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质的优势潜力作用是什么
Ⅰ 低勘探程度地区资源潜力
我国115个盆地中Ⅰ类盆地和Ⅱ类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42×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32.01×1012m3,分别占总量的86.85%和91.39%;低勘探程度盆地(Ⅲ类和Ⅳ类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100.59×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3.02×1012m3,分别占总量的13.15%和8.61%。
低勘探程度盆地中,有石油探明储量的只有彰武、百色、三水、景谷和台西—台西南5个盆地,有天然气探明储量的是百色、陆良、保山、三水和台西—台西南5个盆地。
陆上低勘探程度盆地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0.33×108t,占总地质资源量的99.75%;待探明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9×108t,占总可采资源量的99.78%。待探明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区的羌塘、措勤、伦北、可可西里和江孜盆地,中部的河套、银根和巴彦浩特盆地,每个盆地的待探明地质资源量大于2×108t。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30 11 6.98×108m3,占总地质资源量的99.86%,待探明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17 593.70×108m3,占总可采资源量的99.86%。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主要分布在青藏区的羌塘、昌都、措勤和比如盆地以及南方区的楚雄、思茅盆地,每个盆地的待探明地质资源量大于2 000×108m3。
其中,青藏地区19个盆地待探明石油资源量68.9×108t,占全国13%,其中羌塘、措勤盆地分别为51.11×108t;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7×1012m3,占全国的4.8%。该区认识程度低,是今后20年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前景区。
海上低勘探程度盆地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1.22×108t,占总地质资源量的99.56%;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8 653.75×108m3,占总地质资源量的93.37%。除了台西—台西南盆地有少量油气储量,其他盆地尚未有商业油气储量的发现。
此外,南海南部海域传统疆域内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30×108t、43×108t;天然气分别为8.8×1012m3、5.5×1012m3,主要分布在曾母、万安、北康、中建南、文莱—沙巴等盆地。该区地缘政治复杂,周边国家在我国传统疆域线两侧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其中,14%石油资源正在被周边国家开发,52%石油资源处于周边国家已招标和拟招标区域内,余下资源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勘探开发面临诸多风险。如若能在未来妥善解决区域合作问题,并具备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则这一地区将有望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战略前景区。
Ⅱ 我国在地质方面具有的优势
说实话我国地质行业的优势真不明显,甚至算是比较薄弱的。行业目前存在人才断层,普专遍是学历与经验不相配属。国家大多地区已经探索过,剩余地区多为环境艰苦地区。目前找矿研究方向向深部发展,对找矿研究增加不少难度。同时地质人员的工作环境、设施及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
如果说优势就是目前还有很多偏远地区未开发。在古生物方面有丰富的化石。
Ⅲ 地勘单位的优势就是占有多种地质找矿生产要素
我国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今由于事业单位性质没有变,所以原有的组织体系基本保留,只是1999年以后,有很大一部分地勘单位属地化了。现在仍然在地质找矿第一线活动的队伍有三大体系:①所有属地化的地矿局、地勘局,他们主要承担固体矿产的普查勘探;②油气系统的探采结合的油气勘查队伍;③没有属地化原中央工业部门所属的一部分地质勘查队伍,他们也承担固体矿产的普查勘探。这三大体系都是有实战经验的地质生力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质找矿成果主要是由他们提供的,地质找矿科学成果也主要是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他们的优势在于:
(1)在劳动这个生产要素方面,他们仍拥有两万人的技术骨干。在我国普通的劳动力并不短缺,真正短缺的是钻探、坑探、物探、化探、地质采样、化验测试等方面的工人和技术骨干。在技术人员方面,2010年,属地化地勘单位中共有9.9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5%。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42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4%;中级技术人员4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0%。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中有技术人员2.2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6%。其中:高级技术人员0.64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中级技术人员0.90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0%。
(2)在技术装备上,2010年,全国自有专用设备仪器净值158亿元。其中:属地化地勘单位拥有的设备仪器净值65亿元,占41%;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21亿元,占14%;其他地勘单位71亿元,占45%。我国地质技术装备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其常规装备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并自主开发了第二代航空物探技术、地面高精度航磁勘查系列、油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小口径金刚石钻探技术等,基本可以适应国内地质工作的需要;在海洋地质调查方面,也更新了运载设备和物探设备,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3)在地质资料方面,地勘单位有独特的优势。全国有近百个地勘局、近千个地质队,他们都有自己的资料,所积累的地质资料有50余年的历史。这些资料从数量上看,从反映的地质事实来看,都是国家级、省(自治区)级的资料馆所不及的。而且只能谁占有、谁使用,外人无法获取。此外,广大的在职的、已退休的技术人员,他们个人以有形、无形的方式积累的地质信息,更是外部无法控制的。所以,由于地质资料的优势,地勘单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地勘单位也有许多特殊优势。在中国,有实际经验的地质勘查技术骨干绝大部分为地勘单位所拥有,而且近年他们的成就受到重视,队伍比较稳定。在中国,地勘行业的企业家尚未形成,但具有丰富的地质找矿经验的管理人才还是大有人在,主要分布在现有的地勘单位之中。他们往往具有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某种特长,又具有多年地质勘查活动的管理经验,所以在新形势下能够创造地质找矿业绩。这正是地质找矿新突破所需要的。在中国从事地质找矿,必须紧密依靠这支队伍,别无选择。
Ⅳ 地形类型的优势
(1)该地复为高原地形;①地表千沟万壑制、支离破碎。 ②高原地形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风力沉积;③地表形态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2)煤、天然气 ①铁路运输(晋煤外运)、②管道运输(西气东输)、③输电(西电东送)(3)水土流失 ①黄土疏松、②降水集中、③地形起伏大、④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 根据地形轮廓、长城图例、经纬度、海拔高度和地表状况可以确定为黄土高原,其特点是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是地质历史上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后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植被遭到破坏,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当地的优势资源为煤和天然气,目前主要通过铁路,管道和高压输电等方式调配当地的资源。由于黄土疏松具有直立性,在强降水作用下,植被破坏的地区就会出现水土流失。
Ⅳ 如何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有什么潜力
1、发现或挖掘天赋潜能,可以从这4个表现去考量。当你看到某件事,觉得自己也能很好地做好的时候;当你对某件事自动自发迫不及待的想尝试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学某件新鲜事物学得很快的时候;当你做完某件事后,有强烈的满足感、自豪感、快乐感的时候。要想更好地通过该模型去寻找到自己天赋潜能,就要多开眼界、多尝试、多体验,这很重要。
2、借助别人来发现自己的天赋潜能。因为有些潜能,可能我们不自知(当局者迷),比如请熟悉自己的人回答:在你眼中,我哪些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
3、潜力不是能力,要想把潜力变成能力,需要对潜力进行开发,让它发挥优势。比如你有演讲的热情和潜力,但你可能从来没做过公众演讲,周围的人也没有广泛觉得你演讲能力强,那么这只能说他具备某种潜力,而不是优势能力。
4、开发天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你去刻意的练习。在投入的过程中,还要持续向外取得反馈、向内自我反思,结合知识和技能,广泛获得支持系统,始终如一地打造优势、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当然了,这不是空说,潜力是可以发展成优势能力的,这里简单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有快速阅读的能力,但因为我需要大量阅读,我就去学习、练习了,使其成为了我的优势能力。一开始是找各种方法尝试,后来用了“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来练习。一开始我自测的阅读速度是300字左右每分钟,坚持训练一个月后,我的阅读速度掌握到了两千字左右每分钟,后来继续练习掌握到三千多字,成为了我的优势能力。
Ⅵ 地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地质工作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主要是地壳),研究探索它的现状、形成和演变规律,科学利用各类地质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基础信息支撑。地质工作的产品、需求以及产业属性等存在明显的特点和规律,地质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必须遵循地质工作规律。
一、地质工作的产品与服务
(一)地质产品经济属性及其提供方式
地质工作能够提供多种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地质图件、地学数据库、地质勘查报告、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知识形态的产品,系列综合出版物和专题报告等。其中,矿产勘查报告具有信息产品的特点,且以实物(矿产资源储量)为载体,信息的价值取决于其载体的价值大小。
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结合地质工作的产品特点,可以将地质工作产品分为公共地质产品、准公共地质产品和非公共地质产品。区域性地质调查目的是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基础地质信息,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纯公共地质产品;区域性矿产资源调查目的是提供后备勘查基地,产品可以部分地具有竞争性或排他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预查,及程度更高、且设置了矿权的矿产勘查产品,是非公共地质产品(表1)。一般面上的,为提供后备勘查基地的地质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一旦设置了探矿权,地质产品就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矿权的设置是区分矿产地质产品性质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到区域矿产资源调查,再到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的增加,产品性质也从纯公共地质产品,到准公共地质产品,再到非公共地质产品发生转变。地质工作的风险性决定了地质产品有可能从非公共产品转化为准公共产品。由于矿产勘查具有高风险性,探矿权人经过勘探投入,放弃了经证明没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地的矿权,非公共地质产品又转化为准公共地质产品。
表1 地质工作的产品性质
目前,随着私人对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的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有了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和混合提供三种基本方式。提供方式的选择首先应该符合效率要求。公共产品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私人产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配置。纯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提供,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市场对提供公共产品是失灵的。准公共产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即所谓公共生产;也可以由私人生产,政府来购买。究竟采用何种方式生产,取决于如何更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二)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完整的公共地质产品生产过程,包括产品的生产阶段、扩散与提供服务阶段和应用阶段。各阶段彼此传递需求信息。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包括原创性生产,情报资料的获得与综合,成果的深加工等。原创性生产即通过地质调查活动,生产出可供利用的地质调查产品;情报资料的获得与综合是通过资料收集综合获得地质调查成果,这也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一个重要来源。公共地质产品的扩散与服务是公共地质产品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扩散和服务途径包括:资料馆藏服务、年报、网站、成果发布会、报纸杂志、专报材料、年度报告等。公共地质产品的用户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公共地质产品通过生产、扩散与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用户的需求又可逆向传递给产品生产者,再进行新的产品生产,这样构成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循环。
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地质产品和非公共地质产品不分,完全由国家提供,所以,当时有人说地质工作游离于经济之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公共地质产品需要政府提供;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要分开运行。矿业权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使得矿产勘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受到法律保护,这为公共地质产品和非公共地质产品运行分开提供了制度依据。
公共地质产品应当采用公共生产的方式,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支专门的、一定规模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才能高效率、可持续地提供公共地质产品和服务。公益性地质工作是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超前性工作,向社会提供地学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久性支撑,是集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科研与调查为一体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工程。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需要依靠系统的野外实地调查及各种先进的方法手段,获得对地质作用、过程和演化的认识。这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是对客观地质现象及其演化规律不断认识的过程,需要大量数据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必须有固定的机构和地质调查人员进行长期持续的工作经验积累,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地质工作发展的经验。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地质工作发展的历史看,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各国均保留有国家专门的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地调机构)。大多数国家地调机构是联邦政府部委的直属机构,虽然所属的部门不同,但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其性质和定位具有相似性。如美国地调局一直保持着近1万人的地质调查队伍,并在全国设置了约200个办事处;除了联邦地调局外,各州都有自己的地调局,分属自然资源部门。加拿大国家地调局最近几年职工数量变化比较大,1995年拥有职工近1000人,1999年有600多人;此外,各省尚有自己独立的地调局,合计有职工近1000人。澳大利亚地调局在1994~1995年拥有职工520人,1999~2000年为400人;此外,各州有独立的地调局。
由此可见,公益性地质工作作为相对独立的公共事业,其工作内容由国家需要决定,经费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必须有一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长期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非公共地质产品由市场提供。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国家财政资金可以投入非公共地质产品,但这种投入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市场提供非公共地质产品,而不是代替市场提供非公共地质产品。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分开运行,有机结合。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部署上,尤其是对于准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要尽可能弥补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不足,促使二者的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三是要发挥好地勘基金的引导作用。
二、地质工作的需求特点
(一)地质工作存在常态需求和非常态需求
所谓“常态需求”是指这种需求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可以是稳定增长,但不会有大的波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服务于政府的管理职能,只要管理职能存在,这种需求就存在;同时它也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并提供广大公众日常所需要的地质信息,如同天气预报的信息一样,也是某些生产、生活不可离开的常态需求。因此,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有经常性投入。
“非常态需求”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目标而产生的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一旦目标实现,这种需求就终止。非常态需求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过去的常态需求欠账太多,长期积累形成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于是被迫通过设立国家专项来解决,从而具有了非常态的解决方式,国家重大专项“海保工程”就属于这类例子;二是由于经济、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产生的某些重要的新需求,也需设立国家专项来解决,青藏高原专项就是在西部大开发、找矿大突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等多种新出现的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产生的。战略性矿产勘查也是非常态需求的例子,是在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为了实现宏观目标,采取国家财政投入矿产勘查,通过降低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可以认为是“非常态需求”。非常态需求具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完成了专项,解决了问题,其需求就已满足。
(二)不同类型地质工作对管理的要求
国家地质工作需求类型见表2。其中,常态工作又包括:调查性、综合性和服务性工作。调查性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海洋地质调查、物化遥调查等。综合性地质工作包括:地质科学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境外地质工作与信息综合等。非常态工作包括:阶段性和应急性工作。如战略性矿产勘查、危机矿山找矿、应急性地质灾害调查等。
表2 国家地质工作需求类型表
常态地质工作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说以常态地质工作的规模和结构,作为建设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主要依据。对于常态地质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性工作,应建立一定规模的、人才梯队合理、业务相对齐全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实体队伍,推进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同时,应建立常态的经费和项目保障机制。要有长期规划、连续计划和相对稳定的项目和经常性经费支持。
非常态地质工作大部分是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其中,需要国家财政出资的非常态地质工作,如战略性矿产勘查等,应建立应急性机制,通过设立国家专项完成;以组织实施为主;可建立由部分精干技术为支撑、以组织管理为主的精干队伍,即非实体队伍。
三、地质工作的产业属性
地质工作分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产业依附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是独立性的公共服务事业
公益性地质工作,一般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地质调查机构进行,其投入属国家计划性质。工作费用由公共财政提供,实行预算、决算管理,形成的成果,无偿提供给全社会使用。因此,公益性地质工作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事业。由此可见,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独立性,在国内外的产业分类中,都有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一席之地。认识这种独立性,对建立地质工作体制,理顺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关系以及地质工作的计划和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产业依附性
商业性地质工作依附于各种主产业,在所服务的主产业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商业性地质工作为其主产业提供市场有偿服务。目前形成的产业主要有:依附于矿业的矿产勘查业,依附于建筑业的工程勘察施工业,依附于环保产业的地质环境治理产业;正在形成的产业有依附于旅游业的地质旅游资源勘查与保护产业,依附于农业的农业地质调查等(图1)。地质工作的产业依附性反过来反映了不同主产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和依赖性,是地质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商业性地质工作,正是在这种依赖性和依附性的相互作用下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每一种产业,只要它对地质工作产生了需求和依赖,都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新的应用地质分支。一些新的应用地质分支如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医学地质等也正在发展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质工作将延伸到更多的产业。
图1 地质工作产业体系示意图
独立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与依附于各种主产业的商业性地质工作,构成了地质工作的产业体系。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着很高的产业关联度。由于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产业依附性,国民经济各个层次的产业都可能对商业性地质工作产生需求,商业性地质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说,地质工作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过程中,要强调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问题。这关系到如何有效地实现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突破,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约束的大问题。市场经济具有开放、竞争、高效率和分工协作的特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可以在市场中大有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有些工作需要公益性队伍承担,如在矿产勘查的普查、详查和勘探阶段,甚至矿床开采阶段,都需要一些配套的基础地质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需要多少,是由客观地质规律决定的;需要谁来干,是由竞争决定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矿产勘查信息。同样,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中,有些工作也需要公司、企业的介入,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由此可见,只有实现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至于承担工作后的产权关系、利益分配等问题,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其基本的制度和政策规定。
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部署上,尤其是对于准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要弥补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不足,促使二者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三是要发挥好地勘基金的引导作用。实践证明,不少矿点和重要矿床是在区域地质填图过程中发现或发现重大线索的。在勘查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企业、勘查单位和找矿者个人的利益关系,优化配置各种勘查要素,实现优势互补。
四、地质工作的其他特点
(一)探索性和生产性
地质工作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客观地质体,因此具有未知性。地质工作在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是认识地球的过程。因此地质工作一方面要对未知的地质客体、地质规律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把已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因此,在地质工作中应注意它所承担的科研性和生产性双重任务,采取不同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分别对待。
(二)地域性
矿产的形成具有空间的规定性,什么矿,在什么样地质条件下生成,进而在什么地区生成,是严格受成矿规律控制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一点对矿产地质工作的开展具有严格的规定。加强地质工作,不能像开工厂、开商店那样,主观可以选定,而是必须服从地质规律、服从地质工作规律。
(三)地质工作阶段性和长周期性
地质勘查工作是地质工作者利用成矿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手段与方法,对客观地质情况和矿产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它不仅需要较长的工作过程,而且也需要按照不同的工作程度和要求来划分不同的工作阶段,这就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阶段性。为了加强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统一管理,缩短勘查周期,使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与矿山基本建设程序紧密衔接,《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的暂行规定》将我国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地质勘查周期是地质工作程序中从预查、普查、详查到勘探的全过程。不同矿床,受各种不同的自然地质、地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地质条件。由于找矿勘探活动是探索复杂地质体的艰苦过程,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这一周期长短受科技发展水平、地质勘查的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找矿难度,以及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勘查技术条件等影响。根据统计,地质勘查的工作周期,一般都要在5~10年,甚至更长。
(四)地质工作具有高风险性
由于各种矿产资源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矿产地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且千差万别,致使地质工作投入的劳动与取得的地质成果没有确定的比例,造成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矿产地质工作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主要发生在预查、普查阶段,所以一般社会资金都不愿意向高风险阶段矿产勘查投入,金融机构不愿意向高风险矿产勘查阶段放贷。
(五)地质工作超前性和效益后续性
地质工作是以自然界的地质客体为工作对象,客观上受各种自然地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各个矿种和具体矿床之间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且受社会需求、找矿勘查条件和难度、外部经济、地理、建设条件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地质工作必须具有超前性,需要提前一个5年、一个10年去开展。这种超前性,在矿产资源勘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一个大型矿产地,从发现、肯定到勘探完毕,少则5年,多则10年乃至10年以上;勘探完成了还要进行基建,又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矿产开发,没有必要的提前量,必然影响到整个矿业的发展。同时这种“超前性”形成的地质工作成果若不被后续产业所利用,本身无法全面地进行成果的效益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地质工作成果的效益,必须由后续相关产业效益来体现。因此,衡量地质工作效益,不但要评价地质工作本身的经济效益,尤其要从国民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考虑和评价地质成果所产生的后续效益。
(六)矿产勘查难度递增性
矿产勘查难度,是指矿产勘查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运用各种找矿方法或勘探手段,找到并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矿床的难易程度。由于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易于发现和开采的矿床日益减少,勘查难度随时序递增,直接影响到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变化,造成勘查效果下降,成本明显提高。
(七)地质信息和知识的积累性与连续性
地质工作在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地质工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取新的地质信息和知识,地质工作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就是地质信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连续积累过程,每一个有效的地质信息都将成为后续地质工作和研究的基础。
Ⅶ (一)树立正确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政绩观的重大意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地质工作由国家投资,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从投入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既承担了公益性地质工作,又承担了商业性地质工作。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钻探工作量、发现矿床的数量和规模、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等等,成为衡量地质工作发展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地质工作,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地质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地质工作正处于重大转变时期: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二是从传统地质工作转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工作;三是从资源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转向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地质工作;四是从主要依靠国内“一种资源、一个市场”转向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化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了适应这一系列转变,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原则,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绩效评价指标。树立正确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政绩观,引导地质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促进公益性地质工作健康发展。
按照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要求,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作为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任务。因此,对于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政绩观而言,实质上主要是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绩效的评价。
从国际上来看,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是地学研究与信息服务机构,其最主要功能是调查与服务。2003年英国地质调查局曾向企业界作调查,问他们想从地质调查局得到什么,他们的回答是,“想得到三样东西——数据、数据和更多的数据”。因此,在考核地质调查机构的绩效时,要将其服务范围、服务水平、服务方式摆在突出的地位。
在谈到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机构政绩要求时,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执行局长T.G.鲍威尔指出,关键在于信息服务的质量、层次和范围,而不在于地质调查机构本身出了多少成果,更不在乎找到几个矿。澳大利亚对地质调查局有一套系统的绩效评估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的成果体现在:通过运用一流的地学研究和信息,提高澳大利亚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福祉的能力。主要考核指标有5个,见表6-1。
表6-1 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绩效指标
因此,树立正确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政绩观,对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准确定位、树立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公众形象和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Ⅷ 中国地理位置有什么优势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势:
一、纬度优势
南北纬度相差 约50° 大部分在温带, 小部分在热带 南北气候差异大 利于发展多种有利于农业发展,中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既适于人类生活,又使温带、亚热带的各种动植物在我国都能繁殖生长,给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海陆优势
东临海洋,海岸漫长,港口众多,能方便与世界各港口交流与联系。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加之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给我国带来充沛的降水。
三、资源优势
中国西边是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这是我国西边的天然屏障。而且,正是因为这些高原的雪山,才会有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等.
四、军事优势
战略纵深很大,且多面临海,内地地形多样化,比较适合海陆空三军的配合。中国还是个靠海国家,但中国南有海南岛,东有台湾岛,天然的两艘航空母舰.而且是不沉的航母.地理防卫优势环球可占第一.东北地带有朝鲜半岛,如果中国能和古代一样处理好和朝鲜族朋友的关系,可以说海疆基本是安全的.将来台湾完成统一,海南岛必将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大军港,南海利益,石油通道,全要依靠此来保卫.台湾将成为遏制日本,保卫东海,防卫华东的任务.
Ⅸ 浅谈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杨 红
(新疆煤田地质局综合地质勘查队)
摘 要 本文研究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等,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地质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关键词 地质资料 矿产资源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相继出台,不仅明确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理、合法、安全有序的进行,同时也将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作为地质工作新的方法和手段之一,使其成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全社会的一种新的主要载体,成为关系到国家能源规划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随着矿产资源信息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在矿产资源勘查多样性模式下的地质资料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专业资料概念,而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型的、灵活的、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新信息资源。如今,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矿产资源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质资料,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各领域服务,已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能否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地质资料的特殊作用更显得极为突出和重要。
1 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中的作用
矿产资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是平衡经济有效发展的保障,因此科学的预测和评价资源是找矿成功的重要条件。找矿突破要循序渐进,要建立在科学预测、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要有可靠的依据,有翔实的信息,有可信的说服力,而不是盲目的设想和猜测。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找矿的前期工作,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基础。地质工作者们多年来实施了大量的基础性和实质性工作,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真实资料。通过勘查、测绘、钻探、科学研究、施工经验、成果汇聚、科学验证等手段,积累了丰富的地学信息,取得了显效的成果。这些成果都为今后新的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证,对当前的地质找矿、科学评估地下蕴藏矿产资源量,起到最直接的积极和指导作用。
新疆的地质勘查工作始终坚持“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开拓昆仑—阿尔金山”的总体布局和“区划、区调、物化探、勘查、科研五统一”的原则,主攻煤、富铁、铜镍、富铅锌、金、铀、钾盐等国家和自治区急需的矿产,以及具有大型和超大型找矿前景和显著开发效益的矿床类型;在充分收集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遥感图像及其地质解译成果,地矿、石油、冶金等地质勘查资料、成果,原地矿部开展的全国煤炭资源远景调查评价成果,原煤炭部开展的第三次煤田预测成果,煤炭地质勘查成果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成果汇聚、综合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和新进展,发现并评价了一批可供开发的大中型矿床。如:2009 ~ 2011 年在新疆伊犁地区开展的煤炭资源调查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伊犁盆地是新疆重要含煤盆地之一,煤炭资源富集,由于长期以来对该区进行煤炭资源调查的投资不足,调查工作滞后,调查程度偏低,探明的可供工业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量十分有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为了实现加快“煤炭优势资源的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实施进程,力争“把伊犁地区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电煤化工基地”,由政府出资、新疆煤田地质局、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合共同承担此项调查任务,开展了整合小煤矿、整合探矿权、对资源远景区进行调查和争取利用国家规划区内矿产资源四项措施,对伊犁含煤盆地的煤矿远景区(矿业权空白区)开展调查工作,力争在该区实现找煤突破,发现新的煤炭资源。历时近1年时间,收集了伊犁地区、调查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煤矿勘查、矿区总结报告、新疆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等资料(包括:地质、石油、冶金等,并在伊犁盆地煤田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根据伊犁盆地煤层主要分布规律,再结合已有矿业权空白区分布情况,在伊犁盆地内选定了四个具有调查前景的找矿靶区;先后完成 1∶5 万地形地质简测 9127.63 平方千米、钻机 20 余台,施工钻孔 43 个,完成进尺 3.36 万米,实测二维地震测线 142 条、长 2382.29 千米、物理点 11.48 万个,采集各类样品 320 件,对调查区内煤炭资源量进行了全面汇总,基本摸清了各含煤盆地的资源家底。通过对调查区内各类资料的挖掘和利用,汇总了调查区在地表埋深 2000 米以浅赋有煤炭资源总量 1847.70 亿吨,其中 1000 米以浅 784.51 亿吨;共探明资源量 558.32 亿吨,其中 1000 米以浅 97.31 亿吨;新增煤炭资源储量 230.77 亿吨;并统计了调查区外的煤炭资源量。对伊犁盆地沉积演化和聚煤规律进行了专项研究,提高了伊犁盆地煤炭资源勘查及地质研究程度,为后续进一步勘查奠定了基础。同时,摸索了一套在大面积隐伏—半隐伏区找煤的、采用二维地震勘探与钻探验证、地球物理测井、样品测试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勘查方法,经实践证明了是快速评价隐伏区找煤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调查区各类成果资料进行综合集成,以及收集利用以往成果,特别是近年的煤矿勘查成果和正在开展的矿区总结报告、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利用,重新理清了调查工作区地层层序和含煤地层时代;进一步了解了各含煤盆地的构造形态、含煤地层分布范围、煤层(组)数、煤层(组)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了解了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情况,对伊犁盆地含煤地层、构造、煤层、煤质和资源赋存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初步建立了伊犁含煤盆地整体构造形态的认识,并明确了伊犁盆地是以长焰煤、气煤、焦煤为主,煤质优良,为良好的火力发电用煤、炼焦和配焦用煤。且伊犁盆地地质情况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成矿地质条件。已发现矿藏 9 类 86 种,包括:能源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稀有金属、黑色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特种非金属原料、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及其他矿产等;矿产地 170 多处,充分证明了伊犁地区是全疆乃至全国已发现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地区之一,已具备建成我国重要矿产基地的矿产资源基础。此外,已探明储量在新疆居首位的有铜、金、硫铁矿、钴、镓、锡、锑、蛋白土、高岭土、泥炭、铂、钯、锆石、稀土元素等。因此,伊犁盆地不仅是重要的煤产地,也是为发展化工、建材等工业提供重要原料的矿产资源基地。
由于此次资源调查工作前期收集的各类地质资料丰富,可参考和利用性强,并且运用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结合实际操作,使得此次工作开展的全面、细致、精度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于 2012 年完成了《新疆伊犁盆地煤炭资源调查总报告》的编写。本报告全面反映伊犁盆地煤炭资源赋存情况及勘查开发现状,填补了该项工作的空白,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科学配置煤炭资源,提供了地质依据,使得伊犁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具有特别重大的社会意义,前景十分广阔。
2 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持续性、长期性工作。每一阶段既是对前期工作成果的验证和补充,又是对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继续和延伸。在整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充分利用好前期地质资料的可用性、多样性和参考性,把可用的信息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用于实际勘查中,为勘查工作做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质量保障,确保后续勘探工作的正常进行,最终保证所获地质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为今后的矿产资源新开发提供更加翔实的、可靠的地质资料。特别是在开发和利用新矿产资源领域的今天,更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资料、准确的信息、过硬的技术、雄厚的实力,成为新矿产资源开发能力和质量的保障。为此,要不断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加大地勘投入,强化措施,不断获得高质量的地质资料,在不断更新中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
新疆煤田地质工作始终坚持以收集各类地质资料作为开展地质工作的前期基础信息。在项目施工前期对勘查区是否进行过各类地质工作做全面的信息了解,通过对以往形成的地质资料做初步的掌握,在施工中结合各类实际工作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学、层序地层学、煤田地质新理论,实施开展本区煤炭资源赋存线、规律研究,建立典型成煤模式,以构造控煤作用研究为核心,恢复煤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分析含煤岩系后期改造和煤变质作用,揭示不同构造背景煤炭资源的聚集和赋存规律,为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勘查前景评价提供依据。如:对新疆库尔勒市哈满沟煤矿区地质构造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在推覆体构造下找到了新的煤炭资源,为哈满沟煤矿的扩大和延深提供了后备资源。又如:对新疆呼图壁县白杨沟煤矿区地质构造和聚煤盆地前期资料的综合分析,通过实际勘探在其深部找到一座大型煤矿—宽沟煤矿(资源量在 5 亿吨以上)。宽沟煤矿位于呼图壁县城西南 70km 处的雀尔沟煤矿区,该矿区的地质工作程度很不一致,其南部的白杨沟矿区、西部的西沟矿区和东部的石梯子矿区多数地段已达到详查和普查阶段,并填绘了 1∶5000 和 1∶2000 大比例尺地质图,而其深部工作程度很低,只进行过 1∶20 万区域地质测绘。矿区地表均被第四系和第三系地层覆盖。为了查清研究区沉积环境及构造特征,通过对周边小煤矿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和研究,确定煤矿区经历了早侏罗世聚煤期和中侏罗世聚煤期,以中侏罗世聚煤作用最好,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含煤地层后期受天山山脉隆起的影响,使煤系地层产生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为深部找矿提供了地质依据。后经钻探验证,在其深度找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即宽沟煤矿。
3 地质资料在新勘查项目中的作用
已有的地质资料是以往地质工作的记录和信息储备,是多年地质工作成果的积累和集中体现,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进行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的必要依据和条件。特别是在新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中,地质资料作为信息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殊指导作用。在过去形成的地质资料中,隐含着很多对今天新矿产资源开发有着特殊利用价值的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受当时生产力条件的限制,其可利用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现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些信息却成为了新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要针对已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加大综合性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同一地区曾开展过的多种地质工作进行综合性研究,结合地质、工程、水文、物探、化探异常、遥感等进行大胆分析研究,把片面的、零星的地质资料进行综合,通过分析研究,做出全面的、整体的、准确的新结论。特别是联合相邻地区的各类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贯穿性分析研究,找出共性和异性,形成更广泛地区新的综合性地质资料。这样,既避免了今后重复性工作,节省了物力、财力,又力求在贯穿分析研究中有新发现、新突破,力争做到“由点带面、邻区相通、形成规模”,最终发现新的成矿区带,找出新的成矿规律,编制出新的矿产资源预测图,做出新的矿产资源远景规划,形成新的矿产资源立体概念和模式,为更加有效地开拓新矿产资源领域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
4 思考
地质资料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服务地质找矿等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为此,地质资料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愈加重要,并已成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全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矿产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加强资源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随着“十二五”规划的不断深入,全国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及新的矿产资源不断地勘查、开发和利用,要求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必须做到全面、深入、发展、创新,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
作为已拥有大量基础性地质资料信息的地勘单位,在新的矿产资源不断发现、勘查、开发和利用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应更加引起关注和思考,力求在现有的生产规模、技术手段和管理运作方式上,积极努力地为今后的发展探寻出新的方向,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在地质资料的科学管理上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坚持打牢基础、改革创新、做好服务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地质资料的合理有效利用上,应充分体现其多专业性、多功能性、多服务性的特点,扩大可利用领域范围,使地质资料作为信息资源不断凸显其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在各行业、领域中更加广泛、准确、有效地利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各类地质资料,结合实际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挖掘地质资料的作用,使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努力做好为矿产资源供给和保障体系的服务,做出可靠的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正确评估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效益,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以确保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使地勘单位的发展不断出现新局面,保证煤田地质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Ⅹ 旅游资源潜力优势评价
1.华夏文明之源宗
(1)三皇五帝的足迹追踪
A.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
贵为“人祖”的太昊伏羲氏是上古时期东夷族的首领。传说中的太昊伏羲氏之墟在河南淮阳,古时称之谓“陈”地,今在淮阳县保存大型陵园一座。豫西伊洛河地区是东夷族的重要活动区域,在河口东侧的邙山岭上现存伏羲八卦台遗址,相传太昊在这里仰观天象、俯视地理、观鸟兽鱼虫之交,近取诸身、远取于物,造书契以代结绳记事,画八卦以通明之德。
B.火祖——燧皇燧人氏
相传远古人类茹毛饮血,遭受饥寒交迫疾病缠身之苦。燧人氏旅出南陲,见饕琢木发出灿烂火光,从中受到启迪发明钻木取火。该举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受世人尊崇为“燧皇”。在河南商丘建起高大墓冢——燧皇陵一座,成为后人朝拜先祖的圣地。
C.女娲氏
“女娲补天”、“黄土造人”的传说是对女娲统帅氏族部落战胜自然灾害,人民安居乐业的丰功伟绩的颂扬。西华县北部有女娲城遗址一处面积约100 m2,相传是女娲氏在此建都的遗址。传说女娲与伏羲为兄妹,他们制定了婚姻嫁娶制度之礼,是婚姻道德的基础规范人。
D.五帝之首——人文初祖轩辕氏黄帝
黄帝,姬姓,因生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轩辕黄帝建国有熊,封国号为有熊氏。黄帝以毕生精力推动黄河流域氏族部落间的融合,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相传唐、尧、虞、舜及夏、商、周历代帝王都是黄帝的后裔。中华民族亦自谓“黄帝子孙”,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如今在中原大地上仍然有保存完好的“轩辕丘”、“轩辕庙”、“黄帝祠”、“黄帝衣冠陵”等古代纪念性建筑。
E.高阳氏颛顼
颛顼,黄帝之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五帝之一。颛顼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如今河南濮阳西南仍保存有元代重修的陵园。
F.高辛氏帝喾
帝喾,黄帝之曾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五帝之一。帝喾活动区域在黄河下游,葬于商丘辛集,现存20000 m2的陵园。
G.有虞氏舜
舜,颛顼第七世孙,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舜长期活动于黄河下游地区,《史记》中有:舜,“耕历山,渔露泽,陶河滨”之记载。豫北濮阳瑕丘保存有“舜帝故里”遗址。
(2)华夏古都的风采展示
A.轩辕黄帝故都——有熊
郑州西南新郑市境内是轩辕黄帝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据《大戴礼记》云:“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如今在河南新郑留下许多有关黄帝的传说和先祖们奋斗的足迹……大隗山遗址相传是黄帝的演兵场。黄帝在这里策划了与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与炎帝部落的阪泉之役。轩辕丘是黄帝故都。黄帝在这里选贤任能、设官司职,致力于各部落间的团结与发展,建立起完备的联盟体制。黄帝为安抚百姓曾巡游四方,东至东海,南抵长江,西至崆峒,北至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国家基础。黄帝在位百年,逝于荆山(今河南灵宝),葬于上郡(今陕西黄陵)。
B.夏禹之都——阳城
夏氏大禹所开创的夏王朝,是中国父传子家天下的开始。据《史记·周本纪·集解》云: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王城岗属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考古发现有东西两城并列城堡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禹都阳城”相符。夏禹在这里临天下、彪青史,完成了华夏大地奴隶制社会的奠基。大禹治水是我国脍炙人口的颂禹传说。相传大禹劳身焦思、顶风淋雨,和人民一道与大河洪水抗争,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涝”,“播九河入与海”。在如今的中原大地上,仍然可以探寻到大禹治水的足迹。
C.夏启之都——阳翟
夏启继禹位,定都阳翟。有《竹书红本》云:“帝郡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钓台”;据《穆天子传》云:“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台之近,以观夏侯启之所居”;依《河南一统志》:“阳翟、钓台、黄台在禹州市境”。
D.夏太康、仲康、后翌、桀诸王都——斟
据史书记载“夏启死后,子太康都斟,后翌居之,仲康都之。中经有穷氏代夏40年,少康还都斟”。斟地望在伊洛河下游,今郑州巩义市西南稍柴村一带,现存1100多平方米夏文化遗址。
斟历经夏王朝四代君主和后翌等200余年,特别是有穷氏成汤灭夏桀,东方夷族控制中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成汤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以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人类遗传基因的交融和文化的多源性,壮大了远古华夏民族的生存能力和活动空间,华夏文明从此走向辉煌。
E.先商故地——南亳
据史料《帝系谱》记载:“帝喾年十五佐颛顼有功,封为诸侯邑于高辛”;《左传》云:昔高辛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阏伯因而成为商族部落的领袖,被商人称为始祖。阏伯观星授时的高台——阏伯台即为商族部落的活动中心。先商民族在这里兴起。
从契、相土到成汤共第十四世,先商部落逐渐壮大、强盛起来,势力范围已伸入到泰山南北、黄海岸边、邙岭脚下,完成了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制方国的转变。位于商丘北部的南亳是先商时期的第一个都城。现今商丘市有“成汤故都,先商故地”之称。
F.成汤故都——新亳
据《史记》、《国语》云:“汤自商丘迁焉,故从先王居”、“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商之兴也俦杌次于丕山”。成汤于夏桀十五年,由商丘迁居殷地——新亳。殷地(新亳)位于丕山下(现郑州市),距夏王都城数十公里,与“从先王居”相符。成汤在新亳完成了对夏桀王朝的战争准备,即而建立起殷商奴隶主政权。殷地(新亳)经成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十王历时百余年。商王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如今在郑州市区内仍保存有3000000 m2的商城遗址。新亳,在华夏文明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现存的商代古城墙、王室宫殿基址,手工作坊遗址和青铜重器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仍屹立于地面的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古代都城。“华夏第一都”受之无愧。
G.殷王仲丁都——敖(嚣)
仲丁为太戊之子。他即位当年因国都新亳遭洪水威胁迁都于敖(嚣)。据史书记载,“荥阳古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括地志》;“济水又东径敖山北,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水经·济水注》。现郑州西山小双桥村考古发现有商代前期宫殿遗址。其文化年代与敖都时代相当。出土有大型青铜建筑蚀件、特磬及夯筑基址、壕沟等。其建筑规模之大,非商王莫属。
H.殷商故都——殷墟
盘庚,子姓,名旬,商王朝第十九代国君。盘庚于公元前1387年决定从“奄”(山东曲阜)迁都于“殷”(安阳小屯)。从此,殷地安阳新都成为殷商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殷商政权在这里传位八代,历时273年。现存30 km2的殷墟遗址。在这里发现的“甲骨文”残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它第一次真实地记录了华夏文明光辉的史诗篇章。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骨器、石器、漆器、木器和象牙雕等珍贵文物,特别是重达875 kg的“司毋戊鼎”,堪称世界青铜器之最,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2.大地地貌景观之精华
(1)雄伟的大地台阶——太行山
A.深邃的高山峡谷
高山峡谷地貌是太行风光的轴心。其沟谷蜿蜒深邃,长度可达百余千米,地形切割亦在数百米以上,而大部分地段谷底宽度仅有百米之遥。峡谷两侧危崖高耸,非昂首不得天日。过栈道攀悬崖达于山顶者,征服之感便可油然而生。高山峡谷风光的精美之处是岩溶地貌和丹霞景观。沿峡谷而上,山峦之巅的断壁残丘似有万里长城之宏伟、金字塔之雄壮、古城堡之惟妙,而石灰岩峰林、峰丛更是跌宕起伏,流露出江南秀色。水流尽头,围谷环套,赋予山水“四神之砂”的神秘色彩。幽谷深处时有“世外桃源”闪出,这里有急流飞涧、有如诗如画的梯田绕山、更有民居石屋升起的缕缕炊烟……。
B.美妙的峰林峰丛
温带季风型构造岩溶地貌是太行风光的一个亮点。这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冰霜,在化学风化和构造侵蚀的双重地质营力作用下,沿峡谷两侧常出现宝塔状峰林和锥状峰丛等较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景观。当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时,岩溶地貌多与类丹霞地貌相伴出现,形成石林、峰林、峰丛地貌与“金字塔”、“纪念碑”、“长墙”地形交相辉映的壮观场景。峰、峦、台、壁、峡、瀑、潭、涧、溪、泉,自然融合;雄、奇、险、秀,浑然一体;是太行岩溶地貌景观与桂林山水的不同特异之处。在春、夏时节,这里鸟语花香、绿映群山;深秋霜降,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降临,银装素裹,一派林海雪原。更为称奇叫绝的是,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可以欣赏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清新景象;在三九严寒,还能领略“桃红柳绿洞中来”的诗情画意。
C.神奇的类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特指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砾岩岩层,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和构造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地貌景观。其山体造型如同斧劈刀削,多呈塔状、柱状或古城堡状、方山状的残山地形。千奇百态的紫红色峰丛石林在碧水绿林的衬映下,犹如烧红天边的一片丹霞祥云。
河南境内的类丹霞地貌景观集中分布在太行尾闾及黄河三门峡谷两侧,仅在峪里一处便有九岭十六峰对立相峙,在环翠峪深处可见百余石柱刺破青山昂首耸立。当高峡平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时,奇山异峰如出水芙蓉争奇斗艳,俨然一幅北国千岛湖之美丽画卷。
(2)天然界碑——伏牛、大别山
A.八百里峰岭连天立
峰岭地貌景观由峰峰毗邻相连成岭而得名,因其主要发育在造山运动为构造表现形式的花岗岩出露区,故使伏牛-大别风光独树一帜。这里是我国陆内碰撞造山的前沿,花岗质岩石分布面积占区域面积的70%以上。其地貌营力以构造侵蚀、重力滑塌为主导,造成山峰挺拔耸立,形同铁壁铜墙。在主峰两侧时有奇石突起如林似丛,山坡之上、沟谷之中可见万道石瀑汇聚,犹如蛟龙戏水,翻江倒海,气壮河山。
伏牛-大别风光有峰景、水景、洞景三部曲。即水秀,一瀑三折、急流飞涧、温泉四溢、碧潭清泉珠涟;洞奇,洞内有天,天外有山,山下有水,水边有田;峰险,似斧劈刀削直插云霄。登高望远,上可扶天挽月,下可观黄河,如丝如辫。
B.大地盆景玲珑剔透
石弹景观是花岗质岩石遭受球形风化剥蚀以后,风化残余物呈圆球状、浑圆状,石弹在原地堆放而成的一种特异地形。景观分布受岩体出露规模的限制,加之石弹堆放错落有致,在林木水域的点缀下更显得娇小玲珑。故誉名“大地盆景”。
花岗岩石弹地形以奇峰怪石、深径幽洞为胜景。虽乱石遍野,仍似猕猴嬉戏、似虎豹归山、似乌龙探海;更有出水芙蓉者,各抱一势绝无雷同。景观之美妙,堪于峨眉之秀、黄山之奇、雁荡之怪异。
C.铁流滚滚话火山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火山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西自信阳市郊龟山起,向东至金刚台,绵延达数百公里。且火山成矿丰富、熔岩造形生动,火山链、火山颈、火山地垒是大别火山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火山地垒为火山熔岩随岩浆侵入而隆升,形成的相对高差达1000 m以上的地垒状地貌。在熔岩被上,时而有高达百米的火山颈、火山柱、火山针等尖锐山峰耸立。它们是火山通道的遗迹。火山链由火山熔丘和相伴产生的复合熔岩流呈线状排列而成。熔岩流随地形变化而造形各异,有石龙状、翻花状、绳状和象鼻状。有巨大的硅化木化石横卧熔岩流之下,侧旁荆棘丛生给人以“焦木逢春”之遐想。伴随火山爆发,有珍珠岩、沸石、膨润土和金、银、钼等矿产涌出,可使游人休闲观光之余,感受大自然神秘的成矿过程。
3.地壳运动之奥妙
(1)地幔之窗——太行山超岩石圈断裂带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原始地球云团在跟随太阳系运转过程中,通过冷凝固化及重力分异、化学分异作用的改造,逐渐从混沌状态演化成具由铁镍地心、铁镁质地幔和硅铝质地壳组成的同心环状圈层结构的星体。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仅能对地壳表层范围进行勘查和研究,深部的物质则主要依靠地球物理和陨石学研究推测。而当深部物质偶然被地幔柱送达地表时,即被视为研究地球深部物质特征地“地幔之窗”。
在新构造运动时期,我国东部处于太平洋西侧弧后扩张体系的动力学环境中。华北大陆受其影响,平原区地壳减薄地幔上隆,沿太行山超岩石圈断裂带形成幔源岩浆喷溢。幔源岩浆深度可达130~150 km。在岩浆通道中,伴生金伯利岩、橄榄岩的产出,有宝石级金刚石、含铬镁铝榴石、铬尖晶石和橄榄石矿物生成。
(2)地史学教科书——中岳嵩山
在地质史学研究中,有一种学说叫“灾变论”。灾变论的核心是“全球性的强大而突发裂变强烈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反复多次的突变不断地创造出有机体”。地质学家将这种全球性的大变革叫作“地壳构造运动”。根据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顺序,将地壳物质划分出代表初始基底的太古宇、代表显生宙盖层的元古宇和由脊椎动物演变为代表的古生界、中生界及由哺乳动物演变为代表的新生界。即,用地质年代来概括地球演化历史的流程。嵩山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地质理论。发生在2300 Ma前的嵩阳运动,使这里荒凉的原始古陆被“嵩阳海”淹没。发生在1850 Ma前的中岳运动迫使嵩阳海水退却,巨厚的浅海沉积物从海底崛起,并褶皱成嵩山。此后发生的少林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燕山运动均造成频繁的海侵、海退,留下了前古大陆冰川的遗迹、古海洋生物化石群和大地母亲为迎接人类到来所准备的矿产资源。不能遗忘的是,在30 Ma前,这里曾经历了一段烈日炎炎的“荒漠化”时期,中原大地变得一片赤红,寸草不生。这种“温室效应”从何而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3)中原金库——小秦岭
小秦岭位于豫陕交界的华山山脉东段,其中有世界级的巨型金矿床。其黄金远景资源量达千吨,现已探明黄金储量数百吨,仅在灵宝市境内就有黄金企业百余家,年生产黄金数十万两,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利用大型矿山、工业基础设施开展工业旅游的项目,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小秦岭金矿区,游人不但可以领略大自然的壮丽画卷,欣赏黄河文化的辉煌篇章,还可以通过黄金矿山的考察、黄金企业的参观访问,满足求知欲和激发购物欲望。从而使旅游产品不仅达到商业目的,而且提高到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理想境界。
(4)水上长城——古黄河堤防工程
黄河自冲破中条山脉的束缚进入中原大地,河流发育阶段即步入老年期。河流地质作用以堆积为主,从而决定了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徙的特征。有史以来,孟津以下黄河河道决溢1593次,大型改道26次,并形成面积达250000 km2的隆突三角洲冲积平原。在黄泛平原上,黄河故道以及相伴的古代防洪堤坝纵横交错,构成规模宏大的水上长城体系。在中原大地上,黄河在这里南北滚动数千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河流地貌景观,其中不少地方还可找到黄河儿女同自然抗争的身影与足迹。在这里,可以看到大禹治水开挖的“禹贡河”遗迹,战国时期的南水北调渠首工程遗址,明清时代的特大洪水分流工程和三堤夹两河工程遗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利用地质规律改造自然的生动范例。
(5)中国中央造山系——伏牛-大别山
我国中部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是世界范围内典型的碰撞造山带之一。位于河南境内的伏牛-大别山脉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中央造山系中构造发育、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它是在初始陆壳基础之上,以初始裂谷发生、历经不同构造体制,具深度地质背景的沟、弧、盆构造,板块俯冲构造和陆内碰撞造山构造为发育特征的强大复合型造山链。强烈的造山运动过后,山链开始拉张伸展,山间裂陷湖盆的生成为恐龙时代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伏牛-大别山可称之为现代地质学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