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石油地质甜点
① 石油地质背景
低熟、未熟石油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据近年的研究及据文献的不完全统计,已在我国近20个沉积单元(盆地、凹陷及坳陷)中找到了低熟与未熟油气,而且大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
在已知的低熟油气田(藏)中,产出层位涉及上二叠统至新近系(其中三叠系和下白垩统尚无低熟油产出的报导),大多分布在第三系。自生自储的特征较为明显。
在我国国内已发现产出低熟石油的盆地中,以半咸水湖相—咸水湖相—盐湖相沉积居多(王铁冠等,1995)。比较特征的淡水湖相沉积仅有景谷盆地和黄骅坳陷内的板桥凹陷。
景谷盆地的第三系沉积物中淡水湖相特征十分明显,主要由浅灰色细砂岩和褐黑色泥岩构成,含有丰富的介形类、植物和淡水螺及鱼化石,未见碳酸盐岩形成。
从景谷盆地原油的有机地化指标,如Pr/Ph与伽马蜡烷/αβ30藿烷的关系以及源岩中普遍存在的单甲基中间支链化合物(X化合物),占饱和烃组成的0.2%~0.4%,烷基环己烷和胡萝卜烷系列含量较低,含量<1%等特征,景谷盆地淡水湖相烃源岩Pr/Ph值较高(>1),而伽马蜡烷相对含量低;烷基苯含量高(1.0),烷基环己烷含量较低(0.7),甾类含量为13.5等特点都表征着淡水湖相沉积。这一点与其他产低熟石油的咸化湖泊沉积有着明显的区别。
景谷盆地虽然面积不大,在新近系沉积中可见煤线存在,表明其间曾有过短暂的沼泽化时期,但由于其地处亚热带,雨水及地表水丰沛,使湖区的存在时间相对较长,沉积并保存了足够的有机质,为形成油气田奠定了基础。而且,这种盆地距物源近,搬运距离短,沉积堆积较快。不仅水生生物易于被保存,而且陆源有机物在搬运输入过程中损失量也较小,利于各种沉积有机质的保存。
② 石油地质特征
一、烃源岩
1.烃源岩分布与基本特征
东巴伦支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发育于三叠系和侏罗系内。
(1)三叠系烃源岩
东巴伦支盆地最优质的烃源岩分布于下、中三叠统。在三叠纪期间,东巴伦支地区沉积速率很快,达到15cm/ka,其沉积有机质主要为腐殖型。其中Ⅲ型有机质烃源岩分布于南巴伦支坳陷的南部地区。在该坳陷的北部以及鲁德罗夫鞍部,Ⅲ型有机质逐步过渡为混合型有机质。北巴伦支坳陷中央受南部河流系统的影响较小,主要发育Ⅱ型有机质。
三叠系烃源岩的总体特征为,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最大值为20%,一般为2%~8%,氢指数范围为200~500 mg/g TOC。Ⅱ/Ⅲ型干酪根决定了三叠系烃源岩以生气为主。在埋藏最深的坳陷轴部地区,可能大量生成了天然气和凝析气。
(2)侏罗系烃源岩
在东巴伦支盆地,上侏罗统页岩主要以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为主,该套页岩相当于西西伯利亚上侏罗统巴热诺夫烃源岩。晚侏罗世气候温暖潮湿,海平面达到最高,在北极地区局部形成了底水循环受限制的条件。在水深达数百米的深水盆地中沉积了数十米厚的深灰色到黑色海相含沥青质页岩。Gramberg et al.(2004)报道,在南巴伦支坳陷中央,上侏罗统页岩的总有机质含量达到12%~14%,局部可高达17%。在坳陷的边缘下降到2.2%~2.5%。Ⅱ型有机质烃源岩位于坳陷的沉积中心,而Ⅲ型有机质烃源岩位于此盆地的边缘。
根据有机质丰度,东巴伦支盆地的下、中侏罗统烃源岩为次要烃源岩,但由于成熟度较高,在局部地区其可能贡献较大。东巴伦支盆地的下侏罗统诺德梅拉组发育三角洲平原相,并逐渐过渡为薄煤层和炭质页岩,其总有机碳含量为1%~4%,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斯诺威特气田(挪威)的烃类可能就来自于诺德梅拉组。
2.烃源岩成熟度
三叠系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在南巴伦支坳陷南部不到0.5%,向北到北巴伦支和南巴伦支坳陷沉积中心增加到0.95%~1.14%。上侏罗统烃源岩还未达到生油的成熟度;其成熟度最高只达到0.5%,在埋藏最深地区(2300~2500m)可达到0.49%~0.67%。
二、储集层
东巴伦支盆地的储集层范围从下三叠统到上侏罗统,主要为卡洛阶和伏尔加阶砂岩。
1.三叠系储集层
在东巴伦支盆地及其相邻的蒂曼-伯朝拉盆地北部地区,三叠系储集层的岩性、厚度和储集层性质变化很快。储集层沉积相多变,从河流-冲积相到三角洲相,再到深海相均有发育,地震资料显示下中三叠统“楔状沉积体”的沉积水深大致为1200 m。由于快速沉积和矿物成分成熟度低,这些侧向分布不稳定的砂岩储集层物性较差,孔隙度一般在15%~18%之间,渗透率为18~30 mD。这些天然气藏平均仅占总圈闭体积的30%,储集层处于超压状态。
2.侏罗系储集层
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为高砂地比的海相和三角洲相。上侏罗统为厚度较大的深海相页岩,煤层通常局部分布。从三叠纪到侏罗纪,沉积速率明显下降,侏罗系最大厚度为2km。侏罗系有效产层厚度范围从8~76m,孔隙度在15%~25%之间,渗透率范围在数百到上千毫达西。在最大的施托克曼诺夫气田有4套叠合的砂岩储集层。中-上侏罗统储集层性质从西往东变差,在Krestovaya-1井地区完全尖灭。位于南巴伦支坳陷南缘的探井也证实侏罗系储集层发生尖灭。
三、盖层
东巴伦支盆地内广泛发育了中生代海相和陆相页岩,这些页岩为良好的局部和区域性盖层,盖层单元从三叠系到下白垩统都有分布。
下-中三叠统互层页岩和层内页岩为同时代超压储集层提供了局部和半区域性盖层。
中-上侏罗统内发育了3套页岩盖层:①上卡洛阶-伏尔加阶区域性盖层,最大钻遇厚度为438 m;②巴通阶-卡洛阶半区域性盖层,厚达300 m;③上阿连阶-下巴柔阶区域性盖层,由两套页岩组成,最大总厚度为85 m。上覆的尼欧克姆统部分也是一个泥质层序(Gramberg et al.,2004)。
上覆尼欧克姆统也是一个以泥岩为主的层序,是潜在的区域性盖层。
四、圈闭
巴伦支盆地内构造圈闭的发育与3个不同的构造幕相关,这些构造幕影响了东巴伦支盆地的油气捕集。二叠纪-三叠纪裂谷作用阶段,盆地主要形成与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三叠纪的挤压作用,可能与新地岛的隆起和逆掩断层作用有关,盆地主要形成与挤压作用相关的背斜圈闭。第三纪(古、新近纪)中期反转,盆地发生了NW-SE向挤压构造作用,在坳陷边缘地区形成了大型隆起构造,早期的伸展断层也发生了反转活动,相对于向盆地一侧下降的断裂带处于上盘位置,盆地主要形成与晚白垩世或第三纪(古、新近纪)的反转背斜相关的构造圈闭,其圈闭构造几何形态较简单。在鲁德罗夫隆起上也发育了具有晚期生长特征的大型背斜,但目前还无法确定这些特征是与挤压还是扭压有关。
③ 石油地质特征概述
如前所述,景谷盆地内部可以划分出四个二级构造单元,目前已经勘探、开发的油田位于盆地东部断阶的大牛圈断鼻构造上,故名大牛圈油田(图2-7)。
图2-8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断块展布及主要井位分布图
大牛圈油田的地层特征已在前文中介绍过,其生油层、储层主要集中在三号沟组第三段的水下扇砂体中。回环组50~200m厚的泥岩夹砂岩层段及三号沟组第四段构成盖层,与断层形成良好的遮挡层。三号沟组的第二、三段中暗色泥岩为本油区的烃源岩,累积厚度可达300m以上(图2-9)。
图2-9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石油地质综合柱状对比图
④ 什么是“甜点”,结合沉积综合预测“甜点”分布
这里的甜点对于石油地质来说,是在致密岩体中的一套相对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岩体,比如在大套的泥岩中的一个透镜状砂砾岩体,形成原因很多,可以是重力流沉积等。一般不好预测,不然怎么会叫甜点呢(笑)。
⑤ 请教一下,“甜点”或者“甜点”评价在石油工程或石油地质中是什么意思谢谢!
油气藏“甜点”表示油气富集的、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地区(包括垂向的指深度范围、平面的某一区域)
⑥ 石油地质学包含哪些方面
石油地质学包含的内容有:
一、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石油的成分和性质;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油田水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二、储集层和盖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盖层的类型及封闭机理。
三、油气藏的类型
油气藏的基本类型;各类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各类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四、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干酪根及其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条件;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未熟低熟油;天然气形成条件,天然气成因类型、特征及鉴别;烃源岩的特征及地球化学研究。
五、石油天然气运移
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和运移模式;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体势的概念,流提示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六、石油天然气的聚集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藏破坏的地质因素;油气藏破坏的产物;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天然气的成藏机理;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深盆气的形成与分布。
七、油气聚集和分布单元
油气田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八、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包括盆地的概念、构造特征、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藏分布模式);国内外典型盆地实例;盆地中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⑦ 拉布达林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一)盆地概况
拉布达林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境内,盆地呈北东向长条状展布,横跨额尔古纳市和陈巴尔虎旗。地理坐标东经118°30′~121°30′,北纬49°20′~50°00′,盆地长约210km,宽约57km,面积14460km2,石油矿产勘探登记区块面积3022.07km2,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23×108t。主要工作量为全盆地1∶10万重磁,457.78km 二维地震和1口探井。
(二)地层和沉积特征
拉布达林盆地基底岩性主要由华力西期、燕山期花岗岩、上古生界石炭系浅变质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变质岩构成。盖层主要为中侏罗统南平组,下白垩统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依列克得组、大磨拐河组(可能含南屯组、铜钵庙组)和第四系。其中南平组、大磨拐河组为沉积岩地层,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依列克得组为火山岩夹沉积岩地层。
地层对比表明,拉布达林盆地上库力组相当于大杨树盆地九峰山组。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上库力东南山剖面的上库力组中也发现了沉积岩。沉积岩中含有动植物化石,该套化石与九峰山组的化石可以进行对比,可能具有相类似的烃源岩发育。
(三)构造特征及演化
1.重磁解释的基底深度和构造格局
(1)基底深度
重磁解释拉布达林盆地基底埋深在0~4.2km 之间,其中北东走向的巴彦哈达凹陷为全盆地规模最大、基底埋深最深的次级凹陷,该凹陷中正常沉积岩及兴安岭群火山岩的厚度都比较大。另外,该坳陷的哈达图凹陷基底埋深可达3km,由于火山岩已在该区出露,预计该凹陷主要由各类兴安岭群火山岩充填,为全盆地最厚。F3断裂以北的盆地北部地区基岩埋深相对较浅,构造轴向明显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呈现北西走向,基底埋深一般在0~2.7km 之间,区内可进一步分为凹凸相间的4个二级构造单元。盖层主要为兴安岭群火山岩,最深处在盆地西北部的上护林凹陷处,可达2.7km。
(2)构造格局
重磁解释拉布达林盆地基底断裂27条,其中北东向13条,北西向14条。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规模大是区内的主导构造方向,沿该断裂系发育多个北东走向的沉降凹陷和兴安岭群火山岩,控制了盆地的总体构造格局和侏罗系火山活动。北西向断裂一般切割、错开北东向断裂,并对盆地北部断陷活动及展布特征起到较明显的控制作用,其活动和发育时代应比北东向断裂系要晚,其对二级构造单元内部起着分块作用,使本区构造复杂化。盆地基底形态具有自南向北坳隆相间的格局,以F3断裂为界的盆地南部地区主要构造轴向为北东走向,为全盆地面积最大的坳陷区,区内可进一步分为两凹一凸3个二级构造单元。
(3)火山岩分布特征
重磁解释盆地内火山岩分布可以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分布于盆地西南部,F2大断裂东侧的巴彦哈达凹陷及盆地南部地区,面积不大。该区火山岩被上覆地层覆盖,最大埋深大于2000m,火山岩厚度一般在1000~3000m 之间,最大厚度在哈达图以北凹陷。另一个分布于盆地中、北部广大地区,该区火山岩绝大多数已出露地表,如东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等等,仅局部地区,如中部额尔古纳市以南地带上覆约200~400m 厚的大磨拐河组,火山岩被上覆地层覆盖,最大埋深大于1000m。
(4)沉积岩分布特征
重磁解释盆地内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凹陷深度最大的巴彦哈达凹陷,以及陈巴尔虎旗凹陷、拉布达林-上库力一带的凹陷中。在巴彦哈达地区沉积岩最大厚度1800m,一般厚度在600~800m;在陈巴尔虎旗凹陷沉积岩厚度在0~600m,而在拉布达林-上库力一带的凹陷中沉积岩厚度仅为0~350m。
2.地震解释的构造特征
(1)构造格局
区内构造样式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在拉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西断中凹向东抬起的箕状断陷,中部被东深西浅的反向断阶带不明显分割,形成西南部深而窄、东北部浅而宽两个深洼陷区。
各层构造格局基本一致,中部地层埋藏较深,向东西两侧抬升。区内断裂主要以北东向延展为主。主要构造基本集中在西侧控陷断裂带附近,几个较大的三级构造基本沿主干断裂的延伸方向发育,表现为背斜、断背斜(断鼻)、断块等。
巴彦哈达凹陷在工区内主要表现为巴彦哈达向斜,呈北东向长条状展布,长约70km,西南部宽约7km,东北部宽约28km,面积可达1100km2以上,发育西南、东北两个局部洼地,西南洼地最深海拔-5800m,东北洼地最深海拔-4100m。向斜在深层(T5-1—T4-3层)主要为断陷特征,浅层逐渐呈现坳陷特点,由深至浅向斜幅度逐渐变小,向斜中心基本一致。
(2)局部构造
1989年,二维地震概查解释了巴彦哈达断陷巴彦哈达(T4)、西戈力吉(T3、T5)两个正向局部构造,共计3个层圈闭。本次解释正向局部构造6个、总面积138.2km2,解释层圈闭15个、总面积272.6km2,其中新发现层圈闭14个、总面积265.8km2。其中,可靠层圈闭4个、总面积106.2km2;较可靠层圈闭3个、面积为67.5km2;不可靠层圈闭8个、总面积98.9km2,其中新发现7个、总面积92.1km2,重查1个、面积6.8km2。主要局部构造描述如下。
1)鄂伦池构造
鄂伦池构造位于巴彦哈达与包鲁都尔两个向斜之间的脊部,是以鄂伦池凸起为背景、以西侧的LB1号控陷断裂为遮挡形成的断背斜,在T4、T4-1两层发育,由508.0、511.0两条平行测线控制,较为可靠。在T4层上以海拔50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24.3km2,幅度320m,构造走向90°。在T4-1层上以海拔25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34.5km2,幅度270m,构造走向130°。
2)巴彦哈达构造
巴彦哈达构造位于LB1号控陷断裂下降盘一侧,是LB1号控陷断裂切割巴彦哈达向斜西北斜坡形成的断背斜,在T4、T4-1、T4-2、T4-3等4层发育,由多条主测线及508.0联络测线控制,可靠程度较高。在T4层上以海拔-5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44.9km2,幅度725m,构造走向50°。在T4-1层上以海拔-45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14.6km2,幅度640m,构造走向50°。在T4-2层上以海拔-80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38.9km2,幅度710m。在T4-3层上以海拔-130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7.8km2,幅度310m,构造走向50°。
3)西戈力吉构造
西戈力吉构造处于巴彦哈达向斜北部,多由单条测线控制,可靠程度较低。在T4层上位于91.0线520.0桩号附近,以海拔55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8.8km2,幅度45m。在T4-1层上位于514.0线93.0桩号附近,以海拔5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11.9km2,幅度160m。在T4-2层上位于514.0线93.0桩号附近,以海拔-90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8.7km2,幅度310m,可与T4-1层叠置。在T5层上位于511.0线94.0桩号附近,以海拔-210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6.8km2,幅度220m。在T5-1层上位于511.0线94.0桩号附近,以海拔-3700m 等高线圈闭,面积为15.8km2,幅度520m,可与T5层叠置。
3.构造演化
通过区内剖面构造发育史分析,可将本区构造演化过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
(1)中侏罗世时期
晚石炭世末期,构造运动剧烈,本区域发生强烈褶皱变形,断裂构造广泛发育,结束了地槽发展的历史。在随后的二叠纪—早侏罗世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本区域一直处于上升隆起和剥蚀夷平状态,地形已呈现出准平原化的地貌景观。中侏罗世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和俯冲作用,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在燕山早期构造运动作用下,本区形成了一些强烈剥蚀的隆起区与迅速堆积的断陷区。首先在巴彦哈达断陷堆积了湖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其后,燕山运动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向东南方向发育,形成了白音扎拉嘎、阔空多鲁山和肯盖里断陷,继续接受沉积,形成了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建造——南平组。在此时期,各断陷之间互相隔绝,独立成盆,沉积最大厚度在巴彦哈达断陷。各断陷沉积物以中粗粒为主,地层中暗色泥岩、煤层较发育,是本区域主力生油岩系。本区南平组厚度200~1300m,凹陷内以岩浆岩为主,边部有一定沉积岩分布。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再次活动,结束了本区湖相沉积的历史。
(2)早白垩世早期
早白垩世早期,由于裂隙和地幔上隆造成陆壳熔融并上涌,受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本区火山活动非常活跃,火山活动以裂隙式和中心式喷发为主,喷溢和侵入式次之。首先,上地幔的基性和中基性岩浆溢出地表,形成塔木兰沟组;之后,中酸性和酸性岩浆也开始沿断裂带继续活动,溢出或喷出地表形成吉祥峰组,没有溢出地表的形成吉祥峰组次火山岩;最后,在本区域南部沿断裂喷溢了中-基性岩浆,形成了七一牧场组。至此,燕山活动火山喷发第一阶段基本结束,现代地貌的基本轮廓也在此形成,地壳逐渐稳定,进入剥蚀期;这时,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充填了一些含水盆地及不含水的洼地,形成了木瑞组的沉积。本区只解释有塔木兰沟组,厚度0~1200m,岩浆岩比较发育,亦有部分沉积岩分布,应具一定生油条件。这个间断时间之后,燕山期火山喷发第二阶段开始活动,主要是断裂活动和大规模的火山作用,爆发了一些偏酸性或酸性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岩,形成了上库力组;其后沿主干断裂,又有小规模、小范围的火山活动,形成了中-基性岩层的依列克得组,至此燕山期火山喷发全部结束,进入短暂的稳定期。本区上库力组分为上、下两段。上库力组下段分布于工区中、东部,区内厚度0~550m,以岩浆岩为主。上库力组上段,区内厚度0~1250m,凹陷内以岩浆岩为主。本区依列克得组厚度0~1000m,以正常沉积岩为主。
(3)早白垩世晚期
早白垩世晚期的构造活动大为减弱,地壳持续上升,本区大部处于隆升剥蚀状态,盆地内只有巴彦哈达-白音扎拉嘎断陷接受沉积,形成一套含煤、菱铁矿的碎屑建造——大磨拐河组,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早白垩世末期,燕山晚期构造变动,使早白垩世地层发生了轻微的变形,形成开阔的褶皱构造。本区大磨拐河组(可能含南屯组、铜钵庙组)厚100~1100m,基本为正常沉积岩。
(4)新生代
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本区处于大规模缓慢隆起剥蚀状态,没有接受沉积。第四纪,本区处于大规模缓慢的间歇性升降运动中,且以上升为主,只在宽缓的坳陷中接受了冲积、洪积、风积等砾石层、亚粘土、腐殖土、风成砂及湖沼沉积的黑色淤泥等。本区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平原草地区和平原沼泽区。
(四)石油地质条件
根据对拉布达林盆地油气形成条件分析,古生界石炭系是分布最广的一套地层,石炭系由一套浅海、半深海和海陆交互相的碳酸盐岩组成,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厚度约1500m。盆地内盖层兴安岭群主要为一套火山碎屑沉积,但在火山喷发间隙中尚有一定厚度的正常碎屑岩沉积,如上库力组下部不同程度地见有粉砂岩、砾岩、泥岩。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上部含煤碎屑岩沉积段,相当于邻区海拉尔盆地的大磨拐河组,其由湖泊沼泽相粉砂岩、泥岩夹多层煤组成,厚800m,具有较好的油气形成条件。
综合上述,晚古生代石炭纪时期,拉布达林盆地接受浅海、海陆交互相沉积,有利于有机质向石油转化。中生代以来燕山运动,盆地以断块差异升降活动为主,沿大断裂产生长期快速沉降的深断陷,为形成较大的湖泊沼泽,以及大量有机质的生存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烃源岩
拉布达林盆地烃源岩有3套,即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下白垩统上库力组和古生界石炭系。大磨拐河组为一套河湖相含煤细碎屑岩沉积建造,煤田钻孔揭示,岩性为中细砂岩、黑色泥岩夹多层煤,厚度大于600m,据综合物探资料解释最大厚度达1000m,分布于其洛图屯断陷内。从相关的地化分析资料看,盆地内大磨拐河组的暗色泥岩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有机碳值为0.44%~4.28%,平均为1.75%,氯仿沥青“A”值为0.043%~0.14%,平均为0.072%,生烃潜量(S1+S2)值为0.24%~10.99%,平均为2.92%,综合评价已达到中等生油岩标准。有机质类型属Ⅲ类,演化程度较低,镜质体反射率值为0.42%~0.85%,处于低成熟阶段。地层对比表明,拉布达林盆地上库力组相当于大杨树盆地九峰山组。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上库力东南山剖面的上库力组中也发现了沉积岩。沉积岩中含有动植物化石,该套化石与九峰山组的化石可以进行对比,可能发育有相类似的烃源岩。尤其是拉布达林盆地的上库力组与大杨树盆地九峰山组可比,表明了该盆地是值得探索的有利地区之一。盆地西南部巴彦哈达凹陷基底埋藏相对较深,暗色泥岩相对发育,有机质较丰富,且转化程度高,是该盆地目前勘探的主要地区。
2.储层
拉布达林盆地储层可能为砂岩和裂缝两种类型,以砂岩储层为主。大磨拐河组的储层物性也较好,孔隙度值为12.9%~27.2%,平均值为15.6%,渗透率(0.02~6.73)×10-3μm2,平均值为0.79×10-3μm2。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本区由于构造运动频繁,断裂具有继承性、多期活动性,断裂十分发育,断层、裂缝不仅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而且在有良好局部盖层存在下,亦可作为储层。
(五)有利区带预测
从利用综合物探资料解释的基底深度来看,拉布达林盆地基底埋深在0~4200m,最深处在巴彦哈达断陷,为4.2km,沉积岩厚度为600~1800m,与地震解释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区内中侏罗统是油气生、储、盖组合较好的层位,下白垩统火山岩层是油气储盖条件较好的层位,下白垩统依列克得组与大磨拐河组也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其中依列克得组与大磨拐河组下部以正常沉积岩为主,其地震剖面特征以平行反射结构为主,应属稳定沉积,按一般地震相-沉积相的解释,应为半深湖相,烃源岩发育的可能性最大,埋藏适中,应是近期勘探工作的重点层位。同时,对火山岩地层的含油性也应予以重视。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海参6井在兴安岭群浅灰色玄武岩裂缝中见5.215m的油斑,测试获2L原油,分析油源是来自玄武岩下的黑色泥岩。大杨树盆地杨参1井在井段560~2038.0m 等多处见到8层含油显示,含油岩性有玄武岩、凝灰岩、粉砂岩和辉绿岩等,试油结果日产油0.017t,日产气74m3。海拉尔盆地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断陷盆地油气以短距离横向运移为主,成熟烃源岩区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据此推断,本区的重点含油气地区应为巴彦哈达向斜西南、东北两个局部洼地,其中西南洼地更为有利(图3-39)。
(六)拉1井钻探成果
拉1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北西55km 处,构造位置在拉布达林盆地其洛图屯断坳巴彦哈达凹陷,是1口预探井,于2007年3月10日开钻,于5月21日完钻,设计井深2900m,完钻井深2900m。钻探目的是建立盆地地层层序,了解沉积岩的时代、厚度、岩性、岩相及分布概况,了解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位、厚度、生油指标及变化情况,了解储、盖层岩性、物性、厚度,沉积条件及分布情况,对本区含油气远景进行评价。
钻遇的地层有白垩系下统塔木兰沟组(2900~2364m)、上库力组(2364~1562m)、依列克得组(1562~1066m)、大磨拐河组(1066~40m)和第四系(40~0m)。大磨拐河组岩性主要为黑灰、深灰色泥岩;依列克得组、上库力组、塔木兰沟组等主要为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在火山喷发间隙中发育一定厚度的碎屑岩沉积,未见泥岩。
拉1井统计结果,大磨拐河组暗色泥岩较发育,累计厚度达到了745m,单层最大厚度480m,泥地比为72.48%,泥地比高,单层厚度大,暗色泥岩质纯。14块样品中有机碳含量最小为1.731%,最大为2.96%,平均为2.175%,已经达到我国陆相盆地较好生油岩的标准。氯仿沥青“A”的含量远远没有达到0.1的标准,最大仅为0.0334%,平均为0.0151%,生烃潜量在1.26~9.25mg/g之间,平均为3.13mg/g,为差生油岩标准。14块样品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结果为Ⅱ2、Ⅲ型干酪根。有机元素检测结果显示,H/C 在0.6~0.8之间,O/C 在0.1~0.2之间,判断为Ⅱ2、Ⅲ型干酪根,综合分析大磨拐河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偏腐殖型。大磨拐河组烃源岩14块样品Ro值平均为0.52%,处于低成熟阶段。Pr/Ph>1,平均为1.08,说明较不稳定的姥鲛烷相对于较稳定的植烷具有优势,没有大部分降解,进一步说明有机质的热演化还没有达到成熟程度。OEP平均值为2.06%(OEP<1.45),也说明了生油有机质处于低成熟阶段。
图3-39 拉布达林盆地有利区预测图
从整个盆地综合物探解释情况看,盆地储层主要是兴安岭群火山岩顶面以上的砂岩(主要为大磨拐河组,局部很可能存在南屯组),盆地的正常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凹陷深度最大的巴彦哈达凹陷,以及陈巴尔虎旗凹陷,拉布达林-上库力一带的凹陷中,在巴彦哈达地区大磨拐河组以下兴安岭群火山岩顶面以上存在着1000m 厚的沉积岩。分析预测盆地局部区域的火山岩也可作为油气有利的储集体。
分析表明,拉1井大磨拐河组泥岩最大单层厚度480m,为分布较广的良好盖层。而依列克德组火山岩与砾岩交互沉积,为分布在局部区域的良好盖层。
综合分析认为拉1井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不高,评价达到中—差等标准,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有机质成熟度较低,生油能力和砂岩的储集性能都比较差。
总的来看,拉布达林盆地的含油气远景一般,需要做更进一步的勘探工作。
⑧ 什么是海洋石油地质技术
海洋地质学是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和海滩、大陆架和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海底。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针对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科学。
目前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海底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研究海底地壳的圈层结构、各构造单元的分布特征和深化关系,以及洋底结晶岩的特征、分布及成因。
(2)海洋沉积和地貌学。研究海底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时空分布、形成和发育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海底地形特征、地貌景观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3)古海洋学。这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较年轻的学科,它依托对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追溯海洋发展变化史、海陆变迁、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流、海温、盐度和生产力演化等,从而阐明海洋的成因、古环境的演化。
(4)海底矿产地质学。研究各类海洋矿产资源的成因、分布特征和储量等。
(5)海洋工程地质学和海洋环境地质学。研究与海洋工程项目如港口、航道、海底管线、桥梁、隧道、人工岛、钻井平台等有关的海底地质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海洋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和评价,研究与海洋环境保护与预测有关的环境要素,如污染、浅层气、侵蚀与淤积等。
(6)海洋地球物理学。使用各种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测量并研究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变化,并利用这些研究为上述各分支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服务。
(7)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和手段。
⑨ 石油地质基本特点
5.1.1 构造条件优越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是多构造体系复合、联合作用下复合叠加型盆地,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震旦纪以来发育有裂陷-克拉通盆地、挤压-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为油气生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基础。
5.1.2 油气资源丰富
区内各大型沉积盆地均具多时代、多层系烃源岩。以塔里木盆地发育最全,从震旦系到新近系(除泥盆系)均存在烃源岩,但中-小盆地烃源岩层系较少。经初步计算,油气资源量为400×108t油当量,占全陆地油气资源总量1/3左右。
5.1.3 多储盖组合
本区储层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特点(Z、Є、O、S、D、C、P、T、J、K1、E、N1),其岩石类型主要有四类,即: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等,但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上述四大类储集岩均已发现油气田。
区内盖层亦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的特点(Z—N1),其盖层主要岩石类型有:致密灰岩、泥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石膏、盐岩、火山熔岩、致密砂岩。
西北地区自下而上主要发育有5套烃源岩(Є—O、C—P1、T3—J2、K2—E、N1)围绕各套烃源岩形成相应的生、储、盖成油组合。
5.1.4 多期成藏
由于多类型盆地叠加造就了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的特征,经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存在四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准噶尔盆地至少两期成藏,一是燕山期,二是喜马拉雅晚期;其他中-小盆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成藏。
5.1.5 油气藏特征
1)多成藏模式:自生自储、古生古储、晚生古储、晚生中储、晚生新储、新生新储。
2)油气藏叠加:在一个油气田中常出现多时代、多类型油气藏叠加,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有奥陶系油气藏、石炭系油气藏、三叠系油气藏叠加;有古岩溶型、构造型、岩性-地层型油气藏复合叠加。
3)多相态并存:不同烃源岩油气并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并存、不同期的油气并存、不同相态的油气并存,如塔河油田。
⑩ 什么叫做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主来要强调的是油气自资源形成、运聚及保存等地质的条件。目前在油气勘探领域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学科,它所涉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烃源岩(油气的来源)、储层(油气赋存介质)、盖层(阻止油气因地层压力向上泄漏的大锅盖)、圈闭(油气聚集的场所)、运移(油气从烃源岩生排之后的运输路径及动力)、保存(顾名思义,就是保存的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