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缩写LS表示什么
Ⅰ 地质年代划分
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Ⅱ 地质年代表划分
1、宙为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4个宙(曾经也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
2、4个宙下面又对应划分了5个大的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除此之外还有冥古宙之下划分的雨海代、酒神代等月球地质年代单位;5个大代中的个别又进行了二级代划分,如元古代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等等)。
3、5个代之下又对应划分了12个纪,除此之外国内一般还沿用元古代下的长城纪、蓟县纪、青白口纪等非国际认证的单位。
(2)地质年代缩写LS表示什么扩展阅读:
从隐生宙到显生宙过渡标志性时间便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现在地球上存在的大多数动物种群都起源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后来地球物种奠基的正是这次“大爆发”。关于这次生命大爆发的假说有多种,每一种都能够启发我们对于生命这个概念的理解。
假说 1:大气含氧量的升高阻碍生命进化的一大因素便是大气的含氧量,因为含氧量过低,生物无法进行“生理氧化”所以无法从低级演化到高级。
假说2:视觉的出现视觉是最强大的一种感觉,复杂的眼睛可以非常精确的定位猎物,可以观察三维空间非常有效的捕捉猎物,视觉的出现使得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以非常快的速度发生,但是更复杂的眼睛是在稍晚时候才进化出来,视觉来源生物对于光线的感知。
假说3: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发生在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中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由于有性生殖提供了遗传变异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这是造成寒武爆发的原因之一。
假说4:埃迪卡拉纪的软体动物寒武纪之前的年代被称为埃迪卡拉纪埃迪卡拉纪的动物是没有骨骼的软体动物,寒武纪中最早出现的棘皮动物便是他们的后代,因为软体动物没有骨骼,所以没有留下相应的化石,但是真相仍是物种按部就班的演进,只是没有留下化石而已。
Ⅲ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 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 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 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Ⅳ 地质年代中这几个字母代表什么
Q第四纪,N晚第三纪,E早第三纪,K白垩纪,J侏罗纪,T三叠纪,P二叠纪,C石炭纪,D泥盆纪
Ⅳ 谁知道工程地质年代代号
基坑开挖范围内的地层主要有人工填土层(地层代号①1、①2)、可塑粘土层专(地层代号④1)、软塑粉质粘属土层(地层代号④2)、稍密粉土层(地层代号④3)、软塑粉质粘土层(地层代号④4)、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地层代号④5)、中密粉土层(地层代号④6)、中密粉细砂(地层代号⑤2)、密实粉砂层(地层代号⑤3)。
(1)杂填土(Qml)(地层代号①1);
(2)素填土(Qml)(地层代号①2;
(3)塘泥(Ql)(地层代号①3);
(4)粘土( )(地层代号②1); (4)粉质粘土( )(地层代号②2);
(5)粉质粘土( )(地层代号③);
(6)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互层( )(地层代号④);
(7)粉细砂( )(地层代号⑤1);
(8)粉质粘土( )(地层代号⑤2);
(9)粉细砂( )(地层代号⑤3);
(10)含砾中粗砂(地层代号⑥);
(11)卵石层( )(地层代号⑦);
(12)泥质页岩(S)(地层代号⑧)
Ⅵ 地质年代单位的表示方法
确定地球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查明各种地质事件时间,是地质学研究的任务之一。为了版便于全球对比,必权须有统一的时间系统,包括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地质学表示地质年代的方法有两种:
①相对地质年代(relative age)
②同位素地质年代(isotopic age).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以化石为依据)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不同的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同位素地质年龄则主要是利用岩石中的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现已根据大量已知相对地质年代的绝对年龄,明确了各相对地质年代的具体时间长短,使地质时间的概念更为完善。21世纪使用的地质年代,已经具有相应的绝对年龄了。
Ⅶ 地质年代符号大写字母上标中的数字代表什么。
在第四纪Q中上标:
el 残积物、pd 土 壤、col 崩积物、回dis 撒积物、dp 滑积答物、sl 土流堆积物、
dl 坡积物、pl 洪积物、al 冲积物、df 泥石流堆积物、cad 溶洞碎屑堆积物、ca 溶洞化学沉积物、
cal 地下河沉积物、call 地下湖沉积物、cas 泉华、l 湖积物、fl 沼泽堆积物、gl 冰川堆积物、
gfl 冰水堆积物、lgl 冰湖堆积物、fd 冻融堆积物、eol 风积物、ls 黄土、edl 残坡积物、
dpl 坡洪积物、dal 坡冲积物、pal 洪冲积物、apl 冲洪积物、all 冲湖积物、mem 河口堆积、
mla 泻湖沉积物、mfl 滨海沼泽堆积物、mcm 滨岸堆积物、mr 滨岸生物堆积物、
ms 浅海沉积物、md 深海沉积物、pr 成因不明堆积物、vl 火山堆积物、h 人工堆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