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地质主要是什么组成
A. 南秦岭主要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南秦岭(图2-1)作为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秦岭主体造山带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复杂的演化。已有的较多研究结果表明(张国伟等,1994,1997,2000;张宗清等,2002;董云鹏等,2002;杜远生等,1997),现今的南秦岭主要经历了四个大的演化阶段。其中新太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火山岩过渡基底是南秦岭地质演化的基础;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建造是由火山盆地向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物质表现;震旦纪—早古生代形成统一扬子板块北缘的沉积盖层;海西期勉略-石泉构造蛇绿岩残片的存在表明秦岭曾从扬子板块分离而形成一独立的小板块;印支期俯冲型花岗岩带与蛇绿岩带平行展布,标志着南秦岭板块构造体制的结束;燕山多期陆内巨大的向南推覆构造造就了南秦岭构造岩片系统、勉略-石泉巨大构造混杂岩带和巴山推覆构造前锋带三大构造单元的构造格局。
图2-1 陕西南秦岭构造地质略图
(据陕西省区域重力成果报告,1996)
1—商丹缝合带;2—饶峰-麻流坝-钟宝缝合带;3—区域性大断裂;4—华北地块;5—秦岭地块;6—扬子地块;7—结晶基底出露区;8—过渡基底出露区;9—加里东陆内裂谷带
一、基底形成阶段
(一)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该结晶基底包括后河群、三花石群、鱼洞子群及铁佛店、龙草坪片麻岩等。同位素年龄集中在30亿~25亿年和23亿~18亿年,分别属于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各岩群呈大小不同的构造岩块(岩片)、夹块等残存状态以构造裹挟形式分散孤零地夹持于南秦岭构造带中,都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变质。原岩既有以火山-沉积岩系为主体的活动性碎屑岩建造,也有古老的侵入体经多期变形变质。不同岩群在地球化学上的显著差异,说明其分属于不同的地球化学省。然而都经历了20亿~17亿年左右的一次克拉通化作用,有地幔物质的大量加入和地壳结构的重大调整(董云鹏等,2002)。
(二)中元古代浅变质火山岩过渡基底
该基底是以火山岩为主体、绿片岩相变质为特点的强变形构造-岩石地层组合,包括陨西群和跃岭河群的一部分、三花石群大部、西乡群、火地哑群麻窝子组和上两组、大安岩群、陈家坝岩群等地层。不同地带的岩石组合虽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同位素年龄主要集中在10亿~16亿年,个别早于18亿年,部分可能延续到7亿~8亿年。火山岩主要为大陆边缘性非典型双峰式火山岩建造。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从早到晚表现为由大陆裂谷—大洋盆地—陆缘火山岩演化的特点。
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火山-沉积岩建造
(一)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组合
主要分布有勉略宁碧口岩群火山岩—火山沉积岩、汉南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及跃岭河群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及武当基性岩墙。这些火山岩的大量发育表明:晚古生代在南秦岭曾存在着广泛的火山活动。据董云鹏(2002)等系统研究,火山岩的岩石成分特征显示出与中元古代火山岩化学成分的明显不同,耀岭河群在不同地区岩性的变化较大,武当地区以基性火山岩为主的耀岭河群,其与下伏武当群或郧西群不整合接触,显示两者不是连续岩浆演化产物。基性火山岩富集Ba、Rb、Th、La、Ce,轻微亏损Nb、Ta,类似于大陆拉斑玄武岩,全岩Sm-Nd等时年龄分别为1019ma±81ma,εNd(t)=+5.8,806Ma±37ma,εNd(t)=+3.7,711ma±31ma,εNd(t)=+2.1;锆石U-Pb年龄796Ma±162ma和730ma左右。显然,耀岭河群火山岩主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同位素组成以143Nd/144Nd相对稳定、87Sr/86Sr变化范围大,以及δ18O值高且变化大为特征,显示存在陆壳混染作用,无疑是形成于陆内扩张环境中,但与南秦岭其他中新元古代火山岩具有明显的差别。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具有类似南秦岭的高Pb同位素比值特征,但以明显低的εNd(t)区别于南秦岭中元古代火山岩,显示其源区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地质、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耀岭河群火山岩与武当岩群中的基性岩墙群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组成,可能是同源异相的岩浆活动产物。武当地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由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辉绿岩和辉长岩组成,全岩 Sm-Nd 等时年龄782ma±164ma,εNd(t)=+1.5,辉石Ar-Ar年龄750ma±4ma,表明岩墙形成于8亿年左右的伸展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它以稳定的δ18O值(7.1‰~7.8‰)和相对变化大的87Sr/86Sr初始值为特征,143Nd/144Nd和87Sr/86Sr初始值分别为0.5115~0.5119和0.703~0.706,尤其是明显的低Pb同位素比值,指示岩浆源区是由亏损地幔与第I类富集地幔(EMI)混合而成的,反映了一次可能的板内地幔柱构造活动。新元古代,南秦岭由中元古代长期的伸展扩张裂谷构造逐步转化为以耀岭河基性火山岩和武当岩墙群为代表的特殊地球动力学背景,地幔源区明显以低εNd(t)和Pb同位素比值为特征,并区别于南秦岭中元古代岩浆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耀岭河基性火山岩和武当岩墙群具有相同的时空演化特点,前者呈面状分布,属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后者则为共生的高位基性侵入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性岩墙群是在大陆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由来自岩石圈地幔或软流圈的岩浆上涌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常常与地幔柱活动有关。野外地质填图表明,南秦岭基性岩墙群只侵入于武当群、郧西群和随县群中,而在其他前寒武纪地质体中不存在,显示特殊的形成区域和构造背景。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推断武当基性岩墙群及共生的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可能生成于南秦岭8亿年左右的小型地幔柱。
(二)震旦纪—早寒武世扬子北缘碎屑-碳酸盐岩建造
自晋宁运动以来,南秦岭归属于统一的扬子板块北部边缘,发育了震旦系与下寒武统。南沱组和陡山沱组碎屑岩普遍不整合于下伏不同地层或岩体之上,上部普遍夹欠补偿沉积的硅质岩、薄层灰岩或磷、锰、菱铁矿层。灯影组白云岩、灰岩覆盖全区。下寒武统下部在不同地带称谓各异,名称不同反映了岩性上的微小差异,但总体上为一套硅质岩、碎屑状碳酸盐岩或薄层状灰岩夹泥质岩,由南向北有沉积环境水体由浅而深变化。其时代与构造环境在勉略-石泉构造带无明显差异,为扬子北缘一套稳定的盖层沉积。
三、勉略-石泉海槽演化阶段
加里东运动使统一的扬子板块从北缘发生裂解,逐渐进入勉略-石泉海槽演化时期(张国伟等,1997)。该海槽的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加里东差异性升降阶段;二是勉略-石泉海槽形成阶段,即南秦岭微板块从扬子地台的游离;三是海槽闭合,板块碰撞造山阶段。图2-2(张国伟等,1997)反映了秦岭构造演化过程中南秦岭微板块从游离到板块碰撞造山阶段的完整过程。
四、陆内造山演化阶段
印支期的海槽闭合结束了南秦岭的板块构造演化历史。但板块运动机制并未完全终止,而是紧接着发生了大规模的陆内造山作用。这种陆内造山作用在南秦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形成了由北向南的巨大逆掩推覆构造,造就了南秦岭的构造-岩片系统,并伴随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本次构造事件主要发生于燕山早期;②第二期的高角度由北向南逆冲推覆运动伴随扬子地块北缘不同块体差异性向北运动形成巴山弧形弯曲,从而造就了勉略-石泉构造带晚期西部的左旋走滑与东部右旋斜冲的构造现象(张国伟等,1997)。
图2-2 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图
(据张国伟等,1997)
B.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成是什么
成都平原第四系较为发育,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物组成,以中上更新统分布最广,其余为零星分布。地层厚度变化大,从西北向东南厚度变薄,由40多米变为几米,为河相冲——洪积、冰水堆积成因。 全新统(Q4)为近代河流冲一洪积层。形成河漫滩和一级阶地,河漫滩由灰色砂及砂砾卵石构成;一级阶地上部为灰色砂质黏土,局部地方夹粉细砂层,下部为黄灰色砂砾卵石,粒径4~10厘米。 上更新统(Q3)广布平原地区,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为流水、冰水堆积层,主要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为褐黄色砂质黏土、黏质砂土、灰褐黄色砂砾卵石层;中部为浅黄褐黄色成都黏土及砂质黏土含铁锰质结核;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夹粘土层,砾卵石成分多为花岗石、石英岩、变质岩类,呈浑圆状,粒径一般为3~10厘米,厚5~40余米。 中更新统(Q2)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上部为黄、棕黄、紫红色粘土,含铁、锰质碎屑及结核。黏土裂隙发育,吸水性强,网纹状裂隙中常充填白色高岭土,厚度8~12米;下部为黏土泥砾层,其顶部常夹黄砂透镜体,砾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次为深色变质岩类,粒径多为3~8厘米,次圆状,无明显粒序性和定向性。 中、下更新统(Q1-2)为冰碛——冰水堆积层,不整合基岩之上,上部为棕黄色黏土,这种黏土多呈硬塑状态,含铁、锰质、硅质、钙质结核与白色高岭土团块,具良好的黏性,可塑性与强偏中等程度的膨胀性,其厚度为数米至10余米,黏土层下为砂砾卵石层,厚数米至20余米,卵石层下与白垩系灌口组呈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K)上部多遭剥蚀而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因此出露较为零星,总厚度大于319米,自上而下可划分如下。 上统灌口组(K2g)为边缘湖相沉积的紫红、棕红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夹绿色斑点薄层石膏及钙芒硝,上部遭受剥蚀出露不全。 上统夹关组(K2j)为河湖相沉积,主要为紫红、砖红色长石砂岩组成,中一细粒结构,厚层至块状构造,泥质胶结,上部夹数层同色薄层或透镜状砂质泥岩,风化强烈。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底部为棕褐色砾岩,厚度大于149米,与上覆灌口组呈整合接触 下统天马山组(K1t)为河湖相沉积,为紫红色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夹数层不稳定砾岩。县区厚度大于142米,与上覆夹关组底部砾岩呈假整合接触。 侏罗系(J)自上而下可划分如下。 上统蓬莱镇组(J3p)为一套浅滨湖相沉积。地层中含薄层石膏,泥岩中普通含钙质。区内以较稳定的两层黄绿色页岩作为标准层,将该组地层分为三段。上段为棕红、紫红色泥岩与灰紫色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由下向上砂岩减薄,泥岩增厚,颜色由紫红变成棕红色。底部为绿色页岩。与上覆白垩系天马山组。底部砾岩呈假整合接触。中段为棕红、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灰紫色中、细粒砂岩互层,上部夹3~7米厚的浅灰色泥灰岩及页岩。底部为黄绿色页岩。下段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透镜状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紫红、灰白色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中统遂宁组(J2sn)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其间常夹薄层石膏及方解石细脉和透镜状石英砂岩,灰绿色花斑,虫蛀状干裂纹。为较稳定浅湖相沉积;与上覆蓬莱镇组呈整合接触。地层岩性单一,横向变化不大,县区厚度大于360米。 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为湖相沉积。以紫红、紫褐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泥岩普遍含钙质团块。由下向上岩石颗粒变细,砂岩减薄,泥岩增厚。上与遂宁组底部砂岩呈整合接触。
麻烦采纳,谢谢!
C. 各地质年代所形成的主要岩层组成/石质组成成分
这个问题内容抄太多了,简单回答吧袭。
前震旦纪-震旦纪:主要为一套变质岩系列,绢云母片岩,变质砂岩,砂砾岩,板岩等。
泥盆纪(志留纪):主要为一套砂岩砂砾岩,板岩等。
石炭纪: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石灰岩,个别地区含煤层。
二叠纪:砂岩砂砾岩灰岩煤层等。
三叠纪:砂岩砂砾岩,薄层状灰岩,含薄层煤层。
侏罗纪:主要为火山岩系沉积建造,凝灰质砂岩砂砾岩,凝灰岩等。
第三纪:红层,砂岩砂砾岩粉沙岩等,巨厚层状,地貌容易形成丹霞地貌。
第四纪:浮土沙泥土等。
加里东期侵入岩:花岗岩,片麻岩等。
燕山期侵入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正长岩,斑岩岩脉等。
D. 问 从地质中学怎样去 橘子洲头
因为没有直达的乘车方案,所以现给出需转一次车的乘车方案: 地质中学坐回 348路(3站答)/9路(3站)/116路(3站)/102路(3站)/402路(16站)到芙蓉广场下车,在芙蓉广场(建湘路)换乘旅3区间线(4站)到橘子洲景区
E. 形成橘子洲的主要地质作用是什么
橘子洲是流抄水冲积而成。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长沙的重要名胜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F. 什么是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 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专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的属过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
G. 什么是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专层等,称为地质构造。属
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H. 论述地表的地质组成特点有哪些(从岩石角度)
岩石的基本特点是所有的岩石都是混合物。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有机岩,而不是矿物。
岩石,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矿物聚合体,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岩石根据其成因、构造和化学成分分类,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火成岩
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它是因地壳变动,熔融的岩浆由地壳内部上升后冷却而成。火成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占地壳总质量的89%。火成岩根据岩浆冷却条件的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喷出岩和火山岩三种。
1.深成岩
深成岩是岩浆在地壳深处,在很大的覆盖压力下缓慢冷却而成的岩石,其特性是:构造致密,容重大,抗压强度高,吸水率小,抗冻性好、耐磨性和耐久性好。例如,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闪长岩、檄揽岩等。
2.喷出岩
喷出岩是熔融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在压力降低、迅速冷却的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如建筑上使用的玄武岩、安山岩等。当喷出岩形成较厚的岩层时,其结构致密特性近似深成岩,若形成的岩层较薄时,则形成的岩石常呈多孔结构,近于火山岩。
3.火山岩
火山岩又称火山碎屑岩。火山岩是火山爆发时,岩浆被喷到空中,经急速冷却后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岩石,如火山灰、浮石等。火山岩都是轻质多孔结构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而浮石可用作轻质骨料,以配制轻骨料混凝土用作墙体材料。
二、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水成岩。沉积岩是由原来的母岩风化后,经过风吹搬迁、流水冲移而沉积和再造岩等作用,在离地表不太深处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为层状构造,其各层的成分、结构、颜色、层厚等均不相同,与火成岩相比,其特性是:结构致密性较差,容重较小,孔隙率及吸水率均较大,强度较低,耐久性也较差。
1.机械沉积岩
风化后的岩石碎屑在流水、风、冰川等作用下,经搬迁、沉积、固结(多为自然胶结物固结)而成。如常用的砂岩、砾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等。此外,还有砂、卵石等(未经固结)。
2.化学沉积岩
由岩石风化后溶于水而形成的溶液、胶体经搬迁沉淀而成。如常用的石膏、菱镁矿、某些石灰岩等。
3.生物沉积岩
由海水或淡水中的生物残骸沉积而成。常用约有石灰岩、硅藻土等。
沉积岩虽仅占地壳总质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极广,约占地壳表面积的75%,加之藏于地表不太深处,故易于开采。沉积岩用途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岩。石灰岩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更是配制普通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材料。石灰岩也是修筑堤坝和铺筑道路的原材料。
三、变质岩
变质岩是由原生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经过地壳内部高温、高压等变化作用后而形成的岩石,其中沉积岩变质后,性能变好,结构变得致密,坚实耐久,如石灰岩(沉积岩)变质为大理石;而火成岩经变质后,性质反而变差,如花岗岩(深成岩)变质成的片麻岩,易产生分层剥落,使耐久性变差。
I. 常见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结构有哪些
常见的抄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热害等.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主要的地质构造有:
1.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
J. 什么是三角洲地质作用请详细说明
黄河三角洲这片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五)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六)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七)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八)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十一)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十二)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