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环境什么意思
1. 急问~~海洋学中的地质环境是什么
海洋复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制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
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什么是海洋环境地质调查
调查海域有关图幅内各种地质灾害因素、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一项地质调查工作。
3. 什么是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有何特征
广义的地质环境效应是指特定的地质环境在其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它因内素发生变化时,容地质环境相应的变化及反馈作用。我们常说的地质环境效应是狭隘的,主要指人类活动造成的效应:包括: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容量和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等方面。地质环境质量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等;地质环境容量是指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
4. 海洋环境地质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是对近年来世界地质工作的总结。它既可反映目前地质工作现状,也可分析出当前各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研究内容。海洋科学作为大会16个综合讨论会的重点议题之一,分多个学科进行分组讨论。
一、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分类和主题
在主题为气候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会议上,澳大利亚Peter Barrett教授利用δ18O等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全球古气候的变化,并对未来气候进行了预测。德国Hubertus Fischer教授利用取自75°06′S,123°23′E的冰心进行了δD、SO4、CH4等成分的测试,分析和论述了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
除安排在主题会议等交流的成果外,与海洋环境科学方面有关的学科专题研讨会的主题和交流成果统计如下:
在冰期与气候议题中,涉及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内容:气候变化特征、芬诺斯堪迪亚隆起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基于微体化石的古气候重建、冰期—间冰期植被带动力学、峡湾—气候与环境变化等。
在海洋科学议题中,涉及海洋环境科学方面有:海洋地质和古海洋学、海洋地球物理最新进展、边缘海和海岛海底沉积物运移、平积岩沉积物、白垩纪地质环境变化、海洋的过去和现在等。其中,在海洋地质和古海洋学领域有26篇论文,9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海洋地球物理领域有12篇论文,10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边缘海和海岛海底运移领域有30篇论文,20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平积岩、白垩纪海洋地质环境变化、海洋的过去和现在领域分别有15篇、14篇和11篇论文。
二、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几个重要议题
边缘海和海岛海底沉积物运移问题,目前已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如挪威和巴西地质学家利用海底地质取样、地球物理(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工程地质(测定海底沉积物的密度、孔隙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等综合调查手段开展工作,利用数学物理模型进行海岸带海底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法国地质学家Nabil Sultan在最近20年内,基于产、学、研的联合攻关,在海底滑坡及工程稳定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定量观测和描述来多学科进行海底滑坡及工程稳定性地质灾害评估,对几内亚海湾和地中海地区沉积物变形进行对比,通过现场测量和在线监测、因子分析、数值模拟以及非确定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手段对海底气体化合物以及高强度地震等进行综合研究。美国科学家Derek Sawyer通过地震—钻孔剖面综合分析来说明墨西哥湾北部Ursa沉积盆地中表层沉积物运移主要受控于沉积物孔隙度而不是沉积物的地层岩性。
在海洋地球科学和古海洋学研究领域,Haflidi Haflidason等研究者总结了最近20年来利用先进手段和方法,结合先进的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来解译海洋地球科学和古海洋学中地质作用过程。
由于峡湾沉积作为陆地和海洋物质输送的源汇交叉点,研究峡湾沉积物的沉积运移过程和沉积环境变化意义重大。峡湾沉积学作为海洋地质学的一部分,在本次大会上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展示和发言。其中,来自挪威的Matthias Paetzel教授通过海湾沉积物来揭示局地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海湾中水的营养盐主要来自于陆地矿源物质,而海洋对海湾中水的营养盐影响较小,沉积序列可以直接用来解释小冰期全球环境变化,峡湾盆地沉积物受局地系统环境影响显著,而现代峡湾盆地沉积物更是研究陆源侏罗纪黑色油页岩的理想场所。
Suzanne Mac Lachlant等学者研究发现在高纬度地区运用内陆向海洋输送沉积物的过程来研究冰川沉积物运移机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峡湾水深测量数据来表征末次冰期以来峡湾沉积物的地理及环境变化状况。而Kongsfjordeng峡湾的近海水深测量结果显示,近海的水下地形地貌主要受控于冰川的运动。
三、结语
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际地质考察对于了解和认识特殊地质作用过程乃至于提高科学的认知水平都显得十分重要。
地质研究没有国界。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国外的同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建立联系,能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对于我们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影响深远。
(高茂生执笔)
5. 列出你认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海洋地质环境资源(包括地质环境及矿产),并简单说明理由。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海洋资源有很多,比如盐,无论是在工业上的应回用还是人类的生活答都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在几前年前就开始和海洋打交道了,食用了近千年了.
而水资源是陆地水资源的来源,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现在随着陆地上的地质资源的大量开采,人类已经不的不把目光转向海洋了.海洋里所蕴藏的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也越来越成为工业社会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6. 海洋地质的简介
主题词或关键词: 地质科学 海洋科学
内容
在进入21世纪后的十几年里,国际海洋地质学界关注的问题是从“全球变化”这个层面,探索人类活动之前的地质时期,或宇宙范围内的地球自然环境变化周期和发展趋势。揭示地球系统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水圈与其他圈层的内部反馈机理以及相互作用,预测地球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 科学家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地球板块构造和地球构造仍然是海洋地球物理学家们关注的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对新的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进行论证。其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大洋地壳、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等方面。从早先的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等基础,发展成了板块构造理论,并为今天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人们关心的问题是,关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的作用方式和内在机理,或者说,造成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受哪些因素影响?板块的刚性程度、板块动力学以及相关的地质作用是什么?其发展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
20世纪70年代后、80年代初,科学家们提出地体构造理论。随后,各国地质学家、海洋地质学家,相继发现许多性质不同的地体组成。例如,地层地体、破裂地体、变质地体和复合地体等。虽然,地体本身或各地体之间产生断裂、漂移、碰撞和增生等不同演化过程,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地体构造乃是现代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板块构造的驱动力问题,多数学者赞同是地幔对流及其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对流性质、规模、板块运动方式等,仍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对已经提出来的“浅对流模式”和上下地幔分别存在的对流形式--“双层对流模式”等论点,由于论据不足,产生争议。
人们更为关注地壳构造和沉积史及俯冲史,包括被动陆缘热矿史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是,被动陆缘底下地壳的性质如何确定?在大陆产生分离之前,是否会出现过地壳拱起、扩张、断裂等地质现象?出现的性质和时间如何确定?被动陆缘下的地壳是否是从大陆地壳演化而来的?大陆分离后立即形成的大洋地壳是否与海底扩张的稳定期形成的大洋地壳不同?被动陆缘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上下运动?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沉积过程、沉积物的热状冷状史?被动陆缘块状滑动过程和模式是什么?从减少灾害的角度看,人们关心,深海沟与岛弧之间地带的构造形式,火山弧与深海沟之间地带的上下垂直运动,孔隙水在俯冲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弧后盆地的直接或间接成因?
(2)古海洋学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古海洋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的新学科,主要是把大洋水体的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在海洋系统中,依靠海洋沉积,研究过去海水与水团、海水化学和海洋生产力、生物地理等方面的演化规律,讨论它们对全球大气和大陆环境的影响。国际古海洋学界正积极投入“全球变化”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探索人类活动以前或地球以外的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周期和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古海洋学已经被许多国际组织列为海洋地质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古海洋学本身固有的学科多,有跨学科性质,能建立探索机制模式等特点,与“全球变化”的总研究目标十分吻合,已成为“过去全球变化”、“全球海洋通量计划”等核心研究项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关注大洋热液循环研究课题。20世纪70年代后,通过载人深潜器等,人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若干洋底进行调查。人们陆续发现几个大的洋底热泉区。热泉区的发现,表明洋底热液活动对大洋地壳、沉积物和海水的地球化学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海底扩张理论,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洋底热液是含量极高的热液矿床。这一发现,立即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起。毫无疑问,洋底热泉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矿藏,为21纪人类开采矿藏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们在洋底热泉区的周围,发现大量的特殊生物区系,以及高温缺氧条件下,海水中有极高浓度的有机物,也就是类似原生生命体的细菌。科学家们称,洋底热泉好像是一片生命的绿洲。地质学家们为此设想,洋底热泉的环境,酷似前寒武纪早期生命诞生时的环境。如果这一命题能够成立,那么,它将为地球生命地源研究提出很多新研究课题。
洋底热泉中还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例如,硅和钙等。这就提出一个课题,如果热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测量值有代表性的话,那么,硅可能是由热液过程以与大陆侵蚀过程相同的速率进入大洋的。假如这个推断能够成立,这对于估算在过去2亿年中,大洋化学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应当与海底扩张的速率有某种关系。
(4)海洋沉积学已经形成,并发挥巨大作用。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人们采用比较沉积学、碳酸盐浊流沉积和事件沉积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例如,确定了第四纪以来的海面变化,特别是渐新世以来变化的可比性。资料显示,它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曲线有某种一致性。再如,对灾变事件研究表明,灾变事件对沉积物的影响,要比长期正常沉积作用大许多。20世纪80年代后,幕式沉积研究和现代灾变理论逐渐引入沉积学。陆架沉积动力学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事件沉积学的研究,特别是旋回和事件沉积在陆架沉积层中的作用和地位,愈显重要。
大洋沉积物具有明显的韵律性和旋回性,它反映出一系列交替的气候状况。这与人们普遍关心的海平面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大陆及其边缘地带的显生代沉积地层资料,反映了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地质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范围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研究表明,长期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与洋盆体积变化有直接关系,而短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则是由气候因素引起的。显然,海平面变化的确切原因,应该说还没有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在南大洋进行的若干深海钻探获得大量资料信息,使人们对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有初步了解。但是,当南极冰川在第三纪中期发生大量扩展时,北半球的冰川并不存在。这种极大的反差,让地质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大自然给人们设置的一道课题。
7. 什么是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 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专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的属过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
8. 什么是地质环境
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以及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
9. 地球科学概论填空 海洋地质环境包括(自上而下 ) 和 和 三大沉
海洋地质 编辑
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是近几十年里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基础理论方面,现代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而取得突破。
10. 海洋环境是什么
大体来说,大洋区是一个生命贫瘠的地带,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独特性质的深海环境。这些独特的环境犹如大洋中的绿洲,虽然许多只有足球场大小,但是这些“海洋绿洲”中生活着的生命数量却百倍于它们周围的普通深海。通常,这些生命繁荣的海域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例如,在这些绿洲海域的海底,常常存在着特殊的地质结构而使正常的深海水流发生了改变。扭曲的深海流常常使某片海底形成集中的沉淀区,或上升流区。深海流的作用深深地影响了该区域的种群结构。沉淀集中的区域是深海穴居生物的天堂,而上升流从海底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更为浅水居住者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通常,这些“海底绿洲”出现在深海热泉、海底山脉或深水珊瑚礁等特殊海底结构的附近。
海底热泉系统最显著的标志是一个类似烟囱一样的热水喷口——烟柱(a),从烟柱中不断地喷涌出富含硫化氢的热水(b)。热泉喷口附近生存的生物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管蠕虫(c)、巨人蚌(d)、巨型蛤蜊(e)、深海蟹(f)以及视力已经退化的短尾蟹(g)
在一些存在地质活动的海床(如海底火山区、大洋扩张区)周围,会形成一些地热喷口。1977年,科学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找到了第一个地热喷口。随后,数以百计的类似结构被一一探明位置。在中洋脊和其他一些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区,炽热的岩浆逐渐向海床表面涌动。在这些地区的海床上,海水会渗入地壳的裂缝中,直至最终被裂缝底部的岩石所阻挡。这些岩石与其下方的岩浆紧密接触,温度非常高。在海水下渗的过程中,裂缝中高浓度的硫化氢以及一些其他矿物质会大量进入水中。最终这些富含矿物质的海水会被裂缝底部的热岩石加热到约380℃。高温使水体积急剧膨胀并重新由裂缝中喷出,这一过程就形成了深海热泉。尽管水的正常沸点是100℃,但是深海热泉中喷出的水却因深海强大的水压而并没有沸腾。这是因为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海底强大的水压使得水的沸点大大升高,以至在380℃的高温下仍能保持液态。
从喷口中涌出的过热海水与大洋中寒冷的水接触时会急剧冷却。因此,溶解在过热水中的矿物质会大量析出,而围绕着喷口形成形状如烟囱一般的沉积层,叫做烟柱。喷口周围的“烟囱”沉积速度非常快,通常,这些烟柱的高度每天可以增长约30厘米。最后,烟柱由于沉积得太高而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倒塌,并从喷口周围开始新一轮的沉积。“烟囱”结构的一般高度在10~20米,不过其中有一个叫做“哥斯拉”的海底烟柱居然有15层楼约50米那么高;其喷口直径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米。地热喷口的寿命很短,不过当一个喷口寿终正寝后,常常会有新的喷口生成。
海底黑烟囱示意图
在海底热泉的海水中,常常溶解有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化学物质,对于大多数生物体来说,它的毒性不亚于氰化物。除硫化氢外,热泉海水中还存在着诸如铁、锌、铜等重金属离子,如果含量大到一定程度,这些金属离子也具有毒性。尽管环境中存在着以上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热泉系统却依然生机勃勃。实际上,正是有毒的硫化氢为喷口周围的生命提供着生存所需的能量。海底的一些细菌从硫化氢的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而这些细菌则是海底热泉系统食物链的开端。
与地热喷口类似的海底环境中容易形成碳氢化合物的沉积区。例如在大陆坡上会有少量石油、甲烷和硫化氢等沉淀渗入海底沉积物中。在水深较大的地区,由于温度很低,甲烷会开始冻结而形成水合甲烷固体,有些文献又把它称为可燃冰。在这些类热泉生态系统中,沉积于海底的碳氢化合物和硫化氢为化能细菌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除热泉系统外,海底山脉也是一种富饶的海底环境。海底山是海底火山的一种,它们多出现于地理活动频繁的板块边缘地带。另外,存在于板块内的岩浆包也能形成海底山。海底山在形态和结构上都近似于陆地上的火山。它们都存在着基岩外露、山谷、火山具有的沉淀积累层等特点。大部分海底山是仍能喷出岩浆的活火山,此外也有一些休眠火山。在阿拉斯加湾附近海域,就存在着一个海底山脉区,其中最高的一座休眠火山高达3,000米。
海底山脉
首个被发现的海底山是戴维森山,它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里城的西南方向193.1千米的海底。该山形成于1,200万年前,现已沉寂的戴维森山由斑驳的火山岩构成,它的顶部覆盖着一层已经沉积多年的火山灰。戴维森山是美国海域最大的海底山水生系统,其周围的水域承载着大量的海洋生命,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抹香鲸和信天翁。
一般来说,珊瑚礁多形成于水深较小的热带海区,不过在某些深海中也存在着一些冷水珊瑚礁。与热带海区的珊瑚礁不同,深海珊瑚礁基本不需要光照条件。深海珊瑚动物和数种海绵在海底组成了密实的泥隆堆。这些隆堆能有效锁住海洋中的沉淀物,为周围海域提供了适合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生活的环境。
1998年,科学家们在苏格兰海岸线西北的海床上发现了数百个泥隆堆。这片被命名为“达尔文之丘”的海底丘陵带为深海珊瑚虫和海绵提供了肥沃的附着基。该丘陵带的平均水深为1,000米,占地50平方千米。其中每个隆堆高约5米,宽约100米。隆堆的形状类似一个逗号,主体为圆形,并有一个向西南方向伸出的近百米长的水滴形“尾巴”。与本小节介绍的其他深海环境一样,海底泥隆堆也是一种独特的海底结构。
海底泥隆堆也是一种独特的海底结构
1999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佛罗里达西海岸的一座水底岛屿——普雷山脊处发现了一种珊瑚礁。直到2004年,科学家们才确定了这一发现的真实性。这一发现之所以令人震惊,主要是因为它是地球上唯一生活在深海却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珊瑚礁。
大洋区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但是人类对其的探索和理解至今仍非常有限。通过对海洋表层海水和浅水海域的研究,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海洋中物理和化学条件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许多海洋生命的生活习性。但是,在对更辽阔和更遥远海域探索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阻碍了人类前进的脚步,使得大洋区仍然是人类科学版图上的一块空白。
深海的海底从大陆坡的急剧下降处开始。在大陆坡的底端,常存在着由沉淀物累积而成的一个小上升坡,叫做大陆隆。大陆隆更远处的海床主要由深海平原组成,广阔的深海平原上常常出现深海丘陵或者海底山。海盆的中央被中洋脊分开,中洋脊是一条环绕全球的海底火山地震带,它肩负着生成新的地壳的任务。
与对待大洋中的其他环境一样,我们用盐度、温度、密度、光照、压力、洋流、波浪、潮汐等因素的特性来描述深水环境。盐度与温度协同作用,决定了海水的密度。两极寒冷而高盐的海水由于密度大而下沉进入深海,并且在海底向赤道方向运动。通过这种下沉过程,冷水把溶解于其中的氧气逐渐带向深海,使得海中各个深度都有生物的存在。同时,这种下沉过程也引发了全球海洋中的热盐循环过程。在大洋表层,海水在风力的推动下形成了风海流,表面洋流的运动使得表面的海水得到充分的混合。
中洋脊示意图
大洋区的大部分水域是阴暗而寒冷的。通常,阳光只能照亮表层约200米的水域,这样的光照区只占整个海洋总量的一小部分。在表层的光照区中,生活着依靠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的植物和单细胞绿色生物,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开端。生活在透光层以下的生物,需要上浮到透光层中觅食,或者等待食物从透光层中沉降下来。死亡的植物或动物会逐渐下沉到海底。尽管这些生物的尸体对海洋表层植物来说是良好的营养物质,不过它们常常会下沉到植物们难以企及的深度并且沉积下来,只有偶尔出现的海底上升流才能将这些营养物质带回到海洋表面,使得它们不至于彻底从海洋生态系统中流失。
一些位于深海的特殊海洋环境中,孕育着数量丰富的生命。地热喷口和碳氢化物的沉积使得硫化氢和甲烷的化学物质进入该区域的海水中。一些特定的海底细菌可以将蕴涵于这些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生存所需的能量,并支撑起了这个地区的食物链。海底山、深水珊瑚礁和海底丘陵同样是海底生命的聚集地,珊瑚虫、蛤蜊、虾和蠕虫等生物,都喜欢在这样的环境定居。
生物的王国
地球上有数百万种不同的生物。为了研究它们,被称为分类学家的科学家们根据这些生物的特征,将它们进行了分类。历史上第一位分类学家是瑞典科学家林奈,他把所有的生物划分为两个极其庞大的类型——植物界和动物界。19世纪中叶,除这两大领域之外,生物学家们还新定义并添加了原生生物界、微生物界和真菌界。当日新月异的显微镜技术使分类学家可以继续分辨微型生物体的特征之后,他们又从原生生物界中分离出原核生物界。直至1969年,一个由原核生物界(如细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组成的五界分类系统才建立起来。这个五界分类系统在今天仍然被很多人沿用着,但现在,大部分科学家选择将原核生物界又分为两大组别,即古细菌界和真菌界。
海洋浮游生物
原核生物是地球上最小的生命体,它们的细胞结构比其他生物简单得多。原核生物无法自己制造食物,例如埃希氏大肠杆菌和炭疽芽孢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有蓝藻等,鱼腥藻近缘种和脆瘦鞘丝藻等生物都是典型的蓝藻。六界分类系统中的真菌界,包含那些生活在水、土壤和其他生物体中的最常见的原核生物。古细菌是地热泉和超盐湖床等极端环境中的“居民”。
另一个单细胞生物领域是原生生物界,例如变形虫、裸藻和硅藻。与原核生物不同的是,原生生物的个头比较巨大,它们复杂的细胞在结构上与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很接近。原生生物界成员的活动性、大小、形状和摄食策略随种类不同而变化多样。一些是自养性营养,一些是异养性营养,其余的则是兼养性生物。兼养性营养的生物既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又可以以其他生物为食,这种选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优劣。
真菌界主要包含多细胞有机体,如霉菌,但其中也有很少一部分单细胞成员,如酵母菌。真菌不能四处移动。由于它们不含叶绿素,所以无法合成自己的食物。它们都是异养性生物,通过在食物上分泌消化酶来进行消化,从而摄取营养。
原生生物界示意图
最后,是由多细胞生物组成的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的生物,例如海藻、树木和蒲公英等都不能移动,但它们可以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简单的碳化合物来获得自己的食物。所以,植物都是自养性生物。鱼、鲸和人类等动物都是异养性生物,它们无法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所以必须主动去搜寻各自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