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驱动地球变化的第三大地质营力
㈠ 地球营力怎么解释的营是营造的意思吗
由于地球内部和太阳能量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地壳内部物质组成及结构专构造等不断发生变化,如属海枯石烂、沧海桑田、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等,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种种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质营力。所以营应该是营造的意思。
地质作用可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产生地质作用的能 地质营力源于能。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㈡ 地质营力
什么是地质作用?】
由于地球内部和太阳能量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地壳内部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等不断发生变化,如海枯石烂、沧海桑田、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等,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种种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什么是内动力地质作用? 】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火山作用、构造运动及地震等。
【什么是外动力地质作用? 】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质营力。地质作用可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产生地质作用的能 地质营力源于能。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地内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放射性和重力的热转换。①放射性热能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②重力分异产生的热能是地球物质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发生分异的过程中,释放出的位能转化成的热能。③冲击、压缩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在由星际物质聚积而成的过程中,微星体以高速冲击地球时巨大动能转变而来的。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压缩,体积逐渐收缩而产生压缩热。此外,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结晶时会释放热,构造运动的机械能也可以转为热能。据计算,地内每年产生的热总量与经地表每年散失的总热量相抵后还有剩余,这部分剩余热能便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
重力能是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
地球旋转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力给予地球表层物质的能。它包括离心力、离极力和科里奥利力。①离心力的大小随纬度而异,两极为零,赤道最大。地表离心力的水平力平行于地表相应点沿经向的切线,并指向低纬度,其大小在两极和赤道均为零,中纬度最大。②离极力的方向指向赤道,促成表层物质向赤道运动。③科里奥利力影响着地球表层物质沿纬向或径向的运动。
太阳辐射热是太阳向地球输送的热 。其中60%为大气、大陆和海洋吸收,成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赖以活动,发育,并相互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外营力,如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潮汐能是因日、月对旋转着的地球的各点的引力不断变化而产生的能 。在它的作用下 ,地球上海水发生潮汐现象。潮汐具有机械能,是海洋中地质营力之一。
生物能是生命活动经过能量转换而产生的能。其中特别指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更是重要的能的表现形式。
此外 ,地表还有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线 、陨石冲击能,以及地表发生化学反应和结晶释放的热。
地质作用的分类 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它有垂直和水平两种运动形式。构造运动可使岩石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塑造岩石圈的构造 ,并决定地表形态发育的基础。构造运动可引起海陆变迁。地震是岩石中积蓄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内部的快速颤动。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并波及地表。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 (800~1200℃)熔融体。它不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风化带以下,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响 ,在固态下转变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变质后,其原有构造、矿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征。
风化作用是地表环境中,矿物和岩石因大气温度的变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块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低处移动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营力 ,斜坡是必要条件,暴雨、地震、人为开挖往往起诱发作用。块体物质的运动方式分为崩落、滑移、流动和蠕动。前三者运动较快,后者较慢。
剥蚀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风等在运动中对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和改造的总称。
搬运作用是地质营力将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物质从原地搬往他处的过程。
沉积作用是各种被外营力搬运的物质因营力动能减小 ,或介质的物化条件发生变化而沉淀、堆积的过程。
硬结成岩作用是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积物的重荷压力作用使下层沉积物减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颗粒间的联系力增强而发生;也可以因碎屑间隙中的充填物质具有粘结力,或因压力、温度的影响,沉积物部分溶解并再结晶而发生。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㈢ 什么能是驱动地球系统变化的第三大地质营力
产生地质作用的能地质营力源于能。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地内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放射性和重力的热转换。①放射性热能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②重力分异产生的热能是地球物质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发生分异的过程中,释放出的位能转化成的热能。③冲击、压缩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在由星际物质聚积而成的过程中,微星体以高速冲击地球时巨大动能转变而来的。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压缩,体积逐渐收缩而产生压缩热。此外,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结晶时会释放热,构造运动的机械能也可以转为热能。据计算,地内每年产生的热总量与经地表每年散失的总热量相抵后还有剩余,这部分剩余热能便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
重力能是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
地球旋转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力给予地球表层物质的能。它包括离心力、离极力和科里奥利力。①离心力的大小随纬度而异,两极为零,赤道最大。地表离心力的水平力平行于地表相应点沿经向的切线,并指向低纬度,其大小在两极和赤道均为零,中纬度最大。②离极力的方向指向赤道,促成表层物质向赤道运动。③科里奥利力影响着地球表层物质沿纬向或径向的运动。
太阳辐射热是太阳向地球输送的热 。其中60%为大气、大陆和海洋吸收,成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赖以活动,发育,并相互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外营力,如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潮汐能是因日、月对旋转着的地球的各点的引力不断变化而产生的能 。在它的作用下 ,地球上海水发生潮汐现象。潮汐具有机械能,是海洋中地质营力之一。
生物能是生命活动经过能量转换而产生的能。其中特别指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更是重要的能的表现形式。
此外 ,地表还有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线 、陨石冲击能,以及地表发生化学反应和结晶释放的热。
㈣ 问个关于大学地质的问题
《地球科学概论》主要是学
地球科学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大气圈、地球构造、地球表面慨况、地球上的水、冰雪覆盖。
目录有:
绪论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第四节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宇宙
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二、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
第二节 银河系与太阳系
一、银河系
二、太阳系
第三节 地球、月球和地月系
一、地球
二、月球和地月系
第四节 地球的形态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一节 大气圈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圈的结构
三、大气的热状况
四、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
二、水圈的循环
第三节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
二、生物圈的组成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第二节 地壳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二、地壳的类型
三、地壳的重力异常与重力均衡
第四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第一节 地质年代
一、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二、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
三、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 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二、地质作用的类型
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一节 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二、风化作用的产物
三、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剥蚀作用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二、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剥蚀作用
三、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第六章 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第一节 搬运作用
一、搬运作用的方式
二、不同营力的搬运作用特点
三、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
第二节 沉积作用
一、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
二、地下水、冰川及风的沉积作用
三、湖泊(及沼泽)的沉积作用
四、海洋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成岩作用
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一节 岩浆作用
一、喷出作用
二、侵入作用
第二节 变质作用
一、变质作用的因素与方式
二、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地壳中三大类岩石的演变
第八章 构造运动
第一节 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
……
第九章 地球动力系统
第十章 地球的资源
第十一章 地球的环境
第十二章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普通地质学》主要侧重地质方面的,包括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等。
目录有:
1.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1.2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3 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 1.4 普通地质学的任务 第二章 宇宙、太阳系和地球 2.1 宇宙的起源 2.2 星系的演化 2.3 太阳系的起源 2.4 地球的早期演化 第三章 地球的结构与组成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3 地球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第四章 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 4.1 地球的能量系统 4.2 地质作用的形式 4.3 矿物与岩石 4.4 地质年代学 第五章 风化作用 .5.1 物理风化 5.2 化学风化 5.3 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5.4 风化作用的产物 第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 6.1 大气圈的成分、结构特点 6.2 风的地质作用 6.3 荒漠化过程及对策 第七章 地表水流的地质作用 7.1 斜坡面流 7.2 暂时性河流的地质作用 7.3 河流的地质作用 7.4 河谷形态的发育 7.5 河流的河口 7.6 河系及其发育与分水岭的迁移 7.7 与河流作用有关的有用矿产 第八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8.1 岩石中的水和岩石的透水性 8.2 地下水的成因与赋存形式 8.3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8.4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8.5 岩溶作用 8.6 地下水研究的意义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9.1 冰川的形成 9.2 冰川的类型 9.3 冰川的运动.. 9.4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9.5 地质历史中的冰川 9.6 冰川发生的原因 9.7 冻土带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10.1 海洋地貌 10.2 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0.3 海水的运动 10.4 海洋的破坏作用 10.5 海洋的沉积作用 10.6 海洋矿产资源 10.7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10.8 岩相的基本概念 第十一章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11.1 湖泊的成因与水动力 11.2 湖泊的地质作用 11.3 沼泽的形成及其分类 11.4 沼泽的地质作用 11.5 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的研究意义 第十二章 重力作用 12.1 重力作用的类型 12.2 重力作用的灾害及其防治 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及其形迹 13.1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 13.2 构造变动 13.3 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 14.1 地震的成因 14.2 地震的研究方法 14.3 地震作用 14.4 地震预报与抗震建筑 第十五章 岩浆作用 15.1 火山作用过程的阶段性 15.2 火山喷发的产物 15.3 火山灾害及其防护 15.4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15.5 岩浆成因的多样性 第十六章 变质作用 16.1 变质作用的特点 16.2 接触变质作用 16.3 动力变质作用 16.4 区域变质作用 16.5 冲击变质作用 第十七章 人类与地球 17.1 地球系统运动对人类的影响 17.2 人类与地球系统的联系 17.3 人类的地质作用 17.4 人类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第十八章 地质科学发展阶段与地球科学观的演变 18.1 地质科学的发展 18.2 地球科学观的演变 18.3 地球科学的未来
㈤ 沉积物风化、搬运和沉积的主要地质营力
由于地球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能量的作用,使其物质发生变化,改变了其面貌及内部结构。把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能量称为地质营力,传播能量的媒介称为介质。地质营力一方面不断地破坏着地壳岩石的物质组分、结构和构造,同时又不断地形成新的物质组分、结构和构造,即处于破坏与建设的矛盾运动之中。根据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可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两大类。沉积物的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属于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指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地质营力总是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起作用的。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地质营力按介质的物理状态分为三种类型:①介质为液态的营力主要是水,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等;②介质为固态的营力主要有冰川;③介质为气态的营力主要为大气或风。
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它是陆地上最主要的外力地质营力。地面流水通常按水源补给特点分为暂时性流水和常年性流水两种,前者包括片流和洪流,后者为河流。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孔隙中的水,以化学作用为主,在碳酸盐岩等地区,这种地质作用很发育。
湖泊与海洋营力的特点很相似,只是前者在规模上小一些。湖泊是陆地上主要的积水盆地,常以沉积作用为主。湖泊的沉积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常具有不同的特点。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盆地。陆地上大多数碎屑物质最终都沉积在海洋中,所以海洋地质作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沉积作用为主。
大气是通过气温的频繁变化、大气中水汽、CO2气体的存在等因素对地表产生地质作用。大气对流便形成风。大气圈中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接收的太阳辐射量不一样,可形成固定方向的大气对流,在大范围内也就形成了定向的风向带,从而也决定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风的地质作用强弱不同。风的地质作用是纯机械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比较盛行。
冰川是一种固体冰流,它分布于高寒地区,运动速度慢,而且是整体向前运动。所以,冰川的地质作用仅分布于寒冷地区,如高山、极地,且作用方式是纯机械的。
㈥ 人类工程活动可作为第三种地质营力吗
人类工程活动可以看做是第三种地址营造力
㈦ 地质营力这个怎么解释啊 不明白
也就是地质作用力
什么是地质作用
由于地球内部和太阳能量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地壳内部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等不断发生变化,如海枯石烂、沧海桑田、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等,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种种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什么是内动力地质作用? 】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火山作用、构造运动及地震等。
【什么是外动力地质作用? 】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质营力。地质作用可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㈧ 地貌形成的地质营力主要有哪两大类,分别指什么
地貌形成来的地质营力主要有两大源类,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面变得起伏不平,形成褶皱山,断层山,火山地貌等。
外力作用包括风力,流水,海浪,冰川等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外力作用使地面趋于平坦。外力作用可以形成多种地貌。
㈨ 内、外地质营力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内部地质营力:火山作用、构造运动及地震、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部地质营力:风力、水流侵蚀,风化作用
㈩ 全球变化的驱动因素
按照全球变化驱动力的来源,可将驱动因素分为三大类:地球外因素、地球内力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这三类因素一方面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可以引起各种复杂的地球表部层圈相互作用,造成综合性的环境效应。
(一)地球外因素
主要指地球以外的宇宙环境因素(或外力作用)。地球的环境状态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还受到其他天体的深刻影响。其中受关注较多的是太阳辐射输出变化,受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产生的地球运动轨道参数的改变,以及小行星、彗星等天体对地球的陨石撞击作用等。太阳辐射能直接驱动了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大气运动、水圈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长、地表的风化与剥蚀等多种作用与过程。太阳辐射量的改变会引起上述各种过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而引起全球变化。太阳辐射除有长期变化外,其短期变化主要表现为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黑子、光斑、耀斑、日饵、日冕等,一般用黑子活动强弱代表太阳活动强弱,其他太阳活动都和黑子活动呈同步变化关系。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偏心率、赤黄交角和岁差这些轨道参数都会随时间发生缓慢的变化,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主要是受太阳引力、月球及相邻大行星的弱引力(或称摄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也属于外部因素。这些轨道参数的变化均会引起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的整体性与地区性变化,因而可能导致地球表部圈层的物理状态、作用过程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见米兰柯维奇学说)。大规模的陨石撞击作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现已有较多的地质事件可能与此相关,但主要表现在地质历史时期中-长期时间尺度上的一些可能的灾难性全球变化事件的起因方面,在近现代的短时间尺度上尚未显示出陨石撞击作用对全球变化的重要影响。与此类似,超新星爆发、银河系运动等宇宙环境对短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的影响一般难以体现。
(二)地球内力因素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的能量所驱动的各种作用过程及其导致的全球变化。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包括地热能、重力能、化学能、结晶能、地球旋转能等。在地球外部圈层的各种运动、循环、能量传递、物质交换等过程中都有地球内力作用的参与(特别是重力作用)。但地球内力对全球变化的驱动更主要的是通过岩石圈板块运动而对全球表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板块运动产生的大陆漂移、海底扩张、造山运动、岩浆活动等造成了海陆分布格局、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的变化、火山活动的分布与强弱的变化等,这些均能进一步引发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各种适应性变化,从而导致全球变化。如板块运动在导致海陆分布变化的同时,可引起海平面升降变化、洋流变化、洋陆接触面积的变化、全球温度和降水格局的变化等,并对生物的进化产生重要影响。大陆分离切断了生物之间的交流,助长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大陆拼合则助长了生物的交流与融合。板块碰撞形成的山地和高原一方面建造了新的地理格局(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同时也影响了大气环流运动、水圈的循环方式、地区性气温的变化、地表水系的变化等,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火山活动是地球内力作用和板块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表面上看可能在较短的几天之内就在局部地区结束了,但其所引起的环境效应可能波及全球,并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据研究,强烈的火山喷发可将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带入平流层中,并可停留1年以上,不仅可导致温度降低的“阳伞效应”,还可改变平流层的化学成分,对CO2、O3 等的平衡产生影响。此外,许多其他地质灾害往往受地球内部地质作用的控制或是地球内力、外力及人类综合作用的产物,如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它们对全球变化也产生重要影响。
(三)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在其发展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由人类培育或驯化的植物、动物及人类自己所建造的城镇、乡村等所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并且随着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壮大,其已在相当广泛的地区替代了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地球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影响自然过程、导致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营力。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球系统的状态和功能的改变,在工业化以来的200多年里急剧加速,在最近几十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显著,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已达到甚至超过了自然变化相同量级的规模。如森林破坏、臭氧洞、温室效应增强等均是此类全球变化的显著表现。而且这种人类活动还可引起复杂的层圈相互作用效应,如CO2 的人为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增加,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又会引起海平面变动、水循环变化、生态系统变化等一系列过程与环境状态的改变;又如植被、森林的破坏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并进而造成水圈灾害、水土流失、沙漠化以至气候的变化等。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现阶段的许多活动所造成的全球变化或危害连人类自己也没有认识清楚或尚未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