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的低速柱是什么

地质的低速柱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10 21:58:52

1. 地幔柱构造主要作用特征

地幔柱构造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是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以后的第3次浪潮。俄罗斯学者哈因(1996)提出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地球和其层圈的内生过程,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相互作用的变化,具有旋回性和方向性,是全球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地幔柱构造最早源于1963年Wilso提出的热点(hotspots)理论,地幔柱构造的产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结构分层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不同所致。这些层不仅包括液态的外地核、可发生塑性流变的地幔、还有刚性的外层地壳。在这些层中,存在着显著的内外温差、物质分异和热传导、形成热冷幔柱的对流,从而导致地幔柱构造的形成。

地幔热柱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移的距离以及其通过的周围介质的物质性质,如黏度等(刘元龙,1980)。现代地幔柱在地幔中上升时,其影响的直径范围可达800~1200km,而在太古宙则要小,直径变化在600~800km。日本学者丸山茂德(S.Maruyama)、深尾良大(Fukao)利用地震层析成图研究深部构造,并以地幔底界(2900km)、上地幔底界(670km)和地壳底界(100km)为限划分为一、二、三级地幔柱(图4-1);牛树银(1996)等以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和幔枝等划分地幔柱构造的不同级别,并与岩石圈变化、区域地质构造格局、构造—岩浆带活动成矿作用相联系。

地幔柱构造是地质构造作用、火山岩浆活动、沉积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体系的原动力。当地幔柱构造接近地表时,由于热物质在地幔中的升力及浮力导致地壳隆起,其规模可达上千米,这种抬升又进一步导致地壳的伸展运动、地壳减薄、大陆裂谷事件、古陆解体、洋壳增生等。在地幔柱之上的大陆壳物质,由于地幔热柱的向上运动、热传递导致局部融熔,形成大规模的玄武岩浆的溢出及花岗岩浆侵入作用;同时,伴有区域变质、地壳重熔、构造变形等,甚至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大地水准面升降和生物灭绝等(王登红,1998)。

图4-1 地幔热柱分级图

据1998年美国《科学新闻》报道,格兰特等人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发现,在地幔底部同地核交界处存在厚度5~10km的“超低速带”(ultralow velocity zone),这些地带呈半熔解高温状态,阻滞了地震波的传递,半液体状态的地幔向外传递地核热能的速度比固体地幔快100多倍,使上面的地幔温度很高,最后导致最上层地壳很热,超低速带对应地壳表面多有火山岩浆分布,它们遥遥相对,例外非常少。

地质构造作用特征:华南地区自中生代以来,地质构造作用、岩浆活动、沉积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进入一个相当强烈的活动时期,这种综合作用体系与华南地幔柱构造作用是分不开的,后者决定了华南中新生代以来的基本地质构造格局。

在印支期(220Ma)造山运动期间,由于地幔柱在深部的上升作用,区域上导致华南上三叠统高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中三叠统及古生界,元古宇岩石之上,沉积作用以海退沉积相组合和陆相快速沉积为特征。岩浆作用以钙碱性二长—闪长花岗岩为主,岩石以富镁富钛为特点。

在侏罗纪至早白垩世(190~125Ma),即燕山期的早期阶段,随着地幔柱的进一步上升,受热动力作用的影响,区域上产生较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作用,具有幔源—壳幔源混合—壳源为主的完整岩浆成分谱系,随着岩浆活动时代变新,成分上有由钙碱性—偏碱性—碱性演化的特点。晚期典型的碱性、偏碱性花岗岩具有深源的地球化学特点,即锶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0.7002~0.009;与此同时,受上升动力的作用,在区域隆起背景上出现一系列由于断陷作用而形成的盆地,随热减薄作用进一步加强、热柱顶冠上部进一步裂解,形成一系列“铲式”断层控制的区域性大型盆地、陆相盆地沉积建造,其中的红色沉积建造则可能是由于地幔柱构造作用,大量的热量(火山岩浆作用)进入大气,导致气候改变、气温升高,加剧表生作用过程中的氧化作用所致。此外,在沉积作用的同时,在盆地中,由于裂解作用导致深源的偏碱性—碱性岩浆喷出作用,如沉积岩层中的碱性玄武岩及与其同源的基性岩脉。

在晚白垩世(约100Ma),即燕山造山运动的主幕期间,地幔柱作用进一步加强,地幔—地核边界产生的热在地幔中以更高的地幔平均温度活动对流,产生更高温度的岩浆作用,其活动规模和强度在前述基础上继续扩大,成分上受更大深度范围的部分熔融以及更高分馏的结晶分异作用所控制,以偏碱性、碱性为特点;拉张作用增强、区域上伴随各类岩脉的贯入、盆地沉积尤其是红盆建造继续发育,从而构成了中国南方特有的红盆现象,该时期也是区内成矿作用的重要时期。

由于中新生代地幔柱构造的作用和影响,在华南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矿化作用,形成了如W,Sn,Nb,Ta,Sb,Cu,Pb,Zn,Mo,Au,U等矿化,从而使华南成为我国的多金属矿产基地。

地球物理特征: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出露地表的深部岩石获得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存在条件的信息;地球物理学家则通过研究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来获得类似的信息,如Woodhouse和Dzicwonski(1984)发展了一种利用时间窗口内的地震记录所包含的所有信息来进行层析成像和模拟的方法。该方法是目前研究深部地质较为有力的工具。

华南板块岩石圈构造与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揭示出壳幔内地震波速度的异常(袁学诚等,1989),清楚地显示出在华南地区有一个低速异常带,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大部分为高速带,这说明在华南确实存在一地幔热柱并与“太平洋赤道热柱组”——太平洋赤道附近的低速热柱,组成同一结构带,这一低速带从切穿华南的一条径向剖面也清楚可见,华南地幔热柱的深部作用与地表地质作用特征是相对应的,进一步验证了地表地质的演化与陆下地幔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热点作用强烈的地方一般是火山岩浆作用剧烈之处。华南低速异常块向华北大陆高速异常块下俯冲,这一异常构造约在陆下300km深度比较清楚,它与当前的地学界广泛认为的华南地块向华北大陆块俯冲的事实相符合。

地幔柱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地幔柱构造也是成矿作用体系的原动力,不同元素的成矿作用特征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成矿特点,都是在这种原动力的作用下,不同元素在地质体(包括矿体)或同一元素在不同地质体的表现形式。

归纳起来,地幔柱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提供能量,包括动力能和热能,这是成矿作用元素分馏活化和迁移富集前提条件;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华南中新生代的成矿作用实际上也不例外,是地幔柱构造的一种作用产物。成矿作用本身表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主要是指相对含矿主岩而言),但它同时又是区域地质构造作用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受核幔边界低速带高热液体的影响产生的物质对流,形成地幔柱构造,成矿物质也可通过气态—气液混合相—含矿流体的形式随地幔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活动向地壳浅部迁移,上升幔流勾通了成矿元素的深部来源,成矿物质的多少取决于核幔边界的涌动强度,核幔边界的涌动又受着核幔平衡状态和外来激发因素的影响。所以,上涌地幔热流柱中的成矿元素含量也会随着核幔涌动强度变化而时多时少,时断时续,成矿作用也必然具有强度差异性和不同的阶段性,此外,深部对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伴有其他作用过程,如交代作用、混合作用、部分熔融作用和结晶分离作用等,特别是在气热的作用下,不相容元素如铀在液相中产生富集并向上迁移,因此成矿物质的深源性贯穿着整个地幔柱的对流体系及其所经历的范围。

2. 地质学中地幔柱是如何形成的

地幔柱就是地幔呈现软流态的物质在岩浆对流活动中上升侵入地层而没有凝专固形成的,它类似于一种侵入属岩(浅成岩)形成的早期过程,但是浅成岩会发生固结成岩作用,地幔柱未经固结成岩,仍然保留着软流态,并且上部较低温低压状态的岩浆会与下部较高温高压岩浆发生垂直对流作用

3. 地质中的rqd是什么

岩石质量指标RQD(Rock Quality Designation),它是迪尔1964年提出的概念,是用来表示岩体良好度的一种方法
RQD是根据修回正的岩心采取率来答决定的,所谓修正的岩心采取率就是将钻孔中直接获取的岩心总长度,扣除破碎岩心和软弱夹泥的长度,再与钻孔总长之比。方法规定在计算岩心长度时,只计算大于10cm坚硬的和完整的岩心。

4. 华南中、新生代地幔柱构造作用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陈毓川等(1989)提出深部地幔物质与热的流通带“热带”和 “热点”是中生代南岭地洼区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原因所在,并研究了热带与热点的时空 演化和迁移规律。谢窦克等(1996)从地幔柱构造入手利用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 理资料综合研究了华南大陆地壳的生长过程。但总的来说,对华南地幔柱构造作用研究所 开展的工作不多。

华南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端,为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地带,是欧亚板块东南缘地 壳生长和大陆增生最活跃的大陆边缘,也是核幔质量传输最强烈的构造带。华南在新元古 代时期,比较强烈和明显的地质构造作用事件与约1000 Ma时记录比较清楚的地幔柱构造 作用有关。这一时期为南部扬子古陆块向华北大陆块俯冲,随着俯冲过程在东侧形成郯(城)-庐(江)-九(江)-南(昌)转换断裂(图2-1),在俯冲带南侧,形成近东西向彼此平行 的断陷、隆起带,如长江-大庸-凤凰断陷带、江南-雪峰隆起、绍兴-诸暨-开化-弋阳-万载-醴 陵-攸县活动大陆边缘。这一构造格局控制了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和早古生代沉积建造。伴随这一灾变性的碰撞造山事件和受地幔柱构造作用的影响产生典型的幔源火山爆发和岩 浆侵入。火山岩浆活动主要受江南-雪峰隆起两侧的裂解构造,特别是江南-雪峰隆起南侧 的裂解带所控制。典型的岩石有基性、超基性的二辉橄榄岩-纯橄岩、方辉橄榄岩、辉长岩、细碧角斑岩、角斑岩、花岗闪长岩、堇青石富斜花岗岩等。这些岩石改造了华南大陆新元古 代以前的太古宙、中元古代岩层,形成区域性强烈不整合。

华南大陆经加里东期造山运动后初具大陆雏形。540 Ma来自赤道附近的华夏洋岛片,逐渐向古扬子板块南缘拼贴,至450 Ma左右最后仰冲到古扬子板块之上,导致古扬子板块 东端向北推移约数百千米,在南昌一九江一带可见江南—雪峰隆起与其西侧部分产生明显 的错位并呈NE-SW向展布(图2-1)。仰冲拼接带大致在相山—江山—南昌—泰和—遂 川—韶关—四会—吴川一线,在其西侧有新元古代蛇绿岩套存在,而东侧不存在;东西两侧 的早古生代地层、古生物和岩相各不相同;中生代火山岩在西侧极少见到,跨过界线东侧大 片出露,表明这条界线从加里东早期就存在,并且是一条切至上地幔的大型边界断裂带(图 2-1)。地震资料(图2-2)也表明,两侧的中、下地壳有抬升逆冲之势,由此可见,这条边界 在深部同样有明显的反映。在此拼接仰冲带以深部具有大陆根深的冷硬块,低速软流层在 200 km左右;而以东的深部陆根浅,陆下为软块,低速软流层在100~40 km之间。伴随华 南大陆加里东期的拼贴组合,在大陆内,特别是在大陆的南端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拼接 带东侧的隆起仰冲及大规模的火山岩浆作用表明东侧从加里东期以后受地幔柱构造动力作 用和热力影响更加明显。

图2-1 华南大陆地质构造与铀成矿富集区示意图(据谢窦克,1996有修改)

图2-2 中国及邻区250 km深度地震S波速度结构图(图例中的正值表示速度高于地球平均值,负值表示速度低于地球平均值,据谢窦克,1996有修改)

在印支期(220 Ma)造山运动期间,由于地幔柱在深部的继续上升作用,导致区域上,特 别是连县—韶关—上杭—泉州一线以南,上三叠统高角度不整合覆盖至下、中三叠统及古生 界、元古宇岩石之上。沉积作用以海退沉积相组合和陆相快速沉积为特征。岩浆作用以钙碱 性二长闪长花岗岩为主,岩石成分以富镁富钛为特点。在侏罗纪至早白垩世(190~125 Ma),即燕山期的早期阶段,随着地幔柱的进一步上升,受热动力作用的影响,区域上产生较强烈 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作用,具有幔源-壳幔源混合-壳源为主的完整岩浆成分谱系。随岩浆 活动时代变新,成分上具有由钙碱性-偏碱性-碱性演化的特点。晚期典型的碱性、偏碱性花 岗岩具有深源的地球化学特点,即锶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0.7002~0.7009;εNd(t)= -4.3~ +2.88;δ18O=+2.0‰~ +8.3‰,δD= -99‰~ -145‰,且一般强烈富集不相容 元素。与此同时,受上升动力的作用,在区域隆起背景上出现一系列由于断陷作用而形成的 盆地。随热减薄作用进一步加强,热柱顶冠上部进一步裂解,形成一系列铲状断层控制的区 域性大型盆地陆相沉积建造,其中的红色沉积建造则可能是由于地幔柱构造作用,大量的热 量(火山岩浆作用)进入大气,导致气候改变,气温升高,加剧表生作用过程中的氧化作用所形 成。此外,在沉积作用的同时,在盆地中,由于裂解作用导致深源的偏碱性—碱性火山喷出作 用,如形成沉积岩层中的碱性玄武岩及与其同源的基性岩脉——粒玄岩或煌斑岩等。

在晚白垩世(约100 Ma),即燕山造山运动的主幕期间,地幔柱作用进一步加强,地幔— 地核边界产生的热在地幔中以更高的温度活动对流,产生更高温度的岩浆作用,其活动规模 和强度在前述基础上继续扩大,深源无水,成分上受更大深度范围的部分熔融以及更高分馏 的结晶分异作用所控制,以偏碱性、碱性为特点;拉张作用增强,产生裂解构造薄弱带;区域 上伴随各类岩脉的贯入,盆地沉积尤其是红盆建造继续发育,从而构成了南方特有的红盆现 象。地震速度结构分析表明,地壳表面的地质构造作用、火山岩浆活动等与深部的低速带相 对应,进一步证明地幔柱构造作用对地表地质作用的控制。

遥感影像地质解译表明,在华东南湘、赣、粤三省交界地区,发育一个主要由侏罗纪至白 垩纪花岗岩体组成的巨型环状岩体群,称之为华东南巨型环状岩体群(简称环群,图2-3)。环群呈椭圆形,面积约20万km2。环群的边界由一系列的岩基及少数岩株组成,它们分别 是骑田岭岩体、大东山岩体、贵东岩体、陂头岩体、柯树北岩体、朱兰埠岩体、永丰岩体、弹前 岩体、淋洋岩体和千里山岩株群;环群内部出露的岩体既有大型岩基,又有小型岩株,它们分 别是诸广山岩体、鹅形岩体、大埠岩体、油山岩体和西华山岩体等。该环群区域集中了南岭 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的绝大部分岩体,环群内岩浆活动期次繁多,发育复式岩体,离开环 群,相应时代的花岗岩体明显减少,尤其是沿南岭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岩带,此现象更为明显。显然,该环群不仅代表了巨型岩浆活动中心,而且是众多的W、Sn、Mo、Pb、Zn、U等热液矿 床的聚集区,是深部地幔柱构造作用的产物。

图2-3 华东南巨型环状岩体群分布图

环群包围的区域现在还是地热高场区,沿环内大断裂水温高于60℃的温泉星罗棋布,也发现有数处水温高于80℃的温泉;而同一条大断裂,如南岭东西向断裂、赣州—大余等北 东向大断裂,从环内延伸到环外的部分则很少发现水温大于60℃的温泉。由于中、新生代 地幔柱构造的作用和影响,在华南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矿化作用,形成了如W、Sn、Nb、Ta、Sb、Cu、Pb、Zn、Mo、Au、U等矿化,从而使华南成为中国的多金属资源基地。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尚未对华南地幔柱的成矿作用进行专题研究,但在某些课题的研究 中已经注意到热点及地幔柱的成矿问题(陈毓川等,1989;黎盛斯,1996;王登红,1998;李子 颖等,1999、2002)。王登红(1995)等在研究华南锡矿的过程中,认识到钨、锡多金属矿床及 其相关岩体不但在空间上具规律性分布,而且在时间上自西向东花岗岩体与矿床都逐渐变 老,从个旧的81~147 Ma→大厂130~149 Ma→柿竹园133~182 Ma。其中个旧花岗岩年 龄最新,而个旧以西滇西的锡矿比个旧花岗岩还要年轻,这可能是华南所在的板块在漂 移过程中,一个潜伏地幔柱在地表留下的痕迹。毛景文等(1997)研究表明,柿竹园矿床 中的钨可能来自于核幔边界;黎盛斯(1996)也指出,湘中的锡矿山超大型锑矿跟地幔柱 密切有关。

5. 地质学的三大支柱是什么那三门课谢谢

岩石学 古生物地史学 构造学

6.  地质条件

13272工作面位于万年矿-水平南翼采区上部,北侧以F10断层为界,南侧紧临村庄保护煤柱,东、西两侧未采掘。工作面走向长450m,倾斜长70~140m,平均115m,总掘进煤巷长度为1350m。煤层平均倾角为16°,煤厚3.6~5.0m,平均4.0m。地面标高+285~306m,煤层底板标高-160~-200m,埋深420~500m。地层呈一单斜构造,其走向SN—N20°W,倾角在8°~23°之间。试验巷道位于13272工作面运输巷,直接顶为厚度6.0m左右的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41MPa,老顶为厚度8.0m的中粒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55MPa,直接底为6.0m厚的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45.3MPa。

9.4.1.1顶板

顶板层面极为发育,根据冒落剖面看层面间距一般小于100mm;节理面密集发育,主要发育2组节理,1组与巷道走向接近,1组与巷道走向大角度相交。节理面为闭合接触,巷道顶板表面处节理面极为光滑,呈银灰色,在节理面倾角较小时,易沿节理面发生滑动。

顶板破坏型式为冒落,冒落高度为2~3m,自稳时间为数小时。在工字钢支护段顶梁被压弯,挠度达150mm以上,个别顶梁出现扭转破坏。顶板冒落呈拱形,冒落岩石多呈块状,少量为柱状,极少有板状岩块和巨石。块状岩石边长多在100mm左右,柱状岩石长边约200~300mm,短边长度在100~150mm左右,从顶板内层理、节理发育情况和冒落后岩石形状可见,顶板为碎裂结构岩体。

工字钢棚式支护时顶板冒落破坏的原因:一是巷道断面形状与顶板岩体结构类型不匹配,碎裂结构顶板在自重型应力场作用下的稳定形状为拱形,见图9.3,当巷道开挖成矩形时,顶板表面为平面,在不施加支护或支护不当时,必然要冒落成一拱形而稳定下来;二是采用工字钢支架维护巷道时,顶梁与顶板间总是存在空隙的,这为巷道顶板冒落成拱形提供了外部条件,同时工字钢支架属“外部”支护,不能改善顶板内部结构面的性质,如层面、节理面的抗拉抗剪性能等,顶板性质未能得到改善。9.4.1.2煤帮及掌子面煤体

两帮煤体较硬,普氏系数在2以上。煤体层理、节理极为发育,掘进放炮崩落煤体为渣状,块度较小。两帮煤体出现了板裂化现象,板厚80~100mm。迎头煤体也出现了板裂化现象,形成与自由面平行的裂纹。

巷道开挖后,两帮及迎头煤体承受二次应力作用,煤体浅处形成与自由面平行的细小裂纹,该裂纹不断扩展最终形成一组与自由面平行的巨型裂纹,将煤体分割成为一组平行板,由于板比较薄易发生折断破坏,引起煤体片帮,形成过程见图9.18所示。

图9.18煤体板裂化

板裂化现象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是煤体应力状态,理论研究表明,只有当煤体承受的竖直方向应力较高时才能形成板裂化现象。由于迎头和两帮相互垂直,两者同时形成板裂结构,表明该地区地应力场为自重型应力场,即以竖直方向地应力为主,但也不排除构造应力的影响。

7. 地质人员总结的经验是什么

录井质量是现场地质工作的关键和核心,为把好质量关,地质人员从基础版做起,狠抓“三准一精”权,“一准”是卡准钻具长度。每根钻杆地质人员都反复测量4至5遍,那股认真劲儿竟到了既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地步,只有多量几遍心里才踏实,连一厘米的误差也不放过。

“二准”是测准岩屑从井底上返的时间。为此,地质人员每班进行2至3次投放标志物实验,准确地把握好井口岩屑所属的实际深度。

“三准”是选准砂样。由于油层较深和快速钻井,捞取的岩屑上下混杂、层次不一。对每天捞取的数十包甚至上百包砂样,地质人员都摊在露天的水泥台上一包一包地挑,一粒一粒地选。

站累了就弯下腰,眼花了就用放大镜,有时干脆跪着干。寒风吹来,冰凉刺骨,大家全然不顾,硬是通过严格挑选,保证了砂样准确无误。所谓“精”,就是对各种现场资料进行精心研究,作出地质剖面按时上报。就是这样,地质人员凭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发扬“严细求实”的科学精神,战胜了从未遇到过的艰难困苦,创造了省时节资的岩屑录井新方法,建立了打不烂、摧不垮的现场录井“铁柱子”。

8. 工程地质学中柱状节理的形成机理!

一般是岩浆岩。岩浆喷出后,在地下慢慢冷却,后又被推出地表形成的柱状。在南京有个石柱山。你可以搜索一下。

9. 低速凹槽形成的构造作用

伦坡拉陆相第三系盆地显然是地壳拉张期的产物,即地壳在第三纪时抬升并形成拉张的环境才能产生这样几千米厚的陆相沉积,然而这时正是印度大陆向北运动并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和持续推挤的过程中。从伦坡拉盆地北缘于新近纪,即20ma以来发生了侏罗世洋壳逆冲到第三系红层之上看,这一地带仅仅在此时才发生了大规模地挤压作用。这一时间与侏罗纪洋闭合的时间相差甚大。Yin,An(2001)强调在4个地点如安多、扎加藏布、改则以及西部狮泉河等附近存在的侏罗系逆冲到第三系之上的现象,并且把它们作为侏罗纪洋闭合的标志。显然,侏罗纪洋闭合时间与侏罗系逆冲到第三系上的时间两者的时间相差太大。侏罗纪洋闭合的遗迹应当在蛇绿岩发生早期逆冲构造的地点寻找。经过本项目地质学家参与的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在纳木错-申扎一线更为合适。如此,低速凹槽区先是处于拉张环境。20ma以后又转变为一个强烈的挤压环境。通过平衡剖面法计算地壳大体上缩短了30%~50%。这一应力环境的变化将对本区的油气聚集与分散起到很大的影响。

关于油气的聚集与分散与后期构造运动的关系,李四光(1954)提出了构造作用对油气聚集和分散控制的关系有3层含义:①是区域大构造格局,即大型构造,如盆地、台地、地槽;②是中型构造,如断层、节理、片理、小的断层和结构面等(还应当包括褶皱形成的构造圈闭);③是更小的构造,如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存在的情况,包括用光学和其他适当的方法来检定岩石颗粒排列的方向。强调了构造作用对油气驱动和聚集很重要。

伦坡拉盆地是藏北惟一的已被证实具有一定工业储量的盆地,前地矿部到1980年已打了41口井,总进尺为40000m,并在牛浅2 井试出间歇性自喷油气流,日产49.5 升;在红星6井试出工业油流日产6.8m3;在伦浅3井地下400m处用热采工艺累计喷油103m3。这些稠油层赋存的深度都是几百米,更深部的情况并不清楚。再说,这些油层或第三纪油层与左右及下面的海相中生代含油气层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关系也未查明。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做工作。

10. 低速凹槽的速度结构与地质属性

伦坡拉盆地(图-10)位于德庆-龙尾错剖面上200 km距离处(图3-3),地表为速度小于4.9 km/s的低速小盆,位于低速凹槽的南部边缘。低速凹槽沿测线上的长度约100 km。

盆地宽为10~30 km ,上部为陆相第三系,厚约4000~5000m,两侧为中生代地层,底部为中古生代地层,总厚度达15000m(青藏油气区石油地质编写组,1990)。高瑞琪(2001)强调寒武-奥陶系总厚有1000m,主要为厚层灰岩夹白云岩,可能所谓的古生代以来是指寒武-奥陶纪以来的地层厚度。上述两项地层厚度相加已达20 km,这一数据与低速凹槽中的5.8 km/s的速度层深度相近。灰岩、白云岩互层的速度一般不超过6.0 km/s。蒋忠惕(项目组成员)认为盆地内第三系厚度可达5000m,第三系之下为白垩系与侏罗系,厚度可达10000m,未见上三叠统。侏罗系的底部为时代不明的复理石建造,含有洋壳物质,为一较厚的混合层,将其地震波速度提高到6.3~6.5 km/s,即表现为洋壳或下地壳的特征。盆地东部钻井打到700m见到奥陶系,表明盆地内东西向的变化可以很大。赵政璋等(2001b)提出南羌塘的沉积地层大体是全的,下侏罗统之下应为三叠系。沿扎加藏布有蛇绿岩分布。肖序常(2000)认为,蛇绿岩形成于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其上覆盖着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如此则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地层就应有洋壳沉积了。总之,本区内第三系之下和侏罗系之下的地层发育情况现在还未完全确定,也可能是不同地区地层缺失情况有所不同,将来应当进一步加以查明。

图3-10 伦坡拉盆地地质剖面图

(据中国石油地质志)

1—洪积-河流相;2—河流相;3—河流-滨湖亚相;4—滨湖亚相;5—三角洲亚相;6—基岩;7—泥灰岩;8—半深湖亚相;9—浅湖亚相;10—岩相界线;11—深湖亚相;12—三角洲-浅湖亚相;13—地层界线;14—正断层;15—逆断层

E3d1—古近系(渐新统)丁青组一段;E3d2—古近系(渐新统)丁青组二段;E3d3—古近系(渐新统)丁青组三段;E1-2n1—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群组一段;E1-2n2—第三系(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群组二段;E1-2n3—第三系(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群组三段;E1-2n4—第三系(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群组四段;J-K—侏罗系-白垩系;P1-M2—下二叠统-中生界;F—古近系

磁测结果给出南羌塘盆地内磁性层的深度在5~7 km左右(赵政璋等,2001 a),如果这一磁性层代表了下二叠统底部的玄武岩层,则低速凹槽内第三系以下的白垩—二叠系的总厚度将不会超过2~3 km。显然,这一地层总厚度显得太薄了。如果这一磁性层代表了中侏罗世的洋壳,计算出来的地层的厚度就合理了,但是其下面的沉积层又代表了哪些地层现在还很难解释。在东部,磁性层的深度在9 km左右,即较西部加深了2 km,而奥陶系又很浅,这样磁性层又代表着什么?对此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由于本区磁场强度太弱,磁测结果的可信度并不高,所以还必须再做工作,并要用其他方法进行校验。

关于5.9~6.3 km/s这一速度层的地质属性,按照通常的解释,它应当代表变质结晶基底层和上地壳层。但是蒋忠惕认为不可能是老变质结晶基底,因为本区没有见到老结晶基底的出露。怎样去解释,需要进一步探讨求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