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光在地质学上有什么贡献
❶ 沈括在地理学上的贡献是什么
沈括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杰出科学家。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在科学界独树一帜,他在测量与绘图、地质学研究等方面建树颇多。
他还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记录了气候的变化,在世界上率先给“石油”命名。可以说沈括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北宋末年,与辽国之间战争不断,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罢兵休战。辽国垂涎中原地区的繁华,仗着骁勇的骑兵,不断提出领土要求。
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来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他提出的边界是山西北部的黄嵬山,黄嵬山以北为辽国所有,以南为大宋朝所有。大宋如同意他的要求等于将辽国的领土向南推进了15千米。
黄嵬山是一座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山脉,北宋大臣几乎是一无所知,朝廷上上下下乱作一团。这时,朝廷想起了熟识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谈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轻开战事,也不能向敌示弱而接受无理要求。
沈括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他所带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学说和《天下郡守图》。
他向萧禧指出,两国按“澶渊之盟”划分边界,边界是白沟河,白沟河以北为辽国领土,以南为大宋领土,而黄嵬山在白沟河以南,是大宋的领土,而不是辽国的领土。
萧禧没有一张自己的地图,更不知道黄嵬山的准确方位,在地图面前,他感到理亏三分,气焰不知不觉地矮了一截。争论了几天后,双方无功而返,但没有将争论推向极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辽国,在辽国首都上京再谈两国边界。这时辽国的谈判代表升了级,改成了辽国宰相杨益戒。
在谈判时,沈括再次以“澶渊之盟”为基础,以《天下郡守图》为依据,有理有节,寸步不让,而辽国宰相找不到重划边界的理由。这时,沈括又出示大宋的木制地形模型,这使得辽国宰相大为惊奇,深感大宋确有奇才能人。
沈括终于使得辽国放弃了对宋的领土要求,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与地图学家,运用智慧捍卫了大宋的尊严,把祖国的领土夺了回来。
其实,沈括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一个多有建树的科学家。
在科学研究领域,沈括除了天文、数学、医学、科研方面的建树所取得的成就外,在地理方面,他研究测绘,制作地图,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还记录气候变化,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
沈括之所以在地理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就,是和他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分不开的。
沈括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少年时代他随做泉州州官的父亲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步入仕途以后,他在外交生涯中多次出使国外,观察、研究和记录沿途地形地貌,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他所经历的多方面见闻,后来均收入他的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中。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了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非常少见的。
《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在宋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绘制地图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绘制地图,由于道路弯弯曲曲,山川高低错落,用“循路步之”法绘制的地图与实况有很大的误差,图上差之一厘,实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采用“飞鸟图”也就是“取鸟飞之数”,用的是飞鸟直达的距离,有点像现在的航空拍摄,使得地图的精确度大为提高。
沈括在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
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的地图。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又经过了近20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一部巨作《天下郡守图》。
《天下郡守图》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计20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4米,宽3.3米;小图一幅;各路图18幅,是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18路而制作的。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
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地理学说与《天下郡守图》,使他在与辽国的边界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10万士兵都难以达到的威力。
在制图方法上,沈括不仅能确定精确的方位、比例,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产生的测量误差。他首创了地形高程测量的方法。
沈括创“分层筑堰”测量地形的方法,测量了汴河河道地形,测量了自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的直线距离。这是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测量,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
“分层筑堰”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水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
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约11万公顷的显著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可见,沈括的治水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沈括用胶泥、木屑与熔蜡混合,制造出几种不同的地图模型,然后再复制成木刻地理模型。这比欧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多年。地图和地图模型都有详细的说明书,以备后世图亡佚时,如果得到说明书,按每个方位布置地物点位及郡县,立可成图。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24个方位,使图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古代地图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质学方面,沈括奉命到北方边疆视察,路过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
据此,他推断这里过去是海滨,现在距海已近千千米了。并进而推断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冲积形成的。根据化石来恢复古地理环境,是沈括在地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之一。
他还从黄河等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以及历史记载,来说明华北大平原是由这些河流自上流冲积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的。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学解释。
他还论述了上耸千尺、峭拔险奇的雁荡诸峰,其高岩峭壁的顶部,适在同一平面之上,由此推断雁荡诸峰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流水将疏松破碎的岩石、土壤冲走,留下坚硬、固结的峭峰,因而其巅高度会在同一平面之上。此后他又以黄土高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流水的侵蚀、沉积原理。
在气候学方面,沈括根据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其下出土一石笋林,共有数百茎,都变为化石。因而推断这里气候早年湿热,竹生繁茂。根据化石来研究古气候变迁,沈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他还记载了有关虹和大气的折射现象,认为“虹乃雨中日影,日照雨则有之”,论证和解释了这一天空大气折射现象的科学原理。
他还记录了登州,即山东蓬莱的“海市蜃楼”现象,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海滨,也会出现在大陆。这是一种大气的折光现象。
沈括又科学地描述了龙卷风发生时的全部过程和外表形态。其外形望之插天如羊角,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所经之处,官府、房舍、居民住家一扫而空,通通卷入云中去了。甚至会使县城变为废墟。
他对龙卷风的细致描述,证明了龙卷风的分布并不仅仅是南美洲独有的现象,当时的我国也曾发生过龙卷风。
沈括对物候学也有过杰出的研究,说明了温度随地势的增高,会相应下降。植物开花也跟着会在时间、季节上延缓。同一种植物,因品种不同,发育期也不同。
同一品种的植物,其习性可以因人工栽培而改变。改善植物的水、肥、光、温条件,也会促使植物早熟。他系统地提出了物候随高度、生物品种、纬度高低、人类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在世界上也是首创。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第二十四《杂志一》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
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中《药议》中又记载:“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也有指北者,恐石性也不同。”
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明了磁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记录了地理子午线和地磁子午线指示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他是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实并记录了地磁子午线不正南,而微偏东,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记录了地磁偏角的科学家之一。
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4种放置指南针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指出使用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最好。
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记录了石油,并断言石油必大行于世的科学预言家。
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
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记》中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的。沈括发明的“石油”这个名词便一直沿用至今天。
多才多艺的伟大科学家沈括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也证明了他在许多方面攀登上了当时世界的高峰。
❷ 裴秀在地图学上有什么贡献
裴秀(224—271),字秀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是我国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被誉为我国古代地图学之鼻祖,与欧洲学者托勒密并称为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裴秀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图六体”,并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从而奠定了他在地图史上的地位。自他以后,直至明代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输入以前,这一千二三百年间的地图制作,在方法上没有眺出他的规格。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学家。
裴秀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裴茂,父裴潜,都官至尚书令。裴秀自幼喜欢学习,8岁就会写文章。青少年时,对政治已感兴趣,而且学识比较广博。他的叔父裴徽,当时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宾客来往。有些宾客在来拜见裴徽之后,还要到裴秀那里交谈,听听他的议论,那时裴秀年仅10余岁。
由于裴秀才华出众,很受人们的赞赏,渡辽将军毋丘俭(“毋”是“贯”的古字,“毋丘”是复姓)把他推荐给当时掌握着辅政大权的曹爽。曹爽遂任命裴秀为黄门侍郎,并袭父爵清阳亭侯,时年25岁。年轻的裴秀,脱颖而出,有时不免自负。一次,他得知著名的机械专家马钧设计制作一种能连续把巨石发射到远方的攻城器,竟加以哂笑,并与马钧辩难。马钧口才不及裴秀,后来就不多加辩解了。
司马懿诛曹爽,魏朝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裴秀因是曹爽任的官吏,被解除了职务,但不久又在朝中做官。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晋文帝)执政后,裴秀得到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他提出的有关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建议,常为司马昭所采纳,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在皇帝身边做顾问。
魏甘露二年(257),裴秀34岁,随司马昭征讨一个不服从司马氏统治的地方官诸葛诞。裴秀参与谋略,得胜而还,封鲁阳乡侯,赐邑干户。后来又为司马昭商定政策,改革官制等,封济川侯,赐邑千四百户。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废魏元帝曹负,自立为帝,国号晋。司马炎(晋武帝)即位后,任裴秀为尚书令,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赐邑三千户。
晋泰始四年(268),以尚书令裴秀为司空,成为最高军政负责人之一,并开任地官。地官主管全国的户籍、土地、田亩赋税和地图等事,裴秀在地图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这一职务有很大关系。可惜,3年之后,他因服寒食散又饮冷酒,不幸逝世。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当显赫,但是深为后人称赞的,是他生前的最后几年在地图学方面做出的贡献。在学术上裴秀的重要成就是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18篇和他在为此图撰写的序中提出的“制图六体”。此外,还缩制旧天下大图为“方丈图”,或称“地形方丈图”。又著《翼州记》《(易)及(乐)论》。未完成的著作有《盟会图》和《典治官制》等。
在裴秀担任司空后,除在朝廷中负责其他政务外,还负责管理国家的地图和户籍人口。由于职务上的关系,他得以接触更多的地理和地图知识,并使他对古代地理和地图进行了仔细整理和精心研究。
我国地理学起源很早,远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掌管全国图书志籍的官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一部地理学名著——《禹贡》。到了魏晋期间,因为年代久远,《禹贡》中肼记载的山川地名已经有很多变更。
裴秀在详细考证古今地名、山川形势和疆域沿革的基础上,以《禹贡》作基础并结合当时晋朝的“十六州”而分州绘制的大型地图集,绘制了《禹贡地域图》18篇。图上古今地名相互对照,它不仅是当时最完备、最精详的地图,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科学的绘制方法。裴秀在完成这本地图集的绘制以后。把它进呈给晋武帝,被当作重要文献收藏于“秘府”。裴秀在图的前面写了序言,详细谈到了他绘制地图所运用的方法。这是一篇很有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献,它体现了裴秀在制图理论上的卓越见解。这篇序言后来被保存在《晋书·裴秀传》里。
据史书记载,裴秀除了绘制《禹贡地域图》以外,还曾经绘制了一幅《地形方丈图》,一直流传了几百年,对后世地图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大概在他以前不久,有人绘制了一幅《天下大图》,规模非常庞大,据说“用缣八十匹”,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这幅《天下大图》有一个缺点,就是不便携带、阅览和保存。于是裴秀运用制图六体的方法,“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尺(大约相当于一百八十万分之一)把它缩绘成《地形方丈图》,并且把名山、大川、城镇、乡村等各种地理要素清清楚楚地标示在图上。这样,阅览它就方便多了。可见裴秀已经掌握了缩放技术。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提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惟一的系统制图理论,总结了前人丰富的绘图经验,为后世的地图绘制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纲要。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❸ 李四光为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49年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
提出蜓科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引起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40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调查,发表了不少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创立地质力学
20世纪20年代中叶,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之际,李四光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作用的假说。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就从这里萌芽产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质力学,是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即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他认为,地球表层的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在运动中存在,必然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就是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会形变,由于各种岩石性质不同,产生的构造形迹也不同,依照构造形迹的力学特征和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向和起源。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
在地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李四光的几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地质力学概论》,都是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他找油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后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地震预报
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发生了强震之后,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因此,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其动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主要著作: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庐山》《中国北部之蜓科》《地质力学概论》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名字由来: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人物评价:
李四光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个高度评价。(“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评)
他(指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叶连俊评)
李四光先生作为革命先驱者敢于向旧事物挑战的精神,作为教育家诲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为事业家从人民需要出发强烈的责任感,和作为一位地质学家在科学实践中贯穿了前面所说的革命、育人、为人三者辩证统一的科学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样,不仅留给我们许多还要去认识、去判断、去解决的地质问题,而且也留给我们认识、判断、解决的思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刘东生评)
❹ 李四光做出了什么贡献
五、地震预报
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发生了强震之后,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
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❺ 李 四光,简单介绍下
李四光 -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 编辑词条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内北黄冈人,蒙容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❻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哪3个方面具有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微体古生物.
❼ 陈述李四光在地质学理论方面的贡献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版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权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
同时,他还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❽ 沈括在地质学方面有哪些贡献
在地质学方面,沈括奉命到北方边疆视察,路过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
据此回,他推断这里答过去是海滨,现在距海已近千千米了。并进而推断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冲积形成的。根据化石来恢复古地理环境,是沈括在地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之一。
他还从黄河等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以及历史记载,来说明华北大平原是由这些河流自上流冲积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的。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学解释。
他还论述了上耸千尺、峭拔险奇的雁荡诸峰,其高岩峭壁的顶部,适在同一平面之上,由此推断雁荡诸峰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流水将疏松破碎的岩石、土壤冲走,留下坚硬、固结的峭峰,因而其巅高度会在同一平面之上。此后他又以黄土高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流水的侵蚀、沉积原理。
❾ 李4光的资料
李四光(1889年来10月26日-自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1932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代理校长,又任重庆大学教授。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两弹”作出了突出贡
人物简介
李四光 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具体的请看【http://ke..com/view/2128.htm】
❿ 李四光为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
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将各种构造形迹看作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探索地质自然现象提供了新方法,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他的理论为我国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贡献。例如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方向。此外,李四光早在20年代初,实地考察了我国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庐山和黄山等地,先后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 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 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