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地质勘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油田地质简介
八面河油田位于山东省,横跨广饶及寿光两县,南北分别处于小清河与新塌河之间,往东约10km是小清河注入渤海莱洲湾的入海口。构造位置处于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南部斜坡东段的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上。该构造带北邻王家道口单斜带,南为东营凹陷南部边缘斜坡,东与羊角沟凸起接壤,西接纯化镇-草桥断裂鼻状构造带,八面河油田处于此构造带的东段为一个复杂的断块油田。
1966年12月和1967年5月先后在莱5井和莱11井发现油层,由于油质稠,产量低,当时未发现高产富集区。1986年4月至5月在面1、面4井先后获自喷高产油流,使勘探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至1986年底已探明含油面积17.6km2,石油地质储量5380×104t,而且每年以大于300×104t石油地质储量增长。根据区带资源预测,该区可能获得1.2×108t石油地质储量。
八面河油田含油气层系属于第三系。新第三系馆陶组有52口井80层测井解释为油气层,其中44口井59层为油层,厚181m;油水同层有8口井9层,厚度为23m;气层有5口井12层,厚36.2m,分布范围小。老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四段为主要含油气层系,是目前投入开发的层系。油层埋藏深度947.60~1505.00m共分14个砂岩组40个小层,除沙三上亚段1砂岩组1、2小层外均含油。单井最大有效厚度79.0m(其中气层12.6m),单井平均有效厚度25.4m。对108口井138层进行试油(其中
本区油藏主要受断层和岩性控制,油藏类型以断层-构造油藏为主(包括断鼻和断块型),次为岩性-断层和砂岩透镜体油藏。
沙三上亚段1,2,3,5砂岩组;沙三中亚段2砂岩组;沙四段5,6砂岩组以断层-构造油藏为主,其次为岩性-断层油藏;沙三上亚段4砂岩组,沙三中亚段1,3砂岩组,沙四段1,2,3砂岩组以岩性油藏为主;沙四段4砂岩组为岩性及断层-岩性油藏。在平面展布上,面1,面4区以与构造有关的油藏类型为主,而面12、14区与岩性有关的油藏类型明显增加,这与油田区构造由南西逐渐向北东方向降低而主要物源又来自北东方向有密切关系。
油田区内沙三、沙四段有23口井44个气层,可以划分成25个气藏。气藏以断鼻气顶气藏为主,计有12个,占气藏总数的48%,断块型气藏6个,复合类型气藏6个,纯砂岩透镜体气藏1个。在这些气藏中有17个是油藏伴生的气顶气藏,占气藏总数的68%,气藏多分布于面1及面4区,这可能与油层埋藏深度相对较大有关。
B. 简述油气田勘探这门课程主要内容
油气田勘探该书从油气勘探工程的系统观出发,全面介绍了油气田内勘探的预测理论与技术容方法、勘探程序与工作部署、勘探项目设计与管理、勘探综合评价与决策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对现代海洋油气勘探作了概略性的介绍。
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力求展示油气勘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反映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动态,并根指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勘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两方面阐述油气勘探阶段的部署原则。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供从事油气勘探的地质工作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参考。
C. 石油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内容
《石油勘探与开发》主要开辟“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综合研究”、“学术讨论”等栏目,刊登石油勘探、开发及工程领域具有创新性、能够反映国内外石油工业重大成果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世界先进石油理论技术进入中国,中国石油工业界的科研成果走向世界搭建了高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2011年影响因子在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分别排名第2、第3,连续7年在能源类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9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3篇论文分别被评为2009、2010、2011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12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国家科技部2008、2011年评选两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石油勘探与开发》连续两次获此殊荣。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7—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挑选出5 000篇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发表的22篇论文获“领跑者5000(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提名,目前正在公示。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石油勘探与开发》连续3届获中国学术期刊最高级(A+)评价,被评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石油勘探与开发》以中文、英文两种语言在全球同时发行,国外作者论文翻译成中文在中文版发表。英文版在全球最大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上全球发行。《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英文版论文全球下载量23 019篇次,为历年最高。《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版读者分布在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伊朗、法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巴西等主要产油国在内的83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国际上已具有学术影响力,国外学者投稿逐年增多,发表论文引起国外广泛关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主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办的是由石油技术类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技术类科技期刊。
D. 油气田勘探方法简介是什么
目前,勘探油气田的方法有地质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学法和钻井法四类。
一、地质法
地质法是油气田勘探工作中贯彻始终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包括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古地层、岩石及油气显示,获取相关地质资料并进行分析、解释,判断一个地区有无生成油气和储存油气的地质条件,对该地区的地下含油气远景进行评价,确定有利的含油气区。在岩石出露的地区,该方法有可能直接发现地下油气藏。该方法还包括通过钻井获取地下岩心、岩屑等资料进行的地质录井工作和实验室分析工作,以及对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各种方法提供的大量间接资料进行地质解释。
地质法除了要研究地下岩石、地层、地质构造以及地球发展史等基础地质问题外,还着重研究地下区域和局部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如生油条件、储油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及保存条件等,以确定油气藏是否存在并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
二、地球物理勘探法
地球物理勘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利用电子学和信息论等领域的新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间接寻找油气的方法。它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或空中观测地壳表面上的各种物理现象,根据物理现象的变化推断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储气构造。
地球物理勘探法主要用于近代沉积发育的覆盖地区、海湖地区,这些地区没有地层和岩石出露,地质法受到很大限制,用大量钻井取岩心的办法了解地下地质情况,不仅成本高,效率也低。
地球物理勘探法主要包括重力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等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方法。
(一)地震勘探方法
在地下或水下浅层安置炸药,炸药爆炸引起的冲击会产生巨大的震动,在压力作用下,地下岩石发生压缩和膨胀,从而产生岩石质点的震动,形成地震波。当地震波遇到不同密度岩层的分界面时,会产生三种现象:第一种是部分地震波从分界面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波叫反射波。第二种是部分地震波透过界面向下传播,这部分波叫透射波;透射波再遇到分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第三种是部分地震波透过界面并沿着岩层分界面滑行一段再折射回来,折射回来的波叫折射波。根据接收和研究波的类型,地震勘探又可分为反射法和折射法。目前,反射法应用最为广泛。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岩石性质有关。通常,致密坚硬的岩石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疏松的岩石地震波传播速度慢(见表3-1)。
图3-2陆上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图
x—地震测线;t—地震波传播时间
(三)电法勘探
地下不同岩石存在着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的差异,在地面测量由这些差异引起的电场的变化,进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矿藏的方法,称为电法勘探。按电场的成因,电法勘探可以分为天然场法和人工场法两类。天然场法包括大地电磁法、声频电磁法,人工场法包括电阻率法、人工电磁法、激发激化法。
电法勘探在金属勘探领域应用最广泛,其次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探方面也有较多应用。对石油勘探来说,主要用其中的电阻率法、大地电磁法、人工电磁法来测量地下地层界面深度,它可以研究区域地质情况和局部地质构造。
(四)磁法勘探
地下不同岩石存在着磁性的差异,在地面测量由地下磁性差异引起的地面磁场的变化(磁异常),进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矿藏的方法,称为磁法勘探。磁法勘探可以研究大地构造单元、基底构造和沉积盖层等。该方法可以在地面和空中进行,分别称为地面磁力测量和航空磁力测量。
磁异常值是用磁力仪来观测的。磁力仪分为垂直磁力仪和水平磁力仪两种。测量方法有相对测量和绝对测量两种。绝对测量主要用于正常磁场的测量,油气勘探中主要采用相对测量。
磁异常解释方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正问题研究,即已知地下地质体的形态,分析其在地面形成的磁异常特征,找出磁异常和地下地质体产状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磁异常的地质解释。二是对实测磁异常进行加工处理,消除干扰磁异常,突出地下地质因素引起的磁异常。三是反问题研究,即对实测磁异常进行地质分析,找出对应的地下地质特征和矿产。
三、地球化学法
地球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岩石、土壤、气体和水样本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地下油气的扩散所引起的各种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分析地下油气存在与分布情况。地球化学法又称为地球化学勘探法,主要包括气测法、沥青法、水化学法、细菌法等具体方法。
(一)气测法
气测法是利用灵敏的气体分析仪测定土壤、表层岩石或水中的碳氢化合物气体的含量。其原理是:当地下油气藏存在时,油气就会向地表扩散,使其上部的地表出现气体异常,碳氢化合物气体含量较其他地区高。
目前气测法还处于发展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够完善,效果不理想。但地球物理测井的气测法却是在钻井中判断油气层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沥青法
沥青法包括测定发光沥青、氯仿沥青“A”等方法。各种方法在地面和井下测得发光沥青、氯仿沥青“A”等异常时,说明本地区有着油气生成、运移、扩散和氧化的过程存在,用来评价该区、该层的含油气远景。
(三)水化学法
水化学法主要是研究水中所含盐类、微量元素、水型以及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情况,用以进行含油气可能性的判断。
(四)细菌法
细菌法是一种间接的地球化学方法。由地下运移、扩散至地表的某些烃类(如甲烷、乙烷、丙烷)在油藏上方形成相对富集带,而某些细菌对某种烃类有特殊嗜好,常在这些地区大量繁殖。通过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可反映烃类异常区,用作寻找油气藏及评价含油气远景的重要指标。
四、钻井法
钻井是油气田勘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无论是地质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学法,对确定地下有利的含油气构造或油气藏,都属间接方法。通过钻井手段才能最后确定油气藏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具有工业油气流。但与其他方法比较,钻井法却是速度最慢、投资最多的一种方法。它必须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综合勘探的基础上进行。
E. 地质勘探主要是干什么的
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分为: 物探化探勘查、地质构造勘查、钻探勘查、航空磁力重力勘查。 “地质”,准确的应叫地质学,习惯了就叫地质。地质学是七大自然科学之一,主要是研究地球及其成因和演化发展。实际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地震的预测、各类矿产的寻找、勘探,灾害性的滑坡,古生物的演化。凡是建筑在地面上的物体,都要事先搞清楚地下的情况。地质勘探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其中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井中物探等。
F.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内容是什么
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主要有:
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最终根据以上几种或全部手段,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编制满足不同阶段所需的成果报告文件。
G. 油气储层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科学院院士密尔钦科曾著有《油矿地质学》,它曾经是我国石油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在油气藏范围内油气层的地质问题,最终归结到油气储量计算。1979年,P.A.迪基[3]著有《石油开发地质学》,它是美国塔尔萨(Tulsa)大学的高年级地质学教材,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从沉积环境一直到油气采收率的提高,涉及面宽,但不够深入。1983年,由陈立官主编,马正、程光瑛等[4]参编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出版,它是我国自行编写的第一部地下地质的高等院校教材。全书编写了钻井地质、油气水层的判断、地层对比、地下构造研究、储层研究、油气储量计算等章节,非常适合中国油气田的实际情况。1987年,由陈碧珏主编[5]的《油矿地质学》出版,该书是我国石油院校使用的统编教材,它系统介绍了地质录井、地层测试、油气水层判识、地层对比、储集物性、构造研究和储量计算等内容。上述两本教材基本奠定了油矿地质的框架。198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6]著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该书介绍了钻井地质技术、地下地层和构造的解释,以及国内外已发现油气田的评价实例,它作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干部进修培训的教材,曾培训了一批后来的储层地质专家。
1992年,由裘怿楠、薛叔浩等[7]编著的《油气储层评价技术》总结了十多年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将储层评价划分为单井、区域、开发和敏感性四个部分,提出了评价内容和技术方法。1996年,由吴元燕、徐龙、张昌明等[8]编著的首部《油气储层地质》出版,该书从油气田发现到开发对储层研究提出的要求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到评价,建立储层地质模型,并介绍利用地震、测井、地层测试等资料研究储层的方法。同年,裘怿楠、陈子琪主编[9]的《油藏描述》出版,这本书虽然属于中国油藏管理技术手册,但它从构造、流体和储层各级非均质性的描述,到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都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针对我国石油地质的特点,突出了陆相储层和复杂断块油藏的描述方法。手册中附有大量的图例、表格和常用计算公式,可供实际操作时参考。1997年由唐泽尧主编[10]的我国第一部《气田开发地质》出版,这本书以我国已投入开发的150个气田、500个气藏开发的地质实践为对象,系统论述了天然气开发地质理论和开发地质技术,内容包括气田构造、储集层、气田流体、压力和温度、气藏地质特征、开发地震、地球物理测井、气层物性测试、气藏描述和天然气储量计算技术。它既具有我国气田特色,又吸收了现代新理论和新技术,是对我国40年天然气开发经验的系统总结。1998年,方少仙、侯方浩[11]出版了《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该书作为高等学校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沉积岩石学特征、主要物理性质、沉积环境、相及储集岩发育特征、储层孔隙及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在成岩阶段发生的成岩变化、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1999年,文献[12]作者根据多年授课内容并参考了上述教材和专著,编写了《油气储层评价》一书,内容包括了沉积、测井、物性、地震预测、岩溶和裂缝型储层、储层建模和储层模拟等多门学科的先进技术方法,对油气储层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精确的预测,为勘探布井以及剩余油分布提供准确的油气藏地质模型。
上述专著和教材概括了油气储层地质所要研究的众多内容,为油气储层地质的归纳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油气储层地质学作为研究生教材的提出来自于生产实践,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在长期工作中,认识到油气储层是勘探开发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没有油气储层就没有一切。在油田现场,最早流行的是储层的四性对比(即电性、物性、岩性和含油气性),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学者提出,储层地质研究应该以四性研究为中心,而四性研究中应以物性和孔隙结构为核心;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沉积、成岩是形成现今储层的最重要成因,因此,储层地质学应以沉积学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是油气储层地质学迅速发展并得到公认的时期,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将油气储层研究提高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三次革命的高度,使一大批石油地质工作者投入到储层研究的行列,发表了许多优秀的论文和专著,油气储层地质研究的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并一直延续至今。
不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油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油气藏的构造地质、储层沉积学、孔隙演化和成岩作用、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测井地质解释、储层综合预测、储层地质模型、建模和三维可视化表述技术,以及储层所含流体及其动态特征等等。它包含了多门学科,并且在储层解释中涉及许多工程技术方法,因此,作为油气储层地质研究者,不仅要精通地质,而且要懂得有关的工程技术,还需要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总之,他应是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地质工作者。
H. 石油勘探是干什么工作的
石油勘探,就是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专,认识生油、储油属、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为国家增加原油储备及相关油气产品。
做这些工作都需要专业学校毕业的人才能胜任。如地质专业,物探、水文地质、化探、勘探等。
完整的石油勘探过程主要包括的工作岗位大类:有地质类工程师,油藏类工程师,物探资料采集、解释、处理工程师,数值模拟、测井、监督岗位等。
I. 油气田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油气田开发工程是一门认识油气藏、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油气藏的学科。它不仅是方法学,而且是指导油气田开发决策的学科。油气田开发工程是在油藏描述建立地质模型和油藏工程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有效的驱油机制及驱动方式,预测未来动态,提出改善开发效果的方法和技术,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油气田基本探明,有了可靠的开发储量后,即可进行油气田的开发设计,主要内容有:
(1)进行油气藏描述,建立油气藏的实际地质模型。要求将勘探直至设计前已完钻井的各种资料及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搞清储集层状况、构造、断层的位置及几何形态、深度、油气水分布,各项地质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油层真实厚度、含油气面积、各油层分布及储量大小、各区域井的产能大小和含油层位等。
(2)选择合理的开采方式。确定一个油气田是利用天然能量开发,还是依靠人工补充能量(如注水或注气)开发,生产井以自喷方式还是以机械采油方法生产,这些取决于该油气田的地质、工艺特点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对特殊的油气田要采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开发。例如,高黏度稠油油田可采用注蒸汽、燃烧油层或化学方法开采,埋藏不深的高黏油还可采用矿坑开采。
(3)合理划分开发层系。许多油气田是由多油藏或多油层组成。是多层联合开采还是分层开采?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或是同时开采?这需要考虑把哪几个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开采比较合理。
(4)部署井网。一般一套油层的组合需要单独钻一套井网。在布置井网时要考虑到几套井网之间的互相转换,还要考虑到今后的加密问题。井网密度取决于油田产量的要求。由于所有的井都在同一个水动力场中,井与井之间将会发生干扰。油藏总产量并不是随着井数的增长而成正比的增长,而是一种逐渐变缓的递增函数。因此,有一个合理井网密度的问题。
(5)确定油气田合理的开发速度及生产水平。
(6)采用油气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各种开发方案进行计算,以便对比各项开发指标。
(7)确定油气田钻采工艺及测井技术。
(8)结合地面设施,全面进行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和对比,选择出最佳的开发方案。
(9)制订方案实施细则,包括注采井钻井及投产次序、时间,油田的增产措施及开发过程监测等内容。在油气田开发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确定井的完成方式并制订实施方案。此外,还要根据产量的要求,制订出油田的年生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