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㈠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1)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手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
2)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进行增减、取舍,拟定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送勘查投资人批准。批准后的报告提纲在使用中如需作重大变动,应将变动后的提纲送勘查投资人审核同意。
3)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根据批准的报告编写提纲组织编写工作,应制定出工作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按时完成。报告编写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需研究的各类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将结果准确客观地反映在报告中,但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不需在报告中论述。
4)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矿业权人为保守商业秘密或适应政府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需要,可酌情将正文内容合理分册编写,每册单独装订。
5)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6)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立卷归档。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经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7)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
㈡ 说明一份完整的地质调查报告包含哪些内容
地质调查报告分勘查程度,具体内容都有固定要求,或查看规范,里面有说明
㈢ 地质报告的编写
独立勘查地质学家的“产品”就是地质报告,它的读者包括勘查公司经理、律师、会计师、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其用于准确地公开披露信息。本节以加拿大2-A报告为例介绍。
2-A报告全称为国家政策2-A报告(National Policy 2-A)。现在已为NI43-101条款要求的报告取代,不过两者并无本质差异。2-A报告包括探矿地的报告、开发项目的报告和扩大生产项目的报告。这里只介绍探矿地的报告。报告有规范的章节和规定的用词,以达到准确表达信息的目的。
第一章 概论。要把探矿地和项目的关键因素讲清楚,使读者能清晰地把握项目的全貌。
第二章 导论。
项目的名称、矿床类型、位置、工作阶段,以及拥有探矿权公司的名称及公司简况和编制本报告的目的。
勾勒出本报告的范畴。列出相关的重要问题,例如与本项目有关的协议、公司的资产状况等。
要详细地介绍信息和资料的来源。包括有多少独立勘查地质学家参与了野外工作、工作的时间和野外工作天数等。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讨论的情况。要说明提供编制报告的资料基础,列出编写本报告资料的清单。在编制报告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必须说明,例如,独立勘查地质学家是否自己采样并单独送样分析等。
地质报告的单位。采用公制还是英制,美元、加元还是人民币,在地质报告中要说明并统一。
第三章 对探矿权的说明。内容有探矿权区的名称、数量、相关探矿权证的有效期、探矿权区的地理坐标和面积、各探矿权人所占的权益比例、各探矿权人履行探矿权人义务的情况。合资勘查时,要说明合资协议中的主要条款,包括权益分割、挣股期和挣股投入、未来开发期的安排等。对于不同国家,还要叙述项目所在国的矿业法规、矿业政策、财税制度等。
第四章 探矿区的条件。探矿权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气候、植被、劳动力供给、学校、医院、食宿等。还要说明老矿山的情况,包括老硐、露天采坑、尾矿等。
第五章 前人工作。所有前人做的有用的技术工作,都要提及。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测量,对采样、钻探、资源量估算、选冶研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研究等,按由现在到过去的时间顺序叙述。
第六章 地质与矿化。独立勘查地质学家撰写2-A报告的时间有限,因此他们要利用地质调查所提供的地质图和勘查公司地质学家的部分资料。考虑到地质报告读者的多样性,在这一章中,要避免使用过多、过于专业的技术术语和行话。
区域地质。用区域地质图来说明与矿化有关的构造、地层、岩浆岩,以及成矿事件的特点等。
矿区地质。重点要描述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类型和矿物组合,矿体的围岩、顶底板和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以及导矿和破坏矿体的褶皱、断裂构造等。
矿化。矿化的类型、特征、分布,矿化的走向延伸、宽度、连续性,品位和采样方法、分析方法、分析灵敏度。不能只报道好的分析品位。承担分析的商业实验室改变分析方法、和标样的对比、标样和分析样的相关性、检查的比例等,都必须加以说明。论述矿石和矿化品位的可靠性,是商业性矿产勘查报告的重点。
第七章 勘查潜力。在勘查阶段,不要求计算资源量/储量。只在开发项目的2-A地质报告中,才由独立勘查地质学家,按照行业协会制定的资源量/储量规范,计算资源量/储量,或对其他人计算的资源量/储量做出评估和审查。在勘查阶段,只需根据重要的见矿工程,结合对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对探矿权区的勘查潜力做出评述。
第八章 结论与推荐。在本章,独立勘查地质学家需对客户公司的探矿权做出结论,判断是否值得进一步投资勘查;向投资者、投资机构、证券交易所做出推荐。
第九章 勘查计划和预算。在本书第三章中曾经提到,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市场上市,甲类初级勘查公司拥有找矿潜力的探矿权区。该区已做过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有进一步勘查价值,要有可以安排至少50万加元的首期勘查预算。独立勘查地质学家在2-A地质报告的第九章中,就要附上某初级勘查公司建议的勘查预算(表6-1)。
表6-1 某初级勘查公司的建议勘查预算
㈣ 实地勘察报告基本要求是什么
鉴于岩土工程勘察的类型、规模各不相同,目的要求、工程特点和自然地质条件等差别很大,因此只能提出报告基本内容。 报告的内容: (1)委托单位、场地位置、工作简况,勘察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往的勘察工作及已有资料情况。 (2)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布置,包括各项勘察工作的数量布置及依据,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取样、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等方法的必要说明。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内容,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4)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包括各项岩土性质指标的测试成果及其可靠性和适宜性,评价其变异性,提出其标准值; (5)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预防措施的建议。 (6)根据地质和岩土条件、工程结构特点及场地环境情况,提出地基基础方案、不良地质现象整治方案、开挖和边坡加固方案等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方案的建议,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7)对建筑结构设计和监测工作的建议,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应注意的问题,下一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建议等。
㈤ 原始地质编录基本要求
1)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全面。原始地质编录中,对地质现象的观察研究要认真、细致、全面,记录要真实、客观。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形态、大小等数据要准确,采集标本、样品的规格和数量要满足要求。编录时,应将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加以区分。编录工作必须在现场进行,严禁事后记录。
2) 原始地质编录应及时进行。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用电脑编录时,原始资料和数据应按规定格式及时存盘、入库。
3) 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应吻合。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必须互相对应、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工整,字体规范。
4)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量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报告应与原始地质编录一同归档。
5)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采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值。在其精确范围内修约时,按 CB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
6)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规定的记录设备和材料。文字记录使用野外记录本,图、表用 80g 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 185mm ×260mm 或其 2n 倍 ( n =0,1,2,3,4) 。现场记录及绘图时,应使用碳素或 2H 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碳素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用电脑编录时,按有关规定执行。
7)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形成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改动。除非经研究、论证、实地核对、项目负责人批准,可对原始编录中的地层及地质体代号、编号、矿体编号、工程编号、岩矿石名称、术语及与此有关的文字描述部分进行修改。但这些改动必须采用批注的形式进行,注明修改原因、批注人及修改日期,不得在原始资料上涂抹修改。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列入表 6-2。
表 6-2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
续表
㈥ 地质详查报告的编写要求
固体矿产详查报告编写提纲
提纲, 固体, 矿产, 编写
1、绪论
1.1 工作目的任务
列出任务书或委任书的文号,并说明任务要求。
1.2 位置、交通
说明矿区地理位置、地理坐标、行政辖区、工作范围、面积、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及主要城镇的名称和距离(附位置交通图)。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
简要说明矿区地形、地貌、水系、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基岩裸露情况、气候条件、人口、居民点等自然地理以及工业、农业、矿产开发等经济地理概况。
1.4 以往工作评述
说明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质量、成果、结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次工作情况
简要说明本次工作的起止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列表)、投资总额、取得的主要成果。
2、矿区地质
2.1 区域地质背景
简要说明矿区(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基本特征、区域矿产分布的一般规律。
2.2 矿区地层
详细说明矿区(床)地层层序、厚度、时代、岩性、岩石物性、岩相等特征及其与矿产分布的关系。
2.3 矿区构造
说明矿区(床)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复杂程度;列表说明控制矿床、矿体(层)形成,破坏矿体完整和影响井田(矿区)的较大褶曲、断层的性质、产状、形态、落差、褶幅、复合关系及分布范围。
2.4 矿区岩浆活动
说明矿区(床)岩浆活动情况,岩浆岩的种类、时代、分布情况;岩体的形态、产状及其与矿床生成、破坏的关系。
2.5 矿区变质岩
说明矿区(床)各种变质岩类、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的特征及其与矿体(层)富集分布的关系。
2.6 矿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说明矿区(床)岩(矿)石物性特征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3、矿床特征
3.1 矿体(层)
说明矿床分布范围,矿体(层)数量、总厚度,列表说明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系数。
3.2 矿体(层)围岩及夹石
说明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体(层)内部夹石、古隆起、砂矿基底、冲刷和陷落柱等的数量、规模、形态、岩性、矿物成份、化学成份特征及其对矿体(层)连续性和矿石质量的影响。
3.3 矿石质量
说明各矿体(层)各类矿石的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共生关系和生成顺序;列表说明矿石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级份和有害组份含量,简要说明其变化规律。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叙述。
3.4 矿石类型和品级
说明矿体(层)的淋失带、风化带、氧化带、混合(过渡)带、次生富集带、燃烧带和原生带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3.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3.5.1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
简要说明各类矿石采样种类、方法及样品代表性、以及加工、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
3.5.2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试验结果,说明矿石中有用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对邻近有同类矿床的生产矿山,可进行类比评价,说明类比结果。
3.6 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
简要说明矿床探矿因素、成因类型、工业类型、矿体(层)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评价矿床的发展远景。
3.7 其他有益矿产的综合评价
简要说明矿区(床)范围内其他共生有益矿产综合评价的结果,提出综合勘探和综合利用的意见。
4、矿区(床)开采技术条件
4.1 矿区水文地质
4.1.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简要说明矿区(床)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区域含、隔水层的分布及其特征。
4.1.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说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埋藏条件。
说明矿区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导水性、含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说明矿区(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水质和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其与地表水(含老窿积水)和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说明矿区(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确定矿区(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指出矿区(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并说明矿坑涌水量预测结果。
4.2 矿区(床)供水条件
简要说明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
4.3 矿区工程地质
4.3.1
说明工程地质岩组特征,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和软岩、软弱夹层的岩性、物质组份、水理性能、结构构造、蚀变、风化程度及其分布变化规律和力学强度(列表)。
4.3.2
断裂构造工程地质特征
说明断层、节理、裂隙及软弱结构面的特征、发育程度及其组合关系、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等。
4.3.3
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综合评述矿体顶、底板和采矿工作系统范围内岩、矿石稳固性、露采边坡稳定性、砂矿顶板和底板基岩可挖性,指出影响开采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可能出现的危险地段。
4.4 环境地质及生产安全条件
4.4.1
环境地质
简要说明矿区及其周围的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活动状况,预测其对矿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4.4.2
生产安全条件
a.说明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地下热水、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成份、含量、强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人身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
b.说明恒温带深度和地温梯度,预测地温正常区和异常区分布范围。
c.说明可燃矿产的自燃情况和可燃性(测试结果列表)及其对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详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5.1 详查工作布置的合理性
论述矿产勘探类型、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和手段、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5.2 地形和工程测量及其质量
扼要说明测量坐标系统、控制等级、地形和工程测量方法、范围、面积及质量。
5.3 地质填图质量
说明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或第四纪地质地貌图的比例尺、填制方法及其质量。
5.4 探矿工程质量
说明钻探、坑探等探矿工程各项质量情况(列表说明)及其对地质效果的影响。
5.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及其质量
说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内容、方法和质量及其对矿区(床)评价的影响。
5.6 物探和化探工作及其质量
说明物探(包括测井)化探的方法、比例尺(点距)、参数测定、异常的圈定解释和主要成果质量。
5.7 采样、测试工作及其质量
5.7.1
采样工作
说明各类样品的采集、加工方法及其质量。
5.7.2
岩矿鉴定工作
说明岩矿、煤岩、重砂鉴定的质量。
5.7.3
化验、分析工作
说明各种样品分析项目、化验测试方法、内外检数量(列表)及其质量评述。
5.7.4
其他测试工作
说明影响生产安全的有害元素、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自燃、地温等测定方法及其质量。
说明物理性能样品种类、测定方法和质量。
6、资源/储量计算
6.1 资源/储量计算的范围及工业指标
说明矿床资源/储量计算的边界、垂深(标高)、工业指标及其确定依据。
6.2 计算方法
说明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计算参数及其确定依据,说明圈定矿体(层)及确定矿石类型的原则。
6.3 资源/储量类别和块段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的条件。
6.4 资源/储量计算结果
列表说明各类别资源/储量计算结果及其所占比例。
6.5 其他伴生组份和共生矿产的资源/储量
计算方法及结果(列表)
7、矿床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7.1 矿床开发的基本条件
说明国家或地方对该矿产的需求程度、矿床资源/储量规模、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开采技术条件以及交通、电力、供水等条件,指出矿床开发的可能性。
7.2 技术经济评价
说明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选用及其依据,从未来矿山企业经济(微观)角度初步评述矿体(区)开发的经济可行性(已做国民经济宏观效益分析的,应叙述其结果),提出是否进行勘探的意见。
8、结论
8.1 详查工作程度及主要成果
8.2 详查工作主要经验和问题
8.3 对今后勘探工作建议
附图
一、一般应附图件
1、区域地质图(附剖面图,必要时附地层综合柱状图或区域主要矿产分布图)
2、矿区(床)地形地质图(含地层剖面和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工程分布图)
3、勘探线剖面图(或含储量计算剖面图)
4、含矿岩系柱状对比图及矿体(层)对比图
5、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图(或含储量计算图)
6、储量计算图(水平或垂直纵投影图)
7、坑道平面图或矿体水平切面图(中段平面图)
8、物探、化探成果图(包括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
9、区域水文地质图(含水文地质剖面和柱状图)
10、矿区水文地质图(含柱状图)及水文地质剖面图
11、钻孔抽水综合成果图
12、矿区实际材料图
13、矿区测量网(点)展开图
14、矿区(床)采样分布图
15、钻孔柱状图或钻孔柱状表
二、必要时应附的图件
1、矿区(床)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2、矿区(床)基岩地质图
3、矿区(床)构造图
4、矿区(床)纵剖面图
5、岩石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6、矿体(层)纵投影图(或含储量计算图)
7、矿体(层)水平投影图(或含储量计算图)
8、矿体(层)厚度或品位等值线图
9、其他有益矿产储量计算有关图件
10、物探参数定量解释图和变化规律图或柱状曲线对比图
11、矿区工程地质图(含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
12、矿区岩溶发育程度图
13、矿区地表水质等值线图
1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15、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曲线对比图
16、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图
17、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的曲线图
18矿坑涌水量计算图(附剖面图)
19、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或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20、老窿分布图及生产矿井平面图
21、槽、坑道、井地质素描图和物探成果图
22、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或典型钻孔工程地质编录柱状图)
附表
1、探矿工程(钻、坑、井、槽)质量一览表(不含矿体(层)综合成果时,应另编矿体(层)综合成果表)。
2、矿石、岩石物性性能及其他有关测定的结果表。
3、储量计算表。
包括:工程、剖面、块段的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块段及矿体(层)储量计算综合表、矿区(床)储量计算总表;其他有益矿产储量计算有关表格。
4、其他应附的表格。
图册
含照片图版等。附件
1、主管部门下达的储量计算工业指标。2、矿石选、冶、加工试验
㈦ 勘查地质报告的编写
按照DZ/T 0033—2002《固体矿产勘查/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的要求编制勘查地质报告。
表A.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㈧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找一本看看就知道了,给钱的话,给你一些文件,PDF的,给的多可以给你WORD版本,图的部分……用理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