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积平原地区的地质构造怎么说
Ⅰ 请问冲积平原如何形成的呀拜托,我很渴望知识呀!!!!!!!!!!
楼上两位都是网上去复制的吧。
我来给你讲重点。
的确如你所说的,泥沙沉积专会阻塞河道,属使得河床抬高,这样一来就容易发生水灾。黄河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发生水灾后,河水就蔓延到河道两侧,此时的泥沙就沉积在河道两侧。
此外,比如黄河这种河流,由于含沙量过于巨大,还会造成河流改道,历史记载中黄河就改道了16次,在黄河三角洲沉积了大面积的泥沙。
Ⅱ 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低地堆积而成的平原。
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有3个:
①在地质构造上须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在相对下沉区形成巨厚冲积平原,在相对稳定区形成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
②在地形上须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
③须有足够的泥沙来源。
Ⅲ 冲积平原区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有哪些
在工程地质特征上,卵石、砾石及密实砂层的承载波力较高,作为建筑物地基是比版较稳权定的。细砂具有不太大的压缩性,饱和进边坡不稳定。至于淤泥、泥炭和松软的黏性土,如作为地基,则建筑物会发生较大的沉降,而且沉降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总的来说,生轭湖及河滩地带因含松软的淤泥及黏性土,工程性质差。但河漫滩上升为阶地后因干燥脱水,则工程性质能够改善,一 愈老的阶地工程性质愈好。
山区河谷冲积土:山区冲积物透水性很大,抗剪强度高,实际上是不可压缩的,是建筑物的良好地基。
山前平原冲积洪积物:沉积物有分带性,近山处为冲积和部分洪积成因的粗碎屑物组成,向平原低地逐渐变为砾砂、砂以至黏性土。因此,山前平原的工程地质条件也随分带岩性的不同而变化。越往平原低处,工程地质条件越差。
Ⅳ 为什么有些地方说冲积扇连结形成冲积平原冲积平原不是在河流中下游才有的吗
地理书上虽然说过,任何河流在下游都会出现沉积现象。但是,冲积平原可不是只有下专游才会有。属
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有3个:
①在地质构造上须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在相对下沉区形成巨厚冲积平原,在相对稳定区形成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
②在地形上须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
③须有足够的泥沙来源。
我国的宁夏平原,就是位于黄河上游地区的冲积平原。
Ⅳ 冲积平原和侵蚀平原``怎么区别`
侵蚀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相关知识:
侵蚀平原又称石质平原。是一种非构造平原,当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崎岖不平的山地,在温度变化,风雨、冰雪和流水等外力剥蚀作用下,逐渐崩解破碎成碎粒。并被流水搬运山地慢慢夷平成低矮平缓的平原。侵蚀平原的地势不很平坦,有比较明显的起伏;地表土层较薄,多风化后的残积物,有大小石块等粗粒物质;岩石往往突露地表,有一些孤立的残丘和小山散布在平原之上。如我国泰山周围、徐州与蚌埠之间,都有波状起伏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包括海蚀平原,河蚀平原、风蚀平原、冰蚀平原和溶蚀平原等。
冲积平原是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低地堆积而成的平原。主要特征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有的仅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
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有3个:
①在地质构造上须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在相对下沉区形成巨厚冲积平原,在相对稳定区形成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
②在地形上须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
③须有足够的泥沙来源。
冲积平原根据形成部位分为:
①山前平原,位于山前地带,为洪积-冲积型平原。河流出山口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剧减小,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或洪积扇联结即成洪积-冲积平原。如黄河出孟津后和邻近其他河流在山麓带共同形成的平原。
②中部平原,冲积平原的主体,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常夹有湖积物、风积物甚至海相堆积物。中部平原坡度较缓,河流分汊,水流流速小,沉积的物质较细。洪水时期,大量悬浮物随洪水溢出,在河槽两侧堆积成天然堤和天然堤外的泛滥平原。天然堤若被洪水冲溃,河流便沿决口处改道。中部平原上的河流经常改道,留下许多古河道,并保留一些沙堤、沙坝、迂回扇、牛轭湖、决口扇和洼地等地貌和沉积物。
③滨海平原,为冲积
Ⅵ 冲积平原和冲击平原有和不同
侵蚀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侵蚀平原又称石质平原。是一种非构造平原,当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崎岖不平的山地,在温度变化,风雨、冰雪和流水等外力剥蚀作用下,逐渐崩解破碎成碎粒。并被流水搬运山地慢慢夷平成低矮平缓的平原。侵蚀平原的地势不很平坦,有比较明显的起伏;地表土层较薄,多风化后的残积物,有大小石块等粗粒物质;岩石往往突露地表,有一些孤立的残丘和小山散布在平原之上。如我国泰山周围、徐州与蚌埠之间,都有波状起伏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包括海蚀平原,河蚀平原、风蚀平原、冰蚀平原和溶蚀平原等。
冲积平原是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低地堆积而成的平原。主要特征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有的仅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
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有3个:
①在地质构造上须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在相对下沉区形成巨厚冲积平原,在相对稳定区形成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
②在地形上须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
③须有足够的泥沙来源。
冲积平原根据形成部位分为:
①山前平原,位于山前地带,为洪积-冲积型平原。河流出山口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剧减小,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或洪积扇联结即成洪积-冲积平原。如黄河出孟津后和邻近其他河流在山麓带共同形成的平原。
②中部平原,冲积平原的主体,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常夹有湖积物、风积物甚至海相堆积物。中部平原坡度较缓,河流分汊,水流流速小,沉积的物质较细。洪水时期,大量悬浮物随洪水溢出,在河槽两侧堆积成天然堤和天然堤外的泛滥平原。天然堤若被洪水冲溃,河流便沿决口处改道。中部平原上的河流经常改道,留下许多古河道,并保留一些沙堤、沙坝、迂回扇、牛轭湖、决口扇和洼地等地貌和沉积物。
③滨海平原,为冲积海积型平原,其沉积物很细,湖沼面积大。因有周期性的海潮入侵,形成海积层和冲积层的相互交错现象,还常见海岸沙堤或贝壳堤、潟湖等地貌。
冲积平原根据形状分为:
①冲积扇平原,大量泥沙堆积在山地河流出山口处所成扇形的平原(见冲积扇)。
②泛滥平原,沿河搬运的泥沙在洪水期经常泛滥、堆积在河床两侧的河浸滩上,沿河呈带状分布的平原,为大型的河漫滩。
③三角洲平原,河口区的泥沙所成的三角洲,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平原。
Ⅶ 冲积平原和堆积平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堆积平原
地壳长期的大面积下沉,地面不断地接受各种不同成因的堆积物的补偿,形成平缓的广阔平原,叫堆积平原。是非构造平原的一种。例如渤海底部和河北省的滨海平原至今仍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沉降,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以来的沉降总幅度已达800—1000米以上。但河流泥沙堆积以速度超过了地壳下沉速度,所以平原正在扩大增长,向渤海推进,茫茫沧海将变成万顷良田。
按堆积物的成因堆积平原,可分为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湖积平原、冰川堆积平原和冰水堆积平原等。堆积平原多产生于堆积基面附近,如海面、河面、湖面等附近。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于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势一般都比较平坦。河流从上游侵蚀了大量的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侵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简单说冲积平原是堆积平原的一种
还有就是侵蚀平原
侵蚀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相关知识:
侵蚀平原又称石质平原。是一种非构造平原,当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崎岖不平的山地,在温度变化,风雨、冰雪和流水等外力剥蚀作用下,逐渐崩解破碎成碎粒。并被流水搬运山地慢慢夷平成低矮平缓的平原。侵蚀平原的地势不很平坦,有比较明显的起伏;地表土层较薄,多风化后的残积物,有大小石块等粗粒物质;岩石往往突露地表,有一些孤立的残丘和小山散布在平原之上。如我国泰山周围、徐州与蚌埠之间,都有波状起伏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包括海蚀平原,河蚀平原、风蚀平原、冰蚀平原和溶蚀平原等。
冲积平原是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低地堆积而成的平原。主要特征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有的仅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
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有3个:
①在地质构造上须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在相对下沉区形成巨厚冲积平原,在相对稳定区形成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
②在地形上须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
③须有足够的泥沙来源。
冲积平原根据形成部位分为:
①山前平原,位于山前地带,为洪积-冲积型平原。河流出山口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剧减小,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或洪积扇联结即成洪积-冲积平原。如黄河出孟津后和邻近其他河流在山麓带共同形成的平原。
②中部平原,冲积平原的主体,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常夹有湖积物、风积物甚至海相堆积物。中部平原坡度较缓,河流分汊,水流流速小,沉积的物质较细。洪水时期,大量悬浮物随洪水溢出,在河槽两侧堆积成天然堤和天然堤外的泛滥平原。天然堤若被洪水冲溃,河流便沿决口处改道。中部平原上的河流经常改道,留下许多古河道,并保留一些沙堤、沙坝、迂回扇、牛轭湖、决口扇和洼地等地貌和沉积物。
③滨海平原,为冲积
Ⅷ 冲积平原的形成
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低地堆积而成的平原。
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有版3个:
①在地质构权造上须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在相对下沉区形成巨厚冲积平原,在相对稳定区形成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
②在地形上须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
③须有足够的泥沙来源。
Ⅸ 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
冲积平原是河流受构造运动(上升转为下降)、地形(从山地到低平谷地)和人为因素(筑堤、修水库)等影响,水流流速减缓,导致泥沙大量堆积而成。河流上游有持续而丰富的泥沙供给及堆积地区地壳的不断沉降(或相对沉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有3个:
①在地质构造上须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在相对下沉区形成巨厚冲积平原,在相对稳定区形成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
②在地形上须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
③须有足够的泥沙来源。
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会有沉积现象,犹其是一些较长的河流为甚。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乃由亚马孙上游的泥沙冲积而成。而中国的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亦属这一地形,还有我国的宁夏平原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华北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大河河里沉积形成。
Ⅹ 地貌、地质构造
一、地貌
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环抱。区内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地形标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带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平原中有残山、残丘零星分布。区内可见三级阶梯状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河流纵横,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二、地质构造
1.构造
侏罗纪中晚期,三江盆地发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别由走向NE的汤原凹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5个构造单元组成。汤原、绥滨和前进凹陷,自侏罗纪以来持续沉降,沉积物巨厚,其中汤原凹陷沉积厚度达7000m以上,其余两个凹陷沉积厚度也达2500m。富锦隆起长期遭受剥蚀,到新生代才开始接受沉积,盖层小于1000m,而军川隆起则大部分时期遭受剥蚀,仅在白垩纪和第四纪接受沉积。第四纪以来,盆地继续继承性沉降,绥滨和前进凹陷依然沉降幅度较大,降幅达300m;而隆起区沉降幅度小于100m。
盆地东部和西部边缘分别为锡霍特深断裂带和伊通-依兰断裂带控制。东部边缘为锡霍特深断裂,沿乌苏里江、松阿察河呈NNE向伸展,区内长200km,宽数千米,属于岩石圈断裂带,沿断裂带有多期火山喷发,中新世至近期有活动;西部边缘为伊通-依兰断裂带,由依兰进入区内,过汤原抵黑龙江边,在黑龙江省内长500km,宽20km,呈NE40°~30°方向伸展,属于岩石圈断裂带,断裂带北端有火山喷发,并有强地震发生。
敦化-密山深断裂穿过盆地,呈NE向伸展,经完达山西麓,抵抚远,在黑龙江省内长350km,最宽处70km,为岩石圈断裂,沿断裂带火山密集,且有强地震发生。古近纪后期,一些断裂仍有活动,引发了青龙山、石砬山等地的玄武岩喷发。上述3条主干深大断裂,控制着三江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有可能成为地下热源的导热通道。
2.地层
区内地层较为简单,盆地自晚古生代志留纪才开始沉积,主要为火山盆地沉积,至侏罗纪转为裂谷沉积,前第四系地层见表2-2-2。第四纪地层分述如下:
表2-2-2 三江平原前第四系地层
(据杨湘奎等,2008)
下更新统:河湖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黄绿色中粗砂、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埋深80~130m。地层厚40~180m,最厚可达200m,仅在小兴安岭山前台地出露。
中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岩性为棕黄色、灰褐色、灰黑色粉砂质粘土,浅灰色、灰白色粉细砂、中细砂、含砾中粗砂、砂砾石、砾卵石,埋深20~30m。厚40~80m,最厚可达100m。该时期湖泊发育鼎盛,湖相沉积范围最大。
上更新统:盆地沉降减弱,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岩性为黄褐—土黄色粉砂质粘土、淤泥质粉砂质粘土、砂砾石、砾卵石,厚15~25m。山前地带为洪积相砂砾石沉积。
全新统:主要为河、湖沼泽相沉积,冲积相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及主要支流两侧,岩性为灰黄色砂砾石、砾卵石层,厚5~10m;湖沼沉积,分布于闭流洼地与古河道中,为淤泥质粉砂质粘土、粉砂质砂土、灰黑色腐泥及泥炭堆积。
三、盆地发展史
侏罗纪中晚期,随着太平洋板块形成作用的加强,在东北地区形成一系列NE向展布的裂谷盆地,主要有海拉尔裂谷盆地、松嫩裂谷盆地和三江-阿穆尔裂谷盆地。三江平原是三江-阿穆尔裂谷盆地平原化的产物。
侏罗纪中晚期三江-阿穆尔裂谷开始形成,为一近海型裂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中白垩世后,盆地内火山喷发作用增强,转为陆相碎屑和火山沉积。
新生代,盆地继续沉降。古近纪,锡霍特深断裂带、挠力河断裂带和西部的伊通-依兰断裂带继续发育,盆地不断扩大和加深。新近纪,挠力河断裂和伊通-依兰断裂再次活动,沿山前地带断陷,并伴随有玄武岩喷发,形成玄武岩台地,台面微具起伏;小兴安岭和完达山继续抬升,到现代已上升了400m。盆地为坳陷沉积,以河湖相砂泥岩沉积为主。
早更新世,盆地转为平原化沉积,以河湖相及沼泽相沉积为主。中更新世,由于三江平原整体稳定沉降,沉积范围广。中更新世晚期,古三江湖达到极盛时期,平原边缘的山麓地带被水淹没,广泛沉积了湖相粘土层。这一时期,黑龙江、松花江分别切穿了嘉荫峡谷和依兰峡谷。
晚更新世早期,周围山区抬升,盆地继续沉积,平原边缘冲洪积扇开始发育。晚更新世末,平原区整体抬升,湖泊消失,平原沼泽湿地发育。受晚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影响,区内冰缘作用十分强烈,形成各类典型的冰缘地貌。在山区广泛发育冰缘宽谷或冰缘河谷,在较大河谷中均形成埋藏谷地,使晚更新世早期的堆积物被埋藏。
全新世,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增加,水系发育,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十分发育。20世纪50年代初,北大荒未开发前,沼泽占平原总面积的2/3以上,约34000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