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与地勘差别大怎么办
A. 对体制转换时期地质工作体制和机制的评述
一、在地质工作体制转换时期,由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促进了地勘单位地质找矿成果和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高
按照可比口径测算,即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1997年投入的地勘费只相当于1978年的45.1%,投入的占探工作量只相当于1978年的6.8%,而产出的地质报告数相当于1978年的161%,新发现的矿产地相当于1978年的104%。主要地质成果有:
煤矿方面: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神府—东胜煤田,经勘探证实为世界级特大型煤田。矿山建设方面重点扩建了北票、开滦、阳泉、阜新、鸡西、徐州、天府、黄石等30多处老矿区,以及兖州、大同、邢台、晋城、潞安等14个现代矿务局。地质勘探取得丰硕成果,一些老矿区远景在扩大,2000年全国煤炭产量达12.99亿吨,为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2.1倍。
石油方面:贯彻东部挖潜、发展西部、开拓海域、油气并举的方针,在东海、南海、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进行的油气勘查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大庆油田持续保持生产5000万吨以上原油的高产水平。2000年,全国原油产量达1.63亿吨,为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5倍。
铁矿方面: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铁矿石,其中年产量大于1000万吨的有河北、辽宁、山西、四川、北京、内蒙古和安徽等省(区、市)。2000年全国产铁矿石22256万吨,为1978年的1.9倍。
10种有色金属矿产的勘查在福建、新疆、陕西、甘肃、西藏、云南等西南地区以及全国其他一些地区都取得很好的成果。2000年全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760万吨,为1978年的7.9倍。
黄金方面:经地质勘查结果表明,全国有26个省(区、市)有金矿产地,其中在小秦岭地区、山东招远地区、贵州黔南等地区的勘查收获最为丰硕。改革开放期间全国累计探明金矿储量约为改革开放前探明储量的7倍。2000年全国产金176.91吨,为1978年的9倍。
化工矿业方面:改革开放时期是化工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国家投入130多亿元建设磷、硫、钾等矿山,这是计划经济经济时期的8倍多,基本形成了昆阳、开阳、襄阳等八大磷矿基地,广东云浮、安徽新桥、内蒙古炭窑口等三大硫铁矿基地,青海钾肥生产基地,辽宁硼矿,浙江萤石和广西重晶石矿生产基地。2000年化肥全国产3286万吨,为1978年的3.9倍。
建材矿产勘查开发在改革开放时期也获得大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批建材矿生产基地。2000年全国累计探明水泥石灰岩储量达54.2亿吨。全国生产水泥57700万吨,为1978年的8.8倍。
盐矿方面:改革开放时期基本形成了东部海盐、西部湖盐、中部井矿盐的生产格局。由于海盐产量占总产量71%左右,海盐又易受气候影响,所以盐业生产呈时高时低的波动式发展。2000年全国产盐3128万吨,为1978年的1.6倍。
二、在取得丰硕地质成果的同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也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很明显,从当时整个地质工作供求形势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的庞大的地质勘查队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则不需要那么多了,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所以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是所有地勘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而所有地勘单位也确实这样做了,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在1978年,预算内地质工作收入是地矿部门除探矿厂收入之外的唯一收入。而到1997年,预算内地质工作收入只占地矿部总收入的19.1%,预算外收入占总收入的33.9%,说明“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以及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地勘主业的变化也是很大的,这就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开辟地质勘查多种资金渠道”的问题。实际上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地质勘查工作除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以外,应当是“谁受益,谁投入”,无需专门强调“开辟多种资金渠道”。尽管如此,这个政策的提出对推动地质工作的改革仍然起重要作用。1978年地矿部门地勘主业总收入为101437万元,全部为预算内地勘费的拨款;而到了1997年,地勘主业的总收入为1073633万元,其中预算内地勘费为744291万元,占总收入的69.3%。社会资金和其他资金的投入329342万元,占总收入的30.7%。而且在预算内地勘收入中也增加了多种资金渠道,成就显著。
三、实行企业化改革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大大增强了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
企业化改革取向就是在事业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企业化管理,比照企业进行机制改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承包经营,进而是资产承包经济责任制。承包经营主要是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用契约的形式确定国家和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形式多种多样,方法灵活,适应性强,适合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起始阶段的特点。地矿部移植过来为我所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使地勘单位具有一定的活力,这个活力来源于地矿主管部门与地勘单位之间责、权、利的界定,从而使地勘单位产生一种动力机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一点可以从20年地矿部门总收入、生产增加值、资产负债的变化情况得到证明(表2-4)。
表2-4 1978~1997年地矿部门总收入及资产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续表
由表2-4可知,20年地矿部门的总收入增加15倍,生产增加值增加13.4倍,资产总量增加9.7倍,净资产增加4.2倍,而劳动者报酬总量增加12.6倍,人均劳动者年收入(1997年为8951元;1978年为737元)增加11.1倍。
四、改革的成就应当归功于地质主管部门强有力的领导,理论的先导,以及广大地质职工的支持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各部委对地质部门体制改革的领导是强有力的,1980年以后,每年的地质工作会议都是以改革为重心,带动整体地质工作。以地矿部为例,1985年党组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制订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总体构想,并开始组织力量着手起草《地矿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986年4月,《纲要》讨论稿提交全国地矿局长会议讨论。1987年1月,经过这一年改革实践的检验和多次修改后的《纲要》稿,再次提交全国地矿局长会议讨论。会后,经地矿部党组审定,1987年3月19日,正式以地发[1987]130号文印发,成为指导全国地质工作改革的标志性文件。《纲要》提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活力、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地质工作体制,逐步实现部分地质工作成果商品化、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或经营管理企业化,以及地质工作或地质队伍社会化,为提高地质工作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体制、机制保证。《纲要》还提出,按地质工作成果是否适用于有偿转让使用,把地质工作分为两类: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成果,应属于无偿提供使用的范围;开发性地质工作成果,应属于有偿转让使用的范围。正是这个改革《纲要》,指导着体制转换时期全程的地质工作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2)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理论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突出表现在“三大问题”的讨论上:①关于地质勘查工作性质问题的讨论。正确认识地质工作性质是研究地质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制订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地质勘查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按照产业划分的理论,强调了地质勘查作为基础产业的定位,位于国民经济的最前端,它直接制约着矿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后续加工业的发展指出地质工作改革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②关于地质工作“三化”问题的讨论。提出地质工作面对的外部环境改革形势,必须冲破原来固有的封闭体系,全面走向开发。为此,就应当以地质市场为突破口,通过地质成果和地质勘查劳务的有偿使用,探索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进而要求广大地勘行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认真分析地质勘查成果的商品属性,认识推行地质成果商品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③ 关于增强地勘单位活力问题的讨论。指出地勘单位是地质工作这一有机整体的基本细胞,细胞是否有活力,直接关系着机体的活力,所以必须把搞活地勘单位作为保证地质工作有机体活力的关键。
(3) 改革也得到了地勘单位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强有力支持。地质工作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设想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欢迎,许多单位主动要求作为试点,先走一步。没有被试点的单位,也自发的搞起改革来了。有许多改革进程中的好经验,就是来自于自发改革单位的总结。所以改革成就的取得,更应当归功于各级地勘单位的领导,和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职工。
五、改革还遗留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于地质成果商品化,当时还只限于政府出资从事的开发性地质工作成果,所以提出“两次交换”的理论,见图2 - 1:
图2-1 “两次交换”理论示意图
虽然当时也提出了直接交换,但没有作为改革的重点,而是在间接交换上想出了不少办法,影响了地勘单位对地质成果产权占有的良好机遇。
关于地勘单位企业化还仅仅限于经营管理企业化,也就是如何把政府的钱、社会资金的钱花好、用好,始终处于“打工”的角色,缺少出资者经营自己资本的意识,这一点在自筹资金从事地质工作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不是基层地勘单位本身的问题,而是改革整体设想就存在的局限性。也就是对从事地质勘查生产的企业,到底应当是什么的企业模式,并没有清晰而具体的构想,所以难免在实践上举步艰难。
关于地质工作社会化或地质队伍社会化,当时的目标并不十分清楚,即使清楚了,也是地勘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如离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至今也难以解决。同时有些外部条件,也是当时没有想到的,如企业职工退休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的待遇,相差之大,严重影响地勘单位企业化的改革走向; 再比如大量原国有企业在竞争中,被民营企业所取代,也直接影响地勘单位所办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地勘单位企业化的改革难以有更大的突破。
B. 工程地质勘察与地质勘探是一回事吗 它们有什么区别
用最通俗的话解释:
工程地质是通过钻探及测试,查明地下的岩石、土层的软硬程度,地下水情内况,分析是容否适宜造房子、桥梁、大坝等建构筑,工作单位一般叫岩土勘察公司,在城区附近较多,流动不频;
地质勘探是通过钻探,看看地下是否有矿石、石油、煤层等,工作单位一般是地质调查院、地质勘探大队,大多需在山地、旷野等广阔天地奔波。
C. 地质旧三件和新五件的区别是什么
旧三件指: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
个人认为新三件应该有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
一直以来,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这三件不起眼的小工具就被地质工作者亲切地叫做“三大件”,它们的确是野外从事地质勘查工作不可缺少的装备。在渺无人烟的野外,指引方向、看图、量产状、采样和观察标本可少不得它们。如果哪个伙计得到把趁手的地质锤、一个指针灵活的罗盘或者一个倍数高视域好的放大镜准会让他乐上半天,像士兵得了把好枪似的开心。
刚参加工作那会,便听说单位有个卢劳模,出了名的吃苦耐劳。那时,他已经接近退休年龄,却仍然活跃在深山老林踏勘找矿,爬起山来如豹子,连年轻人都自愧弗如,和他的敬业精神一样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地质锤。严格说来那已经不能算地质锤,因为地质锤为了便于携带,一般做得轻巧而坚固,而他的地质锤是特制的,份量比常用的重许多,把子也特别长,这哪是地质锤呵,简直就是个八磅锤啊 ,但是在野外敲标本可好使了,就像黄宏演的小品里说的,按锤计量,一锤下去抵人家敲好几锤呢。开始我以为这老头一定身材魁梧,遒劲有力,后来一见,却原来如“李元霸”般瘦削,但腰杆挺得笔直,非常精神,也不由得被他那份地质情结而深深地感动。
在野外,我们如果看到细直的茶籽树干,总会把它采回来,因为茶籽树干坚韧而有弹性,是上好的铁锤把的材料,晾干了留着备用。我曾从老表的柴火堆里拣得一根檀木做铁锤把子,非常结实好用,一直用了好多年。
罗盘,就是指南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地质用的罗盘是特制的,除了具指向作用外,还可以量俯仰角,打水平,是野外测量产状和地质数据的专用工具,功能多且携带方便。看一个地质队员野外工作时间的长短,只要看他的罗盘破损程度就知道了,罗盘是属于相对贵重的装备,不允许轻易更换,所以一般损坏了都是自己修理,用的年限一长,经多了摔打磨蹭,漆皮斑驳,转轴不灵便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是我们经常会把顶针拿出来细磨,保证指南针的运转灵活,照样好用,地质人讲究的就是经久耐用和艰苦朴素,常有老地质队员拿着罗盘自豪地跟小辈说他的罗盘跟了他多少多少年了,爱抚的神情让人想起老将对待小兵的亲切。地质包里放大镜也是必备的,是地质队员野外观察岩性矿物的“眼睛”,特别是粒度细小的岩石全靠它来辨别。放大镜的好坏差别很大,同样标二十倍,我们用的国产的普通双镜片视域非常小,由于焦距小到要镜片快帖近岩石标本,光线非常暗,很难看清楚,而有人从国外带回来的放大镜,视域大,焦距长,看得又亮又清楚,制作还非常精巧,实在让人喜爱。可那是稀罕物,不是人人都能配发的,有时想从老总那来个“顺手牵羊”,可人家也是爱不释手的,宝贝着呢。
除了这“三大件”,地质队员还会随身携带几样小物件,那就是铅笔、针管笔和绘图板。铅笔是野外记录和描图必需的,几十年来地质队员一直用铅笔作记录是有道理的,它不会像水笔那样出现没有墨水或出故障而写不出来的情况,记录的笔迹更不会因野外天气环境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有时翻看几十年前的原始资料,铅笔的痕迹依然,而水笔的却很难保存良好。我们上山前都会预先削好几只铅笔放在铅笔盒里,还得带上刀片以便随身削笔。打开地质队员的铅笔盒,齐刷刷的一排笔尖削得那么整齐匀称,真像是一盒工艺品。你会为此奇怪:那么粗糙的手,怎么会削得出这么漂亮的铅笔。针管笔是图文着墨的专用笔,它的笔尖是根细细的针管,根据所需线条的粗细,有0.13-2.0mm各种不同的规格,我们常用的是0.3-0.5mm的,地质手图、清图或记录文字着墨都合适,用着方便。它所用的墨水也有讲究,是不容易沉淀结块的专用绘图墨水,但你仍然得勤洗笔头,不然会出水不畅。绘图板是野外小组必带的一件东西,因为野外工作远离都市,条件较差,住在老百姓家里,不可能有那么平整的桌面可供画图,因此带上一块绘图板,才好把地质勘查的数据和要素绘到地质图上去。收队回来,我们也习惯把绘图板铺在办公桌上,无论画图写字都很平整。
九十年代末,数码产品和电脑逐渐在中国普及,地质行业也兴起了一股数码电子化热潮,三大件依然必不可少,但是悄然出现了“新三件”: GPS定位仪、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
GP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小小的GPS信号终端即GPS定位仪可在全球任何位置立刻得到你的经纬度海拔等方位。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大兵身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年逐渐扩展到民用,在野外地质勘查时可谓大显身手,它的运用大大减小了野外对图和定位的难度,小小的收音机似的盒子和天上的定位卫星之间的信号传输,可以方便快捷而且精确地把你所在地点的经纬度分秒不差地显示出来,犹如天上有支无形的手在指引着你,告诉你此时身处何方,再也不用只靠罗盘地图来定位那么费脑筋了。无论你身处广袤的戈壁沙漠还是茫茫的热带雨林,手拿GPS定位仪就再也没有迷路之虞了。
数码相机最近几年已经非常普及,野外地质现象基本上可以不用现场素描了,回到驻地就着现场拍摄的图片轻松绘制素描图,真的是很方便。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大量野外笔录逗留时间,现在每个项目组都配备了一个高像素的数码相机。假如没有电脑,那GPS或数码相机的作用也会减小很多。
大量的数据和图片都需要在电脑上处理,所以,这些年电脑越来越普及,现在基本上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了,地质图件的编绘在专用地质绘图软件MAPGIS的帮助下,效率提高了许多倍,巨量的数据都在笔记本电脑里运算处理,非常快捷准确,携带也很方便。当年我们画一条剖面时,产状、真厚度以及方位,用多功能计算器输入公式要算好半天,而且容易算错,现在只需把它输入软件,点几下鼠标就能轻松搞定了。原来收队回到驻地,整理野外资料有时需要比野外更长的工作时间,很难想象这么多资料,我们当年要带上多少个箱子来装它,要多少个人协同来完成。而现在有了电脑和高效率的软件,很多资料在野外就已经整理好,一个原来要整理大半年的矿区资料可能几天功夫就可以图文并茂地呈现在你面前,让你不得不感慨科技发展带来的高效率。还有让人觉得更玄乎的,原来采集到的地质样品,运回实验室通过化学分析,前后至少一个礼拜时间才能得出样品的元素分布和品位等信息,现在一个手执的便携式矿物元素分析仪,半分钟就可以把标本的元素含量测试出来,及时指导野外地质勘查。这样的巨大的变化在我们的地质工作中可谓随处可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对地质找矿的投入源源不断地增加,勘查方法和手段不断地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地质勘查事业有了巨大的进步,从老的“三大件”和现在新出现的“三大件”,还有未来将不断涌现的更多的新手段、新方法、新设备无不显示着我们地质行业的欣欣向荣,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为此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王骏)
D. 地质勘查与地质调查的区别和联系
不是楼上那样的
地质勘察分为岩土勘察和矿体(资源)勘察,是通过钻探、物探、取内样、原位测试等手段查容明区域内地层的详细情况(包括地层分布、力学性质、矿体范围和厚度等等);地质调查是利用”三大件”——罗盘、地质锤、显微镜——翻山越岭的在地形图上确定地层分界点、地层产状、地质构造。前者的成果是勘察报告,后者的成果是地质图。
地质调查时地质勘查的依据;地质勘查是地质调查的应用。地质勘查的工作精度也远远大于地质调查。
E. 地质勘察与地质勘查专业有何区别
无论那个学校的类似专业都是这个“勘查”,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版要说区别,权地质勘察主要是指研究工程类的地质问题,像工民建勘察、公路勘察等;地质勘查是指研究地质类的工程问题,像地质灾害的勘查、矿产的勘查等。
F. 地质勘查水土腐蚀性较大施工如何处理
一般在勘察报告中的地下水腐蚀性及场地土的腐蚀性达到弱腐蚀等级以上时回,勘察报告的单项结答论和设计施工建议中会列出相应地区的处理方式,一般来说假如可以重新选址,这种工程地质条件已经影响到工程建设适宜性的状况下,应该要重新选址;当然现在几乎很少有人为了一个房子重新买块地,那就处理,要么处理工程地质条件,处理工程地质条件就是污染源该消除就消除,要是污染土和腐蚀性地下水仅分布一点的话,那就该换就换,该抽就抽,要么修改建构筑物的结构建筑设计,并严格按照防腐蚀要求进行施工。
(注:本答案所列各处理方法为勘察报告中所列举的各种应对地下水及场地土腐蚀性较大的整改措施,具体施工以及当地经验的处理方式可能与答案所列措施有较大出入时应以有经验的处理方式为准。)
G. 地勘与地质灾害评估的区别
地勘是指
地质勘查
,一般是指对矿产、资源、环境进行储量、可行性等的勘查行为。
而地质灾害评估是指运用地质手段,对某区域未来是否会发生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作出
可行性评价
。
H.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与地质勘探,有什么区别,我公司想办安全生产许可证说有区别不给办。谢谢
如果是新立矿山企业应是采矿证置前然后才能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
I. 地质勘探和地质勘查具体有什么区别
地质复勘探和地质勘查具体有什制么区别
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广义地说,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
J. 打桩深度与地质深度不符,怎么办
工程勘察因取样间距较大,不一定完全反映地形地质走向。打桩深度需符合设计内和施工规范,容与勘探深度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勘察单位提供的勘察数据与现场完全不符,造成误导设计和建设单位,不排除有弄虚作假的可能,可以提出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