它仪表] [气体(报警)检测仪器] [气象仪器] [气质联用仪] [热电偶] [热膨胀仪] [扫频仪] [烧蚀厚度传感器] [声级计] [数显仪表] [水银表] [酸度计] [探伤机] [碳氢仪] [涂层测厚仪] [推拉力计] [微波式物位计] [温度传感器] [温度计] [温度记录仪] [温湿度计] [温湿度记录仪] [污水采样器] [无机质谱仪] [线速表] [橡塑仪器] [校检仪表] [压力表] [压力计] [氧分析仪] [药物检测仪器] [液位计] [音量计] [印刷检测仪器] [影像测量仪] [硬度传感器] [硬度计] [造纸检测仪器] [噪声传感器] [噪声计] [噪音分析仪] [照度计] [真空传感器] [振动阻尼式物位计] [直视式物位计] [轴承检测] [转换器] [转速表]
⑻ e h压力变送器pmc731怎么接线
左边是电源正,中间是电源负,上海蒙晖专业生产密度计,变送器等,维修各国变送器,来图来样定制各类变送器。
⑼ 数字路线地质调查的PRB过程
实际的地质现象是经地质学家(地质调查者)在野外调查,并将实际观测结果作为具有描述性信息的地质对象的空间属性(点、线、面等)和描述地质对象的属性,记录在地图上或笔记簿上。野外数据的获取技术就是这个过程的数字化过程(图6.7),也是地质填图工作的最基本方法。野外路线观测对象及其过程所涉及的实体类型多而复杂,如果按空间对象的定义进行统计,则野外路线观测对象基本上可以包括所有的空间对象,除此之外,区域地质调查野外路线观测的过程,如野外观测路线、定点、采样本身也是野外数据采集的对象,因此,必须把野外路线观测的对象及其过程定义为一个简单的空间对象聚合模型,这种聚合模型可以满足对地质体的地理表示和描述性的信息表示。它不但要满足传统地质填图的要求及符合野外填图基本规律,还能在野外全程收集到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并使之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并可编绘出数字化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地质调查繁琐的工作过程,大大加快了野外资料整理和处理时间。
经分析,零维和一维空间对象的定义基本可以满足对野外路线观测对象及其过程的描述:①用实体点表示地质定点、采样、产状、GPS点、矿点的空间位置和属性。②野外观测路线的轨迹只要显示始终端结点而不需定位左右邻面,因而可以用网链(网络)来表示其空间位置和属性。③地质实体界线、断层等采用全链来表示,因为需要显示地定位左右多边形,并对左右多边形的属性给予描述,以便地质连图。④如果在野外可直接对观测的地质实体进行圈定,则可采用几何拓扑环进行表示。
综上所述,用实体点——地质点(Point)、网链——分段路线(Routing)、全链或几何拓扑环——点和点间界线(Boundary)的数据模型和组织方式,对野外路线观测的对象及其过程的描述进行定义、分类、聚合和归纳,分层并结构化的储存在空间数据库中,我们把这种野外路线观测描述的地质现象的复杂过程及其本身观测的过程变为数字PRB过程。PRB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由PRB数据模型、PRB基本过程、PRB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PRB过程的公共机制、PRB过程基本程式、PRB数据操作、PRB字典、三级PRB体系、PRB数据质量定量评价体系构成。
PRB数据模型是描述PRB的基本过程、支配PRB 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及运用整个PRB过程的公共机制的数据模型,共有10个野外采集实体数据模型构成,它们是地质点、分段路线、点上和点间界线、GPS 点位、样品、化石、产状、素描、照片、设计路线。PRB数据模型均有描述空间位置和观测内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描述)的三部分组成。每个过程的空间位置数据库解决了地质制图的问题,每个过程的结构化数据库解决调查内容结构的规范化,每个过程的非结构化数据——自由文本开辟了自由发挥和地质思维的空间,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观测数据和参数,描述地质实体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等。
PRB过程基本程式是由PRB组合而成,它是路线地质调查的最小组合单位。一条野外路线可有若干个最小单元组合而成。可由地质人员任意组合,它有以下几种最小单元的组合模式:
模式一,P适合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填图中的补点工作。
模式二,P-R-P,P-(B)-R-(B)-P,适合地质内容复杂程度中等的填图工作。
模式三,P-(B1,B2,…)-R -(B1,B2,…)-P,适合地质内容复杂程度高的填图工作。
P过程:P[描述属性]{☆图幅编号,☆路线号,☆地质点号,经度,纬度,高程,纵坐标,横坐标,地理位置,露头性质,点性,微地貌,风化程度,岩性A,岩性B,岩性C,岩性代码A,岩性代码B,岩性代码C,地层单位A,地层单位B,地层单位C,接触关系AB,接触关系BC,接触关系AC,描述,国标码,日期,地质点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P[空间位置](GIS 图层)。
R过程:R[描述属性]{☆路线号,☆地质点号,☆点间编号,填图单位,日期,分段路线距离,点间累计距离,路线方向,备注,分段路线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R[空间位置](GIS 图层)。
B过程:B[描述属性]{图幅编号,☆路线号,☆地质点号,☆B编号,☆R编号,纵坐标,横坐标,高程,经度,纬度,右边地质体,左边地质体,界线类型,走向,倾向,倾角,接触关系,国标码,备注,日期,点间界线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B[空间位置](GIS 图层)。
上述模式数字化过程可以保证区调野外数据采集所需要计算机处理最基本的信息项的结构化,而且具有能够保证地质学者不受约束地采全、采准野外观察数据的特点。
通常把基本PRB过程、支配这些过程组合的规则及运用整个PRB过程的公共机制作为PRB过程的三个主要要素。
(1)基本PRB过程
地质点Point过程、分段路线Routing过程、点间界线Boundary过程构成基本PRB过程。地质点Point(P)过程是指野外路线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重要地质现象等进行地质观测点控制的过程。地质观测点的密度按有关技术要求执行。分段路线Routing(R)过程是两个地质观测点之间的实际分段路线描述记录的控制过程。该实际路线根据两个地质观测点之间的内容和变化来进行分段描述,该变化可以是两个地质实体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实体的内部变化,采用网链表示。点间界线Boundary(B)过程依赖于Routing过程。它是对两段Routing之间的界线来进行分段描述。该界线可以是两个地质实体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实体的内部变化界线。在室内PRB数据处理过程中,Boundary过程是地质连图的重要依据。采用全链表示。
(2)PRB过程组合的规则
地质点Point过程是PRB过程的核心,分段路线Routing过程及点间界线Boundary过程必须隶属P过程。一个P过程可以有1个至n个R过程,0个至n个B过程。一个R过程必须有1个或1个以上的B过程。如果1个P过程只有一个R过程,则B过程可以没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PRB过程划分如图6.8所示。
图6.8 野外路线地质调查数据采集PRB过程划分
(3)PRB过程的公共机制
根据数字填图的特点,PRB过程的公共机制由PRB过程划分、PRB过程字典与PRB过程扩展机制组成。
A.PRB过程划分
其编码规则为从一个P过程到下一个P过程,P编号必须是唯一的。R过程的编号从该点的P过程到下一个P过程是顺序往下编号的,B编号也必须是唯一的。B过程的编号在一个完整的PRB过程中,其编号是流水编号的,以便顺序存储。但B过程必须填上隶属的R过程。
B.PRB过程字典
在PRB过程中,PRB过程字典占有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有三个:一是要解决地层、构造、岩性等地质内容描述的标准化问题;二是要提高野外数据采集效率;三是野外填图字典的作用。传统地质填图,尽管具体要求由工作细则约束,但也很难取得统一。PRB过程字典的建立可以减少或避免以往地质领域存在的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的问题,为数据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共享提供基本保证。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应支持三种类型字典:PRB过程一般术语字典、PRB过程野外记录结构化描述字典、PRB过程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字典。
C.PRB过程扩展机制
在PRB过程中还有一些采样过程,这些采样过程包括产状、化石、素描、照片、影像、样品的数据采集,约定采样过程全部隶属于R 过程,其采样过程的编码与 R 过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