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质图上怎么判断褶曲类型
Ⅰ 怎么看地质图啊!
全面的地质图应该有图例,不同类型的褶皱和断层有不同的符号表示。如果是为了专考试要自己判断,属如果没有图就这么和你说估计我说得你也不会明白的。可以多看一些别人标好的图,观察地层线的变化,从中总结出经验就好了。
再简单些练习:将一组平行线标上年代代表各个地层界线,如由上至下地层变新。
向斜:这组线向上突;背斜:这组线向下凹。
构造发展史的判断原理:老的构造被新的构造错断、弯曲等。比如两条断裂,肯定是一条(1号)错断另一条(2号),那么2号是老的,1号是新的。再看这些构造包含那些地层,又被什么地层所覆盖,就可以判断出他们产生的大致年代了。
有些东西自己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不好意思了。
Ⅱ 在地质图上怎样判别断层的主要类型
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1、走向滑动断层: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2、倾向滑动断层: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3、冲断层: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4、斜向滑动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
5、断层落差和平错: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
6、旋转断层:相邻两盘块体之间发生了扭动、转动,这样的断层被称为旋转断层或剪状断层。
(2)在地质图上怎么判断褶曲类型扩展阅读:
断层效应和缺失
1、走向断层不但能造成地层的缺失,而且还可以造成地层的重复。即由走向断层引起地层关系上的效应,这也是判定断层存在和性质的依据。
2、缺失是指一套正常地层中的一层或数层,由于断层作用,在夷平面上断缺的现象;而重复则是指一套正常地层中的一层或数层,由于断层作用而重复出现的现象。走向断层效应共可以出现六种缺失或重复的基本形式。
Ⅲ 如何根据地质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
地层接触关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与白垩(k)接触的地层均为角度不回整合,其余地答层均为整合接触。
本区构造整体上为一个向北西向倾伏,向北东向斜歪的背斜褶皱,在区域东北部和东部其上被白垩地层和第四系地层覆盖,褶皱中段被f1断层截断,f1为一个逆断层,在图幅的东南部白垩地层内部有一个花岗岩侵入体,被f2断层所截断,f2为正断层。
本区褶皱和f1断层形成与侏罗纪(j)之后白垩纪(k)之前,且褶皱先于f1断层形成,f2断层晚于白垩纪(k)。
Ⅳ 如何在地质图上区分向斜构造与背斜构造
1、在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回弯曲,发生的是答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单个弯曲叫褶曲,褶曲有向斜和背斜两种。
2、向斜: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往往会成为谷地。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外形上一般是两翼指向上方,中央向下屈曲,一般中间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老。
3、背斜: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新。
4、因此不能单从外形就判断是向斜与背斜,应该可以通过判断岩层新旧来判断是向斜还是背斜。这样判断比较准确而且容易。
如图:
Ⅳ 煤矿地质图怎么看褶曲构造
我觉得还是看对应的地层是否对称分布啊,应该是构造强烈的地区
Ⅵ 如何准确在地质图上确定褶皱呢
我不知道你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因为你的图里面没有任何褶皱,你说“左边回这情况为什么画出来这么像褶皱答”,我是一点都没有看出来。
在实际工作中褶皱的判断一般看两边地层,最基本的就是中间老、两边新为背斜,中间新、两边老为向斜,还有看产状,这是关键。
Ⅶ 如何看懂地质图与剖面图(有例题~)
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图幅代号、比例尺等图名和图幅代号可以告诉我们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质图一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岭等命名的。比例尺告诉我们缩小的程度和地质现象在图上能够表示出来的精确度。此外,还应注意图的出版时间、制图人等。
2.看图例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制图地区出露哪些地层及其新老顺序等。图例一般放在图框右侧,地层一般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每一图例为长方形,左方注明地质年代,右方注明岩性,方块中注明地层代号。岩浆岩的图例一般在沉积岩图例之下。构造符号放在岩石符号之下,一般顺序是褶曲、断层、节理、产状要素等。
3.剖面线有时通过地质图相对图框上的两点画出黑色直线,两端注有AA′或II′…等字样,这样的直线称剖面线,表示沿此方向已经作了剖面图。
4.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如果是大比例尺地质图,往往带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一下山脉的一般走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果是不带等高线的小比例尺地质图,一般只能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巨大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逆流而上越来越高;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5.分析地质内容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首先了解图内一般地质情况,例如:(1)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在哪些部位,新地层分布在哪些部位,地层之间有无不整合现象等;(2)地质构造总的特点是什么,如褶皱是连续的还是孤立的,断层的规模大小,它发育在什么地方,断层与褶皱的关系怎样,是与褶皱方向平行还是垂直或斜交等等;(3)火成岩分布情况,火成岩与褶皱、断层的关系怎样。
6.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构造进行分析:(1)开始时最好从图中老岩层着手,逐步向外扩展,以免茫无头绪;(2)对每一种构造形态,包括褶曲、断层、不整合、火成岩体等逐一详加分析。例如褶曲类型,断层类型,各构造组合关系等。
7.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整个构造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包括:(1)根据地层和构造分析,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2)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的关系;(3)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等等。
以上所述不过是读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至于如何具体分析某一幅地质图和其中的每一种构造,具备基础知识的情况,必须通过实践来逐步掌握。
Ⅷ 某地区地质图,写出图中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并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年代
地层接触关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与白垩(K)接触的地层均为角度不版整合,其权余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本区构造整体上为一个向北西向倾伏,向北东向斜歪的背斜褶皱,在区域东北部和东部其上被白垩地层和第四系地层覆盖,褶皱中段被F1断层截断,F1为一个逆断层,在图幅的东南部白垩地层内部有一个花岗岩侵入体,被F2断层所截断,F2为正断层。
本区褶皱和F1断层形成与侏罗纪(J)之后白垩纪(K)之前,且褶皱先于F1断层形成,F2断层晚于白垩纪(K)。
Ⅸ 地质内容及特征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①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图13-45中白垩系)。②同一岩层在不同地点的出露标高相同。如果未经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新地层的顶面;若经过河流下切形成沟谷,则表现为新地层位于高处,老地层位于低处。③岩层的厚度等于顶面和底面的高差。
2.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①如果地形较平坦,地层界线大致平行延伸。②如果地形有较大起伏时(如有山有谷),地层界线与等高线斜交,在沟谷和山脊处常常形成V字形弯曲。不同倾向、倾角的地层在不同坡度的地形上,有规律地表现为不同的V字形弯曲,称为V字形法则(图13-45)。
其他构造线如断层线等,其露头形状也适用于V字形法则。该法则常用于指导填绘大比例尺地质图。小比例尺地质图上,因地形、地层走向线弯曲反映不明显,故较少运用V字形法则。地质图上一般会标注产状,所以不作详述,构造地质学中将详细介绍。
3.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背斜和向斜 图上地层对称重复出现,从核部到两翼,地层越来越新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图13-46)。
图13-46 金牛镇地质图
(据徐开礼等,1984)
褶皱类型 根据图上标注的地层产状分析:两翼倾角大致相等,倾向相反,为直立褶皱;两翼倾角不等,倾向相反,为倾斜褶皱;两翼倾角不等,但倾向相同,为倒转褶皱(图上会用倒转产状符号表示倒转翼)。组成褶皱的地层界线大致平行,延伸很远,为线形褶皱;如果地层界线为长圆形或近似浑圆形,则为短背斜、短向斜、穹隆或构造盆地。
枢纽产状 两翼地层界线大致平行延伸,表示枢纽是水平的;如果核部忽宽忽窄,表示枢纽呈波状起伏;如果地层界线表现为马蹄形圈闭,表示枢纽是倾伏的,为倾伏褶皱。若是背斜向斜相连,地层界线则呈“之”字形弯曲。沿任一褶皱轴岩层越来越新的方向为枢纽的倾伏方向。
4.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地质图中一般对断层的性质、类型、产状等,都会用特定的符号、颜色(多为红色)标示出来,只要熟记有关图例,就可以在地质图中判读断层的特征。如纵断层(或走向断层)表现为地层沿倾向重复或缺失;横断层(或倾向断层)表现为地层沿走向发生中断或错开等(图13-46)。
5.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整合接触 地层界线大致平行,一般没有缺层现象(有时有地层变厚、变薄及自然尖灭现象)。
平行不整合接触 地层界线大致平行,有地层缺失现象。
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质图中会用特殊的界线(实线加点线)表示不整合线,靠点线一侧为较新地层,其地层界线与不整合线平行;实线一侧为较老地层,其地层界线与不整合线相交,新老地层之间有显著的缺层现象(图13-45、图13-46中白垩系)。
6.岩浆岩体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岩基或岩株 岩体界线常穿过不同的围岩界线,若规模较大,形体不甚规则,为岩基;若规模较小,形体较规则,为岩株。
岩脉、岩墙 岩体界线呈长条状,穿过不同的岩层界线。
地质图上对不同性质的岩体,一般用不同颜色与代号表示。通常酸性岩体用红色;中酸性岩体用粉红色;基性岩体用绿色。
Ⅹ 地质图上怎样判别褶曲的主要类型
可与该褶曲处地层分界线垂直做辅助线,根据图例判断,中间新两侧老则为向斜,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 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