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阶段的地质构造是什么
『壹』 什么是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专层等,称为地质构造。属
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贰』 地质构造基本知识
(一)地质构造和地层
1.地质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石,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例如:由地质作用在岩层中形成的背斜和向斜褶曲、断层、节理、劈理等断裂,以及其他的面状,线状构造等均匀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其成因主要是由内力地质作用造成。
2.地层
地层是指沉积岩、火成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和一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层状岩石。概括地说,地层是一切层状岩石的总称。
地层与岩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层含有时代的概念;而岩层则不具有时代概念。所以地层是研究地壳历史的依据。对一个地区或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可确定地层的生成顺序和时代;还可进一步分析地层形成时的环境,从而就可了解到古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规律以及地壳运动的规律等。
(二)岩层的接触关系
岩层的接触关系,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据其成因特征,可以分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两大类型(图1-5)。
图1-5 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形成过程示意剖面图
O—奥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箭头代表地壳运动的方向)
1.整合接触
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若其产状一致,在沉积上和生物演化上都是连续的,则这种关系就称整合接触。它说明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以相对下降为主,所以发生在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沉积过程是连续的,其间没有发生过足以引起较长时间沉积间断的构造运动。如图1-5中的志留系(S)与奥陶系(O)之间的接触关系即为整合接触。
2.不整合接触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在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间有一明显沉积间断,并且在古生物演化顺序上也不连续,岩层的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不整合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上下两套岩层间虽然产状一致,但有明显沉积间断、时代不连续(图1-6)。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有明显沉积间断,并以一定角度相交的关系(图1-6)。
(三)单斜构造与岩层产状
1.单斜构造
通常把接近水平或倾斜角度小于5°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原来的水平岩层,由于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产状发生变动,造成岩层层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相交故这类岩层称为倾斜岩层(图1-7)。如果在某一地区,出现一套岩层都朝一个方向倾斜,且倾斜的角度又大致相同时,称为单斜岩层。
图1-6 岩层的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岩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图1-7 单斜岩层示意图
2.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及其状态;它是以岩层的产状要素来确定的。
岩层的产状要素是指倾斜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图1-8)。只要测量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就可以确定岩层的空间的位置及其形态,它是研究各种构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依据。
图1-8 岩层产状要素示意图
AB—岩层的走向;OD'—岩层的倾向;a—倾角
(1)岩层的走向
倾斜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图1-8)。走向线是一条水平线,其两端延伸方向称岩层走向。走向线延伸的两个方向相差180°,如呈北东—南西方向、北西—南东方向等。
(2)岩层的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且沿岩层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所指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图1-8)。倾向表示岩层倾斜的方向。
(3)岩层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的夹角称岩层倾角(图1-8)。倾斜范围在0°~90°之间。若倾角近于0°,为水平岩层;若倾角等于90°时,称为直立岩层;余者统称倾斜岩层。
(四)褶皱构造
在褶皱构造中,岩层的每一个向上或向下的弯曲称为褶曲。它是地壳运动所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是由一系列褶曲组合而成的,即岩层受力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完整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①背斜在形态上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曲;两翼岩层相背倾斜,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②向斜在形态上是岩层向下拗陷的褶曲。两翼岩层相向倾斜,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
为了研究和描述褶皱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我们必须要了解褶皱要素。褶皱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轴迹和槽线等(图1-9和表1-11)。
图1-9 背斜和向斜在剖面和平面上的特征、褶皱示意图
表1-11 褶皱要素
(五)断裂构造
当岩石受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产生各种破裂或沿破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裂构造。其特点是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按岩石破裂特点,破裂构造主要分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1.节理
岩石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这种破裂构造称节理(图1-10)。
图1-10 节理
A—纵节理;B—横节理;C—斜节理
节理是岩石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常成群出现,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排列。节理因所处构造部位不同,其长度、宽度、规格、形状等差异悬殊,节理裂开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张开、有的紧闭。节理分布密集程序也不相同,主要受岩石性质及受力情况所控制,脆性岩石中的节理要比柔性岩石中发育。
2.断层
断层是破裂面两侧岩层,沿着破裂面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它往往是节理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而且在岩层和岩体中广泛分布。
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称断层要素。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和破碎带(图1-11)。
图1-11 断层要素
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受力后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断层面。
破碎带:大断层的断层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组成,称为断层破碎带。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交线,称断层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盘,称为断盘。
断距:断层面两侧盘相对移动的距离,称断距。
『叁』 地质方面结构和构造的区别是什么
两者区别在于概念完全不同,地址结构指岩石构成的特征,地质结构主要表示矿物或矿物之间的各种特征。
1、地质结构定义:地质学术语,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料大小、晶料相对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2、地质构造定义:构造是地质构造的简称。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地质元素是岩石圈中构造运动的产物。各种地质构造具有相应的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条件。
(3)每个阶段的地质构造是什么扩展阅读: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肆』 整个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划分哪些构造阶段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伍』 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征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的特征: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节理的特征: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断层的特征: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陆』 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根据遥感地质解译结果和已知资料的综合分析,区内地质发展史可划分出前华力西期(新元古代)、华力西期(晚古生代)、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中生代中、晚期—新生代)三大阶段。
1.前华力西期构造
新元古代早期,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增生块体回降,沉积了一套准地槽型海相碎屑岩夹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即青白口系加疙瘩组。晚期海槽继续回落过程中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沉积了一套类复理石建造相当于震旦系额尔古纳河组,并与下伏加疙瘩组保持连续沉积。该套岩系具有冒地槽性质,属深变质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夹酸性火山岩-沉积建造。地质作用以断裂隆升和岩浆侵入为主导。
区内早—中寒武世由于受早加里东运动的影响,缺失中下寒武统的沉积。早中奥陶世时主要沉积了一套海相复理石建造——岛弧型基性、中基性火山岩。
2.华力西期构造
早石炭世发生的华力西中期构造运动使区内地壳明显抬升,大量的华力西中期花岗质岩浆广泛侵位,形成喜桂图旗中华力西地槽褶皱带的额尔古纳褶皱隆起地块,构成了区内达赖沟-金林北东向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和花岗质侵入岩的基底主体部分。同期的华力西中期地槽褶皱带与西伯利亚板块再一次拼接,在区内局部地域接受了一套海相泥质及火山-复理石沉积建造(C1h)。
受华力西中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新元古代岩系遭到变质,导致加疙瘩组和额尔古纳河组变形变质,并受岩浆侵入作用的影响,形成大小不一的块体。
3.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
1)中生代地质构造运动发展阶段
区内进入中生代以后地质构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壳开始重新活动。晚侏罗世开始的燕山运动,断裂和岩浆喷溢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北东向大兴安岭火山岩(侵入岩)带,即区内达赖沟—金林北东向分布的中上侏罗统(J2-3t、J3s、J3y)。早白垩世局部地段出现断陷盆地,并开始接受河湖相沉积,即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
2)火山作用与旋回
遥感解译结果表明,区内火山岩主要存在于中生界中、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吉祥峰组、上库力组和伊力克得组地层内。因此,说明区内在中、晚侏罗世时只少量存在有四期亚旋回火山活动的遗迹。
(1)塔木兰沟期火山旋回
该期火山旋回发生于中晚侏罗世,以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浆溢出为主,并交替出现少量酸性火山岩浆喷发。在喷溢旋回中形成一套厚度大于2000 m的玄武质夹少量安山质火山熔岩、碎屑岩及超浅成玢岩脉。呈灰黑色致密坚硬的玢岩脉,以顺层或斜穿形式密布于火山岩地层内,致使地表常常形成凸凹相间的微突起地貌景观,亦TM图像上显示的柏叶状图斑纹理。
(2)吉祥峰期火山旋回
该期火山旋回在区内活动甚微,仅在南部青年岭东存在一处面积约6 km2的次火山岩。其岩性为碱性流纹岩、英安岩等。
(3)上库力期火山旋回
该期火山旋回是晚侏罗世后期火山活动最强烈的一次。它以中心式喷发及裂隙式溢出酸性—中酸性火山岩浆为主要特点。在强烈的火山喷发中除形成了一套巨厚(>1500 m)火山碎屑和熔岩外,在个别地段还形成并保留有部分火山穹隆和凹陷,即火山机构群遗迹。在地表上常常存在有串珠状或孤立的锥体山或同心放射状沟谷(火山锥、火山口)如金林西、达赖沟东南等地。在TM图像上显示出的大小不一的环形影像。
(4)伊力克得期火山旋回
该期火山旋回是晚侏罗世末期区内最后一次火山活动。它以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浆宁静喷溢为主,形成厚度大于200 m的玄武质火山熔岩、钾质粗安-粗面岩,间夹碎屑岩等组成的一套岩系。
3)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阶段
区内进入新生代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甚微,只在莫尔道嘎河下游入河口处的平安岛一带,发育有一级阶地。
区内进入全新世后植被发育、各种哺乳动物繁衍,此时在沟谷低洼处接受湖积、洪积、冲积、坡积和残积等类型的陆相沉积。
总之,通过该幅遥感地质填图在基础地质和找矿等方面有如下认识:
(1)按影像岩石谱系单位、影像构造-岩石单位划分方案,将区内侵入岩划分出 2 个片麻岩体,7个侵入体单元,并归并为2个序列(彩图5-2)。
(2)依据地质解译结果,在区内东南部达赖沟—金林一带解译圈定出一处火山洼陷构造盆地。
(3)在进行野外验证时在北阿布打沟脑青白口系厚层硅质板岩内,发现一条走向北西、宽1.5~2.0 m的蚀变构造破碎带,Au最高含量达到3.0×10-6。
(4)通过1∶25万遥感地质解译编图总结认为,在1∶20万区调空白区内先期开展遥感地质解译编图,成果可作为指导1∶25万地面地质填图的主要依据,亦可以为野外路线调查减少一定的工作量。
(5)根据区内青白口系加疙瘩组和震旦系额尔古纳河组的分布特点,以及结合其他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它们是捕虏块体无根漂浮于晚石炭世侵入岩序列之上。
(6)根据区域构造展布与已知矿产分布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北东向断裂为控岩、导矿构造,而北西向展布的次级构造应属于控矿或容矿构造,据此,在今后的矿产勘查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柒』 地质构造有哪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拓展资料:
主要分类: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捌』 地质构造
一、大地构造概述
三江地处古亚洲构造域的交接复合部位,构造发展多阶段、多旋回、不平衡性明显,地壳活动性较强,因而地质构造错综复杂。大地构造发展与演化,经历了地块形成阶段、再生地槽发展阶段、盖层形成发展阶段和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古生代以来,地质构造总的发展是在古大陆壳内,由隆拱拉张裂陷到沉降挤压闭合,经历多期势力交替的体制,其总的趋势是从稳定向活动过渡,又从活动向稳定发展。本区由3个大地构造单元构成,即佳木斯隆起、宝清过渡带、三江新断裂带组成。
二、第四系基底构造简述
根据本次物探资料、收集资料及以往物探资料,将三江平原前第四系基底划分为佳木斯隆起、宝清过渡带、三江新断裂带等3个大地构造单元。现分述如下。
(一)佳木斯隆起
为老爷岭地块主体部分,呈北窄南宽的楔形展布,北过黑龙江延入俄罗斯,南被敦密深断裂隔截,西与张广才岭边缘隆起毗邻,东与宝清-密山过渡带相连。
(二)宝清过渡带
位于佳木斯隆起带以东,包括富锦、宝清等地,呈南北向向西突出的弧形展布,北部被三江平原掩盖,东部与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毗邻。本区是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形成与发展的过渡带。次级构造单元“宝清坳陷”叙述如下。
宝清坳陷:位于过渡带北部宝清一带,形状不规则,基底为桦南隆起东延部分,中元古代以来长期处于抬升剥蚀,中加里东期碱长花岗岩比较发育。
(三)三江新断裂带
本断裂包括绥滨、同江、抚远等地,是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区的平坦低洼地,周围环山,其间有零星小丘起伏,向北过江与俄罗斯阿穆尔盆地相连,西界为依舒深断裂。断陷基底可分为性质不同的3个区。
西部区:双山—富锦—街津口一线以西,重、磁场反应是正负异常值小,圈闭面积小,无方向性,重力场反应为地貌隆起区,是佳木斯隆起带北延部分。由古元古界兴东群和古元古代花岗岩组成结晶基底。
中部区:在西部区以东,索伦—菜嘴子一线以西。重、磁异常值中等,差值变化不大,方向性较强,呈北北东向,圈闭稀疏,反映较稳定的褶皱背景,是宝清过渡带北延部分。基底由上古生界及早中生代花岗岩组成。
东部区:菜嘴子—勤得利一线以东,重、磁异常差值大,圈闭紧密,方向性强,显示线形紧密褶皱带特征,为完达山晚印支期再生优地槽褶皱带向北延伸部分。由中三叠统至下侏罗统下部深海相硅质、泥质页岩、浊积杂砂岩及晚印支期花岗岩等组成。
综上所述,三江平原是3块拼合基底。中燕山亚旋回,在断陷中部和西南缘形成北东东向坳陷带,沉积了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晚燕山亚旋回在断陷东部下降,沉积有上白垩统含油页岩、含煤杂色碎屑岩建造。
进入新生代,断陷整体急剧下陷,沉积了古近-新近系砂砾岩,最厚达1 200m。新近纪后期一些大断裂继承性活动,形成青龙山、石砬山等地的玄武岩和街津山、乌尔虎力山、别拉普山等基底凸起。第四系厚100~300m。
本区次级构造单元主要是新生代形成的隆起与坳陷。根据基底构造特征,结合盆地内物探资料,可划分为汤原断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坳陷和前进凹陷5个北东向Ⅲ级构造单元。其中东部坳陷中可划分出勤得利凸起和抚远凸起2个Ⅳ级构造单元。
汤原断陷:基底由元古宇变质岩、花岗岩组成。盖层厚大于7 000m,由中上侏罗统、白垩系、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组成。
军川隆起:位于汤原断陷东部,基底由元古宇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盖层厚500m,由白垩系和第四系组成。
富锦隆起:基底为华力西期花岗岩,盖层小于1 000m,由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组成。
绥滨坳陷:基底由元古宇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盖层厚500~2 500m,由上侏罗统鸡西群、局部为白垩系和古近-新近系组成,广为第四系覆盖。
前进凹陷:基底由华力西期花岗岩构成,盖层厚500~2 500m不等,主要由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及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组成。
『玖』 什么是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分类
地质构造的简介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地质构造的产生原因
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1] 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的主要分类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地质构造的作用
向斜
可用来寻找地下水,打水井。原因是向斜底部低凹,易汇集水,可承受静水压力。
背斜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储藏地,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并且顶部适合采石。
断层
断层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区,适合河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