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包括哪些方法
Ⅰ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探查的方法有几种
(1)物探;(2)钻探;(3)化探;(4)水文地质实验等。
Ⅱ 矿井水文地质
(一)含水层
1.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含水层
本区第四系发育厚度为0~45.26m。上部为黄土或砂质粘土,厚0~45.26m,平均18.37m,对大气降水对下部各含水层的淋漓、渗漏补给起阻隔作用。下部为砂砾石(或卵石)厚0~39.8m,平均7.65m,全区发育,其厚度变化主要受古地形地貌及现代流水堆积作用控制,基本规律为矿区北部较南部发育,东部较西部发育。该含水层主要由流砂、砂(卵)石组成,呈未胶结或半固结,导(富)水性较好,富含孔隙潜水。q=0.0074L/(s·m),k=0.0406m/d。水位标高225.15m,其水位水量变化动态不稳。与二1煤层间无稳定水力联系,对二1煤层的开采影响不大,但在隐伏露头地段,当开采煤层后形成的冒落破碎裂隙带与该含水层沟通时,则构成直接充水水源。
2.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二1煤层以上60m范围内,为煤层采动后的冒落破裂影响带,在该影响带内发育的中粗粒砂岩含水层的承压水,将首先充入矿坑,是二1煤层顶板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据统计,该范围内发育的中—粗粒砂岩3~5层,主要为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厚0~32.87m,平均15.75m,该砂层组多为硅质胶结,致密坚硬,裂隙较发育,但多被方解石脉所充填,多以顶板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
3.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由太原组上段灰岩组成,其中L7和L8灰岩较发育,层位较稳定,厚2~13.9m,平均6.32m。灰岩致密坚硬,岩溶不发育,裂隙较发育,但多被方解石脉所充填。q=0.0024~0.038L/(s·m),k=0.015~3.72m/d,水质类型为HCO3-K·Na型。该含水层厚度小,出露及补给条件差,岩石空隙不发育,导、富水性差,且及不均一,但在断层构造作用下,使其与下部强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时,富水性则会相应增强,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4.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
即指太原组下段L1-4灰岩,一般L1-3灰岩较发育,层位较稳定,厚4.75~23.79m,平均厚度10.08m。L2-4灰岩局部可相变为砂岩或与L1合并为一层,致密坚硬,岩溶裂隙也不甚发育,且多被方解石脉或黄铁矿细脉所充填,导、富水性较差。L1-4灰岩为一1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5.中奥陶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层厚度为2.05~73.5m,单位涌水量q=0.0141~18.79L/(s·m),渗透系数k=0.0285~119.27m/d。该含水层水水质类型为HCO3-Na·Ga或HCO3-Ga·Mg型,pH值为7.4~7.7,矿化度为0.574g/L。目前水位标高为171m左右(观1孔资料),岩溶裂隙发育,补给条件好,富水性强,但极不均一,为本区重要含水层,是一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主采煤层和含水层关系详见图4-2。
(二)隔水层
1.石盒子组砂泥岩隔水层
自基岩风化面下至二1煤层顶板60m之间,厚100~300m,由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等碎屑岩组成,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间夹数层中厚层状粗粒砂岩含水层,富存有一定的水量。但各含水层挟持于厚层泥质岩之间,且距开采煤层较远,又因含水层砂岩胶结致密坚硬,在该段中起到骨架作用,相对增强了泥质岩层的抗压强度,故该岩层段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再加上其在地表呈零星出露,补给条件不佳,岩段厚度大,抗压强度较高,故能对上部第四系砂砾石潜水含水层和下部二1煤层顶板砂岩承压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但在煤层露头区或煤层开采引起导水裂隙高度较大时,可能会失去阻水能力,使得地表水和第四系砂砾石潜水充入矿井。
图4-2 主采煤层与主要含水层示意图
2.二1煤层底板砂泥岩隔水层
系指二1煤层底板至L8灰岩顶界之间的砂泥质岩段。据统计,厚度5.25~48.93m,平均为12.41m。岩层以泥岩、砂质泥岩、粉细粒砂岩为主,底部夹一灰岩薄层(或灰岩透镜体),分布连续、稳定,其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隔水性能良好。由于该隔水层的存在,有效地防范了二1煤层在回采过程中太原组L7-8灰岩水直接涌入矿井。在局部地区由于断裂构造和采动影响,其隔水性能相对降低。
3.太原组中段砂泥岩隔水层
太原组中段即自L7灰岩底至L4灰岩顶之岩段,平均厚46.95m,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细中粒砂岩为主。间夹灰岩层(L5),岩石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隔水性能良好,有效地切断了太原组下部薄层灰岩与上部L7-8灰岩之间的水力联系,使二1煤层底板的多个薄层灰岩复合式含水层之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大大减弱。同时,该隔水层的存在也有效地阻隔了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与太原组薄层灰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4.本溪组铝土岩、泥岩隔水层
由本溪组铝土岩、铝土质泥岩组成,厚度为0.58~16.65m,平均9.36m,其岩性致密,强度中等,透水性差,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该隔水层的存在有效地阻隔了奥陶系灰岩水与太原组薄层灰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但在断裂破碎带和沉积薄弱地段或受到采动破坏影响,该隔水层将失去或降低其隔水性能。
(三)地下水动态特征
1.矿井涌水量逐年增加
大平煤矿1986年投产初期,年平均涌水量为134.44m3/h。1987年至1988年4月份,水量急剧增大至561.7m3/h,除因开采面积相应增加外,推断有第四系潜水和老窑水成分。之后,涌水量恢复至150m3/h,并随着回采面积的扩展,涌水量逐渐增加至2004年的424.6m3/h。大平矿历年矿井涌水量曲线见图4-3。
图4-3 大平煤矿历年矿井涌水量曲线图
2.涌水量与大气降水的关系
大平矿矿井涌水量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据多年统计资料,每年最大降水月份为7~8月,而矿井涌水量最大月份为每年的10月份,与最大降水月相比,相应延迟约2~3个月,最小涌水量为来年的7月份,表现出集中补给逐渐消耗的补给排泄特征,大平矿月平均涌水量与降雨量关系曲线见图4-4。
3.奥陶系灰岩水位变化趋势
通过对1987~1992年13-补27孔奥陶系灰岩水位和1997年5月~2005年5月对观1孔中奥陶统灰岩水位观测,大平矿奥陶系灰岩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每年近1.5m(图4-5,图4-6)。中奥陶统灰岩水位由建井初期至今已经由199.88m下降至171.29m,表明该矿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在逐渐扩展和形成过程中。
(四)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区域地下水运移规律是由西北向东南流动,荥密背斜南翼及矿区西部山区是寒武系—奥陶系及石炭系含水层出露地区,为地下水之补给区,大气降水渗入形成地下水后向东南方向运移,一部分由超化泉群及灰徐沟泉群泄出,其余均运移到新郑矿区的八千背斜轴部地带由寒武系—奥陶系含水层隐伏露头区排出泄入第三、四系冲积层中。
图4-4 大平矿月平均涌水量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图4-5 13-补27孔奥陶系灰岩水位变化曲线图
图4-6 观1孔奥陶系灰岩水位变化曲线图
大平井田位于新密煤田西南,井田南、北、西三面环山,组成一个向东开阔的箕形汇水盆地,周边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或二叠系碎屑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煤矿床隐伏于第四系冲、洪积扇堆积物之下,矿区地势西高东低。大平井田构造特征为一轴向近东西的向斜构造。矿区大致以大冶向斜为对称轴由南北中马家沟组、本溪组、太原组逐次出露,成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大气降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但由于矿区内沟谷发育,地表高差大,植被稀少,排泄条件好,故不利于地下水入渗补给。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与上部冲、洪积层之间有水力联系,富水性较强。
井田内奥陶系灰岩水流向基本以地层倾向相同,由井田南、北、西三面向中心汇集,并由井田西南部流出井田。二1煤层顶板砂岩水及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地下水,主要以井下排水的形式进行人工排泄。
Ⅲ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几种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种类型。
Ⅳ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种类及依据有哪些
分为简单、中等来、复杂、极复源杂四种。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涌水量、水害情况和防治水难易程度区分的类型,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种。
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4)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包括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矿井水文地质的相关研究:
1、阐述地下水起源与形成的基本知识(包括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并探讨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交替的基本规律。
2、主要研究地下水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包括地下水向井、渠的流动,以揭示地下水位和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探讨包气带水与地下水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
3、讨论在不同的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地下水水均衡方程。
Ⅳ 矿床水文地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
矿床水文地质主要服务于矿床的勘探与开采,其工作内容因勘探与开采的不同阶段而异,可分为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和矿山水文地质工作两大类。
1.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矿区水文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探的组成部分,以满足勘探要求与矿山设计为目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依据国家的有关勘探规范,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床充分条件,预测矿坑涌水量,初步评价供水水源,预测矿床开采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为有效地防治矿井水提供依据。这部分工作是矿床水文地质的主要工作。
2.矿山水文地质工作:该工作以保障矿山生产安全,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为目的。主要工作内容为:
1)一般工作:按矿山开发阶段分为3个部分:①基建阶段水文地质工作,承接勘探资料,持续长期观测,研究防治水设计,建立资料档案;②开采阶段经常性工作,井巷水文地质编录,长期观测,水文地质资料综合整理;③闭坑阶段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
2)专门性工作:①水文地质补充性勘探;②根据矿山设计和生产的需要,为某些特定的防治水工程进行放水试验和示踪连通试验;③矿坑水的防治与利用。
通常,矿山水文地质工作不是传统矿床水文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特点如下:
1)矿区水文地质工作是与地质勘探密切配合的。由于矿区水文地质工作是矿产地质勘探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在矿产地质勘探的总体框架内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工作,并全面融入其设计中,才能充分利用地质勘探的多种勘探成果获取水文地质信息,以发挥最大技术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了解地质勘探的特点与过程。
2)矿床水文地质评价是与采矿条件相合的。由于采矿活动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极大,无论是充水因素分析,还是矿坑涌水预测,都需要考虑矿床的开采条件。因此,了解矿床与采矿的基础知识是做好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需要。
3)矿床水文地质与供水水文地质的工作目标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矿床水文地质以疏干为目的,以最小矿坑涌水量获得最大水位降深为其工作目标,以丰水年雨季峰期最大水位降深的安全生产保障程度为其安全观,而供水水文地质则以供水为目的,以最小水位降深条件下的最大开采量为其工作目标,以枯水年安全开采量的保证率为其安全观。因此,两者的工作重点、思维方式与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各异。矿区水文地质把工作重点放在雨季峰期的充水通道过水能力和强度上,而供水水文地质则以以枯季补给与储水构造的调蓄能力为其工作重点。因此,两者是对立的。矿区疏干与供水是维系矿山生存与安全的两大基本要素,当疏干与供水作用于同一水源时,就出现了排供予盾,它成为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一大难点与特点。因此,必须将疏干与供水结合起来作为整体研究,才能发挥最佳的综合效益。因此,两者又是统一的。
如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勘探是在探矿与水文地质、疏干与供水的统筹过程中开展工作的,高度综合性与整体性是其工作特点,也是必须遵循的工作方法与准则。
矿床水文地质调查中所运用的基本理论与手段,与一般水文地质调查基本相同。但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具有综合性和长期性(或延续性),在运用中,应针对矿床排水的特殊性有所侧重。
Ⅵ 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包括什么内容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煤矿防治水规定》第12条规定所有煤矿都必须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煤矿企业、矿井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类型确定,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应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矿床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至少应当包括本规定的七项内容。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概述煤矿开发情况,包括矿井投产年限、设计年生产能力、现今实际产量;矿井开拓方式、生产水平及主要开采煤层。
(二)位置、交通。概述井田位置、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坐标、长、宽、面积、边界及四邻关系。通过矿区或临近城镇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和机场的距离。附矿区交通位置图。
(三)地形地貌。概述井田地形地貌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总体地形和有代表性地点,如井口、工业场地内主要建筑物等标高。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
(四)气象、水文。概述矿区及其临近地区地表水体发育状况,包括江、河、湖、水库、沟渠、坑塘池沼等。河流应指出其所属水系,并根据水文站资料分别说明其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湖泊、水库等则应指出其分布范围和面积。
说明矿区所属气候区。根据区内和相邻地区气象站资料,给出区内降水分布,包括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以及降水集中的月份。还应指出年平均、年最大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气压等。资料齐全时应附气象资料汇总表或月平均降水量、蒸气量、相对湿度、温度曲线图(插表和插图)。
(五)地震。概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大震级及地震烈度等。
(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概述井下各水平排水设施,包括水仓容积,排水泵型号、台数;排水管路直径、趟数;井下最大排水能力;是否具有抗灾能力;是否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等。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按普查、详查、勘探、建井和矿井生产或改扩建几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总结已完成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指出各类报告的名称及完成时间。
(一)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按时间顺序(由老到新)总结“报告”或重要图纸,包括完成年限、完成单位和报告主要内容及结论。
(二)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单位、勘探时间、勘探范围、测线长度和物理点的密度。概述物探的主要地质和水文地质成果,特别是地震勘探对各种构造的控制情况。
(三)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总结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报告)的完成时间、完成单位和主要内容。详细说明矿区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对以往的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进行综合评述。
三、地质概况
(一)地层。按井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和井田内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描述。某些“系”的地层可再按“统”、“组”细划。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厚度、岩性、分布与埋藏条件;煤系、可采煤层及储量描述包括煤系地层和主要可采煤层。
(二)构造。按照《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划分,给出地质构造隶属关系。对褶曲构造逐一进行描述,内容包括背斜、向斜、单斜、地堑和地垒等。对背、向斜应给出轴向、产状等。对区内的断裂构造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包括断层的数量、编号、展布方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和延伸长度等。附断层发育一览表和构造纲要图等。
(三)岩浆岩。描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及其与煤层和主要含水层的关系。
四、区域水文地质
主要描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名称、范围、边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强径流带展布规律及岩溶泉群流量等。特别应指出矿区所处地下水系统的具体位置。附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示意图。
五、矿井水文地质
(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描述矿井四周边界的构成,一般是指断层、隐伏露头、火成岩体和人为边界等。分析边界可能造成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矿区以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二)含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对含水层逐一进行描述。其内容主要包括:含水层的名称、产状、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岩性及其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水化学类型、矿化度、总硬度等。
指出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与其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岩溶裂隙含水层还应指出岩溶发育情况和钻孔涌水量、泥浆消耗量、单位吸水量等。特别应指出岩溶陷落柱存在与发育状况。附主要充水含水层等水位线图等。
(三)隔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逐一描述,重点是构成煤层顶、底板的隔水层。其内容主要包括:岩性、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物理力学指标和阻隔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有关信息。
(四)矿井充水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主要是指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强度。充水水源是指矿井水来源;充水通道是指水源进入矿井的通道。对各种可能的充水水源,如大气降水、地表水、老窑水和地下水等,可能的充水通道,如断层和裂隙密集带、陷落柱、煤层顶底板破坏形成的通道、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钻孔及岩溶塌陷等,进行详细描述并列表加以说明。
(五)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详细描述井田及其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包括位置、积水范围和体积、水头压力,以及与其他水源的联系等。必要时进行专顼调研。
(六)矿井充水状况。对井下涌(突)水点进行调查,描述涌(突)水点位置、水量和水质变化规,以及涌(突)水点处理情况。统计分析矿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涌水量包括井筒残留水量、巷道涌水量、工作面涌水量和老空区来水量等。
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一)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表2 -1所列内容,评价水害对矿井生产影响的大小并进行等级划分。
(二)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评价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表2 -1的规定,对不同煤层的开采,按照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富水性、矿井及周边老窑水分布状况,矿井涌水量、突水量,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同一矿区不同煤层开采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可以不同。
(二)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说明矿井存在的主要水害问题和应采取的防治水措施。
Ⅶ 矿井突水后,水文地质工作应从哪己方面入手
我的理解是已经突水并且淹井以后。
1、首先尽力去记录突水后的水文地版质参数,突水点位置权、水量、时间等。
2、综合以往水文地质资料,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从新整理。
3、根据前面的资料,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设计。
4、根据设计进行勘探。
5、根据勘探结果整理报告。
6、根据报告进行井下退水方案设计。
7、根据退水方案后的各种预测结果进行井下防治水规划甚至设计。
8、进行实际工作方案设计。
9、开始实际井下退水工作。
10、退水前、中、后均要进行防治水工程(帷幕、注浆、介质加固等)。
11、退水成功并防治水措施到位后,进行井下工程整理尽快回复生产。
12、你竟然没有悬赏分,我辛苦自己打字回答你,你要好好想想了。
13、有项目联系我,我是防治水方面的专家,网络hi联系就好了。
Ⅷ 矿井日常水文地质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矿井日常水文地质工作是保证煤矿正常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其基本任务包括:
1)开展矿井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补充勘探和水文地质观测;
2)为矿井采掘、开拓延伸提供水文地质资料或报告;
图1-8 系统开发工作流程图
3)在采掘工程中进行水害分析、预测和防探水。
(一)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和观测
1.地面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包括气象资料搜集: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及其历年平均值和两极值;地貌调查:着重调查由开采引起的塌陷、人工湖等地貌变化;地质调查:第四系覆盖层、基岩露头,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性质、规模、破碎带等。其他还应调查的内容包括地表水体等。
2.地面水文地质观测
包括气象观测、地表水观测、地下水动态观测等。
3.井下水文地质观测
在开拓主要采区巷道时,应及时进行井下水文地质观测和编录,并绘制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展开图。
1)当巷道穿过含水层时,应详细描述其产状、厚度、岩性、构造、裂隙或岩溶的发育与充填情况,揭露点的位置及标高、出水形式、涌水量、水温等,并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2)对断层和裂隙,应测定其产状、长度、宽度、数量、形状、尖灭情况、充填程度及充填物,观察地下水活动的痕迹,绘制裂隙玫瑰图,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测定岩石的裂隙率;
3)对岩溶应观测其形态、发育情况、分布状况、有无充填物及充填物成分、充水状况等,并绘制岩溶素描图;
4)对褶曲应观测其形态、产状及破碎情况;
5)对突水点应详细观测记录突水的时间、地点、确切位置、出水层位、岩性、厚度、出水形式、围岩破坏情况等,并测定涌水量、水温、水质、含砂量等。同时观测附近的出水点和观测孔涌水量、水位的变化,并分析突水原因。主要突水点可作为动态观测点,并要编制卡片,附平面图和素描图。
4.矿井涌水量观测
1)矿井涌水量观测应分含水层、分采区、分主要出水点观测,每月观测不少于3次;
2)井下新的出水点在涌水量尚未稳定前应每天观测1次;
3)井下疏降孔涌水量和水压在稳定前每小时观测1次,稳定后正常观测。
(二)矿井水文地质基础资料和图纸
1.水文地质台账
矿井水文地质基础资料必须认真搜集整理、长期保存。为了使矿井水文地质基础资料系统化,应建立以下各类水文地质台账:
1)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台账;
2)气象资料台账;
3)地表水文观测成果台账;
4)钻孔水位及井泉动态观测台账;
5)抽(放)水试验成果台账;
6)矿井突水点卡片或台账;
7)井下水文地质钻孔台账;
8)水质分析成果台账;
9)矿区水源井(孔)台账;
10)封闭不良钻孔台账;
11)其他专门项目台账。
2.矿井必备的水文地质图纸
1)矿井充水性图;
2)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4)水文地质柱状图;
5)水文地质剖面图;
6)等水位线图等。
(三)工作面水害预测与防探水
应开展水害因素分析和水害预测工作,根据采掘接续计划,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全面分析水害因素,提出水害分析预报表及水害预测图;在采掘工程中对预报表、图进行检查、补充和修订,发现险情,应及时发出水害通知单,并采取预防措施。
1)采前应编制探放水设计,并预计涌水量,涌水量较大可能影响正常生产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2)防探底板突水:采掘前必须具备勘探或补充勘探资料,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清楚;对可能发生的水害及其预防措施提出建议;预测有突水可能的危险区;预计最大涌水量;
3)防探断层水:应核准断层产状、位置,分析断层带的富(导)水性,并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确定断层与工作面的空间几何关系;巷道通过导水或可能导水断层前,必须超前探水,并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对与强含水层连通的导水断层,必须按规定留设防水煤柱;
4)为防止钻孔突水,应对采掘范围内穿越煤层顶、底板强含水层的钻孔进行核查,分析判定封孔质量;对封闭不良的钻孔应分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其他防治水措施
为了防治矿井开采过程中发生突水淹井事故,除建立上述矿井排水系统外还应当考虑以下防治水措施:
1)采区排水系统。对设计的下一个采区,要首先预计采区涌水量,建立采区水仓、泵房和排水管道。采区水仓、泵房和排水管道的设计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2)矿井避水灾路线。在采掘作业规程中制定突水时的避水灾路线,并在避水灾路线上设置路标,定期进行撤退演习。在井下各采掘工作面即主要硐室、大巷等有人员工作的地点安装电话,井下电机车安装载波电话,并加强对通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在发生突水灾害时,可利用通讯系统实施迅速、有效的调度指挥。矿井应安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使地面及时了解井下人员的实际情况。
Ⅸ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工作要求
第4条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应以井口,按水文地质单元,分煤层进行分类,把含水层的补给边界条件,含水层富水性,水头压力,疏水效果,矿井涌水量和突水威胁程度等作为划分类型的主要依据(表10-1,表10-2)。
表10-1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类依据分值表
表10-2 焦作矿务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类依据表
第5条 复杂型和极复杂型的矿井应注重研究井田内断裂构造与岩溶发育规律,逐步查明二灰、奥灰水与八灰、冲积层水的补给途径,并制定可行的防治水措施方案,不断摸索并掌握突水与隔水层厚度、水压、构造、采矿等的关系和规律,预防二灰、奥灰突水。并要有可靠的防排水措施。
第6条 中等和简单类型的矿井,应根据开采需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正常的水文地质工作。
说明:
1)直接补给边界,指对井田或断块内主要向矿井充水含水层的直接补给条件,它影响着矿井涌水量的大小及稳定性,要在详尽研究构造、岩性及人为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在一般情况下石炭系太原群上部为弱补给边界,含水砂砾层,二灰和奥灰的岩溶裂隙十分发育时为强补给边界。
2)含水层导水性,为量度含水层富水性的指标,含水层的富水性与含水层的岩性,小构造密度及性质,岩溶裂隙发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它影响着涌水量及突水量的大小,可以用导水系数(T)表示,T=K×M,K为渗透系数,M为含水层厚度,本矿区不同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值范围见表10-3。
表10-3 大煤顶底板含水层导水性范围表
3)水压与隔水层厚度比,采面煤层承受的水压与煤层到主要含水层间的相对隔水层厚度之比,当工作面的比值V小于突水系数Ts[一般为0.6kg/(cm2·m)]时,可以安全回采,否则应采取防治水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4)疏水效果,指主要向矿井充水含水层的单位压力的涌水量(涌水量Q与水压P的比值),或单位涌水量的水位降低值S′(水位降低值S与涌水量Q的比值)。
5)矿井涌水量,指矿井开采过程中,必须疏放的水量,即正常涌水量。
6)突水威胁程度,为突水的工作面个数与回采的工作面总个数之比,突水的工作面指总涌水量大于0.5m3/min的工作面。
Ⅹ 在矿井工作中,水文地质专业都干什么工作
一、开展矿区(井田)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补充勘探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
二、回为矿井建设答、采掘、开拓延深、改扩建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或专门报告。
三、在采掘过程中进行水害分析、预测的防探水。
四、开展矿区(井田)专门防治水工程中的水文地质工作。
五、为补充和改善矿区(井)生产、生活用水,进行调查、勘探,提供水源资料。
六、根据需要开导老矿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