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简历怎么写
A. 地质工程师的个人简历如何写
1、毕业院校、专业;
2、工作经历:哪段时间在哪些单位就职,做的什么技术工作(是内不是本专业);容
3、主要业绩:具体时间、项目名称,做的项目有没有得过优秀。
4、有没有论文或著作
5、以往工作的表现,有无得过考核优秀,和同事关系如何。
6、潜能、对未来的展望,或对本行业前景的看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B. 个人简历工作成果怎么写
是叫岗位价值分析。 就是企业特别希望能花最少的钱,招一个人干最多的活,节省用人成本。
但是企业也是犹豫的,他不能说你值1万块钱给你6000块钱就把你打发了,他会担心你来这之后,不好好工作跑了怎么办。
好不容易培养起来了,企业也是浪费了时间精力团队的,所以企业必须得给你满足市场价格。
比如说你市场价格值1万,他一般会规定工资范围是8千到1万2,那我们该怎么让企业工资给到最高,拿到1万2呢?
如何会发高薪呢?企业一般会想:我给他高的工资,但是他能做1.5个人的工作量,甚至能做2个人的工作,这才是值得。
工作成果和成绩,你要尽量数据化,个人化,体验出是你自己做的,而且业绩要集中表现出来。
关于工作成果和成绩,面试官在求证的时候首先他会看的:
第一个:这个工作是不是你做的?是不是真实经历。
第二个:参与度的问题,就是你参与了项目的多少工作。
你要知道别人也会做简历,做简历的时候也会适当的包装。尤其是职场油条,他往往会把不是他干的活,按在他自己身上,说他自己干的,那hr就得判断其真实性。
第二个是更可怕的一种人,比如说有一个项目,你作为项目的非常边缘化的一个小人物,在里面跟着掺和,然后你非得说你自己是项目经理。
所以人力资源就得判断,你是否参与了项目,你参与了项目的多少工作,面试官就会针对这个问题反复的,直接的间接的去求证,求证你的成绩,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你就需要首先在简历里优化工作成果
将自己的工作成果表现出数据化、个人化,把工作成果包括业绩集中体现出来,向HR证明或者化解掉他的疑虑,表明这事是你做的。简历搞定之后,面试你需要应对这几点:
第一个:你需要就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成果等细节问题进行展开,要做到滚瓜烂熟,这样才能体现出真实性,打消面试官这个疑虑。
第二个:同时你要数据化的表现你个人的业绩,这个时候你简历里的有些数据你要记在心里,在面试官问你的时候你不能被问住了。
对于细节问题,你要做到心里有数,比如简历优化后的工作成绩,你要做到烂熟于胸。同时气势要足,表现自信。
C. 地质勘探工作是怎样一种经历
新中国时期,地质勘探是好工作,工资高,吃的好,福利待遇好,老先生们爱之不版舍,热爱一辈子;权
现在的50岁左右的人,大多子承父业,很多不得已搞地质,高居总工的人说:地质就是扭曲人性的行业;
现在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搞地质,感受不到世间繁华,感受不到便利的城市生活,感受不到现代人是怎么潇洒的活的。是怎么的经历?SB才干地质呢。
D.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简介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生产的首要环节,它是通过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获取地震勘探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地质解释之用。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主要分为现场踏勘、野外施工设计、试验及正式生产等阶段。野外工作中的关键是地震勘探采集系统和工作方法,它决定着能否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原始资料。根据地震勘探所要解决的地质任务,野外分为二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勘探多用于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幅度小、二维勘探无法解决的地区。相比之下三维勘探的工作量比二维勘探大得多,无论是设备还是人员的配备都大大超过二维勘探,相应于二维勘探组成二维地震队,相应于三维勘探组成三维地震队。
地震队是地震勘探生产单位的基层组织,由测量、钻井、震源、仪器、解释等多个工种组成。测量班组负责地震测线的测量,将公司设计好的地震勘探布置图,一条测线一条测线的落实到地面上,并准确测量炮点(激发点)位置和高程、检波器组合中心点位置和高程,并插上小旗,以便钻井班组和检波器班组识别;此外绘制地形地物示意图及工区的测网图。钻井班组负责爆炸井的钻探工作,按照爆炸井的设计井深打钻。震源班组负责往井中下炸药和放炮。仪器班组中分为检波器组、电缆组和记录仪器操作组;电缆组负责沿测线铺设电缆线;检波器班组负责安置检波器并与电缆线连接,保证各个检波器都连接正确和畅通。记录仪器操作组是激发接收的总指挥,每次放炮和接收都由他发令控制,调动排列上的各班组,并负责记录和回放监视记录,填写班报及检查维修仪器。解释组负责绘制观测系统,提供每天施工的路线图,现场检查每次放炮接收的记录是否合格,整理施工班报,评价监视记录的品质;向上级单位送交原始磁带等资料。现在野外地震队大都配有现场处理系统,这个工作有的专门配备人员负责,也有的由仪器组负责。
当今,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已市场化,分为甲方和乙方或称为委托单位和承包单位。甲方负责下达任务书及招标,乙方投标,接受任务。乙方接受任务书后着手进行搜集资料,施工设计论证,试验设计,及各因素试验,写出施工设计报告,在此基础上再正式生产,待整个地震勘探工程结束后,提交野外生产成果报告。甲方负责质量监督及最终勘探成果验收评审。
E. 北京地质大学简历
首先纠正一下,是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回唐山铁道学院等院答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跻身于64所全国重点高校行列。1975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已经发展为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早就改名了。它有北京和武汉两个校区。
F. 地质工作的基本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定了“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的方针,地质学和地质事业赢得“建设的尖兵”的地位而备受重视,从而开始其大发展的历程。
(一)地质工作管理机构的建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任命委员21人,李四光任主任委员,尹赞勋、谢家荣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负责统一规划全国地质工作,并适当集中全国地质学家解决国家建设的迫切地质问题。同年11月,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四个问题:中央地质机构的组织;中央与地方地质机构的联系;地质教育;1951年的工作计划。会议明确提出,应人力物力集中解决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的资源问题。并建议地方地质机构应受当地人民政府及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双重领导。
1951年,300多名地质工作者组成84个地质队分赴全国各地区调查,其中东北地区仍为工作重点。至1952年,全国地质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包括80多个项目在内的地质工作计划,对5000多平方千米的国土做了地质调查并绘制出图件,钻探进尺总计达到3万余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何长工等为副部长,以加强地质工作的领导,使地质工作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地质部成立后,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随即撤销。在成立地质部的同期,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有关部门,也先后相应地加强了各自的地质机构。中国科学院成立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强调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开展科学研究;接着成立古脊椎动物研究室。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建立了北京地质学院和东北地质学院;各大学地质系扩大招生;建立专科学校;几年后又建立成都地质学院。20世纪50年代初,与地质相关的北京矿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等也建立了。从1952年起,先是各大行政区,后来是各省先后建立地质局,组织勘探队。至此,地质工作管理机构基本完备。
(二)地质工作的大转变
1952年11月,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地质工作开始大转变。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制定1953年地质勘查计划,这是中国地质工作第一次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此地质工作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夏国治,程裕淇,1990)。
1953年,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的地质工作任务共有四项:第一,保证五年内开始新建企业的设计所必需的矿产储量;第二,加强对某些以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和地区上分布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第三,有计划地开展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进行部分的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保证第二个五年计划所需的矿产储量,并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所需的矿产储量准备资源条件;第四,加强水利资源和综合流域开发的地质勘查工作,保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要水利工程和水力发电工程所需的地质资源,并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所需的水力资源开发做好准备工作。为此,五年内计划探明可供设计的煤的矿产储量202.7亿吨,铁的矿产储量24.7亿吨,计划完成地质勘探钻探工作量923万米,提供地质勘探工作经费16.7亿元(夏国治,程裕淇,1990)。
为了顺利完成“一五”计划所规定的地质工作任务,地质部将60%的技术力量保证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煤炭的重点勘探任务,以16%的力量有重点地进行普查。“一五”计划开局之年,77%以上的地质人员到了野外,即使以科学研究任务为主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也派出了大量科技人员密切配合。
“一五”计划期间,共完成了74种矿产的勘查,有64种取得了可供工业设计使用的储量。与1949年相比,铜的储量增加了14倍,钼的储量增加了50倍,石油的储量虽然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但仍比1949年增长了32.5倍,而且还开始了200万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质普查(夏国治,程裕淇,1990)。
(三)地质普查的全面展开
从1954年开始,地质普查工作全面展开,为此,地质部成立了普查委员会,组织了44个普查队共2000多人,在20个省(区、市)的120多个县的范围内展开普查工作。至1955年,地质部所完成的普查工作量已由1953年的8%增长至20%。到1956年,地质部所属各地质队均已将二分之一以上的技术力量投入普查工作中。
1955年,地质部根据国务院决定开始承担石油普查任务。1955年春节前后,地质部召开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组成5个石油普查大队,会同燃料工业部分别在准噶尔、柴达木、六盘山、四川等地进行大面积的石油普查,并强调运用地质理论指导探寻石油的重要性。同时,地质部还在华北平原进行了石油普查,并抽调技术骨干充实各石油普查大队的力量。1956年,石油普查规模进一步扩大,地质部派出14个大队与地球物理探矿等队伍配合,普查了新疆、柴达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鄂尔多斯、贵州、广西等面积达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区。
1957年,地质部做出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决定,将找油的重点从西部转移到东部各盆地。“一五”计划结束时,找到的可能储油构造累计达256个,有的已经钻探出原油,为大庆等油田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夏国治,程裕淇,1990)。
除油气资源外,区域地质调查和其他矿产普查也大规模地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几十个具有工业价值的新矿区被发现。
(四)地质工作的曲折发展
1958~1965年地质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地质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区域地质调查方面,完成了1:20万综合区域地质调查面积43万平方千米,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试点工作,出版了1:300万全国水文地质图及其说明书;在矿产勘查方面,全国共发现各种矿产的矿点10万多个,探明有相应储量的矿种93种;在工程地质方面,地质部与水电部共同完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阶段及坝区施工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探任务,完成了长江三峡初步设计所要求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另一方面,在那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计划,也使这一时期的地质工作遭受了挫折。1958年,地质部门的23种主要矿产储量的年计划指标不断加码,分别超过国家批准计划的1倍,有的甚至达到10倍。1959年和1960年仍然延续了这种跃进的势头。与此同时,地质工作出现了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讲必要的程序忽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象。这些都给地质工作带来了损害。
1960年冬,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1年至1963年,国民经济进入连续3年的调整时期。地质部也从1961年起,总结“大跃进”期间地质工作的经验教训,部署调整工作,并组织地质工作者对地质工作的性质、特点、规律、内部工作关系进行大讨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地质工作逐步恢复了正常秩序,并开拓出若干新的工作领域。
这期间,地质部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重点矿种和矿区的勘查工作。一是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会同石油工业部在大庆长垣组织石油勘探会战,同时开展外围地区的普查勘探工作。二是加速勘查铬矿资源。三是集中力量组织长江中下游各省协作,重点加强铜、铁矿等矿产的勘查工作。②加强三线战略后方的地质工作。地质部门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示,对二线、三线地区和战略后方的地质勘查工作做了相应的加强。③加强与发展农业有关的地质工作。④加强地质科学研究。新建了一批地质科研机构,出版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科学专著和论文报告,“以任务带学科”,强化了为国民经济服务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学术氛围活跃,大地构造学领域的地质力学、多旋回学说、地洼学说、断块学说、地壳镶嵌波浪运动说等学派之间展开了争鸣。⑤开辟了新的地质工作领域。如海洋地质工作、特种非金属矿产的找矿勘探工作、地震地质工作以及第四纪冰川和现代冰川、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质考察、核爆试验场工程选址等(夏国治,程裕淇,1990)。
(五)地质工作的艰难前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质工作像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一样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地质工作者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地质工作艰难地前行。
一方面,地质工作遭受严重挫折,主要表现:地质教育事业损失惨重,北京地质学院先迁湖南石门,再迁湖北江陵,最后落户武汉,迁徙过程中人才流失、物资毁损,地质院校停止招生达五六年之久;地质工作管理机构合并撤销,研究机构下放管理,给地质工作带来巨大损失;探矿机械、地质仪器等工厂长期处于半停滞状态;地质工作队伍中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全国地质工作技术人员由1966年末占地质职工队伍总数的19.1%,下降到1976年末的12.5%,虽然绝对数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急剧下降,造成队伍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给地质工作带来了长期难于解决的负担(夏国治,程裕淇,1990)。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这样严重的困难局面之中,地质工作仍然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以及开辟地质工作新领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地质工作在困境中艰难前行。在区域地质调查方面,先后完成了青海等地的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过半数的省市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出版了中国第一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正规图件。在矿产勘查方面,石油、天然气勘查取得多处突破,分别在陇东、苏北、任丘以及南黄海、北部湾、珠江口、东海等地或构造见油、见气,确证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或构造钻获日产千吨的高产油井,发现古潜山型油气藏;铁矿勘查也获重要进展,基本摸清了中国贫、富铁矿的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储量及潜在储量、冶选性能等;其他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取得许多新的发现,陆续发现和勘查了一些新的金矿、铜矿、稀土矿、铂族矿、铬矿等以及新的盐矿、重晶石矿、天然碱矿和许多非金属矿产的新品种。在水文地质普查方面,一部分水文地质普查队伍实行“工改兵”的制度,组建了基本建设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普查部队完成了350万平方千米普查面积中工作条件最艰苦的190万平方千米的任务。在开拓新的地质工作领域方面,地热地质勘查、航空地质和航空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以及将计算机应用于地质工作之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编制出版1:400万中国地质图和1:500万亚洲地质图,中国地质矿产图集,1:300万中国海上及海域地质图等,以及稀有元素矿床类型及其成矿特征的系统总结、三峡工程、宝成铁路沿线环境工程地质科研工作成果等。在对外交往方面,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中的会员国地位,对中国学术界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夏国治,程裕淇,1990)。
(六)地质工作迎来勃勃生机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也给地质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地质工作真正转移到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拨乱反正,明确提出地质工作要实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工作方针,要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地质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上。
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的调整。为了加强地质工作的领导,1979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原国家地质总局,恢复建立地质部,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1982年地质部改名为地质矿产部;各省(区、市)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为以地质部为主的双重领导;冶金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及建材系统下属的地质队伍也相继收回改为相关部委为主的双重领导。
地质工作队伍的表彰和激励。地质部门先后三次评功授奖,表彰劳动模范、找矿有功单位和人员以及模范政治工作者等;为调动知识分子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地质部门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知识分子评定和晋升技术职称。与此同时,地质队伍的结构得到优化,截至1985年底,地质部门队伍41.8万人,技术人员的比例由1978年的16%上升为20%,队伍素质得到改善(夏国治,程裕淇,1990)。
学术交流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地质科研工作得到加强。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举行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报告会,会上为40名从事地质工作50年以上的老地质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这一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发展到4万多人。按照中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地质部门将科技工作重点放在为解决经济建设和地质工作的关键性项目上,调整不同层次科研机构的分工协调以及地质队、科研机构和院校之间的横向联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重点矿产的普查方面。在区域地质调查方面,至1985年底,1:20万地质调查完成了全国应测面积的88%,完成1:50万、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922万平方千米。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批重要基础地质成果:出版了《中国地层》、《亚洲地质》、《中国古地理图集》、《中国构造体系图》等一批高水平的专著和图集。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普查,发现了值得进一步工作的矿产地600多处,其中预计可达大中型矿床的约300处。有97种矿产新增了探明储量,平均每年扩大规模的矿区135个。在南海珠江口、东海获得日产291立方米、174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在塔里木盆地获得日产1000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从而为海洋石油钻探和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打开了新局面(夏国治,程裕淇,1990)。
G. 学地质的出来后都有哪些工作岗位啊
等到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待遇自然会好起来的。没学历可能只是暂时没有了做白领的敲门砖,并不代表就没有前途,学好一门技术,凭本事吃饭,日子过得并不比白领差啊!以于现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找到工作其实并不难的,难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今的年轻人,往往大多喜欢“钱多、活少、离家近、坐坐办公室”的工作,但其实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给出的建议是,先找一份更适合自己发展,能累积到很多实践经验的基层工作,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再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或是在原有岗位往更高的岗位发展就不难了,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首先是要了解下自己的综合实力,再次就要密切留意下社会上的岗位需求,总结起来说,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1、我想做什么?----也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目前自己所了解到的所有职业中,哪些是自己非常乐意去从事的。2、我能做什么?----这个和前一个问题不同了,喜欢的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胜任的,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而言,一定不能眼高手低,必须客观判断自己目前有哪些技能可以去胜任社会上的具体岗位(比如打字快,一般写作都比较拿手的的女孩子可以先从文秘类、客户服务类的岗位开始一点点发展自己……)3、市场要什么?----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水平,所对应的岗位需求是大不一样的,了解社会招聘需求的最佳途径,就是经常翻阅当地主流权威的招聘报纸或是浏览当地比较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另外千万不要一直待在家里面找工作,多跑跑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人才现场交流会,也是非常好的选择,除了能了解岗位需求之外,还有在现场与用人单位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对于了解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面试、沟通等经验是非常有帮助的!总之,只要好好回答这三个问题,找出三个答案中的“交集”,前途在何方就马上心知肚明了!当然了,现实和理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竞争中,我个人建议大家还是重点把握好“我能做什么?”和“市场要什么?”这两个问题即可,毕竟,想要找到既是自己想做的,又是自己目前就可以胜任的,还是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岗位,对于应届生或是职场经验不多的年轻人而言真的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还是要注重在基层岗位上的积累和锻炼,分步分阶段的给自己做个规划,逐步向自己理想的岗位目标去努力去靠近。关于简历和面试相关问题,我建议你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面试前有没有仔细了解过对应企业的情况,对方的企业文化、主营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跑过去面试,其实对该企业一点也不了解的,就仅仅知道来面试XX岗位,那对方单位肯定不想要这样的人。一点诚意也没有。
H. 主要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工作简介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三门峡工程的设计工作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分院承担,其所需的地质资料全部由中国提供。因此,责成地质部、电力工业部与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组成“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负责提供全部地质资料。地质总队在各个阶段的勘察工作,是根据该项目的总地质师提出的任务而进行的。
从1955年9月到1959年9月,由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以下简称地质部)与电力工业部水电总局(以下简称水电总局)以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共同组建的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以下简称地质总队),承担了黄河三门峡坝址和水库区的全部地质勘察工作。在三门峡工程局的领导下,经过4年的勘察,提交了初步设计阶段第二期以及技术设计阶段所需的各项地质资料,并在坝址进行了基坑开挖的地质素描和质量验收工作。
1955年到1959年,地质总队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在主要建筑物地区(含大坝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及基坑开挖),进行了比例尺1:2000、1:1000、1:500及1:10000的地质测绘工作。为了了解建筑物基础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而进行了钻探、坑槽探、竖井、平硐,并进行了坝基帷幕灌浆试验工作与室内各项试验分析工作。
在大坝施工开挖期间,还进行了基坑地质素描与质量验收工作。
2.在辅助建筑物方面:对围堰、混凝土系统场地、变电站、汽车基地、永久住宅区、沉沙池(二期施工供水用,下同)、跨河公路钢桥、铁路专用线等场地的基础进行了工程地质勘探。
3.对大坝与围堰所需的混凝土砂、砾石与土料方面,共进行了14个产地的地质测绘与勘探工作,最后选定灵宝涧河为大坝混凝土用的砂砾石材料产地。史家滩为围堰所需的砂石料的主产地。
4.在居民区勘探方面:对大安居民区和会兴镇居民区,进行了比例尺1:5000的地质测绘,前者作了初步勘探工作;后者作了详细的勘探工作。
5.在供水水源地勘探方面,分别在坝址区与会兴镇居民区进行了勘探,最后在坝址区地找到了喀斯特裂隙水,满足了1959年以前的工地施工用水,但因水质上有一些缺陷,因此在坝址下游又修建了两级沉沙池,将用一部分黄河水来补充生活用水。在会兴镇地区找到了三门系中的孔隙承压水,水量、水质均已满足设计的要求。
6.在水库方面
(1)1956年9月对水库区涑水防护地段进行了初步设计阶段所需的各项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坝基勘探、建筑材料勘探以及峨嵋岭的渗漏勘探等。
(2)1956年10~12月,对水库区进行了50个水库区库岸的坍岸与浸没预测剖面的地质测绘工作,同时作了初步的计算,并提出了文字说明书。虽然这次工作做得较为粗糙,但给今后水库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础。
(3)1957年9月至1958年8月,在水库区进行了比例尺1:50000综合性的补充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成图比例尺为1:20万。
(4)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底,在水库周边进行了坍岸与浸没预测剖面的勘探工作,共勘探了61个剖面。在勘探结束后,将其中的部分钻孔选作地下水长期观测孔,对地下水的动态进行了长期观测。
通过4年(1955~1959年)的地质勘察所搜集到的资料,基本上满足了设计方面的要求。
在地质总队工作期间,有关主要建筑物、辅助建筑物及建筑材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A.A.柯洛略夫与设计总地质师B.И.萨维里耶夫所布置的任务书进行的。在此工作期间长期得到了B.И.萨维里耶夫、E.C.索柯洛娃等地质专家的亲自指导。此外,还得到了地质部马舒柯夫专家,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C.Я.茹科夫斯基专家等以及我国的裴文中、张宗祜、李捷、陈梦熊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在水库勘探过程中的浸没和坍岸资料的分析和计算方面,是在水利电力部O.Б.巴索娃专家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的。
7.工作方法的说明
(1)在坝址地质测绘中所采用的地形底图,当地质图的比例尺大于1:10000时,均采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这些图纸是在1954~1955年间由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实测的地形图。
水库区的比例尺1:50000的地质测绘工作,系采用1954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测的1:10000地形图与1956年10月航空测量的1:25000的地形图经放大而编制成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为底图。
在编制水库区比例尺1:200000的地质图与地貌图时,虽然水库区已编制了1:20万的地质图,但所采用的地形底图的范围还不够大,因而其外围部分就采用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黄河流域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00作为地形底图补充其图幅面积不足部分。
(2)在地质测绘操作方面,在图件的比例尺大于1:2000的地质测绘时,所有的地质点,都是采用经纬仪测定的;当比例尺小于1:5000时,则均采用半仪器目测法与三点交汇法。比例尺1:200000的图件是根据地质部961队、秦岭队、中条山队和地质总队不同比例尺的图件编制而成的。
(3)在勘探坚硬的岩石时,则采用岩心回旋钻,钻头为钢砂钻头与合金钢钻头。均采用清水作冲洗液,禁止使用泥浆作冲洗液。
在松散岩层中,大多数采用锯齿钻、勺形钻或管钻。采取原状土样时,则采用西蒙诺夫式原状取土器。同时均采用干钻法,一般不用冲击钻钻进。
(4)野外试验方面所采用的操作方法,主要是以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所制定的各项规程、规范和工作指南等,作为地质总队的主要规程、规范和工作指南。例如钻孔压水试验、单孔抽水试验、试坑注水试验、地下水长期观测指南、天然建筑材料等各项规程。
(5)室内试验方面,天然建筑材料的操作方法是采用列宁格勒设计分院所介绍的苏联有关规程而进行的。
在土工试验方面,则主要采用水利部所编制的《土工试验操作规程》。
1952~1958年间完成的所有地质勘察工作和试验工作量详见附录。
地质总队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勘察步骤与内容,分述如下。
I. 地质勘查人员。自我介绍一般把握在多久两分钟的自我简介最好说什么
地质勘查注重的是野外地质经验,毕业院校、专业等内容,简历上都有,可以一句话带过,要介绍自己参与了那些地质勘查的项目,具体在项目里承担那些工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