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系统是什么意思
① 地质系统这一块将划分为什么性质的单位
地质系统,属于冶金部下面,煤田 地质 有色 等下属都有自己的地质队。属于企事业单位。不过现在大部分都转制了。承包给私人
② 地质学是什么意思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 雅丹地貌
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编辑本段发展回顾
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公元1450年) 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质学奠基时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
地质学形成时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
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1910~)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系统介绍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System)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过程的软件,功能涵盖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该系统基于数据“层”模型、数据流“池”技术、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技术、数据互操作技术和3S技术实现了整个地质调查过程的无缝数字化与一体化,并创新地开发了地质三维罗盘和野外数据采集为一体的野外数据采集器,不但为地质人员应用高新技术降低了门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和效率,丰富了成果表现形式和服务形式。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完善和应用,已逐步成为国内地质调查领域的主流软件和工具。软件由四大子系统组成:
具有整合显示地理、地质、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GPS导航与定位,电子罗盘测量,路线地质调查地质点、地质界线、点间分段路线地质(不定长的)数据描述,产状、素描、化石、照片、样品、地球化学数据、重砂、矿点检查等数据采集,路线信手剖面自动生成、实测地质剖面导线、分层、地质描述、素描、照片、采样、化石等野外数据采集功能。
提供全国大、中比例尺标准图幅接图表,野外PRB数据检查与编辑,PRB数据入库,PRB数据整理与处理(数据浏览、数据提取形成专题图层),剖面厚度自动计算,剖面图和柱状图自动绘制,等值线计算与制图,多元统计计算与成图,地球化学数据采集、处理与成图,第四系钻孔综合剖面图、地球物理物理数据处理与成图,PRB空间数据定量评价,实际材料图编辑与属性继承操作,1/10万实际材料图投影到1/25万图幅(或1/2.5万到1/5万),编稿地质图编辑与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异常查证结果数据库、矿点检查结果数据库以及综合地质构造图层、含矿地质建造图层、控矿构造图层、矿产地图层、矿化信息及找矿标志图层、蚀变带信息、物、化、遥等综合异常图层、矿产预测远景区图层、找矿靶区图层、地质工作部署建议图层等内容的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图数据库的建立等功能,满足完成野外手图、PRB图幅库、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及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整个过程的要求,覆盖各种比例尺填图全过程。
另外提供了探矿工程数据综合、处理、制图过程:探槽、浅井、坑道、钻孔探矿工程数据、勘探线数据、采样分析数据录入与组织管理,自动生成坑道、探槽、钻孔、浅井工程图件的基本内容投影在矿区平面图上,自动输出坑道、探槽、钻孔、浅井工程编入数据采集表、素描图、矿区平面图,多模式多用途钻孔综合柱状图应用等相关功能。 基于条件表达式的工业指标设置,勘探线剖面生成与编辑,单工程(单指标、多指标)矿体圈定与人机交互编辑,人机交互矿体连接(直线、曲线及提供连接规则),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剖面法储量计算,采样平面图法,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含距离加权反比法),煤矿储量计算、采空区动态储量管理、矿体三维显示与分析等功能,输出各种与储量计算有关的表格与图件。
数字地质调查软件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成果。2004年以来,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推广单位超过300家、5000套,涉及全国地质、煤炭、冶金、有色、武警黄金、化工、建材、核工业等工业部门、高校科研部门、矿业公司;举办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培训班超过90次,培训人员约9000人次;在丹麦地质调查局格陵兰数字填图计划中推广试验,为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东盟约40个国家举办数字填图技术讲座;技术支持网站的注册用户达到3600人,网站访问量达27万人次。
④ 发展地质系统整体观
地质系统整体观是在地质力学及地质系统论和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了其他地质科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系统论和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萌生的一种研究地质现象系统整体规律的思维方法和理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地质现象的出现不是孤立的;由不同的地质现象组成的各种地质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起源与规律受地壳运动整体动力系统的控制,因此解决地质实践问题首先要认识地质系统整体规律。地质系统整体观奠定了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地质力学向地质系统科学发展的基础。
地质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是极其复杂的,长期以来,许多地质学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颇有见地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诸如槽台说、地洼说、镶嵌构造说、断块说、板块说等。这些学说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观点解释了地质现象或某些地质体和构造形迹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对研究地壳运动问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览这些学说,不难看出,同一种地质体和地质构造形迹往往被不同的学说冠以不同的名称,用不同的观点去认识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现象的特点,解释它们的成因,似乎在地球动力学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如果按照各自的建立的地质构造系统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区域到全球进行系统层次分析,最终也可以发现它们的形成与地球自转过程中离心力、惯性力、重力的变化,以及地球不同圈层物质的运动、差异性运动,以及彼此的相互作用和能量的交换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些都应该是地质系统整体观研究的内容。
地质系统整体观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质系统,其内容已从地质构造现象扩展到其他地质现象和相关的自然现象,大大超出了地质力学传统的研究领域。地质系统的形成与地球其他圈层系统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的范畴依然涉及地球的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地球的整体运动和变化,其含义与广义地球系统整体观是一致的。
通过40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地质系统整体观研究框架(图2-2),即从构造形迹、建造、改造、海水进退、气候变化、生物迁移、自然灾害等现象调查研究入手,一方面逐级归纳,寻找地质系统和地质体系的组成和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综合研究,追索造成这些现象的起因和地壳运动问题;然后,以认识到的地质系统整体观理论去指导实践应用,并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提供基础。
⑤ 我为什么报考地质系统就业
你报考地质专业的原因别人就不知道了,这个只有你自己知道。地质行业现在行情不如以前
⑥ 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
地质环境系统内部物质能量的分布格局、组织形式以及组成要素(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与秩序称为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地质环境系统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具四维的性质。为了便于分析,有时又将地质环境系统的时空结构人为地划分为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1)地质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
地质环境系统按其组成可以划分为地质背景(或地质体)子系统和和人工子系统。有关它们的实体形态、组构方面的空间特征,包括组分在空间的排列和配置,都是地质环境系统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例如,在地质背景子系统中,其基本骨架由岩石组成,岩石组成地层,地层有产状、层序;地层以单斜、褶皱的形态展布;而岩浆岩则以岩基、岩株、岩墙等形态产出;在断裂发育的地段,两盘的错动位移破坏了原地层的连续性,可呈现不同时代地层对接或叠置的关系等。这些在地质学中被称为结构或构造的地质形态,均属于地质环境系统空间结构的范畴。由于这类空间结构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除非突发性的地质作用,一般在中小时间尺度上变化十分缓慢,肉眼很难识别,似乎是固化的,所以,可以把岩土体的这类内在结构形象地称为硬结构。除硬结构外,地质背景子系统内部还有水、气等流体以及能量的传递,并以物理场的方式展布,如地下水渗流场、水化学场、应力场、温度场等。这些物理场反映了该子系统内部流体物质、能量的分布格局以及从源到汇的物能交换情况,所以,也是地质背景子系统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与硬结构相比,这些物理场对外界作用反应更敏感,易发生结构性调整,显得较“软”,所以,可将物理场形象地称为软结构。
对空间结构的软硬分类也同样适用于人工子系统的结构分析中,例如人工建造的用于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构筑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包括地面上的和地下的分布格局都可称为人工子系统的硬结构;指挥、控制人工构筑物运转发挥作用的计划、流程、法规等可视为人工子系统的软结构。
(2)地质环境系统的时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指系统组成要素(部分)的状态、相互关系在时间流程中的关联方式和变化规律。如物质运动过程出现的某些振荡周期,生命系统中存在的生物钟,都是物质系统的时间结构。在环境地质学中,地质环境系统各组分状态的变化、变幅以及多种周期成分叠加而成的频率都是对系统时间结构的描述。时间结构既存在于软结构中,如各种物理场的动态变化,也存在于硬结构中,如地层沉积韵律的变化、岩土体变形的时间过程的表达。
(3)地质环境系统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的关系
於崇文院士在《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一书中明确指出:“地质作用是地球物质的运动,它既不能脱离时间,又不能超越空间。地质作用的时间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时间结构’;地质作用的空间展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空间结构’。地质作用和时-空结构三位一体,相互耦合,不可分割……反映了地质事件的发生与运行机制及其时-空定位。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根本原因。”“在认知科学上,一切观测活动最终回归于空间位置,并呈现为系统的结构性质。关于时间的任何一种观测最后都归结为某种空间模式的识别。”
由上述有关时-空结构关系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地质环境的结构分析在环境地质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认识地质环境系统的必要手段,探索地质环境系统演化规律的线索,更是解决和防范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
对于熟悉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读者来说,理解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分析并不困难。在水文地质工作中,查明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即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埋藏特征及补给、径流、排泄规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寻找地下水、评价地下水资源、实施水资源科学管理、防范治理地下水害所必需的工作环节,这项工作完成的质量好坏,往往决定着整个工作的成败。同样,在工程地质实践中,查明工作区的地层、构造、地形、地貌、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分布,地壳稳定性以及岩土与水的关系等所谓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场地选择、建筑物设计的重要依据。上述列举的查明地质背景的工作,其实就是从某一专业的角度对地质环境系统所进行的结构分析。
2)结构变化是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在根据,也是系统功能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人为活动明显的地区,结构的变化既可能首先表现为硬结构方面,如人工挖掘岩土体,也可最先表现在对软结构的冲击,如强烈抽排地下水引起渗流场的明显改观。无论人为最先改变哪一种结构,其最终都会波及另一种结构。挖掘岩土不仅仅改变着地形,还可能干扰地下水天然的补排关系和径流方向,使施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强烈抽排地下水,可破坏地下水与介质之间的天然力学平衡,导致地层的压密变形。
应该指出,由于物质特性的差异,不同物质的运动过程和响应特征也会有较大区别。在常用的时间标尺下,一般软结构的变化更易被察觉,所以研究地质环境系统演化时,尤其要注意软结构的变化。
3)地质环境系统由地质背景子系统与人工子系统耦合而成,两者有着紧密的时-空关联。出现在地质背景子系统的各种地质现象及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严格区分哪些是人为地质作用所为,哪些是纯自然地质作用所致。换句话说,这些现象和过程是两种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所以,在研究地质环境系统演化时,重要的是收集地质背景结构性改变的证据,分析软结构和硬结构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反推这些变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而对系统未来的时-空结构做出推断。
⑦ 地质专业知识服务系统都有什么内容
地质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建设目标为 在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的知识服务体系下,专整合地质领域主要的地属质文献库、书目库、项目成果库、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等资源元数据,开展数据知识化加工,设计术语、分类等技术规范研究,实施异构数据整合与元数据归一、加工、实体抽取,形成地质专业知识服务的基础数据仓储平台;根据地质工程科技领域重大需求,建设地质领域知识深度搜索、专家及机构知识能力评价、知识地图、基于空间属性和主题的知识挖掘等核心知识服务系统功能,最终实现面向工程科技决策、地质及相关行业的科研成果与知识查询、科学技术评价、管理与决策支撑、知识挖掘等知识服务。简单的有新闻资讯、文献、术语、标准,复杂的有图件、数据、模型、实物资料等,内置了一些地质领域的查询系统和平台,比如矿产统计、灾害情报、专家库之类,再具体的内容就是地质地学领域的各类数据了,量很大,分类方法也很多,站内有统一搜索功能,所以不需要你研究怎么组织的,只搜索你想要的关键词即可。
⑧ 地质系统论
它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研究地质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的理念观点、理论思维和方法。
6. 地壳运动整体观
它将地壳各部分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和相关的自然现象看做有联系的整体,将发动地壳运动的各种动力作为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动力系统,将地壳运动的因果作为一个统一的互馈系统进行研究的观点。
7. 地质系统整体观
它是在地质力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了其他地质科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萌生的一种研究地质问题的系统整体观的思维方法和理念。其基本观念认为各种地质现象和相关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出现的; 为了揭示某一现象的规律性,除了研究现象自身的属性和特征外,还必须研究与地质系统相关的其他 “系统”、“系列”、“体系”、“序列”中其他现象的影响和相关性。
二、地质系统论[23,119,147]
地质现象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按着一定的程式和系统次第出现的。根据天文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初步认为,在地球旋转运动和圈层分异过程中,地球整体形状在发生着从长球体向扁球体的变化,形成最古老的原始大陆和海洋; 随着地壳的固结,产生星球网格构造及围绕两极的巨型旋卷构造等全球构造系统,巨大的构造带将地壳划分为若干地块、板块; 以古老地块为核心常常按照主要动力作用方向,呈波浪状扩展,出现地槽及其他构造形迹和大陆增生现象,从中心向外围发生构造迁移、建造演化,愈向外围,时代愈新,构造愈强烈; 同时,由于海底扩张,于是大陆与海洋板块碰撞在一起,成为构造最新、最激烈的构造带,是地震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带。在这个宏观格局上,一方面为地球内部岩浆流和热流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推动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板块或地块成为动力活动复杂的边界条件,使地块之间的构造带更加复杂,不仅出现了地槽、深大断裂、俯冲带、裂谷等巨型构造和其他区域构造形迹; 而且影响到地壳表层,在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纬向、经向和扭动运动共同驱动下,使区域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各种型式的构造体系。地应力场在形成区域构造的同时,控制了物质运动和地球化学过程,使地球化学场与构造体系呈现密切的联系性; 地应力的变化也往往引起其他物理场和物理现象的变化。在地壳运动过程中随着构造体系的形成,相伴发生岩浆上涌、沉积作用,从而出现各种建造、矿产和其他地质现象及相关自然现象。
各类地质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具有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从而构成不同的地质系统和地质体系。因此只有掌握了地质系统整体的规律,才能去解决诸如矿产预测、灾害预测等重大社会需求的实践问题。
在 1985 年出版的 《地质系统论与隐伏矿产预测》[23]前言中写到:
“……系统科学方法是四十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近年来发展很快,已经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特点是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与内在联系,并从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入手,追索整体与各个部分的层次关系及各层次的结构、功能、环境、运动的辩证关系,以达到认识事物的组合与发展规律。
地质科学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由着重地质现象的单方面研究,转向多方面研究; 由着重对地质现象实体的研究,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内部联系性的研究; 由着重对地质现象相对静止的研究,转向对其发展演化的研究,即如何将系统科学方法引入地质科学,是当前地质学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为此,笔者不揣冒昧地提出了地质系统论。……”。
地质系统论是建立地质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当然距建立一门新的学科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难全面体现李四光的学术思想,只能说是发展李四光学术思想的一个尝试。
⑨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介绍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过程的软件,功能涵盖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