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蚀崖是什么地质作用
Ⅰ 钱塘江入海口为什么形成海蚀崖而不是冲积平原。
杭州湾(钱塘江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钱塘江挟沙少,河口海岸下降,潮差大,不仅使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积,而且引起强烈的冲刷,使河口加深与展宽,逐渐形成三角港。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区上段堆积成凸起的拦门沙。所以是海蚀崖。
Ⅱ 海岸地貌由海到陆的顺序(海滩,海蚀崖,岛沙坝,岸前沙丘,岬角)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内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容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Ⅲ 海岸工程地质条件
环胶州湾海岸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控制,不同地区上述诸因素存在着差异。详细研究近海不同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海岸带规划、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沿海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7.1.1 地形地貌
根据旁测声呐扫描、水深测量以及浅地层剖面资料,对青岛近海地貌体系特征进行了研究,按地貌成因将其划分为潮流地貌、潮汐河流复合地貌、海滩浪成地貌和人工地貌4个大单元。
(1)潮流地貌
潮流是半封闭海湾和开阔岸浪击面(一般水深20m)以下塑造海底地貌的主要营力,该现象在胶州湾表现明显。
胶州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港湾,潮差大,波浪作用较弱,往复流成为控制湾内沉积作用的主要动力。湾口受基岩岬角地形的限制,口门狭窄,涨、落潮流在通过口门时,由于胶州湾口门的“狭管”效应,潮流加强了对底部的冲刷,使得湾口被侵蚀成沟槽。底部侵蚀的物质,在涨、落潮流的带动下,涨潮在湾内沉积,落潮在湾外堆积,形成涨、落潮流三角洲。在地貌形态上,湾口处为主潮道,向湾内呈分支状散开成为分支潮道,形成涨潮三角洲上的沟-脊相间地形,潮流沙脊为涨潮三角洲上的次级地貌形态。
(2)潮汐河流复合地貌
入湾河流多从西侧进入,且为源近流短的小河。主要河流为大沽河,每年输入湾内的泥沙达到959200t;其次为洋河,每年输沙量为258100t。海湾波浪作用很弱,浪高多小于0.5m;沉积物受到潮流的作用,大部分在河口发生沉积。大沽河入海的流量为27.74m3/s,洋河入海平均流量在1.78m3/s,总体约为30m3/s,与潮流作用相比河流的作用相对较小。胶州湾西部潮流平均流速小于20cm/s,湾顶平均潮差比湾口增大约30cm,计算该区平均潮差在300cm,最大潮差500cm,所以该区主要动力为潮汐作用。当落潮至平均低潮面位置时(图7.1),大沽河河道突入到三角洲前缘;当高潮时,大沽河及洋河下部曲流河道在潮流的顶托作用下实际上成为一条潮道,具有双向潮流的特征。罗家营剖面可见明显的点坝和泥质潮上带,主要由粉砂与泥互层组成,含有丰富的植物碎屑,在烟台顶附近潮坪可见贝壳堤。根据以中沙为主的潮道内贝壳的14C年龄测定,大沽河河口湾形成于约8.24±0.12kaB.P.,大沽河口7.40~7.65m贝壳14C年龄为5.93±0.18kaB.P.,李家庄2.30m淤泥14C年龄为6.01±0.08kaB.P.,确定该相属于全新世中期高水位以来的沉积相。
图7.3 大沽河-洋河三角洲沉积相序
(3)海滩浪成地貌
胶州湾海滩海浪侵蚀地貌也较发育,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崖是常见的海蚀地貌形态。海蚀崖底部多处于波浪作用之下,因组成物质不同,其形态也各异。湾内的断层海蚀崖分布在阴岛东北的东洋嘴—邵哥庄一带,该段海崖为NE-SW走向,岸线平直,断层面向东南倾,倾角60°左右,断层面除有浪蚀痕迹外,还有断层镜面和擦痕;海岸的东南侧,尚有从东北向西南分布的海蚀平台和海蚀柱等海蚀地貌形态。
(4)人工地貌
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胶州湾近海沿岸的开发日新月异。湾北部和西北部平原海岸区开辟了大规模的盐田,东部沿岸建设了许多工厂、海港。近几年来,黄岛也先后建筑了几座码头,并在近岸处建筑了各种防潮墙、防浪堤。胶州湾的许多岸段早已不再是自然海岸,而是人工海岸。
7.1.2 地层岩性
(1)地层及基岩类型
胶州湾内的地层有古生界胶南群邱官庄组,白垩系的青山组和莱阳组,此外还有燕山期的花岗岩。其中,古生界胶南群邱官庄组主要为中厚层的白云变粒岩和黑云变粒岩及浅粒岩,青山组和莱阳组主要以青山组中酸性火山岩和中基性火山岩为主。
岩石力学差异性主要受岩性本身、断裂构造及断层附近相应岩脉侵入的影响,造成各种岩性的岩石力学指标不同; 同时,岩性变化及构造的影响,导致岩石风化界面的差异性甚为明显,不同岩性的岩石风化层厚度相差巨大。上述差异性是工程建设中应重点考虑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针对胶州湾的工程地质条件,以下几点应予考虑:
1) 岩石界线: 两种岩石的差异性可能导致承载力的不同,从而引起不均匀沉降。即使在力学性质较好的花岗岩区,如被无数条岩脉及断层切割成非完整的块体,其力学性质则会大大降低。
2) 脉岩带 ( 群) 的发育: 脉岩发育本身就代表着处于伸展构造带,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附近岩石的破碎和弱 ( 软) 化; 其次,岩脉自身岩性存在差异,特别是煌斑岩容易发生风化。故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脉岩带。
3) 节理裂隙的发育: 易造成岩石软 ( 弱) 风化程度的差异。缓平的节理在水做润滑剂及建筑物重压下,如具有临空面,则可能发生滑裂。因此,工程建设时应考虑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
4) 基底起伏: 在湾口存在海底地表的强烈切割、小型冲沟发育以及不同地段基岩埋深的差异性,因此当建筑物置于不同性质与厚度 ( 或埋深) 的地层上时,岩石地基存在较大的差异,将给工程带来不良的影响。
( 2) 底质类型
胶州湾区内表层沉积物底质类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泥质砾、沙、粉沙质沙、泥质沙、沙质粉沙、砾质泥、含碎石结核砾质泥、沙质泥、粉沙、泥和黏土。其中,砂质粗粒沉积主要分布在大沽河、洋河河口附近,主潮道及分支潮道,涨、落潮流三角洲潮流沙脊以及大福岛南部残留沉积区; 粉沙及泥质细粒沉积主要分布在潮下带水动力条件较弱的区域。研究区沉积体系划分为大沽河 - 洋河潮汐河流复合三角洲、湾口两侧涨落潮流三角洲以及波浪作用下的海滩沉积体系。
( 3) 第四系厚度
调查发现,胶州湾内的沉积物大致与海岸平行分布。在 “V”形的底部是沉积中心,沉积物较为集中,湾内厚度变化很大,自 0m 至 52m 变化,平均厚度 21m。湾口附近缺失松散沉积物,向两侧逐渐增厚。在胶州湾西侧,岸边附近沉积物厚度一般小于 10m,向湾中心沉积物厚度逐渐缓慢增厚,中心厚度稳定,均在 25m 左右。在湾东岸,根据已有的资料显示,沉积物厚度变化剧烈,自基岩海岸处 0m 厚迅速增加至 25m,且在马蹄礁以北有两个较厚的沉积中心,最厚处为 40 ~ 45m。在湾口以北 36°05'纬线附近,沉积厚度呈EW 向迅速变化,从湾口的 5m 左右迅速变为 25 ~ 40m。全新世以来的海相沉积层的厚度在胶州湾内最大约 10m,位置处于 36°05' ~36°08'和 120°09' ~120°17'之间,总体近 EW向展布。其余地方的沉积物厚度约为 5m。自 36°05'以南至 120°19'之间的湾口位置,沉积物厚度基本为 0m。湾外主潮流通道处沉积厚度也较薄,根据钻孔资料分析沉积厚度小于2m。向落潮流三角洲方向,沉积厚度逐渐增厚,在 36°及 120°30'位置厚度达到 10m。
7.1.3 地质构造
海岸带主要以基岩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以 NE、NNE 向和 NW向3组断裂为主要构造线,它们控制了区域地貌特征和地层空间分布。其中,对工程地质环境有一定影响的断裂主要是通过陆上露头或海上浅地层剖面探测或调查推断的断裂。区内有重要影响的沧口断裂宽度为50~100m,走向40°,倾向310°,倾角70°,控制莱阳群、青山群沉积及崂山超单元的分布;带内发育碎裂岩、粉碎岩及糜棱岩。第四系覆盖严重,胶州湾内下降盘第四系厚度大。
7.1.4 水深及水动力条件
湾内地形总趋势是西北浅、东南深,海底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湾内平均水深约7m,湾口附近水深较深,最大水深为64m;湾口以外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水深约为20m。
该区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涨潮历时1~2h,运动方式为往复流,潮流流速从湾口至湾顶逐渐递减,湾口的团岛断面流速为150~160cm/s,湾中部为70~80cm/s,湾顶部小于50cm/s。胶州湾的波浪主要有两种:一是外海产生的涌浪,涌浪为E—SW向,以SE向的涌浪最多,年频率为26%;二是湾内本身产生的风浪,NW向的风浪最多,年频率为10%。波浪自湾口向湾内传播时波高逐渐减小,湾内年平均波高一般不超过0.5m;胶州湾口中心50年一遇波要素H1/10大波平均波高为318cm。
7.1.5 潜在地质灾害
从空间分布上将地质灾害划分为推断断层、不规则基岩面、地震、埋藏古河道、埋藏谷、潮沟、陡坎及沙波。构造、深层控制引起的地质灾害有断层、不规则基岩面和地震;处于海底浅层范围的灾害现象有埋藏古河道、埋藏谷及冲沟;海底表层因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引起的微地貌现象有潮沟、陡坎和沙波;水动力条件强烈引起的滨岸及海岸变迁有海岸侵蚀及海水入侵。
7.1.6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参考海湾大桥工程地质勘察相关资料,工程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岩土力学性质的差异以及淤泥质软土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Ⅳ 导致沿岸许多石柱折断倒伏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海浪侵蚀D.风化作
A.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表现显著.图为福建省南容碇岛“规则多边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此图中的石柱群主要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景观,故不符合题意;
B.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图为福建省南碇岛“规则多边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此图中的石柱群主要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景观,故不符合题意;
C.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图为福建省南碇岛“规则多边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此图中的石柱群主要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景观,故正确;
D.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图为福建省南碇岛“规则多边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此图中的石柱群主要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景观,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D.
Ⅳ 以内力地质作用为基础的地质旅游景观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谈过地质作用,这里不再赘述。本章主要探讨以内力地质作用为基础的地质旅游景观。在《地质学基础》(宋青春和张振春,1996)一书中对内力作用的分类如图2-2。
图2-2内力地质作用分类图
一、构造运动为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可诱发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可导致陆壳和洋壳的增生和消亡、海陆轮廓的变迁,并深刻地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可以形成很多典型的构造湖泊、构造泉以及一些大的山脉。这些都可以成为极好的地质景观。最著名的构造湖泊当属贝加尔湖,其次还有非洲的维多利亚湖、马拉维湖等。国内较著名的构造湖有滇池、抚仙湖、罗布泊和博斯腾湖等。
构造湖——俄罗斯贝加尔湖(LakeBaikal)
贝加尔湖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的评价是: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占地315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2500万年)和最深的(1700米)湖泊。它拥有世界总数的20%的不冻淡水储量。被誉为“俄罗斯的加拉帕戈斯”的贝加尔湖,因其久远的年代和人迹罕至,成为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和最独特的淡水动物群的地区之一,这对于进化科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享有“西伯利亚明眸”的美称,是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大约在2000万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地壳岩层发生大断裂,大块土地塌落下去,形成了巨大的盆地,这里所有的动物、植物都葬身地下,只有急流的河川没有消失,向着盆地飞奔而来,形成了瀑布,不断地注入湖中。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伊尔库兹克和赤塔地区,长约636千米,最宽处约为80千米,平均宽度为48千米。贝加尔湖有安加拉河、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流和溪流注入湖内。向北流去,奔向叶尼塞河。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深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淡水生态系统。贝加尔湖水极其清澈,透明度达40.5米,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眸”。贝加尔湖周围群山环绕,林木苍翠,风景奇丽。褐熊、鹿、麋常常出没在贝加尔湖地区。贝加尔湖有动物约1340种(745种为特有种)。湖中的鱼类有50余种,包括鲱鱼、鲑鱼、鳕鱼、鲟鱼、杜父鱼等。贝加尔湖中还拥有水界唯一的淡水海豹。水域和沿岸植物有570种,其中150种为本区特有(孙克勤,2008)。
贝加尔湖阳光充沛,雨量稀少,冬暖夏凉,而且有300多处矿泉,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最大的疗养中心。贝加尔湖沿岸分布着130个旅游基地和休养基地,客容量可达到12000人。贝加尔湖民俗博物馆位于贝加尔湖的东岸,离湖边60千米,驱车可前往。馆内有许多东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设施:埃文基人的兽皮、桦皮帐篷,布里亚特贫民的蒙古包,俄罗斯古布里亚特民族的木制小屋,以及草棚、粮仓、澡堂、鸡舍等。加上居民别具风情的民族服装、服饰、佩挂精美鞍具的骏马,这一切在大森林的衬托下,俨然一幅美丽的天然风景画。贝加尔湖大量的温水海湾和异域风情的贝加尔湖民俗博物馆吸引大量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参观。再加上这里相对适宜的气候、美丽的风景、大量的自然和考古古迹、不同种类的生物群、清新的空气、原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休闲资源使得贝加尔湖拥有超高的旅游休闲潜力。
1996年,贝加尔湖(Lake Baikal)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岩浆活动为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叫做火山活动或火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关系较密切的景观比较多,通常可分为玄武岩景观和花岗岩景区。
(一)玄武岩景区——中国黑龙江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玄武岩是典型的基性喷出岩,所以玄武岩景区和火山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最著名的玄武岩景区为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地理坐标为北纬48°36′36″~48°50′43″,东经125°57′42″~126°30′48″,总面积720平方千米。主要地质遗迹为火山地质地貌,这里老期火山与新期火山相间排列,规模较大的圆台形火山与规模较小的岩渣堆、盾火山相依偎,圆盆状火山口、圆椅状火山口、漏斗状火山口、破裂状火山口、复合状火山口应有尽有,新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翻花熔岩、结壳熔岩交替出现,数量众多、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喷气锥、喷气碟世界罕见。最新的火山喷发堵塞了当年的河道,形成了五个串珠状溪水相连、倒映山色的火山堰塞湖泊——五大连池,享有“天然的火山博物馆”的美誉。
这里有着丰富的、具有医疗价值的矿泉,又被称为“中国矿泉水之乡”。园区内有规律地分布着14座火山,其中12座形成于1200万~100万年的地质时期;两座火山喷发于1719~1721年,是中国最新的火山之一。
2001年,五大连池火山景观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二)花岗岩景区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岗岩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花岗岩景观雄险奇秀,能带给游人欣赏自然美的巨大乐趣。
陈安泽先生(2007)对中国花岗岩景观进行了系统研究,将花岗岩景观分为几种类型(表2-5)。
表2-5花岗岩景观类型表
1.尖峰花岗岩地貌——中国三清山
尖峰花岗岩地貌是指绝对高度在1500米以上,比高在1000米以上的花岗岩体,由寒冻风化为主形成的,顶部尖锐、棱角鲜明的山峰为特征的地貌景观。有人曾称之为“峰林”地貌,但因“峰林”已成喀斯特地貌的专用术语,因此陈安泽先生称其为“尖峰”地貌。耸立在比高1000米以上山体顶部的、成群出现的有棱尖峰是其最大特征。三清山、黄山是其典型代表。
2.断壁悬崖花岗岩地貌
是指海拔1500米以上,比高1000米以上的巨型花岗岩断块山形成的,四壁陡立、奇险奇峻的地貌景观。岩性均一,垂直节理发育,有大型断裂存在,新构造抬升迅速是此类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是构造剥蚀地貌的典型,华山是其代表。自古华山一条路,说明了此类地貌的险峻程度。
3.圆丘(巨丘)花岗岩地貌
是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花岗岩体形成巨大圆丘的地貌景观。圆丘表面光滑,在弧形曲面上往往分布着许多密集的细沟,远望似瀑布,有人称之为“花岗岩石瀑地貌”。这种地貌多出现在花岗岩岩株的根部,由于这个部位节理不发育,岩石致密,整体性好,化学风化和降水冲淋是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因素。河南洛宁神灵寨和广东封开是其典型代表。
4.石蛋花岗岩地貌
是指原地或移位的花岗岩块体,呈浑圆的蛋状,故称石蛋地貌。化学风化和暴雨冲刷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热胀冷缩的物理风化作用也很重要。温湿气候带内,易受暴雨冲刷的山顶和山坡坡度转折部位,是石蛋最易形成的地方。福建厦门鼓浪屿—万石山、山东邹城县峄山是这类地貌的典型代表。
5.石柱群花岗岩地貌
是指高度在5米以上,棱角平直,孤立或联体成群的石柱体成片分布的地貌形态。因外观似云南的石林,故有人称之为“花岗岩石林地貌”,由于“石林”已成喀斯特专用术语,陈安泽先生称为“花岗岩石柱群地貌”或以其发现地名称命名为“克什克腾地貌”简称“克旗地貌”。次生密集的水平节理及相对稀疏的垂直节理,是形成这种地貌的构造条件,寒冷气候带冰冻崩解作用是成貌的主要动力。有些石柱体因遭受后期风力磨蚀作用,柱体棱角已成弧形。内蒙古克什克腾、黑龙江伊春是其典型代表。
6.塔峰花岗岩地貌
总体形态类似尖峰地貌,但其峰顶多呈浑圆状,故也可称之为“钝顶塔峰地貌”。与塔峰共生的有众多的小尺度的曲面造型山石以及崩落岩块叠积的花岗岩洞。这种地貌是由尖峰地貌演化而成。早期的高山尖峰地貌的尖峰及石柱因构造变动而崩落,山体高度也因风化剥蚀而降至1000米以下,加上后期的球形化学风化作用,致使尖峰、原有棱角的石柱、崩塌岩块变为浑圆形态,是尖峰地貌和石蛋地貌的过渡类型,以河南嵖岈山为代表。
7.崩塌叠石(石棚)花岗岩地貌
是指巨大的崩塌岩块相互叠置搭连构成不规则的空洞,称为“石棚”或“叠石洞”为特征的地貌景观。此种景观是由尖峰地貌的尖峰或石柱体因强烈地震等因素遭到破坏崩落在山谷或山麓叠积而成的。凡是崩塌叠石发育的地区,绝大多数山顶不再有成群的石柱体。因此崩塌叠石地貌是判定地壳稳定性的一种标志。三清山与天柱山都是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两者的地貌形态却截然不同,前者崩塌巨石稀少,尖峰及成群的高大石柱众多,其中石柱体巨蟒出山高达100余米;而后者山顶几乎没有石柱体存在,山谷山麓却充满巨大的岩块堆积物,构成40多处叠石洞。这种地貌由“尖峰”地貌山崩解叠积而成,说明该类地貌产地新构造运动强烈,安徽天柱山、陕西翠华山是这种地貌的典型代表。
8.海蚀崖、柱、穴花岗岩地貌
是指靠近海岸或海岛地区的花岗岩体,因海蚀作用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等为特征的地貌景观,以福建平潭为代表。
9.风蚀花岗岩地貌
是指在干旱沙漠荒漠地区的花岗岩体,因气候干热,昼夜温差大,使得岩石产生热胀冷缩,加上强大的风力吹蚀,导致花岗岩体表面形成极不规则的蜂窝状洞穴或风蚀蘑菇,成为这种地貌的景观特征,以新疆博尔塔拉怪石沟和内蒙古阿拉善旗为代表。
10.犬齿状岭脊花岗岩地貌
是指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花岗岩体上,形成窄长的山脊,上面散布着一系列犬齿状山峰,峰体棱角鲜明参差嶙峋,是寒冻风化、崩落裂解作用的产物。说明该区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气温较低,是由寒冻风化发育而成,以崂山为代表。
11.圆顶峰长脊岭花岗岩
这种地貌是在温湿气候下,内外地质营力塑造长条形花岗岩体的杰作,以南岳衡山为代表,衡山花岗岩出露面积450平方千米,为中生代燕山运动早期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受大型构造断裂控制,岩体总体上呈北东向枣核状展布。沿一长轴方向形成长达几十千米的山脊,在漫长的山脊上散布着如祝融峰等一系列顶部浑圆比高小的山峰。与北东向山脊相交的北西向断裂发育,受风化剥蚀形成一系列北西向或近东西向的山岭。从高处下望形似以祝融峰为头的巨鹰展翅南飞。前人称“衡山如飞”就是这种地貌的最佳概括。
三、变质作用为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发生变化而形成新岩石,以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作用。
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由于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理化条件的变化,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其种类很多,由于原有岩石的岩性及所受的变质程度的差异,变质岩的岩性差别很大,组成的山地风景的风格特色也不同。变质岩景观主要可分为变质岩地貌景观、典型特殊矿产地,以及由一些变质作用形成的观赏石。
(一)变质岩地貌景观——中国泰山(Mount Taishan)
中国由变质岩构成的地貌景观很多,大江南北分布广泛。著名的如泰山、嵩山、庐山、五台山、苍山、武当山、梵净山等。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跨越泰安和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千米,海拔高度1532.7米。泰山以山体高大雄伟著称,尤其是由古老的杂岩组成的南坡,主体是由古老的花岗闪长岩体变质而成。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泰山变质作用的精华产物为泰山石,泰山石的岩石为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及细粒角闪石岩等。其质地坚硬,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而出现,以其美丽多变的纹理而著名,泰山石以其古朴、苍劲、凝重的格调名扬海内外,又加上民间有泰山石能避邪、镇宅等传说,开始远走他乡,泰山石中的“文字石”、“数字石”、“人物石”、“天文地理”、“山水景观”、“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或凸或凹,或动或静,龙蛇飞舞,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直接还原了大自然景观。
泰山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1987年泰山以符合文化遗产的全部6条遴选标准和1条自然遗产标准而被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典型矿石旅游资源——宝玉石
经变质作用也会形成大量的观赏石,观赏石(奇石、雅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自然性、科学性、稀有性、奇特性、观赏性、艺术性、商品性为一体,有鉴赏收藏价值的地球岩石圈中的各类各种石体。
宝玉石作为观赏石的一种,在全世界都有分布。由于各地区域地质条件不一,不同地带的宝石分布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吴胜明,2007)。甚至于同种类宝石在不同产出地都有自己的特点。以斯里兰卡蓝宝石和中国山东蓝宝石为例,中国山东蓝宝石颜色更为深邃,暗淡。就世界宝石资源的产值而言,钻石产值占到了80℅。宝石资源的分布也极其不均匀,世界著名的宝石大型矿床大多数分布在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欧洲的10余个国家。如南非、马达加斯加、中国、缅甸、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美国、巴西等(表2-6)。
表2-6世界各地宝石宝玉石分布表
评定宝石,我们可以根据宝石的三要素进行判断。天然宝石的三要素:
(1)美丽。色彩艳丽,透明度和纯净度很高。光泽好,具有特殊光化学反应。
(2)耐久。一定的硬度,韧性和抗腐蚀性,化学稳定性高。
(3)稀少。自然界产出少,物品产出越少,价格越高。
四、地震遗迹景观
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称为地震。一般地震指自然作用产生的震动,它主要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宋青春和张振春,1996)。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房屋破坏等,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中国处于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中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中国地震活动特点是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据统计,中国有史以来已发生8级和8级以上大地震22次。较为著名的有1920年海原地震,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裂度12度,震源深度17千米,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于河北唐山的地震(震中北纬39.4°,东经118.0°),震级7.8级,震中裂度Ⅺ度。唐山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塌或严重破坏,铁轨发生蛇形扭曲,地表发生大量裂缝,还有喷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发光现象。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受伤。邻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坏。有震感范围波及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破坏范围半径约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该震的震源错动过程较复杂。
强烈地震使山崩石坠、河流改道、地形改观、房屋毁坏、人畜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中国是世界上震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地震遗迹。它们既有特殊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不仅具有科研价值,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地震遗迹还具有观赏性很强的旅游价值,成为旅游地学资源的一部分。地震旅游已是地学旅游的一个分支。
地震遗迹——中国唐山
中国唐山在地震遗迹开发保护方面比较成熟,在城市中建立了唐山地震纪念塔、唐山抗震纪念馆,以及唐山地震遇难者纪念堂。
(1)唐山地震纪念塔。在唐山市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高33米的唐山地震纪念塔,为唐山市标志性建筑。它由主塔副塔组成,副塔以废墟形式表现了唐山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塔身由4个独立梯形组成,象征着祖国四面八方对唐山灾区的支援。每天来此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2)唐山抗震纪念馆。该馆位于唐山市中心广场西部,面积5300平方米,造型为斜切圆柱体,具有雕塑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馆内通过图片资料和实物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唐山地震概况、灾害、救灾业绩、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等情况。成为人们科学考察、旅游的专项活动之一。该馆自1986年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150万人次,其中外宾1万余人,许多国家领导人和驻华使节也纷纷前往参观。
(3)唐山地震遇难者纪念堂。为缅怀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死难者,由中华慈善总会和燕山塔陵有限公司合作在遵化市燕山塔陵内建了唐山大地震遇难者纪念堂。在纪念堂内竖有“唐山大地震24万死难者灵位”,该灵位高1.75米,为世界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牌位。
Ⅵ 海洋地质作用有哪些运动形式,各自特点是什么
海水的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最重要的动力
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
一、 波浪
海水作有规律的波状起伏。是海洋中海水经常性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
1.波浪的形成:①风摩擦海水表层;②海底地震;③水面上大气压剧变化;
2. 波浪要素
浊流在海底深处难观察,对浊流的重要证据是1929.12.18大西洋底纽芬兰附近的一次地震后海底电缆的破坏。
2. 浊流的地质作用
强烈的冲刷海底,比重大,流速快,在大陆坡形成横切大陆坡的海底峡谷
大量的沉积物(碎屑)在大陆坡角下形成深海扇,浅水生物化石碎屑被带入深海。
Ⅶ 金山嘴海洋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及构造运动观察路线
路线:基地─空军疗养院─金山嘴海滨─南天门─基地
任务:
1)观察基岩海岸海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2)了解金山嘴海滨的海洋生物。
3)观察描述新太古代二长花岗岩及其包体。
4)观察描述伟晶岩脉和石英脉。
5)观测次生节理,分析节理性质。
预习内容:
1)表层地质作用。
2)侵入作用。
3)构造运动。
No.31
位置:空军疗养院东门海滨大将军钓鱼台。
意义:花岗岩和海蚀地貌观察点。
观察内容:
1)新太古代二长花岗岩。
2)海蚀地貌。
教学内容:
1)通过空军疗养院东门到达金山嘴海滨,这里主要为基岩海岸,发育波切台和海蚀礁石等。大致沿55°方向延入水中、距岸边约50m处,有一高出平均海平面1.5~2m的海蚀礁石,由于受3组近于直交的剪节理切割,海蚀礁石周边陡峭、平直,礁石顶部较平坦,常有在疗养院休假的军人来此垂钓,故称大将军钓鱼台(传说秦始皇曾沿海边小道来此垂钓)。钓鱼台至岸边的小路为波切台,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金山嘴的海水比北戴河海滨其他地点的海水清澈、干净,污染少。
2)观察描述二长花岗岩:金山嘴海岸的岩石主要为新太古代二长花岗岩,浅灰-浅灰黄色,中粗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和石英,含量约5%,粒径大多为6~10mm,自形-半自形;基质主要为中粒二长花岗岩,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局部矿物定向排列而呈弱片麻状构造。在岩石表面沿节理发育海蚀沟。
3)根据金山嘴地区的地理位置(附图2),讨论大将军钓鱼台形成原因及波浪作用特点(包括金山嘴的地理位置、水下岩石的形态、水深、风向、波浪类型等内容)。
重点与难点:
1)侵入岩分类命名及类型识别。
2)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时间:30分钟。
思考题:
1)金山嘴附近的海水为什么比其他地方污染少?
2)该观察点基岩海岸主要发育哪些海蚀地貌?
No.32
位置:石林附近。
意义:节理、岩脉及岩石切割关系观察点。
观察内容:
1)新太古代花岗岩中发育的岩脉类型及其特征。
2)分析不同类型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3)认识包体。
4)节理的观测与分析。
教学内容:
1)在金山嘴海滨的新太古代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中,发育3组节理(图版Ⅳ-4),沿节理形成了各种海蚀地貌,该点之“石林”即为其中之一。这里的“石林”是指花岗岩受节理切割后,经海蚀作用改造而形成的一系列石柱构成的地表形态。节理发育是石林形成的必要条件,其中两组节理近于直立,另一组近水平,产状分别为150°∠80°、232°∠81°和60°∠20°,这些节理主要为剪节理,节理面平直且延伸很远。
2)在新太古代花岗岩中,岩脉广泛发育,主要类型有伟晶岩脉、花岗细晶岩脉、石英脉等。通常矿物颗粒的粒径>10mm者称为伟晶或巨晶,<2mm者称为细晶。相应地,主要由伟晶或巨晶矿物构成的浅成岩称为伟晶岩,主要由细晶矿物构成的称为细晶岩,它们常呈脉状产出,分别称为伟晶岩脉或细晶岩脉。金山嘴伟晶岩脉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石英伟晶岩、微斜长石伟晶岩、花岗伟晶岩等。岩石具伟晶结构、文象交生结构,块状构造。有的伟晶岩脉含大量的白云母伟晶,有的可成为石英矿。细晶岩主要为花岗质成分,称为花岗细晶岩。
3)伟晶岩呈伟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伟晶矿物组成,并常含富有挥发分的矿物,如萤石、白云母等。肉眼鉴定出基本矿物成分之后,再结合矿物组合对伟晶岩进一步分类命名(表4-1)。伟晶岩多呈脉状产出,还可以在侵入岩中形成囊状体,有时与细晶岩产于同一条岩脉中。
细晶岩是一种主要由浅色矿物(如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组成的全晶质细粒结构的脉岩。由于粒径<2mm,一般肉眼不易确定矿物成分。常见的细晶岩酸性的居多,浅色矿物含量通常>90%,暗色矿物含量很少,故岩石多呈白色、黄白色或浅肉红色,岩石断口呈砂糖状,可见矿物颗粒界线和长石的解理面。肉眼鉴定往往只能确定为细晶岩,根据暗色矿物的种类和石英的含量等才能进一步分类命名(表4-1)。
表4-1 伟晶岩、细晶岩分类命名表
注:引自朱勤文编,1989,岩类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教研室。
4)新太古代花岗岩中常发育各种包体。包体是指发育于侵入岩中的其他岩石的团块。对于包体而言,包围它的岩石称为寄主岩。花岗岩类中的包体一般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肖庆辉等,2002):①捕虏体;②残留体;③镁铁质微粒包体,亦称暗色微粒包体。捕虏体是指侵入岩中的围岩碎块,在侵入体的边部和顶部发育,通常呈棱角状-次棱角状,与寄主岩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在捕虏体一侧发育接触变质晕,寄主岩一侧发育冷凝边。残留体是指地壳岩石发生深熔作用,产生花岗质岩浆后残留下来的难熔残余体,多见于和混合岩伴生的花岗岩中。残留体的岩石具有变晶结构,常含白云母、矽线石、红柱石、石榴子石等富铝矿物的集合体外壳。镁铁质微粒包体是花岗岩类侵入体中最丰富的包体类型,具有岩浆结构,是岩浆结晶的产物,颗粒通常呈微粒-细粒状,比寄主岩细;形状一般为椭球状、拉长状或不规则状等,是由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包体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金山嘴地区花岗岩中的包体主要为变质岩捕虏体和暗色微粒包体。该观察点的包体主要为暗色微粒包体,成分为闪长岩,细晶结构或变余细晶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椭球状和拉长状的长轴多平行于寄主岩的片麻理方向(图4-23)。
图4-23 花岗岩中发育的包体、岩脉等切割关系平面图
1—花岗岩;2—石英闪长岩;3—包体;4—片麻理;5—伟晶岩脉;6—细晶岩脉
5)在新太古代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中,发育灰色片麻状变石英二长闪长岩包体和花岗伟晶岩脉。包体岩石为变余中粒结构,片麻状构造,片麻理产状245°∠78°,与寄主岩的界线平直清晰,呈现捕虏体特征。在接触带附近,中粗粒花岗岩发育弱片麻状构造,与变石英二长闪长岩的片麻理产状一致,两者都经历了变质作用。在片麻状变石英二长闪长岩中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呈拉长状,长轴与片麻理的方向一致。在石林北侧可见伟晶岩脉侵入于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变石英闪长岩中,并切错了细晶岩脉。伟晶岩脉的产状为287°∠76°,细晶岩脉的产状为215°∠55°。
上述地质体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变石英闪长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细晶岩─伟晶岩(图4-23)。
6)在教师指导下,测量节理产状并分析节理性质,绘制岩脉切割关系素描图,并分析岩体、岩脉等形成的先后顺序。
重点与难点:
1)节理的观测与分析。
2)包体类型及包体岩性的识别。
3)不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的判断。
时间:70分钟。
思考题:
1)该观察点石林是如何形成的?
2)阐述该点发育的岩脉类型及其形成的先后顺序。
3)包体反映了什么岩浆作用特点?
4)该点发育的节理类型与岩脉在构造上有何联系?
No.33
位置:观涛石附近。
意义:海洋地质作用观察点。
观察内容:
1)海蚀地貌。
2)新太古代二长花岗岩。
3)节理观测。
教学内容:
1)点处岩性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局部可见岩石偏碱性,向碱长花岗岩过渡。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呈灰白色、浅灰黄色,中粗粒不等粒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为晶洞构造。晶洞呈拉长状,有定向性,晶洞内矿物主要为石英。晶洞发育说明在岩浆活动晚期岩浆富含流体,或者岩浆侵位于伸展构造环境之中。
2)节理比较发育,大多具有明显的剪节理特征,多组节理切割岩石。节理产状主要有257°∠80°、160°∠70°、180°∠70°、210°∠67°,另有一些近水平节理。节理发育造成岩石抗风化、抗剥蚀的能力减弱,沿节理产生海蚀作用,形成海蚀崖、海蚀沟、海蚀穴、海蚀凹槽、波切台、海蚀柱和海蚀礁石等。
3)海蚀凹槽主要发育于高潮线附近(图版Ⅳ-5),深浅不一。分布在现代海平面之上不同高度岩壁上的古海蚀凹槽表明地壳曾发生间歇性的上升运动。沿着不同方向的区域性节理发育许多海蚀沟,彼此纵横交错。海蚀柱和海蚀礁石也是发育较多的海蚀地貌,是由波浪破坏基岩造成岩石垮塌后残留下来的岩柱,矗立在波切台之上。通常较高的孤立岩柱称为海蚀柱,较矮的呈簇状者称为海蚀礁石。海蚀穴是波浪拍打岩壁后形成的孔洞,常分布在海蚀崖上。金山嘴基岩海岸发育很多形态不同、大小、高度不等的海蚀穴。海蚀崖现象也很普遍。波切台是波浪剥蚀基岩海岸所形成的向海洋方向缓倾斜的平台。金山嘴海岸的波切台尚未发育到平衡状态,表面分布着高低、大小不等的海蚀柱、海蚀礁石和剥蚀产生的岩块等。值得注意的是北戴河基岩海岸存在3级不同高度的古波切台,即3级海蚀阶地,它们分别高出现代海平面2~5m(Ⅰ级)、12~15m(Ⅱ级)和19~22m(Ⅲ级),这是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北戴河地区地壳发生3次上升运动的记录(王家生等,2004)。
4)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晶洞构造并分析其成因,测量节理产状并说明节理在基岩海岸海蚀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统计海蚀地貌的类型并说明其成因。
重点与难点:
1)波切台的识别与分级。
2)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时间:60分钟。
思考题:
1)根据节理产状的统计分析,说明金山嘴海滨的构造变形特征。
2)不同高程的波切台说明什么地壳运动特征?
No.34
位置:一线天及其东侧。
意义:岩性和伟晶岩脉、包体观察点。
观察内容:
1)岩石特征。
2)伟晶岩脉和包体。
教学内容:
1)金山嘴地区的主要岩性为灰白-浅灰黄色中粗粒花岗岩,然而,此处却为灰色粗粒变花岗闪长岩。变花岗闪长岩为变余中粗粒结构、似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片麻理产状为145°∠64°;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含量>60%,钾长石约10%,石英约15%;暗色矿物含量约15%,以角闪石为主。变花岗闪长岩分布面积较大,平行片麻理方向展布,与金山嘴主要岩性花岗岩不谐调,可能是一个大包体(捕虏体或岩浆包体)。
2)在片麻状变花岗闪长岩中发育暗灰色的闪长质包体,椭圆状,片麻理发育,与寄主岩变花岗闪长岩的片麻理产状一致,说明两者同时遭受了变质-变形作用。包体边部发育细粒边,属于淬火结构,暗示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在变花岗闪长岩中,伟晶岩发育,主要为石英伟晶岩和微斜长石伟晶岩,局部可见石英-微斜长石伟晶岩脉右行切错闪长质包体(图版Ⅳ-6)。
重点与难点:
1)岩石性质识别与描述。
2)包体类型判别。
时间:40分钟。思考题:
1)金山嘴主要岩性为灰白-浅灰黄色中粗粒花岗岩,此处却发育灰色变花岗闪长岩,这说明什么?
2)此处发育几种岩石类型?它们能说明什么?
No.35
位置:一线天至南天门。
意义:海蚀作用、海岸沉积和海洋生物观察点。
观察内容:
1)海蚀地貌。
2)滨海带沉积作用。
3)滨海带海洋生物。
教学内容:
1)在基岩海岸,海岬以遭受剥蚀为主,海湾大多发生沉积作用。点处基岩海岸沉积物以粗大砾石为主,拍岸浪造成的坍塌岩块基本上就地堆积。波浪折射作用使海岬部位波能集中,水动力较强,沉积物大多比较粗大,个别粗大滚石直径>1m,总体上大小混杂(分选差),棱角分明(磨圆差),常形成砾滩,砾石成分基本上为海岸基岩的岩性(花岗岩、伟晶岩等)。点处砾滩中夹沙滩,有些沙体构成岸上沙坝或沙堤,发育斜层理和波痕。海洋生物死亡后被海水搬运到岸边沉积下来,形成贝壳滩,局部形成贝壳堤。
2)金山嘴基岩海岸潮间带的海洋生物相当丰富,大多固着在基岩表面,并且有良好的分带性。藻类、鹿角菜、海白菜和海葵等分布于下部;牡蛎、帽贝、锈凹螺、荔枝螺、紫贻贝等大致位于中部;海蟑螂(图版Ⅳ-7)、藤壶、短滨螺和黑偏顶蛤等位于上部。实际上各带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而是逐渐过渡。总体上反映了随着波浪动能增强,生物种类的固着能力或抗冲击能力增强的趋势。除了上述海洋生物之外,褐藻、红藻、刺松藻、苔藓虫、石龟、有孔虫、介形虫和多毛类等生物也常生活在基岩海岸中。另外,螃蟹经常活动于岩石缝隙间,而鱼、虾、海星等主要生活在较开阔的海域中。
3)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不同,岩石抗风化、抗剥蚀的能力也不同。通常石英具有很强的抗风化、抗剥蚀的能力,常凸出于露头表面。伟晶岩通常凸出于花岗岩表面,说明伟晶岩抗风化、抗剥蚀的能力比花岗岩强。金山嘴基岩海岸可见由上述岩性构成的差异风化、差异剥蚀现象。金山嘴著名景点南天门(图版Ⅳ-8),实际上是一个海蚀穹,穹内部高约2.5m,宽>3m。该海蚀穹由伟晶岩和花岗岩构成,伟晶岩位于上部,风化、剥蚀程度弱;花岗岩位于下部,风化、剥蚀程度强烈。如果不是伟晶岩抗风化、抗剥蚀的能力比花岗岩强,这个海蚀穹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4)组成海蚀穹的岩性为新太古代二长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花岗岩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斑杂状构造和弱片麻状构造。斑晶以石英和钾长石为主,含量5%,自形,大小为6~12mm;基质的粒径以中粒为主,基质中的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呈鳞片状,含量10%,定向排列,形成弱片麻理构造,片麻理产状310°∠75°。花岗岩中发育暗色闪长质包体,这些包体平行片麻理方向定向分布。
花岗伟晶岩脉宽1~2m,岩脉产状105°∠24°。在伟晶岩和花岗岩中发育一组直立的剪节理,其走向为北北东向(约15°),海蚀穹就是沿着节理走向发育的。
5)在教师指导下,统计海洋生物种类,绘制海蚀穹剖面图。
重点与难点:
1)认识海洋生物。
2)海蚀穹形成与存在的原因。
时间:90分钟。
思考题:
1)基岩海岸在什么场所以沉积作用为主?为什么?
2)根据现代海洋地质作用特征,运用“将今论古”的分析方法,说明北戴河实习路线中由海洋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3)对于地壳运动的研究,海蚀地貌有何意义?
Ⅷ 在远离海岸线的陆地上见到海蚀崖意味着什么
说明原来这片陆地可能被海水淹没,受到海水侵蚀
以此可以作为考察这片区域海陆变化的参考
Ⅸ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质作用
考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专题: 分析: 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风化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逐渐崩解、疏松或改变化学成分,变成岩屑和砂土,这种现象叫风化,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A.风化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逐渐崩解、疏松或改变化学成分,变成岩屑和砂土,这种现象叫风化,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B.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材料中的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故正确;C.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材料中的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D.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材料中的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结合题中的信息解题,难度一般.
Ⅹ 鼓浪屿上的岩石主要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A、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海浪版作用一般在石质海岸分布明显)权.鼓浪石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会拍打这个岩洞,可以判断这个过程是海浪的侵蚀作用,故正确;
B、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故不符合题意;
C、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D、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