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质特征有哪些
❶ 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中—晚三叠世大陆隆升型花岗岩序列分布于巴塘中咱以北,位处中咱微地块西侧,金沙江混杂岩群东侧,以贝拉岩体为典型,主要岩性为石英正长岩,黄草坪岩体的石英正长岩部分亦被划归该岩石序列,与格拉山-玉龙亚带的果松弄岩体岩石组合可大致对比。
1.贝拉岩体
贝拉岩体位于金沙江结合带西侧,侵入巴塘-德荣一带的金沙江混杂岩群,严格受构造控制。岩体被后期NW和NNW 两组断层所破坏,内部NW和NE两组节理较为发育。
岩体南部东侧之围岩为志留系、泥盆系结晶灰岩岩块,其余地段围岩皆为金沙江蛇绿混杂岩群之结晶灰岩、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片岩等。
岩形体态为一长轴N NW 展布的不规则长条状四边形岩基,长56km,宽8~10km,出露面积约450km2。岩体接触面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东西两侧围岩倾向东,倾角60°以上,接触面内倾;岩体具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西侧接触带附近,长石呈定向排列,其长轴方向与围岩走向一致。
岩体边缘为中细-细粒似片麻状黑云石英二长闪长岩;中心为角闪石英正长岩,由东北、向西南,石英含量增高,角闪石含量减少。石英正长岩具两种结构相带:中心相为中粗粒斑状结构相带,岩体南端,围绕中心相呈蹄形分布的边缘相为中-中细粒结构相带。
石英正长岩中心相的钾钠长石有高岭石化,角闪石具绿帘石化,斜长石具绢云母化;其与石英二长闪长岩接触的边缘相岩石具明显的片麻状构造,石英二长闪长岩十分发育的压碎结构、条带状构造。
在岩体的内接触带最大特点是“混合岩化”普遍发育,内接触带宽5~10m,其岩石类型有:混合岩化角闪石英二长岩、片麻状花岗质混合岩、混合岩化片麻状斜长角闪岩。这些混合岩化现象,可能主要为岩石构造变形所致。
外接触带随围岩性质不同产生不同的接触变质岩及接触交代变质岩类型,计有大理岩化、角岩化、矽卡岩化,形成透辉石榴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阳起绿帘石岩、阳起石角岩、透辉绿帘石岩、片理化二云母堇青石角岩等。外接触带宽度约20~50m。
岩体中包体有细晶辉长岩(已蚀变为斜黝帘石-透辉石岩)、辉石角闪正长岩、细-微粒角闪奥长花岗岩。
岩体中见辉绿岩、云斜煌斑岩及细晶花岗岩脉侵入。
该岩体同位素年龄较分散,四川地矿局三区测队(1977)获黑云母K-Ar年龄124.7Ma、194.6Ma,角闪石K-Ar年龄253.9Ma,四川地矿局《四川省区域地质志》编写过程中(1991),对该岩体角闪石英正长岩进行Rb-Sr年龄测定(荷兰Z.W.O,1990),获432.6Ma年龄数据。由于岩体侵位于三叠系,显然其成岩时代应晚于三叠纪,结合玉龙江达果松弄辉石正长岩(211Ma)对比,本书将其成岩时代划归中—晚三叠世。
(1)中粗粒斑状角闪石英正长岩
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呈板状,分布不均,粒度5mm×8mm~25mm×24mm,含量约15%~60%,以微斜长石为主;基质为半自形粒状结构,由条纹长石(45%~50%)、斜长石(15%~20%)、石英(10%~15%)、黑云母(< 3%)组成。微斜长石斑晶2V=-81°、∆=0.925,基质中微斜长石2 V=-79°、∆=0.875;斜长石具环带构造,内环An=40~44,外环An=20~30;角闪石中常见有榍石、磷灰石、锆石、磁铁矿包裹晶。
(2)中-中细粒角闪石英正长岩
似斑状结构,似片麻状构造;斑晶呈长板状,轴向与片麻理一致,含量15%~20%,主要为微斜长石。基质矿物成分与中心相一致。微斜长石2 V=-81°、∆=0.925。
(3)中细-细粒似片麻状黑云石英二长闪长岩
半自形粒状结构,或碎斑结构,普遍具似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微斜长石10%~15%、斜长石40%~45%、石英15%~20%、角闪石15%~20%、黑云母10%~15%;副矿物有:榍石、磷灰石、褐帘石、磁铁矿、锆石。微斜长石2 V=-84°,∆=1.0,多具格子双晶;斜长石An=20~48,环带构造普遍发育,内环An=27~43,外环An=20~23。副矿物锆石特征:色泽几乎均为淡红色、棕黄色,晶体呈柱面发育,正锥面,不发育之聚形晶。岩体西缘由于有混染作用强,锆石晶形变得复杂,颜色为玫瑰色。其含量由中心向边缘有递增趋势,自形程度也由低到高。
2.果松弄岩体
该岩体位于西藏东部江达县南果松弄沟中。岩体呈岩株状侵位于下三叠统普水桥组安山岩中,近SN 向展布,长6km,宽2km,面积约12km2。全岩Rb-Sr等时线同位素年龄值为211Ma,相当于晚三叠世末期,锶初始值(87Sr/86Sr)=0.708。
岩体自北而南岩石结构分带明显,由中粗粒斑状、中粒斑状至中细粒。但矿物成分近似,由微纹长石、斜长石、石英、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以及磷灰石、榍石、磁铁矿组成。斑晶为微斜长石、普通辉石、黑云母。微斜长石斑晶呈板柱状,具卡氏双晶和环带构造,2 V:=80°,三斜度∆=0.9,属低温微抖长石,钠交代作用明显;普通辉石呈不等粒,嵌长石、黑云母形成筛状结构,常被角闪石交代;黑云母具环带构造,包裹磷灰石。基质以条纹长石为主,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少量斜长石。
❷ 岩石的特点有哪些
岩石的基本特点是所有的岩石都是混合物.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有机岩,而不是矿物.
岩石,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矿物聚合体,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岩石根据其成因、构造和化学成分分类,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火成岩
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它是因地壳变动,熔融的岩浆由地壳内部上升后冷却而成.火成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占地壳总质量的89%.火成岩根据岩浆冷却条件的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喷出岩和火山岩三种.
1.深成岩
深成岩是岩浆在地壳深处,在很大的覆盖压力下缓慢冷却而成的岩石,其特性是:构造致密,容重大,抗压强度高,吸水率小,抗冻性好、耐磨性和耐久性好.例如,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闪长岩、檄揽岩等.
2.喷出岩
喷出岩是熔融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在压力降低、迅速冷却的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如建筑上使用的玄武岩、安山岩等.当喷出岩形成较厚的岩层时,其结构致密特性近似深成岩,若形成的岩层较薄时,则形成的岩石常呈多孔结构,近于火山岩.
3.火山岩
火山岩又称火山碎屑岩.火山岩是火山爆发时,岩浆被喷到空中,经急速冷却后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岩石,如火山灰、浮石等.火山岩都是轻质多孔结构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而浮石可用作轻质骨料,以配制轻骨料混凝土用作墙体材料.
二、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水成岩.沉积岩是由原来的母岩风化后,经过风吹搬迁、流水冲移而沉积和再造岩等作用,在离地表不太深处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为层状构造,其各层的成分、结构、颜色、层厚等均不相同,与火成岩相比,其特性是:结构致密性较差,容重较小,孔隙率及吸水率均较大,强度较低,耐久性也较差.
1.机械沉积岩
风化后的岩石碎屑在流水、风、冰川等作用下,经搬迁、沉积、固结(多为自然胶结物固结)而成.如常用的砂岩、砾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等.此外,还有砂、卵石等(未经固结).
2.化学沉积岩
由岩石风化后溶于水而形成的溶液、胶体经搬迁沉淀而成.如常用的石膏、菱镁矿、某些石灰岩等.
3.生物沉积岩
由海水或淡水中的生物残骸沉积而成.常用约有石灰岩、硅藻土等.
沉积岩虽仅占地壳总质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极广,约占地壳表面积的75%,加之藏于地表不太深处,故易于开采.沉积岩用途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岩.石灰岩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更是配制普通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材料.石灰岩也是修筑堤坝和铺筑道路的原材料.
三、变质岩
变质岩是由原生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经过地壳内部高温、高压等变化作用后而形成的岩石,其中沉积岩变质后,性能变好,结构变得致密,坚实耐久,如石灰岩(沉积岩)变质为大理石;而火成岩经变质后,性质反而变差,如花岗岩(深成岩)变质成的片麻岩,易产生分层剥落,使耐久性变差.
❸ 岩石的特点
1.花岗岩 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2.橄榄岩 侵入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3.玄武岩 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1.砾岩 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 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3.页岩 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4.石灰岩 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❹ 岩石的工程地质有哪些
A,矿物成分。由于岩石是多晶体的组合物,矿物晶体内部质点的间距小,吸引力远专较晶粒间的吸引力强。碎屑属沉积岩胶结物的成分对强度的影响是最明显的。
B,结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由于晶粒间质点的平均距离要比晶体内部质点的平均距离大得多,彼此吸引的牢固程度低,因此颗粒间的联接决定岩石的抵抗作用力。
C,水的影响。在岩体中对力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重力水和结合水,主要通过多种作用改变岩体的结构和成分:润滑作用,冻融作用,潜蚀作用,水解作用,联接作用。
D,作用力的特点对工程地质性质也有影响。力的性质,应力水平,围压大小,应力增加速率,应力持续时间,以及应力的增减历程等。
E,温度效应,零度以下的岩石,强度和弹性模量都比较高,一千度以上,力学性质的影响随岩石类型而异。
❺ 岩石学特征包含哪些方面
包括岩石结构、构造、颜色、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还包括填隙物版胶结物等特征。权
岩石学:
地质学主要学科。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分布、成因、演化历史和它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的学科,地质学的分支。陨石、月岩等宇宙来源的岩石,也是岩石学的研究对象。
❻ 在地质学中根据岩石的特征
1.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岩浆 凝固 矿物晶体 3.地表的碎屑物 层状结构 化石 4.成分和结构 片状
❼ 岩石地层特征
2.2.1.1 下奥陶统
早奥陶世南华北盆地主要沉积台地潮坪—局限台地相的碳酸盐岩,在河南省主要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两个沉积地层单元,在安徽地区主要为韩家组一个沉积地层单元。
(1)冶里组
主要为灰及灰黄色厚层含燧石条带细晶白云岩,难于风化,常突出地表,地貌特征明显。其底部以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出现作为与上寒武统凤山组的分界,顶界以含燧石团块白云岩出现作为与亮甲山组分界。该组主要出露于三门峡、博爱、商丘淮北一线以北地区。产牙形石Scolopos restrictus,Teridontus gracilis,见于河南平泉、渤海海域、天津大港、辽宁本溪下寒武统冶里组,也与河南扬子地层区淅川白龙庙组可对比,国外也可与北美威斯康星州Shakopee组、西伯利亚地台Chunstage层位对比。
(2)亮甲山组
本组下部为灰、灰白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白云岩,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含灰质泥晶白云岩。所含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An是华北亮甲山组上部的带化石,见于河北唐山、平泉、辽宁本溪及山西中阳等地亮甲山组。Scoloposrex huolianzhaiensis是亮甲山组的主要分子,见于辽宁本溪、河北唐山、平泉及山东等地亮甲山组,国外见于朝鲜南部莫洞组下部。可见,南华北地区亮甲山组与整个华北地台亮甲山组层位一致。本组分布范围较窄,主要分布于三门峡、焦作、新乡、商丘、宿州一线以北。厚度较薄,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一般在30m左右,自南往北逐渐加厚。
(3)韩家组
安徽宿县夹沟韩家组下段为灰黄色中厚层白云岩及紫灰色含泥质白云岩,厚12m,含牙形石Oneotos nakamurai Nogami,Cordylos proavus Muller及腕足类Linguella sp.。上段为灰黄色中薄层硅质条带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厚8m。含头足类Cyrtovaginocerassp.,Oderoceras sp.,Kaipingoceras sp.,与山东纸坊庄组中段及河北、东北南部的亮甲山组相当。
(4)贾汪组
层位稳定分布较广。在宿县韩家剖面,其岩性变化不大,为紫、黄绿色页岩与含泥质白云质灰岩互层,仅淮南地区白云质略高。淮北地区厚4~19m,淮南地区厚4~34m。因受早加里东运动影响,本组在大部分地段假整合覆于韩家组或寒武系之上。
2.2.1.2 中奥陶统(图2.14)
(1)下马家沟组
下马家沟组主要分布于三门峡、禹县、确山一线以北地区。主要岩性为细晶、微晶、泥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该组在安徽淮南等地称为萧县组,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其底部普遍见有微层理发育的角砾状灰岩,顶部以黄色中薄层页状泥质灰岩与下马家沟组分界,厚157~250m。
一段主要为灰黄色薄层粉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黄绿色页岩,底部常有一层砂砾岩覆于寒武系或下奥陶统之上。该段层位稳定,分布广泛,是良好的划分标志。在豫西厚11.73~33m,在淮北厚4~19m,淮南厚4~34m。自北向南白云质增加,为海岸氧化—弱氧化环境、局限台地相砂泥坪沉积。
二段为中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和含硅质结核灰岩。下部常具有一层灰色厚层角砾状灰岩,是与一段分界的良好的标志。该段在禹州方山、新密市石板岗、巩义市涉村以北及两淮地区发育完整。在巩义市涉村厚41.3~101m,在萧县老虎山厚108.61m,萧县小家峪厚80.3m,淮北市滂汪厚67.52m,宿县武家厚107.39m,宿县韩家厚107.61m,淮南市洞山厚112.53m。
三段主要分布在新安县庙上—巩义市大凹岩—新密市崔庙以北地区和两淮地区。在豫西地区主要为灰黑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花斑状白云岩。厚55.6~148m。
在萧县老虎山厚68.11m,淮北发电厂厚65.17m,萧县尤庄厚153.84m,宿线夹沟厚142.70m,淮南市老龙眼水库厚24.51m,淮南市洞山厚100.74m。整个下马家沟组在渑池县雷雁坡厚14.1m,禹县方山厚16.5m,密县石板岗厚79.1m,新安西沃厚95.2m,巩县小关厚106.7m,济源莲东厚128.2m。在太康—周口地区,太参1井厚度大于102m,太参2井厚148.5m,太参3井厚138.5m,周参7井厚107m,可见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厚。在两淮及霍丘地区,该组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厚,萧县老虎山厚度大于185.59m,萧县小家峪厚170.39m,萧县龙庄厚249.22m,宿县韩家夹沟厚264.42m,淮南市洞山厚217.03m,定远县将军山仅一段和二段厚度就大于258.59m。
(2)上马家沟组
上马家沟组主要出露于新安西沃、巩县小关、确山一线以北及两淮地区。一段主要为灰黄色薄层微晶白云岩夹中层含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二段主要为深灰色厚层花斑状泥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三段为浅灰色、浅黄色中薄层灰质白云岩、白云岩与深灰色厚层泥晶灰岩互层。
在豫西地区,本组在巩县小关厚70.5m、新安西沃厚168.9m、沁阳云台山厚191m。由西南向东北加厚。在太康—周口地区,新太参1井厚243m,太参2井厚225m,太参3井厚236.5m,周参7井厚258m,周参8井厚224.5m,厚度变化极小。在两淮地区,萧县老虎山厚241.57m,萧县小家峪厚241.12m,淮北市发电厂厚180.85m,濉溪县大山头厚258.58m,淮南市老龙眼水库厚72.24m,淮南市洞山厚156.78m。由淮南向淮北厚度逐渐增大。
南华北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内古岩溶研究
2.2.1.3 上奥陶统
峰峰组由角砾状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含膏假晶白云质灰岩组成。主要分布于博爱以北地区,厚度变化较大,从几米到几百米,在南华北其他地区缺失。
❽ 岩石有什么特征
岩石有很多种类,特征各有不同,大约有以下特征.
1、可以提取岩石中的有机和内无机矿物质.
2、有助于研究地球产容生到现在的运动变化过程,从岩性、岩相来分析,还可以知道当地发生过什么地质作用,地壳上升、下降或是海侵、海退.
3、岩石的大规模堆积可形成奇特的景观,不管是自然还是人文,都极具艺术观赏价值.
❾ 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有哪些
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包括物理和力学性质两个方面。
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版:
1、重量:用比重(2.4~3.3)和权重度(容重——岩石单位体积的重量)两个指标表示。
岩石重度的大小,决定于岩石中矿物的比重、孔隙性及其含水情况。
2、孔隙性: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表示(孔隙的总体积与岩石的总体积之比)。其大小决定于结构和构造。
3、吸水性:反映岩石在一定条件下的吸水能力。其大小与岩石孔隙度的大小、孔隙的张开程度有关。
4、软化性:是指岩石遇水后,它的强度和稳定性发生变化的性质。
5、抗冻性:指岩石抵抗因水结冰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的能力。在高寒冰冻区岩石的抗冻性能较为重要。
岩石的主要力学性质
1、岩石的变形:用弹性模量(应力与应变之比)和泊松比(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0.2~0.4)两个指标表示。
2、岩石的强度:指岩石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用岩石在达到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来表示。岩石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压碎、拉断和剪断。常用的对应的强度指标是抗压、抗剪、抗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